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白話百喻經
2023/02/24 22:02:31瀏覽591|回應0|推薦2



愚人食鹽

  從前的時候,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去作客。主人端出食物來,他嫌淡而無味。主人聽罷,便另外為他添了點鹽進去。愚人嚐到了鹽的美味,心內便想:味道所以這麼美,是有鹽的緣故。少少一撮,尚且如此,滿滿一把,豈不更妙?這愚人不懂其中的道理,便單單吃那鹽。吃罷,口顫舌抖,反而得了苦楚。

  這就譬如那些外道,聽說節制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絕了飲食。或是斷七日,或是斷十五日,空佬佬地使自己遭一番困餓,卻對修道毫無益處,活像那個愚人,因為鹽可調出美味來,就單是吃它,致使口顫舌抖,外道的斷食也是這樣。
愚人集牛乳

  往昔有一個愚人,將要宴請賓客,便想積集牛乳,準備設宴時供用,因而想道:我如今若是預先天天擠取牛乳,牛乳漸漸多起來,終究無處安放,或許還會變酸敗壞呢,不如就讓它盛在牛腹裡,待臨到宴會時,便可一下子全部擠出來。想罷,就捉牢母牛和小牛,各各系在不同的地方。過了一個月之後,他方才設置宴會,將賓客迎入,安頓好,方牽過牛來,想擠取牛乳,而母牛的乳房癟塌塌的,一點奶也沒有了。這時賓客們或是瞪著他,或是嗤笑他。

  其他的愚人也是這樣,想要修行布施,只是說待我大有財物之時,然後才一下子佈施掉。還沒來得及積聚起來,或是被貪官、水災、火災、盜賊侵奪掉了,或是猝然命終了,趕不及布施,那些愚人也如集牛乳的愚人一樣。
以梨打頭破

  早先有一個愚人,頭上光禿無發。當時有一個人用梨打他的頭,一下,二下,三下,頭全都被打得受傷破裂了。此時這個愚人默然忍受著,不知躲避離去。傍人見了這般情景,就對他說:「為什麼不避去呢?竟然一動不動地受打,致使頭都破了。」愚人答道:「像他那種人麼,驕橫侮慢,憑藉力氣而已,其實是愚癡的,缺少智慧。見我頭上沒有發毛,便以為是石頭,用梨來打我,頭就破成這個樣子。」傍人說道:「你自己愚癡,為何反說他愚癡呢?你若是不愚癡,怎麼會被他打得頭破,卻不知逃避!」

  某些出家人也是如此,無能力具有澄淨之心、清涼之行,也無能力修習教法,更無能力思惟教法之理而生慧解,僅僅是整飭出家人的容儀法度而已,用以招來利養,恰如那個愚人,被別人打了頭,卻不知躲避離去,直至破傷了,反而說別人愚癡。這樣的出家人也像那愚人一般。
婦詐稱死

  過去有位愚人,他的妻子生得端正,愚人心內很是愛重她。女人卻沒有貞潔忠信之情,中途與他人有了私通。邪淫的心意熾盛起來,欲追隨情夫而去,捨離自己的丈夫。於是就對一個老太婆密語道:「我離去之後,你可攜來一具死女人的屍體,安著於屋中,對我丈夫說我已死。」老太婆此後瞅准那丈夫不在家的時機,將一具死屍放置在他家中。待到那丈夫回家來了,老太婆告訴他道:「你妻子已經死了。」那丈夫即便前去查看,以為真是自己的妻子,便哀哭著,心情很是難受,積集了許多木柴和油,將死屍燒了,拾取了骨灰,用囊盛了,晝夜挾在懷中。女人後來對情夫起了厭倦之心,便回家來了,對她丈夫說:「我是你的妻子。」丈夫答道:「我妻子已死多時了,你是誰呢?亂說是我的妻子。」女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說,丈夫依然如故,不肯相信。

  就如那些外道,聽聞了其他的邪說,心內產生了迷惑,就執著在這點上了,以為是真理,這種心念便永遠無法改轉過來,雖然後來聽聞了佛法正教,也不肯信而受持奉行。
渴見水

  過去有一個人,愚癡無智慧,渴極了須要飲水,見炎熱時遠處野地裡騰升的水氣,以為是水,即便追尋而去,直逐至印度河邊。既已到了河邊,卻定定地看著不飲。傍人說道:「你這麼渴,望著水氣而奔逐,如今到了水邊,為何不飲呢?」愚人答道:「倘若可以飲盡的話,我便飲了。而今這水極多,完全不可飲盡,所以就不飲了。」眾人當時聽了這話,都哄然地嗤笑他。

  這就好比那些外道,執著於事理的某一端,認為自己不能完全受持佛法的戒律,於是便索性一戒也不受持了,致使將來毫無得道的緣分,流轉於生死苦海之中,不得出離。就如那個愚人見了水,卻不飲,為當時人所笑,道理正是一致的。
子死欲停置家中

  從前有位愚人,養育了七個兒子,其中一個先死掉了。愚人這時見兒子已經死了,便想將他停置在家中,自己棄家到別處去。傍人見了,就對他說:「生與死的境地不同,應當速速入殮了,運至遠處去埋葬吧,怎麼能停放在家裡,自己卻欲棄家而去?」愚人當時聽了這話,便想:倘若不可停放,定要葬掉的話,還須再殺掉一個兒子,擔子兩頭,各放一個,這樣才可穩順地擔到那兒去。於是便再殺了一個兒子,挑著,到遠處的林野之地葬掉了。當時人們見了,不禁愕然,竟有這般聞所未聞的事情,大大地嗤笑了他。

  就譬如比丘私底下違犯了一條戒律,心內害怕改悔,便默然覆藏住了,自己騙說自己是清淨的。或有知情者對他說:「出家人守持禁戒,就如守護明珠一樣,不使它們有所缺漏。你現在違犯了所受的戒律,為什麼不想懺悔?」犯戒者答道:「倘若須懺悔的話,要再犯一戒,然後才表出罪過,以求改悔。」

  於是便繼續破戒,多作不善的事情,這樣才一下子發露自己的罪過。如那愚人一樣,一子已死了,又殺一子。如今這比丘也是如此。
認人為兄

  從前有一個人,容顏端正,具有種種智慧,又多錢財,世人沒有不稱讚嘆美的。這時有一個愚人,見他這般情景,便說他是我哥哥。為什麼這樣稱呼呢?因他有錢財,需要的話,即可以用,所以叫他為哥哥:而見到他還債,則說不是我哥哥。傍人說道:「你這愚人,為何需錢財的時候,稱他為哥哥,待到他負債之際,又說不是哥哥呢?」愚人答道:「我因為想得到他的錢財,方認他為哥哥,其實不是我的哥哥。若是他負債了,就稱不是我的哥哥。」人們聽了這話,無不哈哈大笑。

  這猶如那些外道,聽到佛陀說法的善巧,就盜竊得來,用在自己的學說中,便當作是自身本來就有的。等到傍人要他實際修行這些學說了,便不肯修行,說道:「為了獲得供養的緣故,取用了佛陀的語句來教化引導眾生,實際都是虛幌子,怎麼談得上修行呢?」就好比方才那個愚人,為了得到錢財,說是我哥哥:待到他負債時,又說不是我哥哥。這些外道也是如此。
山羗偷官庫衣

  過去,有一個山羗族人,偷了國王庫藏中的衣物,逃得遠遠的。當時國王派人四處推問追尋,捕捉到了那個山羗族人,將他帶至國王面前,國王就責問他衣物是從那兒來的。山羗答道:「我這些衣物都是祖父輩留傳下來的。」國王命他穿上這些衣裳。確實不是他原本所有,因而不知道怎樣穿,應該套進手中的,卻穿到腳上去了,應該系在腰間的,反卻戴到頭上去了。王見罷這番情景,便招集眾臣共同商量此事,而後對那山羗族人說:「若是你的祖父輩以來就有的衣服,便應當懂得如何穿著,卻為何會上下顛倒呢?這是不懂穿著的緣故,因此可斷定你這些衣服必是偷得的,不是你舊時就有的。」

  藉這來譬喻:國王好比是佛,寶藏好比是佛法,愚癡的山羗人好比是外道,竊聽了佛法,便把它放到自己的學說中去,當作是自己所有的,然而由於不懂佛法的緣故,使用佛法的時候,便迷亂了上下,不明了諸法的種種殊別之相。一如那位山羗人,偷得國王的寶衣,卻不識穿戴的上下次第,顛倒而穿,外道也是如此。
嘆父德行

  過去有一個人,在眾人中讚嘆自己父親的德行,說:「我的父親為人仁慈,不傷害他人,不偷盜,不說謊,而且還施行布施。」這時有個愚人聽了這番話,便說:「我父親的德行,還要超過你的父親。」眾人問道:「有什麼德行,請說說他的事蹟。」愚人答道:「我父親從小以來,就斷絕了淫欲,一直都沒接觸女人。」眾人說道:「若是斷絕了淫欲,卻如何生出你來?」大受當時人的嗤笑。

  好比世間的無智之徒,想稱讚某人的德行,不懂得恰如其分,反而招致詆毀。如那個愚人,存心想讚歎父親,卻言過其實,世間無智之徒也是如此。
三重樓

  過去有一個富愚人,不通事理。他到別的富人家去,見及一座三層樓,高暢廣大,端嚴華麗,軒閣清敞疏朗,心內很是羨仰,想道:我的錢財並不亞於他,為何從前不造一座這樣的樓屋呢?即便喚來木匠,問道:「你會造那家一般的好看樓屋嗎?」木匠答道:「那就是我造的。」富愚人即便說道:「如今可替我造一幢那樣的樓屋。」

  這時,木匠就開始丈量地面,砌壘磚坯,造起樓屋來。愚人見他壘坯砌磚,造作樓舍,心內懷著疑惑,不甚明白,便問道:「你想作什麼?」木匠答道:「作三層樓。」愚人道:「我不想作下面二層,先可為我作最上層。」木匠道:「哪有這等事!哪有不作最下層屋,而能造那第二層的?不造第二層,怎能造第三層。」愚人固執地說:「我如今不要下二層屋,定要替我造最上層。」當時人聽了,都不免笑他,異口同聲地說:「哪有不造下面第一層而能造二層、三層的?」

  就譬如佛的四眾弟子,有些不能精勤地修持、恭敬佛法僧三寶,懶惰懈怠,卻想求得道果,說:「我如今不要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這三果,唯求修得阿羅漢最上果。」也被當時的人所嗤笑,與那愚人一模一樣。
婆羅門殺子

  以前有一位婆羅門,自以為知識宏博,對星象、佔術及種種技藝,無不精通。憑恃自己這般能耐,想要顯露一下他的才幹,便跑到別的國家,抱兒而哭。有人問婆羅門:「汝為何哭啊?」婆羅門答道:「眼前我這個小兒,七日後會死去,我憐惜他的夭殤,所以哭呀!」這時人們說道:「人的壽命很難推知,計卜算卦也容易出錯。倘若到了第七日或許不死呢,何必預先哀哭?」婆羅門道:「日月可闇沉,星宿可墜落,我的推解,終究是不會有違失的。」為了名利的緣故,到了第七日,婆羅門親手把兒子殺了,用以證實自己的預說。當時一些人聽說他的兒子在七日後果然死了,都嘖嘖嘆道:「真是一位智者,所言一點都不錯。」心內產生了信服之情,都來向他致敬。

  這好比佛的四眾弟子,為了利養的緣故,自稱得道了,用愚弄他人的方法,殺善男子,詐偽地現出慈德來,因而使自己的將來受苦無窮。就如婆羅門為了驗證自己的預言,殺死兒子,來迷惑世人一樣。
煮黑石蜜漿

  從前一個愚人在煮黑石蜜,有一位富人來到了他家。當時這愚人便這樣想:如今我應取黑石蜜漿招待這位富人。即在石蜜中放入些水,擱在火上,同時又急急地在火上用扇扇石蜜漿,希望它冷得快些。傍人說道:「下面不熄掉火,上面扇個不停,如何會冷呢?」當時眾人都嗤笑他。

  這就好像外道,不去熄滅熾燃著的煩惱之火,而是稍稍修點苦行,臥在荊棘的刺上,用火來烤炙自己的身體,卻祈望求得清涼寂靜的大道,終究是辦不到的,徒然遭受智者的嗤笑。於現在受苦,還殃及將來的解脫。
說人喜瞋

  過去,有一個人與大家坐於屋中閒聊,讚歎某人德行極好,唯有兩個缺陷:一是喜歡發怒,二是作事倉促。此時那人恰好在門外走過,聽了這話,勃然大怒,即刻走入屋中,擒住那說自己過惡的人,揮拳就打。傍人問道:「為何打人啊?」這人答道:「我哪時喜歡發怒,作事倉促?這人卻說我總是喜歡發怒,作事倉促,所以打他。」傍人說道: 「如今已經明擺在眼前了,你這易怒莽撞的形相,為何還要忌諱呢?」人家說他的缺陷,反而憤憤不平,大家都對他的愚惑大為驚訝!

