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18 14:04:55瀏覽817|回應0|推薦2 | |
中國人一般的觀念,講到《易經》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唱京劇拿鵝毛扇穿八卦道袍的連了起來。好像學了《易經》以後,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能不能達到這個程度,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易經》是不是包括了那麼多東西,能不能知道過去、未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也是很大的問題。 剛才提到唱京劇,我們對《易經》,從京劇《三國演義》中就可以瞭解到,中國京劇非常注重臉譜和服裝,舞台上穿件八卦道袍,我們現在看起來像是妖道,實際上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所以有人說「《易經》是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智慧中之智慧」,這是我們自己站在本位文化的立場來推崇《易經》的看法。 此外,我們看見京劇中的臉譜,有的在額上畫一個太極圖,就是表徵這位劇中人的頭腦中充滿了智慧——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從這種戲劇藝術表現方面,就可以看到《易經》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被一般人重視的程度了。這是就好的一面看;就壞的一面看,一提到《易經》,有人就聯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風水的、卜卦的江湖術士。不管哪一種看法,都表示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認識是不夠的。今天我們開始研究《易經》,所要走的路線,因為大部分人,以前還沒有接觸過,所以我們在這裡先要使大家知道怎樣去讀《易經》這部書,先從怎樣去認識它、怎樣去瞭解它開始。至於深入的研究,有人研究了一輩子,也還沒有搞清楚的,所在多有,包括我在內,研究了大半輩子,還跟一個初學的人差不多。實際上,講這門學問,我自己都是戰戰兢兢的,覺得自己非常膚淺,沒有辦法向大家報告,不過有一點點可以提供大家的,只是一塊敲門磚而已。 潔靜精微 現在我們先說古人對《易經》的重視。《禮記》的《五經解》這篇文章中,提到《易經》這門學問時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據說這是孔子整理《易經》以後所作的結論,對《易經》的評語。「清靜精微」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它的含義卻是很廣。「潔靜」包括了宗教的、哲學的含義,就是說學了《易經》這一門學問,他心理的思想、情緒的變動,是非常清潔而寧靜的。「精微」兩字則是科學的,所以學《易》的人,要頭腦非常冷靜,我常常將我的經驗告訴年輕的同學們:「晚上不要讀《易經》。」他們不大相信,因為老輩們說《易經》可以避邪,凡是不正的妖魔鬼怪都怕《易經》。有的人生了重病,枕邊放一本《易經》,就可把鬼趕跑,又說《易經》一讀,鬼神都不安,所以夜裡不讀《易經》。而我卻最喜歡夜裡讀《易經》,可是夜裡一讀,就完了。以後我也就不敢讀了,因為夜間一讀《易經》,一夜不能睡覺,越研究越沒完,一個問題找到了答案,同時又會發現另一個新的問題,這樣不斷發現問題,發現新的道理,研究下去,不知不覺,就到天亮了。所以深深體會到古人的「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一個春天過了都不知道的情景。為什麼時間過去了都不知道?因為研究《易經》需要一個非常冷靜的頭腦,非常精密的思想,所以《易》之教,是「潔靜精微」,這是孔子對於《易經》的評價,有如此之嚴重。 但是在《五經解》中,對《易經》也有反面的批評,怎麼說呢?它說《易經》的流弊是:「其失也,賊。」就是一個「賊」字。學了《易經》的人,如不走正路,旁門左道,就賊頭賊腦,鬼頭鬼腦,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一套,拿起鵝毛扇,就扇起別人來造反。這是我們自己文化中對《易經》最好的評論,一個「賊」字的斷語下得非常妙。 歷史上漢朝的王鳳、唐代的虞世南(唐太宗的宰相,創業時的「秘書長」,他私人的好朋友)推崇《易經》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不學《易經》的人,不能作一個很好的宰相,亦不能作一個很好的大將,推崇《易經》有如此的重要。 我們知道了這些以後,至少可以鼓勵自己,對於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部書,到底畫的是些什麼名堂,非要弄個清楚不可。譬如有人認為房子對面有一個什麼煞,就到街上買一個八卦回來,在門口一掛,好像就可以保險了,這中間究竟有什麼作用?有沒有這種作用? 三易 易學的重要有如此,我們該怎樣去研究它呢?大家要注意,各位手邊的《易經集注》,只是中國《易經》學問的一部分。這本書名《周易》,是周文王在囗裡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國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易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於這本書,都淵源於《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事實上還有兩種《易經》,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加上我們手邊所持的《周易》,總稱為「三易」。《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所畫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樣的。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連山易》以艮卦開始,《歸藏易》以坤卦開始,到了《周易》則以乾卦開始,這是三易的不同之處。說到這裡,我們要有一個概念,現在的人講《易經》,往往被這一本《周易》範圍住了,因為有人說《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遺失了、絕傳了。事實上還有沒有?這是一個大問題,可以說現在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江湖」中這一套東西,如醫藥、堪輿,還有道家這一方面的東西,都是《連山》、《歸藏》兩種易學的結合。 《易經》的三原則 《連山》、《歸藏》以外,《周易》的本身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說《易經》包括了三個大原則:就是一、變易;二、簡易;三、不易。研究《易經》,先要瞭解這三大原則的道理。 (1)變易 第一,所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裡,第一秒鐘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鐘的情況又不同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麼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 由這一點,我們同時亦瞭解到印度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這個名詞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變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廟裡塑一個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頭吐得很長,名「白無常」,而說這個「無常鬼」來了,人就要死亡,這是迷信。實際上「無常」這名詞,是一種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沒有一種東西能永恆存在的,所以名為「無常」,這就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易經》,是講原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非變不可,這是原則。印度人則是就現象而言,譬如看見一幢房子蓋起來,這房子將來一定會倒,看見人生下來,也一定會病、會老、會死,這是看現象而名之為「無常」。 (2)簡易 第二簡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瞭解的。在這裡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常常跟朋友們講,也可以說是哲學上的一個對比,天地間「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瞭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我們看京劇裡的諸葛亮,伸出幾個手指,那麼輪流一掐,就知道過去、未來。有沒有這個道理?有,有這個方法。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懂了宇宙事物以後,把八卦的圖案,排在指節上面,再加上時間的關係,空間的關係,把數學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來。這就是把那麼複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所以叫作簡易。那麼,《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物隨時都在變,儘管變的法則很複雜,宇宙萬事萬物再錯綜複雜的現象,在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後,就非常簡單了。 (3)不易 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麼名稱,反正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能變萬有、萬物、萬事的「它」是不變的。 這是《易經》的三個原則,先要懂得。 理、象、數 懂了這三個原則以後,還有三個法則要懂得,這三個法則就是我們手邊的這部《易經》的三個內涵:理、彖、數。 這些基本原則要先記住,才能研究《易經》,現在先解釋這三個字。 根據《易經》的觀點看宇宙的萬事萬物——人生也好,情緒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則和道理。以我們現代的觀念而言,理是屬於哲學的,宇宙間萬事萬物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反過來說,宇宙間的任何一個現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時每個現象,又一定有它的數。譬如這個錄音帶,是錄音用的,它能錄音,其中有很多理,錄音帶的樣子、大小以及它還會放出聲音,就是它的象;這卷錄音帶,若干分鐘可以錄完,有若干長,若干寬,這就是它的數。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它的數。 所以研究《易經》的學問,有些人以「理」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像」去解釋《易經》,有些人以「數」去解釋《易經》。古代的人掐指一算,萬事皆知,那就是瞭解了易數的緣故。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有它的數,這是必然的過程,譬如我們舉起桌上的茶杯,左右搖擺,這就是一個象;而左右搖擺了多少度,多少秒鐘搖擺一次,就有它的數;為什麼要搖擺,就有它的理——是我為了使大家更具體瞭解《易經》理、象、數的道理所做的動作。所以《易經》每一卦、每一爻、每一點,都包含有理、象、數三種涵義在內。人處在世界上,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不停地在變,只要發生了變,便包涵了它的理、象、數。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數,就會知道這事物的變,每個現象,到了一定的數,一定會變,為什麼會變,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這些,就萬事通達了。理、象、數通了,就能知變、通、達,萬事前知了。 我常常告訴同學,最好不要去鑽研《易》這門學問,如果鑽進去了,會同我一樣,爬不出來。如果一定要學,也最好只學一半。如果真把《易經》學通了,做人就沒有味道了。譬如要出門了,因為《易》學通了,知道這次出門會跌倒,於是不出門了,一步都懶得動了。像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味道?何必去學?所以我說學《易》最好只學一半,覺得奧妙無窮,如黑夜摸路,眼前迷迷茫茫蠻有趣的;天完全亮了走路,眼前有一個坑,會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於是不走了。可見學通了《易經》非常乏味,何必去學?話雖這麼說,但學《易》真的通了,哪裡還用來講《易經》;我現在還來講《易經》,可見就是半吊子,還不通。像我這樣不通的人,在這裡吹這些東西,還可以幫助大家摸摸這條路;真通了《易》的人,也許還會來這裡講,因為他知道我們這些人這樣盲目太可憐了,他有眼睛,喜歡來帶帶路,也說不定。 理論講到這裡,以下我們進行八卦的研究。 玩索而有得 我們現在開始研究《易經》,有一個法則要把握住,這個法則就在手邊這本書上,孔子研究了《易經》以後說出來的。他這句話很妙,他說:「玩索而有得。」學《易經》最好用打麻將的方式來學它,如果把八卦刻在麻將牌上,摸起來就趣味無窮了。孔子教我們念別的書,都是要持嚴肅的態度,唯有教我們學《易》,要「玩索而有得」,要天天玩它。我年輕時讀《易經》,老師硬叫背,痛苦之至,問他這些話是什麼道理,他也不講,大概他也沒弄清楚,只認識書上的文字。自己後來年紀大了,慢慢摸這個東西,就發現需要玩了,最初用象棋子,畫上八卦排來排去,後來乾脆改用麻將牌。現在一直想改用電腦,可惜沒有時間去研究製作,最好能像科學館的天文儀一樣來玩,所以《易經》要「玩索而有得」。要玩什麼?玩卦。 卦與八卦 什麼叫作卦?古人解釋:「卦者掛也。」等於沒有解釋。實際上是說,卦就是掛起來的現象,八卦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之間有八個東西,這八個東西的現象掛出來,就是八卦。這個宇宙就是一本《易經》,宇宙的現象都掛在那裡,現在我們先瞭解它的原理。 第一個乾卦代表天,我們仰頭一看,天總是在上面,到了太空倒轉頭來,頭上還是天,天一定在頭頂的。 坤卦是地,人類是地球的文化,地總是踩在腳底下,這個地的現象掛在那裡。 、這兩個符號,代表了時間、空間、宇宙。在這個天地以內,有兩個大東西,一個是太陽,一個是月亮,像球一樣,不斷在轉,所以: 離卦代表太陽。 坎卦代表月亮。 這兩個東西不停地旋轉於天地之間,於是有四個卦掛出來了,還有兩個卦是雷、風。 震卦代表雷,我們以現代科學的知識和觀念,來說明我們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他們認為宇宙間有這種能,電震動了就是雷,一震動以後,對面變成氣流了,就是風。 巽卦代表風,亦即是氣流,氣流震動得太厲害,一摩擦又發電,又回轉來了,就是「雷風相薄」,這是雷風兩個卦。 還有兩個卦是: 艮卦代表高山、陸地。 兌卦代表海洋、河流。 在宇宙間,除了這八個大現象以外,再找不出第九樣大的東西了,這只說大的,不說小的,如說小的,西裝亦一卦,灰塵亦一卦,那就多得很,不能再講了。大的現象只有八個,沒有九個,亦不能七個,只有八個卦,而且都是對立的。可是這八個現象,變化起來就大極了,是無窮的,不能窮盡的數字,變化當然也是無窮無盡的。 現在看伏羲八卦方位圖。 這個卦圖以前是不用的,在唐宋以前沒有看見過,在宋以後才出現這個圖。過去研究《易經》,只研究《周易》,研究的人多構成自己的圖案,到宋朝以後,宋版的《易經》始用這裡的圖案,變化就從這裡來的。其次,我們懂了「卦者掛也」的道理以後,再來看《易經》的卦,不必那麼嚴重,但亦不簡單,要輕鬆地去看。 《說卦傳》: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 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後面是文王八卦方位圖,八個卦排列的位置不同: 《說卦傳》: 帝出乎震。齊乎冀。相見乎離。 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 勞乎坎。成言乎艮。 伏羲八卦方位圖又名「先天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圖又名「後天八卦」。 先天八卦 什麼叫「先天」?以哲學的觀點說,宇宙萬物沒有形成以前,即是所謂的先天,有了宇宙萬物,那就是後天了。換言之,我這個人,在母親未生我以前,是我的先天,生了我以後,就是我這個人的後天。在娘胎裡是先天,離開了娘胎是後天,這是先天、後天的觀念。先、後天這兩個名詞,只是一種代號的作用,以邏輯來說,這只是一種界說,用以劃分出階段範圍而已。 伏羲的「先天八卦」,畫在紙上是平面的,看起來好像毫無道理。假如有一種儀器,使其立體化,就更容易表現出它的精神了,現在寫在紙上的,只不過是一種符號。譬如現在的乾卦,是三這樣的三橫,但在古代卻並不一定是這樣畫的,像我們在甲骨文中看到的囗和囗都是乾卦。所以大家不要把卦看得那麼呆板嚴重,好像說門口掛上八卦,把鬼都可以趕跑,那是我們人的偉大,不是卦的偉大。不過到現在,對於卦的符號,我們已經確定下來了。 字是寫的,卦是畫的,所以我們叫作畫卦。人類原始的時候沒有文字,中國的原始文字都是圖畫,像「鳥」字,原來就畫成一隻鳥的樣子,日月山水舟車蟲魚都是這樣,可知中國文字的起源就是圖畫。卦的圖案,每個卦都有三畫,我們稱為三畫卦,卦中的畫叫「爻」。為什麼叫「爻」?「爻者,交也。」為什麼「爻」就是交?這是說明卦在告訴我們,宇宙間萬事萬物,時時都在交流,不停地發生關係,引起變化,所以叫作「爻」。 三乾卦的三爻,都是完整的—,這叫作「陽爻」(大家不要上當,我們中國人,一遇到「陽」、「陰」,馬上產生一種神秘的觀念,覺得奇怪,其實並不奇怪,「陰、陽」也一樣的只是一種代號)。一畫在中間斷裂的如一,叫作陰爻,兩個是相對的。 三個陽爻,完整的三畫,為乾卦,代表天。三個陰爻,斷裂的三畫,為坤卦,代表地。在人來說,乾卦代表男人,坤卦代表女人,以一隻手來說,手背是乾,手心是坤。由此可知,這只是一種不定的代號,也是一種數理的符號,這種符號可以有很多方面的用法。 八卦的圖案,乾卦代表天在上,坤卦代表地在下,畫出來就是前面伏病逝的先天圖,它的方位,和現代我們所用地圖,上為北方、下為南方的情形,恰恰相反。八卦的方位,上面是南方,下面則是北方,它的圖是這樣的: 兩者不同各有它的道理存在。 剛才我們談的是乾卦與坤卦,現在再提出來一個卦,這個卦下面是陽爻,上面也是陽爻,中間一資金是陰爻,這是離卦,代表太陽,位置在東方。離卦這樣畫,實際上古人已經看到,太陽中間有一個黑點,外面兩爻是陽爻,中間是陰爻,光明的,看得見的是陽,看不見的是陰,所以這是代表太陽,叫離卦,亦代表火,代表光明。 離卦的對方是,下面是陰爻,中間是陽爻,上面是陰爻,卦名叫坎,代表月亮,這現象表現太陽在東方掛起來了,月亮掛到西方去了。太陽、月亮繞著南北磁場之間一條無形的線在轉,以現代的科學來說,古人太不科學了,太陽、月亮怎麼是繞地球轉的?但是古人站在地球上看太陽、月亮的出沒,的確是這種現象,古人把眼見的現象,用八卦這樣簡單地表現出來,亦不能說不科學。以地球為本位,當然是太陽跟著地球轉,以太陽為本位則自然是地球繞它轉了,各個立場不同,並沒有錯,是很科學的。現在我們假定把時間和環境拉回到三千年以前,就可以瞭解古人是很科學的了。再往前看,在一百年以後的人,來看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也同樣是很不科學、很落伍的。 這個坎卦,代表月亮,也代表水。 有人講《易經》的科學,問老祖宗畫卦是怎樣來的?答案是觀察來的,是依據科學來的。但是依我的看法,它不像是我們這一個時期的人類文化,而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的人類文化,發達到最高點,把科學的無數法則,歸納又歸納,最後歸納到八個簡單的符號——八卦,留下來這麼一點東西,而被我們的老祖宗發現了拿來用。我想我們的老祖宗,說不定還不會有那麼高的智慧,達到能夠創造出來《易經》的程度。《易經》的法則,隨便用在哪裡都通的,以現在的科學來看,《易經》的法則,用在化學上亦通,用在物理上亦通,所以《易經》的法則,真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現在,乾、坤、離、坎四個大卦,掛在那裡大家都看得見的,就是天、地、日、月四個大象。 這個卦,下面一爻是陽爻,上面兩爻是陰爻,這個卦名為震。「震為雷」,它代表的是雷電、動能,以現代的觀念來說,宇宙間有一種動能,而動能最大的現象就是雷電,在八卦圖上,它的位置放在東北角上。 在震卦的對面西南角上的一個卦是: 下面一爻是陰爻,上面兩爻是陽爻,恰和震卦的陰陽爻相對,這個卦名是巽,代表宇宙的氣,代表風。 仔細再看這兩個卦的卦象,震卦正是一種震動的現象,打雷了,雷電震動以後,陽變為陰,陰變為陽,就變成氣流了。這兩個卦的位置相對,名為「對宮卦」,一般人去算命,算命先生說這命是哪一宮。一般人聽到「宮」字,就聯想到宮殿,想到自己是皇帝、皇后了。實在不是這個意思,古人說的「宮」,就是位置、方位。震卦的對宮卦就是巽卦,宇宙的雷電一震動,就發生大氣流,大氣流摩擦,又發生雷電,這兩個不斷地在互相變化。 另外在圖的西北角上,下面兩爻是陰爻,上面一爻是陽爻,形成: 艮卦,代表山,它的對宮卦是: 下面兩爻是陽爻,上面一爻是陰爻,名兌卦,又叫作澤,代表海洋江河。這是先天八卦圖的基本觀念。 其次要注意的,是先天八卦圖的「數」,乃依據八卦排列的秩序產生的。「數」在《易經》裡是很奇妙的,人們在遇到不如意的事之後,往往認為這些事的發生,是有定數的。我們知道,在世界科學史上,天文和數學,都是以我們中國的為最古老,當時我們已經進步到歸納的數理,現代西方的數學,都是向外演繹的,越算方法越多,中國的文化是講歸納的,就是把很多的公式、方法,一個一個慢慢歸納起來,最後只歸納到十個數,而且方法非常簡單,只是加與減,「加減」就哲學的觀點而言,宇宙的萬物,不是增加,就是減少,沒有第三個現象。現在這個先天八卦圖的數字排法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八個數字,如果連接起來,它的順序方向是一條線自正南乾起,走向東南兌,而東方離,而最後至東北震,這是順。另一條線,是起自西南的龔卦,而走向西方的坎,而西北的艮,終於正北的坤,這是逆。九在中央。這個先天卦的數要背誦得滾瓜爛熟,以後研究易數,隨時隨地都用得著,這是要特別注意的。 這八個大卦,是古人告訴我們,天地間就是這八個大現象在變化,這些圖案都是相對的,如乾卦三條完整的一代表完全的陽,而對面三條中間斷裂的一坤卦,代表完全的陰,兩卦的現象是相對的,坎、離是相對的,震與輿、艮與兌都是陰陽相對的。舉物理的例子來說,桌子上的這個毛巾、碟於,大家所看得見的,一個圓的盤子,黃色的毛巾,第一個原因是我們每人的感受,儘管眼睛有近視、老花或散光,而感受是一樣的;第二個原因,物體形狀、顏色的不同,拿到物理實驗室去分析,只是構成物體原子的排列不同,而呈現了形狀、顏色等等的不同。