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葛拉瑪經》
2023/02/22 23:08:01瀏覽130|回應0|推薦1

《葛拉瑪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拘薩羅國(Kosala)遊行,與大比丘僧俱,到達了稱為克薩普塔(kesaputta)的諸葛拉瑪(kalamanam)城鎮。

當克薩普塔的葛拉瑪們聽到:「據説,尊者沙門喬達摩釋迦子從釋迦族出家,來到克薩普塔。而該尊者喬達摩有如此的善聲譽傳揚:『那位世尊即是阿羅漢,正自覺者,明行圓滿者,(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他在這有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人、天人的世間作證了通智。他所宣說的法初善、中善、後善,有義、有文,顯示完全圓滿的清淨梵行)。』得見如此的阿羅漢實是善哉!」

那時,克薩普塔的葛拉瑪們前往世尊處。到了之後,有些人向世尊禮敬後坐在一邊;有些人以諸愛語與世尊互相慰問,然後,坐在一邊;有些人向世尊合掌後坐在一邊;有些人自稱姓名後坐在一邊;有些人則沉默地坐在一邊。坐在一邊的克薩普塔的諸葛拉瑪向世尊(如)此說:「尊者,有一些沙門、婆羅門來到克薩普塔,他們只解説、闡明自己的教義,而批評、輕蔑、輕視、破斥他人的教義。尊者,也有其他一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盔沙[189]子,他們只解説、闡明自己的教義,而批評、輕蔑、輕視、破斥他人的教義。尊者,我們對那些只是感到懷疑、疑惑:這些諸尊沙門中,誰所説的是真實,誰(所説的)是虛妄呢?」

(世尊回答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你們的懷疑是適宜的,你們的疑惑是適當的。對應當懷疑的事〔處〕,你們(應該)生起疑惑。

來,諸葛拉瑪,你們不要輕信傳聞;不要輕信(代代)輾轉相傳(的教説);不要輕信據説如此;不要輕信(: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的;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推論〕(的教説);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理因〕(的教説);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不要輕信端嚴的形相;不要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諸葛拉瑪,假如你們自己了知:『這些法是不善的,這些法是有罪的;這些法是智者所呵責的;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無利益、痛苦的』,這時,諸葛拉瑪,你們應當捨棄。

諸葛拉瑪,你們認為如何,當男子內心生起貪時,那是有利益的,還是無利益的呢?」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尊者,是無利益的。」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當這個貪欲的男子,由於被貪所征服、心被(貪)所佔取而殺生、不與取、侵犯他妻、説虛誑(語),(而且)也勸導他人(從事)同樣的(行為),這將對他長夜的無利益、痛苦嗎?」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你們認為如何,當男子內心生起瞋時,那是有利益的,還是無利益的呢?」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尊者,是無利益的。」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當這個瞋恚的男子,由於被瞋所征服、心被(瞋)所佔取而殺生、不與取、侵犯他妻、説虛誑(語),(而且)也勸導他人(從事)同樣的(行為),這將對他長夜的無利益、痛苦嗎?」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你們認為如何,當男子內心生起癡時,那是有利益的,還是無利益的呢?」[190]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尊者,是無利益的。」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當這個愚癡的男子,由於被癡所征服、心被(癡)所佔取而殺生、不與取、侵犯他妻、説虛誑(語),(而且)也勸導他人(從事)同樣的(行為),這將對他長夜的無利益、痛苦嗎?」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是善的,還是不善的呢?」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尊者,是不善的。」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是有罪的,還是無罪的呢?」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尊者,是有罪的。」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是智者所呵責的,還是智者所讚歎的呢?」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尊者,是智者所呵責的。」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無利益、痛苦的,或不會(導致無利益、痛苦的),還是在此是如何呢?」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尊者,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無利益、痛苦的,在此我們(認為的)是如此。」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我們所説的:『來,諸葛拉瑪,你們不要輕信傳聞;不要輕信(代代)輾轉相傳(的教説);不要輕信據説如此;不要輕信(: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的;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推論〕(的教説);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理因〕(的教説);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不要輕信端嚴的形相;不要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諸葛拉瑪,假如你們自己了知:「這些法是不善的,這些法是有罪的;這些法是智者所呵責的;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無利益、痛苦的」,這時,諸葛拉瑪,你們應當捨棄。』如此所説的乃緣此而説的。」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來,諸葛拉瑪,你們不要輕信傳説;不要輕信(代代)輾轉相傳(的教説);(不要輕信據説如此;不要輕信﹙: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的;不要輕信思考的原因〔推論〕;不要輕信方法的原因〔理因〕;不要輕信行相的審慮;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不要輕信形相的可能性;不要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諸葛拉瑪,假如你們自己了知:『這些法是善的,這些法是無罪的;這些法是智者所讚歎的;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利益、快樂的』,這時,諸葛拉瑪,你們應當具足而住〔奉行〕。

