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讓愛
2016/04/14 18:10:29瀏覽861|回應2|推薦17

讓,是一種文化;愛,是一種人性!

台北城市裡,總見愛多於讓,愛自己的家人與小孩,餐館與熱鬧景點,人山人海,全家出遊或聚餐,好不快樂!

坐在台北捷運或公車裡,坐博愛座的人會讓座老弱婦孺,看起來像是一種『讓』,但畢竟多數非從人性愛出發,而是符合社會規範集體約束感所致,有人可能根本不讓,或是讓起來很形式,有時連一點微笑都很吝嗇!

有人說在日本,老人家自己都不希望被讓座,如果是老人家自尊心強不需要被同情,這時候讓座就顯得沒有正當性,也毫無意義,還不如讓較遠程及累的人休息。

台北搭捷運的經驗裡,也常會看到年輕媽媽帶著小孩上車,有人讓座她卻推辭,原因是很短程,不需要。

『讓』是一種修練

基於『愛』而『讓』,不坐在博愛座卻讓座,這才是一種超義務的關懷。

其次,『讓』的對象也不應限是『老弱婦孺』,因為『老』與『弱』是相對的概念,外表也不容易判定。

如果今天您身體很不舒服偏頭痛嚴重,此刻您身體是處在『弱』的階段,當您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位子休息的時刻,旁邊的人如果對您指指點點,您會怎麼做?

如果您年紀已大,但常運動還染了髮看起來很年輕,一位年紀相仿白髮蒼蒼的人上了車,您該讓還是不讓?

如果此刻有人拿了手機把您拍了下來PO網,這是讓座的真相嗎?

讓座的重點並不是規範他人,而是訴求自己,如果心有餘力,不管是否坐在博愛座,身份是不是老弱婦孺,願意起身讓座,這才是台北城市運輸裡的感動!

如果能把『讓』變成一種『愛』,或許,台北街頭會更溫暖。

不『讓』文化,哪有『愛』

停車本來也算是一種『讓』文化,但今年開始有了變化。

台北街頭巷弄裡,鄰居停車偶而還是看得到彼此的禮讓規範,有默契不能停太久,輪流停不敢把它變成專屬,偶而有陌生的車子停進來,一停就是數個禮拜或數個月,鄰居們還會議論紛紛,甚至貼紙條告知車主或通知警察。

2016年開始,台北巷弄裡許多停車格開始付費了,有一小時20元,有一次30元或50元,原本巷弄停車邏輯是有空就停,停完就離,當然,部份車主則是我家前面我車停。

開始付費後,台北巷弄停車有了新邏輯,付費車位白天不停傍晚停, 停車位白天好多空位,車子一下子也不知跑去哪兒了?

免費車位你爭我搶,停到車位算我幸,僧多粥少停車不讓。

當『讓』變成一個必須用公權力解決的問題,它恐怕不能來到愛的層次,與博愛座讓座相比,不僅看不到溫馨的畫面,停車比博愛座更有絕對規範,還有利益相關,變成自動化行為後,更像冷冰冰的社會規範。

馬英九總統他平民時住的家,前面那條仙岩路也收費了,卸任總統可能停車不煩惱,但台北市民卻不一樣。

在停車格未收費前,由於我沒有租停車位,常到處找免錢的停車處,但只要停超過一天,心裡就會覺得該移車了,因為一個停車點停太久,總覺得道德上說不過去,臉皮薄怕人指指點點,所以,常常找不到停車位,或是幹脆付費停車。

現在,巷弄停車格大都要收費了,停車格雖常有空位,也忍住儘量不停,因為一天數度開車,按次數算划不來,找計時停車格才比較經濟,於是,我常疲於奔命的在台北家附近,幸與不幸的進行一場停車旅程。

要怪我不租停車位嗎?我租過,車舊了,生活不易,就省了....

巷弄停車位收費是一種新做法,解決的是巷弄路霸及落實使用者付費增加市府收入,但『讓』文化真的形塑出來了嗎?

若干『不讓』文化,可能因僧多粥少更劇烈,因為像我頻繁移車讓他人方便的態度,是不是會愈來愈少呢?