如構成鑽石的原子,是和構成煤的原子一樣,只不過是原子的排列不同,於是就分別構成了鑽石與煤,這是現代科學幫助了我們對物質的瞭解,而我們的老祖宗早已瞭解這個道理,組合排列不同,現象亦變了,作用亦變了,數字亦變了,效果亦變了。由此亦可瞭解人事的法則,譬如講領導學,同樣三個人一組,甲當組長,乙丙當組員,改為乙當組長,甲丙當組員,那麼領導的方法就變了,作用亦變了,效率亦變了,這亦同樣是這個道理,組合排列一有變化,整個事物都會變。我們今天看到美國總統領導的政府又換了人,他的組合排列變了,他這個八卦又要動了。所以古人說:「善易者不言卜。」通了《易經》的人,不必算卦,一看現象,就瞭然了。在後來發展到一種「梅花易數」,聽別人的聲音,一句話,就知道了問卜的結果,這種卜卦的方法,就是根據問卜的時間、空間,當時環境、景物,問卜者的身份以及所問的事情等等因素,以《易經》的數理推算結果出來,沒有什麼稀奇。 現在,就先天八卦,除掉乾、坤、坎、離四個卦,我們不去管它,看另外四個卦: 艮卦,圖案就是高山,下面兩爻是陰爻,上面是陽爻,畫成線條,就是高山。地球開始形成,原來是一大塊濃漿,漸漸冷卻,凝固起來就是高山,下面平地,再下去就是海洋,陰的上面是陽爻,成凸出的高山。 相反的,地球的下面是海洋,海洋下面的海底又是石塊為陽,就是兌卦,和高山相對的,這和震、龔兩卦相對,雷電的震動產生氣流,氣流的摩擦產生雷電的道理一樣。 這個圖案,就叫作「先天八卦」,亦叫作「伏差八卦」,因為我們的老祖宗伏羲,在黃帝、神農以前,伏羲還不是最早的老祖宗,以前還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慢慢才到伏羲,照我們舊觀念的說法,我們的歷史文化,到現在已經是兩百多萬年。現在的一九七五年,是根據西洋文化來說的,或說中國文化三千年、五千年,都是跟著西洋人說的,是我們的謙虛,在這運氣不好的時候,只有謙虛一點,等到運氣好的時候,再說我們的歷史有兩百多萬年。所以伏羲並不是我們最老的老祖宗,只是代表我們八卦的文化,是從他開始。 現在我們把中國的地形圖放在前面,那就更妙了。當時畫八卦,是以我們中國為本位,試依艮、兌、震、巽四個卦的位置看,艮卦在西北,而我國西北高原是高山,艮卦是代表山,由艮卦一直下來,到東南是兌卦,而我國的東南,正是海洋。西南是巽卦,代表風。我自己的經歷,當年到了雲南,去洱海經過下關,這裡以風大著名,十輪大卡車經過這裡,可以關了油門,任風吹著走,雲南在西南邊睡,就有這個現象。等於現在說基隆宜蘭一帶多雨,是「金生麗水」,因為這帶有金礦,向來有金礦的地方都是多雨的,這是現象,有沒有道理,尚待研究。但是西南多風,東南多河川及海洋,東北多震雷,西北多高山,這個八卦的圖案,代表了宇宙的一切現象,平面的現象,代表了中國的地形,因為這是以中國為本位的。關於這一點,舉個現在的事例來說明,曾有一位跟我學《易》的學生,在澳洲要蓋房子,寫信來問,在澳洲用羅盤是不是和在國內一樣的用法。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因為《易經》八卦是以中國為本位,所以在五行方位上,南方為火,北方為水,而澳洲在赤道以南,現象恰恰和我們相反。一時之間,幾乎把我問倒了。所有以前《易經》方面的著作,都沒有談過這個問題,又沒有辦法去問老祖宗們,經過仔細一想,所謂「萬物一太極」,從這句話想出道理來了,告訴他把羅盤的南北向倒過來用。後來他寫信告訴我,照這個方法用,結果非常靈,這就是堪輿學的「移形換步」。譬如一張桌子,換一個位置,所形成的狀況,坐在那裡所看見的現象,就和以前不同了。 這是初步介紹「先天八卦」,亦即「伏羲八卦」圖案的大概,獲得一個基本的概念,接下來介紹「後天八卦」,亦即是「文王八卦」的方位。 後天八卦 「後天八卦」的卦,還是乾、坤、離、坎、震、艮撰、兌八個卦,可是圖案上擺的位置完全不同了。周文王的八卦,為什麼卦的方位要作這樣的擺法,這要特別注意。假使學《易經》學到需要在某一方面應用,而且用得有功效,就要特別研究後天八卦了。「先天八卦」等於是表明宇宙形成的那個大現象,「後天八卦」是說明宇宙以內的變化和運用的法則。 從前面的圖可以看到,後天八卦的位置,坎卦在北方,離卦在南方,震卦在東方,震卦對面的西方是兌卦,東南是賣卦,東北是艮卦,西南是坤卦,西北是乾卦。 說到這裡,先講一點八卦的運用,現在大家把這個後天八卦,放到左手的手指上,排的位置是這樣的: 無名指的根節上放乾卦,中指的根節上放坎卦,食指的根節放艮卦,食指的中節放震卦,食指的尖節放龔卦,中指的尖節放離卦,無名指的尖節放坤卦,無名指的中節放兌卦。 我們看了這幅手掌圖,誰能說我們不科學?能把如此一個大宇宙的法則,放在幾個手指上搬來搬去,太科學了!太科學了!帶一副儀器在身上,多麼不方便,這樣放在手心上玩,要多方便有多方便,指斷了還可在手掌心上用,真是再高明不過了!可見說八卦不科學的人,一定是不科學的人,一定沒有學好科學;真的學好了科學的人,看它都很合乎科學方法。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道理、原因和方法,不能說自己所不懂的,就指為不科學,只是觀念不同,方式不同。古人在八卦的運用上,不用電腦,就能用這個方法算出來,多簡便,能說不科學嗎? 記住了這個手指上的後天八卦,要注意同時記住幾個數字,記憶的方法,可以用下面四句歌詞,背誦下來,更容易記住: 「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由這首歌謠,可見古人教育方法的高明,把如此複雜難記憶的事,寫成韻文以後,可以唱出來,不但容易學,容易熟記,尤其容易運用了。 從圖上看數字,好像很亂,其實仔細研究一下,一點也不亂,試把這個八卦圓圈,加幾條線,改成方圖: 從這個圖的位置上看,凡是相對的兩個卦加起來,都得十的和數,如果連中心的五亦計進去,則無論任何一行,橫的、直的、斜的三格總和都是十五,而兩卦相加,都合而為十。所以中國人、印度人,乃至天主教徒,行禮都是兩掌合起,就是合十。 數是科學的東西,其中的道理非常多,不要輕視它。我們即使不管八卦,以這個數字排列的現象,以這個法則來領導人事、管理人事、處理家務、駕車,乃至打西洋拳都有用處,這是運用它的道理,不是迷信。 監本《易經》 《易經》為什麼不容易看懂?因為對像、數方面沒有基本的認識,所以必須把《易經》的象(這個「像」我們不妨輕鬆點,以現代語來說它是圖案畫)認識清楚。《易經》不像別的書本,聽過了就算了。同時,講下去有一個系統,假使中間缺了一節,以後就接不上了。還有學《易經》,其中的註解,有的是不對的,不能看的,尤其宋朝朱熹注的《易經》,也許比我高明,可是他一輩子也沒有讀通,如參考他的,就完全走錯了路。而且宋朝以後的《易經》註解,多數是走物理的路線,就是用儒家的學術思想來解釋《易經》,而我們手邊的這本《易經》,過去叫作監本,就是明朝以後的國子監,近乎現代的國立大學的課本而已。這個監本是明朝那些儒家採用了朱熹的思想編的。明清以來,我們的文化講孔孟,大部分都傾向於朱熹的思想。明朝之所以捧朱熹,等於唐太宗捧道教,因為老子姓李,唐太宗也姓李。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也找出一個姓朱的人來捧。明朝永樂皇帝以後,硬性規定,考功名時,四書五經必定要用朱注的,所以我們幾百年來的文化思想,受這個規定的禍害很大,他們都是用儒家四書五經的思想來講《易經》的理。如果研究《易經》有興趣,學久了就會知道,《易經》的理不必偏重地太管它,但並不是不重視,因為研究幾年,懂了《易經》以後,大家都會說理。譬如對於乾卦,朱熹認為是那樣,我們亦可以認為是這樣,各有各的理,正理只有一條,歪理可有千條。而《易》的象與數,卻是科學的,沒有辦法講歪的,就非要學會它的規矩、法則,才能懂得《易經》。可是千古以來,有關《易經》的書本,都不肯把這個規矩說清楚,乃至於老師都不肯說清楚。在抗戰時期,有一位留美學科學的四川朋友,對像數很有研究,卻不肯隨便教人,所以對像數我們要特別注意。 六十四卦的來源 《易》的象、數,該如何開始學起?大家要先把八卦、六十四卦默誦熟了,不過這很困難,但是每天如果能夠抽出十分鐘到十五分鐘,坐在公共汽車上背誦,三個星期就默誦熟了。一般文章,論也好,述也好,句句有道理,還容易默誦;八卦的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這八個卦,是韻文,也還易默誦。至於八八六十四卦,就難了。從中國學術史上看,唐宋以前,還沒有分宮卦象次序,學《易經》,默誦《易經》,還沒有這個分宮卦象次序可資遵循,就更不容易記憶。還是到宋朝以後,才把這個次序列出來。這個次序的排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由每一卦變出了八個卦,八個卦變成六十四卦,如乾卦的變: 乾為天,乾是卦名,接下來天風女後,為什麼接下來就是天風女後?是什麼道理?為這問題,我們當年吃過苦頭的,向老師提出這個問題來,老師只是說「先默誦」,只好背誦,可是到底講了些什麼東西則不知道。心裡真納悶,只好去背誦。現在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秘訣,一定背誦得來,這就是要先明理,理懂了,就容易背誦。 像這個三乾卦,從下數到上,有三爻,名三爻卦,這是先天卦的畫法,是伏羲畫的卦,亦是中國有文字的開始。這八個圖案,是中國文字的始源,亦是中國文化思想的來源。後來人類社會越發展,人事越複雜,三爻卦已經不夠用,就變成了六爻卦,如囗乾為天,便是六爻卦。現在的卜卦者所卜的卦,就是六爻卦。後天卦統統是六爻的圖案,這六爻卦是很精細的,亦是很科學的。 為什麼要用六爻?因為一直到現代的科學時代為止,宇宙間的事情、物理,沒有超過六個階段的。一切的變,只能變到第六個階段,第七個變是另外一個局面開始。以現代科學證明,物理上、化學上、電子、原子的變,都是六個階段,只有化學的變有七個階段,可是化學的第七個階段是死的,沒有用的。我們的老祖宗的頭腦真厲害,當時並沒有儀器,不知是如何發現了宇宙間一切事物,變的階段不會超過六個的大原則。到今天為止,把全世界的文化集中起來,亦沒有超過這個範圍,所以後天只用六爻變,這是我們現代的解釋。 古代的解釋,孔子在《系傳》中說六爻的道理是:「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什麼是「三極」?就是天地人三才。人文文化中是人就有男有女,亦即有陽有陰,三才有陰陽相對,三二就得六,這是孔老夫子的心得報告,幾千年來,沒有脫離他的範圍。 這些是我當年吃過苦頭得來的,現在不再帶大家去繞那些迂迴的路。從我的經驗中,找一條捷徑,使初步學《易》的人可走,使大家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懂得,至少可以把門打開了。 要注意的,畫八卦是從下面畫起,不像寫字是從上面寫起,如是既濟卦,第一爻是陽爻,第二爻是陰爻,第三爻是陽爻,第四爻是陰爻,第五爻是陽爻,第六爻是陰爻,這樣一路往上畫的。學《易經》是學哲學,亦是學科學。哲學家、科學家對每一件事都問:「為什麼?」那《易經》的卦為什麼要這樣畫?第一個道理,天下的事情發生變動,都是從下面開始變,換言之是從基層變起;第二個道理,《易經》的卦,原來只是三爻,後來變成六爻,名稱上就有了分別:下面三爻的卦為內卦,上面三爻的卦為外卦,內外兩卦連起來的。自下面開始畫卦,亦說明了宇宙事物的變,是內在開始變,如人的變,是內在的思想先變,一個公司機構出問題,必然是內部先出了問題,亦是我們中國人說的:「物必自腐,然後蟲生。」一切東西都是從內變開始,所以畫卦是由下往上,由內而外。 這些道理都知道了,再告訴大家默誦這些卦的方法,這裡可以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東西來了,這是我吃了許多苦頭以後才發現的,現在不要再讓大家吃苦頭了。如果把這個道理瞭解,在默誦時,一方面想到這個道理,一方面默誦,就容易了。 現在請看下邊這個分宮卦象圖。 乾坎艮震為陽四宮 巽離坤 分宮卦象次序 兌為陰四宮 每宮陰陽八卦 我們先看分宮卦象次序的頭八個卦: 乾為天,天風女後,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 囗先看乾卦。我們說過,《易經》是講天地間的變道。宇宙間的事物,隨時隨地,在時、空以內沒有不變的。現在,這個乾卦,第一爻開始變了,陽極陰生,一件事物到了極點,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中國的人生哲學,任何事物都留一點餘地,一到了極點就完了。就像袁世凱當年想做皇帝,他的第二個兒子袁克文寫一首詩勸他老子不要這樣做,袁世凱看到幾乎氣死了。詩中兩句說:「遽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到最高層是不可以的,像爬坡一樣爬到了頂頭,一定下來。這個囗乾卦是陽極了,第一爻變了,陽極就變陰,是由內開始變,於是外卦還是乾三,內卦第一爻變作陰,就成為巽卦,巽為風,所以成為: 囗天風(女後)。 接著第二爻變了,外卦還是三乾,內卦第二爻變為艮卦,艮代表山,所以成為: 囗天山遁。 繼續變下去,外卦還是不動,內卦第三爻變為三坤卦,坤代表地,於是成為: 囗天地否。 這樣一看便次序井然,懂了這個道理,就易默誦了。 也許還有人記不清楚,或者不滿足,希望不要繼續講下去,先把綢卦、遁卦的道理說清楚: 囗天風女後,外卦乾就是代表太空,內卦巽代表風——氣流。如果學過地質學,學過地球物理學,就會發現我們的祖先越來越偉大。原來太空是無比的大,太空在數字上就是一個「0」。《易經》的數字和外國的數理學在最高處相同而且比外國好;只是在應用數學上,現代分析下來,誰好誰壞那是另一問題了。《易經》早就指出,宇宙間只有一個數——,沒有更多的。什麼是二?一加一等於二,再加一為三,再加一為四,都是用一加出來的,一才有象,一從哪裡來的?從「0」來的,「0」就代表沒有,代表本體,代表沒有數亦代表無窮數,包括了很多很多,等於一個房間,裡面一樣東西亦沒有,一個空房間,說沒有用也就一點用都沒有,可是它的價值無比,因它可以做電影院,可以做舞廳,可以做課堂,所以「0」代表沒有、代表無窮、亦代表天體——太空。太空在沒有構成宇宙以前的第一個動能,以現代名詞而言,是氣體在流動,由氣流的摩蕩,慢慢凝結,因為氣流的震盪,便發生了電力、熱力,形成了泥土,高山也起來了,於是由天風女後,然後天山遁,遁就是逃避。意思是物質形成以後,最初的功能,慢慢在退位,像一幢房子建築完成,開幕啟用的那一天,亦是這幢房於開始衰壞的一天,也就是它開始「遁」的一天。 最妙的是到了第三爻一變,外卦還是乾代表天,內卦完全變成坤卦,坤卦代表地,天地否,就是倒楣了。我們祖先的哲學可真妙啊!天地開闢了多好,西方的宗教認為上帝開闢天地,創造了萬物,又照他的樣子創造了人,這該多好!可是《易經》說,這要倒據了,並不美麗,天地否,如果沒有宇宙,亦沒有人生,大家免得煩惱,都空空洞洞的,滿好。一有了天地宇宙,便倒媚了。猶如一個窮小子,身上只有一個明天吃的饅頭,晚上睡覺一定安逸,假使袋裡忽然有了一百萬,夜裡反而失眠。 內在開始變,變到第三爻,等於我們內在思想中動一個念頭,想做一件事,一步步地思想成熟了,可以發展到外面去了,內卦影響到外卦,從內變影響到外變,外面環境亦受到影響了,於是外卦的第一爻亦開始變了,就變成為: 囗風地觀,再第五爻變了,成為: 囗山地剝,現在外卦只剩下了一點陽,所謂「碩果僅存」,陽能被一點一滴剝削完了,只剩最後一點唯一的生機,所以是剝。試看地球上,海洋的面積最大,陸地最少,高山又佔了很多面積,剝削了可供人類生存的大地。 從乾卦的本卦開始,到剝卦已經出現了六個卦了,再變下去,則產生第七個卦了,那麼這一次變,我們祖先的法則,不能再往上變了,如果再往上變,則很簡單,變成囗坤卦,陽極就是陰。如以《易經》這個道理看,人生沒有什麼道理,只不過生出來又死掉,兩個階段而已,睡覺、醒來,亦只是兩個階段而已,所以不能再變了。那麼這第七變,是另一個變法,變出的第七個卦,名為遊魂卦。老一輩年紀大的人,以文字對人家說自己活不長久了,往往用「魂遊虛墓之間」來表示,意思是說,人是活著而靈魂已經進入墳墓中了,遊魂就是這個境界。現在說乾卦的變,由一、乾為天,二、天風女後,三、天山遁,四、天地否,五、風地觀,六、山地剝,到了第七變不能再往上變了,於是改為外卦的初爻再變,即第七卦: 囗山地剝的外卦即艮卦的初爻,亦即是囗剝卦的第四爻變,又是陰極陽生,成為: 囗火地晉,晉就是進步的進。這第七個卦名為遊魂之卦,這是表示由內在的思想,變成行動,由行動影響到外在的環境,現在又是外在的環境,又壓迫自己內在的思想發生了變,遊魂就是這樣回來的。到了第八變,名歸魂卦,意思是回到本位了,內卦變成原位,於是成為: 囗火天大有。 乾宮的八個卦就這樣變的,簡單地說,分宮卦象次序的變是這樣的:一、本體卦,二、初爻變,三、第二爻變,四、第三爻變,五、第四爻變,六、第五爻變,七、第四爻變回原爻,八、內卦變回本體卦,知道了這個道理,發現原來有如此好的組織,就容易默誦了。 再舉坎卦: 坎為水,第一爻開始變,內卦成為三,兌卦為澤。 囗水澤節,第二爻再變,陽爻變為陰爻,內卦變成震卦,震為雷,於是成為: 囗水雷屯。照同樣法則依次是囗水火既濟,囗澤火革,囗雷火豐,囗地火明夷,囗地水師。只要知道了這個法則,以下艮、震、巽、離、坤、兌等六個卦都是一樣,不必我一一詳說,大家都會變,都會默誦了。 第二部分 錯綜複雜 其次要瞭解的,我們常常說某件事錯綜複雜,這錯綜複雜的語源,就是本自《易經》,《易經》的範圍太廣,真可說是「錯、綜、復、雜」。這四字的意思是指卦變而言,我們常說某人變卦,變卦是卦變的顛倒語,我們中國人說話,常常都是來自《易經》,如說:「不三不四」,為什麼不說「不五不六」或「不一不二」呢?「不三不四」這句話,又是根據《易經》來的。因為《易經》的道理,卦的第三爻和第四爻最重要,這兩爻在卦的正中間,亦是中心的位置,如果一個人不成樣子,就被形容為「不三不四」。又如「亂七八糟」,即是從遊魂卦、歸魂卦來的,中國人處處都在引用《易經》的話,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錯卦與綜卦是什麼意思? 卦的錯綜複雜是什麼意思?現在先說綜卦,為了使大家看八卦圖案的方便,還是舉乾卦為例來說明: 囗乾卦的第一爻變為囗女後卦,如果把這個卦倒過來看,或者平放在桌面上,站到對面來看,就成了囗(決右)卦,這就是女後卦的綜卦。綜卦是相對的,全部六十四卦,除了八個卦以外,沒有不相對的,這綜卦是象,而綜卦的理,是告訴我們萬事要客觀,因為立場不同,觀念就完全兩樣。另外有八個卦是絕對的,無論單方面看或相對地看,都是同一個樣於,這八個卦是囗乾卦,天,怎樣去看都是天,囗坤卦,地,總歸是地,亦是絕對的,坎卦是絕對的,囗離卦亦是絕對的,其他囗大過、囗小過、囗頤、囗中孚也都是絕對的,除此之外,其餘五十六卦都是相對的,這表明宇宙間事物都是相對的,這就是綜卦的道理。 錯卦,是陰陽爻錯的意思,錯卦的理是立場相同,目標一致,可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見也就不同了。如: 囗天風女後卦,它的第一爻是陰爻,其餘五爻都是陽爻,那麼在陰陽爻錯之後,變成了: 囗這樣第一爻是陽爻,其餘五爻是陰爻,如上面的這個卦象,它的外卦是坤,坤為地,內卦是震,震為雷,就是地雷復卦,所以天風女後卦的對錯卦,就是地雷復卦。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對錯的卦。因此學了《易經》以後,以《易經》的道理去看人生,一舉一動,都有相對、正反、交錯,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讚成就有人反對,人事物理都一定是這樣的,離不開這個宇宙大原則。 以現在的觀念來解說,綜卦可以稱之為反對的或相對的,錯卦可稱之為正對的。有人說《易經》動輒有黑格爾的辯證法的思想,他說的正、反、合,就是《易經》的原則,這是亂講。現在中國人很可憐,講自己的文化,要和西方的文化比。我們這個和愛因斯坦一樣,為什麼不說愛因斯坦和我們一樣?硬要把祖父拉下來和孫子比,說祖父很像孫子,很可憐,真是豈有此理!為何要如此比呢?他們說黑格爾的正、反、合是三段論法,我告訴他們《易經》是八段論法,比起來黑格爾就顯得粗糙得很,又算得了什麼!《易經》看東西是八面玲瓏的。現在已經看了四面了,仍以囗天風女後卦為說,綜卦是囗澤天(決右),錯卦是囗地雷復,而復卦亦應有它的綜卦,就是囗山地剝,這豈不是看了四面,所以《易經》的頭腦,一件事初到手,處理起來,四面都要注意到,不但要注意四面,還要八面玲瓏。 複雜的道理 《易經》還有一個道理——複雜,亦即等於交互卦的道理,我們都講究互助,這個互象就是《易經》的圖案,像同樣的掛勾交相掛住,就是一個「互」字。什麼是「交互」?就是六爻內部的變化,如第二囗上連到第四爻,下面掛到上面去為互,第五爻下連到第三囗,上面交至下面來為交,這是交與互的不同,每卦的縱深內在,發生了交互的變化,又產生了卦。換句話說,這是告訴我們看事情,不要看絕了,不要只看一面,一件事情正面看了,再看反面,反面看了,再把旁邊看清楚,同時旁邊亦要看反面,這樣四面都注意到了,還不算完備,因為內在還有變化,而內在的變化,又生出一個卦了。除了乾、坤兩卦外,別的卦把中心拿出來交互,又變了一種現象。這現象的本身,又有綜卦,又有錯卦,這就是八面看東西,還要加上下一共十面,所以把老祖宗拿來和黑格爾這些人比,簡直冤枉得很。 現在我們作一個結論,唐代虞世南為什麼說不學《易》不可為將相?試想我們懂了這個背誦八卦的方法與錯綜複雜的道理以後,知道這個圖案的組織如此嚴密,告訴我們,看事情要有那麼細密的頭腦,要那麼冷靜客觀才能把事情看清楚。明白了這些,虞世南不學《易》不可為將相的話,就可以明白了。 交互卦 現在談交互卦,以囗火雷噬嗑為例說明如下: 囗火雷噬嗑,如以噬嗑卦的第二爻與第三爻、第四爻卦配上去,便成為三代表山的艮卦,這就是噬嗑卦的互卦。又把噬嗑卦的第三爻,交到第四、第五爻上去,便成為三代表水的坎卦,這就是噬嗑卦的爻卦。再把噬嗑卦的爻卦三和互卦三重疊起來,便成為囗水山蹇卦,於是我們知道,噬嗑卦的交互卦就是蹇卦,以圖示之即: 至於複雜,復就和綜卦一樣,是重複的意思,雜是指彼此的相互關係,六十四卦可發展到無數的卦,每一卦牽一髮而動全身,都是彼此相互的關係。 再告訴大家一個有趣的事,這六十四卦八宮卦的最後一卦是囗雷澤歸妹,而《周易》卦序的最後一卦是囗火水未濟,這就告訴我們,自宇宙開始,人生最後永遠是未濟,有始無終,沒有結論,所以學了《易經》,沒有人能下一個結論的。歷史沒有結論,人生沒有結論,宇宙亦沒有結論,把握到了這個哲學,研究《易經》的道理就出來了。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並不是照八宮卦象的次序。它的排列次序,是周文王研究《易經》所整理出來的一個學術思想系統,後人把它編成了一個韻文的歌,叫做《上下經卦名次序歌》,幫助我們便於記憶。我們要懂《易經》且知道運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萬事萬物都能未卜先知。上面所講八宮卦的次序要背誦得滾瓜爛熟,很要緊的,因為《易經》的用處都在那裡。對初學的人背誦這些,自然很吃力,但是要學《易經》沒有辦法不背誦的。 六十四卦的方圓圖 接下來第二個階段更加吃力,就是六十四卦方圓兩圖的研究,這是很妙的東西,我們當年學這兩個圖,沒有人告訴我們,辛苦得很可憐,在這裡我坦然地告訴大家,就很容易學了,下頁有個伏羲先天卦的方圓圈,很重要。 這個方圓圖,圓圖是管宇宙的時間,代表宇宙的運行法則,亦可說代表太陽系統時間運行的法則或原理,圓圖中的方國管空間,代表方位方向,這就是前人的秘訣了。 方圖 先說方圖,右邊第一行最下為囗乾卦,我們由下向上看,為什麼先從下看?八卦的卦爻是自下向上畫的,所以這方圖亦是自下向上看,因此,乾卦上邊的第二卦是皇天澤履,第三卦是囗天火同人,第四卦是囗天雷無妄,第五卦是囗天風女後,第六卦是囗天水訟,第七卦是囗天山遁,第八卦是囗天地否。這是舉一個例子,如果不是為省時間,我就一行一行、一卦一卦講下去了,現在只是告訴大家一個方法。 前面曾經說過先天卦的數字,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龔五、坎六、艮七、坤八。那麼我們從方圖的第一行由下往上看,全部八個卦,每卦的上卦,亦即是外卦,都是天亦即乾卦,而每卦的下卦,亦即是內卦,都是依照先天卦的次序乾、兌、離、震、巽、坎、民、坤配合的,所以成了乾、履、同人、無妄、女後、訟、遁、否等八個重卦。 我們再從乾卦起,從右向左看橫列的卦,重卦的次序是乾、(決右)、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等八個卦,再仔細分析這八個重卦的內外卦,又可以發現,內卦都是乾卦,而外卦從右到左,則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又是先天卦的次序。 