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筆記(八)十四經腧流注行經的穴道part5 - 清淨法海,慈悲智慧,日月光明。 - udn部落格
清淨法海,慈悲智慧,日月光明。
作家:如如淨行
文章分類
    Top
    中醫學筆記(八)十四經腧流注行經的穴道part5
    2018/05/23 22:59:31
    瀏覽:577
    迴響:3
    推薦:2
    引用0
     接續文章:中醫學筆記(七) 十四經腧流注行經的穴道 part4

     
     

    中醫學筆記(八)十四經腧脈流注行經穴道part5

    十二、足少陰腎經流注經穴(27穴)

     

    足少陰腎經在體內屬於臟,與膀胱之腑相連接。體表走足裡下肢內側體前面(胸、腹部第2路線)抵達鎖骨下緣。根據其流注,可用來治療足底、下肢內側的知覺,運動障礙與泌尿、生殖器系、內分泌系、婦女科疾病。

     

    足少陰腎經循行(27)穴:湧泉穴、然谷穴、太谿穴、大鐘穴、水泉穴、照海穴、復溜穴、交信穴、築賓穴、陰谷穴、橫骨穴、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腹通谷穴、幽門穴、步廊穴、神封穴、零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

     

    1.  足部(6)湧泉穴、然谷穴、太谿穴、大鐘穴、水泉穴、照海穴。

    2.  下肢部(4)復溜穴、交信穴、築賓穴、陰谷穴。

    3.  腹部(11):橫骨穴、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腹通谷穴、幽門穴。

    4.  胸部(6):步廊穴、神封穴、零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

     

     

    *「經穴春秋」註解

     

    1.  湧泉穴:此乃井穴,意思是足少陰腎經的氣血如泉在此湧出於足底中線上、上三分之一凹陷處取之。

     

    2.  然谷穴:舟狀骨稱為「然谷」,該骨粗面凹陷部曲之而得名;於足內側緣、舟狀骨粗面後下緣取之。

    3.  太谿穴:於內踝頂點後方、後脛骨動脈搏動處取之。

    4.  大鐘穴:踵骨的形狀有如大鐘而得名;於太谿穴下五分、踵骨上緣、跟腱前緣取之。

    5.  水泉穴:太谿穴正下一寸、踵骨隆起前方凹陷處取之。

    6.  照海穴奇經八脈的陰脈由此開始,來到內眼角與陽蹻脈合流,可治療眼疾,讓眼睛有如陽光照射海面那樣光明而得名;於內踝正下一寸凹陷處取之。

    7.  復溜穴:意思是再度流至,腎經之流注由太谿穴往大鐘穴、水泉穴一路下降,來到照海穴轉折之後再度上行;於太谿穴正上兩寸、跟腱前緣取之。

    8.  交信穴:有二說,其一是腎經由此產生分枝,和脾經三陰交合流。「信」有伸展的意思、其二是古代女性生理周期為「月信」,此乃治療生理不順重要穴道而得名;於復溜穴與脛骨內側緣之間取之。

    9.  築賓穴:建設「迎賓館」,意謂等待來賓,即指本穴奇經八脈的陰維脈在此合流;於太谿穴正上五寸、腓腹肌下垂部與比目魚肌間取之。

    10.陰谷穴:膝窩橫紋內側、半肌腱與半膜肌間取之。

    11.橫骨穴:古代稱恥骨;於肓俞穴下五寸、曲骨外五寸取之。

    12.大赫穴:「赫」指非常巨大;此處乃腎經與奇經八脈衝脈匯流、陰氣大量聚集之處,也就是子宮的部位;於肓俞穴下四寸、中極穴外五分取之。

    13.氣穴:肓俞穴下三寸、關元穴外五分取之。

    14.四滿穴:肓俞穴下兩寸、石門外五分取之。

    15.中注穴:肓俞穴下一寸、陰交外五分取之。

     

    16.肓俞穴:「膏」與「肓」乃古代疾病名稱,以橫膈膜為界,上為膏下為肓,膀胱經的膏肓於位於第四胸椎。肓門與胞肓位於腰椎與荐骨;於神闕穴()外五分取之

    17.商曲穴:五行與五音之中的「商」代表金,屬於肺之音。大腸與肺有表裡關係,因此屬金。在此因為是橫結腸的部位,代表彎曲與腸鳴;於肓俞穴上兩寸、下脘外五分取之。

    18.石關穴:石頭給人的印象是硬梆梆,故本穴道用以治療腹部脹滿、便秘、腹痛與瘀血導致的不孕症而得名;於肓俞穴上三寸、建里外五分取之。

    19.陰都穴:肓俞穴上四寸、中脘外五分取之。

    20.腹通谷穴:肓俞穴上五寸、上脘外五分取之。

    21.幽門穴:於肓俞穴上六寸、巨闕外五分取之。

    22.步廊穴:於第五肋間、中庭外兩寸取之。

    23.神封穴:心臟投影在體表的部位,從第二肋間到第四肋間為止,又心可以藏神而用神與靈等字,可知古人對於人體觀察非常深刻;於第四肋間、膻中穴外兩寸取。

    24.零墟穴:於第三肋間、玉堂穴外兩寸取之。

    25.神藏穴:於第二肋間、紫宮穴外兩寸取之。

    26.彧中穴:於第一肋間、華蓋穴外兩寸取之。

    27.俞府穴:於鎖骨下緣、璇璣穴外兩寸取之。 

    ---------------------

    十三、手厥陰心包經流注經穴(9穴)

