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何安慰人?為什麼安慰卻讓結果更糟?三個步驟,成為懂得安慰人的大人
2022/11/10 10:37:10瀏覽1172|回應0|推薦7

「老師,我想問你,得到癌症的時候會覺得家人的安慰,讓你更痛苦了嗎?」最近,我收到一位癌友私訊,她不敢向周遭人反映,只好向素昧平生的我求助。

她說,最近跟我一樣檢查出甲狀腺癌,她有一群很愛她的家人,就診、開刀,所有家人都全程參與,希望能夠讓她覺得自己不孤單。

「這樣很好啊!你很幸福呢,為什麼你會覺得痛苦呢?」我好奇問她。

她說,當檢查出可能罹癌時,老公就在診間痛哭,等到確定是癌症、要開刀割除甲狀腺時,老公立刻回家告訴家人,全家跟著一起哭。

原本已經相當不安的她,變的更不知所措,彷彿自己真的不久人世。

「還有,我的家人找了很多甲狀腺癌的新聞給我,要我參加癌友社團,可是裡面負面的訊息太多,說會有很多後遺症、生活會大受影響,我現在對未來更害怕了!」這名癌友忍不住哭了。

到底為什麼安慰人卻造成反效果?為什麼安慰人卻讓被安慰的人更崩潰?口語表達引導師潘月琪在著作「質感說話課」裡,提到想要安慰陷入低潮的親友,其實只需要三個步驟:

▋安慰的第一個步驟,只要陪在身邊

陷入低潮的人,其實很多時候,還沒辦法釐清自己真正的情緒,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侃侃而談。

這時候,我們只需要問對方「你要談談這件事嗎?不想沒關係,我都在」讓親友知道我們會支持他。

勵志講師火星爺爺有更進階的做法,與其說「你需要什麼,盡管告訴我」,不如說「我就在你家樓下超商,如果你想喝酒,我幫你帶過去」

「我知道你難過,我很願意提供一個擁抱,我12點睡覺,在這之前歡迎隨時找我喔!」

具體說明我們可以給對方的幫助,但又保持禮貌的距離,尊重對方可以獨自難過的權利,不讓關心緊迫盯人,才是最溫柔的安慰。

▋安慰的第二個步驟:收起高昂的好奇心

孩子月考考不好,成績比起原本的期待落差甚遠,明明孩子已經很沮喪了,很多父母出發點想安慰,但說出口的卻是「你為什麼考這麼差?你是不是沒有好好準備?」

我們想幫孩子找出問題根源、想知道他犯錯的理由,以為只要下次考好就可以不難過,就是最好的安慰。

但孩子正在難過的情緒裡,這時候去找原因只會讓孩子的感受不被重視,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把孩子擁入懷中,跟他說「你一定很沮喪吧?謝謝你很努力,完成這次考試。」

收起高昂的好奇心,先接住對方的情緒,而不是扮演柯南,迫不及待地去追根究柢,都可以讓我們的安慰更溫柔。

▋安慰的第三個步驟:不急著提供建議

私訊我的癌友說,罹癌後身旁親友不斷給她許多建議「你應該晚上十點前睡覺」「你應該吃這個、不要吃那個」「家裡風水不好,我們找人來淨化一下…」

過多龐雜無法確認真偽的資訊、大量藏著「一定是你之前做錯,所以你接下來應該這樣做才對」心態的建議,讓她備受折磨。

「每個人都比我優秀厲害,我覺得我好像很笨,才會生病。」這名癌友說,她已經心情夠亂了,還要去交叉過濾接受繁複的建議。

最慘的是「好像我不接受,不照著做,就是辜負他們的好意,病情惡化的話就是我活該」糾結的情緒,讓她面對親友上門慰問,只想遠遠逃避。

我們不是當事人,永遠不知道真實情況如何,不要急著高高在上的提供建議,只需要彎下腰來,用和對方平等的姿態,聆聽對方感受,同理對方心情就好。

等到對方心情整理好了,溫柔問對方「我有幾個想法,你願意聽聽看嗎?不想也沒有關係,需要的時候我隨時都在。」

「也許我的做法沒有比較好,如果你願意參考,改天可以試試看。」

把聽或不聽、做或不做的決定權交給對方,都可以幫助被安慰人的找回掌控自己的權利,感受事情可以操之在我的自在。

▋懂得安慰人,安慰才有意義

「老師,謝謝你的安慰,我覺得好多了,這幾天認真看你甲狀腺癌心得的文章、影片,好像真的沒那麼糟,我突然覺得又有希望了耶!」過了幾天,這名癌友笑咪咪的私訊我。

我有做對什麼嗎?其實,我從頭都尾跟她的對話都是「你說你很難過,相信這一定很不好受」

「我懂,家人真的很愛你,但又不能抱怨他們的安慰給你帶來壓力,真的很困擾吧?」

只是傾聽、認同接納對方的感受,就是最溫柔的安慰。至於事情發生的原因?接下來怎麼辦?都是情緒被接住後,才需要解決的事。

如何安慰人?為什麼安慰卻讓結果更糟?願我們都能學會三個步驟,成為懂得安慰人的大人。

延伸閱讀

真希望我父母對我說過這些話 三個給孩子的職場人生建議

溝通總是出問題?生氣還要溝通嗎?破解婆媳、職場溝通五大迷思

--

更多第一手訊息不漏接,請按讚追蹤

🎯個人網站:小記者所見所聞

🎯粉絲專頁: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IG追蹤:fail.early

🎯Youtube頻道: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Podcast:失敗學。學失敗

( 心情隨筆心靈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en&aid=177426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