如果以數字來代表,直行的乾是1、1 履為1、2 同人1、3 無妄1、4 女後1、5 訟1、6 遁1、7 否1、8。橫列乾1、1 (決右)2、1 大有3、1 大壯4、1 小畜5、1 需6、1 大畜7、1 泰8、1。以圖示之如下: 六十四卦方圖數字圖 這個六十四卦的方圖,變化無窮。應瞭解這個圖。以前的讀書人學了八卦,就能未卜先知,做事遇到困擾,如有人被重兵包圍了,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就用這個方圖來算卦,找到最有利的方位,安全地衝出重圍。像這一類的故事,歷史上很多,只是大家不肯講出理由在哪裡來。例如在目前所處的房間內,亦可以劃分成六十四卦,而算出在某一時間,自己處在某一方位最有利。每個地方,都有一個太極,乃至一個錄音機、一本書,都有一個太極。如這本書,從什麼時候、什麼部位壞起,都可以知道。這只是依據一個數字,一種現象的道理,加上時間與空間的因素,就可求出答案來。因此中國古代文化的未卜先知,能知道未來的事情,只是一種非常精密的計算方法,但是如要算得正確,還是要靠人的。 這個方圖的數字,則是這樣一縱一橫,慢慢向上走的,構成如此錯綜複雜的關係。可是亦同時告訴我們,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看來是非常複雜,但懂了《易經》以後,從《易經》的觀點,任何亂七八糟的事物,都有它的法則。換句話說,懂了《易經》原理以後,去待人,去做事,遇到最複雜的問題,也不會看成複雜了,而是能找得到它的關鍵,在關鍵上輕輕一點,問題就解決了。不懂這個原理,越做就越糊塗,就像這方圓圈一樣,覺得很亂。 圓圖 圍繞在這個方圖外的圓圖,亦是六十四卦,要從哪裡開始看起?這更麻煩了,等於我們的羅盤,到處都是八卦,不知道上面有些什麼名堂。其實這也是一個法則問題,圓圈是代表時間,和代表空間的方圖配起來,某一空間在某一時間會起作用。譬如一家工廠,一天出品一萬隻杯子,其中的某一隻賣到某一地方,在某一天剛好斟茶給某一來訪的元首喝,那麼這只杯子很神氣,而另外的杯子,賣到另外的地方,也許用來放髒的東西了。這個「說不定」的當中,實際有固定的法則,就在這方圓圖中轉。 那麼這個圓圈的六十四卦,是用什麼方法排列起來的呢?我們看圓圖上面頂端左邊的第一個卦是囗乾卦,再看最下面右邊第一個卦是囗坤卦,在這乾、坤之間有一條線,代表夜間天空中的銀河,亦代表地球南極、北極的磁場,然後再來排列圓圖。首先用方圖最下面的第一橫列的乾、夫、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等八個卦,依次序放到圓圈的頂端,左邊開始,順原次序向左排列。第二步,又將第二橫列的履、兌、睽、歸妹、中乳節、損、臨等八個卦的履卦緊接在泰卦之後,依原次序排列下去,然後將第三、第四橫列的每個卦,都照這個方法排列,最後復卦緊靠了中線下端的左邊為止,這是第一步驟,排列成了左邊的半個圓圈。 然後第二個步驟,排列右邊半個圓圈,排列的次序又不同了,是怎樣地排列呢?現在不是從第五橫列開始,而從第八橫列排起,將否、革、晉、豫、觀、比、剝、坤等八個卦,以逆次序接在復卦的後面,亦就是仍以反鐘面的方向,排成復、坤、剝、比、觀、豫、晉、革、否的次序。但要特別注意的,如果是畫卦,還是要內卦畫在內圈,外卦畫在外圈,切不可錯。第八橫列排好以後,再用第七橫列,照第八橫列的排法排下去,以謙卦接在否卦的後面,成否、謙、艮、蹇、漸、小過、旅、鹹、遁的反鐘面次序,第六橫列、第五橫列,都是這樣,最後第五橫列的女後卦,剛剛又接到了最起始的乾卦,就完成了這個圓圖的排列。以前的教師,都不肯把這方法說出來,或者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可是學的人,苦頭卻吃大了。現在告訴大家,就一目瞭然,懂了這個法則,將來除了用電視或電腦以外,對於宇宙萬象,都可運用這種《易經》的法則,而過去教《易經》的那種教法,會使人困在裡面一生也出不來,有的人學《易經》學得真好,可是不知道運用。 我們在學《易經》以前,先要把這幾個東西弄好,然後再開始講理論方面的,所以我們暫不研究這些道理。 京房十六卦變 現在講卦的變化方法,這方法用之於卜卦,人事的預知,最早是在漢朝的京焦易,由焦贛傳給京房這一系統,後來演變成各家的卜法,而京焦易這一系統,也是來自孔子。孔子著作《周易》的《系傳》等十翼以外,又傳《易經》與商翟,《史記》載商霍為魯人,但四川人說他是川人,所以四川人有「易學在川」的口號。孔子死後,子夏講學河西,亦講《易經》,當時一般同學們,認為他沒有得夫子之道,所謂易理還可以,用的方面則不知道,所以不贊同他講,而子夏還是照講不誤,就有同學問他次日的晴雨,子夏說晴,而結果和現代的氣象台一樣,偏偏下雨,所以《易》的傳人還是商霍。歷史上記載,他四十歲還沒有兒子,商霍母親很難過,就去問孔子,孔子叫她不要難過,告訴她商霍在四十歲以後,會有三個好兒子,結果一切都如孔子所說,所以孔子所傳《易經》的用,自商霍這個系統,一直下來,到了漢朝,就演變成京房的系統。不過京房還不如孔子當時的高明,現在介紹京房的易變之例,京房的易變名十六卦變,後人把他歸納起來成為四句話: 「自初至五不動復,下飛四往伏用飛,上飛下飛復本體,便是十六變卦例。」現在以乾卦為例說明: 乾卦,第一爻變為天風女後囗,第二爻再變為天山遁囗,第三爻再變為天地否囗,第四爻再變為風地觀囗,第五爻再變為山地剝囗,第六爻不能變了,如再變成為坤卦就變完了,所以第六爻不變,因之第六爻在用的方面是不動的,這不動的第六爻,便成為宗廟,在京房易的法則之下,第六爻為宗廟,這是比擬為古代宗法社會的祖宗的宗廟,是最高的來源,不能動的。假使用之於堪輿看風水,這就難了,一般都知道,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一定很容易,但事實並不那麼簡單,要看風水的原始祖宗在哪裡,就是把風水看成一條龍,要看山勢地勢的來源,有所謂始祖、高祖、曾祖,然後才成為這一個地方。而卦變中宗廟的道理亦是如此,所以變到五爻,第六爻不變。在《周易》八宮卦裡,山地剝之後為火地晉囗,這個火地晉,就是第四爻,亦即外卦的第一爻又變了,這種變卦的現象,我們也曾經說過,一般人稱為遊魂卦,而在京房易中,這一爻的動,叫作「下飛」,這樣一介紹大家就清楚了,如果不加說明,從書上看,這個「下飛」問題就搞不通,什麼上飛下飛的,從哪裡飛往哪裡,無法懂得。所謂下飛,實際上是上飛,從下往上飛,上飛是從上往下飛。看《易經》方面的古書,各家有各家的術語,讀起來就往往被這些術語擋住了,通不過去。如下飛,在想像中一定是飛初爻,怎麼跑到四爻上來了?「下飛四往」第四爻動,就變成火地晉。在這種地方就要看孔子的易理,像《系傳》上孔子所說的:「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易·系傳》下第八章)《易經》這本書是我們人生中隨時隨地用得到,不可以遠離的書,但是這個法則變動得很大,如以呆板的頭腦認定一個固定的法則去學,那就不易懂了。易是活的,儘管懂了它的這些法則,可不要被這些法則拘束住。今日學了京房易,也不一定非學京房易的辦法不可,他京房可以創造,同樣自己也可以創造,卜卦如此,即領導方面,做人方面,等等,亦是如此。「為道也屢遷」,要曉得變,不會變沒有用,智慧是非常靈活的,《易經》的法則在應用上是「變動不居」的,沒有呆板的停留在某處。如卜卦有一動,這個動態如何變化,需要研判,需要瞭解,做人做事,一開頭知道了前因,也就知道了後果,人事社會的法則也永遠不會停留的。「周流六虛」,六虛就是六爻,就是六位,東、南、西、北、上、下。人事一切變動,與時間、空間都有關係的,所以「上下無常」沒有固定的,剛柔亦是互相變易的,不可看作是固定非如此不可,唯有知道怎樣變,才算是知道了《易經》,也才會用《易經》。 從《系傳》看京氏十六卦變 京房的卦變,我們也可以從《系傳》中看出一些端倪,現在我們摘要說明如下:「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易·系傳》下第八章)這和京房易的變卦有非常重要的關係,一出一入,有非常固定的法度,雖然在變,可是在變的當中,還有不變的法度。外變、內變,使人知道懼怕,人生都是在小心謹慎中。每種宗教哲學,看人生,看世界,一點一滴都要小心,天天在憂患中,天天在恐懼中,為什麼有許多事情,不動則已,一動便會招來痛苦與憂愁?當你懂得了《易經》就可以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就像一個宗教家。「無有師保」,誰也保不了你,「如臨父母」,只有自己保佑自己,隨時戰戰兢兢,知道時、空每樣都在變,所以一切事隨時隨地要有宗教家的精神,像在上帝、菩薩面前一樣嚴肅地警惕自己。《易經》的哲學沒有迷信,可是有宗教家絕對嚴肅的精神。如何未卜先知?甚至不需要卜卦,對於前因後果,都瞭然於心呢?「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我們一開始率爾讀這些《易經》上的辭句。——由文王、周公、孔子他們研究過的結論,所告訴我們的辭句,先要瞭解這些辭句的意義,然後再進一步地推理,去明白它的意向與方位、方法,知道一切都是在不斷變易之中,而一切的變易,並非亂動亂變,而是循了一種固定的法則而變的。如何去找到這一固定的法則,還是要靠各人自己智慧的成就;成就了這種智慧的人,就可以得到未卜先知的道理,因為道是不虛行的。 說到京房易的變例,我們提出這段《系辭》下傳第八章,來說明變例並不是隨便任意來變的。 繼續談到卦變,下飛四爻,變成火地晉遊魂卦後,跟著八宮卦的變法,第八變就來了,是內卦三爻全部都變,而成為火天大有囗卦,但京房十六卦變的變法不是這樣的,是到了遊魂卦以後,下飛三爻變,成了火山旅囗,這名為外在卦,剛才提出孔子在《系傳》中所說的「外內使知懼」,就是這個外在。至於外在的道理,如做一事業,隨時都在戰戰兢兢,在成敗之間,有時候內部起問題而發生變化,有時是外面起問題而發生變化。下飛第三爻是外在卦,然後再下飛第二爻,成為火風鼎囗,這個卦為內在卦,下飛初爻再變,亦成了八宮卦變的歸魂卦,為火天大有囗,這是第一次的變,實際上也是第二次變,因為八宮本身有一個變法,那不去管它。現在是八宮卦變到遊魂,然後到外在、到內在、到歸魂,這是乾卦變到這裡為止,以後見到這些卦,就知道是由乾卦來的。在這以後還要變,為什麼還要變?因為還沒有返本還原,所以還在變,要向回轉來的路上走,回轉來的變,「不變上飛(第二爻)為絕命」是絕命卦,例如卜到乾卦,剛剛二爻在動和五爻在動,於是乾卦一變變成了離卦,是絕命卦,假使問一件事,這是很危險了。乾卦本身不錯、可是內外要大變動,這個變動可使失敗到底,如果說卦上說了要失敗到底,就此聽任不管了,這就不是學《易經》的人。前面引敘《系辭》下傳第八章,孔子說了「道不虛行」,還是要靠人,所以不要走上迷信的路。《易經》告訴我們,得意到極點,失敗到極點,並不是絕對沒有路,看自己的智慧如何走,絕命卦只是一個警戒性。我們再回轉來看乾卦的二囗和五爻是好的,並沒有錯,還有救,再上去第三爻變為火雷噬嗑卦囗,名為血脈卦,也等於後世卜卦人所說的,「後代子孫血脈留傳,衍變綿續」,以京房易的卦變例子來說,這是乾卦的血脈流傳;再上去第四囗變,為山雷頤卦囗,名為肌肉卦,再上去第五爻變,為風雷益卦囗,名為骸骨卦,再下飛又是第四爻開始變,為天雷無妄囗,名為棺槨卦。再下飛第三爻變,為天火同人囗,名為墓庫卦,後世算命的所謂「墓庫運」等名詞,都是由這裡來的。再下飛第二爻變,為乾卦,還原,一共有十六變,叫作飛復。一飛一復,所謂飛,就如撥電話一樣跳了,就是告訴人事有突變的現象。 現在把乾卦十六變的卦名依次記在這裡: 乾、女後、遁、否、觀、剝、晉(遊魂)、旅(外卦)、鼎(內卦)、大有(歸魂)、離(絕命)、噬嗑(血脈)、頤(肌肉)、益(骸骨)、無妄(棺槨)、同人(墓庫)、乾(還原)。 其他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十六卦變,也都同乾卦一樣。 京房卦變與人生 這種十六變卦,又說明了一個道理,由遊魂、外在、內在,到歸魂告一個階段,也就是說明了人生的程序。如以乾卦比人生,十歲到二十歲為天風女後很好,二十歲到三十歲為天山遁,事業一帆風順,年齡步入中年,三十到四十歲為天地否,差不多了,眼睛快老花了,快腰酸背痛了,四十到五十歲更變了,到了六十歲則是山地剝了,六十以後遊魂之卦,靠後天打坐、練太極、瑜伽術、吃補藥等等培養,到底不是本命的力量。遊魂卦弄不好,就火天大有,進入歸魂,如果搞得好,中間還可以變外卦內卦。所以人生到了這個時候,要曉得外在、內在的因素,如果還不能自知,而認為自己尚在天風女後卦的階段,還想張揚得意,什麼事都幹的話,說不定一下子就到墓庫去了,最後回到本體,就進入宗廟,到飼堂裡放木頭牌子(靈位牌)了。或者走得不好,就絕命來了,雖然絕命了,但這裡又看到中國的人生哲學,人到絕命完了,但後面的還有流傳下去,有血脈、肌肉、骸骨流傳下去,最後返本還原。這是非常有趣的,也非常清楚地說明了人生哲學,所以中國文化的人生哲學,對於生死並沒有看得很嚴重。於是中國人產生了老師傳徒弟的制度,過去一個老師找到了好徒弟,把所有本領學問都教給徒弟,然後老師自己很高興,認為這個徒弟就是將來的自己,徒弟的成功,也是自己的成功。西方文化可沒有這種精神,這種血脈子孫的觀念,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長存不死。 京房卦變的用法 以上已介紹了京房的十六卦變,至於如何用呢?其大要是這樣的:「占者遇:變入本宮卦者,災福應十分。外戒卦:吉凶從外來。內戒卦:禍福從內起。骸骨卦:生則贏瘦,死不葬埋。棺槨卦:病必死亡。血脈卦:主血疾漏下。絕命卦:事多反覆,為人孤獨,不諧於俗。遊魂、肌肉卦:精神恍惚,如夢如癡。歸魂、家墓卦:墳墓吉,而無事可成也。」 這是京房易十六變卦的用法。我很誠懇地說,我是不喜歡這一套的,雖然研究,雖然懂,可是一生也不用它。我相信人類智慧的神靈是不靠這些外力的,我反對大家去用,再三再四提醒大家,不要迷信,迷信沒有意思。經常有人問起,順便介紹一下京房易判斷的大原則,不過要用的時候,大家不要這麼呆板,譬如第一句話裡的「占者」就是指卜卦的人,遇到變卦,卜卦一定有變卦,除非六爻不動,安定的卦用本卦的卦辭來判斷。 第一個變卦入本宮的,災與禍應十分,就是十六變卦,最後動爻一變還是乾,就進入本宮卦,如果壞是十分的壞,好也十分好。 外戒卦則不同,要看動爻的關係,吉凶是從外來的,譬如卜問房子,如是外戒卦好,這好是外來的,意想不到的;壞的話,說不定一架飛機掉下來,把整個房子壓垮,不是本身的問題。 內戒卦碰到禍福從內起,從本身起來的,或自己家裡,或公司內部發生問題。 骸骨卦是對人的看法,生來瘦,瘦得過分,有病的瘦,叫作贏瘦。死不葬埋,死了連一塊地都佔不到,死無葬身之地。 卜到棺槨卦,如果是生病問卦,得到這個卦,就不要考慮痊癒的問題了。 血脈卦,若生病就要開刀,或者外傷,或者要見血等。 絕命卦,做事情反反覆覆,很難滿意,如果看人的命運,一生都是孤獨的,而與別人合不來。 如果是遊魂卦或者肌肉卦,對於人而言,一輩子頭腦昏潰,精神恍惚,如夢如癡。 假使卜到歸魂卦或家墓卦,除了安葬是好以外,其它免談,都是不好的,人算命如走到墓庫運了,還有什麼好說的! 這是京房卜卦的看法,與其他各家不同,凡是從京房演變出來的,我素來都喜歡、都研究,但從來不用它,所謂「善於易者不卜」,我雖對於《易》的研究不怎麼高深,但是我個人不喜歡依靠這些。 先知——邵康節的毛病 這十六變,先記住,以後看古書,讀到這些問題就不會受罪了,現在介紹出來,好像蠻容易的,但自己去摸出來時,很受罪、很討厭。而且古人研究《易經》有一個毛病,大家都不肯明白說清楚,也許和我們現代的人一樣,研究了很久,明白了以後,覺得自己苦了好幾年,不願意讓別人一下子就會,把所瞭解的當成秘訣,不告訴人,每個人留一手,留到後來,就糟了。或者故意新創一個名稱,換一個花樣,使人不懂,跟著他轉,說不定白轉多少年下去,也沒有結果。就如大家崇敬的邵康節先生,我經常罵他是騙人的。他算歷史命運,算得真準,可是怎麼樣算法?這方法找不到,他把這個鑰匙藏起來,不告訴人,如果把這鑰匙一開,就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話說回來,他也真值得尊敬,他可以把孔子以後古人們的各種法則融匯在一起,構成一套完整的法則,的確是了不起的。可是我常常說我對《易經》僅只玩玩,不願深入,我怕深入了成為邵康節。他五十九歲就死了,而且一年到頭都生病,風一吹就垮,夏天外出,車子外面還要張掛布慢,還要戴帽子,一年四季要天氣好才敢出門,因為用腦過度了。歷史上他的傳記列為高士,皇帝再三請他出來當宰相,他說:「何必出來做官,現在天下太平,有好皇帝、好領袖、好宰相,像這樣的時代,不需要我出來。」所以我說充其量學到邵康節那樣,能未卜先知,又如何呢?所以我不幹,大家要注意,真通《易》的不需要這樣幹。一般人學佛,學自在,觀自在,學道的如莊子說逍遙,既不逍遙又不自在的事,我才不幹。人生就是求逍遙自在,身體健康很舒服,活著就痛痛快快、健健康康,要走就乾脆,不拖累兒女朋友,也不拖累自己。像邵康節那種生活多苦,傳記上看到那麼清高,但在我看來他卻很苦,可是在歷史上一般懂《易經》的人,能未卜先知的都不健康。《易經》要學通,智慧頭腦要爽朗,如不爽朗被國進去,就變成蝸牛了。 五行思想的起源 《易經·系傳》中說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我們先要認識另一個東西,才能對這句話有更深入一層的認識與瞭解。以《易經》來說,站在中國學術發展史的立場看,五行和《易經》根本沒有關係。可是現在要瞭解《易經》的法則,在占卜方面,則有其密切的關係。占卜等數術方面的體系,就是用八卦、五行、於支配合起來,去做推算。我們手上的《易經》,在所謂秦始皇燒書的時候,和醫藥方面有關的書沒有被燒掉。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易經》被認為是卜卦的書,和廟裡求籤的籤詩一樣,無關宏旨,所以沒有被燒,因此五經的流傳,古本面貌保留的最多,內容也以《易經》最為可靠。但在這一本書裡面,並沒有提到五行,只有在《尚書》——《書經》的《洪範篇》中,稍稍提到一下,但也並不一定如後世那樣說法,這始終是一個大問題。 近代以來,一般懷疑中國文化的學者,認為五行是漢朝、至少是秦漢以後人所假托,這是研究中國文化發展史的立場的一種看法。其實五行和陰陽的關係,我們看到戰國時代一位歷史上有名的學者陰陽家騶衍,這個人學問非常好,在當時他比孟子以及諸子百家的威風都大得多,試看孟子到齊國去見梁惠王的情形,真是可憐得很。「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梁惠王對孟子那股神氣,一點也看不起孟子,開口就說:「老頭!你來找我幹嗎?」就是這個味道。可是鄒行一到齊國或其他國家,場面便大不相同了,國家的大員,乃至國君,無不親自招待,等於現在國際知名的大科學家,到了任何一個國家,都受到盛大的歡迎一樣。我們讀《史記》,讀到這些地方,要特別注意,不要被騙了。後人寫歷史,往往沒有把這些重點強調出來,只照寫歷史,這就發生了錯覺。歷史記載都有年代,一查就知道了,騶衍每到一個國家都大受歡迎,而且帶了一大群人。孔子周遊列國也帶了一大群學生,可是有時連便飯都弄不到吃,而騶衍每到一個國家則是吃不完的宴會,可見他在當時的影響有多大。鄒行是道家、陰陽家,他到底在各國講了些什麼?我們不知道,因為歷史上找不出證據。但是他留下了一點東西,他當時就說天下有九洲,中國是九洲的一洲為神洲。他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絕不可能坐飛機環繞地球一周看見的。現在我們才知道地球有八大洲,而他當時就知道了,所以他的思想學說,當時震動了各國,以科學的理論,指導了政治的原則。我們假使看思想史的發展,這些地方不要忽略了。但是在當時歷史上,也找不出講五行的資料。再退回來看,近年發現的甲骨文上,也沒有五行的名詞。 在我個人的看法,《易經》的文化,是中國文化上古時代中原文化的發展,是山西、河南這一帶的文化。在上古時代,文字、語言還沒有統一,不像秦漢以後的國家,當時每一地區、每一民族,有他自己的文化。如長江以南,楚國有楚國的文化,孔子的文化,繼承了魯國文化的系統;道家文化是繼承了齊國文化的系統。那麼陰陽五行的文化,可以說比《易經》的文化,亦即中原文化還要更古老一點,可能是黃河下游,北京、河北這一帶的文化,如黃帝、伏蠢這一時代的文化一樣。所以研究上古的文化思想史,是一個很大很艱難的工作。幾千年來,歷代學者作了那麼多分類的努力,乃至現代也有人研究了半輩子,還是搞不清楚。這是我個人的看法,這看法也不一定對,僅供作參考而已。假使沒有弄清楚這個觀念,而把中國上古傳統文化亂扯一陣,那就牽涉太大了。 什麼是五行? 五行的文化,所謂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現在研究它第一個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認為是走路,那就絕對錯了。我們翻《易經》,乾卦的「天行健」這句話,這個「行」是代表運動的意思,就是「動能」,宇宙間物質最大的互相關係,就在這個動能。這個「動能」有五種,以金、木、水、火、土作代表。也和卦一樣,是種傳統符號,不要看得太嚴重了。所謂「金」並不是黃金,「水」亦並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樣,千萬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種物質。上古文化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就是現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對我們的關係很大,現在先解釋這五個字。 金,凡是堅固、凝固的都是金,上古時不是現代的科學分類,當時對於物質世界中有堅固性能的,以金字作代表。 木,代表了樹木,代表了草,代表了生命中生的功能和根源。草木被砍掉以後,只要留根,第二年又生長起來。白居易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就是木的功能,生長力特別大也特別快,木就代表了生發的生命功能。 水,代表了流動性,周流不息的作用。 火,代表了熱能。 土,代表了地球的本身。 所以稱它們為五行,是因為這五種東西,互相在變化,這個物質世界的這五種物理,互相在影響,變化得很厲害,這種變化,名叫生、克。 五行的生剋 說到生、克,我們研究《易經》,都知道綜卦。綜卦就是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兩個力量:有生,有克。生剋是陰陽方面的說法,在學術思想上,則為禍福相倚,正與反,是與非,成與敗,利與害,善與惡,一切都是相對的,互相生剋。如姜太公流傳下來的道家經典《陰符經》裡面說「恩生於害」這句話,舉例來說,像父親打兒子,兒子挨打很痛,這是「害」,但目的在把孩子教育成人,這就是「恩生於害」。領導人對部下亦是如此。這句話的意義很深。中國鄉下人有句老話,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幫朋友的忙,正在他困難中救濟一下,他永遠感激,但幫助太多了,他永不滿足。往往對好朋友,自己付出了很大的恩惠,而結果反對自己的,正是那些得過你的恩惠的人,所以做領導的人,對這點特別要注意。一個人的失敗,往往失敗在最信任、最親近的人身上。歷史上這種例子很多。這種人並不一定是存心害對他有恩的人,像拿破侖在兩個人的心目中,被認為他不配當英雄,一是他自己的太太,一個是他的一個老朋友,因為太親近,相處太久了,就有不同的觀念,在不知不覺中,會做出一些有害的事來。這都是恩與害,往往互為因果的關係,所以「恩生於害」這句話很重要。而它的原理,亦即來自生剋的法則,生人者也克人,恩與害,兩個對立相存,沒有絕對的一方。現在青年人談戀愛也知道,愛得愈深,恨得也愈深,這也就是「恩生於害」的原理,也是生剋的法則。關於五行的生剋道理,可以用下面這兩個圖案來表現: A圖的箭頭是表示相生的,就是依時針的方向順序,依次而生,成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B圖上的箭頭是表示相剋的,五行的位置,和第一圖相同,箭頭所指的方向,也是順時針方向,所不同的,相生圖的箭頭,是指向緊靠自己的鄰居,而相剋圖的箭頭,是跳了一個位置,指向隔鄰的位置上,於是成了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方位 上面的兩個圓圈,只是便於說明五行相互生剋的關係,而五行所處的方位,並不如上圖,而是像下面的五行方位圖: 火 木 土 全 水 上面這個五行方位圖(必須要記住的),為東方木(請特別注意,圖中的方位,是以《易經》的方位為準,不是現代畫地圖的方位),西方金,北方水,南方火,中央土,這個方位非常有道理。我們在明朝時也開礦,當時並沒有地質學,怎麼知道何處有礦,固然有的是當地的居民發現的,但大多數是靠八卦五行的道理,來判斷五行的中心。