  就譬如世間好飲酒的人,沉溺於杯盞之間,作出種種放逸的事情來,見有人訶責他們,反而產生痛恨的心情,竭力引用一些名賢作佐證,來為自身辯護。好像這位愚人,忌諱聽人說他過錯,一旦見人在說,反而要打人家。
殺商主祀天

  過去,有一群商人,想入大海去採寶。入大海的首要條件,是需要一個嚮導,然後方可去。於是就紛紛覓求,找到了一位嚮導。既已得了嚮導,便一起出發,至一處曠野中,前有一座天祠,須用活人作祭祀,然後才能通過。這群商人便聚在一起商量起來:「我們這班夥伴,大家都是親屬,如何可殺?只有這位嚮導,可用來祭祀天神。」於是殺了嚮導,用以祭祀。祀天完畢之後,卻迷失了道路,不知往哪兒走,窮途末路,都困死了。

  世上人也是這樣,想入佛法的大海中去採取珍寶,便應當把修善法行作為嚮導。倘若毀壞了善行,那麼,就陷入在生死輪迴的曠遠之路中了,永遠沒有擺脫出來的希望,就會經歷入地獄受猛火燒、成畜生而互相噉食、做餓鬼遭刀劍逼迫這樣的三塗,長遠地受苦,就如那班商人將入大海而殺了嚮導,便迷失了津路,終致困死。
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

  從前有位國王,生了一個女兒,便喚來醫生,道:「替我弄藥給她,立刻使她長大。」醫生答道:「我給她一種好藥,能使她即刻長大。可是如今倉促之間無法覓得,須去求索才行。在得了藥之前,請陛下莫要見您女兒,等給了她藥之後,才讓陛下見她。」於是便即刻前往遠方採藥去了。過了十二年,採得了藥回來了,給公主服了藥,把她帶到國王面前。國王見了,心裡想道:確實是良醫,給我女兒服了藥,能令她猝然長大。便命令左右賞賜珍寶給他。當時眾人都笑國王無知,不曉得算算出生以來的年月,見她長大了,以為是藥力的作用。

  世上人也是如此,到能引入菩提之途的人那兒啟求道:「我想求道,望您傳授一下,使我立刻得道。」能引入菩提之途的導師出於權巧方便的原由,教他坐禪,專注地觀察一切有生命之物流轉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十二種條件。這人的種種德行漸漸積聚了起來,終於修得了阿羅漢果,便異常地歡喜,心情踴躍,道:「真快啊!大師能使我迅速證得阿羅漢果這最妙法。」

灌甘蔗

  從前有兩個人一起種甘蔗,立下誓約:「種得好的,有賞;種得不好的,定當重罰他。」這時其中一個想道:甘蔗極甜,若是壓取了甘蔗汁,還用來澆灌甘蔗樹,必定異常地甘美,就能勝過他。即刻壓甘蔗,拿汁來灌溉,冀望滋味更加甘美,結果反而敗壞了種子,所有的甘蔗都統統死光了。

  世人也是如此,想要求得善福,卻是憑恃自身的豪貴,運用關係,挾持勢力,來脅迫老百姓,陵奪他們的財物,拿來作布施用。本來是期望求得善果,卻不知將來反而因此而遭殃,就如壓甘蔗汁來灌溉一樣,汁水與種子,彼此都失掉了。
債半錢喻

  往昔有一位商人,借給他人半個錢,許多時日過去了,沒有得到償還,就前去討債。途中,前面有條大河,僱船擺渡,付了兩個錢,然後才渡過去。到了那兒,卻沒見到欠債人,回來渡河,又費去兩個錢。為了半個錢的債,而用掉四個錢,加上路途往返,疲勞乏困。債很少,討債所費卻極多,結果被眾人譏笑。

  世人也是這樣,為了要小小名利,卻毀掉了根本的德行。要使自身獲得暫且的安逸,就不顧禮義,現前擔受了惡名,將來則得到苦痛的報應。
就樓磨刀喻

  從前有一個人,貧窮困苦,替國王做事情,日子久了,身體羸瘦。國王見了,很是憐愍,便賜給他一頭死駱駝。貧人得了,就開始剝皮,嫌刀鈍,尋磨刀石想磨利,就在樓上覓得一塊磨刀石。刀磨利了,便下樓來剝。如此這般,數次往來磨刀,後來逐漸覺得勞苦起來,怕身體吃不消了,無法這樣上上下下的,於是就把駱駝懸吊到樓上去,便可以就石磨刀了。深遭眾人的嗤笑。

  猶如愚人毀壞禁戒,大肆積取錢財,拿這些錢來修福行善,祈望來世生於天上,就像懸吊駱駝上樓去磨刀一樣,費用功夫很多,所得的益處卻極少。
乘船失釪

  從前有個人乘船渡海,將一雙銀缽釪墮入在水中,就想道:我如今把這兒的水畫一下,作好標記,暫且舍之而去,以後再來撈取。船行走了兩個月,到了師子國,見了一條河,便下水覓尋原先失落的汊D。眾人問道:「你想做什麼?」他答道:「我先前丟失的汊D,現在想尋回來。」眾人問道:「在哪裡丟失的?」他答道:「船初入海的地方丟的。」眾人又問道:「丟了多長時間了?」他答道:「兩個月了。」眾人問道:「已有兩個月了,為何在這兒尋找?」他答道:「我失落汊D時,在水上畫了一下,作了記認。原初所畫的水,與這兒的水並沒什麼兩樣,因此就下去尋找了。」眾人又問道:「水確實沒有差別,可是你以前丟失的時候是在那邊,如今卻在此地尋覓,如何找得到呢?」當時眾人無不大笑起來。

  這也如外道一樣,不修正法之行,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相似善事中,以錯誤的知見,如絕食、炙火燒身等令身體受苦,想以此來求得解脫,就好像愚人在那兒丟失了汊D,卻到這兒來尋找一樣。
人說王縱暴

  從前有一個人談說國王的過失,說:「國王太暴虐了,治國行政毫無道理。」國王聽了這話,就勃然大怒,竟不追究清楚是誰說的,偏信身傍佞人的讒言,捉來一位賢臣,下令剝開他的背脊,取出百兩肉來。有人證明他沒有說這話,國王心中便後悔了,索來千兩肉,用來給他補脊背。賢臣很是苦痛,夜中呻喚不已。國王聽見了,問道:「為何這般苦惱呢?取你百兩,還了你千兩,心中還不滿足麼?為何苦惱呢?」傍人說道:「大王,譬如截掉了孩子的頭,後來雖然得了一千個頭,也不免孩子的死去。如今他雖得了十倍的肉,卻免除不了苦痛。」

  愚人也是如此,不畏懼後世的惡報,貪圖現世的快樂,拼命壓榨世人,驅遣百姓,廣羅財物,而後進行施捨,祈望可以滅罪,得到福報。就譬如那位國王,剝了他人的脊背,取了肉,以其他的肉來補,想使他不痛,這是不合情理的。
婦女欲更求子

  過去有個女人,已有了一個兒子,還想要一個,就問其他女人:「誰能使我再有一個兒子?」 一位老太婆對這女人道:「我能使你實現求子的願望,需要祭祀天神。」她問道:「需用何物來祭祀呢?」老太婆說道:「殺了你的兒子,拿他的血來祭祀天神,必定能有很多兒子。」這女人當時就听從了她的話,要殺自己的兒子。傍邊一位聰明人嗤笑罵詈道:「你愚癡無知到了這般地步!還沒有生出來的兒子,都還不知究竟能不能得?卻想殺掉眼前的兒子。」

  愚人也是這樣,為了那還沒有產生的快樂,自願投身到火坑中去,做種種損害身體的苦行,為了能夠生到天上去。
入海取沈水

  過去有位長者的兒子,入大海去採取沈水香,歷經多年,方採得一車,載回家來,拿到市場上去賣。因為昂貴的緣故,一時之間,無人來買。多日過去了,售不出去,內心很是疲厭,苦惱不堪。見人家賣炭,轉眼即成交了,便生出一個念頭:不如把它燒了作炭,便可以快快地賣掉了。遂即將其燒成炭,推至市上賣了,卻不值半車炭的價錢。

  世上的愚人也是這樣,借助於廣大無量的權便的方法,孜孜不倦,專意進取,仰望著求得佛果。因為難以求得,便產生了退轉的念頭,以為不如發心去求聽聞佛的聲教即可悟道的最下根的聲聞果,可以速速出離生死輪迴的苦海,成為永入涅槃的阿羅漢。
賊偷錦繡用裹氀褐

  過去有個賊,入富家屋中,偷得錦繡,就拿來裹破舊的粗毛布衣之類的財物,為智人所笑。

  世間的愚人也是如此,既有信心進入佛法之中,去修行善法以及種種功德,因為貪圖私利的緣故,破壞了斷離煩惱的清淨的戒行以及種種功德,為世所笑,就如以錦繡裹破衣一般。
種熬胡麻子

  從前有個愚人,生吃胡麻子,覺得味道不美,炒了吃,味美,便想:不如炒了再種,而後就能得味美的胡麻子了。於是就炒了來種,永遠失掉了生長出來的因。

  世人也是這樣,由於菩薩過去時長期修行,專就困難之處做苦行之事,世人以為這不順當怡樂,便想道:不如成為阿羅漢,速速斷離生死之道,永入涅槃,這功效很容易達到。而後來再想求佛果,畢竟是不可能了。就如那焦了的種子,不再有生長的因了。世間的愚人,也是這樣斷滅了精進的因。
水火

  往昔有一人做事,需用火和冷水,就取來了火,以澡盥盛水,放在火上。後來想取火用,而火都滅了:要取冷水用,而水又燒熱了。火及冷水,兩樣東西都失卻了。

  世上的人也是這般,歸依了佛法,出家求道,既已出家了,又回首懷念妻子兒女父母眷屬,以及俗世的情事、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恰樂,因此而失卻了他原有的功德精進的火苗、持受戒律的清淨之水。念戀情慾的人,兩樣都失,也是這般。
人效王眼瞤

