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品格教育猛假,誰是導演?
2010/07/13 12:37:45瀏覽2668|回應1|推薦8
【文/路仁教授】

「陳樹菊將成課本人物,做學生典範。」教育部長在頒獎給愛心菜販時,宣布這消息。

但陳樹菊效法的典範並非課本人物,而是曾伸援手幫她的老師。老師發動募捐,不為回報或得獎,無私種籽長成愛心大樹,這就是品格教育。

「教授課本是品格教育嗎?」在與中學老師遊淡水時,我提問。一位遊客擲鐵罐到河畔,白鷺鷥驚飛起,也發出疑惑聲:「台灣人小學都讀過生活與倫理,知道別亂丟垃圾,為何風景區卻垃圾滿地?」

當各級學校都在推動品格運動、教師績效評鑑擴大實施時,這些問題值得深究。

「績效評比是品格教育嗎?」我繼續問,腦海浮現陳樹菊的老師將募款資料、合照證據黏於評鑑表格的畫面,功利氣息讓人作嘔。「我們為競爭評鑑績效,得隨時將對學生的付出存證,正為學生立下功利典範。」老師難過地說。

功利典範來自老師,也來自同學,當多元入學為配合品格教育,將幹部資歷列成升學加分項目後。

「過去同學當幹部是為服務,加分誘惑讓服務文化變質,連家長委員都會施壓、搶奪子弟當幹部的加分權利。」老師說。我想像著台灣校園,將孔子的師道逐出,把耶穌的愛擋在門外,卻迎接達爾文來打造物種競爭的叢林。

陪老師離開淡水,捷運行過數站後,老太太上車,朋友自發地讓座,老太太眼角笑出魚尾紋,純樸的謝謝聲,讓車廂內迴盪著溫馨氣氛,朋友臉龐也露出喜悅。

「無私的付出,喚醒感恩的回應,這就是品格教育。」我說陳樹菊的老師、德蕾莎修女、史懷哲醫師、證嚴法師都在傳這樣的博愛文化。

而儒家文化本就有「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的博愛精神,引領人們去自發讓座,在政府引進博愛座後,年輕人看到老人便疾走、連「請坐」都懶得說,老人被讓座後也不再感謝,博愛文化反變淡薄。

而儒家本就有「尊師重道、友愛同學」的校園文化,在教育部引進功利主義後,老師像業務員在拼業績,學生也在逐利,師道與友愛文化反變淡薄。

不重建師道與友愛文化,仍靠功利主義在求績效,這如火如荼推行的品格教育,會不會其實是在推動「生命焦慮」呢?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8&aid=42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