西方金,在西藏,越到西方,藏金越多。東方木,植物易生發,早受陽光熱能。南方火,氣候炎熱。北方水,冰雪最多。初看好像五行方位很亂,再作仔細觀察,不能說它沒有理由,古人是怎樣發現這個法則的呢?以金為例: 金生水,在《千字文》——這篇文字很妙,以一千個不同的字,寫成了這篇文章,把天文、地理、物理、政治等等,都容納進去了,幼年讀來好像無所謂,實在是一篇很偉大的著作,其中有一句「金生麗水」,這個麗水不是浙江的麗水縣。麗水是形容水多,凡是藏金的地方,一定是雨帶地區。我初到台灣時,看見有金銅礦務局,問起產金的地方在金山、瑞芳一帶,我說那裡的雨量一定很多,果然基隆、金山、瑞芳一帶常下雨,這就是「金生麗水」,藏金的地方雨水多。 金克木,當然砍木頭要用鐵器,或用鋸子去鋸,這還不足為奇。在古代,假如門口有一棵大樹,認為風水不好,而又覺得砍伐麻煩,不如讓它自己枯死,就用一枚大鐵釘,打到樹的中心,這棵樹很快就枯萎了,這就是金克木的現象。 另外一個哲學的道理,例如金生水,在古代就說:「水者金之子。」水是金的兒子,於是水生木,木是水的兒子,木生火,火是木之子,火生土,土是火之子,土生金,金又是土之子。 克則是隔代相剋。從前有一個笑話,一個祖父打孫子,可是他的兒子看到了,便打自己耳光,這位打孫子的祖父問兒子為啥自打耳光,他兒子說:「你可以打我的兒子,我怎麼不可以打你的兒子?」這也近於五行相剋,事實也是如此。所謂隔代相剋,逢三必變,這是一個法則。在生剋之中,恩生於害,害又生恩。以軍事哲學來說,一次大戰之後,可以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有時覺得戰爭並沒有什麼可怕,等於理髮,頭髮長了,剃剃就漂亮。有許多講軍事哲學的朋友,就以這種五行生剋的法則來講,也言之成理。物理的法則亦然,須到了一個時候,必要清理一下,才能創造出更新的事物,這是宇宙的法則。五行的方位,對我們研究物理關係很大,大家一定要記住。 第三部分 天干與五行 五行之外,還要加上干支,要學《易經》的卜筮,沒有什麼秘訣,不外是五行卜筮,重點在五行,不是在八卦。真用卦來斷事情,又是另外一個體系,所以嚴格說來,五行和八卦兩種體系是分開的。但幾千年來,大家都把它混合在一起。 現在介紹的是天干文化,天干文化也很古老。我們研究《易經》發展史、中國文化發展史,知道天干文化也比《周易》古老得多。天干地支,我們現在可以從甲骨文裡找出來,可見這個文化的來源很早。中國人發展最早的是天文,發展到最高級的時候,就歸納起來用十個符號作代表,這十個符號就名天干,亦作「天斡」,不過「天干」是漢以後用的名詞,其實應該用「天斡」才對,不必用「天干」這個詞。天干就是五行的法則,意思是說:「在這個太陽系中,地球和外面的星球,彼此干擾的作用。」以現在的地球物理學來說,說是地球和各個星球的放射功能,彼此吸收互相發生作用。例如太陽能的放射,對我們地球人類的干擾很大,尤其學通訊、電子、太空學方面的人都很清楚,而我們中國老早就瞭解,對於這種天體的運動、物理世界的運動,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說明相生相剋的道理。但人類文化進步了,這個五行的生剋法則不夠用,因此我們的祖先,發現了五行的雙重作用,天體在物理世界中,又用了十個字的符號,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並編定圖案如下: 天干五行配 看到上頁的圖案,和前面五行的方位圖案配合起來,就可以知道,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這裡要問,東方或木,都是一個方位或一個動能,為什麼要用甲和乙兩個符號來代表?這中間又有另一個法則,這套法則在中國的算命卜卦上很用得到。假使為了算命而學算命,我不贊成。但我發現,中國算命卜卦的這套法則,裡面包涵了很大的科學和哲學的道理,可惜因為古代的政治思想,不願意發展科學,所以這一套很好的法則,只好向算命卜卦這一方面發展。不過好在有江湖算命卜卦的人,能夠把這一套法則保留下來,從另一角度看,他們也的確很偉大。所以有人說到算命卜卦是迷信,我就問他們懂不懂,而他們卻不懂,對於自己所不懂的東西,隨便加一個罪名,指其為「迷信」、為「騙人的」,這是多可怕的武斷。這一套法則流傳了幾千年,而真正研究它的,都是第一流聰明人,試想想四千年來第一流聰明的人,都在研究它,即算它能騙得了人,也有它騙人的道理。我們要批評它,不妨先研究它騙的方法,等研究過了,再說它是迷信,這時才可以作結論。自己並沒有研究過,還不懂它,就說它是騙人的迷信,這才是真正的迷信——迷信自己的狂妄。可惜現在沒有人重視它,沒有大量的投資,沒有充分的實驗設備和場所。否則的話,如果加以實驗,可以發現這項法則會有很多科學的道理,譬如說飛機,早在戰國時候就有飛機,不過是不坐人的無人飛機,用木料製造。晉朝時候也有人製造成一個鳥,放出去以後,不需人控制,會在空中飛翔,到一定的時間,又會在原地降落,這在歷史上都有證據的。就是現在還保存的中國樂器和一些器皿,如銅壺滴漏等等,都是依據這套法則發明製造的,而當時並沒有現代的科學公式,只是當時沒有用這套法則向科學這方面發展。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用這套法則作科學的發展?這也有它的道理,因為物質文明愈發達,人的慾望就愈高,人的慾望愈高,社會就愈亂,這是中國的人文思想。 天干的陰陽 但是這一套法則,是來自科學的,如東方木,又為什麼用甲、乙兩個字來代表?而成為甲木和乙木呢?甲木是代表生長的原素,乙木是成形了的代表,換言之甲木是代表生發的物理,乙木是代表成形的物質。丙與丁亦是如此,丙是代表火的原素,丁是代表成形的火。戊己、庚辛、壬癸都是如此。而這中間又分陰陽,如甲木為陽木,乙木為陰木,丙為陽火,丁為陰火,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為陽水,癸為陰水,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如中國醫學,在《內經》上女人的第一次月經來,我國古代認為直接說出女人的隱秘很不禮貌,所以說「女子十四而天癸至」。為什麼不說「天壬」至?因為月經是成形了的水,同時女子屬陰,所以稱為「天癸」。如果把這套東西融會貫通起來,就可以發現它並不是迷信,而是科學,至少是古代的中國科學,而且這種科學在人類的文化中,還維持了這許多年。 說到天癸,便涉及到中醫了,對於人的身體而言,現在最流行的針灸,有一本書名《甲乙經》,許多人也沒有弄清楚,中醫關於人身各部位的代表為木屬肝,火屬心,金屬肺,水屬腎,土屬脾。這個五行和內臟的關係現在懂了,那麼金生水,肺出了問題的時候,腎一定虧,所以生肺病的人,臉紅紅的,而是腎水不足,火氣上升。肺病到了相當嚴重,腎盂就特別擴大,就是腎虧,所以中醫之難學是除了講究內臟的個別功能以外,還講究互相影響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因素,也就是生剋的道理。而西醫則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頭痛只是病的現象,不是病的根源。因為生剋的關係,任何一個內臟,都可以產生頭痛的病象,所以高明的中醫講究氣化,如患糖尿病的人,是屬腎水的病,但一定與心火有關係,心臟也會受影響,發生問題,這就是五行生剋的道理(這裡特別要補充一點,五行的生剋,每一「行」都與其它四「行」有關,如「土」是生金的,克水的,但亦被火生,被木克)。所以中醫能站得住,針灸亦是一樣,中醫的醫理,病在上者治其在下,病在下者治其在上,病在左者治其在右,病在右者治其在左,病在內者治其在外,病在外者治其在內。譬如中醫說肝生於左,而西醫指責錯了,其實中醫一點沒有錯,因為中醫不是講物質形態,而是講氣化,中醫說肝生於左,是肝屬木,木在東方,東方在左,這是五行生剋的氣化,所以肝生於左是對的。由此可知人必須讀《黃帝內經》,懂了《黃帝內經》就懂得養生之道,也懂得如何修道了。 地支 五行和天干配合,包涵了這許多,再下來配合地支,便又不同了。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有人寫作「地技」,表示干的分又,其實就是「支」,支持的支。地球本身的作用,亦就是太陽系中,月亮和地球發生的作用,節氣的關係作用,後面再詳述。 先在這裡介紹,中國古代的醫學有兩大派,在養生之道上,一派注重腸胃,一派注重腎。所有的病,大部分從腸胃來,不過我的經驗,南方的醫師注重胃,年紀大的人尤其要注重腸胃,北方的醫師注重腎。年輕人也要注重腎的保養,青年腎虛,到中年以後,一切病象都來了。性知識教育愈開放,青年人的病害愈多,原因是腎虧,必須要保重。 關於地支這一套東西,如果只研究《周易》的學術思想和大的原理原則,則不必要研究五行和干支。如果要瞭解我們中國幾千年來,《易經》八卦用之於天文、地理等方面的關係,就必須先瞭解五行干支了。有一位學科學的教授,從國外寫信來問一些問題,因為國外最近出了一本書,認為地球南北極有一個洞,洞中有另外一個世界,並且有人類,飛碟也是從地球中心出來的等等。這都是和《易經》有關的問題。我回信告訴他,這並不稀奇,中國人早說過地球是活動的,至於地球中心有沒有人類,又是另外一個說法。關於地球的中間南北極是相通的問題,道家在幾千年前就這樣說了,而且還說地球裡各地都是相通的,這些話都有書為證,不過我們大家沒有去注意它罷了。也有一說黃帝的陵墓後面有一個洞,可以通到南京。可是在西方另有一派,說人類都是從太空外來的,中國古代也有這一說法,也是道家說的,據說盤古老王也是天上降下來的,佛家也是這樣說,這些道家的學說,都可在《道藏》中找到。 上面這個故事,是要說明五行干支的思想,和原始的天文、地球物理有絕對的關係,只可惜後來僅用在卜卦算命上面,這只怪我們過去的文化不向科學方面發展的緣故。 前面已經介紹了天干,現在再介紹地支。上面說過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何謂地支?我們以現代的觀念來說,是地球本身,在太陽系中運行,與各個星球之間互相產生干擾的關係,無形中有一個力量在支持著,這說是地支。 我們知道天干有十個,就是五行的兩極之道,亦即是五行的陰陽變化。而支是六位數,是陰陽之道產生變化而成十二位。至於這些名稱的由來,與《周易》沒有多大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另外一種學說的系統,這在前面也曾經提到過。至於天干地支每一個字的定義,有很多種解釋,究竟哪一種解釋完全正確,很難下個定論;如子是萬物發生的現象、五是樞紐的意思等等,各有各的解釋,暫時不去討論它。另外以中國文化發展史,站在軍事哲學的觀點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也有些人解釋為古代十種武器的代表,如「甲」是一根木桿上裝一種利器、「乙」是一把刀等等,莫衷一是,究竟哪一種說法對,沒有定論。 地支與黃道十二宮 地支有十二位,代表十二個月。實際上地支是什麼呢?是天文上黃道十二宮的代名。所謂「宮」,就是部位;所謂「黃道」,就是太陽從東邊起來,向西方落下,所繞的一圈,名為黃道面。這種黃道面,每一個月都不同。如我們晚上看天象,每一個星座,從東方出來,共有二十八星宿(天文的知識,在上古時我們中國最發達),而這二十八宿,在黃道面上,每個月的部位也都不同;於是依據這個現象,抽像地歸納為十二個部位,用十二個字來表示。實際上這是天文的現象,變成為抽像的學問,構成了後世算命的位置作用。這一套學問,現在看來好像很簡單,但真正用心探究,其中學問甚多,也可見我們上古時老祖宗的文化智慧、科學哲學,都發達到最高最高點;因為科學數字太大,很複雜,普通一般人的智慧沒有如此的天才容納得下。於是把它簡化了,用五行、天干、地支來代表,使人人都能懂,只有文化到了最高處,才能變成最簡化。可是它的弊病,是後人只知道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這個抽像的名詞,裡面實際是有東西的,包括的學問很大;可惜我們後世只把它用在看相、算命、卜卦這一方面去了。 六十花甲與歷史驗證 我們的六十花甲,就是根據干支來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這樣天干與地支配起來,便可以代表太陽系統這個天體和地球產生萬有的變化;其中以氣象的變化是最大的,也最顯著,容易見到。萬有的變化,各有不同,於是用干支配合,而且是天干的陽配地支的陽,天干的陰配地支的陰,陽配陽,陰配陰,依照次序輪流配合,完全相互配合,剛好滿六十個相配,成一週期,又從甲子開始,所以名為六十花甲。 這種六十花甲的配合,現在的人不大用了,但它到底好不好呢?將來可以看到,它好得很的。它記天體的運行,六十年一個大轉,不管歲差如何(即天文上所謂的躔度,也就是古代說的太陽與地球間一天走一度,走完了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為一年;以三百六十天為一年,尚有剩餘,將其剩餘下來的度數,累積變成洞月,這就是陰曆的計算。而陽曆則是每年有七個月是三十一天,因為方法不同,數字一樣),但六十花甲算下來,億萬年的宇宙數字,亦不差分毫,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法則。試看中國的歷史,每個朝代換了、皇帝換了、年號換了,可是六十花甲的歲次是固定不變的,必然六十年一轉。 如果把這個法則予以擴大,用途就多了。譬如唐堯登位,亦即他當皇帝就職那一天,為甲辰年,後來邵康節的算法以及一般的算法,都以這個干支為標準,這是歷史上比較有記載根據的;在堯就位的時候,有五星聯珠的現象,就是金、木、火、水、土五星,在天上列成一排,有一定的天象,在那時呈現,把這第一個六十年定為上元,名叫上元甲子,第二個六十年為中元甲子,第三個六十年為下元甲子,一共為一百八十年;然後再擴大,第一個一百八十年為上元,第二個一百八十年為中元,第三個一百八十年為下元,像連環套一樣,套得整齊嚴密;再以這種甲子的法則,和《易經》等配合演變,就知道歷史、社會、人類的現象,多少年有一個變化,如何變化;再配合中國天文學上,推算到該有什麼人物出來,這是我們中國人發現的一個很妙的法則,也可以說是儒家孔孟思想裡所說的「天人合一」。以《易經》道理來看,這就是必變,宇宙間的事情,到了一個時候必然變。至於變成什麼現象?懂了這個大法則,再從卦裡,就可知會變成什麼現象。可是知道了的人,大部分都不說出來,因為怕洩露天機;古人說的「察見淵魚者不祥」,眼睛太厲害了,水裡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並不吉利,這樣的人就算不短命,也會患白內障,因為用眼力過度了;聰明是不能用過度的,所以萬事先知,並不吉利。真的高度修養,萬事先知,變成無知,有絕頂的智慧而變成糊塗,這是少數有修養的幾個人才做得到,一般人則做不到。 現在再看地支,把它排成一個圓圈: 為什麼畫成圓的?因為地球與天體是圓的。 十二生肖 至於這十二地支的生肖,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一套生肖,據我的研究,是漢代的時候自印度傳過來的。印度當時的十二地支,並不完全像我們的,而是用文化抽像的符號來代表,用動物來代表,後來變成中國文化的解釋。子屬老鼠,鼠爪是五個,奇數為陽;丑屬牛,因牛蹄兩瓣為陰數,寅屬虎,亦因虎有五爪,卯屬兔是因為兔唇兩瓣等等。據說是如此訂的,但「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另據《古今圖書集成·干支部》所講:「以二十八宿之天禽、地曜,分直於天,以紀十二辰,此十二生肖之所始」的這一觀念,由近年出土的西漢銅器,及漢墓星象刻古推論,此說極為可能。 地支與命理 把這套大法則,演變成小學問,用在算命、看相卜卦上,乃至用到偵判命案上,《洗冤錄》中就有這方面的學問。地支上有六沖,也可從前面的圓圈中看到,凡是對面位的都是沖,如子與午、丑與未、寅與申、卯與酉、辰與戌、巳與亥都是相沖的。沖不一定不好,有的非沖不可。相對就是沖,這也是《易經》錯卦的道理。實際上所謂沖,是二十八宿在黃道面上,走到太陽這個角度來,叫作沖;與太陽的方向相反,這就叫作合,從圓圖上看,立場相等就是合(如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西合、已與申合、午為日、未為月之六合,在十二地支中,還有兩合、三合,等等)。這裡我們還要有一個觀念,二十八宿在黃道十二宮的位置上,與太陽的躔度對立就變成沖,沖並不是難聽的話,而是表示有阻礙。 再把天干地支配合成一圖,亦即所謂的納甲。 納甲與易數 像這樣相配,地支的辰、戌、丑、未都空出來了。而天干的位置是: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和地支相配,名為納甲。也就是把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歸納到一起。 由前面圓圖再配上八卦,用先天伏羲八卦圖的位置納甲,為乾納甲、坤納乙、艮納丙、兌納丁、戊己在中間,震納庚、巽納辛、離納壬、坎納癸。 現在再看一年十二個月,六陰六陽的表——即十二辟卦,代表一年氣象變化的大作用。把納甲用到這一面來,又是另一個不同的公式,所以學《易經》的象數要記住好幾個不同的公式。在瞭解這些公式以前,首先要瞭解數的陰陽。數分為陰數陽數,也是雙的意思和單的意思,如奇門遁甲的奇字。凡一、三、五、七、九均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等雙數,為陰數,又名偶數。陽數最高之數為九,我們讀文天祥的《正氣歌》「嗟予遘陽九」,意思就是到了絕路,運氣已經絕了、到頂了,因為九為陽之極,陽極所以到了絕路了。而「十」又到了另外一個元的一了,以《易經》的數理言,永遠是一個「一」。一加一所以等於二,單數到了「九」數為極點,所以《易經》中陽爻以九作代表,如乾卦的六爻都是陽爻,於是稱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等;陰數是倒算過來,為十、八、六、四、二,這表示陰陽是顛倒的。陰數的五個偶數以「六」在中間,陰取其中,因為陰數為偶,是相對的,而其中間的數是重點,所以陰爻以「六」為代表;如坤卦的六爻,稱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前說過,八卦是由下往上畫的,假使有人以「六」、「九」代表陰陽的方法,隨便報出六爻的數,如初九、六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等,我們就可畫出囗,這個噬嗑卦來。 從這個道理就看出來了,真懂了《易經》,只要掐指一算就行了。懂了《易經》的數理,學起電腦就更容易。這話是對的,這也證明上古時我們的老祖宗發明的《易經》數理,等於比現在的電腦數理還更高明。宇宙的道理,都是一增一減,非常簡單;好像天秤一樣,一高一低,這頭高了,另一頭一定低了,所以只有加減,包括了乘除,也包括了一切數理;這還不算什麼,人的智慧發達到最高也就最簡化,只用這十個數字,便把宇宙的法則歸納進去了,只要一加一減就算出來,就瞭解。所以說《易經》的數理哲學,不是基礎,也不是開始,而是最高明的歸納到如此簡化的。所以真正懂了《易經》以後,凡是最高深的數理,都會變成簡化。我們從數字上看,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加以推測,天地間的事理、物理都把握在手掌中。學了《易經》的人,正如道家所吹的牛:「宇宙在手,萬化由心。」所以說這是我們文化的結晶。 察見淵魚者不祥 曾經講的卜卦作用,因為凡是稀奇的事情,我一定去瞭解,瞭解完了以後,我素來不玩的。這些東西玩儘管玩,不過要有一個原則,不可迷信。所謂不迷信,是不要把人所有的智慧都寄托在這上面,如果都寄托在這上面就不行了,偶然用它來參考參考是不得事的,但不要影響自己的心理,有時候很靈,宗教的觀念也是如此。再其次,要弄清楚的是:「善於易者不卜。」一個人真懂得《易經》以後便不算卦了,一件事情一動,就知道它的法則,就沒有什麼可算的了,得失成敗,自己心裡就應該有數了。另一觀念,即使能夠「未卜先知」,也並不好,「察見淵魚者不祥」,作人的道理也是這樣。不要太精明,尤其作一個領導人,有時候對下面一些小事情,要馬虎一點,開隻眼閉只眼,自己受受氣就算了,他罵我一頓就罵我一頓。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察見淵魚者不祥」,連深淵水底的魚,河中渾水裡的魚有多少條、在怎麼動也看得清楚,不要自以為很精明,實際上很不吉利,說不定會早死,因為精神用得過度了。上面這些原則千萬要把握住,如此人就舒服了。 焦京師徒與郭璞 現在講到卜卦的方法,在中國的《易經》傳統,占卜是它主要的路。《易經》在古代就是為了占卜用的,到孔子以後,才把《易經》用到人文文化方面。《易經》畫的八卦,原始當然是為了卜卦用的,為什麼人類要卜卦?這不只是中國有占卜,世界各民族都有占卜,當然各民族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沒有我們中國的高明。這中間牽涉到一個哲學問題,即是人類的智慧。無論過去、現在、未來的人,都有許多無法知道的事情。譬如明天怎樣?我明天怎樣?這些問題,誰也沒有把握作答案,連後一秒鐘如何也不可卜,而人們要知道,於是產生了占卜這些東西。中國有了《易經》的卜卦以後,幾千年來,產生了好幾個派別,這一點我可以提出來告訴大家。古人研究《易經》,多被易學困住了,不知《易》沒有一定的法則。有些人懂了《易》後,自己另外又創出法則來,如漢朝有名的京焦易。京焦易是兩個人的名字,京是指京房,焦是指焦延壽,即焦贛。京房是他的學生,焦贛著《易林》,又名《焦氏易》。其中把八八六十四卦,演變的卦都解釋出來,所用的卦辭,統統不用《周易》,自己另外創造一套,他是把《易經》研究通了,法則通了以後,不一定照原來的東西,等於每個廟的籤詩,有關帝簽、觀音簽、濟顛和尚簽……各有各的籤詩,都不相同。所以焦贛的《易》,卜卦的解釋方法,和《周易》不一樣,可以說是一個革命。因為他懂了,他的智慧夠了,所以才能產生出來他的一套卜法。焦贛傳易給京房,京房在東漢的時候,言無不中,皇帝有什麼事情都去問他,但焦贛說,京房把我的易學學通了,可是將來也必死於易學,結果京房果然被殺頭而死的。 東漢下來,看地理風水,講所謂堪輿之術的,從晉朝的郭璞開始。他也是通《易經》的,萬事前知,等到晉朝大將王敦要造反篡奪皇位時,就怕郭璞不同意,於是就把郭璞找來,予以暗示,郭璞硬是不同意,王敦立即翻了臉,問郭璞既能前知,可知自己的命運?郭璞說我知道今日此時你就要殺我,結果當然如他自己所料的被殺了。他就明知道脫不了這一難,當然他也可以使滑頭逃避,這裡看到學《易經》的人,知道了凶事就不一定逃避,所謂「數不可逃」。其實數也未嘗不可逃,中國讀書人養成了一種忠君愛國之心,你做反叛的事,我寧死也不逃。 金錢卦 到了宋朝的邵康節,又根據《易經》,另外產生了一套法則,解釋又不同。明朝以後的太乙數又不同,一般人講《易經》的發展史,好像幾千年下來沒有變,其實變的地方很多。用三個銅錢卜卦的方法,就是從焦京易這個系統下來的,不過方法上歷代都有變更和擴充,因為社會演進,人事愈趨複雜。如原用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不夠來代表更複雜的人事。例如我手裡握了一枚金戒指,用五行可以推算出是金來,如握一隻現代的打火機,這可就複雜了,不是單純的五行可以代表的了。於是就擴充變更,有了干支、五鬼、六親等等了,使卜卦的內容更充實,但在方法上,這卻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簡化了的方法。不過現在不容易找到外圓內方的銅錢,借用現代的硬幣也可以,橫豎都是一正一反兩面,任意將一面作為陽面,一面作為陰面,將三個錢亂搖一陣後丟下來,如果說其中兩個錢是陰面,一個錢是陽面,便以陽面為主,記錄一個「、」的記號,代表這是陽爻,因為照《易經》的道理是「陽卦多陰」,普通的說法亦是「物以稀為貴」。如天風女後卦——囗就是以陰爻為主,以普通的現象來看,六人中有五男一女,這一女就成王了,大家都會聽她的,這是天地間事物的一定道理。如果卜出的錢是兩個陽面一面陰面,就是陰爻,記錄一個「」的記號。如果三個錢全是陽面,作的記號是一個圈「○」,這就叫作動爻,要變陰的,陽極則陰生。如果三個錢全是陰面,作的記號是「×」,這是要由陰變陽的動爻,這樣連續作六次,完成六爻。裝卦的順序是由下向上依次排列,第一次所卜得的為初爻,第二次為第二爻,依次上去最後到上爻,這是目前卜卦的方法,它的源流,是自秦漢以後開始的。有些以賣卜為生的人,則故作神秘,以顯示靈驗,其實自己用起來,還可以更簡單,也很靈。至於到底能否是無失的靈驗,則又牽涉到精神學方面了。