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3/22 23:40:41瀏覽565|回應0|推薦8 | |
獨立書店在宜蘭,有舊書櫃、stay旅人、旅二手、松園小屋、小間書菜等,在頭城、羅東和南方澳,還有幾間正新興中,為數不算少。到外縣市時,如果行程從容,也都會把參觀獨立書店列入其中,因為喜歡它們各自擁有不同的獨立特色。 朝聖過台南的「草祭」──擠在街肆間,入門不算寬綽,但完全符合「初極狹,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驚奇,書之多,空間之奇變,令人嘆為觀止。 然而,虎尾厝沙龍給人的的感覺,是極為不同的。和洋式建築,五葉松庭園的陽光與樹陰,歐洲維多利亞時期的古典傢俱、燈飾壁紙,依類分置在各房間的書籍,甚至是那兩隻自由來去的貓……這些元素融在一方與塵囂相鄰卻不相聞的天地裡,顯得風華清新,脫俗自在。尤其讓一走進它的人,不管帶著什麼樣的主義、思維或偏執,立刻被繳械,被洗滌得乾淨;而裸露純真地感受它所流現的一切。 建於一九四○年代的虎尾厝,和宜蘭這些獨立書店一樣,都是古厝新用。原本乏人問津、暮氣沈沈的老房子,注入了創意、品味和人文而重新活起來。經營者常懷有某些理想,因著理想而有巧思,發揮在內涵的充實,和環境氛圍的營造,使獨立書店雖然需要永續經營的效益,但沒有一般書肆的功利氣燄。 獨立書店的「活」,除了表現在環境上,最重要的是在精神內涵上的活絡。虎尾厝以「沙龍」為名,正是引用十七世紀法國巴黎仕紳邀請名流作客,佐談藝文、思辯史哲的形式,而有文學、音樂、影像、讀書會、新書發表、主題策展等各種沙龍活動,做為它的精神內容。於是它成為一顆磁石,吸納藝文人士,也藉由活動發出光和熱,照亮它的所在,豐暖在地人以及訪客的心靈。 試想,每個城鎮或村里,都有古厝不一定被改造成獨立書店,而是一處人文空間,例如宜蘭火車站前舊時的「米穀檢查所」,打造成「百果樹紅磚屋」,有黃春明老師的團隊參與,匯聚了各方藝文人士,舉辦達人講座、藝術活動,說故事、演劇給大人小孩聽看;長期下來,不知給養了多少人的精神,安定了多少漂泊的靈魂。 這樣獨立書店或人文空間,要活得生動、永續,還有一項關鍵:親民。親民,讓空間不致於限定在少數特定的族群。虎尾厝沙龍歡迎所有人免費參觀它雅緻的庭園,但進屋收費百元,卻完全可以抵消費,買書紙或飲品,任人喜歡;坐下來靜讀、品茗,沒有時限,也不受干擾。談笑有鴻儒,往來或白丁,那是它敞開雙手對任何人,無聲地說著:「歡迎你來!」,「請來喝一杯咖啡,火車會等你!」 想像,你不論有意或無意,來到它前面,開始流覽古厝的門扉、磚牆、花木,心靈隨著停駐的腳步沈靜下來;走進它,閱翻寫有它身世的故事小冊,津津有味地看見歷史景深,揣摩它「替未來留住現在,為現在創造未來」的意蘊,精神因此跨越了窘迫的現實,而有了更具含融的靱性迎向現實。 在非假日裡,膩在虎尾厝沙龍半天,除了店主人,雖然沒有遇見其他來客,但我一點也不覺得它會寂寞,因為有許多和我一樣的人,即使離開,心靈還徘徊在這裡;何況,當假日有活動進行時,它一定是眾聲喧譁,熱鬧不已。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