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度集經》佛陀在因地菩薩行的故事
2023/02/24 21:43:33瀏覽830|回應0|推薦0
《六度集經》佛陀在因地菩薩行的故事


梵摩皇的故事
  譯文
  曾經這樣聽說過:有一次,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佛告訴眾位比丘:「你們修身習德,奉行各種善行,一定會獲得大福報。譬如農夫原就有良田,經過精心耕犁整治,已為熟土,再加風調雨順,播種及時,所以能順應季節而生長。農夫拔草除穢,又無天_災_人_禍,難道還怕沒有好的收成?
  「我前世還沒成佛之時,懷有普愛之心,同情憐愍眾生,就像慈母養育嬰兒。就這樣經過七年,仁德、功勳顯著,壽終以後,靈魂升天,成為梵皇,名號為梵摩。我身處天神之中,經歷了天地七成七敗,當要毀敗之時,我就上升到第十五約淨天。天地周而復始,我又回到梵天之位,清淨無欲,一切都自自然然。後又下為忉利天帝,又三十六次返回梵天,有七寶宮殿,飲食、被服、音樂等,無不自然。
  「後來又來世間作轉輪聖王,有七寶導引隨從:一紫金轉輪,二明月神珠,三飛行白象,四紺馬朱鬣,五玉女妻,六典寶臣,七聖補臣。轉輪聖王有一千位王子,一個個都顏貌端正,明亮潔白,且又仁慈勇武,一人能擋千人。轉輪王當時以五教治國治民,不辜負百姓的期望:一仁慈不殺生,恩澤潤及眾生,二清白不偷盜,捨己濟助眾生;三貞潔不邪yin,不犯種種慾念,四誠信不妄語,言語樸實無華;五奉孝不飲酒,行為沒有污穢。這個時候,國家不設牢獄,沒有刑具,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無災無害,盛世太平。普天下的人民,個個都遵守道化,相信行善能得福報,行惡會有重殃,所以死後全都升天,沒有墮入三惡道中的。」
  佛告訴眾位比丘:「從前我前世行四等心,有七年之功而上生為梵皇,後又下為帝釋,後又回到人間作轉輪聖王,統治四方天下有數千百世,功德圓滿,諸惡消除,眾善普會,在世間成佛,獨步三界之中,至高無上。」眾位比丘聽完經後,歡歡喜喜向佛施禮而離開。菩薩就是如此具有廣大智慧行明施度無極。



摩調王的故事
  譯文
  曾這樣聽佛說過:有一次世尊在無夷國坐在樹下,顏面如花,閃閃發光,比紫金還亮。世尊欣然而笑,口發五色光,當時見到的人,無不歡欣踴躍,齊聲嘆道:「真是天中之天啊。」阿難整理好衣服,稽首而道:「世簞之所以笑,一定是要濟度眾生的蒙昧無知吧。」佛道:「是啊,的確像你所說的那樣,我不會平白無故地笑。我就要說法。你想知道我的笑意嗎? 」阿難答道:「我對神聖的佛典的渴望實在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世尊道:「從前有位聖明的國王,名叫摩調,當時是轉輪聖王,統御四方天下。摩調王內心正直,行為公平,所以百姓私下沒有怨恨。摩調王具有大慈大悲之心,很樂意護佑眾生,其意就像天帝釋。當時的人民,壽命有八萬歲。摩調王有七樣寶貝:紫金轉輪、飛行白象、紺色神馬、明月神珠、玉女聖妻、主寶聖臣、典兵聖臣。國王還有一千位王子,個個容貌端正,心仁性靜,能洞曉往古,預知未來,所有的眾生沒有不敬慕的。皇帝想去遊覽參觀東西南北四方,剛有此念頭,紫金轉輪就已在前,隨皇帝之意,想到哪裏就到哪裏。七寶都是這樣,在前飛行,為皇帝導路,天龍等善神個個都充當防衛,向轉輪聖王散各種名貴的鮮花,祝聖王萬壽無疆。皇帝命令近臣中主管梳洗的人道:『你如果見到我頭上有生出白頭髮就該告訴我。頭髮變白就意味著離死亡不遠。我要拋棄這污世流俗的勞役,走上那清淨淡泊之路。』
  「近臣遵命,後見皇帝頭髮變白,就告訴了皇帝。皇帝欣然無憂,把太子召來,囑咐道:『我頭上開始長白髮。發白是死的確證,我不應繼續留連這無益的穢世。現在立你為皇帝,主管四天下,眾臣百姓的性命都掌握在你手中,你要憐愍、同情他們,像我這樣行法,可以免除將來墮於惡道。我頭髮變白拋棄國家一定要作沙門,所以我為你立教,你一定要首先尊奉四等、五戒、十善。』明確交待完畢,摩調王就離開國土,在此廬地樹下,剃除鬚髮,穿上袈裟,成了沙門。群臣百姓個個又哀痛,又敬慕,搥胸頓足,痛哭哽噎。
  「摩調法王子孫相傳有一千零八十世。後聖皇正法轉微末之時期,摩調聖王又放度了已生天上的福報,靈魂又神降人世,隨末世王生,也仍是飛行皇帝,名號為南。後正法更迭重興。皇帝明確命令宮中的皇后貴人,要她們奉行在每月的六齋日受持八戒。其一應當慈悲同情愛護眾生:其二應當謹慎不偷,有錢財就周濟窮人:其三應當堅持貞節,清掙守真;其四應當堅守信用,所說全是佛教;其五應當盡孝,口不沾酒;其六應當不眠坐高廣華麗之床;其七不吃晚餐;其八香花脂澤等,千萬不能近身,不聽yin穢的歌曲、邪惡的音樂,不裝飾、不打扮。內心不去想,嘴上不去說,自身不去做。又命令眾位賢明的大臣:『上引導有才有智者,下引導黎民百姓;人人平等,不分尊卑;讓大家奉行六齋,熟讀八戒,並行之以身,每天諷誦三次;孝順父母,敬奉長者,息心尊敬愛戴,鰥寡幼弱乞兒給予救助,患疾病者施以醫藥,缺衣少食者給以救濟,生活貧困的人讓他們去皇帝前乞求所缺少的一切;有不順教化的人,施之以重榣役,將此一家置於賢者中,使五家人家教化這一家;先隨順教化的有賞,以賢明輔佐大臣,不以貴族壓人。』
  「自從南王的明法施行之後,四天下的人民,相互間慈祥和藹,兇性殺性全都斷滅,即使應得之物,也總相互推讓,夜裏不用關門上鎖,人人貞潔清淨,不是妻子不隨便行欲,說一不二,出門教化仁慈悲愍,總是以誠實的眼光來看待一切,言談樸實,不浮華綺麗,見到別人有好事,替他高興,為他慶祝。大道行化於世,兇毒全都消滅無餘,崇信三寶,不再有任何疑難。南王慈德潤澤遍及天下,八方上下無不讚歎其德行。  
  「天帝及四大天王、日月星辰、龍王地神有一天在一起議論道:『世間的人王,其四等之心,慈悲恩惠,超過諸位天神。』天帝釋問諸天道:『你們是不是想見南王?』諸天答道:『這是多年的願望,正如您所說的那樣。』於是帝釋只用了一伸胳膊的功夫就到了南王的慈惠殿上,見到了南王,道:『聖王仁德弘盛,諸天日夜都渴望能與聖王相見。聖王難道不想見忉利天,一齊到天上自然之處,沒有不能實現的願望。』南王道:『好。我是想去遊戲觀光。』
  「於是帝釋返回,命令名叫摩婁的御者:『用我所乘的千馬寶車去迎接南王來。』禦夫遵命,用天帝的寶車去迎南王。車馬停在南王宮殿下,群臣百姓沒有不吃驚的,這聖王的瑞相好像從沒有過啊!於是相互傳頌,普天之下一片歡騰:『我們大王慈心普弘,恩澤潤及所有眾生,每月六齋日行八戒,不僅親身精進修行,還用以教化人民。這德行重大啊,所以能得到天帝的敬慕、愛戴,來迎接上天。』
  「南王坐上寶車,車馬一起飛升上天,在空中慢慢徘徊,為了能使百姓全都看清。國王對御者道:『你帶我去看看惡人的二道地獄、餓鬼燒煮拷打,遭受他們宿罪報應的地方。』御者遵命,參觀完後就上天。帝釋非常高興地下床出迎道:『上上下下有勞操心費神,憐愍濟度眾生,弘揚四等六度菩薩大業。諸天盼著相見。』帝釋上前,挽起南王手臂,一起就座。南王的容體變得更香、更潔,容貌端正,閃閃發光,與天帝沒有兩樣。於是奏起了悅耳的音樂,聲音洪亮,空中散各種名貴香花,非世上人所能見。帝釋重又說道:『千萬不要留戀愛慕世間故居,天上的這種種歡樂,本為聖王所有。』但南王卻志在教化人世間愚昧無知的眾生,滅絕所有的邪惡,使他們知道三尊。於是南王回答天帝釋道:『就像借人的東西最後該物歸原主一樣。現在此天座還不是我常坐的地方,我想返回人世間一段時間,教育我的子孫,要他們用佛的明法正心來治理國家,使他們代代孝順、戒具行高,然後我就會放棄人身,上生天上,與帝釋同樂。』」
  佛告訴阿難:「南王就是我,子孫相傳一千八十四代,立子為王,自己修行作沙門。」阿難非常高興,稽首而道:「世尊慈愍眾生,恩德潤澤乃至於此,功德永垂不朽,現在果然成佛,成為三界中之最尊,眾天神仙聖無不崇敬。」眾位比丘高高興興地施禮而告退。




阿離念彌的故事
  譯文
  曾經這樣聽佛說過:有一次佛在舍衛國的優梨聚之中。當時各位比丘中飯以後坐在講堂內,私下裏一起議論:生命極其短暫,人身安穩不了幾天就該命終謝世。天人畜生等有情之物,無生不死。愚昧無智之人,吝嗇貪婪,不行布施,不讀佛經,不奉佛道,認為行善得不到什麼好處,行惡也不會有很嚴重的後果,所以任性縱慾,毫無節制,無惡不作,違背佛教。後悔又有什麼用呢?佛陀以其天耳,遠遠地就听到了眾位比丘有關「無常」無上話題的議論。於是世尊立即起座,來到眾比丘所在之處,就座而坐,問道:「剛纔在議論什麼呢?」眾比丘長跪而答道:「剛纔在飯後一起議論人的生命極為短暫,恍惚之間馬上就要離開人世。」又把以上大家的議論對佛說了一遍。世尊讚歎道:「真是太好了,大快人心!當你們棄家學道之時,就該立志清靜淨潔,只能一心念善。成為比丘,應當念二件事:㈠當講說佛經:㈡該禪息入定。你們想听經不?」眾比丘道:「當然,很高興能聽佛講經。」
  世尊於是道:「從前有個國王名叫拘獵。他的國內有棵樹,樹名為須波洹。此樹粗有五百六十里,下根向周圍伸展有八百四十里,高四千里,樹枝四布有二千里。此樹共有五面:一面的果子供國王及宮人享用,第二面的果子供百官享用,第三面的果子供眾百姓食用,第四面的果子供沙門道人食用,第五面的果子供鳥獸吃。那樹結的果子有可盛二斗食物的瓶子那麼大,味道甜美如蜜。樹無人看守,也無人相互侵犯。當時人的壽命都有八萬四千歲,都生有九種病:寒、熱、飢、渴、大小便、愛欲、多食、年老、體弱。有這九種病,所以女人五百歲纔出嫁。
  「當時有位大富長者名叫阿離念彌,有家財萬貫。念彌自己想到:人的壽命太短促了,沒有隻生不死的。財寶非為已有,反會招來說不清的災_NAN,不如廣行布施可以救濟窮人。世俗的榮華雖可使人快樂,但卻不可能長存不變,不如丟開家庭,拋棄濁穢,堅守清潔,身披袈裟,成為沙門。於是就去拜詣眾位佛門弟子,受沙門戒。眾人見念彌成了沙門,幾千人聽他神聖的教化,都覺得世事無常,有盛即有衰,無存而不亡,只有佛道最為可貴。於是這些人都作了沙門,隨念彌教化。
  「念彌為眾弟子說經道:『人的生命極其短暫,恍惚無常,應當拋棄此身,以修後世。有生就有死,怎能有長久永存的?所以應當斷絕吝嗇貪婪之心,布施窮人;收斂約束qing yu,不去犯種種罪惡。人處在世間,時間很快。人命就像草上的朝露,一下子就掉落了,人命既是這樣,又怎麼能夠久長呢?人命猶如天下雨而有的水泡,隨起即滅,生命之流逝比這水泡還快。人命譬如雷電,恍惚剎那之間就消失不見了,而生命之流速甚至比雷電還快。人命又如用木杖打水,木杖一丟開,水面波紋馬上合攏,生命之流速比這還快。人命譬如在旺火上燒的鍋,鍋裏有少量的油,一下子就油乾成焦,生命之流逝,其速甚於這點油。人命譬如織布機上的經線,稍稍一用就被用光,生命也像這樣被日損夜耗,憂愁眾多,苦難深重,怎麼可能久長呢?人命譬如牽著牛上屠宰場,牛邁出一步,就離死近一步,人活一天就像牛所邁的一步,生命之流逝又比這還快。人命譬如水從高山上湍急而下,晝夜不斷,無一刻休止,生命之流逝更比此還快,日日夜夜都在朝著死疾步前進,無一刻休止。人活在世上,非常辛勞、痛苦,有太多的憂情悲慮。人命不易獲得,因此之故,應當奉行正道,遵守執行經戒,不違經叛道,布施窮人。人生在世沒有誰不死的。』念彌就是這樣教化眾弟子。
  「他又說:『我拋棄了貪yin、瞋恚、愚癡、歌舞伎樂、睡眠、邪僻之心,代之以清淨之心,遠離了愛欲,捨棄了種種惡行,內心洗除了塵垢,斷滅了來自外部的種種雜念,見了好的東西不喜,碰上壞的行為也不憂,痛苦與歡樂並沒有兩樣,行為清淨,一心不動,這樣就獲得了第四禪。我用慈心來教化人畜生,讓他們知曉善道,命終得升生天上。我可憐、同情他們,怕他們最後得墮惡道。我見四禪及種種空定,沒有什麼照不到的,心中非常歡喜,將我所見到的來教化所有眾生,使他們能見到深奧的佛法。有其他獲得禪定佛事的人,也一齊為他高興。養育、保護眾生猶如護佑自身。做了這四件事後,其心無偏無邪,眼睛所見的各種各樣色彩,耳朶所聽到的嘆氣聲、謾罵聲,花草之香,污穢之臭,甜酸苦辣,細滑麤惡,稱心如意的心願,違背心願的煩惱,見好的不洋洋得意,碰上壞的也不埋怨憤恨,堅守此六行,就可到達無上正真之道。你們也應當堅守此六行,從而獲得阿羅漢道果。』
  「念彌是三界眾位聖者的尊師,智慧深妙廣博,無所不知,無所下曉。他的眾位弟子們雖然沒有能馬上獲得羅漢道果,但一旦他們命終都將升生天上。心性靜寂,立志寂寞崇尚禪定的人都會生梵天,其次的生化應聲天,其次的生不憍樂天,其次的生兜術天,其次的生炎天,其次的生忉利天,其次的生第一天上,其次的生人世間的王侯之家。道行高者所得果報自然也高,道行低者所得果報自然也就差,貧富貴賤,長壽短命,全是宿命。奉行念彌之戒,是不會白白痛苦的。眾沙門全力奉行精進,可脫去生老病死煩惱的痛苦,獲得阿羅漢滅度的大道。不能全力奉行的,可獲不還、頻來、溝港之道果。
  「有智者自思:人生無常,恍惚尚不覺,就已一百歲了,有的人能活到百歲,有的人還根本下可能。一百年中總共要有三百個時節,春夏冬各有一百。一百年共有一千二百個月,春夏冬季節各有四百個月。一百年共三萬六千天,那麼春季有一萬二千天,夏季、冬季又各有一萬二千天。一百歲之中,一日吃兩頓,共得吃七萬二千頓。春夏冬三季各是二萬四千頓。再一併除掉他在嬰兒乳哺不能吃食的時候,恐怕還有能不吃的時候,有時生病,有時生氣,有時坐禪,有時行齋,甚至還有貧困根本沒有東西可吃的時候,這些都在七萬二千頓飯之中。一百年中晚上睡覺之時有五十年,剩下的五十年,有十年為嬰兒之時,有十年是臥病之時,還有二十年要為了家事及其他雜事而操勞煩心,所以實際人在一百年中真正能有一點歡樂的時間不過就只有十年。」
  佛告訴眾位比丘:「我已講了人的壽命,說了年、月、日,吃飯頓數,壽命長短。我該為眾比丘說的都已說了。我立誌所求的也都已獲得。你們眾比丘志願所求的也應當下決心完成。應當在高山大川,或在宗廟祠堂,講經念道,不能懈怠懶惰。有決心的人,是下會後悔的。」佛陀說完此經,眾比丘無不歡喜,向佛施禮而離開。




儒童授決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生在鉢摩國,身為梵志,名叫儒童。從師學習種種學問,能仰觀天文,各種圖讖,所有書籍,只要聽過、見過,馬上就能融會貫通。他又守貞孝順,所以深得國內大儒的讚賞。他的老師問道:「您已經道德完備,才華橫溢,為什麼不遊歷四方教化那些尚蒙昧無知的人呢?」菩薩答道:「一直很貧窮,沒有什麼可用來報答先生恩德,所以不敢離開。現在母親病得很重,無錢醫治,所以請允許我外出找個地方被人僱傭,掙點錢回來給母親買藥治病。」老師稱道:「那真是太好了。」於是稽首告退。
  接著就周旋於鄰近的國家,替人幫工做活。有一次見有五百位梵志在一講堂聚會,講堂中設有高座,有一位看上去很華貴的女人,拿了五百銀錢,升上高座,大家可以相互發難提問,如果有博學道淵者,此女就將錢供給他,並嫁給他。菩薩身臨其場,見那些人智慧都很淺薄,稍微一難就辭窮理屈,於是就問他們:「我也是梵誌之子,也可參加討論嗎?」眾人答:「可以。」於是菩菩登上高座,眾人所發之難非常淺薄,但菩薩的回答的道理卻極為弘深;大家的問題很狹窄,但菩薩的釋義卻很寬廣。眾位梵志道:「此人道術高深,智慧寬廣,可以作我們的老師。」於是眾人一起來稽首禮拜,菩薩則要辭別告退。眾梵志又道:「此人雖智慧極高,但卻是外國人,不該納娶我國的婦女,多給他一點錢吧。」菩薩答道:「道行高的人其德操也淵深。我想得到的是無欲之道,那是極為珍貴的。將道行傳給神仙,把德操授予聖人,神仙聖人相傳,影響教化永不磨滅,這可以說是很好的繼承者吧?你們卻想填塞道行的本原,砍伐德操的根本,這可是要絕後了吧?」說完就下退。眾人都很慚愧,感到羞恥。那女子道:「那位高士就是我的夫君。」說完,提起衣襟,沿著菩薩的足跡徒步追尋,走了好幾個國家,精疲力盡,腳上生瘡起泡,停在路邊休息。
  到了鉢摩國界。此國國王名號制勝,有一次來到國境邊視察,見此女子疲勞不堪,正在休息,就問:「你是什麼人?為什麼在路邊呢?」此女子就把事情的前後經過陳說了一遍。國王很欣賞她的志向,對她非常同情,於是命令此女子道:「你跟我回宮,給我作女兒。」此女子道:「不是同姓不是一家,那飯能白吃嗎?希望能有點事幹,我可效勞,我就跟大王回宮。」國王道:「那你就每天摘採名花供我打扮吧。」女子服從,隨國王一起回宮,每天採那些名貴的鮮花供國王使用。
  菩薩回國,見路人都在匆匆忙忙地填補道路,清掃路面,就問行人道:「百姓們如此歡欣,難道是有什麼喜事嗎?」答道:「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道法師禦天人師錠光如來將要來此教化,所以大家喜氣洋洋。」菩薩心中很高興,於是默默入定,內心清淨無絲毫塵垢,如此就知道佛真的要來。正好路上又碰前面那女子採花挾了花瓶回來,於是懇請她能施捨一些,她給了他五朶。王后及百姓都在忙著修整道路,於是菩薩也就懇請能分一部分給他,他也可參加。有個人說:「還有剩下一條小溪,水流很急,土塊與石頭下去就被沖走了。」菩薩道:「我用禪定之力招天上的小星下來填此河行嗎? 」又念道:供養的儀則要用身體之力,身受苦勞是最好的。
  於是用定力招來隕石,又把它們拉到河邊,用自己的全力填河。等到他停住禪力,溝已填平,稍稍還有點水浸濕溝面。而這時,佛也就到了。菩薩脫下身上的鹿皮衣鋪在潮濕的地面上,把五朶鮮花朝佛散去,花兒排列在空中,就像用手種在地上一樣。佛告訴菩薩:「九十一劫以後,你將成佛,號為:能仁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那個時候,世事顛倒,六親不認,父子為仇。國王治國,傷害百姓,就像天上落下無數利刀。百姓雖然四處躲避,但仍難免其患。你應該在那時拯救眾生,當時得救獲度者將無計其數。」
  菩薩聽後心中大喜,跳在虛空之中,離地有七仞,然後又從空中下來,把自己的頭髮鋪在地上,讓佛可以踏著走過。世尊經過以後,告訴諸比丘道:「不要踐踏這塊土地。之所以如此,因為這裏是授決之處,是最為尊貴之地。有智慧者,在這裏建寺立塔的話,就能有與受決相同的功用。」諸天神一起齊聲道:「我們將建塔。」當時一位大富長者的兒子,名叫賢乾,拿了一根很小的木柴揮在地上道: 「我的塔已立起來了。」諸天神相互看了一眼說道:「凡俗小子也想得到高尚的聖人的智慧嗎?」於是他們當即運來了很多珍寶,在此之上建塔。然後稽首禮佛道:「但願我們能成佛,能像今天這樣教化。現在我們所建的塔,能獲得什麼樣的果報呢?」世尊道:「儒童成佛之時,你們將受決。」
  佛告訴鶖鷺子:「儒童就是我。賣華之女子就是現在的瞿夷。那長者之子就是現在座中的非羅餘。」於是非羅餘當即稽首佛足,佛為他授決,以後應當成佛,名號為快見。佛說完了此經,四輩眾弟子們、天人、龍鬼無不歡天喜地,稽首而告退。菩薩就是如此具有廣大智慧行明施度無極。





6智慧度無極的故事


  普通人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經只是一個普通人。他十六歲的時候,志性洞開,學識淵博,見識廣大,無經未讀過,無經不精通。他深思道:各種經典,各樣道行,什麼經典最真實?哪種道行最使人安心呢?想完,喟然長嘆道:「只有佛經最為真實,唯有無為最令人安心。」又自道:「我應該擁有這樣的真實,身處如此之安心。」雙親要為他娶親納妻,他悵然而道:「最大的妖孽禍害莫過於是色。如果被妖孽所蠱惑,就將喪失道德。我要是還不趕緊離開的話,不就要被惡狼吞吃了嗎?」於是就逃到了另一個國家,靠給人做僱工,賣苦力而維持生計。
  當地有個農夫,年歲已老卻無兒無女,有一次在草地裏撿到一個女孩,長得如花似玉,舉國無雙。農夫很高興地將她帶回家,當作女兒撫養,想給她找個女婿,可尋遍全國也沒有合適的人選。而這時菩薩在農夫家中當僱工已經五年了,農夫很細緻地全面地觀察過他的道德、操行,心中很是讚賞,便道:「年輕人,我有足夠的家產,現把女兒嫁給你為妻,可為我傳種接代。」這女子有些神德,迷住了菩薩的心,於是就納之為妻。可過了沒多久,菩薩就明白了。他想:我見諸佛教化清清楚楚,都把色看作是火,將人譬作飛蛾。飛蛾貪圖火色,飛撲上前,結果被燒,自取滅亡。這老漢用色火燒我的身子、以財產為餌釣我的嘴巴,用家庭的污穢來使我喪失德操。
  於是,他在半夜又悄悄地逃走了。走了約一百多里路,見有個空亭,就想進去投宿。但沒想裏面已經有人,問道:「你是什麼人?」菩薩答道:「我是想寄宿的客人。」入亭以後,只見內中有華麗的床鋪被褥,綾羅帳幔,珍珠寶貝閃閃發光,炫人眼目,還有一位絕色女子,很像自己的妻子,這女子千方百計迷惑菩薩,使得菩薩與其同居,一晃又是五年,後心明自覺,道:「yin逸是蠹蟲,殘害人身,敗壞人心。我原先出走就是想躲開妻子,現在卻又碰上了。」
  於是又悄悄地離開了。後來,又見到一座宮殿,其中有位珠光寶氣的貴婦人,又很像他的妻子,又來迷惑他,與她一起又住了十年。後又心明自覺,道:「我的禍根太深了,老是逃都逃不脫。」於是自己發大誓:「我再也不寄宿了。」
  於是又逃,遠遠看見有很大的一間屋子,菩薩躲開從草地裡走。守門人問:「是什麼人夜裡行走?」答道:「我想到前邨去。」那人道:「前面禁止不讓通行。」說著就從屋內叫出一位婦人,一看還是自己的妻子。那婦人道:「你一次又一次地離開,但我發誓要做你的妻子,你能走到哪裡去呢?」菩薩心中念道:難道欲根真這麼難以拔除嗎?
  於是立即產生「四非常」之念道我要以無常、苦、空、無我之禪定來消滅三界所有的污穢,但為什麼你這裡的污垢卻總除不了呢?與此四念之後,鬼妻立即就不見了,菩薩心中一片光明,馬上就見到諸佛都站在自己面前,為他解說空、不願、無想之禪定,授菩薩沙門戒,從此菩薩成為無人能勝的世尊。菩薩就是如此具有廣大智慧行明施度無極。



比丘禪定的故事
  譯文
  從前有個比丘,吃完飯,洗漱完畢,進入深山中的墳場間。他在一棵大樹下端坐,合掌低頭,一心消除各種雜念,內意心中消去五蓋。五蓋滅除後,他的心豁然明亮,冥暗消退,唯有光明。關心同情天上人間一切有情之物,為他們的愚惑而感傷。眾生因心懷五蓋,所以明善之心被遏制、滅絕。只要消除五蓋,種種善心就能增強。就像那窮人借了債去做生意,賺了錢以後,還了債,剩下的錢還能修屋建舍,每天都能獲得利益,那人心中非常高興。又如被人使喚的奴婢被免為良人;重病纏身的人獲得痊癒;親朋好友日漸增多;牢獄中犯有重罪的犯人逢大赦得以出獄。又如帶了很多寶貝,渡海歷險,最後終於回到家中,得以與親人團聚,無比欣喜。心懷有五蓋,猶如此五苦。
  比丘證悟真理,去離五蓋,猶如那凡人免除以上五患。五蓋消失,智慧增進,眾惡全滅,道志強盛,如此就獲得了初禪。從一禪到二禪,共有三行:一為勤休,二叫數念,三是思惟。從這三事得以成四禪。以初禪到二禪,以二禪到三禪,以三禪到四禪。四禪勝三禪,三禪勝二禪,二禪勝初禪。
  初禪,十惡退而五善進。什麼是十惡呢?眼見美色,耳聞妙音,鼻嗅香氣,口嘗美味,身觸好物,加上以上的五蓋就叫做十惡。什麼叫五善呢?一計、二念、三愛、四樂、五一心。這五善處於心內。
  二禪,不計不念。控制住心,內觀真理,善行在內,不再從耳目鼻口出入。善惡二行不再相士。心處在內,唯有喜樂。
  三禪,除去喜樂,心向清淨,安定靜寂。諸佛羅漢聖賢:「所有能滅除慾念,清淨其心的人,其身纔能自始至終安寧。」
  四禪,歡喜之心也沒了,得以寂定。初禪時耳為聲亂,二禪時心為念亂,三禪時心為歡喜亂,四禪時心為喘息亂。得初禪,耳聲靜止;進到二禪,得二禪,內心念滅;進到三禪,得三禪,喜樂也去;進到四禪,得四禪,喘息都無,獲得空定。菩薩就是這樣一心禪定度無極。



