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09 10:29:03瀏覽3485|回應15|推薦128 | |
由杭州到黃山有徽杭高速公路大概不到3小時就可到,但是我們是先到屯溪,在香茗酒店放下行李,帶了簡便的隨身衣物先訪宏村,再上黃山。 江南的景致與兩廣相差甚遠,乾淨及綠樹成蔭,到了安徽,路兩旁都是典雅的徽式建築。遠觀徽式建築最鮮明就是白色粉牆及馬頭牆。馬頭牆又稱「疊落山牆」,即高出於屋面呈階梯狀的山牆,可能因其裝飾的瓦片翹角外形像馬頭而俗稱「馬頭牆」。看看這照片中的馬頭牆,像不像馬頭? 從上圖也可看出其用瓦的精緻。 歷史上徽州除了原有的山越人之外,由於東漢末年到南宋,戰亂頻仍,來自北方避難的中原人士非常多,所以建築兼具兩種文化的特色。如徽州民居正屋是凹型佈局與磚牆、屋瓦顯然具有北方特徵;而天井、明堂、架式、三雕(磚雕、石雕、木雕)則源自本土越文化特徵。 徽州人建屋注重風水及充分利用自然,注重整體美觀,走在宏村彎曲的巷道、栱型小橋、面對湖光山色、環抱兩岸的老樹、垂柳,只覺身在古畫中,不知歲月。 因北方來的移民帶來發達的農業灌溉技術,與徽州山區經濟的結合,古徽州水利工程"以塘為主",極具地方特色。例如宏村引西溪水入村,人工開鑿南湖,南湖建成,不但灌溉良田、養魚,因為是活水,湖水清澈,山峰與綠樹倒影水中,如此美景子孫受益至今。 又如開鑿月沼,利用村中原有天然泉水,擴建為池塘,泉水為陰水,引西溪水陰陽合一。採半月形因為"玉盤"最為純潔,而月無常圓,"長盈必虧,半虧有盈",凡事留有餘地之意。所以"天上月,一半遺留在宏村"。看著月沼可想當年女子在此搗衣話家常的情景。 看了杭州西湖的秀麗,宏村的典雅及黃山的壯麗,才了解為何人人盡說江南好,乾隆為何六次下江南。 走著走著,聽到幽揚笛聲,可惜吹笛的人沒有頭戴方巾、身穿布衣。 村中有好些茶舖,徽州多山、多雨,氣候溫和,適合茶的生長,在黃山附近山坡上都種茶,徽州茶歷史悠久,茶品種繁多,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均有名;只是喝慣了烏龍茶,總覺他們的茶不及台灣茶香,味道也淡。
旁邊細細小小的是毛峰,都是綠茶,製茶的人用手炒毛峰,製作過程及器具都很簡單。黃山毛峰的品質特徵是:只採一芽一葉,茶葉最嫩的部份,製成後外形細扁稍捲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清香。 拍著拍著,同伴不見了,跟著旅行團就是有這個缺點,當地導遊每到一處,將背好的詞很快的唸一遍,絕不打結,但很像急行軍,我老跟不上,有許多宅第沒時間細看,看來下次一定要自由行。 三天後由黃山回屯溪,來到屯溪老街。老街位於老大橋旁。老大橋是橫江、新安江及率水交接處。老大橋又稱鎮海橋始建于明嘉靖15年(1563年),清康熙15年(1676年)因被水毁重修,清康熙34年(1695年)再遭水毁,清康熙38年(1699年)再度重修,下為老大橋 老大橋在橋頭旁緊連老街,也是屯溪的發祥地。老街的形成和發展與宋徽宗移都臨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宋都大興土木,大量徽州木材和工匠沿新安江被運輸和徵調到杭州。後來,這些工匠歸返家鄉後,便模仿宋城的建築風格建造店舖,所以這些沿襲宋代風格的建築被稱為"今日宋城"。如今全是商店,主要賣文房四寶、茶、木雕、石雕、糕點等。(對老街有一點意見就是可否把紅燈籠去掉?還有殺風景的紅布條?) 歙硯(徽硯)質地細緻色澤光潤,是中國第二名硯,如今多做藝術品觀賞用。至於徽墨,是唐末由河北易水因避戰亂而舉家遷逃至徽州的制墨名家奚超、奚廷珪父子用搗松和膠研制了徽墨,南唐國君特地賜予「國姓」,由姓奚改為姓李。可見其墨的珍貴。 徽州木雕、石雕也是技術精良, 一位俏麗的小姑娘用棕梠葉編織動物,手很巧。 從老街的建築可看出木雕的精細,工藝的精良。可想像當時的繁華。 看到蔣公與毛澤東排排站。 我在大陸常看到上演當年內戰的電視劇,可看的出內地人對蔣公還是相尊重的。 歐巴馬也戴紅星八角帽 待續.. 註一:以前太平地區野生茶樹長在懸崖峭壁上,人無法採茶,訓練猴子摘採,猴魁又為尖茶之冠,尖茶乃是去梗只剩嫩芽的茶)。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