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何由聖戒成就依次第導向禪定
2023/02/22 20:36:36瀏覽164|回應0|推薦1
日月法友:如何由聖戒成就依次第導向禪定

-這是修習禪定最安全、最有效率、最有保障的起跑點和路徑-
2020/12/28日月的年度習禪報告

原文出處:OBA留言版「禪修風險」欄
https://oba.org.tw/viewforum.php?f=2
以往看到聖戒成就這四個字,總有自卑感,如此遠大的目標何時能達成?這輩子真的有希望做到嗎?縱使自己精勤於禪修,但對於「聖戒」這個領域,完全沒有下手執行的信心。直到曾老師的提示,要我好好閱讀《初果》一書中,關於聖戒成就的篇章,尤其是聖戒成就的八項特質,因此開啟另一段尋法的歷程。
在閱讀《初果》的過程,重新學習戒相的觀念,然後依照曾老師的定義,釐清不毀壞、不缺斷、不玷汙、不雜染的定義,依戒相的完成度來評比自己在聖戒上達成的程度,如此一來,除了破戒以外,連細微罪都能清楚定義了。於是我在每日評量的修行日記中設計一個表格,檢視自己的持戒狀態,因為五戒與七戒的內容都很重要,尤其正語是八聖道之一,因此我將五戒與七戒融合,加上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而成為八戒,每日檢視八戒,犯細微罪也不放過,誠實記錄,因為不誠實就犯了妄語戒了,這不只是細微罪了,當然不能為了不給自己難看而破戒。
為什麼我敢大膽的開始學戒?因為我在經典上翻到兩篇經文,雜阿含802/822經,裡面記載很重要的事,在《雜阿含820/822經》的內容說到持戒的精純度決定修行的果位:
(1) 820經講到初果要能犯則隨悔,
(2) 822經講到初果是於細微罪生大怖畏,三果聖者則是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
(3) 重點在於到了三果聖者還會犯戒!
回想我的修行日記與實際狀況,我常在玷污戒打勾,那就是意業不清淨。我想初果與三果聖者所謂的犯戒就在這邊,內心清淨的程度有別。
以前以為的聖戒成就,是完全無犯,因為經典中的敘述是比丘戒完全無犯才是阿羅漢果。因此我錯解聖戒成就的定義了,如此反而造成裹足不前,對戒行毫無自信的狀況。從這兩篇經典,反而是大大的鼓勵,連三果聖者都會犯戒了,我們凡夫俗子就大膽持戒吧!如《增支部3集88經》說:「比丘們!一分行者一分成功,全分行者則全部。比丘們!像這樣,我說學處是功不唐捐的。」
學習持戒之後發現會很自然的念戒,這個念戒其實是念著自己守的戒其純淨度如何,以不壞、不缺、不玷污、不雜染為標準。原來念戒是很自然的評估自己的行為,並非念著空洞的內容。自從學戒之後,學法的次第突然一目了然,原來「戒」,是整個學法的基地,而繫念面前、守護根門、如理作意、法次法向、念住功夫、順逆觀察因緣法,都是從「戒」這個基地開展而來。我這次經由戒,終於弄懂整個學法的次第了。持戒當然終極目標是為了不犯戒,清淨戒;但犯戒或是犯了細微罪在學法過程中是非常可貴的自我提醒。
念戒的人在犯戒了,會生出慚愧心,在念戒時看到犯了細微罪會起如理作意,這些都會讓人生起三依一向的意願。所以說,持戒是為了犯戒時在律中見法,這才能調整自己的心性往「正性、離生」邁進。持戒中如犯戒而能自知慚愧,是有很重大的價值。曾經與森發師兄討論一個未到三果的比丘如何在一出家就要做到持守不淫戒,我認為那是違反自然生理的東西,如同苦行一般,但我相信佛陀一定有給出方法,於是我開始尋找。結果我在《雜阿含622/1165經》找到方法,方法就是根律儀。然後又找到636經,得知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原來聖戒成就就是要做到根律儀,這才是超前部署。2020年全球重大疫情讓我學會超前部屬,如今這世間法用在出世間法上一樣適用。
