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校園餐結合在地農產 計劃受困
2011/06/30 19:28:12瀏覽253|回應0|推薦0
為了讓小朋友了解餐桌上的食物,宜蘭縣教育局推出「學校午餐在地食材推廣計畫」,希望與在地小農合作推廣飲食教育。計畫推行一年,面臨許多阻礙,反映現行營養午餐的問題。

宜蘭縣教育處長陳登欽表示,文化與農業生產關聯很深,飲食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環,更重要的是,透過了解食物的來源,了解生產過程,體會「粒粒皆辛苦」,是品格教育的一部分。

宜蘭縣教育局去年向教育部申請了8百萬補助,推出「學校午餐在地食材推廣計畫」。

打算以學校為基礎,實踐在地消費、支持社區農業,在學習栽培農產品或飼養牲畜過程中,讓小朋友了解生產過程、方法與環境的關係。

各校自行提案,設計該校飲食教育的課程。邀請宜蘭縣小農聯盟擔任輔導團,輔導學校的實作需求。

這對小農聯盟來說,透過飲食教育推廣校園支持在地農業,也是他們期待的目標。宜蘭大約有5萬名學生參加營養午餐,但宜蘭只有3家廠商負責。

小農聯盟成員阿寶指出,營養午餐價格從29元至32元不等,這些錢包含食材採買及人事成本雜支,低廉價格購得的食材,不可能在公平對待農民的貿易機制內取得。

「宜蘭有廣大的耕地,但小朋友卻無法吃到鄰居阿公種的東西,小朋友不知道食物從哪裡來,但學校還在教我們『汗滴禾下土』。食物與土地的關係根本已經斷裂。」

阿寶認為,校園午餐是飲食文化重塑農村議題的出口,推動在地食材與營養午餐的結合,與政府合作推廣飲食教育,讓小孩回頭影響家人,重新思考餐桌的食物與環境的關係。

雖然希望由當地小農提供食材,不過學校營養午餐多由外包廠商負責,已有長期合作供應商,小農少量生產無法滿足大量需求。

原本只要一通電話就可訂貨,與小農合作得打3、5通電話才能湊齊貨量,增加時間和成本,因此多數廠商不願與小農合作。

另一方面,學校一旦將營養午餐業務外包,對營養午餐內容便失去主導權,無法要求廠商提供在地食材。

因此過去一年內根本無法推行計劃。多數學校選擇教導小朋友栽種農產品或飼養牲畜作為飲食教育。

計畫失敗凸顯外包的問題,阿寶表示,消費者沒有辦法決定自己該吃什麼,也不知道吃的東西從何而來,外包政策讓消費者失去了餐桌的主導權。

在地農產無法與營養午餐政策結合,陳登欽坦言,營養午餐是社會福利的一環,透過大量採購和補助壓低價格,讓弱勢的小孩也能吃到好的食物。

「從照顧弱勢的角度思考,30元的營養午餐都是負擔,要選擇好食材,勢必會衝擊這些家庭。操作上必須謹慎。」

回想一年來的經驗,阿寶表示,原本小農聯盟希望先和幾所小校合作,嘗試校園支持農業生產。

不過宜蘭縣政府的計畫來得突然,由學校方面提案,身為輔導團的小農們只能以「輔導員」身分參與。而學校與小農聯盟的想法有落差,也出現摩擦。

多數老師不知道該怎麼寫教案,阿寶有時得幫忙寫教案,甚至在現場操作讓老師了解。

輔導的一間學校裡,雖然校長很支持,但學校老師卻很反對,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多做其它工作,專案又有執行壓力,老師多少會反彈。

在地食材與營養午餐結合是理想的烏托邦,陳登欽表示,就實際執行上,必須關照無力負擔高成本的家庭,因此還是先從教育面著手,改變消費行為,得一步一步來。

面對責難,陳登欽坦然接受,新概念執行時,難免有雜音,但他們希望持續推廣。阿寶也認為,雖然第一年嘗試失敗,但畢竟踏出飲食教育的第一步。

藉由教學現場,改變一般人對飲食的想法,從餐桌出發,關心整體生產環境。

台灣立報2011.6.29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538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