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白話《梵網六十二見經》白話
2021/06/22 17:48:03瀏覽396|回應0|推薦8
白話《梵網六十二見經》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在摩竭陀國遊化,與一千二百五十餘位比丘一同行腳至迦蘭陀竹園,住宿在國王供養的精舍裡。

  當時,有一位名叫須卑的婆羅門和他的弟子梵達摩尾隨著佛陀一行人。須卑婆羅門千方百計地毀謗佛、法、僧,而他的弟子梵達摩則時常讚歎佛、法、僧。師徒二人的言行,竟然背道而馳。這是甚麼緣故呢?這是因為這兩個人不論是受持的法義、所得的知見與過去曾親近的師承,均不相同。

  當時,比丘們乞食歸來,聚集在講堂裡,議論紛紛,說:「這真是奇怪啊!世尊有無量神通,威儀與德行圓滿具足,了知一切眾生的心意志向。如今,這須卑婆羅門和他的弟子梵達摩常跟著世尊和僧團,須卑婆羅門不斷毀謗三寶,而他的弟子卻時常讚歎三寶。師徒二人的言行如此不同,完全是因為他們不論是受持的法義、所得的知見與過去曾親近的師承,均不相同。」

  那時,佛陀在靜室中以清淨無上而超越一切世間的天耳,聽到比丘們的談話,就離開靜室,走到講堂,在僧眾前端坐後,問道:「比丘們!你們為了何事而在講堂聚集?在談論些甚麼呢?」

  當時,比丘們回答說:「我們乞食歸來,大夥聚集在講堂裡,談論須卑婆羅門和他的弟子梵達摩的事。世尊!您有無量神通,威儀具足,德行圓滿,了知一切眾生的心意志向。如今,這須卑婆羅門不斷毀謗佛、法、僧,而他的弟子梵達摩則時常讚歎佛、法、僧。我們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師徒二人不論是受持的法義、所得的知見與過去曾親近的師承均不相同所致。我們聚集在講堂裡,正是在談論此事。」

  於是,佛陀就向比丘們開示說:「如果有人誹謗佛、法、僧,你們切不可生起 _心,不可因此懷恨於他們。為甚麼呢?若有人誹謗如來、正法律及比丘僧,你們因此就懷恨在心,想要與他們對抗爭勝,那就是自己從修行的正道上退墮下來,所以我說不可因別人誹謗佛、法、僧而懷恨在心。

  反之,如果有人讚嘆佛、法、僧,也不應沾沾自喜,感到慶幸。為甚麼呢?因為出家人若受到讚譽,就欣喜自滿,那就是落入名聞利養的陷阱中。何況凡夫孤陋寡聞,未能通達正法律的奧義,他們只不過看見僧侶在日常生活中奉持的種種律儀而心生景仰,因一些淺顯易見的瑣事而發出讚歎罷了。」

  佛陀接著說:「為何說是淺顯易見,微不足道的生活律儀,令孤陋寡聞的凡夫因此而景仰讚歎呢?他們稱讚我說:『沙門喬達摩斷除殺生,捨棄刀杖,慈悲為懷,憐憫眾生。』又說:『沙門喬達摩捨離不與取,沒有偷盜之心。』又說:『沙門喬達摩斷除淫行,捨離淫欲,梵行清淨。』又說:『沙門喬達摩捨離妄語,所說的話句句真實,不欺騙世人。沙門喬達摩捨離兩舌,不說挑撥是非、離間他人的言語;他止息人們的紛爭,使人和睦相處,以誠實合宜的話語感化人心。沙門喬達摩捨離惡口,不用粗話罵人,不以粗惡的言詞與人結怨;常以和善的話語使聞者歡喜,使眾生油然而生敬愛,樂於聽聞開示。沙門喬達摩捨離綺語,不說矯飾無益的話;所說的話合乎時宜,不虛偽造作;開示正法律,饒益有情,不說非法非律的話。』。」

  「他們又說:『沙門喬達摩不喝酒,不擦用香水,不戴花 N飾物,不觀聽歌舞,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非時受食,不受蓄金銀財寶,不畜養妻妾奴婢,不豢養象、馬、豬、羊、雞、犬及各種禽獸,不練養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不購置田產,也不從事農耕、討價還價、販入賣出或放款取息等俗人的行為。沙門喬達摩沒有詭詐的心機與行為,待人接物不會口是心非,表裡不一。他不貪美食,節量而食;著衣持缽,隨方遊化,猶如飛鳥倚翅,翱翔於天空。』這些都只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律儀,孤陋寡聞的凡夫卻以此讚歎如來。」

  「他們又讚嘆說:『其它的宗教師與婆羅門接受信眾的布施,卻貪求衣食而不知厭足;經營田稼,自力營生,種植各種樹木,招聚鬼神。他們貪愛各種利養;搜羅象牙、各類珠寶、高廣大床及名貴的衣被。他們特別重視外表,不但愛用香水沐浴,用各類膏油保養肌膚容顏;梳起髮髻,戴上花 N。他們又喜好穿著華麗莊嚴的衣飾與貴重的皮靴,攬鏡自照。外出酬酢就列隊懸幡,拂塵在手,傘蓋隨身。可是沙門喬達摩就不會像他們那樣。』。」

  「他們又讚嘆說:『其它的宗教師與婆羅門喜好冶遊嬉戲,下棋賭博,用各種方式娛樂身心。沙門喬達摩沒有這些放逸的行為。其它的宗教師與婆羅門接受信眾的布施,卻只說一些言不及義而無濟於修道的話,諸如王公大臣的動靜出入、戰爭的勝負;要不就談論親戚鄉里的瑣事、飲食男女或出海尋寶之類的事。

  沙門喬達摩沒有這樣放逸的言行。其它的宗教師與婆羅門接受信眾的布施,卻不以正當的方式度日。為了利養,不惜諂媚阿諛或誹謗詈罵;日常生活中,隨時不忘較量彼此的智愚。為了分別彼此的高下,不論在林園中漫步、澡堂中沐浴,乃至進了講堂,都在諍訟不休,說一些如【我通達各種經律,你一無所知;我趣向正道,你所入的是邪道;我說的話圓滿無礙,你說的話前後矛盾;你的論證全都是謬誤的。若有疑問,儘管來問我,我都能回答】這類的話。沙門喬達摩沒有他們那種為分判勝負而爭論不休的行為。』。」

  「他們又讚嘆說:『其它的宗教師與婆羅門接受信眾的布施,卻充當國王、大臣、婆羅門或在家人的使者,替人傳達意思。不但自己作,也教其它同修這麼作。沙門喬達摩沒有這種行為。其它的宗教師與婆羅門接受信眾的布施,卻去學行兵布陣,舞刀弄劍,或者學習役使各種禽獸、格鬥的技術;音樂、歌舞無不玩習。沙門喬達摩沒有這些俗人的行為。其它的宗教師與婆羅門受信眾的布施,卻不務正道,為了謀利而替人看相,占卜吉凶;研習各種與馴養禽獸有關的知識。沙門喬達摩沒有這樣的行為。』。」

  「他們又讚嘆說:『其它的宗教師與婆羅門受信眾布施,卻為了祈福或詛咒而行法術召喚驅遣鬼神;為人安胎治病,也能詛咒使人為奴或使人變得盲聾 啞。要不就修一些奇怪的苦行,如膜拜日月等,藉以求取名聞利養。沙門喬達摩沒有這樣的行為。其它的宗教師與婆羅門接受信眾布施,卻不務正道,持用各種咒術,或誦惡咒,或誦善咒;或替人把脈下藥,治療疾病。又替人解夢、看手相、看面相,玩習星相、音律等。沙門喬達摩沒有這樣的行為。其它的宗教師與婆羅門接受信眾的布施,卻不務正道,只知觀察天象,佔算晴雨、吉凶或預言地震、日蝕、月蝕、慧星出現等。沙門喬達摩不從事這些俗業。其它的宗教師與婆羅門接受信眾的布施,卻喜好談兵論政,預言戰爭的勝負,評論各國的強弱興衰。沙門喬達摩沒有這樣的言行。』比丘們!這些都只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律儀;然而,孤陋寡聞的凡夫竟以此讚歎如來。」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在如來的教法中,有精微深奧的義理,唯有已得法眼淨的弟子能因通達深義而發出讚歎。這能使賢聖弟子油然發出讚歎的奧義,其內涵是甚麼呢?

