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01 11:36:05瀏覽262|回應0|推薦7 | |
這兩天又看到紙本書跟電子書的事情,那身為作者的我,也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不是出版方,我比較想談的是紙本書、電子書,以及作者的生存面。畢竟寫書寫了這麼多年,看著以前的紙本書到現在興起的電子書,其實我也掙扎了好些時間,掙扎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按照電子書的模式,定價可以訂得比較便宜,那就算拆分潤,這部份的收入也難以維持生計。最後一句話到目前為止還是如此,但「因為電子書比較便宜,拆分潤就賺更少了」這個想法後來被推翻。不是說賺得比較多了,而是後來覺得──讀者會看的書就是會看,不會看的書還是不會看。 以紙本書來講,賣出一本實體書,作者有業界的行情版稅,但說真的,以現在這個書市,首刷下滑的情況,就算書全部賣光,也不一定足以維持開銷。 那在這種情況下,就算一位作者每三個月可以產出一本書,首刷可以全部賣光,但單本首刷賣光的錢,也不足以維持一個月或兩個月的開銷(喔!對了,我不是只養自己,好嗎?所以我對一個作家一年可以賺的錢,是必須要精打細算的。),這時候解決的方法就是:1.每個月寫一本,然後出版;2.賺其它文字外快。 以方法1來看,就算一位作者可以每個月寫一本,也要出版社吃得下量來,作者才能夠靠此維生。不過一間出版社不是只有一位作者,可能有三、四位,甚至十幾位作者,所以就算一個作者一年可以寫個12本,也會再看出版社願不願意全吃下來,這個狀況比較常見是在20年前的言情時代……更別說領版稅能夠買房子的作者只有那幾位,而且多數的作者都還有其它工作,比如雜誌文章、演講等。 所以我除了小說,還寫著不同類型的文稿,有時候讀者可能看過我的書,比如給小朋友看的名人改寫、童話故事,要多方面的寫文才有足以應付生活的收入。這是後話了。 所以在書市裡,身為廣大作者中的其中一位小小小說作者,能夠有點小小的成就(得過兩岸文學獎、文章還被選錄在國一課本當中),我已經很意外了,但如何以所寫的內容繼續維生,紙體書和電子書,我自己採取了一些模式。 紙體書還是有在出版,不過可以看到的,是近幾年「個人」產量減少,但接外稿較多,如果有出版社願意出版作品,我很珍惜這些機會。因為在實體書減少出版的時候,每出一本書,就有點像從重圍殺出一條血路,還能夠以實體書的機會跟讀者見面。 那電子書呢?早期有很多書的版權到期,這些版權到期的書,版權自由了,但又要情歸何處?重新找出版社出版,因為我的多是小說,在新人輩出的情況下,舊小說出版的必要是基於何種原因?不要說出版社,連我自己都會考量到這一點。自費出版得面對更多的問題,比如通路等。 所以看下來,電子書是個出路。而剛開始接觸電子書,也以為上架之後就有人看,但等了大半年可能只賣出一本。所以想要經營電子書,還得去曝光、去為自己打廣告、去了解行銷……等等。 所以看到最近在講紙本書跟電子書,身為內容產出的作者,我也非常有感觸,只是我的感觸是以作者的生存來看,畢竟我是純文字工作者,就算偶有其它案子,但大致上還是以寫文、寫書為主。 那紙本書跟電子書怎麼賺錢?紙本書只要算出首刷量*定價*趴數,可以算出一本書可以獲得的收入,那電子書無論定價高低,可以跟所處的電子書平台配合,比如平台所推出的活動,或是(大量的)曝光,讀者買了之後,再由平台跟創作者去拆分潤。 那自媒體所謂流量在這裡也可以應用得上,畢竟大量曝光,點閱或購買率才會拉高,所以許多作家都紛紛出現在鏡頭前面,不只賣書,還要賣人。本人自認低調,但為了刺激自己的書的銷售量,還是出現在電視或廣播,讓更多不認識我的人,能夠經由曝光認識到我,以及我的書。 那至於電子書的定價究竟要不要低於紙本書?我自己有寫了一、兩本工具書,放在PUBU及讀墨,也曾經想過這兩本書訂的價較其它小說的價錢還高,會有人願意買嗎?反正就當實驗。後來發現,會買的人還是會買,雖然這兩本工具書的銷量不及小說,但一本的抽成是小說的兩倍。(我的小說數量遠遠高於這兩本工具書,所以不同屬性的書的銷量,還是要再觀察一陣子。) 以電子書來講,目前所賺不多,但這兩年想旅遊時,看一下裡頭的金額,訂個五星級飯店一晚,或是來一趟小旅行,補貼一下旅費還是足夠的。 那出版方或是市場觀察者在討論紙本書或電子書時,其實作者也是在找方向。畢竟,不要把少數幾個例子放大到所有作者身上,多數的作者經營著自我品牌、書籍,如同上班族認真工作一般,用自己的努力來換取生活,當不再為生計煩惱時,再繼續寫著想寫的書籍。 (本篇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