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8/20 17:16:50瀏覽1594|回應1|推薦5 | |
清同光年間,有關台灣民風紀錄的採訪冊、地方志頗多,丁曰健的《治臺必告錄》一書中,便有許多與台灣原住民相關的記載,本書的前五卷輯錄前人治臺的文件,後三卷才是作者自己的言論,就書名而言,亦頗有官員間經驗傳承的意味,以之觀察清代治臺官員眼中的台灣原住民,本書倒是不錯的素材。 藍鼎元於〈復呂撫軍論生番書〉中寫道:
文後的﹝原評﹞更是明白地說出「威之使畏,然後可以施恩;制之有方,然後可以向化。御番之法,無過於此。」這種先威後恩的統馭方式。然而,原住民出草獵人頭之事,部分也與漢人的越界拓墾以及惹事有關,劉韻珂的〈奏開番地疏〉中提到:「台灣不法奸徒,向有勾引佳里興等社野番潛出卡隘,擾害邊民之事。」(p.209)若將罪責完全歸於原住民,未免有失公允。 漢人對原住民的擾害,似乎有過於此。鄧傳安在〈水沙連紀程〉一文中嘉慶廿七年描述踏堪水沙連途中所見:
文中所謂「漢民擾害」是否為漢人對原住民出草的報復,或是越界拓墾時的衝突事件,文中並未言明,只是官員使用「漢民擾害」一詞,可見鄧傳安在看待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關係企圖保持行政中立的態度。 熊一本於〈條覆籌辦番社議〉一文中更指明番漢衝突頻頻的主因:
文中可見漢人、生番、熟番之間隱含的競爭與合作的關係。至於文中提及的社番「不諳耕作」一事,劉韻珂的〈奏開番地疏〉也提及:
社番「不諳耕作」,自古而然,為何導致無可謀食的地步,值得探討。是否為林野狩獵區的日漸縮小,或者與漢民的越界侵地耕種有關,或許可以據此線索繼續追查。 官員身為一地之長,對域內各族群間衝突的調處有其一定的影響力,只是在漢人以優勢的耕作技術和武力入侵原住民居地蔚為風潮之時,官吏縱然有意保護,成效便相對顯得十分有限了。 2003.10.16.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