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樸素而燦爛──十年《九彎十八拐》與悅聽文學
2015/03/09 04:03:25瀏覽656|回應0|推薦9

初見黃春明老師創辦的《九彎十八拐》雙月刊文學雜誌,就很喜歡它清湯掛面的韻味,除了封面用筷子一頭手印的小小紅色戳記外,表裡盡是樸素的黑白印刷。因此,投了幾篇散文,竟得到刊登;後來有吳敏顯老師引介,得以進來擔任編輯志工,也參與各類相關活動。這些與《九彎》的關聯,一直讓我與有榮焉不已。

《九彎》的尺寸、厚度等外貌,雖然和創辦目的「把文學感動還給大眾」一樣簡單,但擁有各種文學形式,豐富的內容,讓人覺得它既清新又燦爛,宛如一朵出水芙蓉,突出於講究包裝的消費時代。

歐美國家的人們,生活中常有的閱讀型態:或家人在晚餐後圍座爐邊,輪流讀誦文學經典;或在街角、咖啡店前朗讀詩作、表演小說劇情,不論白領藍領都能駐足聆看。文學閱讀融在生活中,自然不矯,撫慰心靈,流露人性,對於社會的文明與健康,起了很大的作用。

黃老師有鑑於此,於是在《九彎》滿週年後,籌辦「悅聽文學」活動,仍然秉持「把文學感動還給大眾」的宗旨,拓展文學閱讀的多元形式。

悅聽文學從2006年到2013年連辦了八屆,所有志工都出動,包括雜誌編輯、出版、黃大魚基金會、黃大魚兒童劇團、協辦學校或私人單位…等志工,還有他們的家人朋友,舉凡宣傳、場地布置、接待作家、安排吃住交通、訓練演出…諸多大小事,都甘於出錢出力,完全展露宜蘭人辦桌請客不惜本的精神。

    參與悅聽演出的人,除了黃春明老師始終是活動的大柱子,起初還有我們編輯志工、兒童劇團成員、學生、《九彎》的作者讀者,以及縣籍作家有吳敏顯、徐惠隆、黃智溶、曹尼等。

而後陣容愈來愈大咖,八屆裡來宜蘭演讀自己作品的有:吳晟、林煥彰、張曉風、陳芳明、廖玉蕙、簡媜、幾米、季季、愛亞、陳明章、余光中、陳若曦、孫大川、賴其萬、莫那能、撒可努、胡德夫、陳美儒、席慕蓉等。

許多台灣有名的作家都先後來過宜蘭現身說法,讓宜蘭一時充滿熠熠的文學星光,尤其幸福的宜蘭學子,可以親身目睹在課本裡讀過的作家,那種感動,相信一輩子都難以忘懷。

悅聽場地,除了在宜中、羅高、宜大舉行的學生場之外,還有在佛光蘭陽別院的公開場。意義在於讓閱讀種子植根校園,希望我們的孩子養成文學閱讀習慣;公開場則期待文學感動還給社會大眾,破除文學拘限於少數人或學院的印象,讓文學欣賞成為社會大眾的生活元素。

不知道八屆以來的活動效應究竟如何,但大家認同黃老師的文學社會理想,覺得做對的事情,也樂於去做,並在其中獲得深刻感動。

當我們看到林幸萱小小朋友,上台讀自己作的童詩〈小茶壺〉時,黃春明老師蹲在旁邊,為她拿麥克風,一老一少的畫面,不僅有趣更讓人感受真摯的文學沒有年齡和形式差距。而黃老師讀自己的新詩〈帶父親回家〉、〈國峻不回來吃晚飯〉時,在場沒有人不被聲音裡流露的親情所感動。

簡媜,人如其文的雅致氣韻;張曉風,讀鼓詞如說唱,節奏鏗鏘,快而分明;幾米,大方秀出當時還未付梓的《星空》繪本;愛亞、季季、廖玉蕙等女作家的清朗爽直;盲作家莫那能分享感人的身世,撒可努氣壯而幽默,他們都以抒發生命的文學為原住民發聲;陳明章唱〈蘇澳的尾班車〉、胡德夫歌〈太平洋的風〉,各以特色聲音,表達對這片土地的感情。

詩人余光中先生和夫人同來,舉止嚴謹而親和,有大師氣質,卻沒有大師架子;精準地在時間內讀誦了十幾首新詩作品,不多一分也不減一秒,令人讚嘆也令人酣暢。

也是詩人的席慕蓉,大概是最讓人抑不住熱淚盈眶的,她讀〈夢中篝火〉表達失去草原的蒙古牧民內心的空茫,加上詩人分享為保護蒙古草原而親見親行的感受,不只詩人哽咽,在場聆聽的人無不悄然暗泣。

宜蘭多麼幸運有黃老師牽引,得以有這些作家們的作品與聲情,如燦爛花朵開在宜蘭土地上;宜蘭人是多麼幸運,可以沾溉這既柔軌又強靱的文學養分;而我更是有福分參與其中。

雖然2014我們的社會是多事之年,加上黃老師罹癌治療,停辦了悅聽文學,然而2015年適逢《九彎》創刊滿十年,十年磨一劍,值得註記;2015年的悅聽文學正在籌辦中,就讓它做為我們向前披荊棘、闢文學沃土的一把劍。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nhu141&aid=2137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