如果以簡單的方法,隨便報一個數字,都可以卜卦,像「一、二、三、」,一為乾,二為兌,兌是澤在下,乾是天在上,重卦則為「天澤履」卦,第三個數字是三,則是履卦的第三爻為動爻;如果「一、二、四」,則是履卦的第四爻動,卜卦主要看動爻,一件事是靜態的,不動則不需要問,因為本身無事,一動便有吉、凶、悔、吝的後果,所以要在動爻上看吉凶。 先知、神通與現代心靈學 大家玩卜卦,靈不靈的問題,這又是精神學的問題了,如果從這個問題的方向去研究,發展下去又有很多學問。在佛學上神通可分為五種:一種名為「報通」。第二種名為「修通」,是由打坐、煉功夫,以及催眠術、瑜伽術等等煉成的,像一個大國對這類人的訓練非常注意,並列為最高的國防機密,花了很多錢來培養超能力的人,用來偷取他國情報,就是修通這類東西。開始這個國家得了一個錯誤的情報,以為另一個大國已經研究成功了這種「心靈學」。所謂心靈學,其實就是所謂的修通,加一個科學名詞而已。大家就吃這一套,正如莊子所說「朝三暮四」的寓言,換一個名稱就吃香了。——後來這個國家發現另一個國家知道了他們許多機密,於是他們便花了許多錢成立了一個機構,專門研究這方面的學問,而且有了不少成就,其實另一個大國原來並沒有這些東西,後來倒是偷到了他們的這套資料,認為很有用處,才開始研究。現在他們都在研究。第三種為「鬼通」。第四種為「妖通」。第五種名為「依通」,如卜卦、算命等等便屬於依通,意思是靠某一項事物,靠一種數理、數字、光,或利用黑暗的地方,或利用人的腦電波,在某一光度或音響之下,到達一種相當的程度,這些都是「依通」。 又一種卜卦的方法 中國的卜卦方法很多,如果不瞭解它的原理而認為很神秘,一輩子也不敢變更它的方法,因此我就告訴一些愛玩這套的年輕人,用十二個數字,隨便報數的一種新方法,報三個數字,第一個數字(我們依先天卦的卦數,即乾一、兌二、離三、震四撰五、坎六、艮七、坤八)為外卦;第二個數字,同樣的也用先天卦數為內卦;第三個數字,是代表動爻。假設報的數字為一、二、三,那麼外卦為乾一,內卦為兌二,構成了天澤履卦,第三個數字為三,即是天澤履卦的第三爻為動爻,卦是以動爻為主。假使報的數字為一、二、六,就是天澤履卦的上爻動了,但是報的數字如果是七、或八、或九、或十,該是哪一爻動呢?九代表六爻相動,十代表六爻安靜,八代表兩個爻動,七代表三個爻動,十一代表五個爻動,十二代表四個爻動。 動爻的斷法 關於動爻的斷法: 六爻安定的,以本卦卦辭斷之。 一爻動,以動爻之爻辭斷之。 兩爻動者,則取陰爻之爻辭以為斷,蓋以「陽主過去,陰主未來」故也。如天風女後囗卦,初六、九五兩爻皆動,則以初六爻斷之,九五爻為輔助之斷,「陽主過去,陰主未來」,其中大有學問。 所動的兩爻如果同是陽爻或陰爻,則取上動之爻斷之,如囗既濟卦,初九、九五兩爻皆動,則以九五爻的爻辭為斷。 三爻動者,以所動三爻的中間一爻之爻辭為斷,如囗卦,九二、九四、九五等三爻皆動,則取九四爻的爻辭為斷。 四爻動者,以下靜之爻辭斷之,如囗火水未濟卦,九二、六三、九四、六五四爻皆動,則以初六囗的爻辭斷之,如囗初六、六三、九四、六五等四爻皆動,則取九二爻的爻辭斷之。 五多動者,取靜爻的爻辭斷之。 六爻皆動的卦,如果是乾坤二卦,以「用九」、「用六」之辭斷之,如囗乾卦六爻皆動,則為群龍無首,吉。 乾坤兩卦外其餘各卦,如果是六爻皆動,則以變卦的彖辭斷之,如囗天風女後卦六爻皆動,則以乾卦的彖辭斷之,因為女後卦是自乾卦變來,女後卦是在八宮卦的乾宮之中。 古人有句老話,有疑則卜,無疑則不卜。一件事情,在兩難之間,往東亦對,往西亦對,兩個方向都對,而又需要確定究竟往哪一個方向最對,自己又無法確定的時候才去占卜。如果自己的智慧,還可以去解決的問題,則應該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而不必去占卜了。上面說的僅是卜占的方法之一,即使銅錢等卜佔用品一件也沒帶,只憑了這十二個數字,就可卜卦,不過不要認為只是玩玩,自己都沒有信心則一定不靈,一定要誠心才靈,這是精神的問題,宗教的哲學,前知的哲學。一個人真到萬難的時候,本身的智慧、精神的潛能才發揮得出來,這是一種智慧之學,而不是宗教信仰,千萬不要迷信。 《河圖》與《洛書》 的文化根源 後面的兩個畫著圈圈點點的圖,叫《河圖》、《洛書》,它們就是麻將、象棋、圍棋的祖師爺。麻將與象棋、圍棋雖屬小道,卻都與這兩個圖有關係。 《河圖》、《洛書》是屬於中國學術思想神話部分的東西。舊傳說大禹治水的時候,在工程方面發生很多困難,結果在黃河上游,從河中出來一匹馬,古人將之神化稱它為龍馬。這龍馬背上背了一個圖案,圖案上就是這些個圈圈點點,沒有別的,因此這個圖案就名叫《河圖》,因為這個圖案,產生了數學的方法,數學的觀念。但古代的神話,和一般學說的說法兩樣,神話中說,大禹得了這個《河圖》,就能騙使鬼神,把中國的水患治平了。稍後在洛水裡出來一個烏龜,這烏龜的背上,有另一個由圈圈點點形成的圖案,這個圖案,名叫《洛書》。這兩種圖案合起來,就產生了中國數理的哲學和工程上應用的學說。這是我們傳統的說法,後世一直到了唐宋以後,在學說上一般學者都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採取懷疑的態度。到了現代更加反古了,認為這兩圖毫無意義,可能是假托的神話。現代學者這種「毫無意義的認定」又有什麼根據?亦說不出來,只是不相信這一套說法而已。 依我們所瞭解的,中國文化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候,是沒有統一的。那時不但語言沒有統一、文字沒有統一、交通沒有統一、經濟沒有統一,乃至各個地區的社會形態亦不統一。周朝的政府所謂的中央天子之治,分封諸侯,地方分治,並不統一。從秦漢以後統一的局面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研究歷史,常以後代政治形態、社會形態看古人,這是很大的偏差。由於那時代沒有統一,從孔子所保留的四書五經文化看起來,唐虞以上的歷史,文字資料太難整理,所以有可靠文字為依據的時候,斷自唐堯開始,整理出了《尚書》,根據這些資料,就瞭解堯、舜、禹三代文化區域不同。那時在黃河上游的北部,更早時期的黃帝,如有名的涿鹿之戰,就是在河北的北部。那時的文化是在北方的,後來到了周朝的文化,差不多到了黃河以南,中國的文化是由北向南移,大的一面是由西北到東南,另外小的一面是由北到南,如江南的文化,是從晉朝以後才慢慢由北方推移過來。到了南宋的時代,江南文化便大盛。不但是中國,外國的文化也是一樣,都是由北方起源,慢慢推移演變到南方來。中外歷史上真能統治一代就興盛起來的統治者,都是起於北方,而且很少出於都市,大多都來自鄉間,這些對於研究哲學問題關係很大。 現在我們知道中國文化,最初是由黃河上游發展出來,顯見《河圖》、《洛書》這兩個文化系統,發生在不同的地點,一個是在北方黃河的上游,一個是在南方,在黃河的南岸洛陽這一帶。 從天文星象看《河圖》 研究這兩個圖有什麼意義?反對一派人的看法,認為這和小孩子畫畫的東西一樣,是毫無道理的。可是,如果說它是毫無道理騙人的東西,可騙了幾千年,而且都是第一流人物受騙,那麼這種很高明的騙術亦值得研究了。現在我來假定,這是過去非常簡化的天文圖,那麼它究竟指的是哪幾個星座?我們知道天文分幾種,現在分得更嚴格,譬如星象學,是屬於天文的學問。星象又分兩種,一種是講天文的星座,另一種我定名為抽像的星象學。古今中外如埃及、印度、中國,尤其在大西洋一帶的文化,乃至現在新發現南美一帶所謂落後地區的星座文化,都屬於抽像的星象學。抽像的星象學,是把天文的星象與人體的關係,連在一起研究,發展成看相、算命等等,都屬於星象學——抽像的星象,所以過去的歷史文化上,對看相算命的人,都稱他們為「星象家」。這就說明看相算命的原理,必須要從星象來的。現在美國有一門星象學,也是新興的學術,有七八個大學開了算命看相的課,正式研究全世界各國的看相算命方法,現在雖還沒有構成學位的系統,但已網羅了各國懂這一套的人開始任教。那麼我們提出來的《河圖》、《洛書》,就是我們古代簡化的、歸納性的星象圖,這是我的假設。如果從這個方向去發掘,當可發掘出很多的道理,在我們《易經》的象數方面,把這一套歸納出來,說法可不同了,是非常玄妙的,可是這些玄妙的方法產生了很多東西。譬如《河圖》下面的一個白點,叫作「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對方(上面)「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左邊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右邊為「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在中央為「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以前我們只知道如此背誦,到底什麼道理則不知道。事實上研究哲學或者研究科學,問題大了。 舉一個例子,全世界的文化,除了宗教以外,講宇宙的開始,不外乎一派是唯心的,一派是唯物的。唯物思想認為地球的形成,宇宙的開始,第一個原素是水。後來的地質學家,完全站在科學物理的立場,認為地球的形成,最初在太空中如一團泥漿旋轉,經過幾百億萬年的不斷旋轉以後,漸漸凝結起來了,成為地球。在中國的哲學中、科學中,《易經》裡則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同樣的道理,水是第一個原素,等到形成了地球以後,所謂地六成之,這是中國思想。在春秋以前,講究時間與空間,這又與西方不同,當時西方講四方,印度講十方為空間的方位。中國人在春秋以前講六合,由莊子提出來,講六合空間,包括東南西北四方和上下,瞭解了這些以後,就知道《河圖》、《洛書》,不是隨便亂說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並不是迷信的話,而是說宇宙形成的第一個原素是水,構成了地球以後,再有四方上下六合來形成,但這是從推論來的,還不是科學的。講到中國的科學,多在過去道家的傳統思想裡,大家都知道牛頓發現了地心吸力以後,世界的科學有一個轉變,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以後,對於牛頓的定理又要推翻或修正,又產生了現代的文化,所以人可以到太空去,但牛頓的地心吸力的定理還存在。其實每一個星球的本身,都有它的吸力,所以各不相干,都在那裡轉,但問題在於太空中有這麼許多星球,為什麼不會相撞呢?舞台上表演特技,拋擲許多球不會碰撞,是因為時間、速度控制得好,位置擺得好,用力適當得好,可是太空的星球有誰在拋擲它們呢?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沒有找到,全世界人類正在找,我們把這些資料彙集起來,再研究《河圖》、《洛書》,就知道它們本身是有道理的。 為什麼「地二生火,天七成之」?這圖案下面兩點是偶數,黑點表示是陰性的,陰的東西是構成物質以後,陽的是在沒有構成物質以前,等於現代科學名詞中的「能」,有作用,但是看不見的,以哲學而言能是抽像的,在這裡的代號就是白點,是奇數的。地二生火,古代亦可解釋為地下有火,所以有火山爆發,由地下生出火來,因此叫作「地二生火」,這種解釋似是而非,是前一個時期的知識範圍所能作的解釋。事實上「地二生火」是說地球形成以後,它的轉動摩擦,發生了電能,然後「天七成之」,這個是因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與北斗七星,所謂大熊星座有連帶關係。我們中國講天文地理,離不開北斗七星,古人認為這是皇帝的星座。我們不必看得那麼神秘,這有另外一套道理,同中國的政治哲學思想、科學、天文,樣樣都有關聯。 《洛書》與大禹治水 關於《洛書》的圖案,傳說是有一個烏龜從洛水裡浮出來,背上有這個圖案,我們的老祖宗大禹有了《河圖》、《洛書》以後,啟示了他的靈感,所以把中國的水患平定下來了。在我們中國文化的發展中,大禹的功勞最大,因他治水以後,中國九州才開始可以農業立國,一直傳下來幾千年,治水可以說是大禹一件劃時代的工作。而他做這件工作的智慧,是由《河圖》、《洛書》的啟示而來的。這個《洛書》的圖案,正好是一個烏龜殼的形狀,圖中的點點,古代有一首歌來敘述它說:「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頭上是九,下面是一,左邊是三,右邊是七,這些都是陽數,白點子,佔了四方。另外四個角,上面右角是兩點左角是四點,如同在肩膀上,下面右角是六點,左角是八點,像兩隻足,為陰數,是黑點,五則居中,這是《洛書》的數字,《洛書》的數字擺法,是後天的用,《河圖》的數理則是體。 不傳之秘 這兩個圖的數字方位知道了以後,再把《洛書》數字的圖案,套在文王后天八卦的圖案上,於是我們前面講過的:「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的道理就看出來了。現在告訴大家,以前古人講易數卜卦,不肯傳人的秘訣,老實說那些傳秘訣的人,自己對秘訣的道理都不清楚,只知道書上說的,書上為什麼這樣說,他就不知道了。問題在於八卦的起用,是用文王的後天八卦,用《洛書》圖的數字,配上後天卦的方位,以用在占卜上,看對與不對,如此而已。有些人研究《易經》感到困難,就是因為被這些符號迷住了,尤其中國人過去的思想,研究了許多年發現了,卻不肯教別人,否則他自己沒得玩的了,所以只好瞞一手;這一瞞就完了,後人又要費好多心血去找出來,假如又瞞一手,幾千年就如此退下去了。其實大可不必,我覺得這是一個科學的東西,科學上的最高原理,現代可以不用在算命、卜卦、看風水上,現在可以用到宇宙的法則上。學通《易經》後,多看看太空、理化方面的新學問,會發現很多新的東西,就可以知道我們老祖宗的文化偉大之處了。 《系傳》——孔子研究 《易經》的心得報告 談到《系辭》上下二傳,相傳是孔子所著。大家注意,孔子是到五十歲才開始學《易經》,所以他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兩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加上二十年學《易經》的心力,他認為得了道。不過後來有人考證,認為《系傳》不是孔子著的。不過我對考據的事情,雖非常重視,但不太去管它,原因是考據的東西很難斷其是非,我始終有一個理論,即使我自己昨天做的事情,今天若要說出來,都會有些模糊,如果說今天拿到一塊泥巴,考據到幾千年前的事情,硬說它是某種情形,那你愛怎麼講就怎麼講好了,誰有把握?所以《系傳》到底是不是孔子著的,那只是次要問題,我們現在主要的是研究這篇心得報告的內容。其次我們知道,中國文字是非常美的,《系辭》的文字真是美極了,在古人傳統的看法都認為是孔子自己寫的,的確很美,文字用得很簡要,一個字代表了很多意思,而且讀起來很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這一段文字不但很美,包含的意義也很多,和《論語》比較起來,學生們的文章,到底差了一點。老子的《道德經》和孔子的《系傳》,以文字的立場看,的確很美,文章中有關哲學的道理、科學的道理,實在包含太多了,中國人都懂。 第四部分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第一個道理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卑是兩個對立的名詞,並不是說權力財富的尊貴,卑亦不是下賤,是指人的感情思想,對於宇宙不可知的事,尤其古人覺得天很偉大,如對登山者登上玉山,贊它一句偉大,這是尊的真意,是一種形容詞,越遠大的,越摸不到的,我們覺得它越尊貴;而對於地,我們離不開地生活,離開了一秒鐘就不得了,所以我們和地很近、很親切,卑也就是很親近很親切的意思。這其中有很多哲學的道理,人的心理思想,凡是遠的,摸不到的,看不見的,都認為是好的,理想永遠是美的,越是稀少的、得不到的,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便越高,對於淺近的,就覺得沒有多大意思,沒有多大令人稀罕,就如男女之間的戀情,對於一個沒有追到手的小姐,永遠覺得是好的,永遠美麗,愛情篤實,可是一旦結婚以後,慢慢地接近,這個卑就出來了,這是人情之常。 「乾坤定矣」,許多人用這四個字,作為結婚者的賀詞。過去結婚,要把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送給算命先生合婚,就用這句話說是「乾坤定矣」。其實這句話用錯了,真正的意思是,「乾」、「坤」是兩個卦的代名詞,乾卦是代表高遠的天,坤卦是代表與我們親近、卑近的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易經》的學理上、卦上的話,可是古人的解釋,以為有了《易經》,我們的祖宗伏羲畫了八卦以後,天地就開始了,這和今日西方宗教的說法一樣,西方人說上帝創造了世界,我們說盤古老祖宗這麼一畫,天開於子,地辟於五,於是天地就開始了,是一樣的錯誤。真正的意義是,乾坤兩卦是天空與大地兩個自然形象的代表,我為什麼這樣解釋?因為在這裡接下去說,「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句是解釋上面的話,卑就是親近的,地球對我們太近了;高就是太空,越高越遠,「以陳」這一高一卑陳列在我們的前面,所以我們人類的思想感情,看見遠大而摸不到的,認為尊貴,而對於親近的卻覺得無所謂了,因此乾坤兩卦也代表了位置的不同,道理就在這裡。 動靜有常 剛柔斷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這要注意,將來研究《易經》的象數,一定要記住動、靜、剛、柔這四個字,動靜就是陰陽,一動一靜,動為陽,靜為陰。剛柔,看得見的事物,如牙齒與嘴巴,牙齒是硬的為剛,嘴巴是軟的為柔。實際上是這裡面含有兩層道理,動靜是講物理世界的情形,當地球沒有形成以前的那種物理層面的世界,是一動一靜的現象,這是陰陽正反兩面的力量在互蕩,到了物質的世界,就是剛柔,是物質出來的現象。所謂「動靜有常」,宇宙間任何法則,太陽、地球、月亮、宇宙的運動,乃至人類思想、感情、情緒的變化,國家大事的趨勢,並不是盲目的,雖然未來的前途如何,大家不知道。這是因為不懂《易經》,懂了《易經》至少會知道個大概。「動靜有常」總離不開一個一定的原則、一個常規,等於一個孩子的長大,今日一歲,絕不可明天就是兩歲,後天就是三歲,一定要一天天加下去,加滿了三百六十五天才能長大一歲,這是有常。「動靜有常」就是指物理世界的動靜是有其常軌的,研究科學的人知道,原子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則,這種排列形成這種現象,那種排列產生那種變化,經過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便發生一定的變化,這種軌跡,沒有辦法違反。「剛柔斷矣」的「斷」,不是一根線斷成兩截的斷,是斷定的斷,判斷的斷,決斷的斷,有了剛柔,就可以判斷物質世界的一切變化。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這個「方」字有兩種解釋,古代的方字,寫得像一隻猴子蹲著,所以有人解釋方以類聚,是說像猴子一樣,一類一類地分別聚在那裡。這說法有人反對。「方以類聚」的真正意義,方是指空間、方位,所以學《易》要注意時間與空間,也是現代的科學精神,中國過去不稱空間而稱「位」,「位」這個字用得比「空間」還要更好。懂了《易經》以後,處理事情,到處都有位的因素,譬如我們現在立腳的一塊地,在五十年前,是荒郊野外,沒多大價值,可是到五十年後的今天,雖不是黃金地帶,也是白銀地帶了,這就是位的作用。任何事情,一個很好的計劃,太早或太遲提出來都不能實現,一定要在恰好的時間提出來才能做到,而且是雙重因素,除了時間,還有位置。方以類聚,每一方位的人,乃至個性、情緒都不同,物也是一樣的道理,像台灣高山上和大陸溫度相同的地方,種出來的某種蔬菜,看起來外形和大陸的一樣,可是吃到口裡,就不一樣,這是因為方位不同,這就是方以類聚。至於「物以群分」是說在物理世界,一群一群的分類現象,就是這個道理。於是吉凶在這裡發生了,「吉凶生矣」。學《易經》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未來的事情,只有兩種結果,就是吉或凶,好或壞,做生意不賺錢便蝕本,沒有做一年生意,不賺一毛也不賠一毛的。過去有人跨著門檻要求卜卦者卜斷他是進門抑或出門,因而把卜卦者難倒了。假如我是卜者,我會斷他不進門則出門,這斷法表面上看來好像很滑頭,其實這是一定的道理,吉或凶,都是因人的心理而產生的,為什麼呢?因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一類的人和那一類的人,利益有了衝突,於是吉凶就分出來,到這裡,也把《易經》運用的原則告訴了我們,那麼我們怎樣知道過去未來呢?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就是說,欲知過去、未來的學問很簡單,人人都可以學會,只要看見太陽系統裡,星辰運轉的法則,懂了它的原理,在地上的每一成形的東西,山是高的,水是流動的,任何現象,都可以看得出來的,懂了變化的法則原理,那麼對於過去、未來便都知道了。 剛柔相摩 八卦相蕩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 一寒一暑……」 這一段的意思是接著上面來的,是研究《易經》八卦道理最重要的地方,這是指我們現處的太陽系統,所帶領的星球世界中的物理法則,擴大一點來說,也可以說是宇宙運行的法則。懂了宇宙運行的法則,自然會瞭解人事,正如儒家所標榜的「天人合一」的道理,至於把這個法則應用到另一個太陽系統,是不是相通呢?推測下來,大概也是相通的。 現在說的「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就是說我們人類所居住的這個太陽系統以內,物理的法則都由剛柔(這是兩個物質世界的代號)也就是陰陽,互相摩擦而產生。宇宙間,任何東西,都是由這兩個相反的力量,互相摩擦才生出來的,這是摩。至於八卦相蕩,開始時我們已經畫過八卦,為了解說的方便,現在需要先介紹一些關於《易經》的基本知識。 先說什麼是《易經》?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易」就是變易、不易、簡易三個原則,這是漢代儒家提出來的解釋,這個解釋對不對倒是另外一個問題。究竟為什麼叫作《易經》?這是根據漢朝一位道人魏伯陽——道家的神仙,又名火龍真人的說法來的。他有一本有名的著作叫《參同契》,朱熹一輩子不敢說對這本書已經研究通了。這本書是根據易理講修道的書,也就是中國所謂道家的鼻祖。在書中,他提到了「日月為易,剛柔相當」的話。我們看古文「易」字,上面是日的象形,下面是月的象形,把上面太陽下面月亮合起來,便是「易」字了。這個意思是說,《易經》這本書,是敘述我們人類這一個太陽系統的宇宙中,日月所運行的一個大法則,可見有關《易經》的定名,以魏伯陽的解釋為最正確。可是自宋朝到清朝這幾百年間,很多人懷疑這個解釋,而日本人解釋的更妙,他們說「易」是一種動物——四腳蛇,也就是蜥蜴,因為它的特徵是善於變化,它棲在綠色的樹葉上,體色就變成綠的,棲在紅的花上,體色就變成紅的,所以「易」就是蜥蜴。日本人對於我們的文化,有時候固然歪曲得很厲害,但有時也是很有趣很可笑的。他們還提出證明,說《易經》中有很多都是用動物代表的,如龍、象、馬等等都是,所以「易」就是易變體色的蜥蜴。在幾十年前,我們中國的學者,也跟著日本人如此說,中國人把中國自己的文化弄得一塌糊塗,甚至說大禹是一條爬蟲,根本沒有大禹這個人。日本人這樣說,我們的學者也跟著這麼講,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什麼叫《易經》?到現在為止,大家考據討論的結果證明,還是魏伯陽對《易經》作的解釋最為正確,因為後來出土的甲骨文上,找到《易經》的「易」字,就是太陽、月亮的象形字,上下合在一起,就是遠古時代的「易」。照《易經》文化來看,我們的歷史,應追溯到兩百多萬年以前,我們現在自己號稱五千年歷史,那還是太謙虛了。兩百多萬年前的文化,「易」就是日月,可見「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就是太陽月亮以內的宇宙法則。 明白了以上這些,現在我們再談八卦相蕩的問題。所謂「蕩」,如同蕩鞦韆一樣,一來一往。六十四卦就是八卦的一來一往,彼此相蕩出來的。以先天卦的方位來看,如以乾卦為標準,乾卦一蕩,與兌卦碰在一起,於是便成天澤履卦,反過來,兌卦一蕩,碰到乾卦,於是成為澤天央卦,乾卦如果蕩到另一邊,碰到巽卦,於是便成天風女後卦,無論以任何卦為標準,都是一樣。