  從前有一個人,想討國王的歡喜,就問他人:「如何才能得國王的歡心?」有人說道:「你想討國王的歡喜麼,他的形相,你應該仿效。」此人這就到國王那兒去,見國王眼皮眨巴眨巴,於是也仿效著眨巴眨巴。國王便問他:「你是病了?還是著了風了?怎麼眼皮眨個不停?」此人答道:「我眼沒病,也沒著風,想要討得大王的歡喜,見大王眼皮眨巴,所以也學著眨巴。」國王聽了這話,就勃然大怒,即刻令人對他施行種種懲罰,並趕出國去。

  世人也是這樣,想要親近佛陀,求得順理益己的善法,來使自己的德行增長。既已親近了佛陀,卻不懂得如來法王為了大眾的緣故,佛陀用種種善巧權便的方法來引導世人進入佛法之中,不免顯出一些闕失短處來,或是聽到佛法有字句不正的地方,就譏諷毀謗起來,學它的不是之處。由於這個緣故,便永遠在佛法中失掉了修行的順益,墮落於地獄、餓鬼、畜生三惡之中,如那個愚人一樣。
治鞭瘡

  從前有個人被國王鞭打了,之後,便用馬屎敷在傷口上,想讓它快快彌合。有位愚人見了,心中大為歡喜,說道:「我一轉眼就學到了這個治瘡方法。」即刻歸家去,對兒子說:「你鞭打我的背脊,我得了一個妙法,現今想試一下。」兒子就為他鞭打脊背,而後用馬屎敷在傷口上,覺得很是巧妙有效。

  世人也是這樣,聽有人說修不淨觀即可除去五陰身瘡,便說:「我想觀女色和五欲。」沒有看到不淨,反而受了女色的惑亂,流轉於生死輪迴之中,墮於地獄。世間的愚人,也如那特意打背而治瘡的人那樣。
為婦貿鼻

  從前有一個人,他的妻子長得端正,只是鼻子難看。這人外出之際,見別人的妻子麵貌端正,鼻子長得很好,便說:「我現今可把她的鼻截取下來安著到我妻子麵孔上去,不是很好麼!」隨即將別人妻子的鼻子截下來,拿回家去,急急地叫妻子:「你快出來,給你好鼻。」他妻子一出來,就割了她的鼻子,旋而將他人的鼻子安著在妻子麵孔上。既安不上去,又失了她原先的鼻子,空佬佬地使她受了大苦痛。

  世間的愚人也是這樣,聽聞那些年高的沙門、婆羅門有大名德,因而受到世人的敬重,獲得豐富的供養,便想:現今我與他們便是一樣的了。就虛假地自稱有德,既失掉了修證的功德,又損及了自身的品行。如截來他人的鼻子,徒然使自己受到損傷一般,世間的愚人,也是這般。
貧人燒粗褐衣

  從前有一個人,貧窮困乏,給人家做活,得了一件粗布衣,就穿上了。有人見了,對他說:「你是上等種姓,貴人的後代,如何穿著這般破舊的粗布衣?我現在教你一下,可以使你得到一件上乘的漂亮衣裳。應聽我的話,終究是不騙你的。」貧人聽了,很是歡喜,願意遵循他的話。那人就在面前燃起火來,對貧人說:「如今可把你的粗布衣脫下,放在火中,在這焚燒之處,會使你得到一件上乘的漂亮衣服。」貧人即便脫下,扔入火中。燒完之後,在這燃火之處覓求好衣服,一無所得。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過去生修行種種善法,由此才得了這人身,應當保護它,進一步修行自己的德業,卻受了外道及邪惡的妖女的欺誑:「你如今應當信從我的話,修習種種苦行,投入到岩崖下去,跳進火坑里去,將這身體捨棄了,便可生到梵天上去,長遠地得到快樂。」世上的人就依從了他們的話,遂即捨棄了肉體的生命。身體死去之後,就墮入到地獄裡,備受了種種痛苦。既失了人身,又空無所獲,像那個貧人,也是這樣。
牧羊人

  從前有一個人,善於牧羊,羊越來越多,乃至於成千上萬,卻很是慳貪,不肯讓外人沾點兒光。這時有一個人精於詭計,就找機會,去與他交朋友,對他說:「如今我與你最為要好了,已經成了一體,再沒分異之處了。我知道某家有一個好姑娘,我會替你去說媒,可讓她來做你的妻子。」牧羊人聽了歡喜,便給了他許多羊和財物。這人又對他說:「你妻子今日生了一個兒子。」牧羊人還沒見到妻子,聽見已生了兒子,心中大歡喜,又給了他財物。這人後來又對他說:「你兒子生了之後,於今日死了。」牧羊人聽了這話,便大哭起來,噓欷不已。

  世上的人也是如此,既修習經文了,出於名利的考慮,保守住記憶和理解的方法,不肯為眾人教化演說,受了這有漏身體的迷惑,妄求世間的歡樂,譬如自己的妻子兒女之類,受了這些歡樂的欺誑,從而喪失了善法。後來就喪失了身體的生命以及財物,便悲泣起來,產生了憂苦。如那個牧羊人,也是這樣。


僱請瓦師

  從前婆羅門教,要舉行一個盛大的集會,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盤,他們的教主就叫徒弟到集市上去僱請一個窯工來造。徒弟奉命就到集市上去找。在路上,他碰到一個窯工,正趕著一頭驢子,驢背上負了很多的陶器,要運到集市上去出售。

  那驢子忽然失了一腳,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負的陶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這個窯工就哭哭啼啼,懊惱得不得了。徒弟見了覺得很奇怪,就問那個窯工說∶“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窯工回答說∶“我怎能不哭呢?這些陶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做成,今天原想運到市上去換錢的,不料這頭壞驢子,頃刻之間都給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惱不懊惱?”

  這個徒弟聽了,心裡卻很歡喜,他想∶“這頭驢子很好,窯工要做上一年,它只要轉瞬之間就能毀壞了!”於是,他就跟窯工商量要買這頭驢子。窯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驢賣給他。這個徒弟就騎著驢子回來,見了教主,教主問他∶“為什麼不把窯工找來卻買來了一頭驢子?”那徒弟回答說∶“這驢子的本領比窯工大得多。那窯工一年所做成的陶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毀得個精光了。”教主連連搖頭,對徒弟說∶“你真是笨人,一點知識也沒有。這驢子能在頃刻之間打破陶器,但它卻一百年也做不了一個窯器呀!”

  這故事比喻∶世上有很多人,受人供養很久,不但沒有報償,且常作損害的事,這種背恩忘義的人,和他親近,和他在一起,是有損無益。
估客偷金

  有兩個商人,在一處作生意,一個販賣金,一個販賣棉花。一天,有人向那個賣金子的買金子,要當面試驗是不是真金,便把金子放到火裡去熔解。那個販賣棉花的商人,私自偷了一塊,恐怕別人見到,連忙把這塊金子塞入棉花中,不料滾熱的金子,立刻把棉花燃燒起來了。這樣,偷竊的行為馬上被戳穿,他不但沒到偷金子,反而把自己的棉花都燒掉了。

  這故事比喻∶外道偷取佛法,妄稱是他自己的法,但因為他們不明原理,不善運用,不但得不到好處,曲解了佛法,而且也混亂了自法,終究是馬腳畢露的。
斫樹取果

  從前有一個國王,在他的園中種有一棵好樹,非常高大茂盛,而且能結一種很好的果子,這果子香而甜美,為別處所沒有。有一天,來了一個外國的客人,國王領他去看這棵樹,並對他說∶“這棵樹能結一種果子,甜美無比,可說是世上所少有的。”那外國的客人接著問道∶“既然有這樣好果子,能不能給我嘗幾隻呢?”國王聽了,就叫人來把這樹砍倒,希望能得到果子,可是什麼也沒得到。後來又叫人把栽倒的樹再種植起來,然而想盡辦法,卻終不能把已斷了的莖和根接起來。這棵樹就從此枯死,當然也不能再結果子了。

  這故事比喻∶釋迦世尊曾指示我們持戒功德像大樹一樣,它能生出種種禪定、神通、智慧的殊勝的果實。假使我們要得到這些果實的話,首先就應當持戒,還要修許多的功德善法來灌溉它,方能得到圓滿成就。但是有些人不懂這個方法,竟毀犯了戒律,去希求定慧神通,這無異砍樹求果實,連根都枯了,那裡還有果實呢?
送美水

  從前有一個村莊,距京城有一百里。這個村上有一口井,井裡的水清潔並且甜美,因此國王就命令這個村莊的老百姓,每天送水到京城去給國王飲用。那些老百姓天天奔走,弄得疲勞不堪。大家都想遷移到別的地方去。這事被那個村莊的村長知道了,連忙召開了一次村民大會,說道∶“你們都不要遷走,我立刻去請求國王,把一百里改為六十里,那麼你們就會近得多,不會感到疲勞了。”村長隨即去請求國王,國王立刻批准他的請求,下令把一百里改為六十里。村民們當時聽到都很快樂,說現在近得多了。從此,村民們都很相信國王的話居住在這個村上不遷移了。

  這故事比喻∶世人修行正法,以求渡脫生死輪轉的苦,但因長期修學,感到勞倦,往往中途要想退心,不欲再求進步了,幸虧如來法有大方便門,把一乘的佛法方便說成三乘,使得小根小智的人們聽了,以為很容易修成,就會鼓起勇氣來修善進德,以求了脫生死,等到他們證到自己解脫的小乖果位以後,佛再告訴他們,佛法原來有一乘,所謂『惟此一事實,馀二則非真,』到了這時,他們因篤信佛語,就能回小向大,信受不疑,安然進修大乘菩薩道了。
寶篋鏡

  從前有一個人,很是貧窮,且欠了人家很多的債,沒有辦法償還,只得逃到別處去躲避。一天,他逃到了荒涼的田野裡,看見那兒丟著一隻箱子,他打開箱子一看,裡面都是珍珠寶貝,上面裝有一面鏡子蓋著。當時這個人見了很是歡喜,就動手去取那些珍寶,但他看到鏡中照出的人,嚇得他連忙縮回了手,心裡感到很不安,就對鏡中人說∶“我以為是一隻空箱子,裡面沒有東西,想不到您在這裡,請不要見怪吧!”接著他就急忙溜走了。

  這故事比喻∶世上的人,常被很多煩惱所纏繞,成為貧窮苦惱沒有福德,又常為生死遷流的“魔王、債主”所逼迫著,因此欲求解脫生死的痛苦而修學佛法。他們作了種種的功德,這好像碰到了寶箱,可是又往往被“身見、我執”所惑亂,在無常無我中妄執有我。這“身見我執”譬如鏡中的面像,他們誤作真實,困此不能修成禪定道品等無漏功德的道果。這和已遇到寶箱而竟無所得是很相類似的。
破五通仙眼

  從前有這樣的一個人,他上山修道,學得一種法術,能看到理藏在地下的一切財寶。這事傳入國王耳中,國王聽了心中很是歡喜,便對大臣們說∶“我要邀請這個人,長期住在我國,不讓他到別的地方去,使我能得到國內藏在地下所有的財寶,那麼我就很富足了。”當時有個大臣,馬上答應去找這個懂法術的人。

  後來他果然找到了這個人,但卻不請這個人到國王那裡去,而是把這個人的雙眼挖了出來,拿回去呈給國王,並且說∶“臣已經取來這個懂法術的人的雙眼了,現在即使他再到別處去也不妨了。”國王聽了,很不高興地說“:你真的太笨了。我所以要去請這個懂法術的人,是因為他的雙眼能見到地下埋藏的財寶,你今已毀了他的雙眼,還有什麼用呢!”