佛禪定的故事
  譯文
  佛走在一條小路上,見路邊有棵樹,於是就在樹下坐下,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起,一心入禪定。當時有五百輛車從旁經過。佛特別渴,就對阿難道:「你去弄些水來,我想喝。」阿難道:「剛纔有五百輛車經過,可是那水混濁不堪,根本下能喝。」佛又命道:「我渴得厲害,你快去弄點水來。」阿難道:「有一條名為鳩對的小溪,那里水又清又甜,既可洗浴又可飲用。」
  佛與阿難正這麼說著還沒完,有一個拜羅迦藍梵志為師的名叫胞罽的人從這裏經過,見佛發出聖靈光輝,身子是紫磨金色,相貌莊嚴端正,非常奇特,即使古代聖賢也很罕見,心中有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拱手迳直朝佛走來,稽首禮拜而道:「我剛纔有五百輛車從這裏經過,世尊難道沒有聽見,沒有看見嗎?」世尊道:「既沒有聽見,也沒有看見。」胞罽問:「世尊睡了嗎?」世尊道:「我正在坐禪,得一心定。」胞罽讚歎道:「是如來的無所著正真覺,玄妙深奧的禪定,纔到達到這樣的程度吧?車隊路過,其聲之大,震動一國。身體雖處在污泥塵埃之中,但一心立志於道,平靜而不起一絲漣漪,既不聽見也不看見。乾坤可動,但這求道之志卻實在難以動搖。我的老師在的時候,也是在路邊的樹下坐禪入定,當時也有五百輛車從他面前經過,有人問道:『你難道沒有聽見,沒有看見嗎?』回答道:『既沒聽見也沒看見。』那人道:『您當時正睡覺嗎?』答道:『我專心一意,集中精神獲得清淨之定,所以聽不見。』那人道:『羅漢道志向深大,纔達到這樣的程度吧?車隊從面前經過,身處污泥塵土之中卻渾然不覺。』那人見他的道志幽深玄妙,於是拜他為師,侍奉直至命終。」
  胞罽又道:「佛寂然入定,紋絲不動的道志就跟我以前的老師一樣,從今天開始一直到命終,我都聳奉佛教五戒,成為清信士,敢於踐踏所有醜惡的東西。」佛問胞罽:「五百輛車隊的聲音與雷震的響聲,哪個更響?」答道:「千輛車的聲音,都比不上雨中的小雷,更何況激怒之下的震天霹靂呢? 」
  世尊道:「從前我曾經在阿譚縣的草蓬茅廬之下靜坐,思考生與死的本質,當時有暴風驟雨、冰雹、雷電、霹靂,殺死了四頭公牛,二位農夫,他們是兄弟。當時,縣里的百姓,出來看的人很多。而我正好出來經行,有個人來到我那裡,我問他:『大家看什麼呢?』那人就如實把事情說了一遍,又問我:『佛那時去哪裡了?』我答『獨自在屋內。』他又問:『佛當時睡著了嗎?』我答:『沒有。』那人道:『怎麼會有醒著而不聽見的呢?這一定是志道很深的緣故。從今以後,自願拜世尊為師,尊奉五淨戒,成為清信士,終身堅守純真。』」
  胞罽聽了這話,心開意解,豁然開朗,歡欣無比,回過頭來命令隨從道:「家裏珍藏有用金絲織成的袈裟有上乾領,你回去挑最好的來,我要供獻給佛。」於是隨從承命回去取來了最好的袈裟,胞罽親自給佛披上,然後退而稽首道:「從現在起願世尊能屈折聖影靈光,到我的故鄉,眾清信士所住的地方,並能屈尊到我家。可使宗門大大小小,都各自親身來供養佛。用天地間最長的年壽以及最恭敬的至誠之心,來奉養天龍鬼神、飛禽走獸等眾生,不如一天供養一位沙門,更何況至高無上正真的佛呢!願世尊能施以弘慈大悲,授予我無邊的福德。」世尊道:「很好。」菩薩禪定度無極的道志就是這樣。



太子禪定的故事(上)
  太子要出遊,國王命令國內不要在太子經過的路上出現任何污穢、醜陋的東西。第二天,太子出城了,天帝釋化作一位老人,滿頭白髮,背脊佝僂,拄著拐杖,邁步艱難,一副衰醜龍鍾的樣子。老人擋在太子車前。太子問道:「這是什麼人?」御史答道:「這是老人啊。」「什麼叫做老呢?」御史答道:「四大根熟,沒有幾年好活得了。」太子又問:「以後我也會老嗎?」對方答道:「自古人就有老,任何賢者聖人都逃脫不了。」太子道:「我原還認為尊貴者與世俗凡人有區別,實際上最後都要成為老人。那麼榮華富貴對我又有什麼用呢?」回到王宮,太子一直在想著這件事,一心入定。國王問御史:「太子出遊,在國內觀光高興嗎?」御史答:「路上見到個衰醜龍鍾的老人,想到世事無常,所以心裏很不高興。」國王害怕太子要拋棄國家而去,於是又增添了不少歌舞妓女,想用榮華富貴來迷住他,想用靡麗美妙的音樂來擾亂他的心思,從而想破壞他的道意,希望他能繼承王位。
  太子後來又一次出遊,國王又命道:「不要讓那些贏弱年老的人出現在路邊。」這一次帝釋又化作一個病人,靠在門框上:皮包骨頭,滿身惡露,疲頓不堪,奄奄一息,太子問道:「這又是什麼人?」答道:「這是病人。」「什麼叫作病呢?」「飲食沒有節制,起臥沒有規律,所以就生了這病,有的可治好,有的則不愈而死。」太子聽後問道:「我飲食也從不節制,起臥也從沒規律,也會生病嗎?」御史答道:「有身就有病,無人能避免病患。」太子道:「我既然也無法避免此患,以後也一定會像這個樣子。」回宮以後,太子一直想著這件事,一心入禪。
  後來,太子再一次出遊。帝釋這一次又變成個死人,被喪夫們抬著,白幡招魂,親朋哭泣,哀痛的人群擠滿了道路。太子問道:「這又是什麼人?」御史答道:「這是死人。」「什麼叫作死呢?」「生命結束,靈魂遷升,形骸分散,與親朋好友永別,哀悼痛哭的場面使人目不忍睹。」太子於是問道:「我也會死嗎?」答道:「即使道德高尚的聖人也終難免有一死。」太子回宮後,又一心入禪。
  後來太子又出遊,來到田野的一座茅廬旁,坐在一棵大樹下,看那些農夫在耕地,只見犁過的泥土,翻出許多小蟲,有的死,有的傷,鳥雀飛來爭著啄食。太於目睹這悲慘的景象,心中無限愴然,禁不住長嘆:「唉,眾生終日為求生存而忙碌無休,多麼困難,多麼痛苦啊!」感嘆完後,更加悵然,於是又一心入禪。正當此時,驕陽似火照在太子身上,大樹垂下了枝頭,為太子擋住陽光。國王來找太子,遠遠地見到無上聖德的靈瑞之相,悲喜交集,也不知是誰,禁不住就五體投地,虔誠禮拜。太子也一起稽首作禮。
  父子倆施禮結束後,國王回到宮中,太子仍一心入禪。菩薩就是這樣一心行禪定度無極。



太子禪定的故事(中)
  譯文
  太子初生時,國王曾讓相師相面。相師道:「這孩子如果繼承王位,一定能建功立業,成為統治天下的轉輪聖王;如果棄國出家作沙門的話,就會成佛。」於是國王特意為太子築了春、夏、冬三時宮殿,寒、暑、溫三時各自不同。殿內有五百位宮人美女,一個個如花似玉,傾國傾城,且又能歌善舞,為了使太子高興,宮殿內整日鶯歌燕舞。殿前種了一排排的果樹,花香芬芳,沁人心脾。清徹的浴池中,有各式各樣的花兒,各種各樣的鳥兒一齊歌唱,婉轉悅耳。宮殿大門開關的聲音達四十里之遠,忠臣衛士們日夜巡察守衛,不敢有絲毫懈怠。連鳥兒都為警備而效勞,一有異情,鵁鶄、鴛鴦一齊鳴叫。太子到了十七歲,無經下通,國王為他聘請了不少老師。又為他娶了瞿夷為妃。瞿夷絕色榮華,只有天女能比。太子又力大無比,能搏倒六十頭大象。一直到十九歲了,太子還和這些宮人歌伎們共在王宮中過著歌舞盈庭的生活,國王正是希望這樣能羈縻他,使他打消出家的念頭。
  有一次,天帝釋讓那些歌伎宮女們都熟睡不醒,只有太子一人獨坐靜思。太子再看這些歌伎宮人,就像木梗人,一節節都是空的,當中就像竹節。她們手腳垂地,眼淚鼻涕一大堆,唾液滿臉,肚子像破鼓,幹瘡百孔。但這些宮女歌伎平時卻一個個都穿金戴銀,綾羅綢緞;珍珠翠玉,瓔珞佩璣,一步一搖華光,眩人眼目,引人入迷。現在這些東西與那些琴瑟箏笛,笳簫樂器等一起亂七八糟地被扔在地上。那警備之鳥以及守衛的士兵,也一個個熟睡無知。太子以洞察一切的敏銳眼力將眾生之身看得清清楚楚。太子又轉過來看自己的妃子:頭髮、髑髏,骨頭、牙齒、腳爪、手指、皮膚肌肉、膿血腦髓、筋脈心膽、脾腎肝肺、腸胃、眼淚鼻涕、屎尿,從裏看就像枯骨,從外看猶若肉囊,沒有任何一樣可值得珍貴的。那些污穢不淨的地方看了,讓人一想起就要吐。猶若借華美艷麗的衣服裝扮外表,裏面卻塞滿了屎尿膿血等骯髒的東西。愚昧無知者相信那表面的東西,明白有智者能看清內部,即使萬里之外,眨眨眼睛而已。太子眼看這些,心中明白這些就像幻影難以久存,人身在世,只是假借和合,最旁必當還給「主人」,四大分散,人身空無。而那些睡覺的人,一個個橫七豎八,就像死屍,如此,太子心中就更加不高興。
  於是太子一心得禪,從禪而覺悟。太子仰頭觀看沸星,已到夜半時分。諸天神擠滿虛空,合掌施禮,散花燒香,梵咀法樂,提出無數的願望。太子見諸天稽首作禮,就為他們講說佛經道:「yin逸是最壞的東西,可使人發狂、神誌不清,誹謗正道而讚歎邪理,將黑暗看成光明,所以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對它不讚賞,而是應當遠遠地離開它。」就這麼反覆思考,喊車匿道:「快備鞍馬。」上馬後又想到:開關城門之響四十里路遠都能聽見,又怎麼辦呢?諸天神一起道:「遵命,世尊,我們來把門使它沒有一點聲息,宮人不會知道。」
  於是太子上馬,馬蹄輕捷沒有一點聲音。上百億的帝釋、四百億的四大天王、天龍鬼神一路保護、引路,平整道路,諸天一起奏樂歌詠道:「巍巍無上榮光啊,今生今世有聿能見如來神光,消除心中的塵勞,永世不衰。能遠離八難的痛苦,世尊,悲愍我們啊!」馬一出城,門就響了。馬哽咽悲鳴,淚流遍頸,諸天壓制了國王,全國無一人知曉。所以要這樣,是想要讓太子能早得佛道。
  太子放棄了金輪王七寶之位,忍受種種痛苦,是為了度脫眾生。菩薩就是這樣一心禪定度無極。



太子禪定的故事(下)
  譯文
  太子還沒有得道的時候,在一棵大樹下,鋪上乾草,合掌正坐,拋棄所有雜念妄想,一門心思,端身正念,自己發誓道:「從今天開始,那怕肉腐骨爛,只要不得佛,我終不起此座。」於是菩薩一心入禪,即得一禪,二禪、三禪乃至四禪。他於初夜得「宿命」,知道了自己無數劫以來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親朋好友。於中夜得「天眼」,了然於無數劫貧富貴賤、長短白黑,及眾生心中有念還是無念,總之世界種種,無所不知。於後夜得「漏盡」,貪、瞋、痴三種煩惱全部斷滅。天將拂曉,他心中豁然大悟,獲「無上正等正覺」,得成佛道。
  他獨自深思:我現在已得佛道,這真是非常非常深奧,極為難知,極為難了,真是微中之微,妙中之妙啊!現在我已成佛,應該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於是佛立起,來到龍所住的地方。此龍名文隣。文隣所住的水邊有棵大樹。佛坐在樹下念道:從前,定光佛曾經為我授尊決,預方我會成為釋迦牟尼,真如他所說,我現在成佛了。我從無數劫以來,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積功累願,現在纔得以成為為至尊無上的佛,行善有福報,我的功德沒有白費。佛就這麼念著,精神完全集中,就得以禪定度無極。
  佛坐在水邊,一片光明,逼照龍宮。龍見此光影,鱗甲全都豎起。此龍嘗見過三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三佛得道後,都曾在此坐。光明照遍龍宮。文隣龍見佛光明,心中念道:這光與前面的三位佛光影完全一樣,人世間難道是又有佛出現嗎?龍非常高興,躍出水面,左右觀看,見佛坐在樹下,身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光明燦燦,那光比太陽還明,比月亮還亮。佛相貌莊嚴端正,如樹上的花朶。龍來到佛的面前,五體投地,繞佛七圈,然後離開佛四十里遠,用七個頭罩住佛的上空。文隣龍很高興地興風作雨,共七天七夜。佛端身正坐,一動都不動,連氣都不喘一口。佛七天不吃一點東西,心中欣喜根本沒有想到身體。龍也非常高興,也七天七夜不吃一點東西,且沒有一點飢渴的感覺。
  七天以後,風停雨止,佛禪定覺悟。龍變作一位年輕的梵志,穿著鮮亮的衣服,長跪合掌,稽首作禮問道:「能無寒、無熱、無飢、無渴,功德與福貴會聚而來,所有醜惡不能加之於身,在世間為佛,三界之中最為尊貴,難道不是很快活嗎?」佛告訴龍道:「過去的種種佛經都說,眾生遠離三惡道能得以成人很快活,在世上深居不出,一心守道很快活,過去所聽說的,現在都真得到了也很快活,身在世上,心懷慈悲,不加害於眾生很快活,天魔的巨毒全部都消失很快活,淡泊明志,無欲無念,不慕虛榮很快活,於世間得道成為天人師,立志入於空、不願、無相之禪定,雖有四肢之身,但卻達不生不死的境界,長期寂然心靜,永遠與苦絕離,這是最大的快樂。」龍稽首禮拜道:「從今以後,自願歸依於佛,歸依於法。」佛又告訴龍:「遝有眾位聖賢,立誓得羅漢果位,除貪染六情飢餓之苦,你也應當準備自願歸依。」龍道:「好。」於是自願歸依眾位比丘。
  畜生之中歸依佛先得到化度的,這條龍是第一。菩薩就是如此一心行禪定度無極。




5禪定度無極的故事


  譯文
  所謂禪定度無極,說的是什麼呢?端正心念,一心一意,把所有善的東西放進心內,用善來消除所有穢惡的意念。
  禪共有四種。第一禪,去除所貪愛的五種妖邪之事,如眼見那華麗的色彩心中所生的yin狂,去除耳聽到聲音,鼻聞到的香氣,口嚐到的美味,身體所接觸到的一切舒適的東西。立有修道之志的人一定要遠遠離開那些。還當遠離五蓋:貪財蓋、恚怒蓋、睡眠蓋、yin樂蓋、悔疑蓋。無論有道無道,有佛無佛,有經無經,心意識念,全都要清淨沒有塵垢,心明能辨真假,無所不知,縱使天龍鬼妖,也不能使之迷惑。就像人有許多怨家對頭,設法擺脫他們,獨自住到山裏去,無人知曉,不再害怕。人們遠離了qing yu,內心清淨靜寂,這就叫做初禪。心獲初禪後,就該向二禪努力。
  第二禪,正如人們為了躲避怨家對頭,雖處深山之中,但還是怕怨敵來尋找,所以又再往深山之中去,躲得更深,離得更遠。修行靜寂之行,雖已遠離種種qing yu、怨恨,但仍害怕那欲賊破壞修行者的志向。得了第二禪,qing yu就離得比較遠了,不再能使自身受污。第一種禪,善與惡相爭,結果是以善除惡,惡退而善進。第二禪,喜心靜止不動,不用再以善去消除那些惡了。喜善二種意念,全都消滅,十惡之行自然滅絕不生。外部沒有因緣進入心內,就如高山頂上有泉水,卻沒有源頭,且又非天龍興雨自天而落的雨水,但是,滿泉淨水,清徹無比。內心善良,而惡卻又不再能從耳目鼻口等進入。能這樣保護心,就可以向三禪努力了。
  第三禪,守護之意非常牢固,善與惡都無法入內。內心安定猶如須彌山。心內的各種善意不出去,外部諸事、善與惡全部寂滅不能入心,就像蓮花的根莖在水中,花苞尚未開放被水蓋起來了。三禪之行的清淨猶若蓮花,除去各種惡念,身體、意念全都非常安穩。能如此保護心,就可以向四禪努力了。善與惡全都拋棄了,心既不念善也不思惡,心中明淨透亮就像琉璃之珠。
  又如王女自己沐浴洗身,用各種名貴的香料塗抹全身,里外全是新裝,鮮豔美麗,表裏都又香又淨。菩薩內心端正,獲得了四禪,所有的邪惡與塵垢再也不能遮蔽其心,就像純淨的絲綢可上任何顏色呢。又如製陶器的師傅用水揉了粘土來造各種器物。泥中沒有沙子石頭,這樣的材料有什麼器物不能做?又譬如打鐵的匠人駱熟練地冶煉各種名貴的金子,所以百奇千巧均可隨心所欲。
  菩薩心地純淨獲得了四禪,就能隨意念而行,身子能輕舉騰飛,也可踩水而行,有分身散體之術,變化萬端,出入無間,存亡自由,能夠拿到月亮和太陽,也能感天動地,眼睛明亮沒有什麼看不見,耳朵靈敏,沒有什麼聽不清,心淨明觀獲得一切智。對天地眾生的變化,對十方現在眾生心中所思、所念,沒有不明白的。眾生的靈魂化生為天、人,進入太山、餓鬼、畜生道中,福盡後受罪,殃完後得福,沒有會因相距太遠而達不到的。獲得四禪後,想要獲聲聞四果,諸佛如來至真平等正覺無上之明,求之即得,就像萬物皆從大地而生。
  從五通智再到佛世尊,皆因四禪而成,猶如眾生所作所為沒有一樣不以大地為基一樣。世尊又道:「眾生處在世上,即使能正確使用天帝仙聖的巧黠之智,但不看此經,不獲四禪之定的話,仍然愚昧朦朧。既有智慧,而又一心就近度世,菩薩就是這樣一心行禪定度無極。」




然燈授決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經身為女人,年輕時就喪夫為寡,清淨守節,歸命三寶。雖身處貧困,但樂於修道,精進不倦,免除高利,以賣膏藥為業。
  當時有個沙門,已經年老,但卻立志修習高行,所以沒有時間在文學上多加留意。那些內心邪惡的人就認為他是無明之輩,於是對他頗有不敬之意,禮拜供養也不能自始至終。老沙門乞討麻油供在佛前,這寡婦每次都布施麻油,一天也沒有缺過。
  有一位比丘稽首佛足,合掌問佛:「這老比丘,雖然樣子不很聰明,但持戒行高,現在燃燈供養,以後能獲得什麼福果呢?」世尊嘆道:「你這個問題問得好啊。這位老比丘,無數劫以後,當會成為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的如來,他項有重重光環,意味著他能引導三界無數眾生得度。」
  寡婦聽說以後,迅速趕到佛的住所,稽首而陳述道:「那比丘所燃的燈,燈油就是我日日上供的。他將獲得無上正真道,成為如來,將引導眾生,得以涅槃得度。天人鬼龍沒有不欣然踴躍的,我只願世尊能特別憐愍我,也能為我授決。」佛告訴女人:「女人之身不能成為佛、緣覺、梵天、帝釋、魔天、飛行皇帝。這些聖者都非常高貴,女人之身是無法修成的。要想能獲得那些聖位,應該拋棄女人的污穢之體,換成清淨之身。」
  於是此寡婦稽首道:「現在我將拋棄此身。」回去後,洗浴淨身,遠遠地向佛拜道:「身體只是四大和合而有,並不是我能長久保得住的。」接著登上樓頂,祝愿道:「願以現在穢濁的身體施及眾生所需要者,願獲男身,可受決為佛。如果有濁世眾生盲昧無明,背離正道,趨於邪向,不知道佛的人,我將在那一世拯救他。」說完,就從高樓上跳下,見到的人莫不心驚肉跳。佛知道她心意至誠,於是施神通,使地變得非常柔軟,就像天綩綖延伸,身子全然無害。且立即化成了男身,他高興得不得了,飛快趕到佛所,歡欣而云:「承蒙世尊的恩惠我已獲得清淨之身,現只願世尊憐愍,授我成為尊者聖人之決。」佛讚歎道:「你的勇猛的精神,世所罕見。你一定會成佛,不必懷疑。然燈比丘成佛時會授付你佛號。」天人鬼龍等聽說此人將成佛,都一齊向他禮拜祝賀,回去後仍感嘆不已,各自更加精進不倦,當時勸誘啟發覺悟的眾生無計於數。
  佛告訴鶖鷺子:「當時的老比丘是錠光佛,寡婦是我。菩薩就是如此意志堅定行精進度無極。」



女人求願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身為女人,她的丈夫禀性愚癡、妒忌,脾氣兇暴。每外出經商總要把自己的妻子託付給隔壁的一個寡老婆婆。此老婦人尊奉佛戒,清淨修行。當時佛來到這個國家,國王及臣民百姓無一不奉佛受戒。老婦人聽了佛經後,回來就為婦人講說。婦人高興地說:「這就是無上正真道最正覺的佛啊!」以後只要從老婦那裏聽到佛,就遠遠地向佛稽首禮拜。
  有一次齋日,老母道:「能一起去聽佛教化嗎?」婦人高興地答應:「行。」但走到城外,忽然想起丈夫的妒嫉,心中不覺悵悵然,很不高興,很快就回來,自己鄙視自己道:「是不是因我禍殃太重呢?」老母回來告訴她:「天龍鬼神、帝王臣民聽經的,有的獲得了沙門修行達以涅槃的四種途徑,有的則得到了修行成為菩薩的要決。佛很難得纔能碰上,經法並不是很容易就能聽到。你為什麼走到半路又回來了呢?」婦人聽說如此佛德,流著眼淚將丈夫嫉妒之事全部告訴了老母。老母:「可以去一次試試。」婦人道:「好!我聽您的。」
  於是第二天跟著老母一起去見佛。婦人五體投地,然後靜心退立一邊。婦人見佛相好莊嚴,念佛清淨,感慨真是天尊啊!佛問女人:「你來有什願望呢?」婦人稽首而答道:「我聽說佛是無上正真道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德如恒沙之多,智若虛空之廣,六通四達獲得了一切智。所以我特地來懇請尊者,願佛憐愍我。」佛對婦人道:「佛保護所有眾生,我可以滿足你全部的願望。」
  婦人又稽首道:「世上沒有獲得本覺的人,都因為qing yu的緣故而尋找配偶同居。但願能讓我世世代代都能與德行最高的人匹配同居,同心同德,從而沒有絲毫嫉妒的行為。其次,願能身口意行端正世無與倫比。第三,願能世世代代虔誠尊奉三寶,心中塵垢日消無遺,修行精進永無懈怠,諸佛護佑幫助,任何邪惡都不能阻攔,一定會獲得一切智,濟助眾生,脫離苦難。」世尊非常高興,讚道:「善哉!善哉!定將使您如願。」婦人大喜,稽首禮拜回到自己家中。她的丈夫乘船外出行商,本該這一天返回。天帝見此婦人德行高尚,所發之願,無人能比,為她高興,表示稱讚,於是興起風雨,使她丈夫的船無法運行,第二天纔到。
  這位婦人後來命終,靈魂投生有道之家,長得容顏如花似玉,絕代佳人。成年後嫁到國內一大儒家為妻,此大儒被國內譽稱為高賢。當時,丈夫入海去採寶想要救濟貧民,婦人則在家中以禮自衛,就像那高大的城牆防衛盜賊一樣。國王的皇后嬪妃、大臣的嫡妻小妾沒有一個不崇仰,以她作榜樣的,個個都雲集到她門前,學習她的德操仁儀。婦人有天晚上一覺醒來後,想起世事無常,榮華富貴猶如幻影,哪一樣能永存不衰?身體是一條破船,由「我」這個靈魂駕駛著,就像見到月影而盼望天寶一樣。身心疲勞、受苦,對自己又有什麼好處呢?夢幻皆空幻不實,天神世榮的結果也都如夢幻一般。明日早晨,我要求得無上正真天中之天作我的老師。第二天清晨起床後就看見院中有石塔,佛像金光閃耀,塔壁上刻寫有佛經,讚歎佛為眾聖之師,獨步三界。婦人大喜,嘆道:「這就是如來應儀正真道最正覺者吧?」於是立即五體投地,繞塔三圈,散花燒香,然燈懸繒,朝夕恭敬虔誠,稽首禮拜。國王皇后大臣妻妾都希望也能沾其清風,驅除邪惡,崇尚真道。
  隔壁鄰居有位兇夫在外做生意的時候碰見了婦人的丈夫,誣告道:「你的妻子弄神興妖虛立鬼廟,每天早晚都燒香禮拜,念咒妖蠱,盼著你早死,非常不吉利。」丈夫回家。妻子告訴他:「妾有一次晚上醒後覺得世事無常,早上起來又見院中有無上正真絕妙之佛像。所以我施設供養,燒香燃燈,懸繒散華,朝晚禮拜,稽首祝愿能自歸三尊。您也應該這樣。一定符合聖則。」她丈夫大喜,一心恭敬虔誠。所有國人也都承此風氣,就這樣,整整八萬四千多年。」
  佛告訴鶖鷺子:「當時的婦人就是我。她丈夫是彌勒。那位獨母老婦是鶖鷺子。隔壁的兇夫是調達。菩薩就是如此意志堅定行精進度無極。」