昨天報紙刊出,美國總統福特卜了一個卦說如何如何,靈不靈且不管,不過有時候拿來玩玩,或是心裡實在不寧靜,生死存亡之間,來玩玩亦不錯。准不准呢?等於在事急時禱告上帝、拜求菩薩一樣,也可以在這中間找出辦法來,找出生路來,因而一下子精神便安定下來了,這也可以說是精神的最高寄托,但卻與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信仰是依賴的,是把自己交給另外一種看不到的神,而卜卦則是可以在自己的智慧中解決問題,找到所應走的道路,這是蕩的道理,也與上面所說綜卦的道理一樣。 這裡孔子研究《易經》的報告所謂「剛柔相摩」,是說這個物理世界的剛柔相摩,用現代語勉強解釋為堅硬的和柔軟的互相磨擦。譬如物理世界最柔軟的東西,老子常說是水。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諸子百家的思想,沒有不是從《易經》裡出來的,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這一套觀念,也都是從《易經》裡面出來的。所以老子也說,「福者禍之所倚,禍者福之所伏。」都是來自《易經》的思想。我們研究了《易經》,再研究老子思想、孔子思想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天地間沒有絕對的,老子提到世界上最柔的是水,剛強的,終歸會軟化,水一滴一滴。都是軟的,沒有骨頭,風一吹就干了,可是不管是鐵板、硬石,年深日久,都會被這一滴水滴穿了。老子是在這個觀點上說水是最軟的,實際上照《易經》的道理,水還不算最軟,因為水還是有形態的,最軟的是沒有形態的,是空間,是這個虛空。那虛空有些什麼呢?普通說來,虛空就是沒有東西。而《易經》的道理,和現代科學觀念一樣,認為虛空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充滿了原子,我們的手在虛空中揮舞一下,虛空中的原子便都動了,發生作用了,這樣宇宙便已經受了很大的影響,好像是一顆小石子投到河裡一樣,開始時只見到一點小波紋,這個波紋照科學的道理,慢慢擴大開去,一萬年以後還在擴充,所以任何一點的動,都會產生很大的力量。空是柔的,剛的可以被空摩掉,由這個道理說明剛柔相摩,是互相摩擦,並不是剛不及柔,有時候柔的東西也會被剛克掉,這是剛的成分較重的關係。 《易經》的道理告訴我們,像一架天秤一樣,那一頭重,這一頭就高起來;這一頭重,那一頭就高起來,不能均衡,幾乎沒有一個時間是均衡的。均衡是最好的狀態,但是很少,就以我們自己的心身來說也是如此。我們心理方面的思想,沒有一個時候是均衡的,不是心裡不舒服,就是思想在混亂。一般人說打坐修道,什麼叫作「道」?能經常保持心身的均衡就是道。那麼打坐,又何必閉起眼睛、盤起兩條腿裝模作樣呢?我們知道打坐的目的,也是求得身心的均衡,如果身心不是均衡,打坐也沒有用。大家都有幾十年的經驗,每天不是情緒不好,就是身體不舒服,過分高興也不是均衡,身體絕對沒有一點毛病,心理絕對平和的狀態,生活一百年也難得有十天到達這種境界。這些都說明了,剛柔時刻都在相摩,因此就產生了大宇宙間八卦相蕩的道理。這個道理,推於人事,我們也可瞭解,人與人之相處,不管是在一個團體或一個家庭,不可能永遠沒有摩擦,因為「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這個宇宙的法則,都是兩個彼此不同的現象在矛盾、在摩擦,才產生那麼許許多多不同的現象。一切人事也都不能離開這個道理。我們學了《易經》的好處,就是對於人事的處理會有更好的原則,例如對方發了脾氣,就會勸他不要動怒,等一等再說,等他的這一爻變了,變卦了,他不氣了,再談下去,又是另一卦的現象了。學通了《易經》的人,對別人在發脾氣,自己覺得沒有什麼,他火發得天大,那是「火天大有」,讓他發去,發過了以後,反過來「天火同人」,兩人還是好兄弟,算了,不要吵了,學通了《易經》,用之於人事,便無往不適了。 時與位 《易經》上告訴我們兩個重點,科學也好,哲學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都要注意兩件事情,就是「時」與「位」,時間與空間,我們說了半天《易經》,都只是在說明「時」與「位」這兩個問題。很好的東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時,一切都沒有用。同樣的道理,一件東西,很壞的也好,很好的也好,如果適得其時,看來是一件很壞的東西,也會有它很大的價值。居家就可以知道,像一枚生了銹又彎曲了的鐵釘,我們把它夾直,儲放在一邊,有一天當颱風過境半枚鐵釘都沒有的時候,結果這枚壞鐵釘就會發生大作用,因為它得其「時」。還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東西很名貴,可是放在某一場合便毫無用處,假使把一個美玉的花瓶,放在廁所裡,這個位置便不太對,所以「時」、「位」最重要,時位恰當,就是得其時、得其位,一切都沒有問題。相反的,如果不得其時、不得其位,那一定不行,我們在這裡看中國文化的哲學,老子對孔子說:「君子乘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萊以行。」機會給你了,你就可以作為一番,時間不屬於你,就規規矩矩少吹牛。孟子也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也是時位的問題,時位不屬於你的,就在那裡不要動了,時位屬於你的則去行事。八卦相蕩就包涵了這許多道理。 日月運行 寒來暑往 現在再繼續講到: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物理的法則,宇宙的法則,我們感覺到,人生在地球上,受天體的變化,氣候的影響,尤其學中醫的,更要留意,所謂風寒暑濕,這是外感進來,最容易發生病態的情形,這些都是《易經》所說太陽、月亮以內的宇宙法則。這個自然的現象,都是可愛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寫文章技巧的高明了。我們說過,《系傳》這篇文章,純以文學的價值來說,比《老子》、《莊子》兩本書更美,讀起來更有節奏音韻感。「鼓之以雷霆」可不是打鼓的意思,也不是說像打雷的聲音一樣。這個「鼓」字的意義,等於現代四川人說「生氣」為「鼓氣」的「鼓」字一樣。吹氣吹脹了就謂之「鼓」,這裡就是這個意義。宇宙自然的法則,必須要有雷電的震動,才能維持宇宙萬物均衡的發展。用《易經》的道理來看這個宇宙,有時候大風、大雨不一定壞。譬如颱風在我們來說,颱風來了,破壞了農作物,吹倒了房子,覺得它很壞,但在整個大自然來說,在某一個角度,某一個時間,某一些情況下,卻需要這一個颱風,否則的話,自然界的各種生命,便會發生某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宇宙間必須要這樣的震動才好,所以要「鼓之以雷霆」,不過假如宇宙永遠在打雷,那也就糟了。太乾燥了不行,又要「潤之以風雨」,宇宙自然的法則,颳風下雨,天陰天晴,每一個現象都不能缺少。太陽月亮的運行,構成了一寒一暑的流轉交替。這裡要注意的,《易經》沒有講春秋,只有講寒暑,冬夏則用得很少。《易經》的道理是宇宙只有冷與熱兩種對比,人們覺得春秋兩季,不冷不熱最舒服,剛好中和。在《易經》的道理上看,秋天是開始冷,小冷,春天是開始熱的小熱,所以《易經》只是說兩個東西的對比,寒暑兩種而已。夏天是熱到了極點,冬天是冷到了極點,這樣一寒一暑,便形成了這個五彩繽紛的花花世界。 十二辟卦 說到這裡,我們要注意到下頁這一個圖表: 這個圖的中心是空的,我們暫時不去管它,以後再討論。其實這個中心最重要,它代表了太極,亦即是本體,是空中無物的。外面第一圈,是十二個卦。這十二個卦,在《易經》有關的書上,有一個專門名稱,稱作「十二辟卦」。所謂「辟」,有開闢、開始的意義。還有一個觀念,大家要注意的是十二辟卦,又名侯卦,意思是諸侯之卦。以前迷信,卜到這種卦,認為命運了不起,是方面大員的諸侯之卦,可不要去相信這一套,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所謂「侯卦」只是一個代號。《易》是以古代的政治制度來作比方,中央的是天子,坐鎮各方的是諸侯,大諸侯鎮守十二方,所以名為侯方。再清楚地說,《易經》是拿我們古代的政治制度,來說明這十二個卦的位置和性質,並不是說卜到了侯卦,就非當諸侯不可,否則諸侯當不成功,可被人當猴子耍了。孔子說過,學《易經》學好了,就「潔靜精微」,的確了不起。學不好就是「賊」,學這套久了,很容易走上述信的歧路。實際上這是最高智慧的東西,這十二辟卦之名為辟,是根據《系辭》下傳第六章:「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來的。孔子說,研究《易經》第一步先要研究乾坤兩卦,乾坤兩卦懂了,《易經》的門就打開了,可以開始研究《易經》了。 陽物、陰物, 錯把馮京當馬涼 說到這裡,我們順便把這章講下去: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 孔子推崇乾坤兩卦的確是了不起,但是有一點要特別注意,近六七十年來,我們中國文化,被自己搞得一塌糊塗,有幾位非常知名的學者,和若干大學教授也如此說,以及日本人都這樣說,他們說《易經》講陰陽,是講男女的生殖器官,陽就是代表男性的陽具,陰就是代表女性的陰戶,而且他們舉出「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這兩句話來,說是孔子這樣說的。其實在唐宋以後,男性的生殖器官才稱作陽物,在唐宋以前稱作「勢」則有之,並沒有人稱作陽物。孔子這裡所說的「乾,陽物也」,是說陽性的一切東西,而現在的人把後世的名詞,套到古文中去解釋,可真是豈有此理!在秦漢以前的人對「物」字的觀念,並不是後世的物質觀念。在秦漢以前的物,等於我們現在口語中的「東西」。可能在一千年以後的人,再來考證我們今日文章中的「這個東西」一句話,會要命的。譬如現在的人罵別人,往往會說「簡直不是東西」或「討厭的東西」、「你是什麼東西」等,也許一千年以後的人,可以大寫一篇一九七五年關於「東西」的考證文章,而拿到博士學位。現在的人就很懂,知道「你是什麼東西」這句話是罵人的,那麼古人說的「物也」,也就是我們今日說的「東西」,所以不能說孔子是唯物主義者。這裡孔子是說,乾可以代表陽性的東西,坤可以代表陰性的東西,這是很明白的,這種話好像是很枯燥,可是有人曾寫了好幾本「大」書,用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可惜錯了,所以我們要多瞭解一下,便於糾正下一代的不正確思想,免得把古代的孔子、老子搞得那麼慘。 陰陽與剛柔 接下來: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意思說人把乾坤的道理弄清楚了,就可以通天通地,而上面這一個表,就是說明「乾坤其易之門邪」的道理,先要把乾坤兩卦的變化研究清楚。 這圖表自內向外為序的第二圈,畫的是卦象,第三圈是地支,代表月份。如今天是中國歷的十月,為亥月,天氣已冷,但有幾天暖和,是「小陽春」。十一月是子月,十二月是醜月……,依次配合,再外面第四圈,應鍾、黃鐘、大呂,是中國音樂的名詞,這十二個音樂上的名詞,通稱為律呂,也是氣候的變化。最近看到一份報上,有一位研究音樂的教授大罵律呂的文章,其實是他不懂什麼是律呂。另外一位大學者,說外國音樂只有七個音階,而我們中國有十二個律呂,這又錯了。還有一位申請某項經費的老教授的論文中,也說到律呂的問題,但似是而非,所以要研究中國文化,這些都要瞭解的。再第五圈是二十四個節氣,將來研究《易經》象數方面,亦即科學方面,這個十二辟卦的法則,一定要記住。一年當中,分十二個月,這十二個月,一半是陰,一半是陽。以一天計算,同樣一半是陰,一半是陽。以每天的子、丑、寅、卯、辰、巳六個時辰,亦即深夜的十一時零分零秒至次日上午的十時五十九分六十秒是陽,而午、未、申、酉、戌、亥六個時辰,亦即上午的十一時零分零秒至夜間的十時五十九分六十秒為陰,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科學。現代西方人研究中國針灸,也就以現代的科學來求證,證明它的道理,不能說它不科學。 我們中國的這個歷是夏禹的曆法,又叫夏歷,又叫陰曆,因以太陰——月亮為標準,每月十五,月亮從東方出來,一定是圓的,用這個標準,可以知道各地潮水的起伏升降,推測出農作的時間等等。我們中國人過年,還是喜歡過陰曆年,而正月是寅月,十二地支,以「子」開始,而夏歷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節氣有冬至、大雪。一個月有兩個節氣,其中一個是節,一個是氣;大雪是節,冬至是氣,這個時候是復卦。所謂復卦,我國古人即知道,地球的外面,是太陽,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圍繞,月亮本身不會發光,是借太陽的光反射而亮的,而且知道月亮半圓時,另一半是在黑影中,並不等到近世用儀器或太空人爬上去才知道的,而且知道各星球都有放射能量的功能,而地球一方面在吸收其他星球放射的功能,同時它本身也在放射其能,和其他星球的功能相互影響;這些理論在古書上都有記載,可知我國古人對宇宙的科學,非常瞭解。地球吸收太陽和宇宙的功能原是這樣的:夏至一陰生以後,開始漸漸吸收宇宙的功能,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在古代是說陽氣下降到地心,到了冬至才開始漸漸外放。古人並說陽氣從地球放射到高空的時候,可到達九萬六千多丈,這不能說我們的古人不科學。幾千年前,他們就知道地球的放射功能,到太空的其他星球,有一個界限,也就是現代所稱的游離電子層那個界限。地球到了冬天把陽能——現在可稱作太陽的放射能吸到地心去。我們從井水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夏天的井水是涼的,冬天的井水是溫的,就是因為地下有陽氣。所以我們中國人吃東西,也是依照宇宙的法則來的,冬天可以吃冰淇淋,吃大涼的東西也沒有關係,因為胃的陽能內斂,夏天外面熱得很,而陽能向外放射,裡面是空的、是寒的,所以不吃冷的,因此中國人以前空腹不吃水果,飯後也不吃水果,一冷一熱,慢慢易出毛病,現在卻學西方了,飯後吃水果,反認為科學。 到了十一月,陽氣重新生起來。中國人冬至進補,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這時消化力特別強,補品吃進去,營養容易吸收,同地球的道理一樣,所以冬至一陽生,是十一月開始,卦象是復卦「囗」,上面都是陰爻,代表寒冷,一陽生,從地底的功能發生來的。 古書上說:「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那麼陽是什麼?它是說明地球的物理,這是其中之一。《易經》包括的學問太多了,如學醫,先要把《易經》研究透,因為人體的內部也有一陽生,有些年紀大的,或者比較衰弱的,不必害怕,因為人隨時有一陽生的現象,只要把握住這初生的一陽,適當調攝,就對健康有益。像有些人睡不著,好像是失眠,其實是體能消耗到要恢復以前,可能精神非常旺,不想睡,要注意,這不是陽氣而是陰氣,和地球物理一樣,但過了這個階段,非常想睡,會大睡,那就是一陽生的現象,這就是復卦。 節氣與十二律呂 什麼是「黃鐘」?就是律呂。十二律昌是中國人的發明,我們研究音樂,常提到石、土、管、弦,其實這都是後來的。最早是管,吹奏的,弦就是絲,彈琴就是絲絃,所謂「絲竹管弦」。我們中國的音樂與西方人不同的,是聲音比較細,這是由於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社會,不像美國一開始就是工業社會,過群體生活。西方人運動也是大家一齊來,中國人的運動打拳,各人打各人的。音樂方面,中國人彈琴,是給自己聽的。西方文化,由於群體社會,藝術表現是給別人欣賞的,不是自己欣賞的。其次音樂的發展也與中國不同,中國的音樂是不規則的,因其不規則,音樂藝術的境界就很高了,而西方的音樂是規律化的,表面上聽起來很好,實際上真要講究律呂還差得很。可是中國的音樂太深了,就更難使人欣賞瞭解。曾經有一個笑話,有一個人彈了一輩子箜篌,有一次開演奏會,聽眾滿堂,可是他只彈了一半,聽眾都走光了,只剩下一個老太婆坐在那裡流眼淚,這位箜篌家大為高興,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到底還有一位知音,詢問之下,原來這位老太婆是一位寡婦,聽了「哆!哆!當!當!」的箜篌聲,回想起彈棉花的亡夫,所以不禁流下眼淚來。從這個笑話,可知中國音樂不容易欣賞,律呂的道理,不容易瞭解。 律呂的發明,是在中國的西北。陝西、河南邊界,有一種呂管,形狀據說像竹子又不是竹子,長短粗細有一定的標準,共有十二種,埋在地下,傳說是埋在天山的陰谷。由於這十二種管子長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長短也不同,而上端則是齊平的,管中充滿了蘆灰,管口用「竹衣」(竹子內的薄膜)輕輕貼上,到了冬至一陽生的時候,最長管子中的灰,首先受到地下陽氣上升的影響,便噴出管外,同時發出「嗡」的聲音,這就叫黃鐘之音。然後每一個月有一根管子的灰噴出來,也發出不同的聲音。這樣由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屬於六陽,下面蕤賓、林鍾、夷則、南宮、無射、應鍾是屬於六陰,陰陽不同,這又講到中國的音韻學了。如作詩,中國有一本《詩韻》,分一東、二冬、三江、四支等等,如其中「東」與「冬」同是平聲,但仔細去研究,它的發音有陰平、陽平之分,東是陽平,冬是陰平。因此後來到了邵康節研究《易經》,就知道任何一種聲音的震動,都有八萬六千多個幅度,在某一種幅度,聲音可以殺人,在某一種幅度,聲音可以救人。這種理論,在近世西方才證明到,可是我們祖先早就知道了,能說我們不科學嗎?可惜我們子孫不爭氣,沒有在這些科學上求發展,也可以說我們這些子孫很爭氣,因為懂了這些道理以後,覺得沒有什麼稀奇,不拿到物質方面來運用。 現在話說回來了,黃鐘,是在十一月,也是子月,到了一陽初生的時候,卦是復卦,到了十二月陽能又逐漸上升了一些,初爻和第二爻都是陽爻,有兩個陽了,因為內卦變了,成為兌卦,兌為澤,於是重卦成了地澤臨卦了。在節氣上,小寒是節,大寒是氣,到了正月是寅月,是地天泰卦,所謂「三陽開泰」,就是說已經有三個陽了。律呂是太簇之音,節是立春,氣是雨水。二月是卯月,卦象,內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為雷,雷天大壯。二月是大壯卦,大陸上放風箏,可以飛起來了。二月的驚蟄節非常重要,在立冬以後,蛇蟲青蛙就看不見了,口裡含一團泥巴,鑽到地底下,不食不動,半死狀態,現代科學上稱作「冬眠」,我國古代稱作「蟄」或「蟄伏」,要到二月間雷天大壯的時候,第一聲春雷一鳴,這些蟄伏的蛇蟲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了,稱作驚蟄。過去農夫驚蟄以後下田耕作,一不小心,觸到毒蛇含過的泥巴,會中毒腫痛。在大陸未過驚蟄,農作物種子下地,不會發芽生長的,一定要驚蟄第一聲雷以後,才開始抽芽的,這個科學的道理,大家沒有注意。前幾年有一位美國農化方面的教授,來台大農學院講學,他亦研究《易經》,所以有人介紹來看我,談起他們美國人現在也知道研究雷和生物的關係了。據他們的研究,一聲雷的結果,可以在地面產生八十萬噸的自然肥料。我告訴他我們中國人老早就知道了雷的作用,而且《易經》上告訴我們,雷有八種之多,水雷屯,澤雷隨,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地雷復,震為雷等,而地雷復的雷肥料最多。 《易經》的學問太多了,如中醫也是由《易經》來的,人的身體變化,也和宇宙法則一樣,如沒有研究好《易經》,把脈不會把出結果來。中醫的望、聞、問、切,先用眼睛看病人是什麼顏色?一看神氣,對他的病就知道了一半。再聽他的呼吸,聽他講話的聲音,就知道了一些症狀。第三問,同西醫一樣,瞭解病人的年齡、籍貫、職業,如一個運動家和一個坐辦公室的公務員,病狀絕不同,他們患同一的病,但用同一的藥方,有一人會減少效果或沒有效果的,所以要問得很清楚。一個醫學上的故事,唐代有一個人頭痛,求神醫孫思邈診治,經過按脈,這人並沒有病,到病人的居所一看,一條壁縫正對他睡覺時的頭部,也就是頭痛的地方,把床位移動,就不痛了。所以平常坐位置也要注意,一線風容易使人受病,處身在大風中反而沒有問題,因為有了抵抗的準備。有一個朋友半身不遂,中醫沒有辦法,我勸他到西醫那裡檢查牙齒,他最初認為不可思議,後來檢查發現有一顆牙齒壞了,拔除這顆牙齒,半身不遂好了。過去牙科醫生最難,要學七年才能畢業,醫師會診,牙醫是坐首席的,有如此重要,可見為醫之難。我有一次在國防醫學院講演,我說沒有醫生能醫好病的,醫生如能醫好病,人就不會死了,但醫生照行醫,人還是照死,中國有句俗話:「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有一種病,中西醫都醫不好,這是什麼病廣死病!」我又說,現在學醫的人動機很壞,都是為了想賺大錢,這是很糟的,以賺錢為目的學醫,就不去學醫理,只是學點技術,所以醫越來越退步。學醫當學醫理,在德國就有醫理學家,可見人家對醫的重視。 我說這些閒話,是說明《易經》中的學問,沒有哪一樣的原則不包括進去。 三月的卦,到了春天了,節氣是清明、谷雨,大陸的氣候,最舒服是清明,真是天朗氣爽,和風徐來。另一個是相對的秋分。孔子所以寫《春秋》,因為春分和秋分都是均衡的,氣候不冷不熱,這時以《易經》的地球物理來說,是央卦,外卦是兌卦,兌為澤,內卦是乾卦,乾為天,澤天央,這個卦象,表現出地球物理的氣象,與我們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陽能快要全部上升完了。 到了四月是乾卦了,這是陽能到了極點,實際上每年最難受、最悶熱的是四月,跟著來的是五月。這個卦的六爻,陽氣開始減少了,每年十二個月如此,每天的十二個時辰也是一樣。這在熬夜的人就會知道,我自己也有這樣的體驗,到了深夜十二點,子時正的時候,不管自己睡不睡得著,閉起眼睛休息一下,十分鐘,二十分鐘就行了,過了這個階段,可以再熬下去,真的要睡覺的時候,是早上四五點的時候,這時候不要去睡,如果睡下去,整天都會頭腦昏昏,過了寅、卯這兩個時再睡,才能睡得舒坦。人的身體內部生理變化,和《易經》所說的宇宙法則完全一樣,懂了這個道理,則養生之道,操之在我。 四月陽能的放射到了極點,到了五月,於是有一個節氣夏至來了,所謂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開始回收了,以現代的地球物理來說,地球又開始吸收太陽的放射能進來了,就像人類的呼吸一樣,要吸氣了。中國老祖宗說過,地球、太陽、月亮,都是「物也」——一個東西,這個東西,人類把它害了。我們中國在漢代就發現了煤礦,可是不准挖,《易經》的道理,地球是挖不得的。現在自然科學進步,挖煤,挖鈾,挖各種礦,到處挖,好像一個蘋果,被小孩偷偷用小匙挖來吃了,天天挖下去,表面上看來是完整的,實際上只存了一個殼殼,裡面空了,開始爛了,於是蟲就生得越多。和地球上的人類一樣,越來越多,所以無論用什麼方法節制人口,也沒有辦法,這是中國道家的看法。中國人素來認為地球是一個活動生命,也這樣來讚美它。美國人近十二年打洞到地心去探勘,中國人幾千年前就知道地下是通的。道家的《五嶽真形》這部書,大家過去都看不懂,看起來古古怪怪,東一個洞,西一個洞,都是洞連起來,都是地下洞。道家說陝西的黃陵後面有一個封了的洞,據說這個洞可以通到南京。許多洞都是通的,而地球的呼吸在西北,在新疆。清朝有一本書指出的,該書的作者曾經實地看過,在塔里木有一個洞,每年清明一定的時間,如人歎氣一樣,發出聲音,並由洞裡吹出風來,無論人畜,如果遇上這股氣,連影子都找不到,被化掉了。這股氣吹出去,經西伯利亞等地,經過二十四小時又回來了,就像人吸氣一樣,吸進去,然後又安然無事了。在沙漠地帶,人隨水草而居,水是會搬動的,水搬移起來很怪,一個湖水,會像一方豆腐一樣,在地上滾動,而所經過的途中,地上還會遺留一些魚蝦之類的水中生物。這些都是一位青海籍的蒙古族朋友告訴我,是他親身所經歷看見的。姑妄言之,姑妄聽之。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人類的知識到底有限,有些事不能不信。我們古代說的「大塊噫氣」,所謂大塊就是「大塊假我以文章」的「大塊」,即是地球的意思,大塊噫氣,即地球歎氣。所以我們中國道家的觀念,始終認為地球是一個活的生命,它本身會呼吸,而人類之於地球,等於跳蚤之於人類,人類看見自己身上的跳蚤就抓了,地球對於我們人類,亦很討厭,在它身上爬來爬去,還弄些十輪大卡車滾來滾去,好像人類生了疥瘡一樣,除也除不掉,很難受。