  這故事比喻∶世人有看到在山林郊野中刻苦清修的高僧們,非常恭敬地把他請到家裡來供養,不知道這樣作會使他不能刻苦用功,甚至毀破他的善法和戒行,使他不能成就道果。這是在家佛教徒常常會犯的毛病和過失。護法不知法,供養不如法,或以世俗情誼妨擾出家大德的戒定清修,自他兩受其害,過失是很大的。
殺群牛

  從前有一個人,養了二百五十頭牛,常把它們放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跑來一隻老虎,把他的一頭牛吃掉了。這個人看到後,心裡想∶“我的牛失去了一頭,已不是全數了,我還要這些牛作什麼呢?於是他就把所有的牛都趕到一個深坑里去,在坑底排著隊,統統把它們宰殺了。

  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來的“具足戒”----二百五十條戒,本來很好。後來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慚愧心,不求懺悔還淨,卻反作這樣想法∶“我已破了一戒,戒既然不具足了,何必再繼續持它呢。”於是索性無所忌憚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捨棄不持。這正如因死一牛而殺群牛一樣的愚癡可憐!
飲木桶水

  有一個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岩石裡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面前盛有木桶,水是滿滿的,他就開口大喝,喝得足夠了,那時他就舉手木桶說∶“我已經喝夠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來了。”可是水依然在流著,並不停止。這人大怒,在桶邊大鬧不休。有人見了,笑責他道∶“你不要它,你自離去就是了,何必定要它不流出來呢?”

  這故事比喻∶世人常在生死渴愛中飲用著五欲的水(五欲是∶財、色、名、食、睡,或者是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常常使人們顛倒迷惑。)有時,感到厭倦了,希望色聲香味等不要再來相擾。這就應該收攝六根,從內心用功夫,使自己的心念不去攀緣,不生妄想。不這樣從自心遠離作功夫,而止要求外面五欲的境界不來侵擾,那是既不可能阻止聲色等顯現,也不可能得到煩惱的解脫,這是徒勞無益的
見他人塗舍

  有一個人,到朋友家裡去,看到他的家裡牆壁粉刷得很光滑,又很乾淨,就問朋友說∶“你用什麼東西粉刷的,使牆壁這樣光滑美觀?”朋友回答說∶“我是把米糠浸在水里,和入泥土中,再把它們調勻,然後塗到壁上去的。”這人心想∶“用米糠就這麼好,如果用穀子塗上去那不是更好嗎?”於是他回到家中,就用穀子和泥土去粉刷牆壁。可是結果不但浪費了許多穀子,反使牆壁弄得凹凸不平,而且還裂了很多縫兒。

  這故事比喻∶誤解佛法的意義,或自作聰明,修行不如法,往往會弄出毛病,無益有損的,譬如凡夫聽了聖人說法,修行諸善,等到此身死去後,可得生天,或者得到解脫。他竟斷章取義地自殺了身體,望得生天,結果徒自喪命,對修道卻毫無所得,猶如上面說的那個愚人一般。
治禿

  有一個人,頭上光禿禿的沒有頭髮,因此冬天覺得特別冷,夏天又被太陽曬得特別熱,還有蚊子來叮,很是苦痛。他到處打聽醫生,要治愈他的毛病。後來探知一個醫生,據說這個醫生不論什麼疑難雜症都能醫治,他就跑去求治,對醫生說∶“我的禿頭病實在太痛苦了,現在知道只有大醫生,能治我這個病,無論如何請你給我醫治一下。”不料這個醫生,立刻脫下帽子,也露出光禿禿的頭,說∶“對不起,我自己也是患著這個毛病,很是痛苦。假使我能治愈這病,我不是早已把自己醫好了麼?”


毘舍阇鬼

  有兩個鬼,得到了一隻箱子,一根手杖,一雙木屐;他們都想獨得,爭執了起來,相持不下。這時有個人走來看到,就問兩個鬼∶“這三件東西究竟有什麼用處,你們爭得這麼起勁?”兩鬼回答說∶“這只箱子,能夠變出一切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和晚上睡覺蓋的棉被,乃至一切資財。這根手杖,你只要拿在手裡,一切仇敵就都向你歸服,不敢抵抗。這雙木履,穿上了,就能夠飛行,無論要到哪裡,一眨眼的時候就到了。”這個人聽說後,就對兩鬼說∶“你們走開一點,我來給你們公平分配罷。”兩鬼就听信他的話,走開了一點。這個人立刻抱了箱子,拿了手杖,穿了木屐,飛到空中去了。他在空中對兩鬼說道:“你們現在可以平安了,因為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爭執了。”兩鬼聽了非常懊惱,但卻都柰何他不得。

  這故事比喻∶布施譬如寶箱,人天一切享用物資都從布施的善因出生;禪定如寶杖,修定能降伏煩惱的怨賊;持戒如寶屐,戒律清淨必升人天道中。兩個鬼譬如諸魔外道,外道們在有漏法中強求果報,結果是空無所得。只有一心一意,修諸善行,以及布施、持戒、禪定,就能脫離苦惱,獲證道果
估客駝死

  從前有一個商人,帶了兩個學徒,牽了一頭駱駝出外去作生意,把那些珍貴的綢緞和上等的氈毯一類的商品都載在駱駝背上。在路上那頭駱駝死了,這個商人,剝下駱駝的皮,自己先走了,留下兩個學徒在那裡看守。臨走時對兩個學徒說∶“你們要好好看守這些貨物。這張駱駝皮也不要使它潮濕。”商人走後不久,天就下雨了,兩個學徒怕駱駝皮被雨打濕,就連忙拿那些綢緞和氈毯去覆蓋。這樣,比駱駝皮價值要高很多倍的綢緞和氈毯就這樣都給爛掉了。

  這故事比喻∶學佛法的人,不去嚴持淨戒,修定開慧,僅作造塔供僧等的財施功德,這是捨本取末的行動,是不能出離生死證到道果的。所以應當先精嚴地護持戒律,再修財施等善行,如兩個學徒應當先護本來貴重的綢氈等貨,再護駱駝皮才是。
磨大石

  有一個人,每天很勤勞地磨一塊大石頭,經過了好幾年的功夫,把它磨成一隻小石牛,結果只能當作玩具,沒有別的什麼用處。他在這一事上所花費的時間和勞力雖然很多,而收效卻很微小。

  這故事比喻∶人們精勞苦地修學,應該志求高勝的道果,如果只是為求一些聞名閒利那用力多而收穫少,或者得不償失、反而增長過患了。
欲食半餅

  有個人肚子餓了,去買煎餅吃。他一連吃了六個,覺得還是不飽,就再買第七個吃,剛吃了半個,就覺得很飽了。這時,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著自己的嘴巴說道∶“我怎麼如此愚癡而不知節約!如果早知道後頭的半個煎餅能吃飽,那麼我只要買這半個煎餅就是了,前頭的六個煎餅不是多吃了嗎?”

  這故事比喻∶修行的人,勸苦修學經歷多時,才有貫通言證的一旦,不經多時的勸修,但羨一旦的悟證,正同那人吃餅的癡想,是不可能。
奴守門

  有一個人,因有事要出遠門,動身時叮囑僕人說∶“你要好好看守門戶,同時也要好好照管住系驢的繩子,不要讓驢跑了。”這個主人走了以後,有一天,碰到鄰村在演戲,彈唱得很好聽。那個僕人聽到後,心便不能自主,就想去觀看。於是他就把門板拿了下來,放在驢背上,牽著驢子去看戲。

  僕人走後,家中所有財物都被竊賊偷得一空。等到主人回來,他看到家中財物都沒有了,很是奇怪。就查問僕人說∶“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呀?”僕人回答說∶“主人您叫我看守的是門、驢和系驢的繩子;現在這三件東西都好好地存在著,並沒有缺少。別的一切,我都不知道。”主人聽了更加氣惱,厲聲責罵僕人∶“你這笨蛋!叫你管門,正因為屋裡有著財物,現在財物既已失去,留著一扇門有其麼用呢?”

  這故事比喻∶如來教導我們,應當常常攝心,守護六根的“門”,不要被六塵的“賊”侵入(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修行就要從攝心覺照,守護六根門頭著手;色、聲、香、味、觸、法叫作六塵,不知六塵的虛妄,執著它們、迷戀它們,就會染污六根,造作種種惡業)。有些人卻不聽這個教誡,去貪求名利,就是在靜坐的時候,還是念念攀緣著名利食色,牢守著無明的驢子和貪愛的繩索,卻洞開了六根的大“門” ,結果被六塵煩惱的盜“賊”侵入,弄得道品的功德財寶都散失完了。
偷犛牛

  有一個村莊上,村里的人一起偷了一頭犛牛並一同把它宰殺吃掉了。那個丟牛的人跟踪尋到這個村莊上來,見到了那些村人,問他們說∶“我的犛牛,是不是在你的村莊上?”偷牛的村人回答說∶“我們並沒有村莊。”失牛的人又問∶“池邊不是有一株樹麼?”他們回答說∶“並沒有樹。”丟牛的人於是再問∶“你們偷牛,是不是在村莊的東邊?”他們仍舊回答說∶“並沒有東邊。”丟牛的人又問∶“你們偷牛的時候,不是剛剛正午麼?”他們還是回答說∶“並沒有正午。”這樣丟牛的人就說∶“依照你們所說,沒有村莊,沒有池,沒有樹,或者還可說得通。可是天底下那裡會沒有東邊,沒有正午呢?因此,我知道你們說的都是謊話,不可相信。牛一定是你們偷吃了,是不是?”那些村人知道無可抵賴,只得承認把牛偷來吃了的事情。

  這故事比喻∶修持佛法而破戒的人,每每把罪惡隱藏起來,不肯如法發露懺悔,改過遷善,卻常常想假造理由,自圓其說;但結果終掩蓋不了所作的罪惡,受了種種的苦惱。只有勇於承認自己的過失,懇切地發露懺悔,才能走上佛法的大道
貧人能作鴛鴦鳴

  從前外國的習俗,在節慶之日里,所有婦女都佩戴優缽羅華作為裝飾。有一個窮人,妻子對他說:「你若是能得來優缽羅華與我佩戴,我就做你的妻子;若是不能得到,我便離開你了。」她丈夫先前很能摹仿鴛鴦的叫聲,便跨進國王的池沼,一邊作鴛鴦的鳴聲,一邊偷優缽羅華。這時守池人問道:「池中的是誰?」這窮人失口答道:「我是鴛鴦。」守池人將他捉牢了,帶到國王處去,走到半道上,窮人又抑揚有致地作起鴛鴦的鳴聲來。守池人說:「你先前不叫,現在叫有什麼用?」世上的愚人也是這樣,終身殺生害命,作種種惡業,不調節心行,以使它朝善的方向發展,待到命終時,方說:「如今我想修行善業。」獄卒依然把他帶去,付與閻羅王處治。雖是想修行善業,也已經晚了。就好像那個愚人,快到國王那兒了,才作起鴛鴦叫來。這故事比喻:事情要在該做的時候做,晚了就來不及了。
野犬為折樹枝所打

  有一隻狗,在樹下休息,一陣風吹來,把樹枝折斷了,剛巧掉在它的背脊上。它就走開,到一個露天的地方休息,長久地閉著眼睛,不看一看樹枝掉下來的原因,也不去再看那棵樹。直到天色晚了,還是留在那裡。可是後來,它又張開眼睛,遠遠地看見一陣風正吹過那棵樹,所有枝椏都在不停地搖動著,他就自言自語地說道∶“樹在叫我了!”重新又回到樹下去。

