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研讀心得 10-15
2013/11/15 18:39:10瀏覽1579|回應0|推薦1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研讀心得 10-15

Morgan 2002/07/25

於紐西蘭南島佛光協會金剛經研經會

 (丑)2.果德明如*2

  (寅)1.明無法*2一二一、無有法得無上菩提*9

【「若有人言,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或疑其仍為有法」,有這個疑問的人,確實很多,總以為佛一定有法才能成佛,菩薩也一定有法才成菩薩,殊不知「實無有法」。這種說法,是破執著有。但是也不能說真無有法,真無有法,又著空。著空著有都不能成就,所以底下經文又說:如來所得」者,唯一「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如義」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9

殊不知實無有法也;但為明其覺已究竟,無以名之,名為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耳。言下含有,若約性德言,實是諸法一如。故此中不曰如來而曰,正明稱為得菩提者,意在顯其已證無上正等覺,亦即諸法一如之果耳。豈謂有菩提法可得哉,何疑之有。下文更以無實無虛之義,明其說得而實無所得,雖無所得而亦不妨名之曰*2

(寅)2.明一如*2一二二、空有一如*9

【「須菩提!如來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如來所」者,唯一「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如義*9

 空有兩邊不著,不能說有法可得,也不能說無法可得,有、無兩邊統統捨掉1.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有不是沒有。2.無生法忍真有也不是沒有,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心清淨到一定程度,這個境界現前,因此不能說有1.是因為沒有,現在得到才叫有得;2.本來有的,不能說是得;也不能說無得,本來雖有它不起作用,現在發現起作用了,所以不能說得,有、無都說不上。實在講,盡虛空,遍法界,森羅萬象,不可說有,也不可說無。說有說無,執有執無,都錯了。這樣才顯出諸法如義,本經義甚深,要冷靜、客觀、細心的體會。能體會到,就會修行,功夫就會得力*9

  於是中,謂所得中也。意謂,縱許如人所言,如來得菩提。殊不知如來所得者,惟一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如義也*2

(一)          此這和前面所說『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語雖相仿,意大不同:

1.上是明法真。謂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無相無實也;無不相無虛。若究竟言之,實相者,相不相皆無,故曰無實無虛,言虛實皆無也。*2

2.此是明實無有法。既已無法,更何論得?姑如人言,說之曰如來得,而觀於是中,并無所得,以實無有法故特假名之得,無實也;但亦無妨說如來得,以所得惟如故,得此乃稱如來,無虛*2。(此針對前說明義。)

  (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真如覺性之異名。然則如來即諸法如義,猶言稱為如來者,因其已證真如覺性耳。足證如來所得,惟是一如矣。故雖名曰所得。而於是所得之中,無實也,覺性空寂故;亦無虛也,覺性圓彰故。故曰於是中無實無虛。總之,無有有得之得,是為無實;非無無得之得,是為無虛。即中邊論云:「無能取所取,有;有能取所取,無。」亦即佛性論所言:「由客塵空故,與法界相離。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是也*2。(此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明義。)

  (三)無實,是明其照而常寂也;無虛,是明其寂而常照也無實無虛,便是雙遮雙照,寂照同時。是中一法不生,寂故。復無法不現,照故。一法不生,實無有法也,故無實。無法不現,諸法一如也,故無虛。此之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得者,得此耳*2。(此約寂照同時明義。)

  (四)無實無虛即起信論如實空義如實不空義如實即是真如,因真如為真實之性體,故曰如實,明其諸法一如,是為真實也。1.明如實空義曰:「所言空者從本以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又曰:「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乃至非一異俱相。總說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2

  2.其明如實空義曰:「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法體,即謂一如之真性,即真如也;真如為一切法之體,故曰法體也。論又曰:「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此言諸法一如之真性為一切法體者,實無有法,亦不應住;以其是離念境界,唯證方知。故曰亦無有相可取,意明其不空而空也*2

  綜上論義觀之:1.如實者,無實也;2.如實不空者,無虛也。(1)空而不空,無實即復無虛也;(2不空無虛即復無實也。此是一切法如如不動之真體。故此中佛說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正是說來詮釋上文如來即諸法如義。*2(此約起信論以明義。)

  (五)無實1.指諸法言;諸法緣生,故無實無虛指如言。2.真如不空,故無虛。諸法之相,雖是緣生而無實;諸法之性,則同一真如而無虛。故『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明『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有法,亦無所得,但證諸法如義*2。(此約諸法如義以明義。)

(六)無實無虛是空有一如,性德本然*2。(此約起下明義。) 

(下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rgannz&aid=9486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