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5/10 13:48:17瀏覽1953|回應12|推薦87 | |
愛孩子,就是要管教!/ 作者:艾立克‧西格瑪 博士 出版:新手父 這是一本強調「孩子需要管教,家長需要權威」的教養書籍,不管你認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下面這段文字的內容,卻正是目前我們的社會氛圍。而書中的內容,或許可以提供給我們身為家長(或大人)們參考、省思: 每當我聽到政治人物、或電視名人為迎合大眾口味,一味高喊「我們的孩子需要發聲管道!」、「我們需要傾聽年輕人的聲音!」我都忍不住會想,這些口號像喝水傳話一般,傳到最後都被解讀成「我們一定要響應年輕人所說的和所需要的,才是真正愛他們。」殊不知這種一言以蔽之的口號,跟了解兒童和年輕人的真正需求相差甚遠。我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們孩子的聲音已經夠大了,他們能發表訴說的管道已經多到不像話了,而且他們對長輩說話的口氣,也已經語帶命令和目中無人了,所以光聽孩子的聲音並沒有甚麼大不了,而是要聽見孩子語氣中表達的情緒、思想和理由。不同於成年人,孩子常不知道或無法說出它們實際上要甚麼、需要甚麼或是要表達的意思;事實上,孩子說出口的話常常與腦中的真實想法相違,而這些往往需要靠我們的第三隻耳朵,也就是直覺和觀察力,用深思熟慮的判斷和經驗,讓我們聽得更清楚。做為一個負責任的長者,必須主動決定甚麼是合法而且符合年輕人的最大利益,並協助他們判斷,最後成為他們最終學習的對象。 ◎孩子沒大沒小,不是一天造成的!家長必須重拾權威地位和功能職掌,恢復孩子們對成年人的信心與依賴感。 想過嗎?我們老在抱怨的青少年認知態度、漠然行為和脫序現象,其實就是父母們經年累月對孩子疏於管教要求而導致。諸如眼神渙散、毫無所謂、顧左右而言他、或在公車上不主動讓位、禮讓長者...等,這些看似細微末節的人際習慣,對整體社會的互動模式,有極大的潛移默化作用,也都是當前急需導正的風氣。 ◎僅僅幾十年,我們做父母的職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老一輩的教養智慧已經被日新月異的科技取代、追求名人父母教養潮流、比照電視媒體教養小孩、或乾脆把孩子塞給保母。而許多權威性的行為約束力都變成了「學著和孩子溝通」、「不要強迫孩子」等這類似是而非的觀念。 ◎父母功能的退化,有部分原因是來自消失的社會制衡力量,許多標榜為孩子謀福利的組織團體,實際上剝削了父母師長的權威形象。我們不妨認真問問自己,究竟誰才有資格決定父母該怎樣教養孩子? ◎最新研究發現,「同桌共餐」的好處,是可以擁有更親密的家庭關係、教導出行為更加良好的孩子、並且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 孩子們必須學習解讀、理解,才能與他人妥善溝通,這端賴花費時間面對面與他人相處,虛擬世界沒有辦法取代真實的人際互動。數位資訊爆炸的年代,網網表示同時間有許多訊息需要被大腦理解與處理,人們因此只能花比較少的時間去經營和建構真實層面的情感交流,長期下來的負面影響令人堪慮。 ◎相較於成人,兒童更容易受到外在影響,成人世界裡高談闊論的言論自由,不完全適用於孩子身上,無奈目前有許多商業利益團體,將這種言論自由的精神發揮到極致,成天對孩子們洗腦,言論自由本身的立意並沒有錯,但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言論審查。 ◎當前的社會氛圍無時無刻提醒父母,孩童「缺乏外部刺激」對日後會造成潛在的負面影響。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從嬰兒開始,父母便費盡心思,想藉著各種玩具、聲音、動作...