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採訪心得】有目地性的「聊天」
2018/10/14 01:04:36瀏覽1481|回應1|推薦35

  其實,人人都會採訪。只要肯開口,有張嘴巴,就可以問出你想要的內容。只是,怎麼問?問的方向對不對?是不是跟你所要報導的「主題」有關?這些才是重點。

  在寫出上一篇【採訪心得】讓對方感到輕鬆後,由其他人的反應,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對採訪感到好奇?因為在上一篇中,我一直強調「聊天」,但,聊什麼天?今天天氣很好?吃飽了沒?這些,都跟採訪的主題沒有關係,但不能說它不重要。而有人跟我講,他只會「哈啦」,不會「聊天」。好,讓我們一步一步來。

  採訪都有主題,舉例來講,記者出發時,如果是跑政治性,問的不乏兩岸、國際的問題;娛樂圈的,對於公眾人物的動態,像是最近又出了什麼戲劇或唱片?有沒有緋聞?你問一個政治人物,他最熟的是什麼歌曲?他可能會回答,但回答的是二十年前流行的歌曲。

  所以採訪要訪什麼?

  重點。

  重點。

  重點。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XD,在採訪的時候,請問重點。以我比較熟悉的領域來講,因為製作的是書籍,所以一定會有個主題。例如這次要做的書是醫療,那麼,醫療世界也很廣,這次要出的書是跟腸胃有關,洛琳就會跟出版社及編輯討論關於「腸胃」的事情。例如:腸胃會有什麼樣的疾病?一般人會遇到什麼樣的腸胃問題?到底是腸子痛?還是胃痛?諸如此類的問題,全都圍繞在腸胃上面。

  明明要採訪的是腸胃,突然冒出腳骨折了怎麼辦?這就不對勁了吧?所問的問題幾乎都環饒在腸胃,但你也可以問心臟……咦?明明是腸胃,怎麼會扯到心臟?西施捧心被認為是心絞痛,但後來有科學家指出,西施其實是胃痛,當她按著胃,看起來像是捧著心,所以一般都認為她是心絞痛。

  瞧,這不是還是圍繞著腸胃的話題嗎?

  我們在出發去詢問受訪者的時候,手上幾乎都有訪綱,也可以解讀為一般讀者想知道的問題,化為大綱。我們會在出發前利用電子郵件或通訊軟體請對方過目,到了現場,再開始進行訪談。當然碰到一堆受訪者看完訪綱之後會說:「我不知道要說什麼?」那這時候就會請對方跟我們「聊天」。

  也可以說,我們這時候的「聊天」,是有目地性的。針對此次主題,進行「聊天」。而洛琳常常在部落格提到「哈啦」,嗯……這次就為「哈啦」做個解釋好了,我如果跟家人、朋友,包括在部落格,有時候會寫一些廢話,反正我開心、我高興、我爽、我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毫無重點。

  而採訪時雖然說是「聊天」,但具有針對性、目地性,而通常這些重點性的話題,會包括在「哈啦」裡頭。如果說「聊天」是核心,「哈啦」就是外圍的柔軟度,畢竟,除非是受過訓練、常常接受採訪,要不然很多人沒辦法羅列式的提供重點。即使有,在講話的時候,也可能提供更多的廢話XDD~~

  「哈啦」不好嗎?我覺得「哈啦」很好,因為它可以讓對方放輕鬆,再慢慢的進入主題。就像你去人家家裡,有時候會先寒喧,才說你要來借錢(誤~~

  上面講的,都是建立在手上有訪綱的情況下,那,沒訪綱怎麼辦?

  沒訪綱的時候,像很多部落客在接案子時,老手心中大約都知道要問些什麼?新手在面對廠商、客戶、案主的時候,有時候可能因為緊張,而不知道要問什麼?其實大概維持5W,大概都可以抓到一些內容。

  When、Where、How、Why、What。

  例如,很多人採訪小農,或是衣服、手機,初次見面的話,可以問對方為什麼(Why)想要做這件事?開始的地點(Where)在哪裡?怎麼做(How)?做什麼(What)?什麼時候(Where)?而這其中,How、Why、What可以說最重要,同時也最能延伸出更多問題。但要注意,不是每個受訪者都願意講出所有的內容。就像有時候去採訪一間餐廳,餐廳有美味的滷肉飯,你一定很想知道那是怎麼做的,就算你不一定會親手做?但老闆願不願意把祕訣告訴你又是另外一回事XD。所以洛琳在問到較隱私的問題,都會先詢問對方是不是真的願意將它公開?就像我覺得現代的女生離婚根本沒什麼,但還是有很多人介意。

  這篇文章只是提供給新手,或是在採訪的時候,老是覺得想不到問題的人一個方向。5W其實很有效,掌握幾個重點,問題自然源源不絕。同時透過5W,把這次採訪的主題抓出來。

  當然了,建議不論在有訪綱,或是沒訪綱的狀況下,事情工作是必須的。也就是,你必須對你這次的受訪者有個最簡單的了解。不要讓人家覺得你一點準備都沒就來了。

  會去採訪,你一定對於對方完全不了解,所以必須透過採訪,把我們不了解的事物,請對方提供給我們。然而,即使你對於對方完全不了解,事前準備,能夠讓你概略的明白對方是什麼的人物、做過什麼事?在採訪的時候,可以從對方曾經做過什麼事,切入去採訪,不僅能夠讓對方覺得受重視,同時也能夠準確的抓到核心。

  像我曾經採訪過好幾位農民,我不可能一無所知就跑過去採訪,在去之前,我會先找一下對方的資料,比如:對方是種稻麥、種小豆、養雞,那他可能因為種稻麥、種小豆、養雞這些事,而得了什麼獎,或是為種稻麥、種小豆、養雞做過什麼樣的努力。這些都是你在事前做功課的時候,可以先找到的資料(現在古狗太方便了啊!)那麼,在採訪的時候,從對方曾經得了什麼獎,或為他的工作做過什麼獨特的表現,這些事情下去採訪的話,可以很快的得到此次採訪的內容。

  而不管有沒有紙面的訪綱,在採訪的過程中,由「哈啦」進入到「有目地性的聊天」,而「聊天」中,又必須以對方有興趣,或是討厭的話題開始……咦?討厭是怎麼一回事?受訪者對某件事有興趣,一定會跟你滔滔不絕,對某件事深痛惡絕,也有相同的效果喔!XDDD

  其實到這裡,已經有點像「如何與人溝通的技巧」,建議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買一些這方面的書籍來看。

  洛琳覺得,不管是採訪也好,業務也好,講師也好、服務業也好,只要這個工作是跟「人」有關係的,在「溝通」上,就是很重要的一環。

  如何與人「溝通」,洛琳是覺得,以採訪而言,站在受訪者的角度出發,多能獲得良好的效果,有時候擺脫是採訪者的心態,設身處地,把自己想像在對方的角度,多數時候也能引起對方的共鳴,進而達到效果。當然也有防衛心很強的受訪者,這時候,只好把自己裝笨一點,假裝不懂他的防備或攻擊性,慢慢化解他的心房了。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ttt8280&aid=117781810

 回應文章

charleyh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10/14 22:36

蠻實用的經驗分享,讀完有感!

想起以前在公司讀書會分享過的一本暢銷書:「阿川流傾聽對話術」,對採訪或交談都很有幫助。

梅洛琳(mttt8280) 於 2018-10-14 23:12 回覆:
謝謝來訪,感覺是本好書,有機會會去找來看看~~足感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