  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們,探討生命的本源與歸宿,基於實際體驗或學理論證,而提出各種主張,建立諸多信仰,都可以歸納於六十二種知見中。不論他們的理論如何高妙,流布得多麼廣泛,都不出六十二種知見。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們為何會探索有情眾生的本源與歸宿,而提倡各種教義?它們所無法出離的六十二種知見又是甚麼呢?宗教師與學者們對生命的真諦窮本溯源,所提出的主張,都可以歸納為十八種知見,無有超越者。是哪十八種知見呢?

  第一種理論是『常論』,他們主張『自性常存,不增不減。』。這種理論來自四種知見,概莫能外。」

  「那些主張『常論』的宗教師與學者們立論所依據的四種知見是怎麼來的呢?他們之中有些人修習禪定,在高深的定境中憶持許多前世的事,他們就論斷說:『自性常存,不增不減!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為甚麼呢?因為我證得甚深禪定,以定心憶持過去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我曾經住過的地方、曾有過的姓名、曾出生在某個種族與國家、曾操持的職業、種種悲歡離合的往事、.....乃至享年若干,我都能清楚地回憶起來,歷歷在目;我轉念又見眾生雖死此生彼,輪迴不休,仍無有增減,常聚不散。由此可知自性常存且不增不減!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這是第一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基於對前世冥思所得的經驗,而主張『常論』。」

  「也有一些宗教師或學者證得較深的禪定,在高深的定境中憶持無數前生的事,他們就論斷說:『自性常存,不增不減!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為甚麼呢?因為我證得甚深禪定,以定心憶持過去一劫、二劫、三劫、四劫、五劫、.....乃至十劫的成、住、壞、空。我曾經住過的地方、曾有過的姓名、曾出生在某個種族與國家、曾操持的職業、種種悲歡離合的往事、.....乃至享年若干,我都能清楚地回憶起來,歷歷在目;我轉念又見眾生雖死此生彼,輪迴不休,仍無有增減,常聚不散。由此可知【我】與【世間】都是常住不朽的!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這是第二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基於對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張『常論』。」

  「還有一些宗教師或學者證得更深的禪定,在高深的定境中憶持世界歷經無數次的生成與毀滅,他們就論斷說:『【我】與【世間】是常住不朽的!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為甚麼呢?因為我證得甚深禪定,以定心憶持過去十劫、二十劫、三十劫、四十劫.....的成、住、壞、空。我曾經住過的地方、曾有過的姓名、曾出生在某個種族與國家、曾操持的職業、種種悲歡離合的往事....乃至享年若干,我都能清楚地回憶起來,歷歷在目;我轉念又見眾生雖死此生彼,輪迴不休,也是不增不減,常聚不散。由此可知【我】與【世間】都是常住不朽的!這才是真理,其餘說法都是謬誤的。』這是第三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基於對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張『常論』。」

  「另有一些博學多聞宗教師與學者憑著敏銳的才智,觀察生命現象,經過學理上的思辨,就推論說:『【我】與【世間】都是常住不朽的!』。這是第四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基於論證說理,而主張『常論』。他們冥思過去或觀察既有事實,而主張自我與有情世間常存,都不出前述四種知見。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捨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們,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於不攀緣諸法,滅盡眾苦,涅 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及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為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得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讚歎如來。」

  「另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窮本溯源的結果,提出『半常半無常論』,認為有情世間的一部分是永恆的,而一部分則是無常的,而這也是出自四種知見。劫初之時,有一餘習未盡的有情因為福報享盡,而在光音天命終,轉生於空梵天中,便對新投生之處起了貪愛心,又希望其它的眾生也能投生於梵天勝境。這個有情生起如此的貪愛與願望後,其餘的光音天眾也因福報享盡,陸續轉生於空梵天中。於是,那最先於空梵天受生的天眾就起了這樣的邪見:『在這裡我就是造物主!我是自己存在的!我是不受創造的!我無所不知!我是宇宙的主宰,最為尊貴;神通變化,無所不能。我是眾生之父!我是自有永有的,其餘的眾生都是我以神力化生的。』,而那些後誕生的天眾也認為『 k是造物主! k自有永有而不受創造! k無所不知,是宇宙的主宰,最為尊貴;神通變化,無所不能! k是眾生之父! k先於一切而有,然後才有我們,一切眾生都是 k創造的!』 。

  後來,有一些梵天的天眾命盡,轉生在人間,長大成人,剃除鬚髮,穿上袈裟;出家修道,證得禪定,回憶起前世,知道自己曾在梵天為天眾,於是就論斷說:『造物主是自有的! k無所不知,是宇宙的主宰,最為尊貴;神通變化,無所不能! k是眾生之父,永恆存在。 k創造了我們,我們是無常變易的,生命不能久住。由此可知,世間有一部分是永恆的,有一部分則是無常的。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這是第一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基於對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張『半常半無常論』。」

  「另有一類叫做Khiddapadosika的天眾,畢生都沉緬於嬉戲娛樂,終因舊業枯竭而在笑鬧中身歿命終,轉生在人間;長大成人後,剃除鬚髮,穿上袈裟,出家修道。由於證得甚深禪定,遂以定心回憶起前世,便起了這樣的邪見,說:『那些不戲笑娛樂的天眾,不會退失定境,得以永生不死;我因為沈緬於嬉戲娛樂而受生死,墮入無常,由此可知:世間有一部分是永恆的,有一部分則是無常的。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這是第二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基於對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張『半常半無常論』。」

  「尚有一類叫做Manopadosika的天眾,由於無明未斷,業力的作用,因愛欲或嫉妒而互相憎恨敵視,致退失定境而命終,轉生在人間;長大成人後,即舍家出家,精進於苦行;證得禪定而回憶起自己的前世,但尚未能憶持過去多生的經歷,便起了這樣的邪見,說:『那些不懷嫉妒心而互相敵視的天眾,就不會退失定境,得以永生不死;我因為心懷怨恨,敵視其它天眾,致退失定境而受生死,墮入無常,由此可知:有情世間有一部分是永恆的,有一部分則是無常的。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這是第三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基於對前世冥思所得,而主張『半常半無常論』。」

  「此外,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博學多聞,有敏銳的才智;他們觀察芸芸眾生,經過學理上的思辨,就推論說:『有情世間有一部分是永恆的,有一部分則是無常的,這才是真理,其它的說法都是謬誤的。』這就是第四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基於論證說理,主張有情世間半常半無常。各家的『半常半無常論』均不出前述四種知見。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捨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於不攀緣諸法故,滅盡眾苦,涅 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為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讚歎如來。 」

  「另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探討宇宙的實相與生命的真諦,窮本溯源而主張『有邊無邊論』,這也是出自四種知見。他們之中有人證得禪定,以定心觀察眾生界,以為有情眾生是有限量的,就論斷說:『有情世間是有邊際的。這才是真理,其它的說法都是謬誤的,因為我證得甚深禪定,觀察眾生界,看到了邊際,由此可知有情世間是有邊際的。這才是真理,其它的說法都是謬誤的』這是第一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基於實際體驗,主張有情世間有邊。」

  「另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證得禪定,以定心觀察眾生界而不見邊際,就論斷說:『有情世間沒有邊際。這才是真理,其它的說法都是謬誤的。為甚麼呢?因為我證得甚深禪定,以定心觀察眾生界,看不到邊際,由此可知有情世間是沒有邊際的。這才是真理,其它的說法都是謬誤的。』這是第二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基於實際體驗,主張有情世間無邊。」

  「又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證得禪定,以定心觀察眾生界,看到上方有邊際,而四方則無邊際,就論斷說:『有情世間的一部分有邊,一部分無邊。為甚麼呢?因為我證得甚深禪定,以定心觀察眾生界,看到上方有邊際,而四方則無邊際,由此可知有情世間既是有邊的,也是無邊的。這才是真理,其它的說法都是謬誤的。』這是第三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基於實際體驗,主張有情世間半有邊半無邊。」

