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正法念處經講記》智圓法師 推動宣講 力倡修學《正法念處經》
2021/01/10 18:15:26瀏覽1579|回應0|推薦3
推動宣講《正法念處經》

明天就要開講《正法念處經》了,這是弘揚彌陀法門極重要的基礎。對有意宣揚聖教的人來說,《念處經》是首要內容,因為它容易普及、宣講,而且效果來得直接,也是當前最需要的課程。這一次先講《念處經》的《十善業道品》,之後暫時不講《生死品》,直接轉入《地獄品》。那是事相上的介紹,是佛現量見到後為我們宣說的,相當真實。內容上有兩個環節:一、業;二、果,沒有第三種法,從中就能看到輪迴的苦。

為什麼說好宣講呢?因為一般不會出錯,只要按經文講下去,除了一些古文較難懂外,義理上很好理解,而我這次宣講基本可以掃除古文方面的困難。

對一般人而言,講《念處經》相當重要。因為一講就開始仔細地看經文,用心地接觸佛語、信受佛語,效果比不講強得多。我們既然有意弘揚聖教,那就要在切實的事上努力。這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對周圍人有利益的事,弘揚《念處經》是誰都可以做的,甚至不識字的人也可以講上一部分,就是講造這樣的惡業將深陷在那樣的惡趣裡,這並不難懂。

為什麼說效果來得直接呢?舉例來說,有的道友跟父母講,講了幾次他們就怕得不得了。為什麼呢?像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等都是自身上發生的事。過去沒認識到有什麼惡報,世間法不會說,簡單的佛法題材也只是大致說說,很難發生觸動,而《念處經》裡詳細地講到造什麼惡會墮入什麼惡趣,一墮下去就像被關進極深的牢獄,在漫長的時日里遭受極重的刑罰。由於直接看到是這麼苦,這麼難忍,這麼長時間還爬不出去,心裡就害怕了。比如這個道友跟母親講,她聽上幾回就嚇得不敢懈怠,很早起來念佛,一天念七八萬佛號,她感覺很危險。過去掉以輕心,認為不要緊吧,隨便念念就行;這回知道,如果不往生,死後一定墮落,就開始一心求阿彌陀佛:您一定要接我去!

這就看出,講《念處經》對往生西方有直接的利益。往生要有最基本的歸依願望,而歸依是從畏懼苦引發的。當看到自己深陷生死苦海,即將墮入暗無天日的三惡趣,被業抓著,被閻羅王看著,受那麼大的刑罰,就一心想擺脫這種命運,但是憑自力根本做不到,這時看到阿彌陀佛能救,就一心歸投阿彌陀佛。相反,如果不知道惡趣的可怕、自身罪業深重,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那歸依的動機就沒有,所謂的“南無”,只是口裡說說而已。怪不得很多人念佛沒往生,就是缺乏基本因素所導致的。所以,目前弘揚《念處經》特別重要,而第一步的重點就放在地獄上。大家只要好好去講,講上幾回就進入狀態了,會意識到最大、最迫切的問題就在這裡。要注意,我們宣講、弘揚不能搞高調、炫耀自己,認為我很了不起,我是救度者。首先要知道自身的危險性,知道自己是個凡夫,大家都陷在危險、可怕的狀況裡,要趕緊手拉手往彌陀佛國走。

再比如,這個道友跟父親講。老父親七十多歲了,人老了,見解就不容易搬動,那怎麼來轉變呢?講別的沒大的效果,就是要給他講地獄。一個一個聽下去,除非心是石頭做的,否則一定會有所觸動。譬如他自己喝酒,家裡也釀酒,說多少次都沒用,移動不了他。而《念處經》裡講到飲酒、販酒等要墮地獄,墮下去後要受怎樣的苦,他聽了以後,感覺自身上就有這事,肯定要墮下去,再不改就徹底沒救了,這時就會主動懺悔、改正。

再說,講法者自身也是凡夫,有很多過失,這也要通過講《念處經》來糾正。譬如,某法師講了《念處經》,看到說妄語要墮焦熱地獄,這時才反省到,過去常常為了名利掩蓋缺點、怕丟醜或者炫耀自己、滿足虛榮心等等隨便說妄語,而且很多都是級別較大的妄語。現在知道焦熱地獄是這麼難忍,說一點妄語就墮進去了,這才意識到自己罪業深重,才開始感覺處處有墮地獄的危險。這樣對因果有了畏懼心,人才老實起來。

這種題材最容易跟身邊的人講。讓他真正發起道心,有起碼為自己著想的心——在業的道路上謹慎取捨,死後不墮惡趣,往生極樂世界等等,就要靠《念處經》。與其說一些不痛不癢的話,做廣告式地吹牛,講又高又大的話來粉飾自己,不如踏踏實實地從《念處經》學起。所以,人人都要經過《念處經》的教育,這樣我們宣揚佛法、幫助眾生才落到了實處。

這是當前非常重要的事,每個人身上都存在這個問題。把《念處經》講下來,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才從內心深處考慮自己的前途:我這輩子該做什麼,死的時候往哪裡去,怎麼來解脫業苦等等。有了這種考慮,才初步踏上了離苦得樂之路,不是做表面宣傳、表面活動、知識積累或者炫耀等等。所以,首先要下《念處經》這帖藥。