  這故事比喻∶學修佛法,志願要堅定不移,不能因為師長的輕微訶責就離去,等到遇到種種煩惱,才再去親近師長。這樣來來去去,浪費時間,實在愚笨而可笑的。
小兒爭分別毛

  有兩個小孩子,同在河畔遊玩,他們在水里撈到了一撮毛,於是,兩個小孩子就爭論了起來。一個說,這是仙人的鬍鬚,另一個說,這是熊身上的毛。兩個小孩子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各說各的理由,大家不肯讓步。那時河畔剛走過來一位仙人,兩個小孩子就去請求他判斷。可是這位仙人,並不回答他們這個問題,只從他自己的袋裡,取出了一小把米和芝麻放到嘴嚼了一會兒吐到手掌上,給兩個小孩子看,說道∶“呶,我掌中的東西,真像孔雀屎呢!”仙人答非所問,兩個孩子都弄得莫明甚妙。

  這故事比喻∶有人在說法的時候,往往作著空談,戲論諸法,沒有說到正理,對別人既沒有利益,在自己也徒費精神,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情況,正和上面所說那位仙人的答非所問一樣是滑稽可笑。
醫治脊僂

  有個駝背的人,請醫生醫治駝背。這個醫生用了一些酥油塗在他的背上,然後把他夾在兩塊木板的中間,放在地上,用力壓下去,使他平直。這個人一時痛得連眼睛都奪眶而出了,可是他的駝背卻仍舊沒有治好。

  這故事比喻∶有人為著要修福,行布施,用種種非法手段巧取豪奪,爭取不正當的錢財來應用,猶如這個醫生把木板硬夾駝背,徒然造作惡業,增加苦惱,卻不能得到布施的功德。
五人買婢共使作

  有五個人,共同出錢買了一個婢女,其中一個對婢女說∶“你要給我洗衣服。”另外的四個人,也叫婢女洗衣服。這五個人,都要叫婢女給他洗衣服,這使得婢女非常為難沒法對付。她想∶“我只能先洗一個,然後再洗另一個的。”於是她把其中一個人的衣服先洗,但第二個人就大發脾氣了,說道∶“我同樣出了錢買你,怎麼可以單獨給他先洗?”就打了婢女十鞭,婢女只好給他先洗。但其他四個人又同樣發了脾氣,同樣各打了婢女十鞭。這個婢女,就這樣的無故受屈。

  這故事比喻∶依照佛經所說,由於煩惱因緣,合成此身。此身不免常受著生、老、病、死苦的逼惱,不能自拔,正像這個婢女受五人的鞭笞一樣。
伎兒作樂

  有一個出名的樂師,國王請他去演奏,許給他一千個銀錢。等待演奏完畢,國王卻不給他銀錢。樂師就向國王索取,國王決心要賴脫,就對樂師說∶“你奏樂給我聽,不過讓我空歡喜一場;我許給你銀錢,也只是叫你空歡喜一次罷了!”

  這故事比喻∶所有世間的所謂快樂,其實都是虛妄的,在剎那不停、生滅遷流、無常變幻中,都如水月鏡花,那有真樂。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那止有自生煩惱罷了。
師患腳付二弟子

  從前有一個老師,有兩個學生跟隨他。這位老師兩隻腳有毛病,常常麻木,很不舒服,因此他就叫兩個學生隨時按摩,一人按摩一隻腳。不料這兩個學生,平日相處都不和好,不是我討厭你,就是你討厭我,彼此像冤家似的。有一天,有一個學生走開了一會兒,另一個學生就把這學生所按摩的腳,用石頭敲斷了。這個學生回來時,非常憤怒,為了報復,也立刻把另一學生所按摩的一隻腳,用石頭敲斷了。
蛇頭尾共爭在前

  有一天,一條蛇的頭和尾忽然爭執起來,蛇尾對蛇頭說∶“今天應該我走在前面。”蛇頭說∶“我常常走在前面,怎麼可以倒過來走呢?”蛇頭和蛇尾各認為自己有理,相持不下。結果,蛇頭就自管自向前走去,蛇尾卻纏住了樹牢牢不放。這樣,蛇頭走不動了,只得讓蛇尾走在前面。不料蛇尾因為沒有眼睛,結果掉入一個火坑中,把這條蛇燒死了。

  這故事比喻∶老師和徒弟,應該互相敬愛。可是有些徒弟往往以為老師年邁了,應該由徒弟來作領導,不肯尊敬師長,可是因為徒弟年輕不懂規矩,沒有經驗,作事常常犯錯誤,使事情搞不好,反而受到很大的損失。
願為王剃須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有個親信的侍者,這個侍者平日很忠實,國王非常信任他。有一次,國王率領軍隊和敵國交戰,國王自己陷入敵陣,很是危急,這個侍者不顧自己的性命,奮勇去救,保衛了國王的安全,因而國王非常歡喜他。當時國王就對侍者說∶“你要什麼,我都可答應。”

  可是這個人卻說∶“我不要什麼,但願給國王剃剃鬍鬚。”國王微笑著說∶“你既然歡喜這樣做,我就答應你,滿足你的願望吧!”後來這事給人家聽到了,都笑這人太愚笨,認為當時這個侍者如果要求國王劃分半個國家給他治理,或者給他的一些學習的機會,國王也一定會答應的。但是這個人卻不要這些,只願意幹這剃鬍鬚的小差事,真是太愚笨了。

  這故事比喻∶眾生得人身難,聞佛法難,如果既得人身,又聞佛法,具備了這兩個難得的因緣,可是心志狹小,只奉持少分戒律,就自己以為滿足,不求上進,更不求涅槃勝妙法,永遠流浪生死,把可以獲得的偉大利益,硬生生錯失了,這正如那個只願為國王剃鬍鬚的侍者一樣,是非常愚笨可笑的。


索無物

  從前有兩個人同行,見有人拉著一車胡麻在高坡中上不去。這時拉車者對那兩人說:「幫我推推車,走出這個高坡。」這兩人說道:「給我們什麼物呢?」拉車者道:「無物給你們。」這兩人就幫他推車,到了平地上,對拉車者說:「拿物來給我。」他說:「無物。』那人又要求道:「就給我無物。」另一個人含笑說道:「他不肯給,何必相逼呢?」那人說道:「無物給我們,那必定應有無物的。」另一個人說道:「無物麼,這是兩個詞合起來表示意思,就叫做假名,假借名稱來表示而已,並非要有個實物來相應。」

  世俗凡夫執著於無物這個假名,以為必有一個相應的實物,於是就追求進入無所有的境界,反而執著於這個無所有。另一個說無物之意的人,則以為它就是無相,因為種種現像都沒有自性,都是因緣和合,都是空的。明了了這一點,在世界上對一切事物就無所願求,若是無所願求了,也就不造作生死之業,也就是無相、無願、無作。但並不是實際存在著一個無相、無願、無作的實境可以去求取,一旦去求取的話,就如那人要求給他無物一樣的荒謬,這就是另一個人說無物的意思。
蹋長者口

  從前有位大富翁,左右的人都想取得他的歡心,竭盡恭敬之能事。富翁吐痰時,左右侍奉的人馬上用腳蹋掉。有一個愚人,趕不上機會去蹋,便想道:「若是吐在地上,眾人即刻蹋掉了。還是趁他想吐的時候,我搶先蹋掉他。」於是長者正咳著要吐的時候,這愚人飛起一腳,蹋在長者口上,踢破了唇,折斷了齒。富翁問愚人道:「你為何蹋我的口?」愚人答道:「長者若是痰出口落地,左右討好的人捷足先蹋了。我雖是想蹋,總是趕不及。所以,痰要出口之際,抬腳先蹋,希望得您的歡心。」

  大凡事物都須時機,時機未熟,強行去做,反而得到苦惱。因此,世人應當知曉是時機與不是時機。
二子分財

  從前摩羅國有一位剎帝利,得了重病,知道必定要死了,便吩咐兩個兒子:「我死之後,好好地分財物。」兩位兒子依循父親的遺教,在父親死後,把財物分作兩份。哥哥說弟弟分得不公平。這時有一位蠢老頭說:「我教你們分物,必定能分得平等。他就把眼前的所有物品都破作兩份。如何破呢?就是衣裳在中間剪開,盤瓶也從中間敲開,所有甕壜也砸開,錢也鑿開。」他們按照蠢老頭的分法,就把所有財物都弄破了,分作兩份。如此分物,人人嗤笑。

  這就好比各類外道偏於修習分別論。論門其實有四種:有決定答論門,譬如一切人都必當死的,這就是決定答論門。死了必定會輪迴再生,這應分別開來說,愛著斷盡了的人,出離了輪迴,不會再受生,依然有愛著的人,必定有下一生,這叫做分別答論門。倘若有問人是最優勝的麼?就應反問道你是相對於三惡道還是相對於諸天來說的?若是相對於三惡道來說,人確實是最優勝的:若是相對於諸天來說,人必定是不如的,諸如此類的命題,叫做反問答論門。若是外道的十四個問難,譬如問世界及眾生有邊際無邊際、有終始無終始之類的問題,常人是無法了解的,所以佛棄置而不答,以不答為答,就叫置答論門。各類外道愚癡,卻自以為有智慧,把這四種論破毀了,形成為一種分別論,就比如愚人分錢物,把錢都鑿破為兩段。
觀作瓶

  譬如兩個人到陶匠師傅那兒,看他腳蹋轉輪作瓦瓶,看得著了迷。其中一人離去,前往參加盛大的宴會,得了極美的饍餚,又獲了珍寶。另一人邊看做瓶邊想:「待我看完再去。」時間就這樣漸漸地過去了,競至太陽也下山了,依舊觀瓶不已,結果誤了吃飯。愚人也是這樣,做著家務瑣事,不覺得非常之事發生了。

  今日經營這樁事,明日造作那般業。

  諸佛出世如大龍,法音之雷遍世間,

  法雨普降無障礙,瑣事纏身故不聞。

  不知死亡猝然至,失卻此諸佛大會,

  不曾得佛法珍寶,常處惡道窮途中,

  背離棄置了正法。那位看瓶不已者,

  終究沒有完結時,所以誤失法會利,

  解脫機會永沒了。
見水底金影

  從前有個癡人到大池邊去,見水底有真金的影像,驚呼:「有金子。」就跳入水中翻泥覓求。弄得疲憊極了,卻不得,便出來,坐下。須臾之間,水清了,又現出金子的色澤來,就再跳進去翻泥覓求,還是不得。父親來找兒子了,見他這番模樣,便問:「你在做什麼,這般疲困?」兒子道:「水底有真金,我時時跳下去,想翻泥覓取,疲累極了,卻不得。」父親看了水底真金的影子,就知道金在樹上。所以能夠知道,是因為影子顯現於水底。父親說道:「必定是飛鳥銜來放在樹上的。」兒子就按父親的話,上樹覓到了金子。

  世上的愚癡人,也像這樣不具有智慧。

  在無我的五陰身中,橫空產生有我的念頭來。

  就如那位見了金影的人,勤勤苦苦地求覓,

  卻徒勞而一無所得。
梵天弟子造物因

  婆羅門教的徒眾都說:「大梵天王是世間之父,能造萬物,是造萬物的主人。」有一位弟子說:「我也能造萬物。」其實是愚癡,卻自以為有智慧,對梵天說:「我想造萬物。」梵天王答道:「不要生這個念頭,你不能造的。」他不聽梵天王的話,就動手造物了。梵天王見了弟子所造的物,就對他說:「你頭造得太大,頸脖太小;手做得太大,臂太小;腳作得太小,腳後跟太大,如毘舍闍鬼一般。」

  從這可以知曉事物都是四大元素因緣和合,各自藉著本身的業力,從而創造出來的,不是梵天王能造的。諸佛說佛道的意義,不執著於兩個邊見,也就是不執著於常見,也不執著於斷見,就像八正道那樣說佛道的意義。諸外道見了這等斷或常的事隋,便產生了執著之情,用這來欺誑世間,造作出具有規範意義的形像來,而所說的其實並不具有規範意義。
病人食雉肉