  「還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博學多聞,有敏銳的才智;他們觀察芸芸眾生,經過學理上的思辨,就推論說:『這有情世間既非有邊際,也非無邊際。這才是真理,其它的說法都是謬誤的。』這是第四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基於論證說理,主張有情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各家的『有邊無邊論』均不出前述四種知見。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捨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於不攀緣諸法故,滅盡眾苦,涅 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為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讚歎如來。」

  「另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對於宇宙的實相與生命的真諦,主張『不可知論』;遇有議論,就答非所問,以游移不定的態度迴避詰問,這也是來自四種知見。他們之中有一些人說:『我看不見也不知道善惡是否有報應,因為我看不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它博學多聞,才智敏銳的宗教師與學者,頗能以智慧分辨各種知見;若是向我提問而我回答不出來,將墮於負處,慚愧不安,故應以【不可知論】作為我的依靠、洲嶼、安身立命之處與究竟的真理。對於他人的詰問,都應該以【肯定、不肯定、既肯定亦不肯定、非肯定亦非不肯定】這種四句論法來應對。』這是第一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答非所問,專以詭辯閃避問題。」

  「尚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說:『我看不出也不知道是否有前世來生。其它宗教師或學者或因證得天眼通與他心通,而能觀察諸世界與有情的心念。他們或許能知道是否有前世來生;而我卻看不見也不知道是否有前世來生。若我去論斷這樣的議題,就是犯了妄語。我害怕犯妄語,故應以【不可知論】作為我的依靠、洲嶼、安身立命之處與究竟的真理。對於他人的詰問,都應該以【肯定、不肯定、既肯定亦不肯定、既非肯定亦非不肯定】這種四句論法來應對。』這是第二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答非所問,專以詭辯閃避問題。」

  「也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說:『我不知道也看不見善惡的分際何在。我若是辨別善與惡,就是於諸法起分別心,進而生貪愛 _恚,墮入生死輪迴。我修行是為了斷除執著,解脫生死。我害怕陷於執著,故應以【不可知論】作為我的依靠、洲嶼、安身立命之處與究竟的真理。對於他人的詰問,都應該以【肯定、不肯定、既肯定亦不肯定、既非肯定亦非不肯定】這種四句論法來應對。』這是第三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答非所問,專以詭辯閃避問題。 」

  「還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愚癡無智,既非博學多聞,也無實際修證,就盲從附會,跟著別人說不知道也看不見是否有善惡業報與三世因果。這是第四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答非所問,專以詭辯閃避問題。各家的『不可知論』均不出前述四種知見。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捨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於不攀緣諸法故,滅盡眾苦,涅 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為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讚歎如來。」

  「此外,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探討生命的真諦,窮本溯源而主張『無因論』,認為芸芸眾生是無因而自然發生的,這是來自二種知見。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因為何種緣故而獲得二種知見,使他們主張『無因論』呢?有一類眾生無想無知,在渾然無覺中忽然起心動念,即退失禪定而命終,投生在人間。長大成人後,剃除鬚髮,穿上袈裟,出家修道,證得禪定。在定境中回憶起前世命盡受生的經歷,就論斷說:『我本來是不存在的,忽然間就有了我;世間本來是不存在的,忽然間就有了世間。』這是第一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主張芸芸眾生是無因而自然發生的。」

  「還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博學多聞,有敏銳的才智;他們觀察芸芸眾生,經過學理上的思辨,就推論說:『生命是無因而自然發生的,這才是真理,其它的說法都是謬誤的。』這是第二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主張芸芸眾生是無因而自然發生的。」各家的『無因論』均不出前述二種知見。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對宇宙人生窮本溯源而提出的各種論斷,都不出前述的十八種知見,概莫能外。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捨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於不攀緣諸法故,滅盡眾苦,涅 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為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讚歎如來。」

  「此外,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探討宇宙人生的末際,窮究生命的歸宿,也提出各種學說,隨意傳述流布;他們提出的學說,都可以歸納於四十四種知見中,概莫能外。宗教師與學者們為何會針對生命的歸宿,提出各種學說?他們所無法超越的四十四種知見是甚麼呢?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執想蘊為靈魂,認為有情眾生身壞命終後,其意念仍繼續存在;於是,他們主張『有想論』。這種主張來自十六種知見,無有超越者。是哪十六種知見呢?」

  「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說:『我命終後將以【有色有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這是第一種知見。因此有宗教師與學者主張『有想論』,認為想蘊是有情眾生的靈魂。亦有說:『我命終後將以【無色有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有色無色有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非有色非無色有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有邊有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無邊有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有邊無邊有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非有邊非無邊有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有樂有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有苦有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有樂有苦有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不苦不樂有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生在心意相通且一心不亂的【一想】境界。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生在心意各異而萬象紛紜的【若干想】境界。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生在心意稀少而寧靜安祥的【少想】境界。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生在心意無量無邊而任運自在的【無量想】境界。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

  「以上所說的,就是宗教師與學者們窮究生命的歸宿,提倡『有想論』所主張的十六種知見。各家的『有想論』均不出前述十六種知見。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捨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於不攀緣諸法故,滅盡眾苦,涅 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為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讚歎如來。」

  「另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認為生命的本體無念無想;這種理論來自八種知見,無有超越者。是哪八種知見呢?有宗教師與學者說:『我命終後將以【有色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無色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有色無色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非有色非無色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有邊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無邊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有邊無邊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非有邊非無邊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以上所說的,就是宗教師與學者們窮究生命的歸宿,提倡『無想論』所主張的八種知見。」

  「各家的『無想論』均不出前述八種知見。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捨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於不攀緣諸法故,滅盡眾苦,涅 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為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讚歎如來。」

  「另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認為,那超越有想也超越無想的非想非無想處才是生命最終的歸宿;因此,他們主張各種『非想非無想處論』,一共有八種知見,概莫能外。是哪八種知見呢?有宗教師與學者說:『我命終後將以【有色非想非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無色非想非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有色無色非想非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非有色非無色非想非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有邊非想非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無邊非想非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有邊無邊非想非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有說:『我命終後將以【非有邊非無邊非想非無想】的狀態繼續生存。這才是真理,其餘的說法都是謬誤的。』。」

  「以上所說的,就是宗教師與學者們窮究生命的歸宿,主張『非想非無想處論』所提出的八種知見。各家的『非想非無想處論』均不出前述八種知見。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捨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於不攀緣諸法故,滅盡眾苦,涅 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為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讚歎如來。 」

  「此外,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窮究生命的歸宿,認為有情眾生身壞命終即歸於無有,不復存在;因而主張『斷滅論』,一共有七種知見。是哪七種知見呢?有宗教師與學者提出這樣的知見,說:『構成我身體的地、水、火、風四大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父母所生,受乳哺養育而成長;然而,它們是無常的,終將隨命盡而歸於無有,死後甚麼都不存在;這就稱為斷滅。』這是第一種知見。也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說:『此生的我雖命盡,仍非斷滅;我將來生在欲界天后命盡,才是真正的斷滅。』這是第二種知見。還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說:『這不是斷滅,要等將來往生色界諸天,命儘後才會斷滅。』有說:『這不是斷滅,要等將來往生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命儘後才會斷滅。』有說:『這不是斷滅,要等將來往生無色界的識無邊處,命儘後才會斷滅。』有說:『這不是斷滅,要等將來往生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命儘後才會斷滅。』有說:『這不是斷滅,要等將來往生無色界的非想非無想處,命儘後才會斷滅。 』一共有這七種斷滅見。」

  「各家的『斷滅論』均不出前述七種知見。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捨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於不攀緣諸法故,滅盡眾苦,涅 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為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讚歎如來。」