天帝釋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經身為天帝釋,尊貴崇高。帝釋一直在考慮無常、苦、空、無我諸問題,坐下就思考,出去時則教化。帝釋同情那愚癡無知之輩,愛護聰明有智之士。經常用智慧教導他們,精進而不懈怠。
  帝釋見原來的朋友,今世成為婦人之身,嫁給了一位有錢人。婦人受財色的誘惑,不懂「諸行無常」的道理,總是在街市上做買賣賺錢。帝釋化作商人,裝作要買東西的樣子,來到婦人面前停下。婦人很高興讓兒子趕緊回去拿獨坐床,想請商人坐。商人則在一邊老是看著婦人笑。婦人裝出很一本正經的樣子責怪商人道:「你老這麼笑,像什麼樣子?」兒子取床回來晚了,婦人就打。商人又是笑。傍邊有個小男孩,在邊敲鼓邊跳躍獻藝,商人又朝著他笑。有個生病的父親,兒於殺牛來祠鬼,商人也笑他們。有位婦人抱了個孩子挺悠閒自在地經過街市中,那小兒用手指抓破了那母親的臉,血流滿脖。商人又朝著這母子倆笑。
  於是這位婦人間道:「您在我面前含笑不止。我剛纔打兒子,本來就是因為您。您笑什麼呢?」商人道:「您是我的好朋友。難道忘了嗎?」婦人很悵然的樣子,更加不高興,怪商人亂說。
  商人又說道:「我之所以笑您打兒子,是因為那孩子本是您的父親,靈魂那麼快地就感應變化,現又成了您的兒子。一世之間有父而不認識,何況時間更長呢?那撥弄鼓的小孩本是牛,牛死後靈魂又回來變作了主人的兒子,而家人則用牛皮做成了這面鼓。這孩子撥弄此鼓,跳來跳去,獻舞作伎,下知這皮就是自己原來身體上的皮,所以我笑他。那殺牛祭祀的,父親病了,兒子為了救父親的病而殺牛,這更是不祥。求生而殺生,就像服鴆毒而治病。這當父親的死後會變作牛,世世代代受宰割,這種災禍永無休止。現在所祭的牛被殺命終後,靈魂倒又會回來,變作人體,不再遭受屠戳的痛苦,所以我又笑他們。那用手抓母面的小孩,本是一夫之妾,而現在的母親是嫡妻。嫡妻荒yin無恥,心懷嫉妒,對那小妾經常兇暴打罵。小妾含怨懷恨,壽終則生為嫡妻之子,現在是來報酬的,用手抓她的臉,但其母卻不敢有怨恨,所以我笑她們。
  「那眾生的心總是在反覆變化,從前憎惡的現在又愛戀不捨,從前喜歡的現在又厭惡不已,哪裏有常恒不變的呢?這些還都不過是只隔了一世,見後就不知的,更何況累劫長期?佛經道:那些只見色相的人等於自己堵住了雙眼,所以無法看見佛的光明大道,那些專門聽邪惡之聲的人根本就听不進佛的弘法聲音。所以我笑他們啊!世俗榮華富貴猶若電光恍惚即滅,你應當懂得無常的道理,不要與那些愚昧無知之輩混雜在一起。你要樹立高尚的德操,修習六度妙行。我現在回去,後天一定到你家拜訪。」說完,人就忽然不見了。
  那婦人悵然而回,非常認真地食素修齋恭敬地盼著那商人的到來。全國的人都知道了這回事,國王及群臣也都個個仰慕而希望能邀請此人前來。商人後天果然如期出現在那婦人門前,他形貌醜陋,衣衫襤縷,對門人道:「我的朋友在裏面,你把她叫出來。」門人入內秉報並描繪了他的樣子。婦人出來道:「你不是我的朋友。」帝釋笑著道:「我變了樣子換了衣服,你就不認識了,更何況隔了幾世,丟了此命又換彼生呢?」接著又道:「你要努力奉佛。佛很難得纔能碰到,德行很高的比丘也很難有機會得以供奉。生命極其短暫,不要被世俗所迷惑。」說完,就不見了。舉國歡欣讚歎,各自修習六度高妙之行。
  佛告訴鶖鷺子:「那時的婦人是彌勒,天帝釋就是我。菩薩就是如此意志堅定行精進度無極。」




鴿王的故事
  譯文
  從前,國王曾身為鴿王,有五百隨從。有一次一起在國王的王苑中翱翔尋找食物。國王見後,就命令牧人支起網羅,鴿子全被抓起來了,一隻也沒有逃脫。國王又命把它們關在籠子裡,每天都用粳米餵牠們,養肥了以後,可殺了作太官的佳餚。鴿王被關起來以後,一心念佛,悔過興慈,但願被拘縛的眾生能得以解脫,迅速脫離八難之境,不要像我現在這個樣子。
  鴿王對眾鴿道:「佛經中眾多戒律,都說貪是諸惡之首。以貪心獲得的榮華,猶如餓鬼獲得的有毒的飲料;以貪心得逞的快樂即使長久也猶電觸身。眾生被數也數不清的痛苦困擾著,你們只有不吃東西,身命纔可保全。」眾鴿對曰:「現在我們被抓、被關,即使想怎麼樣,又還能有什麼希望呢?」鴿王道:「違逆佛教,縱情貪欲的人,沒有不喪身死命的。只有自己停止進食,肥胖的身子日益消瘦,自然就能飛出這個籠子。」說著又回頭對群鴿道:「除去貪心,放棄飲食可像我這個樣子。」說完就飛出了籠子。
  佛告訴眾位比丘:「鴿王就是我。菩薩就是如此意志堅定行精進度無極。」
不要忘記上師,時時向他祈求。
不要隨順妄念,時時觀照自心。
不要忘記死亡,時時謹守戒律。
不要忘記有情,時時迴向功德。



驅耶馬王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經身為馬王,名叫驅耶,經常在海邊,救渡那些落水的人。當時,大海的對岸有許多yin女鬼,如見到有商人,立即變出城鎮、住房、田園、歌舞音樂、飲食等,又化為美女,容顏若花,鮮麗無比,邀請商人,喝酒娛樂。商人們經不起鬼魅的誘惑,一個個都留下與yin女鬼們結為夫婦。一年之間,yin女鬼就感到討厭了,於是用鐵錞刺破他們的喉嚨,暍他們的血,吃他們的肉,吸他們的腦髓。馬王遠遠地看見yin女鬼吃人,為之悲傷而流淚,於是飛過海去,到了彼岸,獲得了搗好的粳米。馬王吃喝完畢,登上山頂高呼:「誰想渡海?」連喊了三遍。
  商人們聽到後喜出望外道:「常聽說有神馬垂哀救渡危難之人,現在就真的是嗎?」一個個高興地奔過去道:「可憐我們,救救我們。」馬王道:「你們若離開,yin鬼一定會提著你們的孩子給你們看,大喊大叫地追上來,只要有一點顧戀之心的,我走後,鬼必定還用鐵錞刺你們的咽喉,喝你們的血,吃你們的內。唯有正心思善。纔能保全性命。若真有想離開的人,騎到我的背上,拉住我鬣尾,或抓住我的頭頸,反正能拉住什麼就拉什麼,大家相互幫忙攀拉住,一定會活著回去,見到你們的親人。」馬王道:「你們若離開,yin鬼一定會提著你們的孩子給你們看,大喊大叫地追上來,只要有一點顧戀之心的,我走後,鬼必定還用鐵錞刺你們商人們遵照馬王的話去做的,都保住了性命,回去得以與親人相見,而那些受妖魔鬼怪迷惑的yin欲之徒,全部被吃掉了,所以只有堅信真理去除邪見,纔能在現世獲得永遠的康福。
  佛告訴諸位比丘:「當時的馬王就是我。菩薩就是如此意志堅定行精進度無極。」



修凡鹿王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經身為鹿王,名叫修凡。修凡鹿王身上的毛有九種顏色,為世所罕見。有一次,九色鹿王在江邊遊戲,忽見江心有個人在大叫救命,鹿王很同情,道:「人命難得,就這麼死了嗎?我寧可自己冒險也得救他。」說著,就下江去,游到那人身邊道:「你不要怕。抓住我的角,騎到我的背上,現在我就把你救出去。」這個快淹死的人趕緊照鹿王所說的去做了。於是,鹿游到了岸上,此人已奄奄一息,慢慢纔甦醒過來。這人活過來後很高興,繞鹿走了三圈,叩頭自陳:「眾生輪迴,人道難過,所以生命非常寶貴。大丈夫冒死救我,恩德大於天地,我永遠不會忘記,並願做您的奴隸聽憑使喚。」鹿王道:「你走吧。因我會連累您一輩子。如碰到有人找我,就說沒有看見。」此人很鄭重地答應,說至死不違。
  當時的國王名叫摩因光。國王本性淳厚溫和,以仁慈養育百姓。國王元配皇后叫和致,做夢夢見有身毛九色的鹿王,鹿角之美超過犀牛。醒來後就告訴國王,並說想用鹿皮做衣服,用鹿角作耳環,若得不到,必死無疑。國王很重視,答道:「可以。」第二天早晨就向群臣描述鹿王的形狀,頒佈告示募求此鹿,若能捉得此鹿來獻,將封其為一縣縣令,並加裝滿銀粟的金鉢和裝滿金粟的銀鉢。見到此募文告示,那個落水的人很高興,心道:「我要是能獲得一縣,又有滿鉢的金銀,那就終身享用不盡了。鹿王是自己死的,跟我有什麼關係呢?」於是,立即就趕到王宮,將見到鹿王的事告訴國王。話剛說完,臉上即刻生出癩瘡,滿嘴臭氣。於是他又道:「這鹿有神靈,大王應當多率人馬纔能抓到它。」
  於是,國王真的組織了兵馬渡江去尋此鹿。鹿王與烏鴉一直有深交是好朋友。當國王來時,鹿王正在睡覺,昏然不知。烏鴉道:「餵!朋友,國王來捉您了。」因鹿王疲困,所以沒聽見。烏鴉又用嘴啄鹿王的耳朵道:「國王來殺你了,快醒醒吧!」鹿王驚醒,發現國王正張弓要射自己,於是連忙跑到國王面前,跪下叩頭道:「大王先借我一會兒命,請允許我能陳述愚情。」國王見鹿王這個樣子,於是就命令放下手中的弓箭。鹿王道:「大王鍾愛皇后,親自出馬,我終歸是逃不了的了。但大王身處深宮之內,怎麼知道小獸在這裏的呢?」國王用手指著道:「是那個癩子告訴我的。」
  鹿王於是道:「我在尋美草的時候,遠遠看見有個人淹在江中大喊救命,我可憐他眼看就沒命了,於是不顧危險下水救他。那人上岸後非常高興叩頭道:『我本來要喪命了,但君卻冒死救了我,我寧願為君供水給草,終身為奴侍奉。』我當時回答他道:『你可以想到哪裏就到哪裏,只是千萬別向別人提我在這裡。』」鹿王又道:「寧可把水中漂浮的草木拉上岸,也不要救那反覆無常之輩。劫財殺人的罪惡還可原諒。受恩不報,反想背逆相害,如此酷虐,實在難以陳述。」
  國王聽完鹿言,大驚道:「這是什麼畜生而能懷有如此弘慈,冒死救人命,並不將此看作艱險之事?這一定是天神啊!」國王相當讚賞鹿王的話,非常高興,立志精進仁德。國王命令全國:「從今以後,要盡力為鹿提供食物,如敢有違抗的,都要判死罪。」國王回去後,皇后聽說他把鹿王給放了,又氣又恨,心痛心碎而死,被打人太山地獄。
  天帝釋聽說了國王立志崇尚仁德的事後,很欣賞他的這一舉動,又變成群鹿擠滿全國,到處吃糧食,谷苗、莊稼全都一掃而光,帝釋以此舉來觀察國王的意志是否堅定。百姓紛紛上告,國王道:「即使兇殘、詐訛能保住國家,也不如堅守信用而喪失國家。」帝釋天道:「國王是真信啊。」於是指揮鹿群離開,命稻穀豐收超過以前十倍,毒害消失,諸患自滅。
  佛告訴眾位比丘:「當時的鹿王就是我,烏鴉是阿難,國王是鶖鷺子,那個落水的人是調達,皇后就是現在調達的妻子。菩薩就是如此意志堅定行精進度無極。」



4精進度無極的故事


  譯文
  所謂精進度無極,說的是什麼呢?聚精會神地思考那深奧的道理,堅持修行,永不懈怠。行走坐臥,片刻不息。眼睛總好像見到諸佛的靈像在自己面前變化,耳朵一直在聆聽著佛的正真教誨的德音。鼻聞的是道香,口說的是道言,雙手所做,都是道事,雙腳所踏,總在道堂,奮進追求,剎那不停。愍哀芸芸眾生在漫漫長夜,茫茫沸海中掙扎,洄流輪轉,毒加苦憎,得不到救助。菩薩為之深深憂傷,猶如至孝之子遭逢雙親之喪。立誓:縱使濟度眾生之路,前有刀山火海,千難萬險,也不惜生命,赴湯蹈火,幫助六道眾生擺脫苦難,獲得榮華富貴。

獼猴王的故事
  從前,菩薩曾經是獼猴王,經常帶著五百隻猴子遊要嬉戲。有一次碰上天大旱,山里的果子很少。而離此山不遠有一條小河,河對岸就是一座王城,猴王就率眾猴翻城進入王家花園去採果子。看守花園的苑司將此事報告了國王,國王道:「嚴密把守起來,不要讓他們跑了。」猴王知道後,愴然而歎道:「我身為猴王,是為眾長,災禍福貴均由我帶頭。現在為了貪圖這點救命果子,結果反更誤眾命。」於是命令眾猴:「快都去找藤。」一會兒,眾猴都帶著藤條回來了,他們把藤條一根根連起來。猴王將一頭綁在大樹上,另一頭系在自己身上。猴王上樹,用力一跳,躍到花園外的樹枝上,因藤短,所以身子只能掛在那裏,兩手攀住樹枝,猴王對眾猴道:「快順著藤過去。」眾猴過完後,猴王的兩臂全斷了,掉到河邊,昏死過去,很久纔又醒來。
  國王早晨去視察,抓到了這隻大獼猴。此猴能說人話,對國王叩頭自陳道:「野獸貪生,仰賴山澤,依附貴國。因天旱果少,所以乾擾侵犯天子之苑。所有的罪過都在我身,望大王原諒寬赦眾猴。我這一身爛肉,可供太官們一頓飯的。」國王朝天仰嘆道:「野獸之王,能殺身濟眾,有古賢之弘仁。我是人王,能做到這樣嗎?」為此深深感動,揮淚不止,命人解開猴王身上的綁索,將它扶到安全地帶,下令全國給猴施食,供它們吃,有違犯命令的,其罪與強盜相同。國王回去又向皇后陳述猴王的仁澤,道:「古代聖賢的行為也難以如此與它相比,我的仁澤真是細如髮絲,而他的卻超過崑崙啊!」皇后道:「善哉!這野獸真是神奇啊!大王該任它們吃飽,不要讓他們害怕。」國王道:「我已經這麼做了」
  佛告訴眾位比丘:「獼猴王就是我,國王是阿難,五百獼猴,就是現在的五百比丘。菩薩就是如此意志堅決行精進度無極。」



國王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經是一大國的國王,經常以四無量心養育護佑眾生,其聲音響徹四方,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讚。他的舅舅在另一個國家,也是國王,性格貪婪無恥,菩薩為之無比感嘆。菩薩心懷天地之仁惠,但他的舅舅卻肆意誣衊、誹謗,將罪名強加於菩薩,起兵妄圖能將菩薩治理的國家搶到手,佔為己有。菩薩身邊的群臣百官一齊表示:「寧可被有天仁的君子所輕賤,也不願為有豺狼之心的國王所重視。」百姓們也紛紛表示:「寧可成為有道之君的畜生,也不做無道之王的黎民。」於是就選拔武士,組織軍隊。國王登上高台,察看軍情,轉身淚湧而出,涕淚滿懷,道:「因我一個人,要毀傷億萬百姓的性命。國家滅亡就再難興復,人身一死也不易再獲。我要是悄然開此國,國家安寧康樂,誰還會有災禍呢?」於是國王就帶著元妃一起放棄了國家,悄然離去。他的舅舅霸占了這個國家,以貪婪、殘殺治理國家,戮殺忠誠貞潔之高士,賞拔諂媚欺誑之小人。國政苛刻,百姓困乏,怨聲載道,哭聲不斷,百姓全都思念以前的國王,就像孝子思念仁慈的雙親。
  再說國王與元妃住在山林之間。海裏有條邪惡的龍,見元妃長得非常漂亮,就想據為己有。於是此龍化作一個梵志,裝模作樣地合掌箕坐,低頭靜思,就好像修道之人坐禪人定之時。國王見了很高興,於是每天都采了果子來供養。有一次,那龍乘王離開去採果,就把元妃搶挾而去,想回到海裏去住。路由兩座大山夾住,成為一條小徑。山上有一隻巨鳥,張開翅膀,堵住了小路,與龍決一死戰。龍發起雷電,擊斷了巨鳥的右翼,從而得以回到海中。
  國王采了果子回來,不見元妃,心中悵然,想到:「難道是我以前有過錯得罪了鄰居,纔至如此嗎?」於是就拿上弓箭,翻山越嶺去尋找元妃。見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順著溪水,到了它的源頭,見有一隻很大的獼猴正在那裏悲哀慟哭。國王非常悲傷,問:「您又為什麼這麼悲痛呢?」獼猴答道:「我與舅舅都各自為王,可舅舅卻以它勢力強大而奪去了我的部眾。可憐啊,我連訴說的地方都沒有。您此刻又為什麼來到此山呢?」菩薩答道:「我與您的憂愁是一樣的。而且,我還丟失了元妃,不知去向。」猴子道:「您若幫助我戰鬥,奪回我的士眾,我幫您一起去尋,一定能夠找到。」國王答應道:「行。」
  於是,第二天,獼猴就與其舅舅交戰。國王則張開弓,放上箭,擺出一付要射箭的樣子。那猴舅見了非常害怕,連蹦帶跳地逃走了。猴王的部下全部返回。猴王於是命令眾猴道:「人王的元妃,迷失在這座山裏,你們四處去尋找。」於是,眾猴就四處分散,見到了那隻失去右翼的巨鳥。那鳥問道:「你們在找什麼呢?」眾猴答道:「人王失去了正妃,我們正在找她。」那鳥道:「被龍搶去了。我的力量不如它,鬥不過,現在在大海中的大洲之上。」說完,鳥就死了。猴王率眾猴,由小路來到海邊,但卻發愁沒有渡海的工具。
  天帝釋當即化作一隻彌猴,身上長滿疥瘡,來向猴王進言道:「現在士眾之多,都超過了海裏的沙子,還愁什麼不能到達那大洲呢?現在,大家各自背石頭填海,都可以堆成高山,何止是通達那大洲?」猴王當即封他為監督,眾猴按照他的辦法去做,背石填海成功,眾猴得以濟渡,將那大洲包圍了好幾層。龍興起毒霧,眾猴都中毒倒下。人王與猴王都愁悵不堪。那小猴子又道:「我能使眾猴病癒,不勞大王聖念。」於是,就以神藥,一個傳一個放進眾猴鼻中,眾猴一個個噴鼻而醒,力氣比原來還要大。龍即興起風雲,遮住了太陽,電閃雷鳴,光耀大海,霹靂發怒,震天動地。那隻小猴子又道:「人王善於射術,那發光的閃電,就是龍。放箭除兇,為民招福,眾聖不會怪罪。」雷霆發出電光,人王於是放箭,正射中龍胸。龍被射死了,眾猴都一致稱好。那小猴拔出龍門的鑰匙,開門放出了元妃,人與鬼一起歡慶。
  二王一起回到原的那座山上。互相感謝、推辭彼此謙讓、尊崇。正好此時碰上人王的舅舅死了,沒有太子繼位。於是臣民四處奔走,尋求舊君。在這座山岩上,君臣相見。大家悲哀哭泣,一起回到本國,並獲得了他舅舅的國家。億萬百姓歡呼喜悅,祝國王萬壽無疆。於是國王大赦天下,寬鬆治政,百姓欣喜,連走路都面帶笑容。國王道:「婦人離開她的丈夫,只有一天,眾人就會疑問,更何況有幾十天了呢?回到你娘家去吧,只有這樣,纔符合古代儀則。」元妃道:「我雖在那穢龍之窟中,但猶如蓮花處於淤泥。我的話是真的,大地將開裂,以作證明。」話剛說完,大地果然開裂。婦人道:「我的信徵顯現了。」國王道:「太好了!貞潔是沙門的品行。」
  從此以後,國內商人買賣肯讓利,官員肯辭位,豪門能忍讓下民,強者不欺弱者,這是因為國王的教化。yin蕩之婦改過持操,即使危命之時也能守貞,騙子能崇尚信用,巧言虛偽者堅守真誠,這是因為元妃的教化。
  佛告訴諸位比丘:「當時的國王就是我,元妃是瞿夷,舅舅是調達,天帝釋是彌勒。菩薩就是如此慧心安法行忍辱度無極。」



羼提和梵志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經身為梵志,名叫羼提和。他隱居於山澤之間,在樹下端坐入定靜思。他以山果泉水為飲食,心中、體內全無一點塵垢,處於空寂狀態,完全獲得了六通神秘靈力。他的大智美名傳遍十方,十方的諸佛、緣覺、羅漢等聖眾無不讚歎。帝釋、梵天、四大天王、海龍地神等早晚都恭敬虔誠地合掌稽首,禀承其風俗軟化,護衛他所在的國家。所以,當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無災無害,人丁興旺。
  此國的國王名叫迦梨,進山打獵,馳騁追逐一隻麋鹿,順著麋鹿的腳印,經過菩薩面前。國王問菩薩道:「那野獸的腳印從這兒經過,你見它從這兒過去了嗎?」菩薩默默想到:眾生荒亂一片,只是為了自己的性命,貪生怕死,我的心又有什麼不同呢?我如果告訴了國王,暴虐殘殺,是不仁的行為,罪行與國王相同。如果說沒見到,明明就又是我說謊了。這麼想著:心裏非常慚愧,只好低頭不語。
  國王當時就發火了:「我好像是問死人。我現在是國王,為一國之尊,我問你,你竟敢不馬上回答我,反而裝著低下頭?」菩薩道:「我聽憑大王處置。 」國王問:「你是什麼人?」菩薩回答道:「我是忍辱之人。」國王怒氣沖衝拔下劍來截斷了他的右臂。菩薩心中念道:我立志於高尚的道行,與世無諍,這國王還對我施以刀刃,更何況黎民百姓呢?但願我能得成佛,我一定先度此人,別讓眾生效法他行凶作惡。
  國王又問:「你是什麼人?」菩薩仍答:「我是忍辱之人。」於是國王又截斷了他的左手。就這樣一問一截,菩薩被截斷了雙腳,削去了耳朵,割去了鼻子,血像泉水般流出,疼痛無比。天地為之大大震動,太陽當即失去光彩,四大天王一齊趕到,同聲憤怒地說:「這國王如此殘酷、暴烈,真是少有。」然後又對道士說:「心裏不要難過,我們將懲罰這國王及其妻子兒女,並滅掉他的國家,以使他的惡行暴露於天下。」道士答道:「這是什麼話呢?此禍殃是因為我前世不奉佛教,對他施有惡毒的結果。行惡禍報緊追猶如影子緊跟人形一樣。過去種的惡少,但現在所獲禍殃多。我如果順從天王之命,禍殃猶如天地,累劫受懲處,難道還有了結之時嗎?」
  百姓見此變化,都急趕而來自首罪過,然後又齊聲道:「道士在這裏,大佑潤及全國,消除災殃,沒有瘟疫。而這個極端愚昧的國王,不知好壞,不明去就,對聖人施加如此的惡毒之行。但願聖人,不要把我們報告天帝釋啊!」菩薩道:「國王將無辜的惡毒之行痛加於我身上,我心裏很可憐他,就像慈母憐愛自己初生的嬰兒。百姓有什麼罪過而要怨恨你們呢?如果你們不信,就把我斷下的手臂拿來。」百姓即將其斷臂取來,有乳汁從菩薩乳房交並流出。菩薩道:「我有慈母的哀愍,現在徵信顯現於此。」百姓見如此弘信,一個個全都禀承教化,歡欣而退。
  菩薩有個弟弟,也見此道跡,他在另一座山上,以天眼洞察,見天神鬼龍相會議論國王的罪惡,沒有一個不充滿憤怒的,害怕哥哥有損壞仁德之心,即使神足趕到哥哥處,道:「有傷害仁德之處的嗎?」菩薩答道:「沒有啊,你如果不信,可把我被截下的手、足、耳、鼻都拿來放回我身上各原處,能夠恢復如故,就說明我的話是真的。」其弟就將斷手、斷足等全部取來,按到原來各自的部位,果然工業即復合如初。其兄道:「我普大之慈的信證現在已很明白了。」天神地祇無不又悲又喜,稽首稱讚,一個個互相勉勵、啟發,立志精進高行,然後受戒而退下。從此以後,日月無光,五星失度,妖魔鬼怪接連不斷,天大枯早,穀米昂貴,百姓窮困,個個都怨恨他們的國王。
  佛告訴眾位比丘:「當時的羼提和就是我,其弟是彌勒,國王是羅漢拘鄰。菩薩就



