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5/18 00:33:57瀏覽1326|回應10|推薦82 | |
華裔未必總要與印度裔比 1672期世界周刊有一文比較華印二裔在美國的表現,舉出的很多現象。的確如該作者所說, 讓我們中不少人難免嫉妒和失落。那麼, 我們可以用甚麼心態和方式對待這情況呢? 視若無睹嗎? 但是事實擺在眼前,如果你在大都會居住或工作,你很有機會到印度人開的加油站加油,到他們開的速食店或甜甜圈店飲食,在印度人當主管的公司上班。在矽谷或 乘火車到舊金山上班,辦公室內和車上貌似專業的人士,滿眼是印度人;看病,也很可能是印裔醫師。華人也有從事這些行業的,人數就是遠比他們的少。這其中原 因,值得我們分析了解。
華人比印度人早來美國至少百年以上,1864年起,一萬多華工修築橫跨美國鐵路時,美洲大陸大概沒有幾個印度人的 影子。近幾十年來,印裔在美人口爆增,快要追上華裔了。而印裔的家庭收入,竟遠超華裔。因這樣比較而生的嫉羨,是否需要? 我們同非洲裔比較,他們被奴役這麼久,今天他們的收入,在美國各族裔中大概是墊底。有人認為是他們自己的不爭氣,但是他們覺得嫉妒失落嗎?一般說來比較 少。非裔不怎麼計較,我們也就不必同他族裔比較了嗎?很難,人總是要同他人比的。雖然說人比人氣死人,嫉妒心其實是上進心的動力之一,問題是如何比較。 該文提到印裔的強項:英文能力,族裔內的抱團提攜,以及印度裔語言思維和歐美的相近。我們試從這幾方面進一步分析。 英 文是印度的國語之一,他們從小說到大,比較起我們成年後來到美國,為了求學和謀生才學英語,即使提升了相當程度,差別總是存在。不過,好在並非各行業都需 要很高的英文能力。韓國人的語言能力普遍的比華人差,他們在創業方面的勇氣和能力,也一樣叫人妒羨。我們很多人看到韓國人的團結表現, 同印度人類似。華人在抱團以取暖、以慰鄉愁之外,在學業事業上,可借鏡韓、印族裔的精神和作法。 人類同其他動物一樣,有物以類聚的現象。同 類同族間,有一種無形的感覺,有人稱它為 「來電」或「心靈感應」, 美國人稱它為「化學質」(Chemistries)。基本上印度人屬印歐人種,即雅利安(Aryan)或稱高加索(Caucasoid)人種,他們的語 根,同屬印歐語系,這應該可說明同歐美的白種人相處,他們間的化學質比同我們較接近;也就是「華裔 VS 印度裔」一文中所說的「印度裔語言思維和歐美相近」的現象 。印裔同歐美白人相處,隔膜比較小。這現象續存於本地出生的華裔和印裔中,我們看到印裔的從政人士和媒體工作者遠比東方人多。 除了在語言和人種上,印裔在美國比東方人占優勢外,他們的社團還組織了領導人培訓班,培養他們的下一代在各界的領導人才。1970年代,美華協會也曾經試圖組織類似的培訓班。後來,除了每年頒發獎學金外,未聞有進一步發展。 美 國是機會平等的國家,我們華裔應知己知彼,不必妄自菲薄,努力就能出人頭地。幾十年來,在美國政壇上和企業間,華人 也曾經人才輩出。我們同他族裔比較,不必爭一朝一夕之長, 族裔間的比較,不是誰打敗誰的競爭;我們甚至不必強與他族比,我們可以自定目標,達到目標,就是自我實現,也就是 自求滿足、自求多福。
注: 此文原刊登於四月24日 美國世界周刊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