  「此外,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窮究生命的歸宿,提出『現世涅 論』,認為世間即涅 ,一共有五種知見。是哪五種知見呢?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提出這樣的論點,說:『我現在恣意享受五欲之樂,這就是我證得的現世涅 。』這是第一種知見。另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則說:『五欲之樂是現世涅 雖沒錯,但別有更殊勝的現世涅 ,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已經從貪欲中解脫出來,身心充滿了喜樂,能作意觀察,制心一處,證得初禪;這就是我親證的現世涅 。』這是第二種知見。還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說:『這是現世涅 沒錯,但別有更殊勝的現世涅 ,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已捨離了刻意的攝心凝神,因定力進一步加深而生喜樂,證得二禪;這就是我親證的現世涅 。』這是第三種知見。尚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說:『這是現世涅 沒錯,但別有更殊勝的現世涅 ,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不但已舍除了刻意的攝心凝神,連心意的愉悅躍動也被調伏止息,只有一心不亂與恬淡舒適的感受,證得三禪;這就是我親證的現世涅 。』這是第四種知見。也有一些宗教師與學者說:『這是現世涅 沒錯,但別有最殊勝的現世涅 ,你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不但已捨去了刻意的攝心凝神,也捨離了苦受與樂受,清淨無染,心意住於一境而不動搖,證得四禪;這才是最殊勝的涅 妙境。』這是第五種知見。」

  「各家的『現世涅 論』均不出前述五種知見。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捨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於不攀緣諸法故,滅盡眾苦,涅 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為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讚歎如來。」

  「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窮究宇宙人生的末際,提出無數的主張,都不出前述的四十四種知見。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捨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於不攀緣諸法故,滅盡眾苦,涅 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為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讚歎如來。」

  「宗教師與學者們探討宇宙人生的本際與末際,窮其思辯與經驗,提出無數的主張,都不出前述六十二種知見,概莫能外。唯有如來了知這些知見的來龍去脈,知道它們被執持不捨的緣故,也知道因執取它們所生的後患;如來所知所見遠超過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並且雖然遍知一切,卻不攀緣它們。由於不攀緣諸法故,滅盡眾苦,涅 寂靜;如來知道六根所受之苦、樂、不苦不樂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以正智平等觀察諸受而證無上正覺,故被尊稱為如來。這就是正法律精微深奧之處,使賢聖弟子能以平實的態度讚歎如來。」

  「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探討宇宙人生的本際而主張『常論』,說:『靈魂不滅,生命是恆常存在的』。他們在這個教義上發揮其聰明才智,也就是說由於各種不同的信仰、欲願、見聞、因緣、覺受、知見、禪定與精進,而顯露出他們的聰明才智。究其底蘊,都源於對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所生起之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沒有正確的認識而生起了邪見,其餘『半常半無常論』.....乃至『現世涅 論』的主張,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宗教師與學者們主張『常論』,說:『靈魂不滅,生命是恆常存在的』,是因為他們對各種覺受生出貪愛而不自知,染著於愛欲,受制於愛欲,其餘『半常半無常論』.....乃至『現世涅 論』的主張,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宗教師與學者們窮究宇宙人生的本際而主張『常論』,說:『靈魂不滅,生命是恆常存在的』,乃因他們對【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 【意觸】這六觸沒有正知正見。若是離開這六種觸緣,他們的那些知見就根本找不到立論的依據;其餘『半常半無常論』.....乃至『現世涅 論』的主張,無不出自同樣的顛倒妄想。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探討宇宙人生的本際與末際,隨他們各人所見而立說,都可歸入前述六十二種知見中;他們立說的依據都在這六十二種知見內,概莫能外。就好像技術精湛的漁夫以細密的網子覆蓋小池子,池中的水族皆入於網內,沒有逃避之處。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也是如此,探討宇宙人生的本際與末際,提出許多學說,建立各種教義,都入於前述的六十二種知見中,無有能出離者。 」

  「倘若比丘對於【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這六觸的生起、消滅、作用、過患與出離之道實實在在地了解受持,則是最殊勝無比了。他自然能出離那六十二種邪見。如來自知自證生死已盡,留形住世只是為了度化有情,使眾生獲福;若如來的色身滅去,一切人天再也沒有依止庇怙之處。正如同多羅樹被砍斷樹頭即不再發芽一樣;如來已斷生死,永不再受生。 」

  佛陀演說此經時,諸天、魔、梵、大千世界都為之震駭。當時,侍者阿難正在佛陀的背後揮扇替佛驅暑納涼;聽聞此經後,就偏露右臂,長跪叉手,向佛發問說:「世尊!您開示的法義博大精深,應以何為名?應如何稱呼此經?」

  佛陀告訴阿難說:「應當稱此經為義理的羅網、教法的羅網、知見的羅網、魔道的羅網、梵志的羅網。」

  那時,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開示,很高興地信受奉行。



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原文

  聞如是。一時佛遊於俱留國。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異道人須卑及弟子梵達摩納。隨佛及比丘僧。異道人須卑。謗佛無央數。及謗法比丘僧。弟子梵達摩納。嵯嘆佛及法比丘僧無央數。是師弟子便共諍言。各自非其所說。常隨佛比丘僧受請。是時佛從俱留國。往至舍衛國。止在 o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會於迦梨羅講堂上。坐共議言。是事當云何。異道人須卑。及弟子梵達摩納。常隨佛及比丘僧受請。異道人須卑。謗佛及法比丘僧無央數。弟子梵達摩納。嗟嘆佛及法比丘僧無央數。佛徹聽遙聞諸比丘共議說是事。佛便起往至講堂。佛則坐。佛問諸比丘言。屬者會迦梨羅講堂。所議何等。諸比丘白佛言。向者會共議言。異道人須卑。及弟子梵達摩納。常隨佛及比丘僧受請。異道人須卑。謗佛及法比丘僧無央數。弟子梵達摩納。嗟嘆佛及法比丘僧無央數。佛言。善哉諸比丘。會常當行二事。何等為二。一者說法。二者思惟。佛告諸比丘。若有謗我及法比丘僧。汝曹不嗔恚。念惡愁憂者為善。若有謗我及法比丘僧。卿曹便嗔恚愁憂者為有衰。比丘。若有嗟嘆我及法比丘僧者。汝便當不喜亦不愁憂。亦不喜喜者。汝便有衰。若復有謗我及法比丘者。汝意便當念言。彼人所說。非至誠言。佛無有是事。比丘若有嗟嘆我及法比丘僧者。汝當念言。實有是事。所以者何。其少知者但有誡不能多聞者。便嗟嘆佛。諸比丘問佛言。何所是少知但有誡不多聞嗟嘆佛者。佛言。其人說言。佛不殺生。無怨結。不持刀杖。教人為善。慈哀一切及 蜚蠕動之類。亦不取他人財物。但欲布施。心亦念布施。見人劫掠人者哀念之。身自行清淨。不入人罪法。修清淨梵行。樂清淨行。不樂惡愛欲之法。亦不妄語。所言至誠。樂實無虛。世間人皆信其言。無有異意。亦不妄念。不兩舌傳語鬥人。若有諍者和解。各令安隱。不罵詈。亦不惡口。所說令眾人歡喜。但說善不欺言。知時至誠。有義行法。所言柔軟。不坐高綺好床。亦不著香花。不聽歌舞。不飲酒。亦不著金銀珍寶。常以法食食不失其時。不受男女奴婢。不絕生谷。亦不受雞羊豬。無有捨宅。亦不市買。不行斤斗寸尺欺侵人。皆離於刀杖撾捶恐怖人。