  從前有一個人,病得著實厲害。良醫診斷了一下,說需經常吃一種雉肉便可以治愈這病。而這位病人買了一隻雉,吃完之後,便不再吃了。醫生後來見著了他,便問:「你的病好了沒有?」這位病人答道:「大夫您先前教我常吃雉肉,而雉肉都是一樣的,所以當時吃完一隻之後,便不再吃了。」醫生又說:「若是吃完了一隻,為什麼不繼續吃下去呢?你現在只吃了一隻雉,如何能希望治愈好呢?」

  一切外道也都是這樣,聽聞佛、菩薩這無上良醫說,應當解悟心是有覺有智的主體,識是了別、是心的作用。外道等執著於常見,便以為過去、現在、未來都只是一個心識,相續不斷,沒有變遷生滅,精神獨立於物質而存在,總是同一個物。就好比雉肉都是同樣一種雉肉一樣,吃了一隻,也就等於吃了全部,所以就無法治愈他們的愚惑煩惱的毛病。具有大智慧的諸佛指導諸外道祛除常見,因為一切事物剎那之間都在生滅變化著,哪有精神能脫離物質而恆常不變的呢?如那世俗的醫生教病人繼續吃雉肉方才可以治愈毛病一樣,佛陀也教示眾生,使其悟解一切事物時時都在壞滅,所以不常,又時時相續,所以不斷,這樣就可以剗除常見之病。
伎兒著戲羅剎服共相驚怖

  從前乾陀衛國有一班藝人,因為歲時饑饉就到別處去覓求生計。途經婆羅新山,而這山中素來多惡鬼,如吃人的羅剎鬼之類。當時這幫藝人一起在山中過夜,山中風寒,就燃火而臥。有一位藝人覺得冷,就起來披上演羅剎用的戲衣,向火而坐。夥伴中有人一覺醒來,猝然看見火邊有一個羅剎鬼,竟不細察一下,爬起來就逃。於是驚動了其他伴侶,全都逃奔而去。這時,那個穿羅剎衣的人不明就裡也立即跟了上去,奔馳絕走。眾人見他在後面,以為要加害於他們,倍增惶怖,就越山渡河,投溝赴壑,身體都傷破了,委頓跌躓,疲憊不堪。直至天明,方才知道不是鬼。

  世上的人也都是這樣,處於煩惱饑饉這樣的不可避免然而卻能使人悟解真理的善法之中,轉而想遠求涅槃的四種功德常、樂、我、淨這樣的無上法食,就在色、受、想、行、識五陰之身中硬是執著為有我,因為這種有我的看法的緣故,便流馳於生死之途,受著煩惱的追逐,無法自在,墜墮在火、血、刀這三塗惡趣的溝壑中。至天明,譬生死夜盡,智慧明曉,方才知道五陰之身只是四大和合而已,沒有什麼真正的我。
人謂故屋中有惡鬼

  從前有一間老屋,人人都說房內常有惡鬼,就都害怕,不敢進去住。這時有一個人,自認為大膽,說:「我想進這屋中去睡一夜。」就進去住下了。後來另有一個人,自以為膽勇要勝過前面那個人,又聽傍人說這屋中常有惡鬼,就想進去,一把推開門來。先進入的那位以為他是鬼,也就一把擋住門,不讓他上來。後來的這位也以為有鬼。於是兩人抗衡著,直到天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方知都不是鬼。

  世上的人也都是這樣。人都是四大元素藉著互為條件的因緣暫時會聚起來,構成一個身體,並沒有一個主宰作用的元素存在,二推析起來,誰是我呢?然而世人硬是執著於我是你非,強生爭訟,如那兩個人的爭鬥,毫無差別。
五百歡喜丸

  從前有個女人,荒淫無度,欲情既已煽旺了,就嫉惡起自己的丈夫來。時時想著辦法,計謀著要殘害他,設了種種計策,卻得不到下手的機會。恰遇上丈夫受聘出使鄰國,女人設法偷做了毒藥丸,欲用來害死丈夫,騙說道:「如今你要遠行了,恐怕有吃不上東西的時候,我做了五百個歡喜丸,用作路上的干糧,就拿這送你吧!你若是出國進了人家的地界,餓了,就可以取出來吃的。」

  丈夫聽了她的話,出了國界,還沒來得及吃掉,夜暗下來了,便停在林間,準備住一宿。因為畏懼惡獸,就上樹去避,歡喜丸便忘記放在樹下。就在這一夜,五百偷賊盜了國王五百匹馬及諸多寶物,來到了樹下。逃遁的緣故,都飢渴極了,見樹下有歡喜丸,眾賊拿了,各人吃下一丸去。藥的毒力旺盛,五百個賊一時都死了。至天明,樹上人見群賊死在樹下,就以刀箭斫射死屍,偽裝了一個場面,收領了鞍馬和財寶,向國城驅趕而去。

  這時國王帶了一群人馬循跡逐來,恰好在中途遇上了。那國王問道:「你是什麼人?哪裡得的馬?」這人答道:「我是某國人,在路上碰到這群賊,就與他們斫射起來。五百個賊如今都在樹下同在一處死了,這才得了馬和珍寶來投大王的都城。如若不信,可派人去查看殺賊的地方,滿目瘡痍呢!」國王即派親信前去,果如其言。國王興奮異常,嘆說不曾有、不曾有。回到都城,便厚封爵位,重加賞賜,劃了領地與他。國王的舊臣都生了嫉妬之情,進言道:「他是外方人,不可深信。對他的寵遇怎麼一下子這樣豐厚,封爵加賞竟然超過了舊臣?」外方人聽聞了,說:「誰有勇氣健力,敢與我比試一下,請到平曠之處較量一番。」舊臣愕然,沒人敢站出來。

  後來這國的曠野之中有隻兇猛的獅子,截道殺人,斷絕了通路。那些舊臣就細細商議起來:「這外方人,自稱勇健無敵,如今若是又能殺了那隻獅子,為國除害,倒真是非凡的人了。」議罷,便去說給國王聽。國王旋即賜給刀杖,派他去了。外方人受了命,硬是鼓起勇氣,向獅子那兒行去。獅子見了,奮激鳴吼,騰躍而前。外方人驚怖萬分,轉身爬上樹去。獅子仰頭張口,盯著樹上。這人慌亂急促之中,落了手中捉著的刀,恰好掉進獅子口中,獅子頃刻間死了。當時外方人大喜過望,急急地來對國王講。國王倍加寵遇,國中人民頓時都敬服,讚歎不已。

  那女人的歡喜丸,譬以妄心求福報而行的不淨施:國王派他作使者,譬導引人入正道的善知識:到得另一國,譬進入諸天:殺了群賊,譬得須陀洹道,堅定地斷除了五欲及種種煩惱:遇上那位國王,譬遭逢聖賢:國中產生嫉妬的舊臣,譬諸外道見有智者斷滅了煩惱及五欲,便進行誹謗,說沒有這等事;外方人激厲地說舊臣沒人能是他的對手,譬外道無人敢抗衡:殺死獅子,譬破除惡魔;既斷滅了煩惱,又降伏了惡魔,便得到無執著於事物之念的阿羅漢道果的封賞:常常驚怖退卻,譬能以弱制強;那布施初先雖不存什麼淨心,然而,其布施時逢遇善知識便獲得了殊勝的果報:不淨施尚且如此,何況又是善心歡喜地行布施呢?所以應當在可以生長出果報來的福田上動心修行布施。
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

  曾有一位長者的兒子與一幫商人入海去採寶。這位長者的兒子對入海駕船的方法可琅琅上口,譬如到了大海的漩渦、洄流、礁磯激濺之處,應當這樣把、這樣整、這樣停之類。他對大家說:「入海方法,我全知道。」眾人聽了,完全相信他的話。到得海中,沒過多時,船師得了病,忽然之間,死去了。長者的兒子就接替了他,航至漩洄的急流之中,大叫著:「應這樣把、這樣整。」船盤迴旋轉,不能前進到寶渚去,沒多久全船商人都沒水而死。

  世人也是這樣,稍微修習了一下禪法、安般數息觀和不淨觀,雖是記誦住了文詞,卻不通其中的意思,也不了解修行的種種方法,妄自張揚說已深透地理解了,便胡亂傳授禪法,使得一意精進的人迷亂了,失了自性清淨心,顛倒錯亂了諸法的殊別之相,經年累月都毫無收穫,就像那位愚人,使得他人沒於海中。
夫婦食餅共為要

  曾有一對夫婦,家有三塊餅。兩人各吃了一塊,剩下一塊,兩人約定道:「若是誰說話了,定是不給他這塊餅了。」之後,為了這一塊餅的緣故,各各不敢言語。過了一會兒,有賊入室來偷取財物,家中所有,盡入了賊手。夫婦兩人因為先前有約定的緣故,眼看著,不語。賊見他們一言不發,就在其丈夫的面前侵辱起他的妻子來。丈夫親眼見了,也依然不說。妻子便大喊有賊,對丈夫叫道:「你這愚癡的人,怎麼為了一塊餅,眼看著賊這般也不喊?」丈夫拍手笑道:「咄!蠢婢子,我得定了餅,你沒份了。」世人聽了此事,無不嗤笑。

  凡夫之人也是這樣,為了小名利的緣故,硬是裝出靜默的樣子來,卻受著虛假引致的煩惱,這種種惡賊的侵侮,喪失了善法,墜墮於三塗,都毫不怖畏。也不去覓求出離生死的正道,一意在五欲中耽著嬉戲,雖是遭了大苦報,也不以為禍患。就如那個為餅失財的愚人,沒有什麼差別。
共相怨害

  曾有一人,與他人結了怨,愁憂不樂。有人問道:「你什麼事兒這麼愁苦憔悴?」他隨即答道:「有人毀謗我,我無力還擊。不知有什麼方法可以報復他,就愁成這個樣子了。」這人說道:「只有毘陀羅咒可以害他,但有一個過患,還來不及害他,卻反而先害了自己。』他聽罷,便大歡喜:「希望教會我。雖是要害及自身,只要能損害他,就行。」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出於怨恨的緣故,想覓求毘陀羅咒來害別人,終竟還沒有害成,先被這怨恨害了自己,墮於畜生餓鬼之塗中。就如那個害人反先害己的愚人,沒有什麼差別。
效其祖先急速食

  從前有一個人從北天竺到南天竺去,住得久了,就娶了那兒的女人做妻子。妻子給他準備了飯菜,他到手便急急地吞了下去,一點也不顧及它有多燙。妻子奇怪了,說:「這兒又沒有強盜來搶,有什麼要緊事,這般急匆匆的,不慢悠悠地細嚼徐咽?』他答道:「這裡有秘密,不能告訴你。」妻子聽了這話,以為有什麼奇異的法術,便纏著問。良久,他方才答道:「自我祖父以來,常是速咽急吞,我如今是仿效他們,就這麼快了。」

  世間的凡夫也是這樣,不通達正理,不明曉善惡,作出種種邪行來,不以為恥,卻說自我祖父以來已是這樣的作法,便至死都依循著做下去,毫不捨離,就像那個愚人,效習著急吞速咽,以為是好的吃法。
嘗庵婆羅果