所以用《易經》的道理來看地球,乃至這個宇宙、天體和我們人類的生命,是一個整體,而且生命的法則是一樣,所以五月是夏至一陰生。一陰生的現象,從人類社會中也可以看見。現在都市中由於冷暖氣的影響,較不顯著;試到鄉下去觀察,就可看到土牆房屋的牆壁,在夏至以後便發霉了,表示潮濕來了,陰氣來了。人的身體保養要注意,如果多吹電扇,加上吃冰淇淋,沒有不生病的,那時生病的人特別多,就是一陰生的關係。 六月是小暑、大暑的節氣,所謂三伏天。這時常看到有些人去貼膏藥治病。這時是陽氣慢慢要退伏了,所以名為「伏」,每十天一伏,三伏有三十天。所以夏天我們體外感到很熱,這是身上的陽能向外放射,而身體的內部還是寒的,所以夏天的消化力,反而沒有冬天好。以現代醫學來說,夏天更多維他命乙的消耗,尤其在台灣為然,試以麵粉實驗,在台灣的夏天,麵粉中的維他命乙揮發得更快,有時候我們覺得精神不夠,心裡悶悶的,實際上就是維他命乙不夠,要注意補充。在某一地方,需要些什麼,要特別注意,像產婦在台灣要吃麻油雞,在大陸有的地方要吃紅糖、老薑雞湯。我們小時候到外地讀書,老祖母要在我們的書箱裡放一把泥土,這是為什麼?第一是鄉土觀念,老祖母希望我們不要忘記了自己是哪裡人;第二這把泥土很有功用,在外地生了病,治不好的時候,用這種家鄉的泥土泡水喝,病就會好。我自己就有過這樣的經歷,還是多年前在西康邊境,有一次身體很不舒服,自己認為不可能生病,想不出生病的原因,找醫生治療,診斷沒有病,後來找到一位老和尚,也是一位名醫,他替我把脈以後,也說我沒有病,但是他再進一步問到我是浙江海邊的人,診斷是鄉土病,建議我找家鄉的鹹魚吃。我看過醫書,這個說法很有道理,趕快找來吃了以後,果然見效,所以有時候會生這種病,也不必害怕。 在這個圖案上,依十二地支的次序,一個月一個月過去,最後亥月,是農曆的十月,在卦上為坤卦,是純陰的境界,不過十月有一個小陽春,陰極則陽生,這時有幾天氣候的氣溫要回升。諸葛亮借東風,就是利用這個氣候。曹操當時敢於把戰船合併起來,因為他識天文,知道氣候的變化,把戰船合併起來,唯一的缺點是怕火攻,但自己的水上陣地在長江上游,是西北方的位置,東吳的戰船在下游,處於東南,時間正是冬天,吹的是西北風,東吳不能用火攻。諸葛亮、周瑜也知道可以用火攻,可是周瑜愁於沒有東南風可助,於是諸葛亮借東風。這完全是諸葛亮玩的花樣,東風哪裡真是他借來的,真正的原因是諸葛亮懂得《易經》,知曉天文,在某一個氣候的前三天後三天,會轉東南風。他算準了這個日子,所以裝模作樣借東風,展開攻勢,打敗了曹操。曹操失敗以後,回到洛陽,翻開《易經》一看,不禁哈哈大笑。他的部下感到奇怪,問他這一仗敗得如此慘,還有什麼可笑的。曹操說我花了那麼大的本錢,今日才讀懂了這一段《易經》。這就是十月天的氣候變化。所以這一個圖案,一定要熟記,還有八八六十四卦,也一定要背誦得很熟,將來用起來才方便。 十二辟卦的應用 《易經》八八六十四卦熟記以後用處很多,其中一個很大的用處,就是自己如果有一天,鑽進八卦中去,會非常快樂,裡面的天地很大,永遠玩不完的。上次已經說到十二辟卦,現在開始,每次講一點學習《易經》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上次的十二辟卦,就是中國過去對於天文的歸納方法,認為宇宙法則,每年四季的現象和變化,這十二個卦,就是每年的十二個月代表的符號,而這十二個符號當中,包含的東西非常多,除了這十二個月以外,要注意到六十四卦的方圓圖。 這張圓圈的排列方法,已經說過了,這六十四卦排列成如此一個圓圈的用途,在中國古代的氣象、天象進入到天文的理論上,這個六十四卦,則代表了一年。前面曾經說過,一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個節氣,再在節氣下面分氣候,以五天算作一候,那麼一年有七十二候,天象天氣,每逢五或六天,則有一個轉變的現象,至於充分的準確度,則需要加上卦的數理去計算,在當年科學還沒有發達的時候,用《易經》的法則,預測氣象,非常準確,乃至可以預測到半個月以後,出門時是什麼天氣,到了某一目的地又是什麼樣的天氣,都可推演出來,當然有時亦和現代的氣象預報一樣不准,但大部分都很準。 這裡的圓圖,即是五天一候的排列方式,有幾種計算方式,大都是以六天為一卦,六十卦則為三百六十天,丙乾、坤、坎、離這四卦,排列在上、下、左、右,不予計算,另外的六十卦,所佔的時間日數,有的較多,有的較少,這有另一套計算方法,高級的計算法,要並入年份、平潤去算,這是以一年來計算分析的。 以更大的範圍,計算國家歷史的命運,邵康節——邵雍算歷史的命運,以十二辟卦擴大,把宇宙從產生到世界的毀滅,用十二辟卦來代表。比如說:「天開於子,地辟於五,人生於寅。」宇宙的開闢,用子會,於是用十二辟卦中的復卦,這一階段,有一萬多年。然後形成了地球,是用丑會,十二辟卦的地澤臨卦,如一年中的十二月天氣寒冷,這和現代的地球物理學說一樣,在那時代,地球因冷而慢慢凍結起來,表面凸出的是高山,凹下的成為海洋,這是醜會。到了有人類存在天地間,已是進入了十二辟卦的泰卦,三陽開泰,為寅會。照我們這種古老的算法,認為宇宙的開闢一共是十二萬年,以後又是另外一個人文的局面,用現代的名詞來說,又是另外一個冰河時期。以目前來說,我們現在是處在「午」會,這是以堯甲辰年登位那一年作標準而開始計算的。一路分析下來,直到現在,來推算國家歷史的命運。市面上流傳的燒餅歌、推背圖,這一類推算國家命運的書籍,都是根據邵雍的《皇極經世》上那一套來的。這是在中國文化中一套很有系統的東西,把十二辟卦、圓圖方圖記熟了,知道了它的計算方法,就可以瞭解。一般人對《皇極經世》這本書推崇得最厲害,但在許多著作上,都搞不清楚它那種算法,認為不可靠,只曉得那個東西,究竟怎樣推算?則不知道。其實把《易經》記熟了,然後知道了它的方法,大家都會算,但必須是把十二辟卦和方圓圈熟悉了以後才可以,這是提出來要大家特別注意的。 另外繼續以前講的《系傳》——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易經順謂的理、象、數。這裡孔子所講的是「理」的部分,即原理的部分,也可以說是哲學的部分,所提到十二辟卦、圓圖、方圖的運用,是象數的部分,以現代名詞來說,是科學的部分。 第五部分 生命的來源 現在繼續前次的《系辭》第一章: 「乾道成男,沖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先不要把卦看得太嚴重,那只是一種符號,以外國新興的文化來看,也可稱它作數理邏輯,也可以稱為符號邏輯。不過也不可認為《易經》就是數理邏輯,或符號邏輯,這只是西方人新興起來的一種學問,借用一下這些新名詞是可以的,可不要把《易經》的學問拉得這樣低。乾、坤兩卦這個符號,在過去乾卦是代表男人,坤卦是代表女人。如過去寫婚書,男方的八字稱「乾造」,女方的八字稱「坤造」,就是以乾、坤兩卦為代表。這種觀念的來源,在沒有讀過《易經》的人,認為是江湖人物的秘語,實際上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都是以這兩個卦作代表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兩句話,也牽涉到中國古代醫學的生理問題。乾也代表了陽,坤也代表了陰,男人就是陽,女人就是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坤兩卦,也代表了宇宙物理的形成,乾卦這個符號代表了本體。 宇宙是怎樣開始的,西方宗教說,宇宙是由一位主宰創造的,人類萬物都是依這位主宰創造的,但中國文化沒有這一套,中國文化只說人命於天,如《中庸》所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人命歸之於天,那個「天」並不是宗教觀念的天,是形而上的符號,在《易經》上更沒有這種神秘的觀念。生命有個來源,哲學上稱為本體,宗教家稱作主宰、神、上帝、佛、道,而《易經》上稱之為「乾」,宇宙萬物,都是從「乾」的功能發生的,「乾知大始」,一切萬有都是從乾而來。坤卦這個符號,是代表這個物質世界形成以後。在物質世界沒有形成以前,就是說沒有天,沒有地,沒有男,沒有女以前,那是本體——「本體」一詞還是根據西方哲學文化觀念翻譯而來,而在中國古代文化,則指那個物質世界尚沒有形成的階段是乾,等到有了宇宙萬物的這個世界的形成,它的符號是「坤」,「坤作」是說它的功能造作出來,造成了萬物。 我們讀《系傳》,文字很美,雖是古文,一看都認識。但是讀書要深思,這裡每一句話前後連接包括的內容很多,這是中國古文的簡化,可又有簡化的好處,尤其是在以前,孔子寫《系傳》的時候,還沒有紙筆,那時一個觀念一句話,欲表達出來,不像現在這樣可以寫很多很多的字,而是用刀在竹片上刻字,多麻煩,所以一個字就代表了一個觀念,把這許多字湊攏來,就是後世所稱的古文。所謂文,也就是言語思想的湊合。古文,我們現在的人讀不懂它,反而指責古文是狗屁,其實其中包括的科學、哲學道理,很多是值得我們注意學習的。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兩句話,後來發展到道家的闡釋男性女性時說:男人一身都是陰性,只有一點真陽;而女人一身都是陽性,只有一點真陰。這就是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有些年輕同學不信這一套,我告訴他們不能不信。舉例來說,一個男人,身材威武,脾氣很大,所謂氣宇軒昂的人,往往有女性的情感及態度;反之,看來很溫柔的女性,而往往心理狀態則是男性化。心理學上的這種例子很多,如中國古代重男輕女的話:「青竹蛇兒口,黃蜂尾上針,兩般皆不毒,最毒婦人心。」好像婦人最壞了。我們接受了新的文化觀念以後,指責這類文字,重男輕女,但是深一層觀察很有道理。女性的性情本來很溫柔,但下了決心的時候,果斷的力量比男性大,而男人個性非常激烈的,真到了某一個階段時,反會猶疑不決。女性也往往比男性聰明,有天然的敏感,所謂直覺。可是這一點,如果站在全面而言,又是男性更為高明,而男性在全面雖高明,在某一點上則糊塗,世界上失敗的事情,又往往失敗於一個小點上,這是從心理學上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道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兩句話,在中國醫藥方面的學理研究起來,問題深得很,也多得很,可見中國醫藥之難。如男女的更年期,女子在四十九歲左右,男子在五十六歲左右。有的婦女在更年期,生理起變化,個性的表現也改變,原不喜說話的變得囉嗦,原來愛說話的變得多愁善感、深沉、憂鬱,原來保守的變成狂放。夫婦、家庭間出問題的,此一時期比青年人還要多,因為生理、心理起了變化。而在中國幾千年前,《易經》上的乾坤兩卦,就把這個法則告訴了我們,這也就是十二辟卦的道理,我們可以將它定名為「生命變化的規律」。現在用十二辟卦說明如下:從人類的生命歷程來看,囗乾卦是自母親懷孕起,到嬰兒生下來,都屬於乾卦,為完整的生命。開始變了以後,成為囗天風女後卦,這是從內卦第一爻開始變起,一陰來了,就人生歷程來說,這是女性的十四歲,二七一十四。十四歲在女性生理上會有很明顯的變化,但男性是以八為一個單元來計算,是十六歲,男性十六歲也會有變化,不過不及女性的明顯,這也就表明了男性在一點上的不聰明。 中國的一部古書,《黃帝內經》,可稱作是人類的生命學,其中提到女子十四歲時天癸至。所謂「癸」,在天干中曾經說過,「壬癸水」,癸為陰水,天癸就是月經,第一次月經開始,就把後天的生命破壞了,不過現在的情形不同,有的十二歲、十三歲就天癸至,這也是賜經》的道理。人類越到後來,會越早結婚,人也越聰明,但生命也會越短暫。男性在十六歲以前,生命未進入後天,還是完整的,到十六歲以後,男性的乳頭會有幾天脹痛,這就等於女性的天癸至是一樣的。以女性為標準,三七二十一歲,又一陰生長,是囗天山遁卦,四七二十八歲為囗天地否卦,這樣每七歲為一個階段,變一個卦,到七七四十九歲以後,這生命換一生命,為更年期,男性則七八五十六歲為更年期。現代的科學,也是這樣判定男女的更年期,而更年期中看病也特別小心,在更年期注射荷爾蒙會有幫助。我們懂了這個法則,研究醫學、生理學、心理學都要注意。年齡的大體分類都是如此,人的年齡到某一階段,就有某一階段的生理、心理狀態及病態。如今日講少年問題,是中學階段,也就是十四歲到二十歲這一階段。其實並不是現代如此,只是現代社會開放了,容易看得見這些資料,過去也同樣有問題。也是在第一爻開始變的時候,生命的功能已經開始變了。所以做領導人、管理人的人,對於這種生命的法則,應該要瞭解。有時候在朋友之間,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多年的朋友到了五六十歲,會變成冤家。我常說這情形,兩方面都是病態,都是生了病,也就是生理影響。 再依《易經》的道理,和《黃帝內經》的法則看人的生理,從眼睛最容易看得出來。眼要老花,都在四十二三歲開始,所以到了這個年齡如果起初感到眼睛不舒服、易疲倦,不待變成老花,第一趕快去看眼科醫生,第二用中醫的道理,培養腎經。中醫指的腎,並不只是腎臟而已,中醫的道理,左邊的腎屬陽,右邊的腎屬陰,左腎功能管生命,右腎功能在泌尿。中醫的腎還包括了腺體、荷爾蒙等體系,所以人到了四十二三歲這個階段,要培養腎這一部門的機能,同時要保養肝臟,否則肝臟出問題,但不一定患肝炎,如臉上某一部分發青、發黑,易動肝火發怒,而發生人事上的大問題。中醫診斷,從人的鼻上發紅,而可看出胃部發生了問題,甚至可依照《易經》的法則,推斷出將在哪一年的什麼季節出問題。 現在繼續下去,我們看到另一個問題了,《易經》是一個什麼樣的學問?是我們先民的一種科學,一種符號邏輯,代表了數理的、宇宙生命、個人生命的作用。《易經》的文化為什麼拿來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一個如此做的是周文王,第二個是文王的兒子周公,第三個人是孔子。把這一部分法則拿來講人生的道理,講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上面看到的是有關科學部分的,而下面就是儒家的文化,說到人事方面來了。 至簡至易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 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腎人之業;易 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只這八個字,如把「以」字拿掉,實際上只六個字,解說起來可麻煩得很,如「易知」的易,到底是《易經》的易,還是容易的易?這句話是說乾卦的功能,也是宇宙的功能,要怎樣去瞭解它?也可以說懂了《易經》,就可以瞭解它。「乾以易知」,第二個解釋也可以說宇宙的功能是很容易懂的。我們認為以第二個解釋對,因為下面說「坤以簡能」,這個簡字也有兩個觀念,一個是簡單的意思,另一個則是揀選的意思,如我們的文官有簡任、委任,就是揀選的意思。古代皇帝派一個欽差大臣出去,也稱揀選,就是特別挑選出來的意思,可以說是精選,而在這裡的「坤以簡能」的「簡」,是簡單容易,就是說《易經》的法則,不要看得太難,而是簡單容易的。自古以來,《易經》的學問,總被「神秘」這個觀念擋住了,這是錯誤的,真懂了《易經》,一點都不神秘,最高的道理,也是最平凡的道理,這兩句話,就是告訴我們《易經》是最平凡的。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這幾句話的文字,都可以看得懂,不必一字一句解釋了。這幾句話的文字非常優美,但在研究人文文化上,有一點要注意的,儒家孔孟的思想,道家老莊的思想,乃至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從《易經》來的。這裡可以看到孔子把這一套思想,拿來做人文思想。所以下面他說:「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裡孔子明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天地間最高深的道理最平凡,有些事所以會看不懂,認為高深,乃是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天下之理在哪裡,是「成位乎其中」。所謂「成位」,以現代的觀念來說,就是「人生的本位」或者「人的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法則,生命的意義,都可以在中間找出來的。 上面是《系辭》上傳第一章,接下來是第二章。 設卦而觀象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 這裡先要注意,什麼是「系辭」?我們上古的祖宗畫一個卦,就是圖案畫,文字的開始,就是這個圖案畫。這個圖案最初構成了《易經》這一套畫八卦的法則,每卦下面加上文字的解釋,也就是在圖案下面,吊上一些文字,來解釋這個圖案,這種解釋就是「系辭」。上古我們的老祖宗畫卦,就只是這個圖案符號,這個符號究竟是什麼意思?加上文字的解釋,是周文王、周公,加上孔子他們三個人的努力,構成了我們手中的這一本書。書中所有的文字,都是卦的系辭。在這一段裡,「系辭」兩字的意義是如此。後來所謂學道的,對於中國文化的觀念,一般人都把《易經》八卦看得那麼嚴重,實在不必要。孔子告訴我們不要那麼嚴重,第一個就講,研究態度要「玩」,為什麼呢?「設卦觀象」,每一卦的代表,都是假設的,它是一種符號邏輯,如果把它呆定下來就糟了。譬如說,把乾卦一定看作是天,那又不一定了,在人體上,乾卦又是頭,坤卦又代表腹部撰卦是鼻子,墳卦代表耳朵,離卦代表眼睛,艮卦代表背部,震卦代表心,兌卦是肺等等,都是符號。古代的醫書,都用卦來作代表。我們看到古代的醫書說到震,這又代表了心臟,也包括了思想,這是道家的代號。在《易經》中,卦對人體的代號又各有所不同,這就是設卦的道理。研究《易經》,要注意「設卦觀象」四個字,大家欲懂得未來的發展,所謂未卜先知,未來的世界,明年的國家大事如何,自己在心裡卜一卦看看,設他一卦,觀它的現象。「觀象」有兩層意思,一是看卦的現象,一是看眼前所見事實的現象,來和卦象配合,因此加上文字的解釋,而明白事物的好壞。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這裡要注意,《易經》的道理,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多。它講人事的法則,只有吉、凶兩個結果,不是好,就是壞,沒有中間的;不是進步,就是退步,沒有停留在中間的。人的身體,不是健康好一點,就是衰老一點,為什麼只有吉凶?因為人生的物理,只是陰陽的變化,物理支配的東西,剛柔相推,物質社會受物質支配而生出了各種現象,形成各種環境。 一動不如一靜 現在回過頭來說,用在卜卦算命上,也有一個哲學的原理,先要瞭解,這就是《系傳》二章所說的,現在我們繼續講《系辭》上傳第二章: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這就是哲學問題了,這是說人類文化。我們人類認為的吉凶,好的或壞的,以哲學來說,沒有絕對的,而是根據人類本身利害的需要;我們得到,便覺得是吉,失去便覺得凶,但這並非絕對。譬如說得病,這個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時失意也不一定是壞事。所以對於古文,不要僅在文字表面上讀過去,而要知道在文字的深處包涵了很大的哲學思想。可見吉凶只是根據個人的觀念而來,而悔吝就是憂煩愁慮之象,虞即慮。前面說過,卜卦的結果,不外「吉凶悔吝」四個字,沒有六個字,換句話說只有兩個字——一個是好,一個是壞,——或吉或凶,悔吝只是加上去的。因為「悔吝」兩個字,是憂慮。在《易經》中一方面是小心,如卜到一個卦是悔吝,就是有煩惱,事情辦不通,有困難。所以人生的一切,看《易經》只有四個角度,吉凶悔吝。這吉凶悔吝怎麼來的,下傳有兩句話: 「吉凶悔吝者,生手動者也。」 人生的一切,任何一件事,一動就有好有壞。再說任何一動,壞的成分四之三種,好的成分只四之一種,所以中國人的老話,一動不如一靜。凡事一動,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壞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過這三分當中,兩分是煩惱、險阻、艱難,如此而已。這把宇宙的道理、人生的道理、事業的道理都說清了,所以儒家就知道慎於動。動就是變革,變更一個東西,譬如創業,譬如新造,這個動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智慧,需要作慎重的考慮。所以學了《易經》的人不卜卦,因為大概的道理都知道了。「善於易者不卜」,用不著卜了,看現象就明明白白了。 千變萬化 非進則退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這是兩個觀念,古時的文字很簡單也很美,它的文學境界,往往騙住了我們的思想。這兩句話,包含的意義很多。「變化」,《易經》告訴我們宇宙間任何事情、任何物理,隨時隨地都在變化,沒有不變的東西。八八六十四個卦,只是兩種爻——陰與陽在變,每一變動,產生一個卦象,每個現象就不同了。變化是代表什麼?「進退之象也」。「進退」,或者是陽多了一個,陽長陰退了,或者是陰多了一個,陰長陽退了,就在這個進退之間,產生變化。為什麼不用「多少」而用「進退」呢?我們研究古書就要注意這一類地方,這是思想問題。假使用「多少」意義就不同了,沒有「進退」深刻。「進退」是大原則,是動態,尤其是站在人文文化的立場看,都是一進一退之間的現象,所以變化是進退的現象,非進則退。在哲學課程中,常常談到一個問題,就是一般人常說「時代在進步」或「歷史在進步」,但純粹以哲學的立場來討論,就不敢這樣說了,究竟這個時代是不是在進步?要看用的標準是什麼。以東方文化,以人文文化來講,以古今的書籍、大家的著作比較,就覺得人文在墮落、在腐化。所以我們中國人動輒稱道上古如何,認為越到後來,人越墮落、越腐化,歷史並沒有進步而是在退化。但單以物質文明來說,時代真的又在進步,所以說時代歷史到底是在進步或退步,這是很難講、很難推定的問題。所以進退之間,要看在哪一個範圍,用哪一個標準,站在哪一個角度上說話。學了《易經》,就要知道卦的錯綜複雜,站在哪一卦哪一爻說話,這是一個觀念。 生死、晝夜、剛柔 第二個觀念:「剛柔者,晝夜之象也。」以前曾說到《易經》的動靜剛柔,動靜是《易經》在物理世界的法則,而剛柔則是物質世界的法則。不過這裡的剛柔,是代表白天和夜裡的。講到這裡,可以知道中國思想之偉大,孔子在後面《系傳》中也說:「明乎晝夜之道則知。」這是中國文化特殊的地方。我們知道世界的宗教,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佛教也好,伊斯蘭教也好,都是追求人生——宇宙間生與死的問題,而在我們中國的儒家、道家素來不把這個問題當作問題,這都是根據《易經》來的。《易經》認為生死不是問題,我們如果在這句話上加兩個字:「明乎晝夜之道則知生死。」就是說明,人活著的時候,像白天一樣,像太陽出來了的時候、天亮了的時候;人死了,就是休息了,像太陽下山一樣,天黑了。不過有一點,他們卻承認生命的延續,等於印度佛教的輪迴之說。人活一輩子,終於死了,但並不是生命的結束,只是休息一個階段,等於天黑了,明天又要天亮的一樣,一個白天,一個夜晚而已。因此我們中國人講生死問題,禹王的思想:「生者寄也,死者歸也。」後來形成道家的思想,人活著是個人,是在這裡作客人,活了一百年,也只是在這皮包骨的血肉之軀中寄放了一百年,等到死了就回去了。可是西方的宗教把生死問題看得很嚴重。純粹的中國文化,根據《易經》認為不是一個問題,根本不去考慮它。瞭解了生死晝夜,只是在剛柔之間而已。 天地之變盡於六 「六支之動,三極之道也。」 六爻是重卦的六爻。為什麼畫六爻,曾經報告過,我們的老祖宗,不知道哪來這麼高的智慧,幾千年前就知道了宇宙間的任何變動,沒有超過六個階段的,這是以現代的科學文明作的解釋。以原始的六爻解釋,要注意六爻之動的「動」字,一定要有動,而動則變,儘管在睡覺的時候,打坐的時候,也照樣在動在變,血液還在流動,下意識還是在活動。一動必有變,而「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三極為天、地、人。三極也有陰陽,天有陰陽,地有陰陽,人也有陰陽。為什麼要用六爻,孔子的解釋,三極之道也,這個「道」不是修道之道,是「法則」的意思。所以八卦要有六爻,是天、地、人三極陰陽變化的法則。下面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個觀念,《易》中的卦象,大原則是從象數來的,是科學的。