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十二種邪見
2021/06/22 22:59:34瀏覽11384|回應0|推薦14
六十二種邪見

依過去世而起的見解是:

(一)常住論。「說我及世界常住。」下分四種:

(1)憶念過去世「一生乃至多百千生等」而起此見。

(2)憶念過去世「一成劫和壞劫、二成壞、三成壞、四成壞、五成壞、十成壞劫等」而起此見。

(3)憶念過去世「十成壞劫、二十成壞、三十成壞、四十成壞劫等」而起此見。(4)通過推論、審察而起此見。

(二)半常半無常論:說我及世界一分是常住,一分是無常。下分四種:

(1)以創造主梵天為常,從梵天化生的眾生為無常。

(2)以『戲忘天』之外的諸天為常,從『戲忘天』死後轉生的眾生為無常。

(3)以『意憤天』之外的諸天為常,從『意憤天』死後轉生的眾生為無常。

(4)以眼、耳、鼻、舌、身中的『我』為無常,以心、意、識中的『我』為常,通過推論、審察而起此見。

(三)有邊無邊論:說世界有邊、無邊。下分四種:

(1)此世界周圍有邊。

(2)此世界周圍完全無垠、無邊。

(3)此世界周圍,上下有邊,橫側無邊。

(4)此世界既不是有邊、也不是無邊,通過推論、審察而起此見。

(四)詭辯論:每答所問,支離破碎,入於詭辯。下分四種:

(1)因確實不知道,恐怕答錯,墮為妄語,而對善惡問題,不作肯定或否定的答覆。

(2)因確實不知道,恐怕答錯,墮為執取,而對善惡問題,不作肯定或否定的答覆。

(3)因確實不知道,恐怕答錯,遭到詰難,而對善惡問題,不作肯定或否定的答覆。

(4)因暗鈍愚痴,對「他世、化生之有情、善惡業之果報」的有或無,對如來死後存在或不存在等問題,一無所知而不置可否。

(五)無因論:認為『我』及世界,無因而生。下分二種:

(1)從無想有情天死後轉生的眾生起此見。

(2)通過推論、審察而起此見。

依未來世而起的見解是:

(一)死後有想論:認為死後,『我』有思想。下分十六種:

(1)死後「有想有色」。

(2)死後「有想無色」。

(3)死後「有想亦有色亦無色」。

(4)死後「有想非有色非無色」。

(5)死後「有想有邊」。

(6)死後「有想無邊」。

(7)死後「有想亦有邊亦無邊」。

(8)死後「有想非有邊非無邊」。

(9)死後「有想一想」。

(10)死後「有想若干想」。

(11)死後「有想少想」。

(12)死後「有想無量想」。

(13)死後「有想一向有樂」

。(14)死後「有想一向有苦」。

(15)死後「有想一向有樂有苦」。

(16)死後「有想一向不苦不樂」。

(二)死後無想論:認為死後,『我』沒有思想。下分八種:

(1)死後「無想有色」。

(2)死後「無想無色」。

(3)死後「無想亦有色亦無色」。

(4)死後「無想非有色非無色」。

(5)死後「無想有邊」。

(6)死後「無想無邊」。

(7)死後「無想亦有邊亦無邊」。

(8)死後「無想非有邊非無邊」。

(三)死後非有想非無想論:認為死後,『我』不是沒思想、也不是有思想。下分八種:

(1)死後「非有想非無想有色」。

(2)死後「非有想非無想無色」。

(3)死後「非有想非無想亦有色亦無色」。

(4)死後「非有想非無想非有色非無色」。

(5)死後「非有想非無想有邊」。

(6)死後「非有想非無想無邊」。

(7)死後「非有想非無想亦有邊亦無邊」。

(8)死後「非有想非無想非有邊非無邊」。

(四)斷滅論:認為今世的有情,死亡後徹底消失。下分七種:

(1)以『我』是地、水、火、風四大界所成,而起此見。

(2)以『我』屬於欲界天而起此見。

(3)以『我』屬於色界天而起此見。

(4)以『我』屬於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而起此見。

(5)以『我』屬於無色界的識無邊處而起此見。

(6)以『我』屬於無色界的無所有處而起此見。

(7)以『我』屬於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而起此見。

(五)現在涅槃論:「於現有生存有情,而說最上現在涅槃。」下分五種:

(1)以『我』住於五欲快樂時,為最上現在涅槃。

(2)以『我』住於初禪時,為最上現在涅槃。

(3)以『我』住於二禪時,為最上現在涅槃。

(4)以『我』住於三禪時,為最上現在涅槃。

(5)以『我』住於四禪時,為最上現在涅槃。

《梵網經》認為,六十二見均為浮說、偏見,究其根源,都是『以觸為緣』而產生的。所以經文在結尾時,又說到七因緣:「此觸以受為緣生起愛,緣愛生起取,緣取生起有,緣有生起生,緣生生起老死、愁悲苦惱憂。諸比丘!若比丘如實了知六觸,它的生起、滅、過患、出離,則知所有為殊勝。」

也就是說,觸產生了受,受產生了愛,愛產生了取,取產生了有,有產生了出生,出生產生了老、死等一切苦惱。只有了解六根感知外境觸作用的過患,以及出離此過患的方法,才是超出六十二見的,具佛教特色的緣起之殊勝見解。順帶一提,佛教早期經典里是沒有三世十二因緣這個說法的,從六十二種邪見可以看出佛教根本上是反對因果業力輪迴說的,佛教講得是無常因緣輪,無神論。 後世的發展演變把佛教變成了自己反對的東西。如佛教講過去,現在,未來。但是不等同於三世。就好比我講昨天跟今天不等同於講前世今生。佛教講無常因緣論,因緣是因緣,因果是因果,兩者毫無關係。

《長部.梵網經》之後的《沙門果經》、《阿摩晝經》等,都重申了本經所說的戒行、緣起教法,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佛經中反覆出現。這種現象足以說明,在根本佛教的教理史上,戒與緣起法,始終具有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4vxn2pq.html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6414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