停車文化是台北市特有的,人多車多,有時一個小時還在家附近繞啊繞,停到車位真是生活小確幸。

有時還會心中默念『一定有車位!一定有車位!』,因為暢銷書『秘密』一書有寫,如此會有神秘力量幫助自己停到車位,老實說,我用這種方式神奇的幫助過自己成功達陣,說車位就有車位。

停車的『讓』不是有車位的人能感受的,同樣的,從思考路霸或增加市府收入的角度而言,也想像不到這種來自民間相互默契的道德規範,會因劃了收費停車位,開始衝擊道德防線,開始計較利害得失,拼命多停幾天那少之又少的免費停車空間。

我是賺不到便宜的,我每天都要接送妻兒上班課及個人奔波授課,不可能佔用那僅存的停車空間,但我相信,有人會這麼做,停到車位後,移車的時間更拉長了!

社會有多少『讓』文化,就有多少『愛』發生,這絕對不是叢林遊戲,或是供需調整可以造成的。

『讓愛』可以變成台北新運動

社會的『讓』是一種集體的文化,也是一種社區美感,是人與人心靈上的互動,能夠『讓』才會有社會的『愛』,有『愛』的社會,也有『讓』的基因。

如何把『愛』與『讓』結合在一起,變成一種『讓愛』的運動或文化,是值得台北市民一起努力的事。

『讓愛』在家庭裡可以讓老人家更感受到子女的貼心,老人像小孩,讓他(她)等於愛他(她)!

台北市公園內常可見老人家被看護人員推著輪椅在公園裡散心,看護人員取代了子女照顧的角色,卻取代不了子女在老人家心中的地位,這種照顧即使無微不至,但就是少了子女熟悉的問候與觸摸。

2015年耶誕節來自德國最動人的一部微電影,描述老人家向子女發了自己的訃聞,各地忙碌子女傷心的紛紛回家後,老人家竟開心的出現在兒女面前說,『如果不是這樣,你們會一起回來嗎?』,最後彼此相擁而泣,全家快樂團聚。

老人家像極小孩子,讓他(她)很容易,也很難!

容易的是老人家很容易滿足,打個電話噓寒問暖,勝過物質財富!

難的是老人家想很多,兒女或孫子女小感冒,老人家會睡不著,用經驗找偏方,有沒有效是一回事,老人家要找很多安慰劑安慰自己。

兒女工作不如意,老人家會東拜託西拜託,還三不五時給零用錢,就怕小孩沒錢吃了苦,或許愛面子的老人家,或是生活上經濟不寬裕的老人家,可能會有點憂鬱及情緒化,親情關係有點緊繃。

兒女婚姻失和,老人家還會聯想八點檔連續劇劇情,因為看電視是他(她)們生活裡重要的一部份,連政治人物動態言行或影劇圈八卦,兒女可能還比不上老人家。

讓老人家在家庭裡作主,陪著他(她)一起做熟悉的事,講同樣的語言,看一樣的電視或新聞,別嫌她煮一輩子的菜,別再反對他一輩子的政黨認同,這就是『讓愛』,沒有對錯!

『愛』常會忘記『讓』

『讓愛』在兄弟關係上也是如此,老一輩人離開,遺產或房產的持份歸屬不公,常造成彼此關係的惡劣。

台北街頭的社會新聞裡,我們曾看見兄弟鬩牆,拼得你死我活,成為家庭的悲劇。

『孔融讓梨』成語故事是小時候的記憶,長大後兄弟姐妹關係,更需要『讓』才能互『愛』。

兄弟姊妹之愛,常是其中一人離開後,才會深切體認『讓』的珍貴。

如果最後一幅兄弟姊妹的合照,竟然是告別式拍下來的,其中一人是『遺照』,多令人悲痛啊!想『讓』都來不及了。

手足之情是父母給的,重男輕女現象在台灣仍可見,但手足間可以『讓』,這無關父母,而是彼此間的『愛』,哪是法律規範所能定奪或左右?