六年守飢脫罪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經身為一大國國王,歸命三寶,全面奉行十善,遠近百姓都受其恩惠,沒有一人不秉承其風。不用五其,沒有牢獄,風調雨順,稻穀豐收,百姓富足。四方康樂安寧,道路全無怨恨感嘆之聲。那些浮華虛偽之言,舉國杜口滅絕,無人不念誦佛六度軟化的經典。
  當時有個梵志,在山林中隱居,堅守清淨操行,不參預任何世間流俗,只是一心錘鏈自己的德操。有天夜裏渴了去找水,誤喝了這個國家的百姓種有蓮花的池水。晚完後他纔意識道:「人家買這個池子是為了種蓮花奉佛廟的,池水及蓮子是自己享用的,我喝人家的水,但卻不告訴人家,這不就是偷嗎?偷盜所造成的災禍,先是進太山,接著是成為畜生,被屠殺後在街上賣,以此來償還宿債。即使能得以為人的話,也是當奴婢。我不如現在就早點結束此罪孽,不要留下後患啊!」
  於是他來到王宮前自首:「我犯有偷盜罪行,只盼大王依靠fa相處,使我的罪行現在就了結,以求今後無過。」國王道:「這本是自然之水,不值錢的東西,你有什麼罪呢?」梵志答道:「若是買了人家的房子,自然也就包括了井;若是買了人家的田地,自然也就愛惜地裏的一草一木。所以要到別人的井中打水,去別人的地裏割草,不先告訴人家,是不行的。我不告而自飲,這不是偷盜是什麼呢?希望大王處置我」國王道:「我現在國事很多,正忙著,你暫且在花園裏坐著。」太子讓他坐到花園的深處,國王國事繁雜,把此事給忘了。六天後,忽然想起:「梵志還一直在嗎?」趕緊把他叫來。梵志持守戒律,六天六夜不吃不喝,站到國王面前時,已瘦得皮包骨頭。起身邁步而跌撞倒地。國王見此狀,流淚而道:「我的罪過太重了。」王后覺得國王好笑。
  國王派人給梵志洗了澡,準備了豐盛的飯菜,親自供奉,叩頭悔過道:「我是一國之君,百姓飢餓也就是我的飢餓,百姓寒冷也就是我的寒冷,更何況是懷有仁道行施仁德的人呢?一國好人的福祉,不如道德高尚的賢士一人的德操。國泰民安,四季風調雨順,百穀豐饒,不靠持戒之德行,又靠什麼呢?」於是對道士說道:「飲水不告,我都這麼懲罰了,更何況真有偷盜的話我還會不重罰嗎?」我以此赦免您,您一定不會有後患。 」梵志道:「太好了。我蒙受國王洪恩大惠。」
  從此之後,生死輪迴不知有多少。太子到快要得佛時,有六年不食,最後,罪孽結束,得成正道。而自此,瞿夷纔全身有了力氣,自己把兒子羅雲生了下來。太子捨棄王位,離國出家在山林中修行時,那些邪見之徒都說他是發瘋不正常,一片誹謗之聲。太子聽到後,不但忍受屈辱誹謗,反而以仁慈之心幫助他們,最後福隆道成。眾位天神雲集,共同稽首承風,帝王臣民個個歸依於佛。
  佛告訴眾位比丘:「那時的國王就是我,王后是瞿夷,太子是羅雲。崇奉醜惡的東西,禍殃會隨後而至;施德行善,福報將源源而來。能不謹慎小心嗎?國王把道士給忘了,讓他餓了六天,後受了六年的罪,才解除飢餓。六天之後,國王親自供養道士,因此六年罪殃結束後得成正道。瞿夷笑國王,所以後來懷了羅雲,六年重病。太子因曾讓梵志到花園深處,所以六年在母胎不得出,處於幽暗之中。那愚昧之人處於深幽黑暗之中,不明去就,以惡毒之心來對待佛、對待沙門。有的梵志被截手拔舌,這還不過是一世之苦。若狂妄地用手打人,用嘴胡說八道,誹謗、中傷他人,死後就會入太山地獄。太山中的鬼將拔出他的舌頭,放到那灼熱的沙上,再用牛在上犁耕,又用燒紅了的釘子將他的頭、兩手、兩腳都釘起來,想死還死不了,禍殃如此殘酷。所以唯有小心謹慎,行為端正無邪,才能避免。菩薩就是如此慧心安法行忍辱度無極。」




雀王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身為雀王,一片仁慈之心,周濟眾生甚之於慈母;為眾生的艱難痛苦而傷感,其真情猶如妻離子散。見眾生能接受教化,其欣喜之情猶若自己病癒康復,愛護養育眾生就像護理自己身上的瘡傷。
  有一隻老虎吞食野獸,但卻把骨頭卡到牙齒裏了。骨頭出不來,老虎為此病困,眼看就快死了。雀王見此情景,其心為之悲傷痛苦,道:「諸佛認為食是災禍,果真如此啊!」於是飛進老虎的嘴裏,用自己的嘴去啄骨頭,天天堅持不斷,最後雀王的嘴都生了瘡,身子變得又瘦又小。骨頭終於被啄出來了,老虎甦醒而得以活命。
  雀王飛到樹上,講說佛經道:「殺戳是兇虐,其罪惡最大。設想一下,如果別人要殺自己的話,會高興嗎?所以應當用自己的心去為別人考慮,這樣,就會有春天般的仁德。仁者,普行慈悲,會得佑報,如同聲音的迴響;兇殘暴虐,殺害眾生者,其災禍會如同影子般甩都甩不掉。您好好想想我的話吧。」老虎聽完雀王的勸誡,勃然大怒道:「你剛離開我的嘴,就敢這麼多嘴多舌嗎?」雀王見到老虎已不可教化,為之愴然而心悲,於是很快飛走了。
  佛告訴諸位比丘:「雀王就是我,老虎就是調達。菩薩世世代代慈心濟眾,將此作為自己最緊迫的使命,猶如人憂自身。菩薩就是如此慧心安法行忍辱度無極。 」




盤達龍王的故事
  譯文
  從前拘深國的國王叫抑迦達。拘深國土地遼闊,人丁興旺。抑迦達王以正法治理國家,深得百姓愛戴。國王生有一男一女,男的叫須達,女的叫安閣難。二人品行端正、清淨,國王非常喜歡他們,專門為他們造了金池。兩人人池中洗戲玩耍。沒想到池中有一隻名叫金的龜,瞎了一隻眼睛,也在水中游戲,碰到了二個孩子的身體,嚇得他們大叫。國王於是詢問原因。答道:「池中有東西碰到我們,讓我們很害怕。」國王大怒道:「這池子是專為我的孩子而造的。什麼東西敢待在裏面,嚇著了我的孩子? 」
  於是便命人佈網來捉。鬼龍感到很奇怪,驅趕此龜,使網師很快就把它捉住了。國王問道:「該怎麼懲罰它呢?」群臣紛說不一,有的說:「殺頭。」有的道:「活活燒死。」有的則認為該剁了作羹。其中有一位大臣說道:「這麼做都不夠殘酷,只有把它扔到大海裡,這纔能叫作殘酷。」龜笑道:「對,只有這樣纔算作殘酷。」
  於是國王就讓人把它扔到了大海中。龜得以逃生,很高興地來到了龍宮,向龍王自陳道:「人間的國王抑迦達有公主,長得容貌端正,如花似玉,可與天上的仙女相媲美。抑迦達王心很虔誠,想將女兒許配給龍王,結為姻親。」龍王道:「你說的部是真話嗎?」龜答:「不敢有半句假話。」於是龍王為它備了豐盛的酒席,賞給它很多寶物。龜道:「請龍王儘早派賢臣去商議,我們大王想能確定此事。」
  於是龍王就派了十六位賢臣跟著那龜到了拘深國城下的護城河中。龜對他們說:「你們在這裏等著。我上去奏聞大王。」此龜離開就躲了起來,再也沒回來。這十六位龍臣焦急不安,只好一起進城見國王。國王問道:「你們來幹什麼?」答道:「大王仁惠接見我等微臣。大王想要將貴女許配給我們龍王為妃,所以龍王特派臣等來迎接。」國王一聽大怒道:「那裏有人王之女與蛇龍之類結成配偶的?」諸龍臣對道:「大王先前派了神龜來傳達王意,我們不能白來呀!」
  國王不肯。於是諸龍臣顯神通,使宮中的所有東西都變作龍,圍著國王前騰耀。國王嚇得大叫,群臣驚愕,紛紛來到殿下詢問。國王講說了事情的經過。眾臣一起進諫道:「怎麼能因為一女而亡失了整個國家呢?」於是國王只好同意,國王及眾位大臣一起親臨水邊相送。安阇難於是成為龍王之妃。龍妃生了男女二人,男的名叫盤達。
  龍王死後,盤達繼位為王。盤達龍王想拋棄世俗榮華富貴的污穢,學習高行之士的志向。他有近萬名的妻妾嬪妃,都追著要跟他。他逃也逃不了,躲也躲不了,只好登上陸地,隱形變為一條蛇,蟠屈而臥在一棵梨樹下。晚上在那樹下能出現幾十盞閃亮的燈火。每天都從樹上紛落許多種鮮花,色彩艷麗,香氣沁人,世人從未見過。
  國內有個能降龍的人,名叫陂圖。他到山中去找龍,想以此賣藝行乞。他見到一位牧童,就問此間有沒有龍?牧童答道:「我見到有一條蛇在這棵樹下蟠屈而臥,夜裏,這棵樹上有幾十盞燈火,光明閃耀二化。花繽紛而落猶若下雪,鮮豔美麗,沁人心脾,難以形容,無法譬喻。我身子靠近它,也沒有一點要傷害我的意思。」此人一聽,道:「太好了,今天我能如願了。」於是把讀藥塗在龍的牙齒上,牙齒全都掉光。又用棍杖捶打,打得龍逼體鱗傷。這術士用手將龍從頭至尾捋了一遍,龍疼痛無比,但是,此龍卻任人如此蹂躪,沒有絲毫怨恨之心,明白這是自己原來所作罪孽未滅而造成的災禍。龍發誓道:「但願能使我成佛拯救眾生,使其安隱,不要像我今天這樣。」
  術士將龍放在一個小箱子裡,扛著它四處賣藝行乞。每到一個國家,就將龍放出,令它跳舞。各國的群臣百姓沒有不害怕的。術士就道:「我要金銀各一千斤,奴婢各一千人,像馬牛車等牲畜各一千。」每到一個國家,所獲均如此之多。後來轉到了龍王外祖父的國家,龍母及龍的兄弟們都來到陸地想求得龍王。他們變作飛鳥落到王宮上。術士到後,龍王化成五頭龍,正要出來跳舞而見到母親、兄妹等,龍王羞愧,縮了回去不肯再出舞。那術士喊了五、六次,龍王纔叩頭服從。他的母親又現作人形,與國王相見,陳說此事原委本末。國王及臣民聽後莫不舉哀。
  國王要殺此術士,龍為他陳請道:「這是我宿行所造成的結果,今天當受此報應。不要殺牠,否則又將增重後怨。按他的要求施與給他。只有如此弘布慈心,纔能得道成佛。」於是國王就以他國為例,他要什麼就給什麼。此人得了這麼多寶貝後,高高興興地離開了這個國家。沒想到,在另一個國家的邊境上卻碰到了強盜,不但財物被一劫而空,人也被剎成了肉醬。龍王母子與國王分別道:「如果大王想念我,喊我的名字,我就會來,不用傷心。」國王及臣民一起到岸邊為龍王母子送行,舉國哀號慟哭,個個椎胸頓足,一片傷心。
  佛告訴諸位比丘:「盤達龍王就是我,抑迦達國王就是阿難,龍王母就是我現在的母親,龍王的弟弟是鶖鷺子,妹妹是青蓮華比丘尼,當時那個對龍王施酷虐的人是調達。菩薩就是如此慧心安法行忍辱度無極。」



龍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與阿難全都脫罪而成為龍。有一次,一條龍道:「我與你一起在海中,沒有什麼沒見過的。難道我們不能一起到陸地上去玩玩嗎?」另一龍答道:「陸地上的人生有噁心,要是碰到,就不好了。不能出去。」那龍又道:「變成小蛇不就得了嗎?如果路上沒有人,我們就順大路玩,如果見有人我們就躲起來,有什麼好擔心的?」於是另一龍也就同意了。就這樣,兩條龍一起升上水面,出海觀光。兩條龍剛出海不久,就在路上碰到一隻毒蚖。毒蚖見到兩條蛇,頓起兇惡之念,就要過去侵犯傷害它們。於是吐出毒液想毒死這兩條蛇。一蛇見此情景,就生起要以神的威力殺死這毒炕的念頭。一蛇則心慈,忍住後而勸道:「高行之士當原諒眾生的愚昧。能忍那所有難以忍受的一切,這纔是佛的真正的大戒。」於是就說偈語道:
  貪欲就是狂夫,沒有仁義之心;
  嫉妒欲害賢聖,唯有默忍為安。
  違法不軌之徒,內無惻隱之心;
  慳惡侵害布施,唯有默忍為安。
  放逸無戒之人,酷虐懷有賊心;
  不能承順道德,唯有默忍為安。
  背恩無信反复,虛飾行為諂偽;
  這是最大愚癡,唯有默忍為安。
  就這樣,一修蛇稱頌忍辱之德,說偈語陳述大義。一條蛇則恭敬受偈,不再傷害那蚖。一條蛇問:「我們還是回海中吧?」另一條蛇同意了,於是一起離去。兩條龍回到海中,揚神作威,震天動地。興雲降雨,千變萬化,龍騰龍躍。人與鬼都很吃驚。毒蚖因此惶恐不安,七天不吃東西,看上去就像死了一樣無知無覺。
  佛告訴諸比丘:「那​​時想害毒蚖的龍是阿難,說忍辱法的龍就是我,含毒的蚖是調達。菩薩無論在何處,都世世行忍,雖然身為禽獸也不忘其高行。菩薩就是如此慧心安法行忍辱度無極。」



獼猴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經身為獼猴,力大能幹,同類中罕見,聰明有智,超過人類,總是懷著一片慈心要普救芸芸眾生。他住在深山老林中,有一次上樹採果,忽然見到有個人掉進了深邃山谷中,自己怎麼也出不來。一連幾天都在那裏哀哭號叫,呼天搶地,乞能活命。獼猴聽了這哀求聲,心中很悲傷,流著眼淚道:「我立志希望能成佛正是為了此類眾生啊!現在不設法讓此人出來,他走投無路一定會死掉。我應沿岸下到山谷將他背出來。」於是玀猴下到幽谷之中,將那人背在背上,抓著草、樹,爬上了山,將那人放到平地上,為他指了出山的小路,對他說道:「你想去哪裏就去哪裏吧。離去之後要多加謹慎,不要作惡啊!」那人非常累,躺在那裏休息,說道:「在深谷之中時又餓又渴,現出了山谷也還是這樣,有什麼兩樣呢?」心想該殺死獼猴吃它的肉,這樣可保住自己的命,不是正好嗎?於是用石頭砸猴子的腦袋,鮮血流出染紅了大地。獼猴本來臥倒在地,被他用石頭一砸而突然驚起,趕緊頭暈目眩地爬上了樹,但心中卻無半點怨恨之意,相反慈心悲哀,對那人如此懷惡而傷感不已。獅猴心中想到:我的力量還不能度脫他。但願他來世能經常遇見諸佛,崇信佛教,接受教化,使他得度。但願世世代代不再有這樣的心懷惡意的人。
  佛告訴眾位比丘:「獼猴就是我,那深谷中的人就是調達。菩薩就是如此慧心安法行忍辱度無極。」



3忍辱度無極的故事


  譯文
  所謂忍辱度無極,說的是什麼呢?菩薩深思道:眾生之心,愚昧無知,閉關自塞,驕傲自大,總想比別人能高出一頭。官爵、國土等反正只要六根所能感受到的好東西,都想據為己有。如果見別人有什麼好東西,愚癡之心就開始生貪意、嫉妒。心中有貪嫉,表現出來的就是憤怒、怨恨。如此發展不制止的話,其結果就是喪心病狂,永遠處於盲冥黑暗之中。在五道中輾轉輪迴不已,受太山燒煮之苦,變餓鬼畜生,所積的痛苦無量無際。菩薩一看就明白,悵然而歎道:「眾生之所以生會有家破國亡、身死滅族的災禍,死又有三惡道的磨難,都是因為不能懷忍行慈的緣故啊!」
  菩薩心中明白,於是自己發誓道:「我寧可受赴湯蹈火的酷刑,遭粉身碎骨的患難,也始終不將怨恨加之於眾生。忍受那不可忍受的一切,纔是萬福的根本。」菩薩這樣發過誓以後,世世代代行慈布善。無論眾生如何對自己誣陷、漫罵、鞭打,搶奪自己的金銀財寶、妻子兒女、國家土地,乃至危身害命,菩薩都以諸佛忍辱力之福來滅除眾生的毒心恨意,以慈悲之心可憐他們,並進而更加幫助保護他們。一旦眾生能免卻災禍,菩薩總是由衷地為他們感到高興。  



睒道士的故事
  從前,菩薩名叫睒,一直胸懷普慈之心,恩澤施及眾生。菩薩悲愍群生愚昧,不見三尊,於是帶了雙親住進深山。父母年老體衰,雙目失明。睒為之十分悲傷,一提起就哭。夜裏總是多次爬起,噓寒問暖。睒的至孝行為,仁德美名,流傳遍天下,地神海龍,全國百姓,全都知道。睒尊奉佛的十善之行,不殺眾生,道不拾遺,堅守貞潔,不娶妻室,所以,身體不會遭受任何一點禍害;也沒有挑撥離間、搬弄是非、胡言亂語、誹謗中傷、惡口相罵這樣的口過;心內靜寂,沒有穢念,沒有嫉妒、怨恨、貪婪。信善纔會有福,作惡就會遭殃。睒以茅草作屋,以蓬蒿為席,清淨無欲,志若純金。山中有泉水,其中生有蓮花,四周的樹上結滿了甜美的果子。睒清晨起來採果,尚未吃就已覺有甜味。睒的仁德照耀四方,連禽獸都來歸順投靠。
  有一次,雙親口渴,睒就去打水,正碰上迦夷的國王進山打獵。國王執弓發箭,要射一隻麋鹿,未料卻誤中睒的胸膛。當時箭毒散發,睒疼痛難忍。他前後左右四顧,大聲哭道:「誰用一箭殺死了三位修道之上呢?我的雙親年邁體弱,又雙目失明,一旦沒有我的話,全都就沒命了。」又大聲哀訴道:「象因有像牙,犀牛因有其角,翠鳥因有其羽毛。我既無牙,又無角,更無毛,又為什麼而死呢?」
  國王聽到了睒的哀訴,下馬問道:「你住在這深山之中嗎?」睒答道:「我帶領父母雙親住在此山中,為的是消除世間眾惡,立志精進學道。」國王聽了睒的話,哽噎流淚,非常悲痛,道:「我的行為如此不仁,殘害動物的生命,又殺死如此至孝之子。」於是大聲號哭道:「這可怎麼辦呢?」所有大臣,也莫不哽咽。國王又道:「我要以一國來救您的性命。請您告訴您雙親所在的地方,我要去認錯悔過。」睒道:「就沿這條小路去,離此不遠,有個小茅棚,我的父母就住在其中。請代我告訴雙親,從此永別了。祝他們能安度晚年,不要想我、念我上。」說完,支撐著又一次舉哀,然後,一下子倒地而死。
  國王及眾將士大聲慟哭。然後,他們按照睒所指的小路,來到他父母所住的地方。因國王的隨從很多,帶動草木發出聲音。雙親聽有響聲,懷疑有生人闖入,問:「來的是什麼人?」國王道:「我是迦夷國國王。」雙親道:「大王降臨此地真是太好了。這裡有草蓆可以休息納涼,有甘果可以吃。我們的兒子打水去了,馬上就會回來。」國王見雙親以慈心對待自己如兒子,不禁又哽噎悲哀。國王對睒的雙親道:「我見兩位道士以慈心對待兒子,我心中非常悲傷,無比痛苦。道士的兒子睒被我用箭射中而死了。」雙親一聽,非常驚恐道: 「是我們的兒子犯了什麼罪而大王將他殺死了嗎?那孩子滿懷仁惻之心,跺地都怕地會痛,他會有什麼罪而大王要殺他呢?」國王道: 「賧是至孝之子,實在是高尚的賢君。是因我用箭射糜鹿而誤中。」雙親道:「兒子已死,我們依靠誰呢?我們也只有死了。只盼大王能牽我們二老到兒子的屍首邊,我們一定要親眼看看他的屍體,然後我們就與他一起去了。」
  國王聽了睒雙親的話,又一次痛哭起來。於是親自牽著兩位老人,將他們領到睒的屍首旁。父親把睒的頭放在膝蓋上,母親抱著睒的腳,從頭親到腳。兩位老人各用一隻手摸著睒身上的箭傷,搥胸打臉,仰頭呼道:「天神、地神、樹神、水神,我們的兒子睒奉佛信法,尊賢孝親,胸懷寬廣,弘仁無邊,連草木等無情都受其恩澤。」
  又道:「如果上天真的能知道我們的兒子奉佛至孝的誠心意,箭就該拔出,劇毒就該消除,睒子得以回生,繼續行其至孝,奉我二老至終。如果睒子心不誠,意不真,我們說的不是實話,那就讓他死,化為灰土算了。」
  天帝釋、四大天王、地神、海龍聽到了雙親悲哀的喊聲,相信他們的話,眾神無不為之震動三帝釋天親自下降人間,對兩位老人道:「這是至孝之子,我能讓他活過來。」於是他用天神的藥灌入睒的口中,一下子睒就醒過來了。父母及睒,國王及群臣侍從,個個悲喜交集,又一次一起舉哀。國王道:「奉佛至孝的德行,才能到達如此的境界。」於是命令眾位大臣:「從今以後全國的人民都要尊奉佛十德之善,要以睒為楷模,修習至孝之行。」如此,後來這個國家國富民強,太平昌盛。
  佛告訴眾位比丘:「我世世都尊奉諸佛至孝之行,德高而福盛,於是成為在三界獨步的天中之天。當時的睒就是我,國王是阿難,睒的父親就是現在我的父親,母親就是我的母親摩耶夫人,天帝釋是彌勒。菩薩就是如此慧心安法行忍辱度無極。」



童子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是一個凡人,歸命三尊,持守戒律,沒有絲毫懈怠。有一次與其舅一起外出,販賣貨物,以此養活自己。到了另外一個國家,他的舅舅先渡河,住在一個寡婦家中。寡婦有個小女兒,對她母親道:「屋後有個澡盤,可與商人換白色的珍珠。」母親聽了女兒的話,將那澡盤拿給商人看。商人用刀刮了幾下,仔細一看,知道這真是寶貝,但他卻不露聲色,裝模作樣地將澡盤扔到地上道:「弄髒了我的手。」說完就又從來路出去了。母女倆深感羞恥。
  那童子後也來到這一家。那女孩又提出用澡盤換珍珠。其母道:「前面那件事的恥辱還不夠作為教訓的嗎?」那女孩道:「我看這個書僮有仁人之相,不是前面那種貪心兇殘之輩。」於是又將澡盤拿來給童子看。童子道:「這是紫磨金啊!我拿我的所有貨物來換它,行嗎?」那母親道:「行。」童子又道:「我想再討兩枚金錢來僱擺渡船。 」
  他的舅舅很快又回來,道:「我現在少拿一些珠子算送你,把你家的澡盤拿來吧。」那母親道:「已經有個很好的童子,用他所有的名珠買了我家的金盤。」對他拿的這一點珠子根本不屑一顧,且道:「你還不快走?你再不走,我的棍子可就不客氣了。」舅舅來到河邊,用腳使勁跺地喊道:「把寶貝還給我!」急得椎胸吐血,很快就死了。待他的外甥又返回將金盤給他拿來時,發現他早已一命嗚呼。外甥傷心地哽噎道:「是因為貪婪纔至於喪身嗎?」
  佛道:「菩薩守信從而獲寶,調達貪婪欺騙以至喪身。童子就是我,舅舅就是調達。菩薩就是如此意志堅定行持戒度無極。」



國王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有兩個哥哥,共兄弟三人,遭逢世上大旱,黎民相互吞食。兄弟三人為了活命,一起出去尋找食物。經過高山險谷時,好幾天沒有吃的。兩個哥哥各道:「先用老婆來救命,大概也行吧?」於是大哥就先殺了自己的老婆,分成五份。小弟仁慈,為此非常傷心,下肯吃,二哥又殺了自己的老婆。小弟更是哽噎悲哀。兩個哥哥要殺弟妻。小弟道:「靠殺掉別人而保全自己,不是佛的仁義道德。我不能這麼做。」於是他把妻子帶進深山,靠摘採野果而過活。就這麼在山中住了不少年數。山中有個瘸子,與此婦人私姘,婦人蓄意殺死其夫,於是用詭計道:「按理該是卑妾勞作供養夫君,現在卻是靠夫君養活。明天我想隨夫君一起,但願能一起經歷苦難。」其夫道:「山勢很險,你不要去。」三次推辭婦人不聽,於是第二天兩人同行。婦人見山高谷深,從後將其夫推下深谷。谷下有條河,河邊有神仙,神仙接住那人,使其未受傷害。那婦自以為得逞,非常高興,回去就與那瘸子同住在一起了。那人沿水邊行走,遇見一群商人。他把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說了出來,很得商人同情。於是將他帶到一個大富之國。
  這個國家的國王駕崩了,又沒有太子繼位,群臣相互謙讓,找不出合適的人可以當國王的,於是就找了位梵志來占卜。路上的行人只要有合乎此相的,就立其為王。梵志一見菩薩就道:「善哉,這位就是有道之君啊!他會為百姓創造幸福,將天仁施之於全國。」群臣百姓,個個揮淚稱好,齊聲祝愿萬壽無疆。大家將菩薩迎進宮去,立為國王。新國王即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養育人民,所有邪惡之術,全部廢除。國王又對百姓授以五戒,宣揚廣布十善,全國百姓都持戒,於是天帝也保護這個國家。妖魔鬼怪奔走逃竄,毒害氣體消散不聞,五穀豐登,瓜果豐熟。國王對鄰國施以正化,於是化仇消憾重新為親,四方百姓拖兒帶女雲集而來。
  那yin婦也摻扶著瘸子女婿入國乞討。她對國人講述,說她過去曾為了躲避世難而帶了丈夫進深山,現在特來歸仁。一國之人莫不感到非常奇怪,都道:「如此賢慧的婦人可以載入史冊了。」國王夫人道:「該得以重賞。」於是國王召見此婦。國王一見就問:「你認識天子不?」婦人嚇得直叩頭。國王向宮人陳述了前後經過。執法大臣道:「這可以施以殊刑。」國王道:「諸佛都以仁為三界最上之寶,我寧可自己去死,也不能違背仁道。」於是夫人派人將她趕出國去,掃除了她的腳印。
  佛告訴鶖鷺子:「國王就是我,那跛子就是調達,那婦人是好首。菩薩就是如此意