接下來思維根律儀怎麼做?我以持戒的體會來解釋,所謂「根律儀」除了講的是六根以外,還有內化的意涵。守護根門其實說的不是盯著六根,而是在六根觸境的時候「想起來」我有持守這個戒。這個「想起來」就是「念」,如果把念想成是憶念總是差了一個感覺,解釋為突然想起來就有味道了。觸境當下「念」及有戒。如此一來,找到聖戒成就的標準就是「有沒有做到根律儀?」然後了解所謂的「念」是什麼意思?難怪持戒是修習四念處的前行;如果根律儀做到了,正念也同步生起,這本來就是定力所依的先決條件;以此基礎打坐,不入定也難!所以在此得到的心得就是:「聖戒成就的標準就是能否做到根律儀?」根律儀做到了,才能在觸境當下「念」及有戒而善繫心住,因繫心住而念住,因念住而符合四念處的修習,這才能開始定力的開發與培育。換句話說,根律儀的完成才能擁有穩固的正念而導向禪定。這就是「聖戒導向念處」「念處導向正定」的次第,正念與正定是依八聖道次第,依序一一開展而成的。
讀了《雜阿含經》,又有一個重大發現,在1170/1171經的對照中,身念處與根律儀可說是同義詞。而803經所說:「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應可解讀為身念處、根律儀。進一步思考「入村乞食」應是比照經行要領行走入村,這似乎也在說明經行的基礎要領其實就是「身念處、根律儀,善護其身,守諸根門。」最簡要的重點就是「依身觸-善繫心住於身觸來達到善護其身,守諸根門的條件。」以上可推論出經行的基礎要領就是依身觸。
總結心得:
1.聖戒成就的標準在於是否做到根律儀?
2.根律儀即是身念處的基礎。
3.經行的基礎要領是依身觸、善繫心住、善護其身、守諸根門。
依此心得發現持戒就是修行基地,所有法作意都可回歸到戒,從戒出發,以戒當作所有法作意的基礎,如此才能完整的解釋佛法。以前不懂戒有何重要,現在終於知道戒是一切的基礎,是完成佛法的修行基地,所有佛法修行的名相都可由戒出發而找到完整的解釋。再往深一層思考,所謂的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在身念處的操作都是依身觸,這裡頭有一個擇法的重要關鍵:
(1) 一般我們接觸的教法都是要我們念茲在茲,若以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這三項的字面看法似乎如此。
(2) 但實際操作會發現,守諸根門這件事是無法做到的,一次守六個根門,如守株待兔般的緊盯六根,這不是修行,而是苦行了。因此,我相信所謂的正念,應該是依六觸產生信號,此信號才能生念;所以四念處的修習也不是一一緊盯六根的念茲在茲,而是以廣大靈活而遍滿身心的正念,正視當下「觸緣受」等緣起的發生,進而以該事件產生的因緣進行擇法、精進,這才是四念處的正念修行要領。而此時的擇法一定是依據戒律的規範,這也是從另一個角度知道四念處的前行為何要淨其戒了。
(3) 如此更可證實聖戒成就的標準在於根律儀。只有做到根律儀,才能正確擇法而不落入惡的三業。淨其戒的完成,其實也是練習四念處的開始。
其次思維要如何達到根律儀?這過程與禪定的前行練習找到了很微妙的相關,那就是「六根律儀」與「繫念面前」竟然相關,這部份有兩個重點:
