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2/26 12:14:58瀏覽678|回應0|推薦2 | |
許士軍 直到最近,人們心目中的「管理」,其標的主要指各種「有形資產」,例如機器廠房、原料存貨和資產之類,因此在許多公司的組織中,往往可以發現所謂「資產管理」、「資材管理」、「應收帳款管理」之類單位,這種管理的目的,主要在降低成本或提高效率,同時,由於有形資產一般可以量化,因此在管理上可以大量應用各種數量方法。 然而,進入知識經濟後,企業創造價值的方法,已經由過去對於「有形資產」的管理,重心轉變為對於「無形資產」的管理。這裏所謂「無形資產」包括領導能力,員工素質和向心力,顧客關係,創新能力,資訊科技與應用,組織活化,企業文化等等。而運用這些無形資產的能力,也表現在顧客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CRM),資訊網路,流程管理,創新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等上面,在性質上和前述有形資產管理是顯然不同的。 近十年來在管理領域內所出現的know how,例如全面品質管理(TQM)、平衡計分卡( balance scorecard)、6標準差等,仔細瞭解其內含,主要都建立在上述無形資產的管理上。這些資產之價值有最大部分乃來自知識的學習和應用,而所有這些管理,最後又歸之於CEO的領導和願景,構成21世紀管理的基本架構。 很不幸地,在許多時候,我們一方面聽到人們高談闊論「智識管理」,但是在實務上所重視的,仍然屬於基本有形生產因素的管理,如人力、資金、資材、存貨、土地;再上一個層次,則將管理切割為「產、銷、人、發、財」,這些和前此所思考的和所宣揚的,幾乎全無交集。舉一實例,有多少企業一方面,倡導「平衡計分卡」觀念,但另一方面,在組織上,仍然奉行傳統的功能部門化結構;或是,一方面說要推動「企業再造」(re-engineer-ing),然而企業的主要經營程序,仍然割裂於不同部門之間,無法貫穿,也無從予以簡化。 總之,21世紀所需要的「創新管理」,其生產力和競爭優勢來源已非建立在傳統的「有形資產」上,而是來自知識、願景、熱情、信任等這些「無形資產」。為有效發揮後者之價值,有形資產可能扮演某種基本角色,也可能不重要,甚至有時過多或不當的有形資產反而有害。如果我們將管理建立在有形資產上,豈不是在從事一場屬於「昨日的戰爭」嗎?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