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30 00:25:02瀏覽2501|回應15|推薦212 | ||
4/28去聽傅聰獨奏會的上午,我和G在電話中談到幾位熟知的音樂家。他舉了胡乃元和林昭亮的例子,他認為胡的演奏技巧更甚於林,可惜似乎沒有遇到好的經紀人。我說:「沒辦法啊,林昭亮明朗燦爛,他一定會較受歡迎。」我覺得音樂家除了技巧外,還需要擁有「因個人風格而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否則很難成為長青樹。 就像我喜歡傅聰一樣,除了他的高超技巧外,我更著迷於他濃厚的中國文人氣息,優雅瀟灑的姿態。 第一次在高雄聽他獨奏,在兩段樂章中稍頓的瞬間,台下響起了不該響的掌聲,傅聰立刻高高揮起右手,擋下了錯誤的掌聲,不知道為什麼,那高傲的手勢,令我印象深刻,永遠難忘。當時他正值盛年。 傅聰現在七十八歲了,他出現在舞台上時依舊風度翩翩,依然令我怦然心跳,但是他真的老了,穿著黑絲絨唐裝的修長身形顯得單薄,他一定是練琴練得太兇,以至於背都有些痀廔了。他答謝熱情聽眾的微笑很淺,一如往昔。 這次他完全沒有演奏蕭邦,為了紀念今年德布西一五○歲冥誕,傅聰一開場就演奏德布西的《英雄搖籃曲》,我對這首曲子完全陌生,曲子很短,陰暗憂鬱。從報上讀到傅聰提及德布西的《英雄搖籃曲》意義非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為了紀念比利時對德國的英勇抵抗,於是向藝術家們徵求作品。但德布西卻寫了搖籃曲,他說他寫不出什麼英勇的東西,想到的只是戰時受難的無辜群眾,因此寫了這部充滿悲天憫人的曲子。以搖籃曲對應戰爭,可說充滿了反諷的意味。」或許這就是我在《英雄搖籃曲》中感受到的氣氛。 接下來他還演奏了史卡拉第六首鋼琴奏鳴曲、李斯特《佩脫拉克十四行詩》、貝多芬D大調第15號鋼琴奏鳴曲《田園》、舒伯特《B小調匈牙利旋律》《G大調慢板》及晚年所寫的三首即興曲。
「七十歲之後,我更愛海頓。」2009年是海頓逝世兩百週年,傅聰曾以整場海頓的音樂來紀念這位他晚年才真正了解的大師。海頓音樂中的純粹,相當符合他晚年的心境。傅聰曾說,莫札特的幽默是「笑中含淚」,而海頓則是「純粹的幽默」。 有人說,傅聰其實屬於中國文學科。他的前半生,集合了中國文學的常見主題:政治迫害、骨肉分離、流轉人生、客居異鄉、故國之思、傳統的失落、藝術的追求、人生的磨難,一應俱全。絕對是史詩式傳記片的題材。 我喜歡傅聰成熟,內斂而優雅的風格。他以豐富的音色演奏史卡拉第、貝多芬、舒伯特,時而剛強,時而狂放,時而溫柔,時而憂傷,時而俏皮....,傅聰已經千錘百鍊,運用層次豐富的音色,灌注獨特的情感,藉此發掘偉大樂曲中更多可能性。
雖然在全場聽眾瘋狂熱烈的鼓掌安可聲中,出來謝幕七、八次的傅聰依然不為所動,唯一的安可曲是個極短篇,如黑夜中安靜初升的一輪明月投影在湖中,內斂情緒,凝結感動的雅緻小品。我聽見旁邊有人嘆道:這麼短?我卻很喜歡這種不撩撥沸騰情緒的句點。
遙望著舞台上蒼老卻仍優雅從容的身影,腦海中不禁浮現起《傅雷家書》這段經典的家訓:「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最後才是鋼琴家。」
傅雷已遠,家書永傳。而經過人生千迴百轉的傅聰也為自己在音樂史上留下美麗優雅的一頁。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