政治不『讓』,台北無『愛』

台北市是首都,有各種多元的文化與認同,它是核心價值的始端,也是文化再塑的起點。

我們看見政黨在選舉期間的謾罵與言論分立,我們目睹了許多意見領頭羊在台灣社會的不同端點間拉鋸與拔河,每個人都不『讓』,也從不談『愛』的價值,選舉期間的『幸福』、『安定』、『快樂』、『包容』等文宣主題與字眼,都只是在拉攏一群人對抗另一群人,另一政黨擠下另一政黨,整個社會只有『競爭』兩字能形容。

太陽花事件及年輕學生反課綱抗議,在台北市中山北路旁兩個重要部會激起狂瀾。

拒馬諷刺的在教育部及立法院四周圍了起來,學生竟能闖關靜坐在教育部及立法院議場內,成為國際媒體的焦點。

台北市的政治怒吼,已經不知多少回,每一次都造成政治社會極大的衝擊,它還可能繼續輪迴,沒有終止的一天。

如果政治人物可以多把政治放在辯論會場,留在議事廳內,讓台北街頭可以少一點流血事件,不再見雞蛋亂飛,讓鎮暴警察面對真正的暴行,我想這是台北之福,也是市民之樂!

『讓愛』是第六倫

社會與家庭不同的地方,它是一種公開與公益的場域,家庭有愛,是來自人性,社會有愛,則需要『讓愛』運動的呼籲與提倡。

『讓愛』在社會及人際關係上應對,與當年財經首長李國鼎所提的第六倫不謀而合,只談五倫仍不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這才是整個政治社會要省思的嚴肅議題。

台北有許多明星學校,是許多他縣市學生搶讀的環境,如果從小教育就是在競爭,爭第一名也爭一口氣,學生與學生之間就存在著緊張的分數關係。

老師或家長曾經告誡過學生,凡事要懂得『忍』,但『忍』與『讓』恐不同,『讓』是積極的付出,『忍』只是消極的退讓。

走在選舉期間的台北街頭,常可見拿著國旗遊行的人或標籤著政黨屬性的宣傳車擦身而過,有一天我開車經過一個路口(T字形),多部車排長龍的選舉車隊剛好經過,紅燈時該車隊中斷,我的方向綠燈亮,因此,我右轉後沒多久後,竟成為這個車隊的一份子,伴著選舉口號與音樂我就這麼開了一小段路,早知道我該『讓』它先過,但我綠燈轉彎是我的權益,憑什麼要等?

我們常常會遭社會或組織氛圍被吸納成兩個競爭體的其中一方,跟著情勢與組織走,這到底是安全感還是歸屬感作祟?不知!但我們自己本身可能就是競爭遊戲的一個玩家,也樂此不疲!

回到一對一人際關係上,沒有任何組織可以框架自己,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愛,才是平等的。

這裡頭沒有大小或明星,沒有有錢或沒錢,沒有男女性別考量,或是教育程度上的差異。

台灣日前出現的食安危機,不也是缺乏人與人最基本的道德對待,這就是缺乏『讓愛』,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

有『愛』有『讓』台北才夠美

台北是一個浪漫城市,更需要『讓愛』,校園裡的年輕戀愛男女,或是熟男熟女的婚姻故事,在媒體發達的台北市,在社群快速的傳播下,加上部份不是隔音很好的老舊建築裡,我們常會聽到,看到,見識到一些愛的衝突..

留一點文明在『愛』的過程裡,多一點『讓』在情的關係上,這才是台北浪漫都市真實微電影的腳本。

台北要美,不僅是在建築景觀上的設計上下功夫,人心才是最美的心靈建築。讓『愛』與『讓』成為台北人與人之間認同的公約數與市民價值,台北會更美!

2015年天下雜誌幸福城市大調查中,台北一直是台灣人民最想移居的城市,『讓愛』就是一種幸福,值得台北人擁有!

(註:第十八屆台北市文學獎落選作品)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ennien1234&aid=53569325

 回應文章

老真
2016/04/15 19:46
好文,推!(yolandes@gmail.com)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4/15 17:26
好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