  譬如異道人。貪著食。以是比著行。多居穀食酒畜生衣被醫。沙門瞿曇。皆無是。

  譬如異道人。受人信施食。以是故常作痴業。徐行出入。誹謗嫉妒。但欲得自恭敬。佛常離是癡業。

  譬如異道人。受人信施食。畜聚落舍宅穀食樹木果 z菜園。自取食之。佛皆離是事。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在高廣綺床上臥起。以金銀好畫之上布施【袖-由+延】及諸像馬畜生諸飛鳥之毛。以布座上。佛皆離是事。譬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便共相問言。王者云何。賊云何。兵云何。斗雲何。大臣云何。郡國縣邑云何。女人云何。淫 氛咴坪巍K凳蘭涫隆K悼 事海事。佛皆離是事。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行虛現實。應表裡不相副。示光法明。以求財利。常貪缽。佛皆離是癡見。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便共諍訟言。我知法律。卿不知法律。卿為邪見。豈能知法耶。我為正見。語言前後顛倒。我為正見。卿則見邪。卿為負我得勝。卿惡卿邊。至無復受其言。卿當學行。為有保任不。佛離是畜生果。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常行 股h博掩。便言我以得 K橛兜 股h君犢塞盧。佛皆離是事。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便沐浴以雜香塗身。自莊嚴。以鏡自照。持高傘蓋。著履結髮。以珠珞 g。佛皆離是事。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常行現惡事。便持手鬥足。以頭面相觸。鬥像馬牛羊。鬥男子女人及小兒。鬥雞豬鴨。佛皆離是邪惡見。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作畜生業。以自給活。別知刀矛弓箭。別相男女大小。別知相像馬牛羊。佛皆離是事。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作畜生業。以自給活。作男女小兒醫。作像馬牛羊之醫。佛皆離是事。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作畜生業自給活。作鬼神事。作衣被。作自醫。作女人座醫。作咒嬈。女人往來之時。持草化作美食。與人食之。便詐隨索好物化盧服。與人能令飛行。佛皆離是事。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以作畜生業自給活。持藥與人使吐。佛皆離是事。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以畜生業自給活。呼人言使東西行。咒令共鬥諍訟。相撾捶人。墮人著地。咒女人使傷胎。以葦咒著人臂。佛皆離是事。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以畜生業自給活。持薪然火。咒栗皮毒蒲萄子作煙。咒鼠傷殺人。學咒知人生死時。佛皆離是事。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以畜生業自給活。一人言當大雨。一人言當小雨。一人言米穀當豐熟。一人言不熟。一人言米穀當貴。一人言當賤。一人言當大病疫。一人言不。一人言當有賊來破壞此國。一人言當有大死亡。一人言當有崩王。當有立王。一人言地當大動。一人言不。一人言月當蝕。一人言月不蝕。一人言日當蝕。一人言日不蝕。一人言日從東西行。一人言從西東行。一人言月星宿。從東西行。一人言從西東行。用是故有吉西。一人言用是故日月星宿。從東西行。一人言用是故日月星出。一人言用是故日月星入。一人言雲當覆日。一人言當出於雲。一人言天當清無雲。佛皆離是事。有異道人。受人信施食。以畜生業自給活。一人言此國王。當往破彼國。彼國王當來破此國。一人言此國王車馬畜少。為人解夢。咒人使不能語。令人口噤。為人書取其價。為人持校計取其價。分別好惡色取其價。佛皆離是事。佛言。沙門一飯。暮不食。以時食。離不時食。行知止足於衣缽食取足而已。所行至處。皆齎衣缽自隨身。譬如飛鳥所行至處兩翅隨其身。比丘亦如是。於衣被飯食缽取足而已。所行至處。衣缽皆隨身。比丘亦如是。受賢者誡奉行。自觀身不諍訟。思惟道。所作安諦。見色不作想。亦不互相見鬥人變者。續寂寞不癡亂。諸不可意惡不善之法。不能亂其志。皆護眼根。是為比丘奉賢者誡品。賢者如是寂定根門於內不念鬥亂。飯食取足而已。食亦不多亦不少。適得其中。常爾一食不增減。趣支命不用作筋力。但欲令身安。不苦痛有氣力得定行。若有當來比丘。當以是賢善奉行戒。當以是賢善。飯食取足而已。思惟道初夜後夜行道。應妙不傾動行道念。晝日若坐若經行。不念惡法。初夜若經行若坐。中夜猗右脅累兩足而臥。意即念起常欲見明。後夜复坐念道。若經行不念惡法。若入郡國縣邑分衛。明旦起著衣持缽。入郡國縣邑分衛。皆護身諸根常念著意分衛訖。出飯食已澡手洗足去缽。便入在獨夜坐。若空閒樹下。若露處山間岩石間。若草屋水所盪處。正坐不左右顧視。離世間痴。意念行不作惡意。以慈心哀傷一切人民及 飛蠕動之類。意亦不念惡去愛欲。去離睡眠。常念疾得定行意而不念睡眠。去離猶豫眾想。不說惡亦不作想。內意寂定。去離外疑。去離眾想。行不行惡法。意亦不念眾想。皆棄五蓋及塵勞意。譬如人舉息錢行賈作如意。還本償息常有餘末。饒足自活。其人自念心亦歡喜。譬如人久行作奴婢。得脫奴身。出入自在。自念言。我本作奴。今得脫為民。其人自念。心亦歡喜。譬如人拘閉牢獄。遇赦得脫。其人自念。心亦歡喜。譬如人得重病。連年累歲。遭遇良醫。攻治得愈有氣力。行步出入飯食。其人念言。昔時病累歲。今得除愈有氣力。飯食出入。其人自念亦歡喜。譬如人持重財。經過惡道。財物畜甚安隱得至善道。其人自念亦歡喜。比丘亦如是。去離五蓋。譬如負債以償。拘閉得脫。久病除愈。奴免為民。經過惡道以脫。是心歡喜。佛言。其少知或不多聞者。便謗如來。佛言。我所解法深妙。我所知所了者。賢者弟子聞者便嗟嘆如來。佛言。何所是深妙之法。我所可了知。賢者弟子。聞之便嗟嘆如來。佛言。若有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於無央數道。各各學其事。知其中事。皆在十八見中。若有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事。學當來事。於無央數道。各各了其事。皆在是四十四見中。彼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於無央數道。各各了其事。悉在十八見中者。有異道人。行常見。常自為世間說有常。在是四見中。佛言。其異道人。何以在四見中。各見常說自為世間人說有常。若有異道人。斷愛欲行禪。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能念過去二十劫事。其人言。我與世有常。所以者何。我知過去劫成敗時。不知當來劫成敗時。其人便念。知過去事。舍當來事。是為第一見。第二若有異道人。斷愛欲。即如像三昧正受。能念當來四十劫事。其人言。我與世有常。所以者何。我不知過去劫成敗時。但知當來劫成敗時。其人便捨過去事不知之。念當來事。是為第二見。第三若異道人。斷愛欲。精進行寂。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過去當來八十劫事。其人便言。我與世有常。所以者何。我知過去當來劫成敗時。其人便念過去當來之智。是為第三見。第四若有異道人。精進寂一心。行斷惡行。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寂根住痴念。其人自為世間說有常。所以者何。我不知過去劫成敗時。亦不知當來劫成敗時。是為第四見。所可謂異道人。說常見常。自為世間人說有常者。皆在是四見中。不能複過上。如來皆知。是複過是上微妙知。是以不誡之。離於誡得無為。如來知痛癢所更樂盡滅。知所從起。佛見以無所受意善解。佛言。我所解法。深奧深照。若有賢者弟子。聞之便嗟嘆佛。其有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念過去事。於無央數道。各樂說知其中事。皆在十八見中。其異道人。何謂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念過去事。於無央數道。各樂說知其中事者。若有異道人。各說常見常。各自為世間人說有常。皆在四見中。其異道人。何謂說常見常為世間人說常。其劫壞敗時。下人民便上生第十二阿衛貨羅天上。劫壞敗時。其天福德薄。命盡展轉來下。有梵天在上虛空中生。便於彼為大尊梵自謂。我皆作諸事。於其上尊。為一切作父。解義千人之上。其梵天自念言。當於何所得人來生。此適發意頃。餘下人即解生其上。爾時其梵天。因發見言。我皆化作是諸人。其人民亦自生見言。梵天皆化作我曹。所以者何。梵天先生。我曹後生。是故化我曹。其先生梵天。最端正好潔。威神巍巍。其餘諸天。隨法福德薄。命盡皆稍稍下生人間。行精進。離愛欲。行一心。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昔所生處。其人言。上先所生梵天。得常在終不轉移亦不死。常在尊上梵天。化作我曹。非常轉移死。是謂為說常非是。是為第一見。第二若有異道人。彼有梵天。發見如是言。其有色法痛癢思想行識。是法為常。亦不轉移不死。其有地種水種火種風種空種。此非常不堅固。其梵天人。祿相福德薄者。終亡來下生人間。其人精進離愛欲。一心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昔梵天。是其人言。彼色法痛癢思想行識。其法常堅固。此人間地種水種火種風種空種。是法非常。無堅固有終亡。是為第二見。第三若有異道人。所說何謂。有天名幾陀波屠。在其上相娛樂。快樂以後。常不復念身病著床。其人法祿相福德薄。終亡下生人間。其人行精進離愛欲。一心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昔所生處。其人便言。彼天人相娛樂快樂者。得常在不動轉終亡。此人間相娛樂。非常無堅固有終亡。彼天有常。此人間無常。是為第三見。第四若有異道人。所說有天名散提。彼居上共止頓平。相向生嗔恚離本座。其天人祿相福薄者。終亡下生人間。其人行精進離愛欲。一心即如其像三昧定意。念昔所生天上。其人言。彼諸天共止相娛樂者。得常在堅固不終亡。我生人間者。非常無堅固有終亡。彼天有常。我人間無常。是為第四見。佛言。諸異道人。各各所說有常。各各為世間人。說有常者。皆在是四見中。不能過是四見。佛皆知是。復過是上絕妙知。是以不譏亦不毀得無為。佛知痛癢更樂。知方便所從起起以見。佛無所受意善解。佛所知法。深奧深照。我悉了。若有賢者弟子聞知之。便嗟嘆如來。若有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念昔時行。