其實,只要害怕了就有了轉機。善根好或敏感的人,聽上幾次就會害怕,感受強的會意識到這個問題必須解決,一想起來就膽顫心驚,根本睡不著覺。他會開始想:這個問題不處理的話,死後墮下去怎麼辦呢?《念處經》裡具體地講到惡趣苦漫長的景象,彷彿真切地看到,一掉進去就沒有出頭之日,逃出的機率太小了,因為已經陷入惡性循環,陷入受報極強的苦痛當中。那些苦都是由自心變出來的真實狀況,不是抽象的,隨自己造了什麼惡,各種極恐怖的惡性表現就出來了。那不是因為得了癌症,所以心情憂鬱,面黃肌瘦,整宿睡不著覺,一下子垮下來,地獄的苦百千萬億倍超過癌症,超過關在極殘酷監獄裡的苦。只要一次生了信,心觸動了、開始害怕了就好辦。有些人比較麻木,但只要聽上幾十次,心就動起來了。而且,越往後越嚇人,從等活地獄一直到無間地獄,受苦的慘烈程度、漫長程度、恐怖程度在逐級增長。當地獄的景像在心中現得越來越清楚,業果觀念就會越來越強地觸發出來。

所以,這種教育法最有效。不必說很多大道理、抽象的概念,直接一個一個帶著走、領著去看。由於經上寫得清清楚楚,只要這樣去宣揚,讓人發起畏懼心,他自然會考慮自己的前途。然後宣說彌陀悲願,告訴他造五逆十惡要墮無間地獄的人,只要至誠相信彌陀,發願往生,臨終十念都能解除這麼大的危難,直接生到界外淨土。彌陀四十八願裡一開始就說到極樂國中無三惡趣,所以,一得到彌陀願力的攝持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這樣一結合,就有了初步的真信切願。不從這個點著手,自以為見解很高,什麼都不在乎,往往就墮到地獄裡去了。

要保護自他不墮惡趣,不被輪迴巨大的苦輪碾碎,首先要了解《念處經·地獄品》,之後就要定好一心往極樂世界走,這是我們對自己、對他人最基本、最現實、最迫切的規劃。這個道路很直,直接指向西方三寶來歸依,因為看到了苦的劇烈,看到了現實的可怕、難以解脫,就會自動地一心歸依三寶,特別歸依西方阿彌陀佛。這樣,弘揚淨土的工作就在最基礎、最根本的點上落實了。

接下來是號召每一個做彌陀法門宣揚工作的道友都要學會講《念處經》,而且要一個教一個,讓成百上千的人會講、會弘揚。這絕對有效,而且容易普及,人人都可以做。

有道友問:我們是不是要結對互相講《念處經》?

這個方法很好。為什麼呢?我也是長期講法,看得到這個過程中出現的效果。如果不給人講,光是自己看會有很多障礙。這個時代人心浮躁,讀經時沒有心力、沒有安靜度、沒有細微度等等,出現很多障礙,無法穿過。但是只要去講,這個緣起就使我們的心直接和佛語接觸。講要求認真,自然使自己精進,對每一個字都留心去看,不放過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以這種認真、殷重的態度,很快會進入佛語,一句句法義會在心中清晰地現出來。

而且,它有一個等流或慣性,只要一次講過去了,最多三次,准保你入正軌。講完《十善業道品》,《生死品》暫時不講,這個有些難度,往下直接進入《地獄品》,長驅直入到三十三天絕對沒問題。偶爾碰到難解的句子都會解釋清楚,你只要跟著講就行了。就算有些細節講不出來也不要緊,跳過去就好了。只要把握住大體,進入那個場景,進入佛宣說的氛圍、教量的指示,那起碼在大體上會懂。

譬如,一個溫州人要到意大利經商,關鍵是要有魄力,至於那裡的科學、哲學、宗教等不必全懂,只要踏上了那塊土地,意大利是什麼樣的自然就清楚了。之後以人的靈性,自然就能在那裡生活,哪怕一個意大利文也不認識,照樣可以很好地活一輩子。又好比男女成家,過去的人不懂很多,自然就知道什麼叫成家,怎麼養兒育女。同樣道理,我們直接進去就行了,稍微有點不懂不要緊,業果的氛圍、輪迴的狀況,決定可以在心上烙下很深的印象,結成一生中最重要的觀念,成為斷惡行善、往生淨土的根本。

如果大家擔任宣傳員,發心給別人講,自身所得到的利益絕對超過不宣講的五倍以上。什麼原因呢?這麼一發心,心量就大了,自信心、精進力就有了,由於有了發心、有了責任,很多力量、智慧、清晰度很快就開出來了。在宣講的過程中,自然會建立最根本的因果見解、苦諦見解、無常見解等等,收穫是意想不到的。