  曾有一位長者,想吃庵婆羅果,便派人拿了錢到他人果園中去買,吩咐道:「很甜美的,你就買來。」他就拿錢去買果了。果園主說:「我這樹的果都很好,沒有一個壞的。你嚐一個,就知道了。」買果人說:「我要一個一個都嚐了,才買。若是只嚐了一個,怎知好壞呢?」隨即取果一一嚐了,拿回家來。長者見了,覺得厭惡,便都扔了。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聽說受持戒律、進行布施可以得到大富極樂,身體會覺得安穩怡愜,沒有煩悶狂躁之類的毛病,世人不肯相信,說:「布施得福,我真的得了,然後才可相信。」放眼望去,現世的貴賤貧富,都是先世業行所獲的果報,卻不知推一想十,以果求因,總懷著不信的心理,需自己親身經歷了方信。一旦命終了,就喪失了一切財物,如那個愚人,將果一一嚐了,只好把一切的果都丟棄了。


為二婦故喪其兩目

  從前有一個人娶了兩位妻子,若是親近其中的一位,另一位就生氣了,決斷不下,便在兩位妻子中間直端端地仰臥著。正值天下大雨,屋舍淋漏,水土俱下,墮落在他的眼中。因先有約定的緣故,不敢起身躲避,便使得雙目都失明了。

  世間的凡夫也是這樣,親近壞朋友,習行非法的事,迷惑了身心,造作出惡業,墮於三惡道中,長處生死輪迴,喪失掉慧眼,就好像那個愚人,為了兩個妻子的緣故,使雙目都失明了。
唵米決口

  曾有一人到丈母娘家去,見她在家搗米,就去那兒偷了一把米含在嘴裡。妻子來見丈夫,想跟他說話,而他滿口含著米,唔唔地不應答,因為在妻子麵前怕難為情,不肯吐棄出來,也就不說話了。妻子見他不說話,奇怪了,抬手摸看,以為他口腫了,便對父親說:「我丈夫剛來,忽然患了口腫,都不能說話了。」她父親隨即叫來醫生替他治療。醫生說:「這病極重,開了刀,方可治好。」就用刀決破了他的口,米從中瀉了出來,事情敗露了。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做了種種惡行,毀犯了清淨的戒律,就把過錯覆藏起來,不肯發露,墮入於地獄、畜生、餓鬼這類惡道中。就好比那個愚人,出於小小的難為情,不肯吐出米來,以刀決口,方顯露出他的過失來。
詐言馬死

  從前一個人騎著一匹黑馬入陣與敵作戰,由於恐懼害怕,不敢戰鬥了;便用血污塗在面孔上,裝出死的模樣來,臥在死人中間。所騎的馬便被別人奪走了,軍隊離去後,便想回家,就截了人家的白馬尾回來。到了家,有人問他:「你騎的那匹馬如今在哪裡?為何不騎呢?」他答道:「我的馬已死了,就拿了尾巴回來。」傍人說道:「你的馬原本是黑的,尾巴怎麼是白的呢?』他默然無答,遭到眾人的嗤笑。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說自己積善行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而卻殺害眾生,鞭捶棒打,虛妄地自稱行善,其實無惡不作,就像那個愚人,騙說馬死了。
出家凡夫貪利養

  從前有位國王,設立了一條教法:凡是婆羅門等教徒居住在我國內必須將身體洗淨,若不洗淨,則驅使他做種種苦役。有位婆羅門空提著澡罐,謊說洗淨了。別人替他注了水,他隨即就瀉棄掉,說:「我不洗淨,國王自己洗身去吧!」迫於國王的命令,為了避開苦役,就妄說洗淨了,其實並沒有洗。

  出家的凡夫也是如此,剃了頭,穿了緇衣,內心其實毀了禁戒:裝出持戒的樣子來,企望得到利養,又避去國王的勞役。外形雖似沙門,內心其實充滿了虛假和欺騙,就如提著空瓶一樣,只有外相而已。
駝甕俱失

  從前有個人,先是在甕中盛了穀子。駱駝伸頭進甕中吃穀子,過後伸不出來了。如此,這人很是憂惱。有一位老人來對他說:「你不要愁啊!我教你怎樣弄出來,你聽我的話,必定能快快弄出。你應斬掉它的頭,自然可出來了。」就採用了他的話,以刀斬頭。既殺了駱駝,又破了甕,如此愚人,世間所笑。

  凡夫愚人也是這樣,一意嚮往正覺,志在求得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果,那麼,就應該受持禁戒,防止種種惡行,然而為了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享受,毀破了淨戒。既犯了戒,又捨離三乘,縱心極意,無惡不作。三乘和淨戒,兩樣都喪失了,如那個愚人一樣,駱駝和甕都失掉了。
田夫思王女

  曾有一個農夫,至京城遊玩,見國王的女兒顏貌端正,世所稀有,便晝夜想念,情不能已。渴望與她接近,又沒有路徑可以達到,便思念得面色瘀黃,遂即成了重病。親友鄰里便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答道:「我往日見及國王的女兒,顏貌端正,渴想著與她接近,不能辦到的緣故,這就病了。我若是得不到,必死無疑。」親友說道:「我們會替你想好辦法的,讓你得到她,先不要愁呵!」大家日後見了他,對他說:「我們為你想的辦法以為是可以得到的,只是公主不肯。」田夫聽了,欣然而笑,高呼著必可得到的,必可得到的。

  世上的愚人也是這樣,不分別春夏秋冬的時節,便在冬天將種子擲撒土中,祈望得到果實,卻是白白浪費功夫,一無所獲,芽莖枝葉之類都不會有。世間的愚人修習了一點點福業,便以為圓滿具足了,菩提道果已可證得,就像那位渴望得到公主的田夫一樣。
構驢乳

  從前,邊遠國家的人不認得驢,聽說驢乳甚美,也都沒有嚐到過。當時一些人得了一頭公驢,想捋擠牠的乳來嚐嚐,便爭著將牠捉住。其中有捉頭的,有捉耳的,有捉尾的,有捉腳的,又有捉生殖器的,各人都想先得,就上前去,吮吸了一番。其中有捉住驢鞭的,叫道,啊哈!這是乳了,隨即捋擠起來,祈望得到乳汁。眾人一無所得,疲厭了。徒然地勞苦了一番,毫無結果,遭到世人的嗤笑。

  外道凡夫也是這樣,耳聞了修道的方法,卻不知道怎樣實行,在不應修求的地方,妄生出迷念來,形成種種邪見。於是裸露身體,自忍飢餓,投身懸崖,赴於火中,以為可以得道,由於這種邪見,便墮落於三惡道之中,如那些在公驢身上妄求乳汁的愚人一樣。
與儿期早行

  從前有一個人,夜中對兒子說:「明日與你一道到那村落去,有些東西想去索取。」兒子聽了,至次日清晨,竟不問父親索取什麼,獨自直奔那兒去了。到了那地方,身體疲憊極了,卻一無所獲,又吃不著東西,飢渴得要命。隨即又往回跑,來見父親。父親見兒子回來,訓責道:「你這愚癡的人,沒有智慧,為何不等等我?空空地來回跑,白白地受飢苦,被眾人嗤笑!」

  凡夫俗子也是這樣,倘若得以出家,就剃除鬚髮,穿上三類法衣,卻不向明師諮詢道法,失掉了種種禪定道品的功德,沙門應有的妙果都失掉了。就如那個愚人一樣,空佬佬來回跑,徒然受疲勞,外形雖似沙門,其實一無所得。
為王負杌

  從前有一位國王,想入無憂園中歡娛嬉樂,吩咐一個臣子道:「你拿一張矮櫈子來,放到園中去,我好用來做休息。」當時那人羞於拿著一張櫈子,便對國王說:「我不能拿,我願背著。」國王便把三十六張櫈子放在他背上,叫他擔負到園中去。這樣的愚人,遭世人嗤笑。

  凡夫俗子也是這樣,若是見到女人的一根頭髮在地上,便說自己持著禁戒呢,不肯去撿。後來受到煩惱的迷惑,三十六種不淨之物如發毛爪齒屎尿之類無一不拿,不覺得什麼骯髒,也沒有什麼慚愧,至死都不肯捨棄,就像那個背著櫈子的愚人一樣。
倒灌

  曾有一個人腹部患病了。醫生說:「需灌一下腸,才會好。」便去把各種灌具拿攏來,準備給他洗腸。醫生離去的那會兒,這人取藥吃了下去,結果腹脹得要命,無法忍受。醫生回來一見,奇怪了,就問:「為什麼會這樣?」他答道:「剛才的灌藥,我吃下去了,所以難受得要死。」醫生聽罷,狠狠責備道:「你這大愚人,不懂用法,從肛門灌的,哪是口服的!」隨即又用另外的藥給他吃了下去,方才吐了出來,病才好。這樣的愚人,遭世人的嗤笑。

  凡夫俗子也是這樣,想修學禪觀的種種方法,應不淨的,反而觀數息,應觀數息的,反而觀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的不淨和假合。這樣顛倒了上下,不了解其中的根本意義,就白白地把生命的大好時光無謂地耗費掉了,到頭來還要被它困擾住。不諮詢良師,顛倒了禪法,盲修瞎練,就像那個愚人飲服灌藥一樣。
為熊所囓

  曾有父子倆與夥伴同行。兒子入林,被熊咬了,抓傷了身體,急忽忽逃出森林來,回到夥伴們身邊。父親見兒子身體受了傷,驚訝地問:「你怎麼會遭受這種傷害?」兒子告訴父親:「有一種東西,身上的毛長長的,來毀害我。」父親便執取弓箭,到林間去,見及一位仙人,毛髮長長的,便挽弓欲射。傍人說道:「為何射他呢?這人從不傷害任何眾生,應該去懲治那傷人的。」

  世上的蠢人也是這樣,受了那雖身著法服而沒有道行的人的辱罵,便去濫害善良而有德行的人。就好比那位父親,熊咬傷了他的兒子,而去隨意加害於仙人。
比種田

  從前有位農夫,來到一塊田邊,只見一片好麥苗,生長鬱茂,便問主人道:「怎麼能使這麥子長勢旺盛?」主人答道:「把地整治得平平鬆鬆,又施上糞水,就這樣旺了。」這人就依照著方法來用,將糞水均勻地施在田裡,要撒下種子,卻怕自己的腳蹋在田地裡會使它堅硬,而使麥子長不出來,想著,我應坐在坐牀上,叫人抬著,我在上面撒種,這才好呢。就讓四個人每人擎起坐牀的一腳,到田裡撒種去。地踩得更板實了,為人嗤笑。怕自己兩足把地踩實了,更添上八足以防止堅硬。

  凡夫俗子也是這樣,既修行了禁戒這塊田地,善芽即將萌生,應當諮詢良師,以便受行他的教誡,讓法芽生長旺盛,卻反而違犯了禁戒,多作了許多惡行,使得戒芽無法生長。就如那人怕自己的兩隻腳會把地踩硬,反倒添了八隻。
獼猴

  曾有一頭獼猴,被大人打了,沒有辦法,反而把怨氣出在小兒身上。

  凡夫愚人也是這樣,先前所瞋怨的人,歲月更迭不停之中,已在過去死了。對於相續後生者,以為是前人的延伸,就憑空生出瞋怒之念來,惡毒的憤恚之氣轉而愈加深濃了,就像那隻痴猴,被大人打了,反而洩怒在小兒身上。
月蝕打狗

  從前阿修羅王見日月明淨,就伸手將它遮障住,於是日月就蝕了。無知的人以為是天狗把月吃了去,出於直覺的反應,就逐狗而打,其實狗沒有罪咎,是人把惡橫加在牠身上。

  凡夫也是這樣,貪欲、瞋恚、愚癡,卻讓自己的身體平白地受苦行的折磨,臥在荊棘的刺上,身體用火來烤,就好像月亮蝕了,平白無故地打狗一樣。
婦女患眼痛

  曾有一個女人,眼痛得厲害。一位自認有知識的女人問道:「你眼睛痛麼?」她答道:「眼痛呵!」那女人又說:「有眼必定要痛。我如今雖然不痛,卻想把眼都挑了,以防止它以後痛。」傍人說道:「眼若是在麼,或痛,或不痛:眼若是沒有了,便會終身長痛。」

