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史鑑】自欺欺人三帖
2007/09/17 08:31:41瀏覽374|回應0|推薦0

  最近恢復了寫毛筆字的習慣,每日起床後、就寢前,便花半個小時的時間練字,壓一壓近來容易心浮氣燥的毛病。臨摹的帖子是《陸潤庠西湖樂》,內文節錄自袁弘道的〈晚遊六橋待月記〉:「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紙筆是自己過去所慣用的,其餘的文具都是父親自大陸旅遊帶回來的,墨是「大明宣德年造」,盛水的小瓷碗底部寫著「乾隆年製」。這當然是仿古作假的,我可沒有那個財力購買明清時期的文玩。只是,大陸商家這般自欺欺人實在不好,格調不高。

  身處米鄉,吃的食米比西部安全多了,這是幸事。只是,有些農產品銷售的手法我頗不以為然,近年來出現的「天皇米」、「御皇米」即是一例。這些米廠表示他們出產的稻米,在日治時期是用來進貢日本天皇之用,可以想見其品質之高。這應該是實情。只是,過去被盤剝的辛酸過往,如今都化為可資利用的商業符號了,這點很難說是國人歷史意識的進步。

  此外,這些「百年米廠」宣稱是自己的廠史始於清光緒○○年,或是民國前○○,也反映出國人歷史觀的混亂。當時統治台灣的既然是日本政府,則理應使用日本紀元(附加西元紀元),否則進貢的「皇」,便不是日本天皇,而是中國皇帝了。

  對岸學者陳碧笙在《台灣人民歷史》書中寫道:「(清代)台灣人民起義是以農民群眾為主體的反封建壓迫的起義。起義的目標是反對清政府的暴政,……起義雖然一一被清政府憑藉絕對優勢兵力鎮壓下去了,但每一次起義卻都嚴重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狠狠地懲戒了貪官污吏,使他們不敢為所欲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衛了群眾在開墾中得來的果實,因而是具有進步積極意義的。」(pp.159-160)

  這麼說似乎把問題簡化了,未竟歷史全貌。其一,清代台灣人民「起義」的原因,除了前期有比較明確的政治目的,後期則大多屬於經濟利益上的分類械鬥;其二,清政府鎮壓民間械鬥,憑藉的也不是「絕對優勢兵力」,而是地方上的「義民」。王育德先生對此解釋道:

 清吏沒有鎮壓分類械鬥的力量,只能警戒分類械鬥發展為反政府的叛變。實際上,分類械鬥發展成叛亂的例子很多。因為收受賄賂的清廷官員偏袒其中一方。∕一旦變成叛變,清廷官員就會公開招募「義民」進行掃蕩。叛軍如果是福建人,義民就是客家人;叛軍如果是漳州幫,義民就是泉州幫或客家人;叛軍如果是三種移民混合而成,義民就是高山族。義民的本質,說是假借效勞政府的名義而圖謀私利的敵對者,也不為過。(《台灣:苦悶的歷史》,p.89)

  其三,分類械鬥的結果,所保衛的只是勝利那一方「開墾中得來的果實」,械鬥失敗者「往往舉族遷移到同鄉較多的其他地方,使得各地居民的祖籍分布日趨集中。」(《台灣史小事典》,p.44)對促進族群融合與文化交流來說,分類械鬥反而並無「進步積極意義」。

  反過來說,利用族群間爭奪水源、耕地等經濟利益的衝突矛盾,分化台灣人民團結抗清的意識,如此「分而治之」的帝王心術,才是清政府的統馭本事,陳碧笙未免把愛新覺羅的子孫給小瞧了。

2007.09.12.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iader&aid=123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