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本“食育”是德智體的基礎
2011/06/28 01:08:50瀏覽1318|回應0|推薦0
嚼,嚼,嚼喲!吃的東西要細嚼慢嚥喲!要細嚼慢嚥喲!”

在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的教育名著《窗邊的小豆豆》中,巴學園的學生們每次吃飯前,總會集體合唱一首校長用英文兒歌《划船歌》改編的《吃飯歌》 。

然後一起吃“海裡的東西”和“山上的東西”,把一頓飯吃得有滋有味。

前不久,筆者到日本東京荒川區的中小學參觀訪問時發現,這樣的學校午餐並非理想化的虛構,而是學校生活的一個真實片斷。

在日本的學校中,午餐並不是吃​​飽、吃好這麼簡單,而是“食育”的一個部分,是與飲食觀念、膳食營養知識、飲食衛生安全和飲食文化等一系列關於營養學甚至人生觀的教育聯繫在一起的。

民以食為天,食育的概念在日本明治時期就已產生,但當時主要是為解決飢餓問題,真正的食育還是始於二戰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近些年更成為政府提倡的一項全民運動。

日本在2005年制定並實施了《食育基本法》。該法的序言指出:“現在應重新把食育作為生存的根本,看成智育、德育及體育的基礎。”

日本學校午餐的食物選擇以營養均衡、種類豐富為原則。筆者在學校中看到的一份午餐包括米飯、一葷一素兩種菜、一碗豆腐醬湯、一小盒牛奶和一份水果。

學生的快餐盤中,顏色鮮豔、搭配和諧,見了使人胃口大開。有時,老師還會讓孩子們進行藝術化的描述或想像,產生美的聯想,愛上自己面前的食物。

傳統上,日本人喜歡吃清淡的食物,很少有油炸食品。學校午餐很好地保留了這些傳統飲食習慣,其理念是:健康的飲食習慣應該在幼年形成,並影響人的一生。

在日本,學生和老師都在教室裡用餐。開飯時,學生自己組成志願者隊伍,輪流值日,為大家服務。

值日生穿上白色的工作服,戴上廚師帽,負責把全班同學的飯菜和餐具從配餐室端到教室,然後分發給大家。

餐後,值日生不僅把餐具整理得井井有條,而且把用過的牛奶紙盒一個個展開舖平,連用過的吸管也一根根捆紮在一起,送回集中處理。

值日生分工明確,即使是一年級的孩子也做得井井有條。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潛移默化地形成了環保理念。

為保障《食育基本法》的順利實施,日本製定了“食育推進基本計劃”,提出了9個到2010年必須達到的食育目標,例如“不吃早飯的兒童由4%減少到零” ,“具有食品安全基礎知識的國民達到60%”。

同時,日本政府將每年6月定為“食育月”,6月19日為“食育日”,在全國范圍內舉行各種有關食育的活動。

從2005年起,日本所有小學開始配備正式的營養教師,對少食、偏食、肥胖的兒童進行個別指導,提供飲食諮詢服務。

日本還將食育的內容和方法寫入校本教材,並作為知識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到農村,讓學生加深對農民和漁民的理解,更加珍惜“盤中餐”,不浪費一粒米。

在生活課上,老師和學生一起學習生物、營養學等方面的知識,並且親自動手,把它直接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筆者在荒川區一所小學就看到低年級的小學生自己泡豆子、發酵,做味增醬。

為了使學生對食物有更加全面的認識,有的學校還在附近的農村建立了水稻基地,讓學生參觀和學習水稻生產過程。

從簡單的一頓午餐發展到細緻入微、潛移默化的飲食科學、飲食習慣、飲食道德和飲食文化教育,可見日本教育工作者用心良苦。

作為回報,日本學生的生長發育指標,尤其是身高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增長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也獲得舉世公認。

中國新聞報2011.6.7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537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