可是一到周文王,尤其到了孔子寫的心得報告中,才把《易經》的道理,拉到人文哲學上來,後來就成為儒家思想的根源,而形成中國文化的正統,如這上面所說的是科學,尤其天文方面的大原則,後面又講到人文思想上去了。 居之安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這就說到人生哲學了,我們學《易經》為瞭解自己,瞭解人生,所以一個君子所處的日常生活,君子的人生,能夠得到安心的,亦即佛教禪宗常說到的安心。人心得安是很難的,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人安心過。誰心安了?誰滿足了?這是不可能的,真安心,不必要求什麼,已經滿足了,可見這是很難的。安心不易,安身亦難,安生活更難,實際上這些都是心的作用。孔子說:如果真懂了《易經》,平常所居而安得了心,只要看《易經》變化的次序就夠了。為什麼?因為它有一定的次序,可以看到卦的變,而且依照《易經》的法則,宇宙萬物萬事隨時在變,但不是亂變,也沒有辦法亂變,是循一定的次序在變,所以懂了《易經》,人生一切的變故來了,都可以真的安貧樂道度光陰。人生萬物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就是這個「必變的道理」,有如氣象局的報時台,現在報的下午三時二十五分,下一句就是二十五分十秒,這是一定要變的。人類自己反省,有一件最愚蠢的事,希望自己一輩子不變,最好長生不老,永遠年輕,可是這絕不可能。懂了《易經》,就知道變有一個秩序,有一個一定的原則,因此我們做事業也好,做別的也好,第一知道自己怎麼改,第二知道變到什麼程度了,所以用不著去卜卦,把《易經》變化的程序搞通了,大法則就通了。但是變的當中,一變就有動,一動就有變,那麼在動與變的結果,有好有壞,有吉有凶。關於吉凶,我們已經知道,是根據人為的觀念而來,人為的利害得失而來,但得失的究竟如何?「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把文王所著的這本《周易》,每個卦下面所講的道理——卦辭,懂了以後,透徹了它的道理,就快樂了。 動的哲學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懂了《易經》後觀其象,不是觀象來研究《易經》。這個像,是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我們自己個人、身體、家庭、國家、世界天下的關係。這一大現象就是一本《易經》,隨著八卦的法則在變。平常處在這大環境中,觀其象,對這大現象變動的前因後果都知道了,再看文王《周易》中所研究的內容,但並不是說文王怎麼說,我們就相信,而是要「玩其辭」,通過他的思想創出自己的思想。於是姓王的也可著一本《王易》,姓李的著一本《李易》。 人生一定要動的,「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我們自己有時候動了,要觀察動所產生變化的現象,而玩其占,事實上佔、卜、筮是三件事。古代用骨頭卜卦,把骨頭用火燒後,看上面所裂成的紋路,這是卜。各種卜的方法很多。占是用數理來推定結果。筮是《周易》以後的卜卦方法,用筮草的一定數字來卜。以現代來說,廟裡的抽籤,看籤詩,這是近於筮。這是神秘學的範圍、精神學的範圍、心靈學的範圍,有它的道理。如歷史上的風角之術,演變為梅花易數,都屬於占卜一類。梅花易數,假托是邵康節發明的。 自助、人助、天助 「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這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同的地方。中國文化根本沒有迷信。中國人是說人助天助,要靠自己。上面兩句話就是說,懂了《易經》這些道理,上天就會保佑你。上天怎麼個保佑法?就需要你自己照《易經》的道理,做得合情合理,天人合一,要你的修養到達這個境界,就可以天人合一。再嚴格說,這個「天」並不是另外一種力量,只是自己的心。懂了《易經》的道理,以此道理做人,動靜都看準了,一定是一切都大吉大利,沒有壞的,一切都看自己的學問修養如何,所以《易經》是經典中的經典,智慧中的智慧,包括了科學、哲學、宗教,一切都涵蓋了。 以上是第二章,下面繼續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支者,言乎變者也。」 讀這本《周易》,有三項要注意。外國人,尤其日本人研究《易經》,專門拿動物來搞,龍呀!馬呀!像呀!在這些上繞圈子。像亦是一種獸,據說能夠吃鐵,把鐵咬斷。《易經》每卦下面有一個「像曰」,就是「斷語」的意思。這裡是說「彖辭」是用來解說現象的。換句話說,「彖辭」是根據某一現象下的定論。至於「爻辭」,每爻下面有一個解釋,為「爻辭」;整個卦下面的解釋為「卦辭」,爻辭是講變化的道理。 善補過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 也。」 在將來研究《易經》的內容時,看到卦的後面有的是吉,有的是凶,有的是悔吝,有的是無咎,這是爻辭常用的話,吉凶悔吝,已經談過了。無咎,翻成白話就是「沒有毛病」,但並不等於「好」,而是在進退之間要注意。換言之,「無咎」是沒有大錯誤,好的。從這裡可以看到《易經》的哲學,一個人到了平安無事的時候,這情形又怎樣?孔子說「善補過也」,要特別小心,人不會沒有錯,隨時有錯,善於反省自己的錯誤,加以改正,就是真正到了無咎的時候。因此我們做事業要盡量地謙虛,倘自認絕對沒有毛病,這是靠不住的,天下事沒有這麼好的。「善補過也」還是好好的,懂得小心謹慎反省與改正錯誤,這是最高的哲學。 《易經》人生哲學的五大原則 以上的道理都懂了,我們再進行下面的部分: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手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 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這五點是卜卦時用的,也包括了人生哲學的大原則。「列貴賤者存乎位」,高貴與下賤,用現代語來說,即有無價值?存乎「位」的問題,「位」以現代語解釋就是空間。人生亦如此,到了某一個位置就「貴」,沒有到某一位置就「賤」。所以卜D時哪一卦是好?哪一卦是壞?是沒有一定的。甲卦,就某一事,某一空間地區,某一時間而言,是了不起的好卦,如果換了一個地區,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我們到廟裡去看神像,就有很大的感想,也可以懂得這個道理。一堆泥巴,或一塊石頭,一根木頭,雕成菩薩像,成了「像」,然後在大廟裡一擺,人人都去跪拜。他為什麼那麼貴?「存乎位」,在那個位置就貴了,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人也是如此。所以研究《易經》,卜卦,當知卦的本身沒有好壞,好壞只是兩個因素,時間對,位置對就好。等於算命一樣,有的人八字好,貴命,可是一輩子沒有遇到好運,不遇時,貴不起來,好像一件東西,的確是好東西,有價值,可是放在那裡幾十年都賣不出去,又有什麼辦法?有的人學問很好,可是一輩子不出名。反過來說,如大家稱頌的胡適之先生,不知道他的學問到底好在哪裡?說他哲學史好嗎?寫了半部還不到,寫不下去,碰到佛學的問題,只好擱筆。其他如研究《紅樓夢》、《聊齋誌異》,「紅學」、「妖學」,有什麼用?可是將來中國文化史上胡適之先生一定有名。看歷史尤其如此,歷代以來,有多少和諸葛亮一樣有學問的人!如果沒有像《三國演義》這樣的小說,諸葛亮能夠出名嗎?孫悟空根本就沒這樣一個人,可是被小說一寫,就如此走運。天下的事,對於名與利,把這個哲理一看通,就覺得沒有什麼,就淡泊了,非其時也就能居而安之,心安理得。中國人的古語「福至心靈」很有道理。一個人到了某一位置——福氣來了,頭腦真是靈光,特別聰明。 「齊小大者存乎卦」,齊就是平等。乾、坤、坎、離四個卦是大卦,其餘六十卦都是大卦變出來的,那是小卦。卦就是現象,也就是大的現象、小的現象。現象有大小,一個人的成功失敗也有大小。有如發財,甲發得多,乙發得少,這有大小,但立腳點是平等的,不管大小卦都是卦,都是一個現象。莊子的書中有《齊物論》,何以名「齊物」?萬物不能齊,沒有平的。人的智慧、學問、體能都是不平等的。即使有兩人體能一樣,其中一人生病了,另一人為了平等也生病嗎?物是不能齊的,但是莊子提出來有一項是齊的——本體的平等。如太空是平等的,太空中萬物的現象是不平等的。所以莊子有一句話很妙,他說「吹萬不同」。孔子研究《易經》講究「玩」,莊子講究「吹」。吹萬即萬有。他以風來比方,他說大風吹起來,碰到各種的阻力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意思是說,風吹來是平等地吹,而萬象遇到風以後,自己發出的聲音不同。 「辨吉凶者存乎辭。」什麼是吉凶悔吝?「存乎辭」,看文字的記載。換句話說,這文字代表人的思想,吉凶悔吝在於各人的觀念,各人的看法。「憂悔吝者存乎介」,這是說卜到悔吝卦的時候,憂虞到悔吝,就要獨立而不移,下定決心,絕對要站得穩,端端正正。人到了倒媚的時候,自己能站得正,行得正,一切現象都可以改變。「震無咎者存乎悔」,無咎就是善補過也。人生沒有絕對自己不錯的,只要知道懺悔,仔悔的結果就是要補過。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這裡這個「之」字要注意,將來研究《易經》有關的書籍時,常常會看到「卦之」這個名詞,「之」就是「到」,卦到了那裡就是「卦之」,譬如乾卦,如果初九爻變了以後,成了女後卦,這就是乾卦的「卦之」。曾有人看不懂「卦之」而改成「之卦」,如乾卦卦之,改成乾之卦,這就不對了。 萬事通 前面《系傳》已講到第三章,這裡繼續講第四章,這一章很重要。 「易為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這一個觀念就很嚴重,他說《易經》的文化思想這一套學問,是宇宙的大原則。至於標準,是宇宙的什麼標準?則沒有講。我們曉得在中國社會裡,最準確就是整個天文現象的變化。在《尚書》中,堯、舜、禹換代的時候,都講這個東西,但是有個毛病,發展下來到漢朝,就更厲害了,叫作「讖緯之學」,或叫「圖讖之學」,就是預言。用五運推算出來,某個時代要變了,所謂以火德王,以水德王等等。每個朝代制服都要改變,如現在的白衣是孝服,在夏朝的時候是尚自,白衣服就是禮服,殷商的時候尚黑,禮服是黑色,尚黑就是以水代表。時代到某一個時候一定要變,近代對這種推測就叫作預言。現在世界上又到處都流行預言,我們中國歷代的命運都有預言,這些就是所謂的讖緯之學——圖讖之學。圖讖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非常之大,不但古代如此,將來可能也是一樣,這些都是說到「易為天地准」這句話而引出來的。中國過去在科學上,以天文法則看天象的演變,就是天上的氣候、宇宙氣象的演變有一套法則之外,我們的文化,也還沒有找出孔子所說「易為天地准」的道理。所以我們推崇《易經》,也不要推得那麼高,可是照這個書上講,推得非常高,說易「故能彌給天地之道」。「彌綸」兩個字,照文字講,彌就是弓拉滿了,圓滿得成為一個圓圈,可以包涵一切;綸就是絲綸,絲織品橫的絲直的絲編得滿滿的,現在的觀念就是包括。等於說,《易經》的學問包括天地之道。宇宙裡任何法則,人事物理,一切事一切理的原則,沒有超過《易經》的範圍。 三大問題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 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這一節裡有:一、知幽明之故,二、知死生之說,三、知鬼神之情狀等三個重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也就是我們人類幾千年來所追求的文化,幽明之構成,幽是看不見的一面,是陰面;人能看得見的,是光明面,是陽面。換言之,我們人類世界一切活動看得見。但人是哪裡來的,有沒有上帝?有沒有鬼神?有沒有宇宙的主宰?這些看不見的一面沒有摸到,這是幽明的道理。後來我們中國文化發展到幽,就是代表陰間,死了到陰間去了,反正是看不見的,宇宙間很多看不見的事情還有兩面,對於看不見的一面,要讀《易經》才知道。 第二個問題,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究竟人的生命以及萬物的生命,原始從哪裡來?死又死到哪去了?這是人類文化到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有沒有鬼神?這個問題很嚴重,所以現在全世界有一些人瘋狂地研究靈魂學。目前是這三個大問題還沒有解決,未來的發展有待我們注意。 《易經》文化的起源,不是盲目的想像,是科學的,「仰以觀於天文」,也是孔子說的畫八卦,由觀察天文現象,不曉得經過多少萬億年,大家累積觀察及研究的經驗。「俯以察於地理」,看地文之理,地球的物理。如現在科學家認為地心有人類,神秘飛碟即來自地心。現代科學界的思想,的確承認另外有一個有生命的世界的存在,而且大家還在尋找這另一世界,這就是《易經》上的「地理」,不是學校課本中的地理,也不是我們古老的看風水的那個堪輿術的地理,而是地文之學,是科學。這就是說我們中國老祖宗的《易經》文化思想,不是亂來的,是科學的,所以知道了看得見的一面,也知道了看不見的一面。看不見的一面現在要檢查,根據《易經》的原則不需要檢查了,就知道幽明的原因,這個原則是什麼?在這裡沒有講給我們聽,孔子自己懂。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這個問題在理論上比較容易些。我們知道,生死是一個大問題。《論語》上提到過,莊子也說:「死生一大疑。」人類的問題,生與死是一個大問題。人為什麼生?生了為什麼活著?為什麼衰老?為什麼一定會死?人類是很可憐的,人生下來,讀書求學,學問到了最高處,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人的腦力、思想的功能,最發達的時候在五六十歲,真正成熟,可是成熟了也完了,像蘋果一樣,落地了,這也是《易經》終的法則:「原始反終」。世界各國對於生死問題,人類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離苦得樂。不但人類,凡是世界上的生物,都是希望脫離痛苦而得到快樂。但是人類同一切生命得到快樂沒有?沒有得到,因為生了一定有死,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在宗教文化裡,把生死問題當成一個宗教。研究宗教哲學,每個宗教都承認死後還有生命,不過每個宗教卻在為觀光旅館拉人。耶穌開個觀光旅館叫「天堂」,請人到天堂裡來,招待周到,一切設備完全,價廉物美。佛教開了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不過佛教本錢大,開的家數多,下地獄有地藏王菩薩在等著;既不上天亦不下地獄的,再生又有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萬一向東方去,又有東方藥師如來;它四面八方都準備好了,這個生意做得特別大。但不管如何?生死還是問題。而我們的文化,《論語》裡記載子路曾經問起過,孔子答覆得很簡單:「不知生,焉知死。」所以人類的文化到今天不管發達到如何程度,生死問題仍沒有解決。中國人也有個結論,所謂「生者寄也」,活在世界上,像住旅館一樣,活一百歲,不過暫住一百年,沒有什麼可怕,活到最後一天,真正地退休了,移交都不必辦。人生就是這麼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在中國來講,就是「原始反終」。生命來了像早晨一樣都起來了,死了像到晚上,都休息了,如同他的開始,回去了又是回到那個地方,死沒有什麼可怕。「故知死生之說」,死生的道理就是這樣。以《易》來說,乾,我們生下來就同乾卦一樣,一爻代表十年,六十年作階段,六爻一變,成為坤卦,再變又是陽爻開始,陽極陰生,陰極又陽生,那麼死了又有什麼可怕!在學理來講,對於生死問題,我們中國的文化最偉大了,不必要宗教的那一套。 這是講生死的現象,下面一個問題來了,有沒有鬼神、靈魂的存在?這不是物質的,不是唯心亦不是唯物。外國人現在對靈魂的研究有一個名稱叫「超電磁波」,超越了現代物理科學的範圍,原子、電子、核子都不能瞭解它的,這就叫靈魂。在我們是認為有的,但它是「精氣為物」,心物一元的。什麼是精?什麼是氣?如何構成物質方面的東西?「遊魂為變」,物質以外,我們的身體是物,宇宙中這個物理世界都是物。可是唯物學家,認為世界一切唯物,還有另一半,他只認出了一面,沒有搞清楚。他們把精神,也向唯物方面拉。西方哲學中有認為一切都是唯心的,也只認了一半。「一切唯心造」拿不出證據,科學講證據,可是「精氣為物」講物質的道理,「遊魂為變」講精神的道理,這幾句話又產生一個大問題了。這裡承認有鬼神,這個鬼神是心物一元的功能殘餘力量所形成,所以曉得鬼與神,鬼是鬼,神是神,以道德為標準分為兩種。何以知道鬼神的現象?孔子提出證明,鬼與神都有,可是我們的這位老師,他只告訴我們原則。《易經》有那麼大的學問,包羅萬象,至於怎麼樣有鬼神,他沒有講。他大概來不及寫稿子了,還是要我們自己去摸。 這裡說的精與氣是什麼?道家就偏重這方面,所以我常說,只有中國的道家有這個本事。研究世界文化,都只教大家死了不要怕,到一個觀光旅館——一天堂、極樂世界去住。只有中國人想出這個辦法,可以活幾千年,就是神仙,就是這個生命可以活著修到長生不死。不管有沒有人曾經做到,但查查世界文化,沒有一個國家的文化,敢於叫出這個口號來,只有我們中華民族敢於這樣叫,人可以修到長生不死。但不是盲目地叫,所根據的道理,是這個生命,我們的肉體存在,是靠有三樣東西:精、氣、神。所謂長生不死之藥,不是一般的藥物,道家所謂「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是《黃庭經》中的話,欲想祛病延年,無病無痛,達到長生不老,需要服藥,這藥不靠外來,自己身上有藥——精、氣、神。什麼是神?譬如我們說「某人眼神很好」。眼神是個抽像名詞,是描述不出來的,現代醫學不承認的,所謂「元神」他們說是鬼話,只說體力很好,說是「力」。但科學家的說法也有問題,「力」又是什麼呢?是電子或原子?但是大家一聽科學名詞,就被唬住了。其實科學名詞最後還是站不住腳,答不出來。精也是答不出來的,普通以女性的卵子,男性的精蟲當作精。這裡所說的精,是又抽像又具體的,以現代的話來說,勉強的比方,精等於能,生命的能。譬如人在跌倒時,就原來跌倒的姿勢,在地上稍停一下,一點都不要動,靜一下以後,慢慢起來,不會受傷,因為稍稍靜一下,生命的本能就恢復了,便不會受傷,否則本能沒有恢復,用力掙扎起來便受傷。還有跌倒時,用兩手撐地,也容易受傷,因為跌下去有那麼重的力量,欲想撐回來,加上反抗的力量,一相撞擊,就在這時受傷,聽其自然躺下去,反不受傷,這就是身體生命本能的作用。至於「氣」,比方是電,過去氣字寫作「?」。道家稱之為無火是氣,火代表陽,無火之?,精與氣是一陰一陽,具體為陰,無體為陽,陰陽結合成物。那麼我們這個身體以外的生命能,只好借別家的學問來解釋,就是佛家對人的身體叫作正報。這個物質世界,如山河大地,乃至房屋桌椅等等物質,名為依報,附屬的意思。這方面學問,佛家精到得很,依報又分為動、植、礦等等,以現代科學名詞說即聲、光、電、化等等,是有生而無命的。如佛家的吃素是無葷,連大蒜、蔥等等刺激性的,產生荷爾蒙使性慾容易衝動的都是葷,都不吃。不吃肉是不殺生。佛學告訴我們,現代科學也證明,一切植物乃至泥土,是有生而無命。命是有靈性、有感情、有思想,有感覺是命。生命是生與命兩個東西的結合,精氣為物是生不是命。體能健壯的人腦子思想一定比較差,而愛思想、智慧高的人,身體一定多病。孔子所講的還是大原則。他所講的《易經》包涵有那麼多東西,所以我們摸了半天《易經》,不要說通神,連鬼都通不了。 上面講了《易經》的學問,歸納出來,大概的三個重點,實際上如作詳細的分類還不止這三個重點,總結一句話,就是「彌綸天地之道」,包括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大原理。 樂天知命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下來這一個小段說,《易經》這個法則與天地相似。天地就是宇宙、太陽、月亮的運行,有一個固定的法則,不能變。春、夏、秋、冬、白晝、夜晚、南極、北極,一切變化的法則都是固定的。而《易經》學問的原則也相似,真理的準確同宇宙的法則一樣的固定,所以人類提出來的任何學問,都不能違反《易經》所提出來的法則,超不出《易經》的範圍,不管人類任何學問,人類如何偉大。比如人類今日到達了月球,也只到達了月球,並沒有超出宇宙,月球、太陽,都在宇宙的範圍之內,而《易經》的學問,就有宇宙這樣偉大,所以,沒有辦法違背。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這裡說了,為什麼我們要懂得《易經》這個學問?因為懂了以後,才能「知周萬物」。知即智——智慧充滿了,對萬事萬物的大原理無有不懂,然後「道濟天下」,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做官也好,隨便做哪一行職業,都可以達到救世救人的目的,因此不會有錯誤了。在《論語》上看到孔子的感歎,他在四十九、五十歲的時候,才開始讀《易經》,而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假如上天多給我活長久一點去學《易經》,可能達到沒有錯誤。故以他的立場來說,人生的修養必須要學《易經》,才能智慧周乎萬物,不致發生錯誤,也和無違的道理一樣。如果欲濟世救人,就要很大的學問,大學問的原則,就在《易經》,懂了《易經》才能濟世救人,因為任何學問,沒有超過《易經》的。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旁行是什麼?研究易數時說過,就是旁通,也是錯綜複雜的「錯卦」,如乾卦的三爻動了,就會成天澤履卦,等於大家坐在這裡,只要其中任何一個人動了,都會影響每一個人互相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旁通,也是旁行。宇宙萬事萬物,不能永恆不變的,有縱的關係,還有橫的關係,但旁行不流,流是散的意思。它是有規律的,不會散開,能旁行不流,對人生的生命非常清楚。樂天知命,知道自己,也知道天命,永遠是樂觀的人生。我曾告訴佛教界的人,一切宗教都是悲觀的,尤其佛家的大慈大悲是講悲的,只有中國儒家講樂。像《論語》上幾乎沒有悲字,都是樂。有一本明朝的筆記,曾經統計過《論語》上都是樂字,而不談悲,這也是中國文化不同的地方。談生命只談生的這一頭,不談死的那一頭。人多半是悲觀的,本來生命是很可憐的,以另一個角度看是很令人悲觀,但以《易經》的角度看生命,是樂天知命,很樂觀的,沒有憂愁。所以人欲達到真正的樂觀,只有從觀念中懂了《易經》的法則。 安土敦仁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先解釋「安土」,一般而言,中國自大禹治水以後,步人農業社會,所以過去在歷史上經常看到「安土重遷」四個字,對於家鄉都很喜歡,重視遷移,不肯搬動播遷,這是中國文化安土重遷的思想。假如有一個兒孫,要遷住到另外一個地方,則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今日社會的觀念,恰恰相反,以不安土、流動為好,這就是交通、經濟發達的現象。如以現代的觀念看安土,則是舊文化,沒有進步。另一個觀念看安土,以五行來解釋,土者中央也,土是中心,人要有中心思想,這在文字來解釋是很通,但太生了。又有一說,地球有一個中心地點,有中心的立場,然後人生的修養走仁道,以仁修養,才能愛人、愛物,如果沒有中心,而說能愛人、愛物,這是做不到的。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 無方而易無體。」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這是一個觀念;「曲成萬物而不遺」,這又是一個觀念;「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又是一個觀念;「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這是一個大結論了,很重要的。研究易學要知道這是正統的孔子思想,也是《易經》正統的道理。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