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25 18:56:10瀏覽3309|回應3|推薦13 | |
新聞 讓人著迷 引人瘋狂 前一段時間看了一部電影『真相急先鋒』,內容改編自2004年轟動全球的真實醜聞案件,講述前CBS電視台主播當年錯誤報導『小布希總統於越戰時逃兵役』新聞所引發的媒體風暴。 主角是『六十分鐘』新聞製作人Mary Mapes(瑪麗。梅普斯)和老牌主播Dan Rather(丹。拉瑟),當時被稱作「RatherGate」(文件門)爭議,讓兩人都賠上了新聞生涯。 丹拉瑟,曾經是叱吒風雲的美國3大天王主播之一,他擔任CBS晚間新聞當家主播長達24年之久,2005年因報導布希兵役事件承認報導出錯而走下主播台,知名媒體人因追求真相而離開最熱愛的工作崗位,頗令人不捨。 媒體與政治 仍該有一線之隔 看看台灣,媒體人與政治之關係,分不開也分不清,這是一個很諷刺的話題。 寫這一篇短文,觸發點還不是這部電影,反而是總統大選後充斥謝票新聞的有感而發。 前幾天某個南部天王到某一個媒體公司南部尾牙聚會場合,彼此間關係熱絡,大選勝敗若與媒體有關,其實,大可不必在自家媒體裡呈現,總讓人感到不是太妥當。 由於這個影片看不到現場全程內容,只能從記者的剪輯裡看到幾個對白,例如台灣民主媒體功勞簿記上一筆等等,從閱聽眾看完影片的主觀感受來論述,或許一切都是客套話,但只要是媒體與政治人物之間的對話與關係,為了維持中立性,就必須更謹慎才是。 台灣的媒體都有歷史淵源,也有創辦人或接辦人情節,但回到媒體的客觀角色,應該一模一樣才是。 與會的政治人物青一色也偏向某個政黨,媒體的偏向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公眾議題。 媒體在自家頻道表述立場或是行銷收視率等,原無可厚非,但從最早的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兩位創辦人余紀忠及王惕吾的治報邏輯上來看,自家媒體保持中立,尤其面對政治議題時,新聞自由不受干涉是最高原則,新聞媒體也不能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左右報導,這應是新聞人的ABC吧! 如此可見,報社立場必須站在超然的公眾利益上闡述理念,閱聽眾不在新聞第一現場,對於事件的真相,媒體的報導或呈現角度,就益形重要。 麥克魯漢的『媒介就是訊息』概念,如果把它衍生到台灣的媒體內容,哪家媒體報導的內容,如果讓民眾都可以意料得到,媒體組織各找各的閱聽族群,那公信力何在?媒體的第四權就顯得商業化了。 這讓我聯想到電影『真相急先鋒』中的新聞故事,媒體與政治人物之間到底該保持哪一種關係?如果態度是對的,報導的內容有誤,閱聽眾能不能原諒?這不僅是媒體人該省思的,同時,也應該是政治人物面對媒體的態度,否則媒體與政治分不清,台灣的媒體政治恐會更往下沉淪! 媒體的『勇氣』,真的有點難! 丹拉瑟擔任主播的最後一晚,送給大家兩個字『勇氣』( Courage),道出了他的心境。 媒體人與政治之間要有某一種自律的距離,這就是勇氣吧!除了第四權監督角色超然扮演外,也才不會掉入政治的糾葛,而人民對於媒體人才會重拾信賴感,也信賴媒體的言論與報導內容。 名嘴是媒體人?還是政治人?我相信許多人都搞不清楚了。 打開國內的政論節目,很好看,很精彩,但就是少了『真相』。 看久了,。每一位名嘴的政治偏向竟然也可以歸類,排排坐可以算出藍綠有幾位,是否達到平衡?這也是台灣一個奇蹟。 台灣知名主播沈春華在前幾年也離開她22年的主播崗位,這一兩年她再度回到自己最愛的工作上,不管是當年的高雄市長或是朱立倫選總統的副手,都一度傳出向她招手,但最後她還是選擇了媒體人的角色,這是對的,也是媒體人該有的認知。 媒體人的環境已不如從前,許多媒體人都轉業到企業界或走進娛樂圈或政治場域,媒體人很難成為終身職,但如果可以,保留一點曾為媒體人追求真相的心,讓媒體與政治之間至少保有一點彼此的歸屬,對兩方都好不是嗎? 反觀,媒體人若真進入政治後,就不要回鍋當媒體人,這個界線有點難,但應試著去做!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