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8/21 15:30:45瀏覽961|回應5|推薦9 | |
圖片來源 www.britannica.com/ nobel/art/osullyp001p1.jpg 徐利.普魯東( Sully Prudhomme ),生於西元 1839 年,卒於 1907 年。活躍於十九世紀七○、八○年代的法國高蹈派( Parnassiens )詩人,以哲理詩、散文見長。他逝世後六年( 1913 年),年輕時的日記、書信及雜感文字等經整理出版,名為《心靈的日記》 (Journal Intime ) 。 《心靈的日記》自 1862 年起至 1869 年止,收錄了普魯東 23 歲至 30 歲時的日記,他在寫詩、冥想之際,便將腦海飛掠而逝的吉光片羽記錄於日記之中,是一種隨筆性質的雜感文字。他描述這種閃現的靈光時寫道:「有時候,在我的思考中,會突然地亮出一線光明,透過這道曙光,可以頓悟到各種問題的根源。」( p.97 ) 因著這種隨筆漫談的特性,《心靈的日記》成為深入了解詩人心靈世界的鎖鑰。 有時他的思想是跳躍的,談些宴會之後曲終人散的感懷,或是近來與文友交遊的情況,偶爾也有一些時事短評,但多數的日記,是以單一主題進行書寫的。例如「討論有關文學的形式,及成功的重要關鍵」( 1864.01.31. )是針對通俗文學與雅俗共賞進行探討;「討論有關肉慾和享樂的話題」( 1864.02.01. )則指出肉慾的兩種拉鋸力量……等等。 這些雜感文字,雖然不是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卻是引導青年詩人自我完成的思辯歷程,有些精簡扼要的文句,我是很感興趣,也經常引用的。 西元 1901 年,他恬淡如詩的生活突然起了重大的變化:他以詩集《孤獨與沉思》獲得了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消息很快地傳遍世界,一時讚譽與辱罵紛至,但辱罵的聲浪卻壓過了贊美,原因在於與他同時,世界上還有托爾斯泰、易卜生、左拉等大師級文豪,若將第一的桂冠頒給這位名氣不如他們的普魯東,勢必引來支持者們的不滿,其中尤以托爾斯泰的支持者反應最為激烈。 當時瑞典便有一批文藝創作者發表了公開信,表示第一屆的諾貝爾文學獎沒有頒給托爾斯泰,代表著瑞典學院不尊重多數人意見,因此並不是一個重視藝術的組織云云,對此托爾斯泰倒是淡然以對:
然而,即便托爾斯泰不在意,他始終未獲獎一事卻延燒了一個世紀,也讓普魯東背負了百年的罵名,對岸的網友在〈 20 世紀諾貝爾文學獎的兩大罪過 〉文中不客氣地說:
為什麼非得攻擊這樣一位平和、唯美的詩人,才能顯示出托爾斯泰文學成就上的偉大呢?難道文學作品能否傳世,非得靠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沒錯,普魯東的作品的確是流傳不廣,是無法雅俗共賞,但這就減損了他的文學成就嗎? 我喜歡托爾斯泰,也喜歡普魯東,並不因為誰獲獎,誰沒得獎而減損幾分,面對這些不成熟的文藝批評,我只能嘆息…… 2005.08.21. 相關聯結: .楊國政,〈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第一人蘇利‧普呂多姆 〉 .巴黎公社,〈 在缺憾與成就之間 〉 .英雄一去繁華盡,〈 紀念巴老百歲誕辰—— 20 世紀諾貝爾文學獎的兩大罪過 〉 推薦閱讀︰ .徐利.普魯東( Sully Prudhomme ),《心靈的日記》。收入環華版「諾貝爾文學獎選集」第一冊。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