(1) 以部位來看,面前與眼、耳、鼻、舌,意極為靠近,至於身觸的神經傳達,也是回傳至大腦,因此繫念面前也等於是守護根門、六根律儀的方法。
(2) 六根的守護,並非單一根的守株待兔,而是六根全觀;相同的,繫念面前也是全面性的遍向的住心。因此可說這兩個法作意,都是全面性的覺觀(尋伺),而非單點式的執守。
如果懂得這些道理,那麼就懂得如何守護六根就懂得繫念面前,反之亦然。守護六根=守護根門=根律儀與繫念面前有著密切的相關。
因為這樣的認知,靜坐的方式也改變了,重視繫念面前開始,由面前開展到全身,而非把注意力單純地放在下腹部。專注於下腹部只是更大範圍的守竅,由面前開展到全身,連下腹部都能清楚的感受,這才是全觀而非守更大的竅。既然已了解繫念面前,依此練習靜坐,敏感度增強,發現如曾老師所說的跏趺坐的足跟定位,並依此得到功能。足跟是彈簧,感覺到呼吸時下腹部經由足跟反彈回來的力道,無論呼與吸,都在創造共振諧波,並以此潤澤全身。
再次閱讀老師的文章,釐清老師說的是腹式呼吸,而非腹部呼吸。這代表不要單守腹部這個大竅,而是由橫隔膜帶動整個呼吸模式,經由足跟這個彈簧的反彈,更有助於呼吸韻律的平穩,藉此影響神經系統而讓呼吸模式進入更深的佳境。這樣的呼吸模式是全身性的,而非單一處的。由足跟共振至小腿、大腿、骨盆、腹腔、胸腔、脊椎、大腦,全身性的共振諧波,這才是第三步驟的一切身。全觀於全身,念住呼吸,腹部有感,知道就好,縱使注意力放在腹部,也會覺知到全身這個背景,尤其是覺知到息的進行,而非孤注一擲的外道定。
體驗來到這階段, 我終於懂《雜阿含807經》的意思了,原來過去我的習慣錯了,我把念擺在身體,如今打坐時,知道要將念自然擺在息,然後身體的一切就清清楚楚的,而且覺知的集中力一直加深,這個不是由我控制的。原來念是該擺在息,而不是身體,這樣能自然開展出入息念的一切步驟。
(1) 靜坐中,繫念面前與結跏趺坐,如同電池的正負極,接上正負極之後就會有電流,電流可比喻為出入息,本該自然流通的電流,不能停滯在某個區塊,否則會有爆炸的危險。
(2) 靜坐中不把「念」擺在出入息,而是擺在身體某個區塊,就如同即將爆炸的電池一樣危險。
(3) 靜坐中的林就是出入息,關於身體與內心各種的覺知,則是樹,見林又見樹才是「念住」,如同《雜阿含807經》的描述。
接下來我帶著這個新的認知去練習經行,以前只把念擺在身觸,現在則是把念擴充到「行」這個動作,過一段時間,整個心平穩到像要入定一般,步伐自動調整最恰當的速度與大小,那平穩的喜樂自動發生。原來經行除了注意「身觸」之外,也要把覺觀之念延伸到「行」之上啊!在經行中「行」是林,「身觸」則是樹,經行也是依循「見林又見樹」的心法。念擺在哪裡很重要,以目前禪修的內容來看,念是擺在動態的行為中而非靜態的地區裡。看來佛陀在於鍛鍊「念」,是藉由動態來保持開展,見林又見樹,動態就是林,覺知到的東西則是樹。
恭錄《雜阿含807經》:「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
這裏可看見念是擺在入息與出息,於是產生對於一切身的覺,用這樣的軌跡發現的一切,才是如實知,而非造作知。這才是見林又見樹的方法。將念擺在某處,聚焦式的注意,是造作知。如經典中對於各個禪境中一切身的敘述:初禪如被浸潤的澡豆,二禪如被湧泉盈滿的水池,三禪如被水浸潤的蓮花,四禪如被布包覆的身體。這些都是將「念」擺在出入息這個林之後,所出現「一切身」的樹。念放在動態行為上,發現某處的變化,這才是如實知。隨著出入息的念,覺知一切身、身行息,這才是如實知。念擺對位置太重要了!
