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書劄記】知識與情報
2006/08/11 19:43:14瀏覽850|回應0|推薦3

  去年曾經寫了一篇〈御飯糰小識〉的短文,將奇摩知識小小地調侃了一番,今天想再針對奇摩知識的發展與侷限,以及我們本身對知識一詞的盲點稍作澄清。

奇摩知識,可以盡信乎?

  我們先來看看在奇摩知識中有關「丟捧花的由來」一條:

 很久以前,男士向女士求婚的時候,懷抱著最真摯的感情與心意,採摘野地盛開的花朵,獻最愛的戀人。若女方答應,會將其中一朵插在男子上衣的釦洞中,而有個最圓滿的結局。以上的行為後世就演變成捧花與胸花。但是在法國,則是插在新郎的前襟反折處。(文末的參考資料寫著:奇摩知識。)

  這是個有趣的說法,而且答非所問。我手邊有條資料,剛好也是有關丟捧花的由來:

 (古羅馬的婚禮舉行時)新郎會拿出一支火炬同一瓶水,交給新娘,象徵羅馬家庭生活中必需的火與水。新娘用火炬點燃爐中的火以後,就將它扔入在場的人群,大家爭先恐後地搶去這支火炬,認為是吉祥的紀念品。此種風俗一直保留到現在,成為女儐相搶奪新娘的花環。(註一)

  如果你問我,這是知識嗎?我會很謙虛又很不謙虛地說:這只是一條無關緊要的小掌故而已。

是知識長,還是情報販子?

  無庸置疑的,奇摩知識自詡的的四大特色,的確造福不少急著使用資訊的網友(例如趕期末報告的學生),但細究之下,卻可以發現奇摩知識在實際運作時的種種侷限。

  第一,眾人的情報就必然是正確的嗎?情報本身的正確性並不是遵行民主程序,靠投票或評價就能確保的。相對的,愈是條理井然的資訊或情報(這時或許可以稱之為知識),愈可能是小眾的、菁英取向的。也就是說,這些信息的交流可能只存在各種分眾的小型專業論壇的討論裡,只在研究小間與教授、同學的問答請益裡,甚至只在圖書館一隅,在讀者與書頁間無聲又熱烈的辯答中。

  第二,奇摩知識的等級點數制,的確是快速累積網路聲望之道,但是這些虛矯的聲望,究竟給了我們什麼?是分享知識的熱情,還是自傲自負的成名快感?我點閱幾個等級最高、被封為「知識長」的網友過去所回答的問題,除了驚訝於他們所回答的問題面向是如此之廣、資料來源卻是如此狹隘之外,只能遺憾地說:他們只不過是以網路資訊換取點數的情報販子罷了。

知識不是速食麵

  王丹在〈資訊到知識之間的距離〉文中有段話如是說:

  資訊其實並不是知識,它只能說是知識的原料而已。在資訊與知識之間有著很深的鴻溝,而能夠從資訊變成知識的橋樑就是思考。只有通過思考,原料才能加工成產品,資訊才能變成知識。可是在我們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忙於應付大量的資訊,哪裡還有時間去思考呢?沒有了思考,我們只剩下資訊。結果就是,也許我們博學,但是我們沒有觀點;也許我們聰明,但是我們沒有智慧。

  奇摩知識因廣大的使用者而成長茁壯,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然而知識(而非資訊)的獲取真的那麼便捷嗎?這些零碎的「知識」又有多高程度的參考價值?進一步思考:涉及專業領域的知識,小型知識論壇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他們又有哪些專業自主性與專業標準?這反倒是我比較關注的議題。

  知識不是速食麵。我寧可在街頭排隊等待,祇為了喝一杯老師傅親手煮的香醇咖啡,也不願喝隨手可得的瓶裝咖啡。這也是我對知識的基本態度。


(註一)引自Hadas, Moses. "The Ritual of Daily Life" In Imperial Rome. Edited by Moses Hadas & the editors of Time-Life Books. Nederland: Time-Life International, 1975.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iader&aid=39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