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書劄記】《馬橋詞典》讀後
2006/12/17 11:22:49瀏覽454|回應0|推薦0

  這幾天偷著空,將韓少功的《馬橋詞典》重翻了一次。《馬橋詞典》很難用固定的文類來界定,只好透過一次一次的反覆閱讀來「驗明正身」。有時讀出小說的興味、有時則嗅出報導文學的氣息。「詞典」或許只是權宜用詞,因為《馬橋詞典》不依循我們使用工具書的法則,可以跳躍翻找自己想看的詞條,相反地,詞和詞之間有著高度的內在秩序,如果先前沒讀過「科學」、「神」和「醒」這些詞句的馬橋式解釋,閱讀後面的詞條便會一頭霧水,步步陷入語言編織的密網裡。

  《馬橋詞典》不像《魔鬼辭典》那般,充滿個人主觀(作者)對既定語詞的顛覆與惡搞,相反的,韓少功透過類似人類學的「參與式觀察」(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批露出漢語本身的紛亂歧義,以及塑造新語詞時的環境因子與集體無意識,反而對語義產生了更具說服力的顛覆力量。

  一方面,他當時是下鄉的知青(後來成為知名作家),有整理、詮釋龐大敘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又必須與馬橋的鄉民打交道、集體勞作,使參與觀察得以深入生活中的微末細節。這兩個條件打造了《馬橋詞典》成功的基礎,也可由此反觀台灣村史寫作的主要盲區。

  台灣各地村史寫作的困境,並非史料的缺乏,而是缺乏長期觀察村落發展,又具備完整表述能力的田野工作者。短時間、範圍有限的口訪紀錄,只是村史的一口井,而非縱切面;至於一般常見「涮涮鍋」式的傳媒介紹,更是見樹不見林,只見「民宿溫泉咖啡屋」,而不見鄉村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的雙重困境了。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iader&aid=60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