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相思】淺談〈情人〉電影與原著小說(一)
2005/08/03 16:13:05瀏覽4743|回應1|推薦2

 她的書,就像她的電影,比起用眼觀看,需要更多的用耳傾聽,方能心領神會。(Her books, like her films, need to be experienced with the ear, more than with the eyes. )

—— 電影版〈情人〉導演 Jean-Jacques Annaud (註一)

 在我人生尚早之時,已有遲暮之感,才十八年華就已覺得一切都太晚。十八歲的我已歷經滄桑,這樣的成熟是很殘忍的事,我看到這樣老化的過程……一個一個地寫在我的容貌上,在臉上看到歲月的磨鍊,像讀一本書那樣,我倒是欣然以對,而沒有被嚇到。它帶給了我一張新的面孔,我臉上是原來輪廓,然而面目下的內涵已遭摧毀。我擁有的是一張破碎的臉。

—— 電影《情人》片頭獨白

關於瑪格麗特‧莒哈絲 (Marguerite Duras)

  莒哈絲(1914–96) ,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電影導演。 1914 年 4 月 4 日出生於 Gia Dinh( 今胡志明市郊區 ) ,十八歲時離開越南回到法國。她一生寫了超過七十本小說,其中許多改拍成電影,並以電影劇本《廣島之戀》( 1959 )、小說《印度之歌》( 1975 )及《情人》( 1984 )聞名於世。 莒哈絲 的作品中往往交織著情愛、性慾、絕望與死亡,她的小說甚至被視為法國「新小說」運動的代表,但她本人則否認此種關聯。 1996 年 3 月 3 日, 莒哈絲 死於巴黎,享年 82 歲。

關於〈情人〉 (L’amant)

   《情人》敘述一位 15 歲的法國少女與一位大她 12 歲的中國男子的情愛故事,出版後不久即被譯成四十多種語言,銷售近三百萬本,蜚聲國際。這本書也為她贏得法國的最具名望的文藝大獎 —— 龔固爾獎 (Prix Goncourt) 。 1992 年,《情人》改拍成電影,再次造成轟動。今台灣坊間可購得此片(如上圖),列為限制級電影。

自傳,或是小說?

   小說女主角與 莒哈絲 的成長背景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幼年喪父、獨立撫養三名孩子而顯得心力交瘁的母親、貧困而蒼白的童年生活、長大之後的作家生涯……等。因此,我們可以將《情人》視為一部自傳體小說?或是將電影〈情人〉視為一部傳記電影?當我們閱讀到小說中以第一人稱,充滿主觀意識的文字,或是聽到老演員 Jeanne Moreau 在電影中蒼老而感性的獨白,都不免有所臆測,並將故事女主角等同於 莒哈絲 的化身。

  一位 1999 年間旅遊於東南亞的自由新聞工作者 Pamela Payne 先生,在他的文章〈 Marguerite Duras In Sa Dec 〉中認為:

 越南作為一個地理位置,很少出現在她的小說作品之中。……但是在她的成長經驗中,身為法國女孩卻身處異族文化之中,以及身為一名在憂慮、貧寒、不快樂的家庭下成長的女兒,對她日後成為作家和女性,有著巨大的影響。

  Vietnam as a geographical location rarely appears in her writing. …… But her formative experiences there, both as a French girl in an alien culture and as a daughter in a fraught, poor and mostly unhappy family, vitally influenced the writer and the woman she became. ﹙註二﹚

   莒哈絲 在越南的童年經歷,對她日後的創作有著重大影響,這點無庸置疑,至於被視為她自傳小說的《情人》是否毫無虛構成分,我想,這還要透過更多資料的研讀(包括她七十餘本的小說與劇本)才能斷言。

水的意象

 城裏的嘈雜聲是如此地逼近,以至於可以聽到他們摩擦著百葉窗上的木板條的聲音。聽到這種聲音仿佛覺得他們就要走進房間裏來。就在這種噪音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往之中,我在這裏,在這裏撫摸著他的身子。海洋,匯聚在一起無邊際的海洋,時而遠去,時而歸來。 —— Marguerite Duras ,《情人》

   在〈 Questions on Duras’The Lover 〉這篇引導文章中認為「水的意象」是《情人》的一個重要隱喻,並以此提出了以下的問題:

 在這篇自傳體文本中,水的意象有何重要性?小說中有哪些其它重要的水的意象? —— 請考慮清洗家中時,一桶又一桶的水潑灑在地板上的那幕。請比較小說中乾燥與流動兩種相反的意象:母親被形容為「沙漠」;主角晚年的面容如同「被毀壞了」?

  What is the importance of images of water in the autobiographical text? What other images of water are important in the novel—consider the house-cleaning episode where buckets of water are tossed onto the floor. Compare the images of fluidity to the converse images of aridity in the novel—the mother as ‘desert’; her own face as ‘ravaged’ at the end of her life? (註三)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的確不容易回答,以下是我的解讀:我認為,小說中的「水」即是「愛」的形象化,「流質的水」成為「捉摸不著的愛」的象徵物,其中包含了法國女孩與中國男子間的情慾之愛,以及主角所身處的貧窮家庭中的淡薄親情。

   水的意象在電影有具象徵性的呈現,其中有兩幕場景是值得關注的:一是女主角經常為金屋中枯死的植物澆水,意味著為見不得光的戀情加添生機,卻又注定是一場徒勞;一是女主角一家人在清洗地板時,也是她的母親難得露出笑容的時候,而她的大哥不願意幫忙打掃,也暗示著他與家人間情感的割離。


(註一)出自 http://www.umass.edu/complit/ogscl/jana/janadurasloverquestions.htm 

﹙註二﹚請參見 http://www.literarytraveler.com/margueriteduras/margueriteduras.htm 

(註三)請參見 http://www.umass.edu/complit/ogscl/jana/janadurasloverquestions.htm

2005.08.02. (未完待續)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iader&aid=38167

 回應文章

★苗芯★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沒錯
2005/08/04 17:58

如果作家以小說的手法展現一件事   就表示他想模糊  隱藏一些事   卻能表現出   作家內心深處更強大的情感   也是我們讀者之福   我看大江健三郎換取的孩子憂容童子 也是一樣   應該也是他的自傳   但書中人物全是虛構   (^_-)★


 ( ^^)Y☆Y(^^ )LO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