於不可計道。各樂說解知其事。皆在十八見中。其道人所知。何謂有異道人言。我於此自然生。不從他方來生。念無所從生。見謂本無世間。今有世間。皆在二見中。其異道人所知何謂言。我於此自然生。不從他方來生。念無世間。今有世間者。有天名無想。入無有思想。無有痛癢。其天人若念思想。祿相福德便薄盡。終亡來下生世間。其人行精進離愛欲。一心定意意即如像像其三昧。不能複念。昔時所從來生。其人便言。本無有世間。今適有世間。我昔時無今自然生。是第一見。第二若有異道人。意念痴其癡人念言。本無世間。今適有世間。我本無今自生有。所以者何。我本無今自生有。是謂為本無有世間。是為第二見。其異道人所可謂我本無所從來生。念無所從生。見謂本法世間。今適有世間者。皆在是二見中。是二見不能複過上。佛皆知是。復過其上絕妙知。是以不譏亦不毀得無為。佛知痛癢所更樂。知方便所從起以見佛便所受意善解。佛言。我所知法。深奧深照。我悉曉了之。若有賢者弟子。聞知者便嗟嘆佛。若有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念昔時行。於可計道。各樂說解知其事者。皆在十八見中。有異道人。一人言我所見有崖底。一人言我所見無崖底。一人言我所見有崖底無崖底。一人言我所見不有崖底亦不無崖底。皆在是四見中。其異道人。所知何謂。若有異道人。行如是。自為世間人說有限。我所言至誠。其餘者為痴虛妄言。自為世間人說無限。作是說。有言。我與世間有限無限。我與世亦不有限亦不無限者。後亦為虛妄語。作是說者為誑語。所以者何。我所見世間有限。是為第一見。第二若有異道人。所知何謂。言我所行所見無限。謂知我與世無限。其異道人。見如是。行如是。謂我與世無限。其人說言。我與世無限。我至誠其餘者為痴。反言我與世有限無限。我與世亦無有限亦不無限。作是說者為誑語。所以者何。我與世無限。是無二見。第三若有異道人。所知何謂。其異道人見如是行。謂知我與世有限無限。我所言至誠。其餘為痴虛妄語。反言我與世有限無限。我與世亦不有限亦不無限。作是說者無誑語。所以者何。我與世有限無限。是為第三見。第四若有異道人。所知何謂。其人言我念如是行如是見。謂知我與世亦不有限亦不無限。我所言者至誠。其餘者為痴虛妄語。反言我與世有限。我與世無限。我與世有限無限。作是說者為誑語。所以者何。我與世亦不有限亦不無限。是為第四見。佛言。諸異道人。有言有限。有言無限。有言有限無限。有言亦不有限亦不無限。我及世間者。皆在是四見中。不能複過是四見上。佛皆知是。復過是上絕妙知。是以不譏不毀得無為。佛知痛癢所更樂。知方便所從起。不受著佛善解。佛言。我所知法。深奧深照。若有賢者弟子。聞知之便嗟嘆佛。若有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念昔所生處。於不可計道。各樂說解其事者。皆在是十八見中。各異道人。共諍說所言各異。若有問事者。便共諍所言。各異言教。我某當如是教。彼人當如是教。餘人當如是教。人當如是不如是。皆在是四見中。其異道人共諍說。所言各異者何謂。各有異道人。見如是行如是。言我不知亦不見。為有後世為無後世。我不知。一切無有後世。我亦不見。我所可不見不知不念是事。如我所說。不如餘者所說。其人獨語自用。我所見至誠。其餘為痴。佛言。受取痴邪見人。身死至泥犁惡道。若有沙門婆羅門。所行多知。黠慧解說。其義諦觀。所語無異。名聞遠方。棄捐他見。來到其所。安諦問之不能發遣。其異道人。死墮惡道。是為第一見。第二若有異道人。所知何謂。其異道人。見如是所說如是。我不知為有善惡之殃福。亦不知為無善惡之殃福。我亦不知亦不見。若作是語。有善惡之殃福我為著。無善惡之殃福我為離著。若我不著為轉還受若沙門婆羅門。所行多知。黠慧解說。其義諦觀。所語無異。名聞遠方。棄捐他見。來到其所。安諦問之。不能發遣。其異道人。疑恐畏來問。若有問者。便共諍說。教某人當如是。教餘人當如是。當如是不如是。亦當如是不如是。是為第二見。第三若有異道人。所知何謂。其異道人。所見如是所說如是。不我如何所善何所惡。當行何等不行何等何所惡道何所善道。何所是現世寶何所是後世寶。常當作何等行為苦。當作何等行為樂。若有沙門婆羅門。所行多知解。其義諦觀。所語無異。名聞遠方。棄捐他見。來到其所。安諦問之。何所善惡。當行不行何等。何所善惡之道。何所是現後世寶。常當作何等行為苦樂。來問之。不能發遣。恐畏惡道。若有問事者便共諍。所言各異。教某人當如是教餘人當如是。教人當如是。亦當如是不如是為第三見。第四若有異道人所知何謂。其異道人意念痴若有問事者。便共諍。所言各異。教某人當如是。教餘人當如是。當如是不如是。亦當如是亦不如是不如是亦當如是亦不如是。是為第四見。所謂異道人。共諍亦說各異。若有問事者。便共諍語教某人當如是。教餘人當如是當如是不如是。亦當如是亦不如是者。皆在四見中。不能過是四見上。佛皆知是。所知復過上絕妙知。是以不譏亦不毀。得無為。佛知痛癢更樂。方便知所從起。佛現所受意善解。佛言我所知法。深奧深照。我悉了。若有賢者弟子。聞知者便嗟嘆佛。若有異道人。於過去劫中。知過去事。念昔時行。於不可計道。各樂說解其事者。皆在是十八見中。是十八見不能複過上。佛如是所知。復過上絕妙知。是以不譏亦不毀。佛現無所受意善解。佛言我所知法。深奧深照。我悉了。若有賢者弟子。聞知之便嗟嘆佛。若有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事。念當來事。行不可計道。各樂解說其事者。皆在四十四見中。其異道人所知何謂。於當來劫中。知當來事。行不可計道。各樂說解其事。若有異道人。行想見想。自為世間人說想。在十六見中。其異道人所知何謂。行想見想。為世間說想。在十六見中。其異道人。所見如是行如是。有我色為有後世想。言我至誠其餘為痴。是為第一見。若有異道人。言無色為有我無後世。言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二見。若有異道人。行想見想。自為世間人說想者。言有色無色有我。我所語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三見。若有異道人。言亦不有色亦不無色為有我。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四見。第五若有異道人。言有限為我。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五見。第六若有異道人。言無限為有我。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六見。第七若有異道人。言有限無限為有我。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七見。第八若有異道人。言亦不有限亦不無限為有我。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八見。第九若有異道人。言一想為有我。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九見。第十若有異道人。言少思想為有我。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十見。第十一若有異道人。言種種思想為有我。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十一見。第十二若有異道人。言無央數思想為有我。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十二見。第十三若有異道人。言一樂為有我。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十三見。第十四若有異道人。言苦為有我。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十四見。第十五若有異道人。言苦樂為有我。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十五見。第十六若有異道人。言亦不苦亦不樂為有我。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十六見。佛言其異道人。行想見想。自為世間說想者。皆在是十六見中。不能複過上。佛皆知是。所知復過上絕妙佛知。是以不譏亦不毀得無為。佛知痛癢更樂。知方便所從起。佛現無所著受意善解。佛言我所知法。深奧深照。我悉了。若有賢者弟子。聞知之便嗟嘆佛。若有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事。念昔時行。於不可計道。各樂解說其事。悉在四十四見中。其異道人何謂。若有異道人。行無常見無常。自為世間人說無常。悉在八見中。其異道人所行何謂。行無想見無想。自為世間人。說無想。其異道人。見如是行如是。有色為有我無想。死無後世。言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一見。第二若有異道人所知何謂。行無想見無想。自為世間人說無想。謂無色為有我無想。死無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二見。第三見若​​有異道人。言有色無色。為有我無想。死無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三見。第四見若有異道人。亦非有色亦不無色。為有我及世。死無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四見。第五見若有異道人。言我為與世有限。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五見。第六見若有異道人。言我與世無限。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六見。第七見若有異道人有限無限。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七見。第八見若有異道人。言亦不有限亦非無限。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八見。佛言若有異道人。於當來劫。見當來事。所知言各異。皆在四十四見中。其異道人。所知何謂。見無想行無想。亦不無想見謂知。我與世無有想。皆在是八見中。第一見若有異道人。見如是行如是。有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死有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一見。若有異道人。言有色無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死有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二見。