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油麻地,看聶隱娘
2015/09/04 11:24:07瀏覽259|回應0|推薦4

心裡有些記掛《聶隱娘》。

因為它是台灣的。也因為知道導演採用「背對觀眾」和「歧路花園」的美學。

難免要想:票房會不會好?「歧路」會帶來驚喜嗎? 會不會看不懂,要失望呢?

香江,下着濛濛細雨。我終於去了油麻地百老匯中心。

~~~

走進油麻地,隨處看見生活的痕跡。

抬眼就是剪刀店、菜刀店、鋼土、電熱、神龕、廉價賓館、地產、涼茶,雞粥店,小學,和天主教堂。老舊的建築,斑駁的水泥梁柱,與簇新的公寓樓層、新式小學毗鄰而立。

一個天主教堂拐角,幾步路以外,就是百老匯電影院,緊鄰著 Kubrick 書店。這個書店裡的電影、文學書籍很齊全精準,幾乎沒有錯失。

早到了一些。買了票後(八達通卡持用者享有九折優惠),在書店盤桓,和一些等看電影的年輕人同坐一張長木桌,交換着書看。

微雨的油麻地,好咖啡,好書,有家常的充實。但我還是莫名其妙地緊張著,因為《聶隱娘》。

~~~

現在說說觀後感。

首先,《聶隱娘》很美,不難懂,也不「難看」。不論欣不欣賞侯式電影風格,單為它的誠懇和追求,就值得去看。

先說我佩服的部分。

第一:我跟很多人一樣,覺得《聶隱娘》在視 覺上,提供了難得的美感體驗。 大銀幕前, 林木蒼皚,地氣迷離, 風、雲、山、霧, 很輕,很穩,很美,直接把我帶入故事。電影開篇,以黑白影片交代隱娘的殺手背景、「劍道無情」的精神,讓人驚艷。單憑這段,就「收服」很多西方觀眾,畢竟 唐詩或唐風的再現,誰能抵擋?我也不例外,立刻被收服了。

第二:唐朝的室內風華,服飾器物,經過一個多月來的介紹文字和網上材料引領,我略學得了其基本構思,這方面,侯導的功力和執著是沒話說的。

第 三:我必須說,全片最有深度的「俠者」,不是別人,正是侯孝賢。當今世界,如此之俠,可謂傳奇。他寫給內地觀眾,邀大家看電影的兩行字,讓我感動:「拍了 一輩子電影,第一次在內地電影院公開上映,誠邀觀影。 」一生心血,區區兩行字。 正義,感情,品味、奇絕的情懷,獨特的「人性弱點」(我的想象),此「俠」身上都有。這不是一個非常好的「武俠故事」嗎?

這點謝海盟已經提出過,我就不再提添足。

~~~

現在說我不滿足的:

第一:劇情上來說,《聶隱娘》並沒什麼不好懂。 經過這麼多介紹和宣導還不懂,怎麼可能? 觀眾說的「不懂」,是不願意看電影之前,花時間研究「使用手冊」? 或是覺得電影有責任,讓觀眾「懂」呢?

我屬於「很願意」被娛樂,也「不介意」做些事前的功課的觀眾。

如果有人問我的觀感,我會說:能懂得「劍道無情」的決絕,懂得「沒有同類」的隱忍孤寒, 但認為電影對這些主題的處理「單薄」了些,因此也有些落俗。

反庸俗,反制式,對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反思,當然絕對有意義。 但「美」和「減法」,在《聶隱娘》裡,並沒有打開新格局。 (冒犯了。文責自負。) 「青鸞對鏡」的悲苦,「劍道無情」孤寂, 「沒有同類」的隱忍,縱然叫人動情,但因為故事裡,沒有更高的「語境」(和層次)來支撐它,以至最後,除了美和抒情之外,孤獨、惻隱、義氣,與青鸞的悲啼,都流於單薄空泛。

此外,「孤寂」和「不忍」的主題,其實在片首就已經點明了。在此後的電影中,「青鸞對鏡」多次由人物直白道出 (telling instead of showing),也在隱娘的眼神中一再重復表達。 夫子自道,第一次還好,第二次就讓人受累了。並且,抒情式的回憶,直接「陳述」給觀眾,手法上的保守和「傳統」,與此片的「減法」與「冰山一角」的美學大大違和。

大唐時代,原是大開大合 [大開大闔,謝謝指正」的氛圍,即便含蓄內斂,或也應該還有「潭深無波」的空間。用「加法」,用「減法」都可以大有所為。

人生幽微,失之交臂,我覺得可惜。這是一例,類似的情況,還有。

~~~

(2) 演員方面:我喜歡舒淇,妻夫木聰。

舒淇有純熟的演技,把女刺客演繹得非常好,很難得。 我喜歡妻夫木聰的真實自然。也喜歡片中的小角色們。他們襯托出唐朝的世故人情,個個不俗。

張震過多的「現代」氣質,讓我不安。片中型男,遇事喉音先發,撐膝瞠目。大唐風華,怎麼有如此「小氣」的節度使?儘管眉眼多情,擊鼓絢爛,旋舞有致,我還是無法欣賞。(抱歉啊,張震~)

我分不清謝欣穎(胡姬)和周韵(田元氏)。精精兒和空空兒的角色安排,對我來說,也還是突兀的。查了維奇,纔知道「精精兒」的真實身分,其實就是田元氏(周韵)。 怎麼我一點也看不出來呢? 這讓我很不高興,被「減」得有些不服氣!(完了完了,怎麼越寫越吐槽了?!)

(3)此外,「對白」確實是大敗筆。以後不管誰拍片,絕不可再這樣了!台灣國語不要緊,但壓着喉嚨的「內斂」,抑鬱不展,沒有意思。想幹什麼呢? 絕對的反效果!(糟了,我的教師症又發作了~)

今天暫且打住,怕越寫越激動,要埋在雞蛋裡挑起骨頭來。這是觀眾的劣根性,我也在包括在內。

總結:儘管在我眼裡,《聶隱娘》不能算很成功的電影(希望我是錯的),但每個台灣觀眾,都應該為了「侯大俠」的不媚俗而看這部電影。

我也一直想像著,如果把侯導演和《聶隱娘》的拍攝過程,做成紀錄片,當成一個「大故事」來看,一定會「好看」吧。因為它代表一種力度和精神。

有機會,想再看幾次《聶隱娘》,也許,我的看法會改變。

不過,大概不會。(*以上劇照,來自網絡。)

2015.09.03 (沙田)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gfengying&aid=294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