諸葛拉瑪,你們認為如何,當男子內心生起無貪時,那是有利益的,還是無利益的呢?」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尊者,是有利益的。」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當這個無貪的男子,由於未被貪所征服、心未被(貪)所佔取,既不殺生,也不不與取、不侵犯他妻、不説虛誑(語),(而且)也勸導他人(從事)[191]同樣的(行為),這將對他長夜的利益、快樂嗎?」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你們認為如何,當男子內心生起無瞋時,那是有利益的,還是無利益的呢?」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尊者,是有利益的。」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當這個無瞋的男子,由於未被瞋所征服、心未被(瞋)所佔取,既不殺生,(也不不與取、不侵犯他妻、)不説虛誑(語),(而且)也勸導他人(從事)同樣的(行為),這將對他長夜的利益、快樂嗎?」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你們認為如何,當男子內心生起無癡時,那是有利益的,還是無利益的呢?」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尊者,是有利益的。」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當這個無癡的男子,由於未被癡所征服、心未被(癡)所佔取,既不殺生,也不不與取、不侵犯他妻、不説虛誑(語),(而且)也勸導他人(從事)同樣的(行為),這將對他長夜的利益、快樂嗎?」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是善的,還是不善的呢?」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尊者,是善的。」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是有罪的,還是無罪的呢?」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尊者,是無罪的。」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是智者所呵責的,還是智者所讚歎的呢?」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尊者,是智者所讚歎的。」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你們認為如何,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有利益、快樂的,或不會(導致有利益、快樂的),還是在此是如何呢?」

(葛拉瑪們回答世尊:)「尊者,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有利益、快樂的,在此我們(認為的)是如此。」

(世尊對葛拉瑪們説:)「諸葛拉瑪,我們所説的:『來,諸葛拉瑪,你們不要輕信傳聞;不要輕信(代代)輾轉相傳(的教説);不要輕信據説如此;不要輕信(: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的;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推論〕(的教説);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理因〕(的教説);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不要輕信端嚴的形相;不要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諸葛拉瑪,假如你們自己了知:『這些法是善的,這些法是無罪的;這些法是智者所讚歎的;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利益、快樂的』,這時,諸葛拉瑪,你們應當[192]具足而住〔奉行〕。』如此所説的乃緣此而説的。

諸葛拉瑪,當那聖弟子如此離貪、離瞋、無癡,正知、正念,以慈俱心,對一方遍滿而住,同樣的第二、第三、第四。如是上、下、橫、一切處,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間,廣大,無量,無怨,無瞋,與慈俱心遍滿而住;以悲俱心,(對一方遍滿而住,同樣的第二、第三、第四。如是上、下、橫、一切處,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間,廣大,無量,無怨,無瞋,與慈俱心遍滿而住);以喜俱心,(對一方遍滿而住,同樣的第二、第三、第四。如是上、下、橫、一切處,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間,廣大,無量,無怨,無瞋,與慈俱心遍滿而住);以捨俱心,對一方遍滿而住,同樣的第二、第三、第四。如是上、下、橫、一切處,一切看作自己,具一切(有情),世間,廣大,無量,無怨,無瞋,與捨俱心遍滿而住。

諸葛拉瑪,當那聖弟子如此無怨心,如此無瞋心,如此無雜染心,如此清淨心,則他在現法中證得四種酥息〔安穩〕。

『假如有來世,(假如)諸行善、造惡的業有果報的話,在我身壞死後,將會投生到善趣、天界。』這是他的第一種酥息。『假如沒有來世,(假如)諸行善、造惡的業沒有果報的話,在這現法中,我(將)無怨、無瞋、無惱而自我保持快樂。』這是他的第二種酥息。『假如惡報(降臨)在造(惡)者,而我思惟並未對任何人造作惡事,未造惡業的我,怎麼將會被苦所觸呢?』這是他的第三種酥息。『假如惡報不會(降臨)在造(惡)者,則我見到(我沒有造惡及惡報不會降臨在我身上)這兩者自己只是清淨的。』這是他的第四種酥息。