頂生的故事
  譯文
  曾經這樣聽說過:從前佛陀有一次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當時阿難閒居深思,認為眾生自始至終都很少有滿足於五欲的。於是,日中過後,阿難來到佛的住地,稽首作禮完後,退到一旁,對佛說道:「世尊啊,我閒坐時深思,深覺眾生知足者很少,不滿足於五欲的人很多。」世尊感嘆道:「是啊,是啊!你說得很對。之所以這樣,你聽我說。
  「古時有個國王,名叫頂生。東西南北都是他的臣屬。頂生王擁有七寶:飛轉金輪、白象、紺色馬、明月珠、玉女妻、聖輔臣、典兵臣。頂生王的這七樣寶貝世上少有。頂生王還有一千名王子,個個生得端正美雅,聰明博智;又個個勇猛有力能使眾人降伏猶如獅子降伏百獸一樣,如此千子,受到天下一致稱讚。頂生王既賢聖又仁慧,普天下的人都樂意歸順,國王長壽億歲。有一次,頂生王心中想到:我現有拘耶尼這個地方,土地縱橫有三十二萬里之廣,人丁興旺,五穀豐收,家家都是大富翁,世上少有。此地現歸屬我國。雖然是這樣,要是那裏的皇天能七天七夜灑落金錢銀錢,如此加惠於我的話,那該多好啊!上天滿足了他的願望,下金錢銀錢,其國境內遍地都是。金銀財寶之光,照亮全國。頂生王歡心無比,天下人都來朝拜慶賀。頂生王天天都與群臣一起歡喜相慶,人民都稱讚歌頌,從而從中獲得了無窮的快樂。
  「過了幾千萬年後,頂生王又念道:我有西方三十二萬里的土地,又擁有七種寶貝,又有千位王子光耀國家,上天又灑落金銀寶錢,這些均為世上所從未有。雖然如此,我聽說南方有個叫閻浮提的地方,土地縱橫有二十八萬里,百姓眾多,要什麼就有什麼。我要是能得到那塊土地,那該多快活啊!頂生王剛有此念頭,金輪轉向南方,七寶四兵,輕快地起飛,全部到達閻浮提。那裏的國王、臣民無不歡喜服從,終日歡欣,頂生王以正法教化。
  「又過了幾千萬年,頂生王又念道:我有西方,現在又得到了南方,天人與所有珍寶有什麼我得不到的?我聽說東方弗子逮洲有土地三十六萬里。那裏的君臣百姓,無論是財寶,還是良谷,所有珍貴之物,沒有什麼得不到的。我要是能得到那地,又該多開心啊!口中剛剛這麼提起,金輪朝東,七寶四兵一齊飛行,很快就到。那裡的君臣無不樂意歸屬。頂生王又以正法仁德教化君民。每家每戶都滿懷仁義道德。
  「又過了幾千萬年,頂生王又念道:我已擁有西土、南土、東土,天人及各種珍寶應有盡有。現在聽說北方有鬱單越洲,我要是能到這塊地方並來治理它,那又該多好啊!剛張口提起此願,金輪向北,七寶四兵一齊像先前那樣朝北飛去。剛開始進入其領地,遠遠地能見地面呈現出像翠鳥羽毛那樣的翠綠色。頂生王問:『你們見到了那翠綠色的地面了嗎?』答曰:『見到了。』 『這就是鬱單越的土地。』又見有白色的地面,頂生王問眾人,大家回答說見到了。頂生王道:『這都是搗的稻米,你們吃吧。』又見有許多寶樹,許多柔軟美麗的衣服、手鐲、戒指、耳環、瓔珞等珠光寶器,都掛在樹上。頂生王問:『你們都看見了嗎?』眾人答:『全都看見了。』頂生王道:『你們可以穿,可以用。』頂生王用仁義治理國家,以寬恕教化人民。
  「又過了幾千萬年,頂生王又心生念頭道:我本擁有三方天下,現在又得到了北方四十萬里土地,現在我想往上到忉利天到帝釋那裏去。頂生王剛有此念頭,金輪就向上,七寶四兵一齊朝上飛到天上,進了帝釋的宮殿。帝釋見頂生王來到,欣然相迎道:『久仰大名,早就盼能相見,您能來這裏,我真是很高興啊。』說著,拉著頂生王的手與其一起坐下,並將自己的寶座讓出一半給他。頂生王環顧左右,見帝釋宮殿均用黃金、白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車渠、真珠製成,頂生王見後很高興,又萌生了這樣的念頭:我已擁有四國,又有無數財寶。但帝釋宮內的榮華實在難以描繪,要是讓天帝喪命,我坐上帝釋的寶座,不就能達到我更高一層的願望了嗎?如此惡念剛興起神足即刻全滅。帝釋將他送回故宮,很快就重病不起。
  「大臣們問道:『大王病得很厲害,萬一有不測,有什麼遺命嗎?』頂生王道:『如果有人問:頂生王怎麼死的?就將你們所見的告訴他們,是因為貪婪而得病,以致喪命。所以,貪婪是殘殺生命的刀劍,是亡國的根本。眾生之所以遠離三尊,身處三塗,沒有不是因為貪婪的緣故。告誡後代子子孫孫,因為貪痴是毀滅身命的最根本之火,所以千萬要謹慎不要生貪婪之心啊!越是榮華尊貴的人他的災禍可能也就越大;越是擁有財寶多的人,他的怨家對頭也就越多。』頂生王命終後,他的後代誦念、牢記他留下的貪戒,並把它作為傳世之寶。四天下的人民遵照他的仁義教化,尊奉三容,奉行十善,以正法為治,於是得到了永遠的幸福。」
  世尊道:「我看世上能遠離榮華富貴、拋棄五欲的人很少,只有獲得聲聞四果、緣覺、無上正真道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者,纔能斷絕這一切。那頂生王,之所以能心想事成,是因為過去世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結果,並非無緣無故而空獲這一切。頂生王就是我。」佛陀說完了此經,阿難歡歡喜喜地對佛行禮。



墓魄太子的故事
  譯文
  我曾經這樣聽佛說過:從前佛陀在聞物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當時佛告訴眾位沙門:從前有個國家名叫波羅奈。國王有太子名叫墓魄。太子智慧無窮,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事,沒有不知道的。太子又生得儀表端正,容光煥發,猶如眾星所拱之明月。國王唯有此一子,所以全國人民都非常愛戴。然而太子十三歲了卻仍不開口說話,就像啞巴。王后發愁。於是國王就請眾梵志來商議此事。梵志們道:「這不是好兆頭。雖然相貌端正,但卻不會說話。對大王有什麼好處?後宮之中沒有子嗣,難道不是他害的嗎?該依靠fa將他活埋,大王定能得貴子。」國王心中下安,即入內與皇后商量。皇后及宮人個個悲哀慟哭,嘆道:「太子怎麼會這麼沒有福份,活生生地遭受如此災殃呢!」舉哀者擠滿了道路,就像國有大喪。太子穿過的寶服被拿來給了喪夫。喪夫到城外又將太子所穿的衣服、珠寶全都搶了去,然後一起造塚做墓。
  墓魄想到:國王及國人都相信我真的是啞巴了。於是默默地收拾起被喪夫搶去的物,到水中洗淨了身子,往身上塗上了香,穿上名貴的寶服,走到墓場喊道:「你們這是乾什麼?」喪夫們答道:「太子又聾又啞,致使國家後繼無人。國王命令將其活埋,希望能生貴子。」墓魄道:「我就是墓魄。」喪夫們一看車內,空空如也,墓魄早不在了,而說話的這個人,臉上閃閃發光,把遠近照得透亮,就像天上的太陽那麼明亮。聖靈的巨大的力量,驚動天地眾神。喪夫們一個個都又驚又怕,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個個臉色又黃又青。聽太子出口成章,沒有不畏懼的。喪夫們向天嘆道:「這是因為太子的靈德纔達到這樣的程度。」於是一個個叩頭陳請道:「希望能趕緊使王令取消,眾人不再悲嘆。」太子道:「你們快去告訴國王,說我能說話。」於是眾人飛奔回去,奏聞國王。王后及百姓都感到很奇怪,又很高興,連連稱好,一個個歡天喜地。於是車馬飛馳,眾人奔躍而趕來,連路都堵了起來。
  墓魄心想:我要是能成為沙門,修習無為清淨之行,不也很好嗎?太子剛有此意,馬上就如願了。帝釋變作庭苑、池塘、樹木,均為世上人所沒有見過的。脫去了太子華貴的衣服,變成了袈裟。國王到後,太子五體投地,依禮叩拜。國王當即坐下,聽太子言語典雅,聲音洪亮,又見太子光影輝煌,神祇威靈,天地為之震動,心中大喜,道:「我有你來,舉國敬愛。你該繼承王位,為民之父母。」太子對道:「只盼大王能發慈悲,聽我幾句微言。從前我曾是這個國家的國王,名叫須念。在位執政二十五年。我奉行十善,以慈悲之心養育百姓。鞭杖刀槍全都收起,不再使用,監獄中沒有囚犯,路上也聽不到悲怨嘆息之聲。就這樣惠施流布,潤澤周遍。但是卻因出遊之時隨從太多,大臣為開路而驅除百姓,使百姓惶恐不安,所以最後入太山,被燒煮割裂,共有六萬年,求死不得,呼喊無救。那個時候,家中有許多親人,國家有群臣百姓。他們都擁有億萬財產,享受著無窮無盡的歡樂,難道會知道我在太山地獄之中被曉煮割裂的無窮無盡的痛苦嗎?妻子臣民享受著生存的榮華富貴,誰能為我分擔這麼多的痛苦呢?只有那種種毒刑,數也數不清。所以,我只要一想起那些,就心驚膽跳,全身虛汗,寒毛直豎。只怕說話招來災禍,而災禍總像影子似的一直跟著我。即使想說話,又怕重犯入太山之罪過,太山地獄的苦難實在不能再有了,所以總是閉口縮舌一直不說話。如此十三年,但那些邪惡的大臣卻讓國王將我活埋。我伯大王會遭太山之苦,所以要開口對大王講說這番話。現在我想作沙門,修習清淨無欲之道,堵住眾禍諸難之門,不再作國王,請大王不要怪罪。」
  國王道:「你是聖明的君主,品行高尚,仁德廣厚,以道治國治民,所犯的過錯細如髮絲,人們想都想不出來,但卻因之獲罪,受如此殘酷的懲罰。像我現在這樣作為一國之君,為所欲為,不奉行正法,最後將會有什麼結果啊?」於是聽任墓魄學道修行。回國以後,國王以正法治理國家,不再聽信妖道邪言,結果國家豐盛,百姓歡樂。而墓魄則自己約束情感滅絕慾念,一心修道,立志精進,最後終於得以成佛。墓魄將自己的經歷作為例子到處向眾生宣講,為了能拯救他們以至能涅槃解脫。
  佛告訴眾位比丘:「那時的墓魄就是我,父王就是淨飯王,王后就是我的母親摩耶夫人,那榮華、美色、邪惡、娛樂,都是燒身之爐;而唯有清淨澹泊,纔是無患之家。若想避免苦難,脫離罪惡,就不能離開佛教。修道雖然辛苦,但遠勝於身處三惡道中,做人就會沒有貧困,不處八難之地了。有學道之志者,應按佛所教化的那樣去做,想要獲得緣覺、羅漢、涅槃的話,隨即可得。」佛說完經後,眾沙門一個個高高興興,稽首作禮。




兄長(獼猴)的故事
  譯文
  從前,在許多許多劫以前,菩薩為兄長,與其弟一起出外販貨求利撫養雙親。到了另外一個國家,哥哥讓弟弟把帶的珠子獻給國王看。國王見其弟容顏若華,非常喜歡,就將女兒許配他。又買了成千上萬的珠子。弟弟回去將此事告訴哥哥。哥哥於是追到王宮。國王又見當哥哥的相貌堂堂,言辭典雅,無與倫比,國王更加喜歡,轉頭又將女兒許配給兄長。此女心中大喜。哥哥心中想到:丈夫的哥哥猶如父親,弟弟的妻子就像孩子,這有父子親情關係在內,怎能行嫁娶之道呢?這國王身處人君之尊位,但所做所為卻全如禽獸一般。於是就帶著弟弟離開了。那女人登上高台看著兄弟倆離去,道:「我要作鬼怪毒蟲吃掉你這當哥哥的肝,大概總可以吧?」
  幾度生死輪迴,哥哥變成了獼猴,那女人與弟弟都成了龞,且是夫婦。龞妻生了病,想吃獼猴的肝,龞夫於是就出去尋找。正好見獼猴下山找水喝,就道:「你聽過美妙的音樂嗎?」獼猴答道:「沒有啊。」龞道:「我家中有美音妙樂,你不想參觀一下嗎?」答道:「想。」龞道:「你坐到我的背上,我帶你去。」於是,獼猴跳到龞的背上隨其前往。走了一半,龞忍不住道:「我的妻子想吃你的肝,水中那會有什麼美妙的音樂呢?」彌猴心中很是慚愧,道:戒律常用以守護善法,權勢多用於周濟苦難。於是對龞道:「你為什麼不早說呢?我把肝掛在那樹上呢。」龞信以為真,於是又遊了回來。彌猴跳上岸道:「該死的龞,怎麼會有肚子裏的肝卻掛在樹上的?」
  佛告訴眾比丘:「那哥哥就是我,一直保持貞潔清淨,始終不犯yin亂。因須了前世餘殃而身墮為獼猴。弟弟及那國王之女均身墮為龞,雄的是調達,雌的是調達的妻子。菩薩就是如此意志堅定行持戒度無極。」



2戒度無極的故事


  譯文
  所謂持戒度無極,說的是什麼呢?有眾生愚昧無知,狂暴兇惡,喜歡殘害生命;有眾生貪財偷盜,yin欲污濁;有眾生喜歡搬弄是非,相互惡罵;有眾生言語無實,yin穢荒誕;有眾生嫉妒他人,心痴憤恨;有眾生危害親人,殺戮聖人;有眾生毀謗佛陀,中傷賢者;還有的眾生竊取宗廟之中神聖之物,心懷狠毒惡逆,毀壞三寶,如此更加可惡。寧可去被人宰割,剁成肉醬在街上賣,也不能做這些事。崇信三寶,就可得四恩普濟。



象王的故事
  從前,菩薩曾經是像王。象王心胸寬廣,明曉有佛、有法、有比丘僧人,一直自我修道歸依三寶,總是以弘大慈悲心拯救眾生,發願立誓若能成佛,將度脫一切眾生。象王共率五百頭像。象王有兩個妻子。有一次,象王從水中採得一朶蓮華,顏色非常漂亮,就將花送給正妻。正妻得到此花,非常高興,道:「水那麼寒冷,怎麼會開出這般美麗的花的呢?」象王的小妻貪婪嫉妒,心有恨意而發誓:「我將用那最毒的毒鴆來殺死你。」
  當時這小婦人就因氣結而身亡,其靈魂感化為貴族人家的女兒,顏面如花似玉,美麗無比,且智慧聰明,博古通今,還能仰觀天文而知時世之盛衰。國王知道後,就娉其為皇后。她一入宮,就向國王呈獻治國的建議,頗合忠臣之義。國王很高興,從而對她很崇敬,總是言聽計從。有一次,夫人道:「我曾經夢見有六牙之象,我想用象牙作耳環,大王如果不替我弄來的話,我就要死了。」國王道:「別瞎說了,旁人聽了會笑。」夫人道:「您看我已心生憂結。」國王於是請了四位大臣來商議此事,說自己曾有此夢。問:「從古到今有過這樣的象嗎?」一位大臣答道:「沒有。」一位大臣道:「大王沒有做此夢。」一位大臣道:「倒是聽說有,但在很遠的地方。」一位大臣道:「如果能到那個地方的話,帝釋天現在就要飛到這裏來了。」四位大臣於是就召集四方的射師詢問關於此象。南方的射師道:「曾常聽我死去的父親說有此象,但極其遙遠,很難到達。」大臣們將此事奏聞國王,說:「這個人知道。」
  國王就召來了那位射師。夫人對他道:「你一直往南走三千里,見到一座山就進山,再走二天多,就到了象所在的地方。你在路邊挖個坑,剃掉鬚髮,穿上沙門的衣服,在坑中射那像,然後截取像牙。拿二根象牙回來。」射師遵命而前行,來到像所遊玩的地方,先射象,然後穿袈裟持鉢盂,停在坑中。象王見沙門,就低頭說道:「敬禮道士!您為什麼要射傷我的軀體呢?」答道:「想要你的牙。」象王道:「我疼痛難忍,您快把我的牙拿去,不要擾亂我心,令我產生惡念。心中懷有惡念的人,死後將入太山、餓鬼、畜生道中。而心懷忍辱、慈悲,以己之善報人之惡,是菩薩高尚的品行。我即使粉身碎骨,也終不違逆。修習此行的人死後就上天,很快可得滅度。」此人即截取像牙。象王道:「道士應當趕緊往回走,別讓群象找到您的腳印。」象王等那人走遠,疼痛難忍無比,倒地大叫,一下子就死了,立即往生天上。群象聞聲從四方奔來,齊道:「是誰殺了我們的大王?」四處搜尋不到,又回來圍著象王屍首哀號。射師拿了象牙回到王宮,國王見到像牙,心中忍不住悲傷恐怖。夫人把象牙拿在手中,正想要仔細看,忽然電閃雷鳴,一聲震天的霹靂將她擊倒,吐血而死,被打入地獄。
  佛告訴眾位沙門:「當時的象王就是我。大婦正妻是瞿夷,獵人是調達,小夫人是好首。菩薩就是如此意志堅定行持戒度無極。」



大富翁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經是大富翁,擁有無量財產。他一直尊奉三寶,慈悲心向眾生。有一次他在街上見到有人賣龞,心中非常悲傷,於是問賣主價錢多少?賣主知道菩薩有普慈弘悲之德,廣濟眾生,再加又有數不盡的財富,所以無論貴賤,均不會拒絕。如此,賣主就道:「一百萬。你要就拿去,否則,我就回家煮了吃了。」菩薩答道:「很好。」即照此價買下此龞。
  菩薩將龞拿回家,用水洗淨了身上的傷口,然後將龞帶到海邊放生。菩薩看著龞漸漸遠遊,心中悲喜交集,發誓道:「願太山餓鬼之類眾生,牢監地獄中之受苦者,能早日免除其苦難,身安命全就像你現在這樣。」然後他又面向十方稽首禱告,合掌發誓道:「眾生惶恐紛亂,其苦無量。我將成為天,成為地,為枯旱而降甘露,為漂溺於水者提供船筏,為飢渴者施捨食物、飲料,使天寒無衣者有衣禦寒,使酷熱中暑者能吹清涼之風,給病人良藥,讓盲人得見光明,如果碰上有濁世顛倒之時,我將在此中成佛度脫那些受苦受難的眾生。」十方諸佛全都讚賞他的誓言,道:「真好啊,您的志願一定會實現。」
  後來有天夜裏,那龞來咬他的門。菩薩聽到門有聲音,覺得很奇怪,派人出去察看,見是一隻龞,就回來告訴菩薩。於是菩薩走出門去看。只聽那龞忽然開口說人話:「我受菩薩重恩,得以不死,保全性命,但卻不能報答您的大恩大德。龞為水中動物,能知水的漲落起伏。洪水很快就會來到,必定造成巨大的災_HAI。望您趕緊準備舟船,到時我會來迎接。」菩薩答道:「很好。」第二天早晨菩薩到皇宮將此事告訴國王。國王因為菩薩一直很有聲望,所以聽信其言,把住在低處的國民都遷到了高地。
  洪水來時,那龞真來了,道:「洪水已經來了,您快下來,跟我走,可避災無患。」一條船緊隨其後,有條蛇在追那船,菩薩道:「救下它吧!」龞道:「很好。」又見水面漂了一隻狐狸,菩薩道:「救下它吧!」龞道:「好。」又見水面上漂了個人,正打著自己的嘴巴,呼天搶地說:「可憐可憐我,快救我吧!」菩薩道:「救下他吧!」龞卻道:「還是小心點別救他算了。人心都虛偽不真,很少有自始自終講信用的,背信棄義,貪求勢利,喜歡行凶作惡。」菩薩道:「動物你救了,卻丟下人不管,這怎麼能算是仁呢?我不忍心這樣。」於是就將那人救上船來。那龞道:「您會後悔的。」於是那龞將船引到一塊豐饒的地帶。龞辭別道:「我已報您的恩德請允許告退。」菩薩答道:「我如果能獲得如來無所著至真正覺的話,一定度你。」龞道:「很好。」
  龞退走後,蛇、狐也都各自離去。狐狸找到一個洞穴居住,卻在那裏發現了古人藏在那裏的紫磨名金,有一百斤重。它高興地說:「應當用此金來報菩薩的救命之恩。」於是趕緊回到菩薩那裏,道:「小獸受恩獲救得以保全性命。小獸為穴居之物,故求穴以自安,在穴中得到重有百斤的金子。此洞穴既非墳塚也非人家,此金既不是搶劫而得也不是偷竊而來,完全是因我精誠所致。我願把此金獻給聖賢。」菩薩心想:如果不要也是白白被損,對貧民百姓無益。我要是拿來布施,可使眾生得以獲助,不也是好事嗎?於是就將金子拿了來。那個曾漂在水上的人見到了,說道:「分我一半。」菩薩就給了他十斤。那人卻道:「你掘墳搶金,該當何罪?你不分一半給我,我一定報告有司。」菩薩答道:「百姓貧困,我想把金子平分給他們,現在讓你獨吞,不就太偏心了嗎?」
  那人於是報告了有司,菩薩被拘捕,什麼也沒說,只是一心歸命三寶,悔過自責,慈心發願眾生能早日脫離八難,不要像我現在這樣與人結怨。蛇、狐相會議論道:「這事該怎麼辦呢?」蛇道:「我有辦法幫助他。」於是口裏銜了良藥,開門進入牢獄。蛇見菩薩臉色很不好,愴然心悲,對菩薩道:「您把這藥收好,我將去咬太子,毒很厲害,無人能救。您拿了此藥上奏國王,只要用藥一敷,立刻就好。」菩薩沈默不語。蛇果如其言行事,太於命在旦夕。國王頒告全國道:「若有能救得太子命的,我將封其為相國,我與他共同治理國家。」菩薩於是上奏,將藥給太子一敷,立即就好了。國王非常高興,詢問其原因。囚犯將此事原原本本陳上。國王悵然自責道:「我真是太愚昧無知了。」於是殺了那個貪心的「漂人」,大赦全國,封菩薩為相國,並與他手牽著手一起入宮並坐,國王問:「聖賢講說何書,懷有何道,而能有天地之仁,施惠眾生呢?」菩薩答道:「我講說佛經,懷有佛道。」國王又問:「佛有要訣嗎? 」答道:「有。佛說有四無常在,由此眾禍滅絕,神助福盛。」國王道:「太好了!但願我能獲此寶。」菩薩道:「乾坤終了之時,有七個太陽一起發光照射,大海乾枯水盡,天地炯然發光,須彌山崩塌壞裂,天人鬼龍,眾生身命,一下子就被燒得無踪無影。前世繁盛現在衰敗,這就是所說的無常啊。明智之上持有無常的觀念,謂天地都這樣,官位爵祿、國家土地,又怎能長存不變?有這種觀念的人纔能有普慈的志向。」國王道:「天地尚且如此,更何況國家土地?佛所說的無常,我很相信呢!」
  大富長者又道:「痛苦之中尤為痛苦的事,國王應該知道。」國王道:「願聆聽明誡。」菩薩道:「眾生之識靈微妙難知,看起來無形,聽起來無聲,廣於天下,高無盡頭,如大海般無邊無涯,輪迴輾轉永不停息。但是,因貪戀六欲,猶如大海尚滿足不了眾水流。所以多次經太山燒煮,諸毒眾苦,於是有的成為餓鬼,燒化的銅水被灌入口中,在太山作苦役。有的變作畜生,被屠宰剝皮裂骨,死後還總是得又遭刀刃,痛苦無量。若得以為人,先是身在母胎十月,臨生時之急迫,母宮的狹窄,致使猶若繩索絞身,而呱呱落地之時的痛苦就像從高空中墮下,被風所吹如火燒身,在溫水中洗身甚於將燒化的銅液自灌於身,用手按摩身體猶如用刀在自剝。類似這樣的種種苦痛,實在難以陳述。年長日久後,諸根都已熟又老化,頭髮斑白,牙齒隕落,內外均虛耗而無餘,於是人為之傷心悲痛,轉而成重病,四大將要分離,節節都疼痛不堪,坐臥都得靠人幫忙,醫生來治反而更增煩惱,生命將要結束之時,體中各種風刀一起興起,支解身體,截筋碎骨,七竅全都堵塞,奄奄劍一息,靈魂消逝,又不知去哪裹尋找新的投生之所。如果靈魂升天,天也有貧富貴賤,壽命也並非能無限制延長,福盡罪來,又要下太山為餓鬼畜生,這就叫作苦。」國王道:「太好了,佛所說的關於苦的要領,我很相信呢!」
  大富長者又道:「所謂有必定就是空,就像兩塊木頭相鑽有火產生,火燃而木被燒,其結果是火木俱盡,二者皆空。往古時代先王的宮殿臣民百姓,現在都消失不見,這也是空啊。」國王道:「太好了,佛所說的關於空的要領,我也很相信呢!」大富長者又說:「身體就是地、水、火、風組成的,堅硬者為地,柔軟者為水,熱的是火、有氣息的是風,命終靈魂離去,四大各自分離,不能保全,所以叫非身。」國王道:
  「太好了,佛所說的非身,我相信了。身體尚且不能保全,更何況國家土地呢?痛心的是我國的歷代先王,卻沒有聽聞佛的無上正真最正覺非常苦空非身的教化啊。」
  大富長者又道:「既然天地無常,誰又能保住國家呢?為什麼不將所有的庫藏拿來布施給那些貧困飢餓的人呢?」國王道:「太好了,賢明之師的教誨真讓人痛快。」於是立即竭盡國庫中之所藏來布施貧民百姓。對鰥寡孤兒就像對自己的雙親與孩子一樣。百姓們都穿得很鮮豔、漂亮,再沒有貧富之別。舉國歡欣,大家每天走路都笑容滿面,仰天讚歎道:「是菩薩的神通教化纔有了今天。」四方都感嘆菩薩的仁德,天下從此太平。
  佛告訴眾位沙門:「那大富長者就是我,國王是彌勒,龞是阿難,狐狸是鶖鷺子,蛇是目連,漂人是調達。菩薩就是這樣慈惠行布施度無極。 」



鬼王的故事
  譯文
  從前有個梵志,有一百二十歲,他保持貞潔,不娶妻室,全無yin亂放縱之事。獨自靜處山澤之中,不貪慕世俗榮華富貴。住在用茅草搭起茅廬中,以蓬蒿為席,以泉水野果為食,維持生命。他志行弘大,德行高尚,天下所有的人都讚嘆他的美德。國王聘請他作宰相,他立志於修道,辭謝不仕。就這樣住在山澤之中有幾十年。其仁德廣及眾生,禽獸都紛紛前來歸附,望得以依賴。
  當時有四種動物:狐、獺、猴、兔,他們每天都恭敬地供養道士,靜心聽他講經。天長日久,山中野果都沒有了。道士想離開這裏去找那野果豐盛的地方。四獸發愁,道:「即使有一個的榮華富貴之士,也不過就像滿海的髒水,不如一升甘露一樣。道士走後,我們就听不到那神聖的經典了,我們不就沒命了嗎?我們要各盡所能去尋找吃的、喝的,以供養道士,懇請他留在此山,以使我等能廣聞大法。」四獸這麼商議後,都覺得可行。
  於是猴子設法去採野果。狐狸變作人,弄到一袋炒麵,水獺抓到一條大魚。各自都道:「可以供給道士作一個月的糧食。」兔子深思:我該拿什麼來供養道士呢?他說:「有生就有死,這身體不過就像個腐朽的器物,本應該拋棄。供給一萬個凡夫俗子糧食下如供給道士一人。」於是立即去拿來木柴,燒成炭火,然後對道士道:「我的身子雖小,但也可供作一日之糧。」說完,就自己撲到火上,但火卻滅了。道士見此情景,無限感慨。諸佛感歎其仁德,於是天神慈育萬物,道士留下,繼續每天講說美妙的經典,四獸承受教誨。
  佛告訴諸位沙門:「那梵志是定光佛,兔子就是我,獼猴是鶖鷺子,狐狸是阿難,



天鵝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身為天鵝,生了三隻小天鵝。當時國家大旱,沒有東西可吃,天鵝撕下自己翅膀下的肉來餵小天鵝,以維持它們的生命。三隻小天鵝道:「這肉的味道怎麼跟母親身上的味道一樣,莫不是媽媽拿自己身上的肉來餵我們?」三隻小天鵝愴然悲傷,道:「寧可我們自己去死,也不能損壞母親的身體。」於是閉口不吃。母天鵝見孩子們不吃,又重新尋求別的食物。天神感嘆道:「這母天鵝的一片慈惠之心沒人能超得過,這小天鵝的一片孝心也世間少有啊。」於是諸天神一齊幫助它們所求願望,只要心中一想到,馬上就能實現。
  佛告訴眾位比丘:「母天鵝就是我,三隻小天鵝是捨利弗、目連、阿難。菩薩就是這樣慈惠行布施度無極。」