說“五倍”還少了。如果你不進去,那隻是潛藏而已。比如稍有些善根、對這方面好樂的人會說:我最近很不錯,看了幾十頁《地獄品》。好像做了很偉大的事一樣。這樣看雖然很好,但實際也是迷迷糊糊的,看得很悶,不能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章,心不能切近地和佛語、佛心合在一起,因為緣起上缺乏關鍵因素。然而一旦走上講堂,發心為別人宣講,這就有了大的緣起,它會把你推到最前方。責任感會抓住你的心,你開始對每一個詞、每一句佛語,以一種比原來貼近很多倍的方式來接觸。以這種緣起力,心能很深細、很到位地進入每一個詞的涵義。這樣去講,幾乎字字句句都在自心上真切地過,再從口裡流出。這樣講的時候,心自然會打開,心一打開,大片大片的經文馬上在心裡顯出來了,就像萬里長江一樣。否則看到句子會懵,不知道講什麼。譬如,從頭到尾講八百頁的東西,一句一句都可以在心裡顯出來;如果不這樣過,可能連三頁都過不去,你看差距多大。如果沒走這條路,沒經過那麼多的觀察、認識、了解而看到輪迴苦,從而觸動內心,那就整天在口頭上飄,想集成正見基本沒希望;只有經過一番努力,心開始觸動了,觀念才開始集成。

而且,這部經一講下去就愛不釋手,簡直收不住,會一個接一個地進行下去。它的吸引力、開發度,在心上引起的撞擊、共鳴,就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那是重新認識世界,通過一分一分具體地了解,馬上建立起一切白法根本的因果正見。之後逐步加深,經過成百上千次地進入後,過去顛倒的見解體系——常樂我淨,張揚自由意志,從來不想未來道路的無知論、享樂論等全部會被掃掉、替代掉。他會發現,自己是由於《念處經》才踏上了正法的道路,才時時念正法了。

明天就要開始這個巨大的工程,如果大家不把握這次機會,打算以後再弘揚、再宣講,那就很難再遇到這樣的因緣了。所以,我今天再三強調,如果你能宣講,就要開始起步,只要有一個人听就可以講。譬如對你的爸爸、媽媽、丈夫、妻子、兒女、同事、朋友,只要有一點善根就可以給他講,或者道友間結成對子彼此講,互相探討。

這是我們一生修行、解脫的關鍵。其他方面由於沒有具體材料的注入,沒有這麼真切、具體、能觸動心的佛語,我想很多人幾十年也不可能達到這個效果。這是修行路上最重要的基礎,只要走下去,我想再怎麼樣,因果正見、無常正見、苦諦正見、求解脫心、往生淨土的意樂等最基本的觀念會開始萌芽、生長、堅固。這是我們當前最需要的,否則很多人都落在自欺中,沒建立道基是最危險的,也表示什麼果都得不到。

這上關鍵要發出內在的主動力,這要通過宣講才能引出來,所以大家一定要按我說的去做。以我自身的經驗來看,首先一定要宣講,因為在這個時代,如果不講,自己的心就打不開,不能細緻、清晰地經歷經論上的一切義理;沒經歷這些義理,沒有大量的宣講、聞思,就沒有發生正見的希望;正見沒起來,就不可能抓住自心,一心在道上走。但是,一講就像堤壩決了口一樣,會一發不可收拾。他會從宣講中一路了解佛法,引生觀念,是那麼真切、實在,那是從自己心裡流出的。經過這麼多路以後,他的觀念會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會變掉,轉變後才有真正的修行,才真正把法貫徹在自身上。任何修行都要有正見,有了正見,行為絕對要變;如果行為沒變,卻認為自己的見解如何如何,那絕對是騙人的。要知道,取得正見非常不容易,就一般根性來說,必須紮紮實實地做基本功,一點一滴去積累,一段一段去領會。

對於解脫道的修行來說,《念處經》實在太重要了,它關係到你能否發生畏懼,引生求解脫的願望,出現真歸依,戰戰兢兢守護自心,遠離生死輪迴的因緣等等,這是學法最關鍵的基礎。自己去宣講,主動力、潛能等會非常大地發揮出來,自心的認識、抉擇、衡量等都會發得出來。如果沒出現主動力,那效果就差得多,他的心局限在很小的範圍裡,很懈怠、很被動,只是聽一聽,其他就不管了,這是不行的。要想發出大精進、大見識、大心量,一定要透過宣講的方式來進行。大家原來每週學一點點,學了也跟沒學差不多,頂多應付考試,利用你好名的心來學,但這畢竟不徹底。如果你對這個法產生了好樂,進入了宣講狀態,那浮躁、懈怠、不穩固等都會拿掉,開始形成連綿不斷的流,而且,每一句是從心裡出來的。之後你會發現:自從我講了以後,怎麼變得這麼精進呢?好像一天都停不下來,每天花好幾個小時互相策勵、討論。就發現非常實在了,長年累月根本不累。

大家不要看輕自己,從《念處經》開始,就應該踏上宣講的道路。只要有心,就從身邊的人開始講起,誰都有父母、親人、朋友,如果能給他們講,那馬上就可以開始了。每天這樣進行,慢慢會發現,這樣走的確對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正由於宣講了《念處經》,才認識了輪迴,認識了目前的遭遇,認識了苦,認識到只有往生這一條路,這時信願才發得出來。與其別人勸你千萬次仍無動於衷,不如自己勸自己,直接進入到緣起的軌道裡,這樣觀念自然會發生,求解脫、求往生、認識大義等的心自然會出來,這是最大的收穫。