諸葛拉瑪,當那聖弟子如此無怨心,如此無瞋心,如此無雜染心,如此清淨心,則他在現法中證得四種酥息〔安穩〕。」

(葛拉瑪們對世尊説:)「世尊,這是如此,善逝,這是如此。尊者,當那聖弟子如此無怨心,如此無瞋心,如此無雜染心,如此清淨心,則他在現[193]法中證得四種酥息〔安穩〕。『假如有來世,(假如)諸行善、造惡的業有果報的話,在我身壞死後,將會投生到善趣、天界。』這是他的第一種酥息。『假如沒有來世,(假如)諸行善、造惡的業沒有果報的話,在這現法中,我(將)無怨、無瞋、無惱而自我保持快樂。』這是他的第二種酥息。『假如惡報(降臨)在造(惡)者,而我思惟並未對任何人造作惡事,未造惡業的我,怎麼將會被苦所觸呢?』這是他的第三種酥息。『假如惡報不會(降臨)在造(惡)者,則我見到(我沒有造惡及惡報不會降臨在我身上)這兩者自己只是清淨的。』這是他的第四種酥息。尊者,當那聖弟子如此無怨心,如此無瞋心,如此無雜染心,如此清淨心,則他在現法中證得四種酥息〔安穩〕。

太希有了,尊者!(太美妙了,尊者!尊者,就像扶起翻倒之物,顯露覆蓋之物,為迷途者指出﹙正﹚道,在黑暗中擎舉油燈,使有眼者得見諸色;同樣地,尊者以種種方式說法。)尊者,(從今日開始)我們歸依世尊、歸依法及歸依比丘僧。尊者,願世尊憶持我們為從今天開始終身歸依的在家信徒﹝伍巴薩咖﹞。」



Bhikkhu Santagavesaka 覓寂比丘 2007.8.15.





[304]

五、克薩普塔--葛拉瑪經註

(AA.ii,p.304~6.)



在第五:「諸葛拉瑪城鎮(kalamanam nigamo)」-諸葛拉瑪是指諸剎帝利,而他們的城鎮。

「克薩普塔的(kesaputtiya)」-即克薩普塔鎮的住(民)。

「前往(tenupasavkamimsu)」-使人帶取熟酥、生酥等藥品以及八種果汁後而前往。

「只解説自己的教義(sakamyeva vadam dipenti)」-只談論自己的主張。

「闡明(jotenti)」-即説明。

「批評(khumsenti)」-即打擊。[305]

「輕蔑(vambhenti)」-即輕視。

「輕視(paribhavanti)」-即表示卑劣的。

「破斥(opapakkhim karonti)」-即舉罪;向上舉起後再丟棄。

「尊者,也有其他(aparepi, bhante)」-據説,那是(一個)森林入口的村落,因此經過或想要經過森林(的人就經常)在那裡住宿。那些首先來到的人在解説了自己的教義後就離去;後面來的人(説):「他們知道些什麼?我們的弟子們在我們之前學取某某技藝。」在解説了自己的教義後就離去。諸葛拉瑪連一種教義也無法建立。

他們闡明了此義,在如此告訴世尊後,(接著)説:「尊者,我們對那些(tesam no, bhante)」等。

此中,「只是感到懷疑(hoteva kavkha)」-即只有懷疑。

「疑惑(vicikiccha)」-只是它(懷疑)的同義語。

「適宜的(alam)」-即適當的。

「不要輕信傳聞(ma anussavena)」-即不要採取傳聞的言論。

「不要輕信(代代)輾轉相傳(的教説)(ma paramparaya)」-即也不要採取(代代)輾轉相傳的言論。

「不要輕信據説如此(ma itikiraya)」-即不要採取:「這據説如此」。

「不要輕信(: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的(ma pitakasampadanena)」-即不要採取:「(這是)與〔從〕我們的藏(經)聖典而來的。」

「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推論〕(的教説)(ma takkahetu)」-即使是取自推論的,也不要採取。

「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理因〕(的教説)(ma nayahetu)」-即使是取自理趣的,也不要採取。

「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ma akaraparivitakkena)」-即不要採取:「這是極好的原因」,如此審慮的原因。

「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ma ditthinijjhanakkhantiya)」-不要採取:「(這是)我們在審思、忍可後而來所執取的見解。」

「不要輕信端嚴的形相(ma bhabbarupataya)」-不要採取:「這位比丘的形相端嚴,這種論説是適宜採信的。」

「不要輕信:『(這)沙門是我們的老師』(ma samano no garuti)」-不要採取:「這位沙門是我們的老師,這種論説是適宜採信的。」

「完全地(samatta)」-即圓滿。[306]

「受持(samadinna)」-即執取的、把取的。

「這對他(yam sa hoti )」-即所起因的那個人。

無貪等,當知即是貪等所相反的。

「離貪(vigatabhijjho)」等為慈的先前部分之談論〔前分論〕。

由於現在在談論慈等業處,所以説:「以慈俱(mettasahagatena)」等。此中,業處的談論、修習的方法或聖典的解釋,凡所當説的,一切只在該《清淨道論》所説的。

