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1/15 20:50:18瀏覽1552|回應0|推薦14 | |
樂樂今年念幼兒園中班,第一次脫離家裡那麼久,對於校園新生活有很多的疑惑,回到家總是有好多問題想要問。 「為什麼要上學?」「明天要上學嗎?那明天的明天呢?」「我為什麼不可以在家裡面?」「我不想睡午覺,為什麼老師說不行?」小腦袋瓜滿是疑惑。 念小學五年級的琪琪姐姐,有自己的一套回答邏輯。 她總是攤攤手,對著滿臉問號的樂樂說「每個人都要上學啊,反正你長大就知道了啦!」樂樂很不滿意這樣的答案,小嘴巴直嘟噥「可是我還很小啊,我又還沒有長大!」 姐弟的對話讓我發笑,但是也深深反省,身為父母的我們,在面對孩子問問題時,是不是也常常用「反正就是這樣啊,你以後就會知道了」的態度來回答? 這樣真的有回答問題嗎?不能只靠直覺回答問題嗎?到底該怎麼樣,才能正確回答問題? 研究問題與答案的專家布萊恩.格里布考斯基,在「你有正確回答問題嗎?:提高AQ的方法」書中就強調,「回答力」是必須學習鍛鍊的。 如果要回答孩子問題,針對常見的幾種場景,都可以用感性和理性回答兩個選擇,我們可以這樣做: ▋回答場景一:當我們被問為什麼要回答為什麼,感性回答可以「講故事」、理性回答可以「講理論」。例如4歲的樂樂問為什麼要上學,我可以感性說三隻小豬上學的故事。 豬大哥和豬二哥不喜歡念書,每天都躲在家裡不上學,結果蓋的房子都被大野狼吹走了。只有豬小弟因為有上學念書,學習到怎麼蓋堅固的房子,最後保護了自己和家人,所以上學真的好重要。 如果是小五的琪琪問為什麼要上學,我可以理性說理論。 根據統計,學習成就越高的人,平均薪資會比學習成就較低的人高,所以如果想要未來有比較好的生活,我們就要努力充實知識。 ▌回答場景二:當我們被問是什麼要回答「是什麼」,感性回答可以「講比喻」,理性回答可以「講定義」。例如幾年前我得到甲狀腺癌,孩子很驚恐但又不理解到底什麼叫癌症。 當時我對才升小學一年的琪琪,這樣感性比喻,「媽媽的脖子被壞人進攻了,他們想要打敗我讓我去當天使,所以醫師叔叔要開刀把壞人抓出來。」 如今,我可以跟已經小五的琪琪理性講定義。 「癌症就是惡性腫瘤,是人體內一些突變細胞不正常的出現,而且具有高度侵犯性和轉移性,很可能危及生命。」 圖/Pixabay▌回答場景三:當我們被問怎麼做要回答怎麼做,感性回答可以「講行動」,理性回答可以「講步驟」。例如琪琪要準備期中考,面對龐雜科目她不知道怎麼開始複習? 我可以感性「講行動」鼓勵她「要準備考試,專心很重要,你先把會造成分心的事割捨掉,就成功一半啦!」 如果孩子需要更詳細的建議,我們可以理性回答「講步驟」。 例如「第一,先看你最不熟悉的科目、作測驗卷;接下來,看你平常準備較好的科目,看之前考卷錯過的地方。最後,考前把各科做重點畫線的地方再看一次增強記憶」 ▌你有正確回答,才能幫孩子解決問題孩子會向父母提問,就是知識有斷層,有些知識他們不懂,但我們可能會懂,父母給的答案,可以用來填補斷層的各種知識類型。 但如果我們只是敷衍回答,或左右閃避,沒有針對孩子的問題,提供可以解惑的回答,只會讓孩子的問題積累越多。 面對孩子最常問的為什麼?是什麼?怎麼做?我們可以這樣正確回答孩子的問題: 用故事,讓孩子動心。用步驟,讓孩子安心。用理論,讓孩子放心。父母願意正確回答孩子問題,或即使不懂,也願意陪著孩子找出問題答案,在這樣充滿溫暖支持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一定也能成為充滿好奇、長出優秀問題解決能力的大人。 延伸閱讀 如何安慰人?為什麼安慰卻讓結果更糟?三個步驟,成為懂得安慰人的大人 「你的賦權,是最好的成全」你鼓勵孩子冒險,但你曾鼓勵父母冒險嗎? -- 更多第一手訊息不漏接,請按讚追蹤 🎯個人網站:小記者所見所聞 🎯粉絲專頁: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IG追蹤:fail.early 🎯Youtube頻道: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Podcast:失敗學。學失敗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