王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經身為鹿王,體壯高大,毛有五色,兩隻蹄角生得高雅而奇特,群鹿拜伏相隨,鹿群有數千隻。有一天,國王出去打獵,驚散鹿群,有的跳上山岩,有的掉進深坑,有的上樹,有的穿棘,加之被獵殺,摧殘死傷為數不少。鹿王見此情景,悲傷哽噎道:「我是群鹿之首,應該考慮周到,選擇沒有危險的地方而遊玩,只為貪有好草而在此留連不肯離去,使眾鹿摧殘死傷,罪過在我啊!」
  於是迳自進入那個國家。國人見到此鹿,都說:「我們的國王有至仁之德,現有神鹿來朝拜。」大家都認為這是國家的吉祥,沒人敢干涉它。鹿王來到大殿前,跪下道:「小畜苟且貪生,來到貴國國界吃草,突然碰到獵人,四處奔走逃命,或生離相失不見,或喪命狼籍成堆。上天慈仁愛物,實在可悲可哀。我希望由我們自己來選擇,每天供給太官。我知道數目,不敢欺騙大王。」國王非常奇怪道:「太官所用鹿,每天不會超過一頭,不知道你們死傷這麼多。若真如你所說的,我發誓不再打獵。」
  鹿王退下回到鹿群,將此事告訴眾鹿,指出何為禍,何為福。群鹿拜伏聆聽,自動一個輪一個地去,先去的總是先死。大家都向鹿王告辭,鹿王為之傷感,一邊哭著一邊教導群鹿道:「你們應該見世人皆有一死,誰能免卻,沿路念佛,仁義、孝道、慈悲,到了人王那裏,千萬不要有怨恨。」天天都這樣。有一天,有個輪到該去的母鹿,身懷有孕,就要分娩。此鹿道:「我並不敢逃避死亡,但請求生下小鹿後再去。」這樣就必須由下一個先代它去。此鹿頓首哭道:「我一定去死。但還有一日一夜之生,生命短暫,該輪到我時,我定死無怨。」
  鹿王不忍心讓此鹿去死,第二天躲開眾鹿,自己來到太官那裏。廚師認識它,就告訴國王。國王詢問原因,鹿王如實以答。國王聽後,愴然而為之流淚道:「難道有畜獸懷天地之仁德,殺身濟眾,實現古人弘慈之高行的嗎?我身為人王,卻每天殺眾生之命,自己吃得肥頭大耳的。我這不是喜歡兇暴酷殘,崇尚豺狼的行為嗎?此獸為了仁義,真有奉天之德行啊!」
  國王把鹿王送了回去,回到國內,敕命全國:如果有侵犯鹿的,與侵犯人一樣受罰。從此之後,國王及群臣百官全都遵守教化,黎民百姓遵從仁義道德不再行殺,潤澤施及草木,國家於是太平。菩薩世世代代捨命濟物,最後功成德隆,成為佛陀。
  佛告訴眾位比丘:「那時的鹿王就是我,國王是捨利弗。菩薩就是這樣慈惠行布施度無極。」

  原典
  昔者菩薩身為鹿王,厥體高大,身毛五色,蹄角奇雅,眾鹿伏從,數千為群。國王出獵,群鹿分散,投岩墮坑,盪樹貫棘,摧破死傷,所殺不少。鹿王睹之,哽噎曰:「吾為眾長,宜當明慮,擇地而遊。苟為美草而翔(1)於斯,凋殘群小,罪在我也。」
  徑自入國。國人睹之,僉曰:「吾王有至仁之德,神鹿來朝。」以為國瑞,莫敢干之。乃到殿前,跪而云曰:「小畜貪生,寄命國界,卒逢獵者,蟲類奔迸,或生相失,或死狼藉。天仁愛物,實為可哀。願自相選,日供太官乞知其數,不敢欺王。」王甚奇曰:「太官所用日不過一,不知汝等傷死甚多。若實如雲,吾誓不獵。」
  鹿王退還,悉命群鹿,具以斯意示其禍福。群鹿伏聽,自相差次,應先行者每當就死,過辭其王,王為泣涕,誨喻之曰:「睹世皆死,孰有免之?尋路念佛,仁孝慈心,向彼人王,慎無怨矣。」日日若茲。中有應行者而身重胎,曰:「死不敢避,乞須挽娠。」更取其次,欲以代之。其次頓首泣涕而曰:「必當就死。尚有一日一夜之生,斯須之命,時至不恨。」
  鹿王不忍枉其生命,明日遁眾,身詣太官。廚人識之,即以上聞。王問其故,辭答如上。王愴然為之流淚曰:「豈有畜獸懷天地之仁,殺身濟眾,履古人弘慈之行哉?吾為人君,日殺眾生之命,肥澤己體。吾好兇虐,尚豺狼之行乎?獸為斯仁,有奉天之德矣。」
  王遺鹿去,還其本居,敕一國界:若有犯鹿者,與人同罰。自斯之後,王及群寮率化,黎民遵仁不殺,潤逮草木,國遂太平。菩薩世世危命濟物,功成德隆,遂為尊雄。
  佛告諸比丘:「時鹿王者是吾身也,國王者舍利弗(2)是。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註釋
  (1)翔:本指盤旋地飛。在此引申指留連不肯離去。
  (2)舍利弗:也稱「舍利弗多羅」、「富多羅」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聽釋迦牟尼在竹林精舍講法,因崇拜佛教緣起真理,與目犍連一起,聯合徒眾二百人,跟釋迦牟尼出家,侍佛右側,成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智慧敏捷,故被稱為「智慧第一」。「舍利弗」也意譯作「鶖鷺子」,以其母眼似鶖鷺而得名。



須大拏太子的故事
  譯文
  從前,葉波國國王名叫薩阇,號為濕隨。國王治國公正無私,百姓敬服無怨。國王有太子名叫須大拏。太子儀表堂堂,絕世稀有,仁孝慈悲,無與倫比。太子以四等無量之心普護眾生,言語談吐從不傷人。國王有此一子,猶如擁有無價之寶。太子侍奉雙親慈孝與天相同,自懂事開始,就一直發願要廣行布施,拯救眾生,以使後代受福無窮。愚昧無智之輩不知世界萬物剎那生滅,無常變化,還以為可永保不失;睿智聰慧之士明了世間財物為五家所佔,但仍廣行布施之事。十方諸佛世尊、緣覺無不讚歎:布施是世上最可寶貴的。故太子廣行布施,恩惠施及眾生。想要衣物食品者,只要開口,馬上就給。金銀財寶車馬田宅等,無求不與。因而太子美名遠揚,四方讚歎。
  國王有一匹白象,威武勇猛,能擊倒六十匹象。敵人侵略,均靠此象獲勝。當時敵國的國王召眾大臣商議,派遣八位梵志道:「須大拏太子有聖賢之德,無求不應,故派你們八人到太子住所去向他求取白象,若能得到,將有重賞。」八位梵志受命上路,穿著鹿皮衣,腳拖拉著鞋,手持瓶執杖,遠涉書里之遙,歷經鄉城郡縣,最後終於到了葉波國。他們都柱杖翹一腳麵向宮門站著,對衛士道:「我們聽說太子佈施貧乏,潤及眾生,所以從遠方來求取我們所缺的東西。」衛士入內如實奏聞。太子一聽,當即欣然出迎,猶孝子見雙親,稽首禮拜,慰勞道:「從哪裏來?一定很辛苦了吧? 你們這麼一腳站著,想要什麼呢?」對方答道:「太子之德惠,八方普聞,上達蒼天,下至黃泉,巍巍如大山,普天之下無不景仰讚歎。你為天人之子,言而必信。如果您真能做到不違眾願而布施的話,那我們現在就想求取那在蓮花上行走的白象,象名為羅阇各心大檀。」太子道:「很好。只希望諸位想要什麼金銀財寶,儘管道來,不要為難。」於是即命侍者為白象披上金銀鞍勒,然後牽來。太子左手持象繩,右手端金甕,洗淨梵志的手,慈祥和藹,欣然把象交給梵志。梵志非常高興,立即念咒祝愿,然後一齊騎上白象,含笑而去。
  宰相及文武大臣個個悵然若失,一起議論道:「此象威武勇猛,為百獸之雄,國家靠它得以安寧。只要與敵人交戰,總是威風凜凜,衝鋒陷陣。現在太子卻將它惠施給敵國仇人,國家還靠什麼呢?」於是一起向國王進諫:「白象勇猛能擊退六十隻象,為我國克敵之寶。而太子卻將它惠施給有深仇大怨的敵人,這樣國庫所藏會日日減少。太子這麼無限制地佈施下去,幾年之內,微臣等生怕全國的婦女兒童都會成為他的施惠之物。」國王聽了此番話,淒然良久而道:「太子喜歡佛道,周濟窮乏,慈育群生,布施自然是他最重要的事。縱然能夠禁止,將其拘留,施以懲罰,那也是無道的行為。」百官一起道:「經過切磋琢磨的教儀自然沒有過錯,拘留懲罰是暴虐的行為,臣等不敢。只要將太子趕出國去,放逐於田野,十年之內讓他反省自悔,這是微臣們的願望。」
  於是國王立即派使者告訴太子道:「像是國寶,你為什麼施給仇人?我不忍心懲罰你,趕緊離開這個國家。」太子道:「父王天命不敢違,但希望能允許我再布施窮人七天,我即出國,定無怨恨。」使者將此話奏聞國王,國王道:「快走,我不允許你這麼做。」使者對太子道:「國王不允許。」太子又道:「不敢違天命。我自己有私財可施,不會動用國家財物。」使者禀告國王,國王同意了。於是太子欣然命令侍從,叫他們去勸說國內那些窮困的百姓快來,要什麼就拿什麼,我一定盡力供給。國土、官爵、田宅、財寶,均如夢幻,沒有永不磨滅的。萬民百姓,大大小小均爭著趕往宮門,太子將自己的飲食、衣被、七寶等珍奇之物全部拿出來,恣民所欲。布施結束,窮人全變富了。
  太子之妻名曼坁,本為另一國王的女兒,長得如花似玉,一國無雙。從頭到腳都以七寶裝飾打扮,耀眼奪目。太子對妻道:「你站起來聽我說,你知道大王將要把我遷到檀特山中十年的事嗎?」其妻大驚站起來看著太子,邊流淚邊道:「君有何罪而被放逐深山,拋國棄榮呢?」太子答道:「因為我布施,虛耗國家財產,而且將戰寶名象施給仇人,國王及群臣生氣故放逐我至深山。」其妻明白後,立即祝愿發誓:願國富穀豐,大王臣民富有,壽命無極。我則立志隨太子進深山,一心成道,弘大誓願。
  太子道:「只是那深山水澤是極令人恐怖的地方,虎豹豺狼猛獸不斷,又有毒蟲、魍魎死鬼,以及雷電霹靂、風雨雲霧,那實在是非常可怕的。不是太冷就是太熱,樹木難依,蒺藜碎石,不是你所能忍受的。你本是帝王之子,生就榮華富貴,在王宮中長大,穿的是絲綢細軟,吃的是山珍海味,睡則綿羅帷帳,聽則美曲妙音,一直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現要住進深山大澤的話,睡只有草蓐,吃唯是果蓏,不是人所能忍受的。你怎麼能受得了呢?」
  其妻答道:「細軟、珍寶、帷帳、美味等物,對我又有什麼用,假如我與太子生離兩處?大王外出時用幡旗作為標誌,烈火則以煙作為標誌,婦人以自己的丈夫作為標誌,我像幼兒依賴雙親一般仰仗太子。太子在國內廣布弘施,我與太子心願相同。現在應當與太子一起歷險經難。如果仍留在此空守榮華,怎麼能算作是仁道呢?倘若有人來乞討,不見太子,我會傷心痛感,必死無疑。」
  太子道:「遠方國家的人來乞討,哪怕是妻子與兒女,我都不會拒絕。你貪戀情愛,假如違背了仁惠之道,就將滅絕所有恩德澤潤,使我不能完成重任。」其妻答道:「太子佈施,世間少有,您應該實現您的弘誓大願,千萬不要半途而廢。千年萬代都無人能像您這樣。您要完成佛的重任,我不敢違背。」太子道:「好。」
  於是攜妻帶子與母親辭別。太子一邊叩頭一邊傷心地說道:「只願母親不要再施大恩,多保重自己玉體。國事多端煩雜,願母親能多以慈諫,不要只圖自在,而辜負了蒼天百姓。當忍而不可忍的時候,能忍則為寶。」其母聽了這一番訣別之言,對左右侍者道:「我真是身如硬石,心如鋼鐵啊。現在親生兒子被驅逐,我這是什麼心啊!沒有兒子時結願求嗣,懷孕的時候如樹含花,天天盼著他長大。老天保祐讓我有了兒子,現在好不容易撫養成人,難道就該生生相離嗎?宮中夫人嬪妃平時有嫉護之心的,此時都會暗中高興,不再禮敬我。」太子率妻子兒女稽首拜退,宮內所有的人都傷心哽噎。太子出宮又與文武大臣、官吏百姓痛別,然後出城。眾人全都竊竊私語道:「太子是國家的聖靈,為眾寶之尊,雙親怎麼能把他趕出去呢?」太子在城外坐下,感謝所有的送行者,並請他們都回去。百姓們個個叩頭拜伏,一起痛哭,有的搥胸頓足,有的呼天搶地,聲音震動了整個國家。
  太子率妻子兒女出發前進,直到覺得離自己的國家已經很遠了,纔在一棵樹下坐下。這時有位從遠方來的梵志來乞討,太子就脫下身上的寶服,解下妻子佩帶的珠寶飾物,全部都給了他。然後讓妻子兒女上車,駕車而去。剛走上大路,又碰上有梵志跟上來要他的馬,太子就解下馬給他。然後太子自己代替馬拉車向前。後又有梵志來討他的車。太子就讓妻子兒女下車,將車送給他。這時,太子車馬、衣服、身上珍寶飾物全都給光了。於是太子讓妻子抱上女兒,自己抱上兒子,繼續向前。就這樣,太子雖因在國內時,施捨名象、眾寶車馬,而被詆毀驅逐,但他未曾有半點悔恨之心,妻子兒女與其和心相隨,高高興興進入深山。他們走了二十一天,終於來到檀特山中。太子見此山樹木茂盛;山珍野果掛滿枝頭:甘泉清澈,野鴨、雁子、鴛鴦戲遊其間;山中百鳥齊鳴,和合相應,於是對妻子道:「你看此山:樹木參天挺直,百鳥齊聲悲鳴,到處都有甘泉,山珍野果很多,我們可以此為飲食,從而一心修道,不違背當時的誓願。」
  山中的道人個個都守節好學。其中有一位叫阿周陀的,已在山中住了很久,有玄妙之德行。於是太子便率領妻子兒女來到他那裏,叩頭禮拜,然後合掌而立,對道士說:「我帶領妻子兒女來這裏學道,願道人垂洪慈,施教誨,以成全我的志向。」於是道人便教,太子則學。太子用柴草搭起了茅屋,用蘭草編成了衣服,結起頭髮,食果飲泉。男孩兒叫耶利,穿著小草服,整天跟著父親進進出出;女孩兒叫罽拏延,穿著鹿皮襖,整天隨著母親進進出出。他們在山裏住了一夜,泉水就變得更多更甜,山珍名果長得更加茂盛,山間還生出了可以製藥的大樹。
  鳩留縣有個很窮的老梵志,他的妻子卻風華正茂,容顏美麗。有一天提了水瓶去打水,路上碰到個年青無賴攔住她,調戲道:「你家很窮吧?自己養不活自己。你是貪圖那老頭有財,想跟他過?那老頭雖學道但內心邪惡,又不通教化的道理,是很難有出息的。這人既愚蠹還又惡毒,你又貪他什麼呢?你看他那個樣子:臉面又醜又黑,鼻子又扁又平,四肢彎曲不直,滿臉都是皺紋,嘴唇醜陋不堪,說話結巴,兩眼青光,那樣子真像個鬼,全身沒一處好的。誰見了不討厭憎恨?你作他的老婆,難道不難為情,不討厭嗎?」那女人聽完這一通戲弄的話,哭著道:「我看那老頭頭髮全白,就像掛在樹上的霜。我每天都盼著他能早點死,可他總是不死,我又有什麼辦法?」婦人回家,把這事告訴她丈夫,然後道:「你要是有奴僕可使喚,我就用不著去打水。如果還像現在這樣,我就要離開你了。」那老梵志道:「我這麼窮,還上哪兒去找奴僕呢?」其妻道:「我聽說有位布施上士名叫須大拏,因廣濟眾生而耗空其國,被國王及群臣趕到深山之中。須大拏兩個孩子,你去問他要,他就會惠施給你。」那婦人多次說這話,老梵志因愛此婦,不敢違逆,只好按她所說的去做。他來到了波葉國的宮門前,問道:「太子到哪裏去了?」衛士將此事禀告國王。國王聽了這話,心中又悶又堵,眼淚鼻涕一起流出,過了一會兒道:「太子被逐,正是因為這些人,現在又來了嗎?」於是把梵志請來,慰勞了一番,問他為何而來?老梵志答道:「太子仁德遠近皆聞,交相稱讚歌頌,所以我從遠方來投奔,望能得救。」國王道:「太子的所有寶物都已施盡,現住在深山,吃的、穿的都不夠,能拿什麼來施捨給你呢?」老梵志道:「太子仁德高行巍巍如大山,我十分敬仰,所以從遠方來,希望能一睹其尊容,如此也就死而無憾了。」
  於是國王派人為他指路。在路上,老梵志碰到一位獵人,問:「你整日翻山越嶺,難道沒有見到太子嗎?」獵人因早就知道太子被迸逐的原因,一聽此話,勃然而怒,大罵道:「看我不殺了你,你問太子乾什麼?」梵志心中有愧,非常害怕,想道:我肯定要被他殺掉了。我應該想辦法騙他纔行。於是他對獵人道:「國王及群臣讓我叫太子回國繼位為王。」獵人一聽道:「太好了。」非常高興地為他指明了方向。梵志往前,遠遠地望見那小屋。太子也見他前來。兩個孩子見到他心中十分害怕,一起道:「父親喜歡布施,財產早已施盡無餘,這人在來,一定會把我們倆施捨給他。」於是兩人攜手而逃。其母原曾挖了個坑可以藏人。兩個孩子進去後上用柴草蓋好,相互告誡道:「父親叫的話不要應他。」
  太子非常尊敬地把梵志請到跟前坐下,又請他喝果漿。喝完後,太子又慰問道:「走了很遠的路,一定很累了吧?」梵志道:「我從那很遠的地方來,渾身疼痛,又餓又渴。太子仁德美名,八方讚頌,太子高行巍巍有如大山,遐邇皆聞,天神地祇誰不稱道?所以我特意從遠方來投奔,希望能延緩我這條老命。」太子傷感地道:「我的財產全都沒了,沒有什麼可以給您了。」梵志道:「可把兩個孩子送我養老。」太子道:「您這麼遠來要兩個孩子,我一定使您如願。」於是太子就呼叫兩個孩子的名字。兩人又驚又怕,對道:「父親叫我們,一定是要把我們送給鬼。我們只能違命不應了。」太子撥開柴草,找到了躲在坑里的兩個孩子。兩個孩子出來抱住父親,戰戰兢兢地邊哭邊道:「那人是鬼,不是梵志。我們見過許多梵志,從沒見過臉孔像這個樣子的。千萬別把我們當作鬼食。母親去採果怎麼還不回來?今天我們一定要被鬼吃掉了。母親回來後找我們,一定就像那母牛找牛犢,狂跑哀慟,父親一定會後悔。」太子道: 「我自布施以來,從沒有半點後悔。我既已答應,你們就不要違背。」梵志道:「您以普慈相惠,他們的母親回來一定會使您的弘澤失敗,違背我的本願,不如我早點離開。」太子道:「您為了我的孩子從遠方而來,我不敢違命,您可以趕快走。」太子用右手將梵志清洗乾淨,左手抱起孩子交給梵志。梵志道:「我已年邁體衰,這倆孩子要是逃到他們母親那裏,我怎麼再弄到他們呢?望太子弘惠將他們綁起給我。」於是太子把住孩子讓梵志將他們捆起,用手牽著繩頭。兩個孩子倒在父親面前,在地上痛哭打滾,呼喊母親,道:「天神、地神、山神、樹神等眾位神仙,快一一起哀告我們的母親:兩個孩子要送給別人,讓她趕緊丟掉那些果子,或許還可見一面。」兩個孩子的哭喊感動了天地等諸神。山神為之愴然而悲,於是發出瞭如雷鳴般聲響。
  當時兩個小孩的母親正在採果子,總是心驚肉跳的。抬頭看看天,既無雲又無雨。她覺右眼跳得厲害,左腋極癢,兩乳接連不斷地流出乳汁。她念道:這真是太奇怪了。我還採這果子乾嗎?該趕緊回去看看孩子會不會有什麼意外?於是丟了果子就往回跑,惶恐不安,猶如發狂。帝釋念道:菩薩志向弘大,我要幫助他成全弘誓大願。其妻到很可能就會破壞他的崇高志向。於是帝釋變作一隻獅於蹲在路中。婦人見有獅子擋路,便道:「您是獸中之王,我也是人間王子,現都住在此山中。我有兩個孩子都還很小,從早上到現在還沒吃東西,盼著我回去呢?」於是獅子讓開。婦女繼續向前,而帝釋又到前面的路上化作白狼。婦人仍如以上陳述,狼又避開。後來帝釋又化為虎。就這樣,一直到見梵志走遠了,纔退走。
  婦人回去後見只有太子一人獨自坐在那裡,心中非常害怕,道:「我的兩個孩子去哪裡了,你怎麼一個人坐在這裡?孩子們總是盼著我回來。一見到我,就跑著撲過來,在地上又蹦又跳,高興地說:媽媽回來啦,飢餓的孩子就飽啦。現在不見他們的人影,難道是送人了嗎?平時總是我坐者,兩個孩子一邊一個,見我身上有塵土,都爭著搶著為我拍打。現在孩子們不來,又不見他們在哪裏,您把他們送給誰了?快早點告訴我呀。這兩個孩子是我祀求禱告乾坤,心誠意真,蒼天纔賜給的。現在孩子們玩要的泥象、泥牛、泥馬、泥豬等東西都還散丟在地上,我見了很傷心。我都快發瘋了,難道是被虎狼、鬼怪,強盜吃掉了,搶走了?你快把實情告訴我,否則,我非死不可。」
  過了很久,太子纔開口道:「有個梵志來討這兩個孩子,說他已年老體弱活不了幾年,想讓兩個孩子去侍候他,我已給了他。」婦人一聽此話,如雷擊頂,傷心地在地上打滾,慟哭道:「真像我做的夢那樣。有天晚上我夢見有個又老又窮的梵志割下找的兩乳,捧著飛跑,正為今日之事啊。」婦人哀號呼天,震動了整座大山:「我的孩子現在這樣,我該到哪裏去找他們啊?」太子見妻子如此傷心欲絕,就對她說:「我本就和你說好的,隆盛孝道,遵奉雙親。我立志於大道,周濟眾生,無求不應,我發的誓言非常明確。現在你這麼哀哭會亂了我的心。」其妻道:「太平求道,是多麼辛苦啊!夫在家中為一家之尊,妻子、兒女均可自由處置。更何況要成為人中之尊呢?按您的誓願去追求,一定會獲得一切智的。」
  帝釋與眾位天神一起商議道:「太子弘道普施無盡,現在用其妻試試看他的決心到底怎樣?」於是帝釋又變作梵志來到太子跟前道:「我聽說您懷有乾坤之仁德,普濟眾生,布施無求不應,所以來投奔。您的妻子賢慧貞潔,美名遠揚,所以我來乞求,或許您也肯惠施給我吧?」太子答道:「太好了。」說著就用右手拿水來洗梵志的手,左手拉過妻子就要給他。這時,眾位天神一個個感嘆稱讚,天地突然大動,人鬼沒有一個不驚訝的。梵志道:「算了吧,我不要了。」太子道:「此婦難道不好嗎?婦人的那些惡習她都沒有,而婦人之禮儀她是最具備的。雖然她的父王只有這麼一個女兒,但她卻盡婦之禮侍奉夫婿,不避困苦之境,衣服食物並不求細軟甘美,過得去即可。且勤快能幹,精力旺盛,又容顏美貌,超過所有的人。您把她帶走,正好為我除心頭之患,我很高興。」梵志道:「此婦的賢慧勤快確如您所言,現在我恭敬接受。我把她託付給您,不要再送給他人。 」又道:「我是天帝釋,不是一般世俗之人,所以來試探您。您崇尚佛慧,表裡一致,無人能比。現在您有什麼願望,無論什麼都會滿足您。」太子道:「希望我能有很多財產,可以使我經常布施,更加不貪。希望能讓我父王、群臣百姓得以相見。」天帝釋道:「好。」應聲而不見。
  再說那老梵志因滿足了願望而很高興,一路不覺得累,連牽著兩個孩子往回趕,七想從此可以使喚了。兩個孩子本是王家之孫,榮華富貴、享樂自由,現離開了雙親,又被繩索捆綁著,處處是傷,他們邊哭邊叫著媽媽,梵志只好用鞭子抽打趕他們走。後來梵志白天睡覺時,兩個孩子乘機逃跑,他們跳進一個水塘裏,用荷葉和蒲草等把自己遮蓋住,水蟲遍身。梵志醒後搜尋,又把他們找到了。梵志把他們倆打得血流滿地,天神可憐他們,幫助他們解開繩索並使其傷口癒合。天神又讓大樹長出了甜美的果子,並使地面變得非常柔軟。他們倆摘下甘果,你給我,我讓你,邊吃邊道:「這果子甜得就像皇家花園裏的果子,這地柔軟得猶如國王冠冕邊上飄帶。」兩人相扶仰天呼喚母親,全身眼淚鼻涕。梵志走的路,全是山嚴碎石,荊棘刺破了身體和腳底板,瘡口疼痛難忍。若是他見到的果子,不是苦就是辣。最後,梵志變得皮包骨頭,兩個孩子卻皮膚光澤又白又亮,又像原來一樣。好不容易回到家中,梵志喜逐顏開地對其妻道:「我已經為你弄來了兩個奴婢,你愛怎麼使喚就怎麼使喚吧!」其妻端詳了一會兒道:「奴婢不是這樣的。這兩個孩子長得容貌端莊,皮膚光亮,看他們的手腳就知幹不了活兒。快去把他們賣了,再另買奴婢來使喚。」
  梵志被他的妻子逼著,想到別國去賣孩子,但天神使他迷了路,又回到太子本國。國人都認識這兩個孩子,一齊道:「這是太子之子,大王之孫啊。」百姓哽噎著到宮門前,讓國王知道了這件事。國王就呼梵志帶兩個孩子進宮。宮人一個個哽咽抽泣。國王叫兩個孩子的名,想抱他們,但他們卻不肯上前。國王問:「為什麼呢?」答道:「從前是王孫,現在為奴婢。奴婢卑賤,怎麼能坐在國王的腿上呢?」國王問梵志:「你怎麼得到這兩個孩子的?」梵志如實以告。國王又問:「他們賣多少錢?」梵志沒有回答。男孩道:「男的值銀錢一千,公牛一百頭。女的值金錢二千,母牛二百頭。」國王問:「男孩年長反而賤,女孩小反而貴,大概有原因吧? 」男孩答道:「太子既賢聖又仁惠,潤澤能與天地相齊,天下人願意歸附,就像孩子依附父母。太子本應繼承王位,為一國之主,但卻被驅趕住進深山,與虎狼毒獸為鄰,吃野果,著草衣,狂風暴雨,雷電交加,太子把金銀財寶視為草芥之類,因而被摒棄,所以知道男的卑賤。百姓之女,如果長得漂亮,可入選進宮。睡有氈褥,上蓋綾羅寶帳,穿盡天下漂亮的衣服,吃遍天下貢獻的山珍海味,所以是女的珍貴。」國王道:「纔八歲的孩子就能發如此高論,更何況他的父親呢?」所有宮人聽了這孩子的諷諫,一個個痛哀不止。梵志道:「我只要銀錢一千,公牛母牛各一百頭。我就算送給你,要不我就不賣了。」國王道:「好。」隨即如數付了錢和牛,梵志退下。
  國王把兩個孩子抱起坐在膝上。國王問:「剛才要抱為什麼不肯,現在為什麼這麼快呢?」答道:「剛纔是奴婢,現在是王孫。」國王又問:「你們父親住在山裏靠吃什麼過活呢?」兩個孩子齊聲答道:「靠野菜野果為生。天天與禽獸百鳥相伴作樂,並無憂愁之心。」於是國王派使者到山裏去迎接太子夫婦。使者走在路上,山中的樹木俯仰屈伸,好像在施跪拜之禮。百鳥齊聲悲鳴,聲音哀婉深有感情。太子道:「這是什麼祥瑞之兆?」妻子躺在地上道:「父王已消除了原來的誤解,現派使者來迎。眾神都共慶祝賀,所以興起瑞相。」其妻自失掉兩個孩子以後,一直只能躺在地上,使者到後才能起身拜受王命。使者說:「國王及皇后飯食削減日日哭泣,身體日漸衰落,想見太子。」太子左右四顧,看那山中樹木流水,戀戀不捨,最後擦淚上車。自使者駕車出發後,舉國歡慶,修整道路,清理垃圾,預備好帳幔,燒香散華,歌舞伎樂,幢蓋寶幡,人人奔走歡呼,稱頌萬壽無疆。太子進城後,頓首施禮,告罪謝過,辭謝了所有來看望的人,然後住下。國王又把國庫所藏的珍寶全都給了太子,讓他布施。鄰國的貧民百姓紛紛歸依受化,猶如百川歸入大海。連從前的仇敵都一個個叩拜上表稱臣,搶著貢獻。強盜崇尚仁義,竊賊競相布施,刀槍入庫,監獄被毀。群生永獲康福,十方一起稱善,積德無量。太子於是獲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獨步於三界,成為眾聖之王。
  佛告訴諸位比丘:「我接受諸佛的重任,立誓濟拔眾生,雖然遭受了極大的痛苦,但今日卻為無上之尊。太子命終生兜率天,又從天上下來投生白淨王家,就是我現在。父王是阿難,妻子是瞿夷,男孩是羅雲,女孩是羅漢朱遲母,天帝釋是彌勒,獵人是優陀耶,阿周陀是大迦葉,賣兒的梵志是調達,其妻就是現在的調達妻旃遮。我自宿命以來,有無數辛勞苦難,但我始終不恐不懼,不因此而違背我的弘誓大願,用施之法為眾弟子講說,菩薩就是這樣慈惠行布施度無極。」