我們首先要專注在十善業道和地獄果報上,而且一開始就要細緻到位。先講解經文,知道地獄果報的相,身臨其境般地在文字上過,之後就要在觀想上過。文字熟悉了就能想到,假如我墮入等活地獄、黑繩地獄等中,會怎麼受苦,受火燒、切割等等。自己要想,而且要帶動別人想:假如我處在那個地步會怎樣,當時是怎樣的狀況等等。這些事相很好講,可以結合人間各種苦難狀況,放大來作類比。之後會發現,自己離這樣的遭遇是很近的,如果造了業沒懺除,那決定要墮進去,那種苦太漫長了,這是最可怕的。想到極其漫長、痛苦的相,就感覺一定不能墮下去,要起這個心。這個心起來後,想改好、想懺悔、想歸依的心都會出來。

像這樣,從等活地獄開始一段一段地講,每一大地獄裡有很多小的內容,一個一個進行,細緻、真切地聯繫在自心上講解、領會。有了上百次量的積累後,絕對有大的效果。然後進入到餓鬼、旁生等,那就一路順利了。前面的步驟、方式做好了,後面就非常順利,而且會出現新的方向,出現很好的轉機,會培養出真正的修行人。

還要注意的是及時,要把握住時間,再怎麼樣都要跟上步伐。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只想找找感覺,那是培養不出來的。就像十月懷胎,一點都急不得、馬虎不得,要真實用心,經過非常多的努力才會出現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最怕出現的是中斷魔,發生中斷障。人往往一開始有一種熱情,過幾天就沒有了,但要知道,必須很穩重地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才能成功。

這個課會不斷地講下去,大家聽一遍就有了初步的熏習,再下來看會熟悉一些,如果能再講、再學,那就非常熟悉了。這樣認認真真地整個過一遍就有了初步的效果。這是實在的,不是超出你能力之外不切實際的做法,而是你的心真正可以踏上去、可以接受到的切實做法。有了第一遍的基礎,再來第二遍就能夠落實,這時會覺得非常真實、明顯,心裡非常能接受、信受,之後意樂會出來。他不會著急,會覺得這很重要,我要一個一個在心裡想、去斷定它,為自己、為眾生的前程著想。這樣我們才有瞭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往法道上走的做法。

要知道,菩提道非常漫長,要有很多心理上的建設,而初步的關鍵就在《正法念處經》上,它是引心入解脫道,成為真正修行人的重大培養工程。有了這個以後,我們會開始有出離心、求解脫心等的內涵,開始想了生死,不再希求世間法。這個心使自他開始從娑婆世界的引力中脫出來了,不往世間走,而是要超出世間,在這條路上會發現彌陀願海法門提供了特殊的方便。按一般情況,必須憑自力斷盡煩惱才能出生死,而彌陀法門不同,只要有信願,跟彌陀願海相合,得了佛力的攝持加被,即生就可以生到界外淨土,一下子超出輪迴,成就無漏境界,是這樣有極大利益的法。自己會把這條路看得越來越清楚,它的意義在心中顯得越來越大、越來越深遠,會看到這是自他臨終唯一的歸宿,從而一心趣向極樂世界。

為了出現這樣的願,前面要有很多心理建設,基本要看清整個輪迴的事。看清了惡趣,會出現基本的求往生願;進一步對天界能按這種量度看清楚的話,對整個世間就不抱希望,不再想生到這裡求什麼,這樣就有了“厭”字的內涵。有了這個字,輪迴的向心力就基本解除了,他發生了真正的離心力,想從中超出。再宣說極樂世界的功德,充分的向心力會出現。這就是往生成功的訣竅。

另外,我還擔心大家不穩定,變來變去,所以事先還是要打“預防針”。要知道,這個過程會有一定的難度,要吃苦,最關鍵是要堅持下去。等講到一定數量後,心自己就會進入,想拿下來都不可能,因為在這條路上已經轉過很多次,以慣性力自然會引著心不斷前進,到達目的地為止。我擔心你們在前面一段會輕易捨棄。就像挖井,挖了幾天沒挖到水就很沮喪,不想挖了,這就很危險、很可惜,導致沒辦法培養。所以,現在需要自他雙方的力量和合,我這邊先打開一個局面,建立緣起,給大家基本掃除義理上的難關,而你那邊一定要配合,自身的力量發不出來、不配合也是沒用的。如果你的力量能使得出來,能跟著進程走,那會有相當大的培養前途。關鍵是你自己要發出心力來,堅持下去,一直不放手,由自己來培養自己,這非常重要。

退一萬步說,只要你願意聽,願意跟著佛語認識真相,自然會有一個基本的結果。現在的人心力不強,或者有很多障礙,很難馬上進入,但無論如何,首先一定要發出求知欲:我現在還不認識六道輪迴,地獄、餓鬼、旁生、天人、阿修羅到底是怎麼回事?我一定要明白六道輪迴的真實狀況!之後跟著一步步走下來,哪怕以學知識的興趣,一個一個地按佛語如是去看、去講、去體會,也可以達到最基本的標準。

經過多次以後,觀念自然會轉,對世界的整體認識開始建立了,這叫“世界觀”。在世間讀書時,老師天天灌輸,學了十多年,之後媒體天天灌輸,無形中出現了堅固的顛倒觀念,形成非常大的世界觀體系,而佛法上的觀念基本一片空白。所以,只是簡單看幾行字,來一點抽像說法是不行的。目前最基本的要求是建立新的佛教世界觀——業果觀念、輪迴觀念。如何建成呢?那就是,對於《念處經》中真切引導你去認識的內容,一分一分地在心上立起來。你只要能堅持下去,吃得消,每一次都不落下,就這麼聽、這麼看,就可以初步建成佛教觀念的大廈。這對修菩提道來說至關重要,它意味著我們心中將真正開出解脫道。