第三見若​​有異道人。言有色無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三見。第四見若有異道人。亦不有色亦不無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四見。第五見若有異道人。言有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五見。第六見若有異道人。言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六見。第七見若有異道人。言有限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七見。第八見若有異道人。言亦不有限亦不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八見。佛言。若有異道人。亦不有想。亦不無想行。亦不有想。亦不無想見。亦不有想行。亦不有想見。皆在是八見中。不能複過是八見上。佛皆知是。所知復過上絕妙知。是以不譏亦不毀得無為。佛知痛癢所更樂。方便知所從起。佛現無所著意有異道人。言我與世無限。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六見。第七見若有異道人有限無限。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七見。第八見若有異道人。言亦不有限亦非無限。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八見。佛言若有異道人。於當來劫。見當來事。所知言各異。皆在四十四見中。其異道人。所知何謂。見無想行無想。亦不無想見謂知。我與世無有想。皆在是八見中。第一見若有異道人。見如是行如是。有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死有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一見。若有異道人。言有色無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死有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二見。第三見若​​有異道人。言有色無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三見。第四見若有異道人。亦不有色亦不無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四見。第五見若有異道人。言有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五見。第六見若有異道人。言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六見。第七見若有異道人。言有限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七見。第八見若有異道人。言亦不有限亦不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八見。佛言。若有異道人。亦不有想。亦不無想行。亦不有想。亦不無想見。亦不有想行。亦不有想見。皆在是八見中。不能複過是八見上。佛皆知是。所知復過上絕妙知。是以不譏亦不毀得無為。佛知痛癢所更樂。方便知所從起。佛現無所著意有異道人。言我與世無限。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六見。第七見若有異道人有限無限。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七見。第八見若有異道人。言亦不有限亦非無限。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八見。佛言若有異道人。於當來劫。見當來事。所知言各異。皆在四十四見中。其異道人。所知何謂。見無想行無想。亦不無想見謂知。我與世無有想。皆在是八見中。第一見若有異道人。見如是行如是。有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死有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一見。若有異道人。言有色無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死有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二見。第三見若​​有異道人。言有色無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三見。第四見若有異道人。亦不有色亦不無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四見。第五見若有異道人。言有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五見。第六見若有異道人。言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六見。第七見若有異道人。言有限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七見。第八見若有異道人。言亦不有限亦不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八見。佛言。若有異道人。亦不有想。亦不無想行。亦不有想。亦不無想見。亦不有想行。亦不有想見。皆在是八見中。不能複過是八見上。佛皆知是。所知復過上絕妙知。是以不譏亦不毀得無為。佛知痛癢所更樂。方便知所從起。佛現無所著意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死有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二見。第三見若​​有異道人。言有色無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三見。第四見若有異道人。亦不有色亦不無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四見。第五見若有異道人。言有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五見。第六見若有異道人。言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六見。第七見若有異道人。言有限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七見。第八見若有異道人。言亦不有限亦不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八見。佛言。若有異道人。亦不有想。亦不無想行。亦不有想。亦不無想見。亦不有想行。亦不有想見。皆在是八見中。不能複過是八見上。佛皆知是。所知復過上絕妙知。是以不譏亦不毀得無為。佛知痛癢所更樂。方便知所從起。佛現無所著意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死有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二見。第三見若​​有異道人。言有色無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三見。第四見若有異道人。亦不有色亦不無色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四見。第五見若有異道人。言有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五見。第六見若有異道人。言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六見。第七見若有異道人。言有限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七見。第八見若有異道人。言亦不有限亦不無限。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無想於後世。我至誠其餘者為痴。是為第八見。佛言。若有異道人。亦不有想。亦不無想行。亦不有想。亦不無想見。亦不有想行。亦不有想見。皆在是八見中。不能複過是八見上。佛皆知是。所知復過上絕妙知。是以不譏亦不毀得無為。佛知痛癢所更樂。方便知所從起。佛現無所著意解脫。佛言我所知法。深奧深照。我悉了。若有賢者弟子。聞知便說佛功德。佛言若有異道人。當來劫見當來事。於無央數道。所知言各異。皆在四十四見中。其異道人所知何謂。若有異道人。言無行無有見無有人念空知。皆在七見中。其異道人。言無行無有見無有人念空者。所知何謂。若有異道人。見如是如是。諸我色四大。父母所生。以飲食而長。在非常沐浴衣。身死在地。骨節解墮。別離異處。風吹其身。破碎壞敗。以後世不復生死。如是便滅盡。是為第一見。第二見復有異道人。言死非如此破敗更有我。復過其上。何所是我 u上者。其我者色天及欲行天。彼我者。若死壞敗。後世不復生死。是為第二見。第三見若​​有異道人。言我者死非如此壞敗。更有異我。復過其上。其我者色無意故。彼我若死壞敗。後世不復生死。是為第三見。第四見復有異道人。言我者非如此死壞敗。更有我複過其上。其我者何謂。其我皆過諸色想天。悉 u嗔恚想天。念種種無央數虛空知行。其我若死壞敗。後世不復生死。是為第四見。第五見復有異道人。言我者不如死壞敗。更有我複過其上。其我者何謂。其我皆喻一切虛空知天。無央數名識知天。所念行其天。若不壞敗時。後世便不復生死。是為第五見。第六見復有異道人。言我者不如此死壞敗。更有我複過其上。其我者何謂。皆 u一切識知天。不復著名無識知念行其天。我者死壞敗。後世不復生死。是為第六見。第七見復有異道人。言我者非如此死壞敗。更有我複過其上。其我者何謂。皆 u一切無識知天。其天人無想有想念行其天。我者死壞敗時。後世便不復生死。是為第七見。佛言所可謂異道人行滅壞見無行無有想無人念空。皆在是七見中。於七見中。不復能過上。佛皆知是所知。復過其上絕妙知。是以不譏亦不毀之得無為。佛知痛癢所更樂故。便知所從起起以現。佛無所著意善解。我所知法。深奧深照。悉了知。若有賢者弟子。聞知便說佛功德。佛言。若有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於無央數道。所說各異。皆在四十四見中。復有異道人自說。