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23 22:11:31瀏覽1048|回應9|推薦60 | |
人生、宗教、唯物和唯心論隨談
王鼎鈞先生在「遠看人生邊上」(世周 1650期)專欄中提到錢鍾書教授說人生 是「現在進行式」, 錢夫人則認為人生是「過去式」。 這方面我想不需太多的討論。 顯然,一個人時候到了, 工(作)成身退,再次出發, 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又回到了進行式。但是, 即使你在青壯年, 不做任何積極的事, 人生也是過去式。 此文引人深思的是文中提到的幾點:宗教、有神論、無神論和唯物論以及形而上事物的議題。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 自古不是很強烈, 佛教傳入中土後, 同儒、道溶化結合, 對眾神兼容並拜, 其中對人生命的生生死死輪迴的觀念, 減少人對死亡的恐懼, 反正 死就是「往生」, 視死如歸, 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或一個辣妹。這種宗教替人定製的制式化的人生意義, 對尋常百姓, 不失為現成的標準解答, 讓人省得多花心思思考生命的意義。 困惑現代人心思的是, 教育的普遍, 人們對宗教和輪迴觀念大幅淡化。 大陸上幾十年唯物論風行的無神論已有相當影響,而今遇上隨 改革開放而來的洋教風氣, 導致人們對生命意義和宗教信仰的困惑, 這現象有如台灣人由兩黨惡鬥所導致的國家認同的混亂。 現代的中國人、華人, 欲藉宗教求取生命意義的答案, 老年人要求得到心靈歸宿, 還得面對選擇的難題:皈依何神何教? 很多我族文化本位強烈的人, 要接受洋教, 學習主要是以色列人的歷史為本的聖經, 心理上常有一定程度的拒斥。 為了抱團取暖、解除孤單,新移民中, 不乏「坐在教堂裡的無神論者」。 我常懷疑,在 宗教歷代傳承的西方社會, 必定也不乏此類者。訪廟探寺進教堂, 甚至參與宗教活動, 同信不信神無必要關係。 王作家向新移民說:「 為自己設計了一輛雙頭馬車,無神論也可以信教」。 這倒是個很現實的觀點, 神與教可以分開對待, 究竟是神造世人, 還是世人造神, 我們不必驟下定論。如果有神, 祂或祂們是自然的存在,神不會是某教或某族的專利。教義是人為的產品, 宗教是人為的組織, 如果覺得有參加宗教活動的需要, 你可以 心中信你的神,或懷疑或否定神的存在,你一樣可以加入宗教組織, 參與宗教活動。畢竟, 宗教為人所創,人們可以選擇宗教。 要超越神,似屬狂妄, 但是要越過宗教或超越教義, 亦即不加入教派或加入了卻保有自己的對神的看法, 而達到生命的平衡平靜, 並非不可能。 被紐約時報列為最暢銷書 【A History of God】的作者 Karen Armstrong 在修道院受訓相當一段時間後 返俗, 以後就不再進教堂, 她也不因此感到罪過, 她自稱她越過了神, 超越了宗教。 以神為中心的宗教, 是法律以外最有力的社會安定力量。 形而上的神靈觀念, 屬唯心的「密思或謎思」, 密思學家Joseph Campbell 在其著作 【The Power of Myth 密思的力量】一書中說, 人類如果沒有密思或神話, 生命將會是枯燥乏味, 人類為了探索神話密思的真相, 不停的觀察、探索、試驗, 而得到科技的進步和對宇宙的逐漸認知。 否定並禁止宗教信仰和唯心的觀念,全然以物質為最高和唯一的人生價值, 遲早會導致社會倫理道德的淪落破滅。 大陸上這幾年來政壇浮現的轟動事件,可以佐證。 寫到此, 我對錢鍾書夫人和王鼎鈞大作家的大哉問:究竟心中有天或無天比較好? 我的看法是有天比較好。人們相信: 人在做, 天在看。 心中有天,遵良心做事, 良心易安, 在受苦受難或蒙冤時, 雖然呼天不應, 心中想到天日昭昭, 至少還有幾份慰藉並存幾分希望, 生時蒙冤,死後終會還我清白。 注: 上文曾刊登於11/22/2015 的美國世界周刊 1653期, 本文是我未經刪改的原稿。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