我覺得所謂正念就是要把念擺對地方,一開始就要清楚什麼是林,把念擺在林,才能如實見到樹。這才是見林又見樹的方法。佛教與外道很大的不同就在這邊,外道一開始就是為了定,因此迫不及待的找個地方來「定」。佛教則是由念開展定,由動態開始念住,然後靜態的東西可漸漸發現,見林又見樹,動靜態都在掌握中,這才是止觀雙運。外道將止禪與觀禪分開,根本連最基本的「念」都不懂,如何教人四念處呢?或是說外道的念,根本是找個地方來「定」,這全盤都錯了! 難怪2000多年來沒人懂真正的念住呼吸,這是很自然的結果。外道定一開始就想偷懶找個地方休息,找個地方來定,殊不知遲滯的念無法開展一切法次第!尤其不知道念住呼吸,是多麼喜樂的事,做對了不會跟著息跑,搞得頭昏腦脹的。念是能輕鬆全觀的!念的強大功能,真切體驗過的人是不會懷疑的!念與定的次第與功能都不懂,是沒辦法起造化的!
入流、無間等、初果,這三個可說是同義詞,「流」這個字眼用的很恰當,有無法回頭,沒有回頭路的感覺,無間等除了是不間斷以外,也有停不下來持續往前的意味。一位入八聖道之流的聖者,在《雜阿含590經》的敘述說:「於苦、集、滅、道離疑,見四聖諦,得第一無間等果。」可見無間的,停不下來的,不再回頭的徹見四聖諦是入流也就是成就初果的要件。
那麼,要如何得到無間等果呢?《雜阿含259經》給出了答案,經典的紀載是:「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雜阿含590經》的記載是「繫念在前,於十二因緣逆順觀察」:
『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以上兩經正好可用來套用「聖戒」這個修行基地,方法如下:
因為持戒,發現常犯細微罪,因此感到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犯細微罪甚至破戒讓自己生起慚愧心,對於內心的不穩定,無法控制,因而感到無常、苦、非我。這是《雜阿含259經》的運用。
為了不犯戒,不犯細微罪,需要超前部署,因此要做好根律儀,要做好身念處,於是在六入、觸、受、愛、取、有…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執取,順逆思維下,對於無明這個源頭,引發的行、識、名色,開始進行改造,經由更加精嚴的持戒,更全面的禪修,以八聖道將無明改造為明,從源頭解決問題,這就是《雜阿含590經》的運用。
所謂持戒導向禪定,是從自我要求聖戒成就,做到根律儀,培養念住能力,進入身念處修習,然後依正念循序導向正定,這一切就是八聖道的開展流程。八聖道是依次第開展的,戒定慧也是依次開展。「戒」就是修行基地,初階的修行就是要以完成聖戒為目標,佛法修行才有著力點。四預流支的內容可藉著學戒、念戒、完成戒來開展,四不壞淨也可藉由執行戒所得到身心的轉變來開展。因此對初學者而言,真實的學戒、持戒、念戒是最重要的事,四不壞淨則是最重要的養份。四不壞淨也是經由實踐,淨信才會慢慢累積出來,而非空洞念想文字。每當我因實踐法義,証實佛陀是對的,縱使無法記著四不壞淨的文字內容,我也會發自內心臣服於佛法僧三寶的偉大與真確。一次一次的累積都在告訴我佛陀是對的!佛陀宣說的法是對的!佛陀的聲聞聖弟子是對的!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次失誤過,直證三寶是最穩固的庇護所。
以上是2020年,我在佛法修持的總報告,感謝曾老師在書上、網上、還有私下對我個人的指導,曾老師就是我的明燈,帶領著我一步一步摸索前進。持戒幫助念,念幫助定。持戒導向禪定我已經實証這件事了,不再疑惑!對佛陀指導的「正念」與「正定」的方法,我已確認,也不再疑惑!
2021年我將繼續挖掘法寶,重現2500年前佛陀與聲聞聖弟子的真跡。若能見證佛法中真實証果的一絲曙光,我此生將了無遺憾!
slake點評:念念如飛瀑,根門勤正斷,入處起現觀,正念若無間,導入於諸禪。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7663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