今現念行無為。現在見無為。若人至其所。便為說現在無為。皆在五見中。有異道人。見如是說。行亦爾。其在殿舍。自快以五欲自娛樂。其人言。我現在得無為。是為第一見。第二見復有異道人。言不如餘者。言有我現在無為也。更有現在得無為。何謂現在無為。若比丘離欲。脫惡不善之法。意念行善安樂。便第一禪。其人滅盡。我者後世不復生死。是我現在得無為。是為第二見。第三見復有沙門道人。復言不如餘者所說。不用此我現在得無為。更有現無為。復過其上。何謂現在無為。其比丘滅意內寂定。其志一不念亦不行。三昧喜樂。便行第二禪。其人滅盡現在得無為。是為第三見。第四見復有沙門道人言不如餘者言不用此我現在得無為。更有現無為。復過其上。何謂現在無為。其有比丘。喜離淫 吩黴坌械奔旁蒙硇腥縵駝咚 觀行常安。便行第三禪。是為第四見。第五見復有沙門道人。言不如餘者言不用此。現在得無為。更有現在無為。復過其上。何謂現在無為。其有比丘。斷樂斷苦。無有昔時可意不可意。亦不苦亦不樂。常奉清淨。便行第四禪。其人現在得無為滅盡。以後世不復生死。是為第五見。佛言所可謂有沙門道人。說現在無為。見現在無為者。念現在無為者。皆在是五見中。不能複過是五見上。佛皆知是所知。复 u上絕妙知。是以不譏亦不毀得無為。佛知痛癢所更樂。方便知所從起。以現佛無所著意善解。我所知法。深奧深照。我悉了知。若有賢者弟子。聞知之便說佛功德。佛言彼異道人。念常見常為人說。我世有常在。是四見中者。用不知示現。故不得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成因緣。用是不成因緣。不得其處。佛言。彼異道人說上中行各現所各自為大說世常在二見中者用不知不見不得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成因緣。不得其處。佛言。若有異道人。各念常見常。各為人說。我與世有常在四見中者用不知不見故不得道。習因緣。不習因緣。是用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彼諸異道人。有言有限。又言無限。有言有限無限。又言亦不有限亦不無限。我及世。在四見中者。用不知不見不得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彼諸異道人。共諍言所說各異。在四見中者。用不知不見故不習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彼諸異道人。說想行想為人說。我與世有想。在十六見中者。用不知不見故。不得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彼諸異道人。念無想見無想。為人解脫我與世無想。在八見中者。用不知不見故。不得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彼諸異道人。亦不念想亦不無想。為人說。我與世無想。在八見中者。用不知不見故。不得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彼諸異道人說滅壞。常為人說。我與世滅壞。在七見中者。用不知不見故。不得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彼諸異道人。說現在無為。見現在無常。為人說現在無為。在五見中者。用不知不見故。不得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若有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於無央數道各各異。在十八見中。彼諸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事。於無央數道。所說各異。在四十四見者。合皆在是六十二見。往還其中。於彼住在。厥中生俱會行。於網中行死不得出。佛言。譬如工捕魚師。若捕魚弟子。持麼目網下著小泉中。下以便前住若坐。其人念言。水少諸魚浮游。皆上網上。往往在其中不得出。佛言。如是諸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識昔時行。於無央數道。所說言各異。在十八見者。若有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事。念說當來事。於無央數道所說各異。在四十四見中者。皆在是六十二見往還。於其中住在其中生死。俱合會行。在羅網中不得出。佛言。比丘。佛身皆斷諸著。常在厥住。諸天及人民悉見。佛般泥洹後不能見也。佛說是經時。三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彼諸異道人。亦不念想亦不無想。為人說。我與世無想。在八見中者。用不知不見故。不得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彼諸異道人說滅壞。常為人說。我與世滅壞。在七見中者。用不知不見故。不得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彼諸異道人。說現在無為。見現在無常。為人說現在無為。在五見中者。用不知不見故。不得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若有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於無央數道各各異。在十八見中。彼諸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事。於無央數道。所說各異。在四十四見者。合皆在是六十二見。往還其中。於彼住在。厥中生俱會行。於網中行死不得出。佛言。譬如工捕魚師。若捕魚弟子。持麼目網下著小泉中。下以便前住若坐。其人念言。水少諸魚浮游。皆上網上。往往在其中不得出。佛言。如是諸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識昔時行。於無央數道。所說言各異。在十八見者。若有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事。念說當來事。於無央數道所說各異。在四十四見中者。皆在是六十二見往還。於其中住在其中生死。俱合會行。在羅網中不得出。佛言。比丘。佛身皆斷諸著。常在厥住。諸天及人民悉見。佛般泥洹後不能見也。佛說是經時。三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彼諸異道人。亦不念想亦不無想。為人說。我與世無想。在八見中者。用不知不見故。不得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彼諸異道人說滅壞。常為人說。我與世滅壞。在七見中者。用不知不見故。不得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彼諸異道人。說現在無為。見現在無常。為人說現在無為。在五見中者。用不知不見故。不得道行精進。乃知是習因緣。不習因緣。用是因緣成。用是因緣不成。不得其處。佛言。若有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於無央數道各各異。在十八見中。彼諸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事。於無央數道。所說各異。在四十四見者。合皆在是六十二見。往還其中。於彼住在。厥中生俱會行。於網中行死不得出。佛言。譬如工捕魚師。若捕魚弟子。持麼目網下著小泉中。下以便前住若坐。其人念言。水少諸魚浮游。皆上網上。往往在其中不得出。佛言。如是諸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識昔時行。於無央數道。所說言各異。在十八見者。若有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事。念說當來事。於無央數道所說各異。在四十四見中者。皆在是六十二見往還。於其中住在其中生死。俱合會行。在羅網中不得出。佛言。比丘。佛身皆斷諸著。常在厥住。諸天及人民悉見。佛般泥洹後不能見也。佛說是經時。三千見過去事。於無央數道各各異。在十八見中。彼諸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事。於無央數道。所說各異。在四十四見者。合皆在是六十二見。往還其中。於彼住在。厥中生俱會行。於網中行死不得出。佛言。譬如工捕魚師。若捕魚弟子。持麼目網下著小泉中。下以便前住若坐。其人念言。水少諸魚浮游。皆上網上。往往在其中不得出。佛言。如是諸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識昔時行。於無央數道。所說言各異。在十八見者。若有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事。念說當來事。於無央數道所說各異。在四十四見中者。皆在是六十二見往還。於其中住在其中生死。俱合會行。在羅網中不得出。佛言。比丘。佛身皆斷諸著。常在厥住。諸天及人民悉見。佛般泥洹後不能見也。佛說是經時。三千見過去事。於無央數道各各異。在十八見中。彼諸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事。於無央數道。所說各異。在四十四見者。合皆在是六十二見。往還其中。於彼住在。厥中生俱會行。於網中行死不得出。佛言。譬如工捕魚師。若捕魚弟子。持麼目網下著小泉中。下以便前住若坐。其人念言。水少諸魚浮游。皆上網上。往往在其中不得出。佛言。如是諸異道人。於過去劫中。見過去事。識昔時行。於無央數道。所說言各異。在十八見者。若有異道人。於當來劫中。見當來事。念說當來事。於無央數道所說各異。在四十四見中者。皆在是六十二見往還。於其中住在其中生死。俱合會行。在羅網中不得出。佛言。比丘。佛身皆斷諸著。常在厥住。諸天及人民悉見。佛般泥洹後不能見也。佛說是經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爾時那耶和留比丘。在佛前住。以扇扇佛。於是賢者那耶和留。長跪叉手白佛。未曾有天中天。是經深乃如是深照天中天。是經名為何等。云何持名。佛告那耶和留。拘樓秦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經時。名為法網。迦葉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是經時。名為見網。今我亦說是經名為梵網。佛說如是。諸比丘皆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6414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