     

          手厥陰心包經在體內屬於心包之臟,與三焦之腑連接。體表走胸、腋窩、上肢前面的中央,抵達中指。根據其流注用以治療心臟、循環器系、精神意識之障礙;上肢前面特別是正中神經及其支配的肌肉知覺運動障礙,臨床上也常用來治療心臟實質性的疾病。手厥陰心包經循行9穴: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衝。

    1.  胸部(1):天池穴。

    2.  上臂部(1):天泉穴。

    3.  前臂部(4)曲澤、郄門、間使、內關。

    4.  手部(2)大陵、勞宮、中衝

     

    *「經穴春秋」註解

    1.天池穴,本穴所處肋間隙凹陷如「池」,又人與天相應、腰以上稱為天而得名,主治心痛、胸悶、脇痛、腋下腫痛;於乳中外一寸,第四肋間取穴。

     

    2.天泉穴,上部為天,又本穴承天池之氣,位於上臂,氣血流注如泉由上而往再下流而得名。本穴同時接近手少陰之極泉穴與手太陰之天府穴,具有疏筋活絡之功,主治心痛、脇脹、咳嗽;於腋窩橫紋前端往曲澤穴方向二寸取之。

     

    3.曲澤穴,「曲」代表彎曲的手肘,「澤」代表肘部的關節與肌肉由氣血加以潤澤。穴屬合水,正當肘內,微曲手肘而得穴,係心包絡之合穴,有清熱除煩、疏筋活血之功;於肘窩橫紋上、肱二頭肌的尺側取之。

     

    4.郄門穴,」指孔隙,是氣血聚會之所屬於郄穴,在前臂兩筋間,

    其穴深大,能清楚表現橈與尺骨之間的骨頭縫隙;於大陵穴往曲澤穴方向五寸取之。

     

    5.間使穴,「間」指骨頭縫隙,「使」指承受命令而達成任務。係屬於心包之經穴心包乃使臣之官,負責保護心臟、協助心臟發揮作用;於大陵穴往曲澤穴方向三寸取之。

     

    6.內關穴,屬於絡穴,表相對於外關穴、位於內側的重要穴道關口。係心包絡之絡穴,別走三焦經,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有安神寧心、鎮痛理氣之功;於大陵穴往曲澤穴方向兩寸取之。

     

    7.大陵穴,「大」為崇高。本穴在掌後大指根部,兩骨結合點的陵下,有陵丘之象,即是如月狀骨隆起喻為巨大的丘陵而得名。係本經原穴,功同內關穴:有安神寧心、鎮痛理氣之功;於手關節前面橫紋中央、橈側曲腕肌與掌長肌間取之。

     

    8.勞宮穴,「勞」代表勤勞、操勞。「宮」指要所、喻為中央,此表手掌中央,又手任勞作、穴在掌心而得名。係心包絡之滎穴,有開竅醒神之功,主治心痛、癲狂、癇症;於握拳時中指觸碰到手掌橫紋部位取之。

     

    9.中衝穴,本經之氣、中道而行,直達手中指之端(中指動脈搏動處)而得名。係心包絡之井穴,有通心絡、開神竅、回陽救逆之用,主治心痛、心煩昏厥、中暑等;於中指爪甲根部橈側角旁一分許取之。

    ---------------------


    十四、足厥陰肝經流注經穴(14穴)

         

          足厥陰肝經在體內屬於肝臟,與膽腑連接。體表走足背內側、下肢內側正面中央、腹部側面,來到肋骨弓一帶。根據其流注用以治療足背、下肢內側知覺運動障礙、生殖器系、婦女科疾病。

      

    足厥陰肝經循行14穴: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中都、膝關、內泉、陰包、足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

    1.  足部(4):大敦穴、行間穴、太衝穴、中封。

    2.  小腿部(4)蠡溝穴、中都穴、膝關穴、曲泉穴。

    3.  大腿部(4)陰包穴、足五里穴、陰廉穴、急脈穴。

    4.  腹部(2)章門穴、期門穴

      

    *「經穴春秋」註解

    1.大敦穴,「敦」指巨大、肥厚,喻為腳拇趾之形狀,本穴係為足厥陰肝經之井穴,經氣充盛,猶如井泉之水,源源不斷而得名,有開經通竅之功;於足第一趾爪甲根部外側、角旁一分許取之。

     

    2.行間穴,「行」指行經、經過,本穴位足姆趾與食趾之間而得名,有疏肝理氣、調和經血之用;於足第一蹠趾關節之前、與次趾間凹陷處取之。

     