力倡修學《正法念處經》

《念處經》是佛以現量觀照之智如實給予的指示。它的篇幅巨大,這一特點在轉心方面具有極大的優越性。這大量的章句是觀修暇滿、無常、業果、輪迴苦等極重要的素材,是辨別緣起、善惡、有漏、無漏等的依處,是發起出離心、大悲心等的殊勝因緣。有了這些素材,修行人的思維、觀察才會非常具體、富有內涵。如果字句很少,心剛剛有一點動搖就結束了,心的轉變也會隨之停止。正是依靠這麼充分、廣大的量,心才能逐漸地甦醒。一分一分地學習就是在一分一分轉心,這樣一分一分地積累,慢慢地會害怕,會感覺處境不妙,短視的眼光漸漸的變長遠,胸襟見識都會擴大。經過成百上千次的培養,人會徹底清醒過來,認清六道輪迴從下到上整個全是苦性,非常具體的看透這個真相。這就給修解脫道築下了堅固的基礎,真正換掉了心中的觀念系統,無論修下士、中士、上士就都有根基了。這時說畏懼輪迴是真畏懼;說皈依真是拼了命的要皈依,是一心的皈依;說出離就毫不沾染世間八法;說悲心確實是悲愍整個世間界;說求道的願望,的確是想從這個無始無終、欺誑的循環裡盡快解脫,毫不留戀;說到暇滿,也知道眼前這個石火電光般短暫的好時光特別難得,一定要珍惜,一旦失去就再也得不到這樣修道的機緣;要說到無常,確實看到因為業的輪轉一下子就沒有了,哪裡有真實的?說到欺誑,的確可以看到所謂樂唯一是假相,能徹底看穿。要說與現世的情形相比較,下面有三惡道,上面有修羅和天人,目前人世間幾十年的享受就很微不足道,沒有意義。這麼一點享樂,跟天比那不知道差多少萬倍,何必為此浪費暇滿。說到苦就看到整個輪迴就是一大苦輪,不停的旋轉,一時是下界的苦苦,一時又是上界的壞苦、行苦,不離這個苦的循環。

這些不必找什麼竅門,或者尋思便宜的方法,就只要守住《念處經》下死功夫。佛是一鼓作氣說完的,從下而上,一道一道地說過去,你跟著去看就好了。整個全都看過了,心事就了了,相續中的疑惑、不確定就全沒有了。這跟沒看或者只看一部分未得定論是完全不同的。

佛道最初的關鍵就是認識六道輪迴、認識苦,沒有這種認識,就絕對沒有真實的佛法。修心引導結合具體的經教來融會貫通,才能獲得精義。

通常講修羅苦、天苦都是在要點上描述,或者介紹幾個場面,對細節都沒有詳盡的分析。僅僅這種程度的了解根本領略不到他們的背景,對戰爭、放逸、衰損墮落等等的各種苦相還是難以引發定解。

所謂“認識”須要由量變累積成質變,如果能深入《念處經》,在量上就增加了幾十倍,這樣一定能打開對修羅苦和天苦的認識,這就符合認識的緣起。如果數量上很少,就不可能得到確認。

比如修羅的鬥爭苦,在《念處經》裡非常詳盡地做了描述。所謂的天阿之戰,是牽涉到四層阿修羅界與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之間的大戰,這是世界上最大級別的戰爭。經中對戰爭的程度、戰鬥的場面、進行的具體過程都講述得清清楚楚,使人能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會由衷的感嘆,原來世上還有這樣大的戰爭!

修羅為什麼說是戰爭之苦?因為它生活在這樣慘烈的戰爭中,心識那麼不安,結局那麼悲慘。這樣依靠佛語的指示,在諸多細節、過程上用了幾十倍的量,這才真正認識到修羅的苦。

如果不按這樣具體的了解,只是依靠攝略的引導文,就像看地圖一樣,看到的只是粗略的線條。如果依靠的是不可靠的、摻了很多水分的資料,也無法產生真實的認識。不如直接入依靠佛語裡,一次就開卷有益,然後再多講幾遍,多看幾遍,多思維幾遍,就能形成觀念,在心中獲得一個永不磨滅的對修羅苦的認識。

天界的放逸苦、墮落苦、死衰苦等同樣要依於《念處經》得到了解。通常講到天人五衰之苦,或者天人怎麼放逸在欲塵中,臨死時天女怎麼在遠處對他祝福,他又如何心懷恐懼等,都是截取要點總結性的說法。對天苦生起信解,必須依靠如血肉般豐富的佛語才能獲得。通過《念處經》可以領略到從四天王天往上,多重欲天的境界。例如天人的慾妙是何等的豐富美滿、令人沉醉,天人的一生是怎樣在享樂當中虛度。這樣就能感受到他苦在哪裡,暇滿為何珍貴,他後邊際的結局。有了這些細節上非常具體的認識,再看引導文,雖然只用了一句話引導,但學人能立即領會它的關要。在此基礎上思維串習就能形成定解。這是由於自心已經跟隨佛語遊歷了彼方各種各樣的境界。因此獲得定解的因已經非常完整、具體地蘊涵在《念處經》裡。