等,來刺激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卻往往忽略「適度休息」或「適當營造無聊的環境」,也是訓練孩子獨立思考的方式。 要知道,孩子總有辦法在安靜無聲或無聊至極的環境裡,找到自我娛樂跟自我享受的方式,他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往往就是藉由這時候才能無邊無際的憑空發揮,透過這些內化、外顯的創造過程,更能強化孩童們情感與智力層面的健全發展,對日後的學習過程、甚至人際、婚姻關係裡,都能擁有絕佳的對應共處技巧。 ◎別忽略大自然的力量,「綠色植物」對人們日常生活調適的必要性遠超過想像,如同維他命C的效果,綠色植物對我們的健康、心靈滋長或社會安全感,都有著一股無形的安定作用,各種研究不斷告訴我們,別忽略一花一草的治癒功能。它們或許無聲,卻能激勵莫大的人際互動機會、信任感,甚至降低情緒失控或犯罪率,最後提升社會凝聚力。因此,我們應該大力推廣孩子接觸大自然,不應該淪為生活附屬品,而該如同我們需要吃飯、睡覺一般,是我們每天生活作息的重心。 ◎父母應該謹記這句話「沒有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別讓你的孩子變成肆無忌憚與過分要求的小惡魔。為了將來,我們需要的,不是一昧地迎合孩子的父母、托育人員、老師或祖父母,而是真正會為孩子未來深思熟慮的判斷能力,不管吃甚麼、做甚麼、玩甚麼、穿甚麼...我們身為長輩,有權利告訴孩子可以與不可以之間的界線,讓他們清楚要與不要之間的分野;家裡、房間裡、日常對話裡,甚至腦海裡不該出現的物欲與念頭,都有被禁止的「道理」可循。當然,我們必須先強力說服自己,父母有責任和權利,將這些無意義的討價還價轉換成堅定的口吻...「不行就是不行。」 ◎當我們的文化一昧提倡高舉「自尊心」的信念時,往往忘記去思考,究竟我們要提升的是哪一種自我的尊嚴。這似乎是相當重大的疏忽,好比想要開始蓋一棟大樓,卻漏掉考慮原料和基礎結構來源一般。大多數的父母都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他們鼓吹孩子們要有高度的自尊心意識,但孩子們本身對自我的觀念卻因此被扭曲毀壞,造成孩子過分對自我崇拜的偏差心態。 因此,在提高個人自尊心、教育孩子要勇於表達自身感受和情緒的同時,別忘了也要同時要求有教養的行為,比方說是自律和自我控制。 ◎別讓孩子的自我感覺過於良好,自信心的培養和謙虛的態度是需要同時教導孩子的,加強孩子的個人管理很重要。一系列以自私為發點的自我代名詞,如自我表現、自我主張、自我實現、自我認同、自尊心...被整個社會推波助瀾,相反的與自我責任相關的詞彙,如自我檢討、自我控制、自律、自我謙遜、自責...卻被推到一旁。 但,畢竟凡事都有前因後果,勇敢對孩子說"不",對於正確的孩童養育有其必要,就算中間過程不見得愉快,只要父母能掌握住基本原則,不為反對而反對、不為阻止而阻止的方式來管教小孩。 ◎父母們的確有必要在孩子養成自我意識過度膨脹前,就先設定好界限,並堅守最後那道防線。 愛,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同時也是最直接影響父母在孩童行為與態度養成的成果;愛的天性往往也是讓父母、老師或長輩不由自主的,對孩童們心生疼惜的動力,無奈這種無私奉獻到了現今社會,反倒成了以愛為名,行寵溺之實的利刃。 最後,不管是因為默認、缺乏經驗、大環境使然、社會風氣或法律的過度保障...,導致父母、長輩、師長、執法者或政策制定者,無法正視孩童教養的根本議題。但,至少我們現在都意識到社會道德問題的嚴重性,且已經有不少組織團體投入這些急需被關懷的黑暗面。 如果你也在這條道路上,且讓我們貢獻一己之力吧!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