    3.太衝穴,「太」指大、「衝」指通道。本穴係肝經之原穴,為肝經通道原氣所居之處而得名,故有疏理肝氣、通絡和血之功。古代稱足背動脈為太衝脈,和胃經的衝脈一樣都可以觸診到動脈的搏動,此處強調其氣血旺盛;於足背第一、第二蹠骨底間前方凹陷處取之。

     

    4.中封穴,「封」指閉,本穴在踝前陷中、兩大筋之所封閉而得名;於內踝前一寸、前脛骨肌腱內側下緣凹陷處取之。

     

    5.蠡溝穴,「蠡溝」乃指蟲蝕蛀木頭之後殘留的細長小溝,將脛骨比喻成木,觸摸亦有此感;於內踝上五寸、脛骨內側上取之。

     

    6.中都穴,謂之流水之處,本穴係足厥陰肝經之郄穴,又肝之氣血似水之流聚,穴當脛骨之中部而得名;於內踝上七寸、脛骨內側面取之。

     

    7.膝關穴,因位於膝關節部而得名,穴當兩腿骨相交之犢鼻穴下陷中,有通利關節之用;於曲泉穴正下方、陰陵泉穴後一寸取之。

     

    8.曲泉穴,此乃水合穴,即是肝經之合穴,位於膝內輔骨下、大筋之上、小筋之下,屈曲其膝而得穴、又穴合水,水位高有之源者為泉,而得名。意指氣血在此匯集如泉;於膝窩橫紋內側端、陰谷內側凹陷處取之。

     

    9.陰包穴,「包」指包容,即足厥陰肝經潛行於雙腿內側,又內屬陰而得名。

    有理氣活血、通調下焦之功;於曲泉穴、足五里穴連結線上、股內上踝上四寸取之。

     

    10.足五里穴,「足」指邑、居。本穴居脾經之箕門穴上五寸,居大脈之中;又「里」通理,本穴可理與肢體病相關的五臟者,係屬足厥陰經而得名,主治腹脹痛、小便不通。於氣衝之外下方三寸、股動脈搏動處取之。

     

    11.陰廉穴,「廉」指側邊,位居股內側外邊而得名,有調經治帶、疏筋活絡之用;於氣衝之外下方兩寸、股動脈搏動處取之。

     

    12.急脈穴,「急」指急促。因本穴居陰、旁動脈之處,其脈衝動甚急而得名,有調肝止痛、理氣導疝之功;於側邊於曲骨旁開兩寸五分取之。

     

    13.章門穴,一曲結束稱為「一章」,又有顯明之意,本穴即是八會穴之臟會,又是脾之募穴,五臟皆稟於脾,取本穴治療臟病效果顯明而得名。十二經脈的流注到此終於進入最後章節;於第十一肋骨前端下緣取之。

     

    14.期門穴,「期」指周期,一年十二個月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周期,然後周而復始,復出雲門穴而得名。換言之,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一經穴的氣血流注也到此告一段落,重新開始。係肝之募穴,是肝、脾二經與陰維之會穴,有疏調肝脾、理氣活血之功;於第九肋軟骨附著部下緣取之。

     

     

    ---------------------

    參考書目

     

    1.王曉明、金原正幸、中澤寬元著《完全圖解人體經穴地圖》,楓書坊文化出版社,頁P59-6677-79

     

    2.周春才編著,《漫畫中醫經絡圖典》,晶冠出版社,頁195-216254-261。

     

     

     

     

     

    回應
    迴響(3) :
    3樓. 如如淨行
    2018/11/29 19:43

    經絡中的井、熒、俞、經、合」五穴道,亦包含五形的概念,例如在陰經之中,手三陰、足三陰各代表「木、火、土、金、水」;而在陽經中的手三陽、足三陽經的「井、熒、俞、經、合」卻代表「金、水、木、火、土」,需釐清此道理後,方便運用於虛則補其母,實則洩其子的方式加以治療。

    2樓. 千古奕真
    2018/06/22 20:31
    很詳盡
    師姐您整理得十分詳細哦,可以看很久。讚啦
    .......
    1樓. 如如淨行
    2018/06/09 10:37
    人身臟腑在內、經絡在外,故臟腑為裡、經絡為表。手三陽(陰)、足三陽(陰)共有十二經絡,於身體循環左、右對稱各有一穴;另加任、督二脈(於身體前任脈、後督脈) 共14部分,而此中醫學經絡流注穴道筆記彙整至此告一段落!。而明朝張景岳於《景岳全書》中指出:「醫道診病施治需先審陰陽,凡人之陰陽僅知氣血、臟腑寒熱後天有形之陰陽;而先天元陽乃精氣神的神(元陽者含蓋無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機是也,性命系之,又稱為元氣;而元陰者,即無形之水,以長以立,天癸是也,強弱系之,又稱為元精」,此部分與易經所講的先天、後天八卦相關聯,可再細細結合思考,看來還有得學…。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