與其閱讀那些殘缺不全、模糊不准確的雜書,不如直接深入《念處經》,佛語給予了準確的指示,心上的感受立即就不同,的確是開卷有益。只要看過一次,得到的認識比不看的人妄想一百次要高明得多,感受會非常深刻。的確如宗喀巴大師所說,要多多地思維,數數地觀閱。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素材我們的思維也無由運行,因此必須要看、要思維。

如果一開始就輕視這個部分,只是簡單的了解就滿足,一提起輪迴心裡就只有祖師大德們總結性的兩三句話。說到修羅就是鬥爭苦,說到天就是放逸散亂苦,再從細節上追問一下就只能回答“不知道”。所謂“天界是壞苦的自性,最後五衰相現時像墮地獄一樣痛苦”,這種說法,如果不了解天人在生時享受極樂的情景,又怎麼能真正產生信解呢?沒有這種認識,怎麼會畏懼生天呢?天界不是蠻好玩的。怎麼會有視天界為地獄,視升天為墮落的觀念?又怎麼會有長遠的眼光,看到世間的宗教、種種修天修仙的法門都是畢竟墮落結局?怎麼會有超越世間現世主義者和其它宗教來世升天主義者的認識?甚至看到八萬劫之後的衰變,從而在心中發起厭舍,一心嚮往解脫呢?不會有的。但是經過《念處經》對天界的多番的指示,學人就逐漸能在心裡得出這個結論。這是由具體的認識形成的,是自發自覺地出現的殊勝智慧。這樣就非常有希望發起徹底的出離心。為什麼說到輪迴不僅僅是下界惡趣像病痛一樣非常不喜歡,連上界善趣的慾樂也是非常苦的?這都要通過具體的了解來認識,才知道所謂解脫道的意義,才知道自己埋沒輪迴怪圈裡的時間實在是太長了,這裡沒有一樣是可希求的,這才會有普厭輪迴的心,才會有特別大的慾樂一心求解脫,

三主要道以出離為首,沒有出離,小乘、大乘、密乘都無法發展。怎麼才能出現真正的道心以及修行呢?根本全在《念處經》上。一切增上生的功德都是從認識惡趣苦開始;一切的決定勝的功德,全部要從認識輪迴苦開始,否則就沒有發起的因緣。因為佛法的心不同於世間的心,首先一定要開拓廣大的見識,沒有以見識看清楚就引不起意樂和行為。所以必須以正見作為開端,正見要通過如量如理地了知,而且要不斷地在心中確認、增長力量,才能達成。

聞思《念處經》才能真正生起六道輪迴的觀念。忽略了惡趣、修羅和天界,就使得對輪迴的概念局限在了人類這一部分,無法形成如同圓環一般完整的輪迴觀念,也不知道上界和下界之間是怎麼上升下墮的,或者即使上升也還是局限在這個升降的循環裡,這些認識是沒辦法形成的。這是因為心沒有得到佛法的指點,它沒有能力看到那麼廣闊的世間界,看不到從前到後的整個過程。

所以,一般的世間人都難以養成完整的輪迴觀念,而我們雖說學了很高深的佛法,但真正檢查起來,是不是有了六道輪迴的觀念呢?恐怕很多人都是沒有的,或者只是表面的理解。所謂的學佛法就只是學學教理,有所了解而已。

如果沒有輪迴的觀念,哪裡會有出離心呢?所謂“出離”就是從輪迴出離,不知道輪迴是什麼,又從何處出離呢?認識輪迴首先要從宏觀的方面有所了解,再從中歸納出十二緣起的法則,了解到苦集的運轉機制和循環的機制。

在我本人看來,假使不深入《念處經》,就是十年、二十年也根本不會有一個完整、深刻的輪迴觀念,這是事實。

以六道輪迴圖和十二緣起圖為例,圖中有兩級,一級是往下的,一般畫的是人下墮到餓鬼、畜生、地獄當中,以黑的來表示。一端是白的,表示人往上升到天界等。這個完整的輪迴圖不通過《念處經》是無法在心中勾勒成形的。

再者,圈內圈外的界限也會判然兩別,也就是如果對《念處經》從惡趣苦到修羅苦到天苦,整個這一個圓圈都看完了,馬上就會得到輪迴循環的觀念。就知道即使往上界走,也只是猶如仰空射箭,“勢力盡,箭還墜,遭到來生不如意”,對這個圈內的一切都認定了苦性。這都是由於拓開全面的認識以後,再提出它的原則,就很容易達成輪迴的認識、苦的認識、四諦的認識、緣起的認識,世間和出世間的界限也辨別得非常清楚。

所以,總的來說有兩個非常大的關鍵,三惡趣的苦一定要認識清楚,這樣就不會局限於眼前暫時的享樂,而是要考慮大有可能陷入無邊無底的痛苦深淵。為此會盡量防護不要墮到惡趣裡去。再對上界的苦通過《念處經》的教量、比量取得真正的認識,由此一心尋求永滅輪迴的道,而不是在輪迴裡再尋求什麼。