  原典
  須大拏太子(1)本生
  昔者葉波國王號曰濕隨,其名薩阇。治國以正,黎庶無怨。王有太子名須大拏,容儀光世,慈孝難齊,四等普護,言不傷人。王有一子,寶之無量。太子事親同之於天。有知之來,常願布施拯濟群生,令吾後世受福無窮。愚者不睹非常之變謂之可保;有智之士照有五家(2),乃尚布施之事。十戶諸佛、緣覺無所著(3)尊,靡不嘆施為世上寶。太子遂隆普施,惠逮眾生。欲得衣食者應聲惠之,金銀眾珍車馬田宅,無求不與。光馨遠被,四海咨嗟。
  父王有一白象,威猛武勢躄(4)六十象。怨國來戰,象躄得勝。敵王議曰:「太子賢聖,無求不惠,遣梵志八人至太子所,令乞白象,若能得之,吾重謝子。」受命即行。著鹿皮衣,履屣(5)執瓶,執杖遠涉,歷諸郡縣幹有餘里到葉波國。俱柱杖翹一腳向宮門立,謂衛士曰:「吾聞太子佈施貧乏,潤逮群生,故自遠涉,乞吾所乏。」衛士即入,如事表聞。太子聞之,欣然馳迎,猶子睹親,稽首接足,慰勞之曰:「所由來乎?苦體如何?欲所求索以一腳住乎?」對曰:「太子德光週聞八方,上達蒼天,下至黃泉,巍巍如大山,靡不嘆仰。卿為天人之子,吐言必信。審尚布施不違眾願者,今欲乞丐行蓮華上白象,象名羅阇各心大檀。」太子曰:「大善。唯上諸君金銀雜寶態心所求,無以自難」即敕侍者,疾被白象金銀鞍勒,牽之來矣。左持象勒,右侍金甕,澡梵志手,慈歡授象。梵志大喜,即咒願竟,俱升騎象,含笑而去。
  相國百揆(6)靡不悵然,僉曰:「斯象猛力之雄,國恃以寧。敵仇交戰,輙為震奔。而今惠仇,國將何恃?」俱現陳曰:「夫白象者,勢力能躄六十象,斯國卻敵之寶,而太子以惠重怨。中藏日虛,太子自恣布施不休,數年之間,臣等懼舉國妻子必為施惠之物矣。」王聞其言,慘然久而曰:「太子好喜佛道,以賙(7)窮濟乏,慈育群生,為行之元首。縱得禁止,假使拘罰,斯為無道矣。 」百揆僉曰:「切磋之教儀無失矣,拘罰為虐臣敢聞之。逐令出國,置於田野,十年之間令慚自悔,臣等之願也。」
  王即遣使者就誥之曰:「像是國寶,惠怨胡為?不忍加罰,疾出國去。」使者奉命,誥之如斯。太子對曰:「不敢違天命,願乞布施濟乏七日,出國無恨。」使者以聞。王曰:「疾去,不聽汝也。」使者反曰:「王命不從。」太子重曰:「不敢違天命。吾有私財不敢侵國。」使者又聞,王即聽之。太子欣然敕侍者:國中黎庶有窮乏者,勸之疾來,從其所欲恣之無違。國土官爵、田宅財寶,幻夢之類靡不磨滅。兆民鉅細奔詣宮門。太子以飲食衣被、七寶諸珍,恣民所欲,布施訖竟,貧者皆富。
  妻名曼坁,國王之女,顏華煒(8)耀,一國無雙。自首至足皆以七寶瓔珞。謂其妻曰:「起聽吾言,大王徙吾著檀持山十年為限,汝知之乎?」妻驚而起視太子,淚出且云:「將有何罪乃見迸逐,捐國尊榮處深山乎?」答其妻曰:「以吾布施,虛耗國內,名象戰寶以施怨家,王逮群臣恚逐我耳。」妻即稱願:使國豐熟,王臣兆民富壽無極。惟當建志於彼山澤,成道弘誓矣。
  太子曰:「惟彼山澤恐怖之處,虎狼害獸難為止矣。又有毒蟲、魍魎⑨斃鬼、雷電霹靂、風雨雲霧,其甚可畏。寒暑過度,樹木難依,蒺藜礫石,非卿所堪。爾王者之子,生抄榮樂,長於中宮,衣則細軟,飲食甘美,臥則帷帳,眾樂聒(10)耳,願則恣心。今處山澤,臥則草蓐,食則果蓏,非人所忍。何以堪之乎?」
  妻曰:「細靡眾寶帷帳甘美,何益於己而與太子生離居乎?大王出時以幡為幟(11),火以煙為幟,婦人以夫為幟,吾恃太子猶孩恃親。太子在國布施四遠,吾輙同願。今當歷險而猶留守榮,豈仁道哉?倘有來乞,不睹所天,心之感結,必死無疑。」
  太子曰:「遠國之人來乞妻子,吾無逆心。爾為情戀,倘違惠道,都絕洪潤,壞吾重任也。」妻曰:「太子佈施,睹世希有,當卒弘誓慎無倦矣。百千萬世無人如卿。逮佛重任,吾不敢違也。」太子曰:「善。」
  即將妻子詣母辭別,稽首於地愍然辭曰:「願捐重恩,保寧玉體,國事鞅掌(12),願數慈諫,無以自由,枉彼天民,當忍不可忍,含忍為寶。」母聞訣辭,顧謂詩曰:「吾身如石,心猶剛鐵,今有一子而見迸逐,吾何心哉?未有子時結願求嗣,懷妊之日如樹含華,日須其成。天不奪願令吾有子,今育成就而當生離乎?夫人嬪妾,嫉者快喜,不復相敬。」太子妻兒稽首拜退,宮內鉅細靡不哽噎。出與百揆吏民哀訣。俱出城去。靡不竊雲:「太子,國之聖靈,眾寶之尊,二親何心而逐之乎?」太子坐城外,謝諸送者,遣之還居。兆民拜伏,僉然舉哀,或有躄踴呼天,音響震國。
  與妻進道,自知去本國遠,坐一樹下。有梵志自遠來乞,解身寶服,妻子珠璣,盡以惠之。令妻子升車執轡而去。始欲就道,又逢梵志來從乞馬,以馬惠之。自於轅中挽車進道。又逢梵志來丐其車,即下妻子,以車惠之。太子車馬、衣裘身寶雜物,都盡無餘。令妻嬰女,己自抱男。處國之時,施彼名象,眾寶車馬,至見毀逐,未曾恚悔,和心相隨,歡喜入山。三七二十一日乃到檀特山中。太子睹山,樹木茂盛,流泉美水,甘果備焉,亮雁鴛鴦遊戲其間,百鳥嚶嚶,相和悲鳴。太子睹之,謂其妻曰:「爾觀斯山,樹木參天,少有折傷。群鳥悲鳴。每處有泉。眾果甚多,以為飲食。唯道是務,無以違誓。 」
  山中道士皆守節好學。有一道士名阿周陀,久處山間,有玄妙之德。即與妻子詣之稽首,卻叉手立,向道士曰:「吾將妻子來斯學道,願垂洪慈,誨成吾志也。」道士誨之,太子則焉。柴草為屋,結髮蓋葌(13)服,食果飲泉。男名耶利,衣小草服,從父出入。女名罽拏延,著鹿皮衣,從母出入。處山一宿,天為增泉,其味重甘,生藥樹木,名果茂盛。
  後有鳩留縣老貧梵志,其妻年豐,顏華端正。提瓶行汲。道逢年少遮要(14)調曰:「爾居貧乎?無以自全。貪彼老財,庶以歸居?彼翁學道,內否(15)不通教化之紀,希成一人專愚龍悷⑦,爾將所貪乎?顏狀醜黑,鼻正匾□(17),身體繚戾(18)。面皺唇多頁(19),言語蹇吃(20),兩目又青,狀類若鬼,舉身無好。孰不惡憎?爾為室家,將無愧厭乎?」婦聞調婿,流淚而云:「吾睹彼翁鬢須正白,猶霜著樹。朝夕希心欲其早喪,未即從願,無如之何?」歸向其婿如事具雲。曰:「子有奴使,妾不行汲。若其如今,吾去子矣。」婿曰:「吾貧緣獲給使乎?」妻曰:「吾聞布施上士名須大拏,洪慈濟眾,虛耗其國。王逮群臣,徙著山中。其有兩兒,乞則惠卿。」妻數有言,愛婦難違,即用其言,到葉波國,詣宮門曰:「太子安之乎?」衛士上聞。王聞斯言,心結內塞,涕泣交流,有頃而曰:「太子見逐,惟為斯輩,而今復來乎?」請現勞徠,問其所以,對曰:「太子潤馨,遐邇詠歌,故遠歸命,庶自穌息。」王曰:「太子眾寶布施都盡。今處深山,衣食不充,何以惠子?」對曰:「德徽巍巍,遠自謁慕,貴睹光顏,沒齒無恨也。」
  王使人示其徑路。道逢獵士曰:「子經歷諸山,寧睹太子不?」獵士素知太子迸逐所由,勃然罵曰:「吾斬爾首,問太子為乎?」梵志恧然(21 )而懼曰:吾必為子所殺矣,當權而詭之耳。曰:「王逮群臣令呼太子還國為王。」答曰:「大善。」喜示其處。遙見小屋。太子亦睹其來,兩兒睹之中心怛懼,兄弟俱曰:「吾父尚施而斯子來。財盡無副,必以吾兄弟惠與之。」攜手俱逃。母故掘陰其埳(22)容人。二兒入中以柴覆上。自相誡曰:父呼無應也。 」
  太子仰問請其前坐,果漿置前,食果飲畢,慰勞之曰:「歷遠疲倦矣。」對曰:「吾自彼來,舉身疼痛,又大饑渴。太子光馨,八方嘆懿(23),巍巍遠照有如大山。天神地祇,孰不喜善?今故遠歸窮,庶延微命。」太子惻然曰:「財盡無惜矣。」梵志曰: 「可以二兒給養吾老矣。」答曰:「子遠來求兒,吾無違心。」太子呼焉。兄弟懼矣,又相謂曰:「吾父呼求,必以惠鬼也。違命無應。」太子隱其在埳,發柴睹之,兒出抱父戰憟涕泣,呼號且言:「彼是鬼也,非梵志矣。吾數睹梵志,顏類未有若茲。無以吾等為鬼作食。吾母採果來歸何遲?今日定死為鬼所噉。母歸索吾,當如牛母索其犢子,狂走哀慟,父必悔矣。」太子曰:「自生布施未嘗微悔。吾以許焉,爾無違矣。」梵志曰:「子以普慈相惠,兒母歸者即敗子弘潤,違吾本願,不如早去。」太子曰:「卿願求兒故自遠來,終不敢違,便可速邁。」太子右手沃澡,左手持兒,授彼梵志。梵志曰:「吾老氣微,兒舍遁邁之其母所,吾緣獲之乎?太子弘惠縛以相付。」太子持兒令梵志縛,自手執繩端。兩兒躄身宛轉父前,哀號呼母曰:「天神、地祇、山樹諸神,一哀告吾母意云:兩兒以惠人。宜急舍彼果可一相見。」哀感二儀。山神愴然,為作大響,有若雷震。
  母時採果,心為忪忪(24)。仰看蒼天,不睹雲雨。右目瞤(25)左腋癢,兩乳湩(26)流出相屬。母惟之曰:斯怪甚大,吾用果為?急歸視兒,將有他乎?委果旋歸,惶惶如狂。帝釋念曰:菩薩志隆,欲成其弘誓之重任,妻到壞其高志也。化為師子,當道而蹲。婦曰:「卿是獸中之王,吾亦人中王子,俱止斯山。吾有兩兒,皆尚微細,朝來未食,須望我耳。」師子避之。婦得進路,回复於前,化作白狼。婦辭如前,狼又避焉。又化為虎。適梵志遠,乃遂退矣。
  婦還睹太子獨坐,慘然怖曰:「吾兒何之,而今獨坐,兒常望睹吾以果歸,奔走趣吾,躄地複起,跳踉(27)喜笑,曰母歸矣,飢兒飽矣。今不睹之,將以惠人乎?吾坐兒立各在左右,睹身有塵,競共拂拭。今兒不來,又不睹處,卿以惠誰?可早相語。禱祀乾坤,情實難雲,乃致良嗣今兒戲具,泥象、泥牛、泥馬、泥豬、雜巧諸物,縱橫於地,睹之心感。吾且發狂,將為虎狼、鬼魅(28)、盜賊吞乎?疾釋斯結,吾必死矣。」
  太子久而乃言:「有一梵志,來索兩兒,雲,年盡命微欲以自濟,吾以惠之。」婦聞斯言,感踴躄地,宛轉哀慟,流淚且云:「審如所夢。一夜之中,夢睹老窘(29)貧窶梵志,割吾兩乳,執之疾馳,正為今也。」哀慟呼天,動一山間雲:「吾子如之當如行求乎?」太子睹妻哀慟尤甚,而謂之曰:「吾本盟爾,隆孝奉尊。吾志大道,尚濟眾生,無求不惠,言誓甚明。而今哀慟以亂我心。」妻曰:「太子求道,厥勞何甚!夫處家尊,在於妻子之間,糜不自由,豈況人尊(30)乎?願曰所索必獲,如一切智(31)。」
  帝釋諸天僉然議曰:「太子弘道普施無盡,試之以妻觀心如何?」釋化為梵志,來之其前曰:「吾聞子懷乾坤之仁,普濟群生,布施無逆,故來歸情。子妻賢貞,德馨遠聞,故來乞丐。倘肯相惠乎?」答曰:「大善。」以右手持水澡梵志手,左手堤妻適欲授之。諸天稱壽莫不嘆善,天地卒然大動,人鬼靡不驚焉。梵志曰:「止。吾不取也。」答曰:「斯婦豈有惡耶?婦人之惡斯都無有,婦人之禮斯為備首矣。然其父王唯有斯女,盡禮事婿不避塗炭(32),衣食趣可不求細甘。勤力精健,顏華喻輩。卿取吾喜,除患最善。」梵志曰:「婦之賢快誠如子言敬諾受之。吾以寄子無以惠人。」又曰:「吾是天帝釋,非世庸人也,故來試子。子尚佛慧影範難雙矣。今欲何願,恣求必從。」太子曰:「願獲大富,常好布施,無貪踰今。令吾父王及國臣民思得相見。」天帝釋曰:「善。」應時不現。
  梵志喜獲其志,行不覺疲,連牽兩兒,欲得望使。兒王者之孫,榮樂自由,去其二親為繩所縛,結處皆傷,哀號呼母,鞭而走之。梵志晝寢,二兒迸逃,自沈池中,荷蒻(33)覆上,水蟲遍身。寤行尋求,又得兒矣。捶杖縱橫,血流丹地。天神愍念,解縛癒傷,為生甘果,令地柔軟。兄弟摘果,更相授噉,曰:「斯果之甘猶苑中果,斯地柔軟如王邊缊綖(34)矣。」兄弟相扶,仰天呼母,涕泣流身。梵誌所行,其地岑(35)岩,礫石刺棘,身及足蹠(36),其瘡毒痛。若睹樹果,或苦且辛。梵志皮骨相連,兩兒肌膚光澤,顏色復故。歸到其家,喜笑且云:「吾為爾得奴婢二人,自從所使。」妻睹兒曰:奴婢不爾。斯兒端正,手足悅澤,不任作勞。急行衒(37)賣,更買所使。 」
  又為妻使,欲之異國。天惑其路,乃之本土。兆民識焉,僉曰:「斯太子兒也,大王孫矣。」哽噎詣門上聞。王呼梵志將兒入宮。宮人鉅細靡不噓唏(38),王呼欲抱,兩兒不就。王曰:「何以?」兒曰:「昔為王孫,今為奴婢。奴婢之賤,緣坐王膝乎?」問梵志曰:「緣得斯兒?」對之如事,曰:「賣兒幾錢?」梵志未答。男孫剿曰:「男直銀錢一千,特牛(39)百頭。女直金錢二千,牛孛牛(40)二百頭。」王曰:「男長而賤,女幼而貴。其有緣乎?」對曰:「太子既聖且仁,潤齊二儀,天下喜附,猶孩依親。斯獲天下之明圖,而見遠逐,捐處山澤。虎狼毒蟲輿之為鄰。食果衣草,雷雨震人。夫財幣草芥之類耳,坐見屏棄,故知男賤也。黎庶之女,苟以華色處在深宮,臥即氈褥,蓋以寶帳,衣天下之名服,食天下之貢獻,故女貴也。」王曰:「年八孩童有高士之論,豈況其父乎?」宮人鉅細聞其諷諫,莫不舉哀。梵志曰:「直銀錢一千,特牛、牛孛牛各百頭。惠爾者善,不者自己。」王曰:「諾。」即僱如數,梵志退矣。
  王抱兩孫坐之於膝。王曰:「屬(41)不就抱,今來何疾乎?」對曰:「屬是奴婢,今為王孫。」曰:「汝父處山,何食自供?」兩兒俱曰: 「薇菜樹果以自給耳。日輿禽獸百鳥相娛,亦無愁心。」王遣使者迎焉。使者就道,山中樹木俯仰屈仲,似有跪起之禮。百鳥悲鳴哀音感情。太子曰:「斯者何瑞?」妻臥地曰:「父意解釋,使者來迎。神祇助喜,故興斯瑞。」妻自亡兒臥地,使者到乃起拜王命矣。使者曰:「王逮皇后損食銜泣,身命日衰,思睹太子。」太子左右顧望,戀慕山中樹木流泉,扌文淚升車。自使者發,舉國歡喜,治道掃除豫施帳幔,燒香散華,伎樂幢蓋,舉國走多蹌(42)。稱壽無量。大子入城,頓首謝過,退勞起居。王復以國藏珍寶都付太子,勸令布施。鄰國困民歸化首尾,猶眾川之歸海。宿怨都然,拜表稱臣,貢獻相銜。賊寇尚仁,偷盜競施,干戈戢(43)藏。圍囹圄(44)毀矣。群生永康,十方稱善,積德不休,遂擭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45),獨步三界,為眾聖王矣。  
  佛告諸比丘:「吾受諸佛重任,誓濟群生,雖嬰(46)極苦,今為無蓋(47)尊矣。太子後終生兜率天(48),自天來下由白淨王(49)生。今吾身是也,父王者阿難是,妻者瞿夷(50)是,子男羅雲(51)是,女者羅漢朱遲母是,天帝釋者彌勒是,射獵者優陀耶是,阿周陀者大迦葉(52)是,賣兒梵志者調達是,妻者今調達妻旃遮是。吾宿命來勤苦無數,終不恐懼而違弘誓矣。以布施法為弟子說之。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註釋
  (1)須大拏太子:即釋迦牟尼於因位為太子修菩薩行時之名。
  (2)五家:佛家認為世上的財物被國王、賊、火、水、惡子等五家所共佔有。 《大智度論》卷十三:「勤苦求財,五家所共,若王若賊若火若水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3)無所著:佛之德號,因佛不執著塵染。
  (4)躄:仆倒。 (5)履屣:二字均有「鞋」義,屣又引申有「拖拉著鞋」之義。
  (6)相國百揆:宰相及百官。 (7)賙:周濟,救濟。
  (8)煒:光明。 (9)魍魎:傳說中的一種怪物。
  (10)聒:喧撓,聲音嘈雜。 (11)幟:旗幟,標誌。
  (12)鞅掌:事物煩雜貌。 (13)葌:也作「蕳」,蘭草的古稱。
  (14)遮要:半路攔住。 (15)否:惡,邪惡。
  (16)忄龍悷:性情惡劣。 (17)匾□:薄。
  (18)繚戾:彎曲不直貌。 (19)多頁:醜貌。
  (20)蹇吃:也作「謇吃」,口吃。 (21)恧然:慚愧貌。
  (22)埳:即「坎」,坑穴。 (23)懿:美,好。
  (24)忪忪:恐懼貌。 (25)瞤:眼皮跳動。
  (26)湩:乳汁。 (27)跳踉:跳跳蹦蹦。
  (28)鬼魅:鬼怪。 (29)窘:生活或處境困迫,沒有辦法。
  (30)人尊:佛之德號。因佛為人中之尊。 《增一阿含經·序品》:「人尊說六度無極。」
  (31)一切智:「佛智」的一種,各家對其含義的解釋不同。廣義上說,即指無所不知的「佛智」。
  (32)塗炭:喻極困苦的境遇。
  (33)蒻:柔嫩的蒲草。
  (34)缊綖:缊,絲棉;綖,皇帝禮帽。
  (35)岑:小而高的山。 (36)蹠:腳掌。
  (37)衒:沿街叫賣。 (38)噓唏:哽咽;抽噎。
  (39)特牛:公牛。 (40)牛孛牛:母牛。
  (41)屬:原先、剛才。 (42)走多蹌:快步趨走有禮節貌。
  (43)戢:收藏兵器。 (44)囹圄:監獄。
  (45)天人師:如來十號之一,因其能為天與人的教師,故名。
  (46)嬰:被……纏繞。
  (47)無蓋:與「無上」義同,廣大之極,無法遮蓋。
  (48)兜率天:梵示Tusita的音譯,也作「兜率陀」、「睹史多」等,意譯「妙足」、「知足」。六欲天之一。謂在夜摩天之上三億二萬由旬,一晝夜,相當於人間四百年。此天居者徹體光明,能照耀世界。佛經上說,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是欲界天之一部分,內院是彌勒寄居於欲界的「淨土」。 《彌勒上生經》載,若歸依彌勒並稱念其名號者,死後往生此天。
  (49)白淨王:即「淨飯王」,釋迦牟尼的父親,迦毘羅衛國國王。
  (50)瞿夷:也作「瞿波」、「耶輸陀羅」等。古印度拘利國(也稱天臂國)善覺王之女。釋迦牟尼之妻,羅睺羅之母。後隨摩訶波阇波提(釋迦之姨母)出家為尼。
  (51)羅雲:羅睺羅的舊譯,釋迦牟尼之子。後隨釋迦牟尼出家,成為第一個沙彌。後來成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以其遵守禁戒,勤於誦讀,故被稱為「密行第一」 。
  (52)大迦葉:也稱「摩訶迦葉」、「迦葉」、「迦葉波」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原屬婆羅門種姓,為大富長者之子,聞釋迦牟尼在竹林精舍說法,前往歸依,成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迦葉少欲而知足,善修頭陀行,故被稱為「頭陀第一」。



