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28 03:34:10瀏覽3886|回應20|推薦171 | ||||||
在聽到陳之藩離世的這天,我不由自主地從書架上抽出《一星如月》這本小書重新閱讀,這是我內心對哲人的追憶方式。 這本書為什麼名為《一星如月》?其實要從原詩談起。 乾隆盛世的詩人黃仲則,以35歲的英年,落魄而終!他在癸已年除夕寫下這首詩: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有誰知道在兩百五十多年前一個寒冷的除夕夜,這位年輕的詩人獨立在小橋上,為了什麼滿懷憂患? 那畫面讓我想起陳之藩的身影。 《一星如月》是1976年陳之藩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講學七年所寫的13篇散文(真是惜字如金啊!),他自己本想把這些散文扔掉,但是被周邊朋友力阻。後來才勉為其難結集出版。 大家都知道陳之藩學的是電機工程,但是文采斐然,學貫中西,成為特立獨行的哲學家。 我最欣賞他在《一星如月》序文中寫的這段:「回溯起來,羅素上千頁的數學原理,不是由六十年代的電腦五分鐘就解決了嗎?可是羅素的散文,還是清澈如水,在人類迷惑的叢林一角,閃著一片幽光。」 我讀余光中編的《文學的沙田》,其中提到在中文大學宿舍住在他樓下的陳之藩最為生動有趣。余描述陳:「在山路上經常見到一位穿淺咖啡色西服的中年教授,神思恍惚,步伐遲緩,踽踽然獨行而來,獨行而去。我在路上遇到他,十有六七他見不到我,不知道他成天心裡想什麼?」 還說陳之藩開車從不看後視鏡,搭他車的乘客都很擔心,提醒他要看後視鏡以保安全。陳卻回答:「不能看不能看,一看心更亂。」 陳之藩在眾人聚會中總是聽得多說得少,幾近沉默無言。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麼。 我在《一星如月》中讀到陳之藩寫著:有一次,中文大學校長在家宴客,他在走去赴宴的路上看到一個指標,上面塗了赫然的幾個紅字真好像用血寫的,「人民游泳逃亡」。當晚在校長家的客廳裡,他拿著一杯紅酒,喝不下去。飯桌上一半高傲的英國人,一半拘謹的的中國人,大家都很虛偽。 陳之藩吃不下什麼東西,又在那裡出神。他一直在想像如何游泳逃亡的樣子,可是想像不出來。 又有一篇文章他悼念知交雷寶華先生,陳隨著弔祭的客人出來,走在陋巷裡,有人就喟嘆說了:「雷家出了兩代總經理,一位振興台糖,一位救活台機,怎麼會六個榻榻米大的客廳,身後蕭條如此?」 陳之藩斥說:「這怎麼是蕭條?這是乾淨!」 我每讀到這句就想哭。陳之藩又說,「夕陽下山了,倦鳥歸林了,這世界更寂寞了!」 陳之藩的散文,是我從年輕時起到現在,永遠的典範,他也啟發了千千萬萬學子的思想。他學電機,但更重人文,他充滿遠見,預知未來,他推崇風格的重要性,他又時時憂國憂民。像他這樣的思想家,穿梭在古今中外,科學人文之間,怎能不神遊宇宙天地?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現在回想起來,陳之藩早就體會到黃仲則的孤寂憂患了。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