也就是先前已經熏好了這麼多的認識,在心中已經有了正確的視界的途徑,而且由於經文的量大,描寫得又細膩、真實,一下子就會有感受、有觸動的。這些基礎培養好了,它就成為帶動下士、中士、上士一切修行的關要,無論是修暇滿、無常、皈依、苦、四諦、十二緣起、悲心、發願等等都有了堅實的基礎。

相反,如果只是停留在抽象的詞句上面,時間長了,自己也感覺有口無心,維持不下去。所以這些都忽略不得,是非常重要的基礎,非常重要的素材,是蘊育正見、蘊育道情的培養基。沒有燃料怎麼能起火?沒有這些資源,怎麼能燃起修道之火呢?沒有這些養料,怎麼能滋養慧命法身呢?因此宗喀巴大師婆心切切地教誨“定須觀閱”、“數數觀閱”、“應當思維”,這都有很深的道理。

我們修道首先要有一個迫切的願望,就是要清楚明白這個世界的真相。如果把真相搞錯了就將一錯到底,不知道要吃多少苦頭、經歷多少曲折,那太不值得。一旦苦樂認定錯了,有意義、無意義認定錯了,那無論做多少都只能得到負面的結果,沒有一點正確的結果。這樣就會讓我們浪費無數生。所以我感覺一開始就要知道這個叫做六道輪迴,這是個苦地方,完全是純乎其純的苦,對這裡心存幻想,盲目的追求,只是自找苦吃而已。但是這個真相沒有辦法一下子就深入人心。雖然表面在聽,也沒有出言反對,但內心是根本不接受的。如果心裡真接受,絕不可能還在輪迴裡求安樂,他是一心尋求出離的。

從這方面入手做個檢查,就能發現,今天的人們十個恐怕有五雙沒有真正地破掉樂顛倒。不要說打破對來世樂的執著,那個還太遙遠,就眼前的這一點五濁惡世的五欲,都在貪得無厭的追求,這個意樂和行為全是真的,是真心在迴向。心裡一直是往現世法上迴向,一直在尋求。其它的都是口頭上的,不是由衷的,這就危險了!試想,以尋求現世法的等起,會在因緣成熟時,獲得後世的安樂乃至解脫的安樂果嗎?最後反而墮落惡趣,就是因為心的根子上沒動過,內心真實的迴向處是現世法、是惡趣,就有這麼可怕。

所以,不破掉樂顛倒,心根本轉不過來,而不聽聞《念處經》的教理就破不掉樂顛倒。要知道佛語就是眼睛,能讓學人看到真實的法性,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更好的眼睛,再也沒有這樣的指示。在世間書籍裡一個字也找不到,其它持不同見解、懷有不同觀念的人,也絕對不可能指引正確的方向,反而會讓人越走越遠,越走越邪,越走越顛倒。所以離開了佛語,哪裡有眼睛?不順著佛語去看,哪裡知道這個世界、整個六道體系的苦性?哪裡知道身處輪迴的自己有什麼樣的危機?看不清這些真相就發不出純乎其純的求解脫心。

學了《念處經》才知道,自心完全被顛倒的樂執蒙蔽了,這個樂顛倒猶如頑石一般堅固,它又無孔不入、無處不在。如果沒有極強大的觀察力和破除邪執的力量,哪裡能動搖它呢?

如果沒有讀過《念處經》,儘管一再強調輪迴是苦也不起作用;儘管說這是毒仍然要吃,吃了才舒服;說了這樣會墮落也不相信;說這是苦性,也無法覺察,那麼頑固!所以,一定要看到整個世界,乃至上界超勝人間千百萬倍的享樂,最終仍免不了壽盡而死,免不了墮落的結局。這整個的過程要真正看清楚。除了實在是頑冥不靈的人,一般還是能看得到自己的顛倒樂執,把人間僅有的一點蒼蠅飲尿般的小樂誇張到了無窮大,處處都以為有樂可求。那個樂我沒得到不甘心,那個新花樣我一定要嚐一嘗,這樣從根本的樂顛倒發展出了無數逐樂的妄動。所以要破除常、樂、淨、我四大顛倒,必須依靠《念處經》。尤其是破樂顛倒,必須依靠《念處經》,才能讓觀念伸展得非常廣大、堅實、有力。它可以從深處、從根子上一舉摧破這個樂顛倒的大山。

在緣起的認識上面,因和果各方面很容易得出法則,這個時候無論學三苦、四諦、十二緣起、大悲等等都非常方便。幾種皈依的心態也非常清楚。下士的皈依是什麼?就是厭惡趣苦,然後一心皈依三寶。中士的皈依是什麼?就是厭生死苦,要皈依三寶。上士的皈依是什麼?就是代一切眾生厭輪迴苦而作皈依,這一切都建立在整個的輪迴觀念上。

再者,所謂三苦攝一切苦的大原則,也一定要通過具體的認識輪迴以後,才能歸攝出來。它是從無量具體的事相當中提煉出來的,是由博返約,是由事相總結到理則的。如果沒有具體的認識,沒有經過一道一道的分析,怎麼會在心裡累積成它的法則,這是不可能的。