長壽王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是一大國國王,名叫長壽。有太子名為長生。長壽王仁慈,一直懷有大悲之心,憐愍同情百姓,立誓要濟度眾生,因而精進不懈。國王不施武力,不動干戈,百姓和睦,臣民無怨,再加風調雨順,土地肥沃,穀豐物饒,故國富民強。相鄰有個小國,其王暴虐無道,貪婪殘酷,故國家荒敝,百姓貧窮。國王問群臣道:「我聽說長壽王之國,物產豐富,離此不遠。再說長壽王又心慈懷仁,不殺不戮,故沒有刀槍五其作防備。我想要奪他的王位,搶他的國家,會成功嗎?」眾臣答道:「可行。」
  於是組織軍隊開到大國國界。守衛邊界的大臣立即上表奏聞國王,希望能有所準備,不致為患。長壽王則召集群臣道:「小國國王的這一舉動,只是貪圖我國民眾寶多罷了。若與之交戰,則必定傷害百姓生命。利己害民,貪婪而不仁,我絕對不做。」群臣一齊說道:「我們原來都學習過兵書軍法,懂得如何打仗,自有辦法消滅賊寇,不勞大王聖駕,無需大王操心。」長壽王道:「我們要是贏的話,則他們必死;我們要是輸了,則又必定自己喪命。他的軍隊,我的百姓皆為上天所生所育,保重身體,愛惜生命,誰不是這樣呢?保全自己,使百姓受害,非賢者之所為也。」群臣退出後,互道:「這真是位仁君,不可失去他。」於是他們自己組織軍隊,率兵抵抗賊軍的侵略。
  長壽王知道後,對太子道:「那國王是貪圖我國,不懷好意而來。眾位大臣為了我一人而要傷害百姓性命。現在我們就離開國家,放棄王位,望以此保全上天之民,這樣行嗎?」太子道:「遵命。」於是父子倆人翻過城牆,改名換姓,隱居於深山老林。這樣,那個貪婪的國王就進入他們的國家。群臣百姓失去了原來的國王,猶如孝子失去雙親,家家哀號慟哭,搥胸頓足,無限悲痛。那貪王用黃金千斤、錢千萬來懸賞緝拿長壽王。
  長壽王有一次走出深山來到路邊的樹下,端坐靜思,深為眾生在生老病死的痛苦中忙碌奔勞,但又不知道世界無常、人生本苦、四大皆空、一切無我的道理,被慾望所迷惑,其苦無數而悲傷。遠方某國的一位梵志,聽說長壽王好行布施,救濟眾生,所以特地從遠方趕來投靠,也坐在樹下休息。倆人相互問候施禮,各自述說自己的經歷。梵志聽後大驚道:「大王怎麼會這樣呢?」接著,邊哭邊道:「我已沒幾年好活的了,所以特地來求助,希望能多活幾年。大王亡國,我就更沒命了。」越說越傷心。長壽王道:「您來投靠我,正碰上我亡國,無法幫助您,不也同樣痛苦嗎?」於是一邊抹著眼淚一邊道:「我聽說新國王為了緝拿我,出的賞錢很高。您可以把我的首級拿去,可獲重賞。」梵志道:「不能這樣。我在遠方聽說大王仁慈護濟眾生,潤澤與天地相等,所以離開家鄉,希望自己能得到幫助。現在大王命我取大王的頭,我不敢從命。」國王道:「身體不過是腐朽的器物,怎麼能把它當作寶貝呢?既有生就有死,誰又能長生不老?即使您現在不殺我,遲早我也會變為灰土。」梵志道:「大王廣布天仁之惠,一定要犧牲生命來救助下劣蒼生的話,那我就只有跟大王一起去尋找機會了。」
  於是,國王就跟著他來到故國城門下,令梵志將自己綁起,奏聞貪王。百姓們見到國王,個個哀號痛哭。梵志獲得重償。貪王命在街上點起火,要活活燒死長壽王。群臣奏請道:「微臣等舊君即將命終,請允許我們稍微準備一點食物以供亡靈。」貪王道:「可以。」群臣百姓哀號慟哭,搥胸頓足,一個個呼天搶地,人流輾轉堵住了道路。長生太子也裝成賣柴的站在父王的面前。長壽王見到太子,仰天長嘆道:「違背父親的遺訓,一臉凶相,滿懷怨憤,心積深仇大恨,這樣會使後代子孫均遭禍殃,這就不是孝子了。諸佛以慈、悲、喜、舍之心普度眾生,仁德弘廣,容天納地。我為了尋求如此正道而殺身濟眾,仍然怕不能獲得孝道微行,更何況還為凶虐而報酬呢?照著我的話做纔叫孝子。」太子不忍親眼看著父王死,離開人群,回到深山。
  長壽王死了,太子哀號痛哭,最後血流滿口,發誓道:「雖然父王臨終有盡仁之誡訓,但我不會聽,我一定要殺死那毒鴆。」於是他走出深山,給人做僱工,被一位大臣家僱去種菜。有一次大臣偶然從菜園經過,見滿園的蔬菜鮮嫩悅人,長勢很好,就問管園人。管園人道:「在街上僱得一個人特別會種菜。」大臣叫來了長生,問道:「你什麼都會嗎?」長生答道:「百工手藝技巧,我無所不能,且技術高明。」大臣要請國王吃飯,於是就命令他做上等佳餚,結果大大超過宮中太官。國王問道:「這飯是誰做的?」大臣就將此事告訴了國王。國王即將長生要去,讓他在宮中任廚監,事事都令國王滿意,於是提攏為貼身近臣。國王告訴長生:「長壽王的兒子是我的大敵,我現在用你作侍衛。」長生道:「遵命。」國王又問:「你喜歡打獵嗎?」答道:「微臣喜歡。」
  於是,國王就率領人馬外出打獵,縱馬逐獸,最後與眾人相失散,只有長生仍在身邊。兩人在深山中轉了三天,國王又餓又困,於是摘下劍交給長生,枕著長生的大腿睡著了。長生道:「你今天不是終於落到我手中了嗎?」攏劍就想殺掉國王,但忽然想起父王遺訓,心中道:違背父親的教誨是不孝的行為。於是又將劍放回。貪王醒後道:「我夢見長生太子要殺我,怎麼辦?」長生道:「山中有很厲害的鬼喜歡弄火燒灼,微臣自會侍衛大王,不用害怕。」於是國王又睡著了。就這樣反覆了三次,最後,長生太子將劍扔到了地上道:「我因為仁慈的父王而饒你一命。」貪王醒來道:「我夢見長生太子原諒了我。」長生道:「我就是長生。因父被殺,追隨仇人一直到現在。父王臨終之時親口留下仁慈之誡言,要我遵循佛道,忍辱不怨,惡來善往。但是我卻滿懷愚昧,想以毒攻毒。三次想起父王的遺訓,三次放下手中之劍。現在希望大王趕快把我殺掉,以除重患。身死神遷,再也不會生惡意。」
  貪王聽後,悔過道:「我行暴虐,不辨好壞。您的先君,德行高尚、完美,雖亡國但不良心行,實在是崇高的人啊!您繼承父王高行,真可謂是孝子呵!我則如豺狼一般,貪婪無厭,殘害眾生。現在我命在您手中,您卻原諒我不殺我,今後難道我還能違背善行嗎?現在我想回國,可走哪條路呢?」長生道:「是我讓您迷了路。」於是帶領國王走出深山叢林,與群僚相會,貪王對眾大臣道:「大家認識長生太子不?」眾臣道:「不認識。」國王道:「這就是長生太子。現在我要把國家還給他,回到自己的本土。從此以後,兩國就是兄弟,有苦同受,有福同享。」長生太子繼位的這天,全國百姓個個悲喜交集,同祝新國王萬壽無疆。貪王回本國後,又來朝奉貢獻,從此天下太平。
  佛陀告訴眾位沙門:「當時的長壽王就是我,長生太子就是阿難,那位貪王是調達。調達一直對我懷有惡意,我則以善心幫助他。阿難與調達本無怨恨,所以不會相互傷害。我世世代代都在忍受難以忍受的一切,就是為能樹立大德高行,所以現在我得以成佛,為三界之尊。」菩薩就是這樣慈惠行布施度無極。
  原典
  昔者菩薩為大國王,名曰長壽;太子名長生。其王仁惻,恆懷悲心,愍傷眾生,誓願濟度,精進不倦。刀杖不行,臣民無怨,風雨時節,寶穀豐沃。鄰國小王,執操暴虐,貪殘為法,國荒民貧。謂群臣曰:「吾聞長壽,其國豐富,去斯不遠,懷仁不殺,無兵革之備。吾欲奪之,其可擭乎?」群臣曰:「可。」
  則與戰士到大國界。蕃屏(1)之臣,馳表其狀,惟願備豫②。長壽則會群臣議曰:「彼王來者,惟貪吾國民眾寶多。若與之戰,必傷民命。利己殘民,貪而不仁,吾不為也。」群臣愈曰: 「臣等舊習軍謀兵法,請自滅之,無勞聖思。」王曰:「勝則彼死,弱則吾喪。彼兵吾民皆天生育。重身惜命,誰不然哉?全己害民,賢者不為也。」群臣出曰:「斯天仁之君,不可失也。」自相檢率以兵拒賊。
  長壽覺之,謂太子曰:「彼貪吾國,懷毒而來。群臣以吾一人之身欲殘民命。今吾委國,庶全天民,其義可乎?」太子曰:「諾。」父子踰城,即改名族,隱抄山草。於是貪王遂入其國。群臣黎庶失其舊君,猶孝子喪其親,哀慟躄踴(3)無門不然。貪王募之黃金千斤、錢千萬。
  長壽出於道邊樹下坐靜思,悲愍眾生生死勤苦,不睹非常(4)、苦,空,非身(5),為欲所惑,其苦無數。遠國梵志,聞王好施濟眾生之命,遠來歸窮,於樹下息。俱相問訊,各陳本末。梵志驚曰:「大王何緣若茲乎?」流淚自陳:「吾餘年無幾,故來乞丐(6)。庶存餘命。大王亡國,吾命窮矣。」即為哀慟。王曰:「子來歸窮,而正值吾失國,無以濟子,不亦痛乎?」扌文(7)淚而曰:「吾聞新王募吾甚重,子取吾首,可擭重賞。」答曰:「不然。遙服大王仁濟眾生,潤等天地,故委本土,庶蒙自濟。今敕斬首,不敢承命矣。」王曰:「身為朽器,豈敢寶哉?夫生有死,孰有常存?若子不取會為灰土矣。」梵志曰:「大王布天仁之惠,必欲殞命以濟下劣者,惟願散手相尋去耳。」
  王即尋從之,故城門令縛以聞。國人睹王哀號慟國。梵志擭賞。貪王命於四衢生燒殺之。群臣啟曰:「臣等舊君當就終沒,乞為徽饌以贈死靈。」貪王曰:「可。」百官黎民哀慟塞路,躄踴宛轉(8)摩不呼天。太子長生亦佯賣樵,當父前立。父睹之仰天曰:「違父遺誨,含兇懷毒,慍於重怨。連禍萬載,非孝子矣。諸佛四等(9)弘慈之潤,德韜⑦天地,吾尋斯道殺身濟眾,猶懼不獲孝道微行,而況為虐報酬者乎?不替吾言可謂孝矣。」子不忍視父死,還入深山。
  王命終矣,太子哀呼,血流於口,曰:「吾君雖有臨終盡仁之誡,吾必違之當誅毒鴆。」遂出傭賃,為臣種菜。臣偶行園睹菜甚好,問其意狀,園監對曰:「市賃一人妙於園種。」臣現問曰:「悉所能乎?」曰:「百工之巧,吾為其首。」臣請其王,令為上饌,有踰太官。王曰:「斯食誰為之乎?」臣以狀對。王即取之令為廚監,每事可焉。擢為近臣,告之曰:「長壽王子吾之重仇,今以汝為蕃屏。」即曰:「唯然。」王曰:「好獵乎?」對曰:「臣好之。」
  王即出獵,馳馬逐獸與眾相失,唯與長生俱處山三日,遂至飢困,解劍授長生,枕其膝眠。長生曰:「今得汝不乎?」拔劍欲斬之,忽憶父命,曰:違父之教為不孝矣。复劍而止。王寤曰:「屬夢長生欲斬吾首,將何以也?」對曰:「山有強鬼喜為灼熱,臣自侍衛,將何懼矣。」王復還臥,如斯者三也。遂投劍曰:「吾為仁父,原赦爾命。」王寤曰:「夢見長生原吾命矣。」太子曰:「長生者吾身是也。念父追仇之於今矣。吾父臨歿,口遺仁誡,令吾遵諸佛忍辱惡來善往之道,而吾含極愚之性,欲以兩毒相注。三思父誡,三釋劍矣。願大王疾相誅除重患也。身死神遷,惡意不生。
  王悔過曰:「吾為暴虐,不別臧否(11)。子之先君,高行純備,亡國不亡行,可謂上聖乎!子存親全行,可謂孝乎!吾為豺狼,殘生苟飽,今命在子,赦而不戮,後豈違之乎!今欲返國,由何道也?」對曰:「斯惑路者吾之為也。」將王出林,與群僚會。王曰:「諸君識長生不乎?」僉曰:「不識。」王曰:「斯即長生矣。今還其國,吾返本居。自今為伯仲,禍福同之。」立太子之日,率土悲喜交並,莫不稱壽。貪王還其國,更相貢獻,遂致隆平。
  佛告諸沙門:「時長壽王者吾身是也,太子者阿難(12)是,貪王者調達(13)是。調達世世毒意向我,我輙濟之。阿難與調達本自無怨,故不相害也。吾世世忍不可忍者,制意立行,故今得佛為三界尊。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註釋
  (1)蕃屏:猶「屏藩」,捍衛。
  (2)備豫:即預備,事先作好準備。
  (3)躄踴:椎胸頓足,極言哀痛之狀。
  (4)非常:猶「無常」。 《四十二章經》:「佛言,睹天地念非常,睹山川念非常。」
  (5)非身:也稱「非我」,即「無我」,「三法印」之一。指世界一切事物皆無獨自的實在自體。
  (6)乞丐:求乞,討取。
  (7)扌文:擦。
  (8)宛轉:猶「輾轉」。
  (9)四等:指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也稱「四無量」、「四等心」、「四梵住」、「四梵堂」等。是佛菩薩為普度無量眾生而應具有的四種精神。隋慧遠《大乘義章》卷十一末曰:「經中名此以為無量,亦云四等。緣於無量諸眾生起,故名無量;等緣一切,故復名等。」
  (10)韜:容納。
  (11)臧否:褒貶;好壞。
  (12)阿難: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本為釋迦牟尼叔父斛飯王之子,釋迦牟尼的堂弟。釋迦得道後回鄉跟隨出家,侍從釋迦二十五年。因其長於記憶,故有「多聞第一」之稱。
  (13)調達:提婆達多之略,阿難之兄。他也曾出家,且黨得三十相,但後為貪利養,漸生惡念,有惡行。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二記載,悉達多太子十二歲那年率五百童子在園內游嬉。天空有群雁飛過。調達射一雁,雁帶箭落園中,被悉達多救起,並為其拔箭治傷。調達遣使來要,悉達多不肯,從此與悉達多結怨。



富翁仙嘆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曾經是大富翁,名叫仙嘆。仙嘆雖有數下盡的錢財,但他讀經念佛,知曉世間萬事無常,榮華生命難保的道理。無量之財均非己有,唯行布施,纔能功德不朽。於是他就告示百姓,如果有貧窮短乏者,可來此地任意取索。如此,一連幾月。但當時國治民富,沒有窮人。仙嘆想:只有經常買藥供給百姓,使其身體健康。於是就去買了許多良藥,施給病人,幫助他們恢復健康,延長生命。仙嘆慈心弘廣,普施恩惠。幾年以後,大德之名無所不知,無人不曉。四面八方的患者紛紛前來求藥,每個人都讚嘆他的隆恩厚澤,認為其德行之高可與天相比。最後,仙嘆的財產全用完了,於是他決定自己去採寶。走了一百多里路後,在一條河上,見到船上有好幾輛車都載著重病人,仙嘆就問:「你們去哪裏?」那些人答道:「去仙嘆那裏,希望他能使我們活命。」於是仙嘆又回來向國王借了五百兩金子,買藥給那些病人治病,最後全都康復。而後仙嘆纔又與一些商人一起到海上去採寶,收穫很大。
  下船步行回國,路上又渴又乏,但卻無水可飲。後來仙嘆找到一口井,他趕緊招呼眾人打水,待他們都暍夠了,他纔打水自飲。這時商人們見仙嘆採到的白色寶珠,光彩炫目,無與倫比,頓生貪心,行為尤其惡劣,一起將仙嘆推入井中,毀聖殘仁。但是,菩薩的仁德卻感動了天地之神,天神接住了仙嘆,仙嘆未傷一毫一毛。商人們回國後,國王問:「仙嘆到哪裏去了?」答曰:「出國後即分手不知他去哪裏了?」國王道:「莫不是被你們殺了?」答道:「沒有啊。 」再說,仙嘆在井裏見井旁有個洞,順洞到了另一口井,最後出來,只走了七天就回到本國。國王問:「你為什麼空著手回來了呢?」仙嘆答道:「我沒有找到財寶。」國王靜心來想了一想,認為其中必有原因。於是又召來那些商人道:「你們若能誠實招罪可免一死,若欺矇寡人必死無疑。」於是,商人們紛紛承認坦白,國王把他們送進監獄判罪。仙嘆知道後,哭著趕到王宮門前,叩頭請罪。國王道:「他們犯了法。」仙嘆又請求道:「愚昧無知之人不明真理,唯有倒見,下值得大王明察公責,原諒他們的無知吧!」
  國王讚賞仙嘆仁德之厚,於是放出了那些商人,並將財寶還給了他們。商人們一齊道:「仙欺若不是奉佛,怎會有這樣的仁德呢?」於是各自挑選名貴珍寶還給仙嘆。仙嘆只各受其半。商人叩頭禮拜道:「我等承蒙大德相肋,才得以保全性命,故望全部受納。」於是,仙嘆這纔全部收下,用它還了國王的債,又用此大大布施。國王及臣民相繼信佛受戒,子孝臣忠,受天神保護營衛。國富民強,周邊鄰國均服其仁德,沒有不讚歎的。
  佛道:「當時的仙嘆就是我啊!菩薩就是這樣慈惠行布施度無極。」
  原典
  仙嘆理家(1)本生
  昔者菩薩為大理家,名曰仙嘆,財富無數,睹佛明典,覺世無常,榮命難保,財非已有,唯有布施,功德不朽。令告黎民,若有貧乏恣願取之。如斯數月。時政寬民富,無財乏者。仙嘆念曰:惟常市藥供護眾疾耳。即市良藥,濟眾生命。慈育普至,恩無不周。累年之惠,德香遠薰,四方病者馳來,首尾歎其弘潤,以德配天。財賄都盡,身行採寶。去家百餘里,於一水上,逢數乘車載重病者,曰:「爾所之乎?」答曰:「之仙嘆所,庶全餘命。」仙嘆即還,從王貸金五百兩,市藥以彼療病,病者悉瘳(2)。自輿茼人入海採寶,所擭弘多。
  還國置舟步行,道乏無水。仙嘆得一井水,呼等人汲之,卻自取飲。商人睹其所得白珠,光耀絕眾,貪為尤惡,毀聖殘仁,共排仙嘆投之於井。菩薩仁德感種動祇(3),天神接承令不毀傷。商人還國,王曰:「仙嘆何之?」對曰:「去國即別不知所之?」曰:「爾乃殺之乎?」曰:「不也。」仙嘆於井睹空傍穴,尋之而進出彼家井,唯七日行得其本國。王曰:「何緣空還乎?」對曰:「不遇。」王靖思曰:「其必有以乎?」召商人問:「爾誠首(4)之即活,欺者死矣。」即皆首之,付獄定罪。仙嘆涕泣,馳詣宮門,叩頭請罪。王曰:「違政也。」又重請曰:「愚者倒見(5),未足明責,原其無知也。」
  王嘉仙嘆之仁覆,原商人之凶罪,敕令還物。商人僉曰:「仙嘆不奉佛者,豈有斯仁乎?」各擇名寶以還之矣。仙嘆各受其半。商人叩頭曰:「蒙祐命全,願盡納焉。」於斯受之,以還王金,又大布施。王逮臣民,相率受戒,子孝臣忠,天神營衛,國豐民康,四境服德,靡不稱善。
  佛言:「時仙嘆者是我身也,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註釋
  (1)理家:大富長者。
  (2)瘳:病癒。
  (3)祇:地神。
  (4)首:有罪自陳。
  (5)倒見:顛倒之妄見,有四種,所謂「常、樂、我、淨」是也。即把無常當作常,將苦視為樂,把無我看作有我,將不淨認為是淨。



窮人的故事
  譯文
  從前,菩薩貧困交加,與許多商人一起來到另外一個國家謀生。眾商人都信佛,志願布施窮乏,濟度眾生。於是,眾人就對菩薩道:「大家都有慈惠之心,那麼你又施捨什麼呢?」答道:「身體本就是四大和合而成之物,沒有什麼下能捨棄的。我見那海裏的魚大大小小相互吞食,於心下忍。我將用身體來替代那些小魚,讓他們能保全短暫的生命。」說完,即跳人海中。海裏的大魚有了足夠的食物,小魚則得以活命。菩薩身體雖被魚吃光,但靈魂卻化作鱣魚之王,身子有好幾里長。海邊有個國家,正遭受干旱之災,百姓飢荒無食,最後就只能人吃人。
  鱣魚王深為之憂傷,流著眼淚道:「眾生遭災亂成一片,那是多麼痛苦啊!我身上的肉有好幾里長,可為百姓提供差不多一個月的食糧。」說完,就跳上岸去,全國的百姓就靠吃這魚肉而維持生命。人們都到岸邊運魚肉,一連幾個月,魚還沒死。天神下來對魚王道:「這樣的苦難,你能忍受得了嗎?為什麼不乾脆一死,也可徹底脫離這種痛苦。」魚王道:「我要是一死,靈魂消逝,身體腐爛,以後百姓飢荒又會相互吞食,我實在不忍心見到這種慘狀,所以非常傷感。」天神感嘆道:「菩薩之慈悲真是無人能比,您一定會成佛,度脫這些苦難的眾生。」有個人用斧子砍下了魚王的頭,魚當即死去。
  但靈魂又感化而為一國之王。國王天生就具聖賢之明德,四恩弘遠達於八方,恩澤隆厚能齊天地。國王憐愍百姓的窮困,每每言及,都哽咽不止。但當時國家仍然大旱,國王於是恭敬設齋,拒絕飲食,不納供獻,頓首悔過道:「百姓之不善,全應歸咎於我。若能對百姓有利有惠,我寧以命抵。 」國王就這樣天天哀痛慟哭,猶如至孝之子喪父一般。國王的誠意、精神傳得很遠,當即有五百位佛來到此國邊界。國王知道後,心中大喜,趕緊禮拜奉迎,把諸佛請到了正殿。皇后、太子莫不虔誠恭敬,向諸佛供奉法食、袈裟等。國王五體投地,叩頭禮拜,涕泣而道:「我內心污穢,行為不淨,不合三寶四恩之教化,使人民受苦受難。我因此罪該當受罰,應被貶為下劣受苦之人。現已連續乾旱幾年了,百姓飢荒難熬,悲怨痛心。我希望能消除百姓的逆境,若有罪羈卜由我承擔受罰。」諸佛說道:「您是仁君,慈悲仁義,大恩大德能與帝釋相比,這些我們全都知道。現在就教給您致福的辦法,不必再悲戚了。」
  於是叫國王立即命令百姓普種稻穀。國王當即遵命執行。全國的男男女女都參加種穀,修治家業。後來,稻子都變成瓜蓏,管農業的大臣將此異情奏聞國王。國王道:「等它熟了再說。」瓜蓏成熟,數量之多幾乎能將全國覆蓋,蓏實中全是稻穬等糧食,每個都有好幾斛重,且味道芬芳,香飄一國。全國百姓無不歡欣鼓舞,讚歎歌頌國王的大恩大德。邊境周圍原來有仇的國家,紛紛歸降稱臣。百姓不斷增多,疆土不斷擴大。普天之下,莫不持戒歸命三寶。國王及其臣民命終之後均往生天上。
  佛道:「那時的窮人就是我,許多劫中,我都以仁惠拯救,幫助眾生,功德不會自費,現在我果然成了佛,號為天中天,可稱三界雄。菩薩就是這樣慈惠行布施度無極。」
  原典
  昔者菩薩貧窶尤困,與諸商人俱之他國。其眾皆有信佛之志,布施窮乏濟度眾生。等人(1)敵曰:「眾皆慈惠,爾將何施?」答曰:「夫身假借之類②靡不棄捐。吾睹海魚,鉅細相吞,心為愴愴(3) ,吾當以身代其小者,令得須臾之命也。」即自投海。海大魚飽,小者得活。魂靈化為鱣魚之王,身有數里。海邊有國,其國枯旱,黎庶饑饉,更相吞噉。
  魚為流淚曰:「眾生擾擾(4),其苦痛哉!吾身有數里之肉,可供黎民旬月之乏。」即自盪身上於國渚。舉國噉之以存生命。輦(5)肉數月而魚猶生。天神下曰:「爾為忍苦,其可堪哉?何不放壽,可離斯痛也。」魚曰:「吾自絕命,神逝身腐,民後饑饉將復相噉,吾不忍睹,心為其感矣!」天曰:「菩薩懷慈難齊。爾必得佛,度苦眾生矣。」有人以斧斫(6)取其首,魚時死矣。
  魂靈即感為國王,生有上聖之明,四恩(7)弘慈,潤齊二儀(8),愍民困窮,言之哽咽。然國尚旱,靖心齋肅,退食絕獻,頓首悔過曰:「民之不善,咎在我身,願喪吾命,惠民雨澤。」日日哀慟,猶至孝之子遭聖父之喪矣。精誠達遠,即有諸佛五百人來之其國界。王聞心喜,奉迎稽首,請歸正殿。皇后、太子靡不肅虔,最味法服(9)供足所乏。五體投地稽首叩頭,涕泣而曰:「吾心穢行濁,不合三尊四恩之教,苦酷人民。罪當伐己,流被下劣。枯旱累載,黎庶饑饉,怨痛傷情。願除民災,以禍罪我。」諸佛曰:「爾為仁君,慈惻仁惠,德齊帝釋,諸佛普知。今授汝福,慎無慼也。」
  便疾敕民皆令種穀。王即如命。男女就業,家無不修。稻化為蓏(10),農臣以聞。王曰:「須熟。」蓏實覆國,皆含稻穬(11),中容數斛(12)。其味苾芬,香聞一國。舉國欣憚,欽泳王德。四境仇國皆稱臣妾。黎民雲集,國界日長。率土持戒,歸命三尊。王及臣民壽終之後皆生天上。
  佛言:「時貧人者吾身是也,累劫仁惠,拯濟眾生,功不徒朽,今果得佛,號天中天(13),為三界雄(14)。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註釋
  (1)等人:猶眾人。
  (2)身假借之類:指人之身為眾緣假和合之物。因是和合而成,故只可一時不能永久,所以是「假借」。
  (3)愴愴:憂傷悲痛貌。
  (4)擾擾:紛亂貌。
  (5)輦:猶運。
  (6)斫:猶砍。
  (7)四恩:四種恩德。有二種說法:㈠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㈡父母恩、師長恩、國王恩、施主恩。
  (8)二儀:可指天地,也可指日月。
  (9)最味法服:指法食與法衣。佛法中食物有法制,依其法制之食,叫法食;應法而作之衣,稱法衣。法衣一般就指袈裟。唐道宣《四分律行事鈔》卷下:「《增一》雲:『如來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為法食。』」
  (10)蓏:瓜類等蔓生植物的果實。
  (11)穬:一種有芒的穀物。稻穬即泛指稻麥等糧食作物。
  (12)斛:量器名。古代以十鬥為一斛。
  (13)天中天:佛之尊號。天為人所尊,佛又為天所尊,故稱。
  (14)三界雄:佛之德稱。佛能降伏一切魔障,為三界中之大雄。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723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