「如此無怨心(evam averacitto)」-如此由沒有不善怨和怨敵〔人怨〕而無怨心。

「無瞋心(abyapajjhacitto)」-由沒有忿怒心而沒有心的痛苦。

「無雜染心(asamkilitthacitto)」-由沒有煩惱而心無雜染。

「清淨心(visuddhacitto)」-由沒有煩惱垢而成心清淨之意。

「則他(tassa)」-即該如此的聖弟子。

「酥息〔安穩〕(assasa)」-處於(有)依靠(的狀態)。

「假如有來世(sace kho pana atthi paraloko)」-即假如有此世(後)的來世。

「在我身壞死後,將會投生到(善趣、天界)(thanamaham kayassa bheda param marana...pe... upapajjissami)」-由此原因,在我身壞死後,將會投生到善趣、天界。如此當知一切處的方法。

「無惱(anigham)」-即無苦。

「快樂(sukhim)」-即快樂。

「則我見到這兩者自己只是清淨的(ubhayeneva visuddham attanam samanupassami)」-由見到我並未造惡及(惡報)不會降臨在(我身上)這兩者,而自己只是清淨的。

其餘的(句義)只是簡單易解的。



Bhikkhu Santagavesaka 覓寂比丘 2007.8.17.





[2.165]

五、克薩普塔--葛拉瑪經疏

(AT.ii,pp.165~6.)

在第五:這些克薩普塔住處為「克薩普塔的」,所以説「克薩普塔鎮的住(民)(kesamuttanigamavasino)」。

「八種果汁(atthavidhapanakani)」-即芒果汁等八種果汁。

在「不要輕信傳聞(ma anussavena)」等,有從一個少年時代就開始如此傳聞,如此久遠〔久時〕所傳聞(的故事),在獲得時是有以其他的方式來説這(件事)的。由於反對採信:「這是真實」,的這種傳聞,所以説:「不要輕信傳聞(ma anussavena)」。一再所隨聞的為傳聞。

其次,從我們的父親、祖父等諸耆宿所輾轉傳來的這教説,如此輾轉所傳來的教説,則是沒有以其他的方式來説這(件事)的。由於反對採信:「這是真實」,的這種(輾轉相傳的教説),所以説:「不要輕信(代代)輾轉相傳(的教説)(ma paramparaya)」。

有某人或在某事採信只是所説的:「這據説如此」,由於反對〔禁止〕該(只憑據説),所以説:「不要輕信據説如此(ma itikiraya)」。

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所給與〕的,為從藏(經典籍而)來的,即學習典籍者。有些學習藏(經典籍)者在熟練如此的典籍後,將混合、結合,由於反對採信:「這是真實」,的關於這種(從藏﹙經典籍而﹚來的教説),所以説:「不要輕信(:這是)從藏(經典籍而)來的(ma pitakasampadanena)」。而自己所學成的典籍,則説成:「你們不要採信。」

「混合(samentam)」-即會合的。

有人在思考:「那應當是如此的」時,而採信只憑自己思惟的(認為):「這是真實」。關於這種(思考為因〔推論〕的教説)而説:「不要輕信以思考為因〔推論〕(的教説)(ma takkahetu)」。

此外,(有人)以:「由於這是適當的,所以這是真實的」,只憑比量而採信所取的方法。為了反對〔禁止〕該(只憑比量的教説),所以説:「不要輕信以方法為因〔理因〕(的教説)(ma nayahetu)」。

有人在遍計時,而現起一個原因:「如此這是存在的」,以那:「就是這個意思」,而採信由自己所遍計的行相。為了反對〔禁止〕該(只憑遍計的行相之教説),所以説:「不要輕信審慮的行相(ma akaraparivitakkena)」。

另外,(有人)從所思考的,依所遍計某義而生起所執取的一個見解:「這是如此,沒有其他的方式。」,如以原因而審思為現前一樣,而忍可所思考的具體化。以那:「就是這個意思」,而採信忍可審思之見。關於該(忍可審思之見),所以説:「不要輕信忍可審思之見(ma ditthinijjhanakkhantiya)」。

「不善怨(akusalaverassa)」-乃關於殺生等五種怨而説的。

忿怒是指沒有心的痛苦,所以説:「以沒有忿怒心(kodhacittassa abhavena)」。

「煩惱(kilesassa)」-壓迫、苦惱的心,即掉舉、追悔等煩惱。

其餘的,在此〔句義〕只是簡單易解的。



Bhikkhu Santagavesaka 覓寂比丘 2007.8.17.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737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