  凡夫愚人也是這樣,聽說富貴是衰敗患難的源頭,就畏懼了,索性就不布施了。害怕若是布施的話,以後得了果報,財物越發殷實豐裕起來,那麼衰敗患難的源頭也越發活活而來,肯定更重地受苦惱了。有人說道:「你若是布施的話,或苦或樂;若是不布施的話,則貧窮大苦。」就像那個女人忍不了短暫的痛,便想挑掉雙眼,那才是長痛了。




父取兒耳璫

  從前有父子二人因事同行,攔路搶劫的強盜突然出現了,想來奪取他們的財物。兒子耳中戴著真金耳環,父親見強盜飆忽而來,怕失了耳環,就用手去牽拉它,耳朵一時拉斷不了。為了耳環的緣故,就斬下了兒子的頭。須臾之間,強盜離棄而去了。回去把兒子的頭重新安到肩上去,但已無法接平復原了。這樣的愚人,被世人嗤笑。

  凡夫之人也是這樣,為了名利的緣故,寫出一些不能增進善法而無意義的論來,肆口說現世、後世這二世有或二世無:前世死的剎那至再次受生的剎那,這中間時期的有或無:受想思等法有或無,種種妄想的論調,無法探得佛法的真實。別人以按照佛陀所說的教法來破斥他的戲論,便說我論中都沒有這等觀念。這樣的愚人,為了小名利,就特意說妄語,喪失沙門應修證的道果,身壞命終之後,墮於三惡道中。就像那個愚人,為了一點點利,就斬去了兒子的頭。
劫盜分財

  從前有群賊一道行劫,搶來許多財物,就共同分了。其他都是多少一樣地平分,只有鹿野出的欽婆羅衣顏色不是很好,就列為下等物,給最劣的賊。那下劣者得了,恚恨不已,嘆說道不公平、不合算。拿到城裡去賣,許多富貴長者給了他很高的價錢,一人所得數倍於其他夥伴,方才大歡喜。

  就好比世人不知道布施到底是有報還是無報,便稍稍行了點布施,結果得以生於天上,享受到無量的歡樂,方才悔恨起來,後悔不廣行布施,猶如欽婆羅衣後來賣得大價錢,才開始高興起來。布施也是這樣,少施多得,方自我慶幸起來,後又悔恨不多做一點。
獼猴把豆

  曾有一隻獼猴,手持一把豆,誤落一豆在地,便捨下手中豆,想找到失落的那一粒豆。那一粒豆沒找到,先前舍下的,都被雞鴨吃光了。

  凡夫出家也有相類似的情形,初先破毀了一戒,卻不加以懺悔,因不懺悔的緣故,便放逸了,破毀就滋蔓開來,一切戒律都捨棄了,就像那隻獼猴一樣,失了一粒豆,便捨棄了一把。
得金鼠狼

  曾有一人,走在路上,途中拾得一隻金鼠狼,興奮不已,放在懷中,繼續跋涉前行。到了水邊,想渡過去,脫下衣來,置於地上,轉眼間金鼠狼變成了毒蛇。這人考慮了好一會兒,決定寧可讓毒蛇螫殺,也要懷牠渡河。精誠所至,冥冥中有了感應,毒蛇又化為金鼠狼。傍邊的愚人見毒蛇變成了真寶,以為是必然的事實,也拿了毒蛇放在懷裡,立即就被毒蛇咬了,喪身殞命。

  世間的愚人就是這樣,見行善獲得果報,就只為了利養,來依附於正法,內中並不具真心,命終之後,便墮入於惡道,如捉了毒蛇,被咬而死一樣。
地得金錢

  曾有一個窮人,在路上走著,路途中偶然拾得一囊金錢,心中大喜,隨即一一點數起來。還沒能數完,失主忽然尋找過來,把錢全都奪了回去。這人當時後悔沒有快快離去,懊惱的心情,使他十分痛苦不堪承受。

  值遇上佛法的人也是這樣,雖是遇見了三寶福田,然而不精勤方便修行善業的話,有朝一日忽然命終了,便墮入於三惡道中,就像那個愚人一樣,還被失主奪了錢去。如偈所說:

  今日造這個業,明日做那樁事,

  執著於快樂不思索一下苦,不知不覺死賊來搶了命去。

  急怱怱做這做那,凡夫眾生人人這樣,

  就像那愚人埋頭數金錢,空歡喜一場,所得到的金錢轉眼間又失去了。
貧人欲與富者等財物

  從前有個窮人,稍微有點財物,見了大富翁,便想與他們的財產一樣多。由於做不到這點的緣故,雖是有那麼一點財產,也想丟棄到水中去。傍人說道:「這些財物雖少,也可養活你數日,為何無端端要捨棄扔到水中去呢?」

  世上的愚人也是這樣,雖然出了家,得了一點利養,可是心中常存著奢望,對不能與年高德重的人獲得同樣的利養,覺得不滿足:見那些宿舊有德的人學問修養很好,得到眾多的供養,便想與他們等同。因為做不到,心中就懷著憂苦,打算不再修持佛法了,就像那個愚人無法與富翁相比,便想丟棄自己的財物。
小兒得歡喜丸

  從前有一個乳母抱著小兒趕路,走得累極了,沉沉地睡去。這時有人拿歡喜丸送給小兒。小兒伸手接住,貪著它的美味,對身上的東西就不管了。這人立即把小孩所掛的項圈、瓔珞、衣物都解下拿走了。

  比丘也是這樣,喜歡在熙攘熱鬧的地方貪得一點兒利養,被煩惱賊奪走了他原有的功德戒寶瓔珞,就如那個小兒貪著一點兒美味的緣故,身上一切都被賊拿去了。
老母捉熊

  曾有一位老婦在樹下臥息,一頭熊想來抓搏她。這時老婦繞樹逃避,熊隨即在後面追逐,並且一手抱住樹,另一手去捉老婦。老婦急了,趕忙緣樹撳住那隻伸過來的手,與原先抱著的那隻一道都按捺在樹上,熊就這樣合抱著樹,動彈不了。又有另外一個人來到這兒,老婦說道:「你幫我一道捉住牠,殺了,肉大家平分。」那人信了老婦的話,就上來幫著捉住。待捉定了,老婦即刻舍熊而走,那人後來就被熊困住了。這樣的愚人,遭到世人的嗤笑。

  凡夫之人也是這樣,作了一些不合正理的論說,並不完善周密,文辭也繁冗重贅,有著諸多毛病,還沒寫完殺青,便捨下死去了。後人閱讀了,想替它作解釋,卻無法明達它的意旨,反而被這論說困住了,就如那個愚人代別人捉熊自己反被殃害一樣。
摩尼水竇

  曾有一人,與他人妻子私通。姦事未畢,丈夫從外面回來,隨即察覺了,便停在門外,準備候他出來之際,一下殺了他。婦人便對他說:「我丈夫已察覺了,再沒有別的出處好走,只有摩尼才可以出得去。」這是叫他從水洞中鑽出去。這人誤解為摩尼珠,就到處尋覓,卻毫無踪影。就說:「找不到摩尼珠,我終究無法離去的。」不一會兒,就被那丈夫殺了。

  凡夫之人也是這樣,有人說:「生死輪迴之中,沒有永恆的實體存在。身心遭受煩惱的纏縛,一切事物都依賴於因緣而存在,自身並沒有本質的恆常性,因而人也沒有起著主宰作用的自我或靈魂。也就是說,無常是苦,而苦是空、無我的,所以應離棄絕對斷滅不續、絕對永恆不變這兩種片面性,處於不斷不常的中道。在這中道中,就能得到解脫,不受生死的纏縛。」凡夫誤解了這話,便推求世界有邊際還是無邊際,眾生有我還是無我,始終不能係念思察中道之理,忽然命終了,遭了無常的殺害,墮於三惡道中,就像那個愚人,

  四處推求摩尼珠,被他人殺害一樣。
二鴿

  曾有雌雄兩隻鴿子,同住在一個巢裡。秋天果子熟時,叨取了滿滿一巢。後來,果子乾縮,只成半巢了。雄鴿訓責雌鴿道:「叨來果子,辛勤勞苦,你獨自偷吃,只剩一半。」雌鴿答道:「我沒偷吃,果子自己減少下去的。」雄鴿不信,怒道:「不是你獨自吃了,怎麼會減少?」就啄殺了雌鴿。沒過幾日,天降大雨,果子受了濕潤,又恢復到原先的一巢。

  雄鴿見了,方悔恨起來:「她的確沒吃,我錯殺了她。」便悲鳴著叫喚雌鴿:「你哪兒去了?」

  凡夫之人也是這樣,心中存著是非顛倒的觀念,迷執地追求五欲的快樂,不繫心思觀察事物的流動變遷,犯了殺、盜、淫、妄之類重大禁戒,後來悔恨了,畢竟已無可挽回,只有悲嘆不已,如那隻愚鴿一般。
詐稱眼盲

  從前有位工匠師傅,為國王作勞務,不能堪忍其苦,便謊稱眼盲,就推掉了這份苦差役。其他的工匠聽說了,便想把自己的眼睛弄壞,來避開苦役。有人說:「你們何必自毀呢?白白地受眼瞎的苦。」這樣的愚人,為世人所笑。

  凡夫之人也是這樣,為了一點點名譽及利養,便有意說謊,毀壞了淨戒,身死命終後,墮於三惡道中,就像那些愚人,為了一點點益處,便想毀壞自己的眼睛。
為惡賊所劫失(die)

  曾有兩人結伴共行於曠野之中。一人穿著一件木棉布衣,途中被劫賊搶剝掉了,另一人逃開,躲入了草叢中。那被搶者先前曾在衣領裡裹藏了一枚金錢,便對賊說:「這衣裳恰好值一枚金錢,我現在想用一枚金錢來贖回去。」賊問:「金錢在哪兒?」這人就從衣領中解取出來給他看,並說:「這是真金,你若是不信我說的,如今這草中有位好金匠,可去問他。」賊見了草叢中的人,也把那人的衣裳搶去了。這種愚人,衣裳和金錢都失卻了,還讓別人也遭劫。

  凡夫之人也是這樣,修行各類道法,作種種功德,一旦遭到煩惱賊的劫掠,喪失了善法和種種功德,不但自身失掉了功德利益,還使他人也失掉了道業,身壞命終後墮於三惡道中,如那愚人一樣,使得大家都遭致劫掠。
小兒得大龜

  曾有一個小兒,在陸地遊戲,得了一隻大龜,想殺掉它,卻不知怎樣下手,便問人道:「怎麼才能殺掉呢?」有人告訴他:「你只要擲入水中去,立刻就可殺死。」當時小兒信了他的話,就擲入水中。龜得了水,便遊走而去。

  凡夫之人也是這樣,想守護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修行種種功德,不知如何入手,便問人道:「作什麼樣相生相助的事情才能解脫呢?」邪見外道、天魔波旬及壞朋友惡導師就對他說:「你只要縱意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恣情於財色名食睡五欲,照我的話做去,必定能得解脫。」不好好想想,就依了他的話去施行,這樣的愚人身壞命終後就墮於三惡道,就像那小兒將龜擲於水中一般,殺不死,反而跑了,這愚人縱意恣情,得不了解脫,反墮入惡塗。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564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