有的人說:我不是一樣的積成了?這是抄襲,是口頭的模仿,只是理趣上蜻蜓點水般的沾了一點。但是由於量不夠就發現法則歸法則,學了多少法則這個心也不動,什麼原因呢?就是定解的力量不深,不能攝持心、引導心趣入明行道,並且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只是外在的模仿怎麼可能長久?一檢查就漏餡了,因為根本不是真正地變動其心,更沒有猛勵變動,這樣就長期活在假相當中。口是心非,或者一時有一時無。這就是偷懶、不肯下死功夫的結果。所以不要輕易聽信自己的心,它只想佔便宜,它的想法有非常大的問題,根本不符合正理的軌道。

有了廣博的認識以後,能輕鬆的歸攝出總的原則,而且能如實的確認它。比如學習十二緣起,十二支都學完以後,就要分成兩個部分來思維。一、以十二緣起怎麼轉生到下界?它的無明定義為業果愚,它的行是由業果愚趨使出現的各種非福業,它所熏的識是墮惡趣的識,之後就出現惡趣的名色、六入、觸等等。整個大的緣起定律怎麼具體地思維呢?就是在《念處經》上可以看到。為什麼呢?因為佛在宣說地獄、餓鬼、旁生等的果報時,都指示了它們的業因。也就是這些有情由於業果愚,根本不相信善惡因果,造下殺、盜、淫、妄語、邪見等非福業,被非福業的行熏了識,結果變現出惡趣的器情世間。為什麼說是唯識變現?通過對地獄等的介紹就非常清晰地知道是唯識變現。就是一個識在不斷地變,變得鋪天蓋地、極其慘烈、似乎逼真,而且受苦的時候雖說是幻,但也是非常劇烈難忍。這一層一層是怎麼現出來的,不通過《念處經》怎麼知道?那個乾巴巴的了解完全不同於有血有肉的認識。通過《念處經》結合十二緣起的規則,再觀察流轉下界的行相,才有了具體的定解。

博朵瓦尊者是緣著十二緣起,相應在三士道上去思維,我們也可以慢慢接近。

再說所謂相合中士道的十二緣起,它要把無明定在真實義愚——不通達無我上,再結合到上界的因果運行上,很快就會得出原則來。因為這些人的確是不知道無我,不知道輪迴苦,由兩點成一線,也就是心中認為有個我,天上有那麼高級的享受,我就一定要取到它。以這種無明馬上就起行,這叫做福業和不動業的行,它熏在識上成為種子,一旦成熟就出現善果。從這裡可以馬上了解唯心變現的道理,就是由於識上有白業熏下的習氣,所以就出現天界那麼廣大、漫長的安樂景象,天人的根身,他的觸,他的樂受。那個時候你會詫異於這種變現能力。之後才知道他的愛在哪裡轉,取在哪裡,有在哪裡,他之後又要怎么生死、怎麼墮落等,都清清楚楚了。

《念住經》讀好了,這個原則馬上就會在心中非常具體、非常清楚地呈現,會成為不可轉移的觀念。即使有無數的聖人在你面前說三界不是苦,你也不會轉動一根毫毛。即使再多的邪說,再美妙的享樂,你也決定絲毫不會被欺騙。會有一顆純粹的出離心一心求解脫。

再說對於整個輪迴周遍苦性認識關鍵就在三苦上。苦苦由三惡趣苦來認識,那的確十分慘烈,而且數量、種類繁多,一個接一個的來,沒完沒了。所以對下面這一圈可以感覺到是一個苦苦的世界。

再看從四天王天一直到六欲天的範圍,它是一個壞苦的世界。《念處經》開示了有情最初在人間是如此這般的努力修善,之後以善業的力量上升到了天界,而且變現出天宮等諸多五欲的景象,以及諸多的美好享受。然而他到了峰頂之後,很快就要面對死時滑落下來的現實。這樣一個拋物線的模式,通過研習《念處經》會在心裡明顯出來。永嘉大師的那句話真正地會受持為至理名言,的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世不如意”。

對壞苦要發生巨大的認識,就必須依靠《念處經》中諸多的教言。從四天王天一級級往上,品位越來越往上升,受用越來越高級,但是最終全都要墮下來。從這裡會感覺到,世間我修道家、梵天、印度諸教派等等,無非是想求得生天的果報。但是通過學習《念處經》認識到:我不要走這條路,因為它的享樂是暫時的。如《四百論》所說的一樣,它是在墜落的半空中得到的一點樂受,最後跌到地上時,苦不堪言。智者能夠超越這種有漏有為的循環,能想到:這不是我希求的,我一定要求生淨土,超出世間。這都是基於對壞苦和行苦的認識。

壞苦有兩個要點,一個是無常,凡是世間興盛的法、美好的法、圓滿的法,最終全部壞滅。第二是壞滅時它會反彈,心中的憂苦非常地熾盛,因為它是從過去的貪著力發展出來的。這兩個方面通過學習《念處經》會徹底明白,這樣壞苦的定解一定會出來。這個見解非常堅固時如理作意才能出來。這時再見到世間樂,會認識這裡面含著劇毒,會想:我不要吃這個騙小孩的毒巧克力,絕對不要。

這種觀念是首先要打開見識,讓你盡量去看,看個夠,反正你有觀察思維的能力,想去辨別,就讓你去辨別。知識分子最好這個,讓你判別個夠。就像過去對世間法安立了各種概念,賦予它美好的涵義,比如時尚、前衛、溫馨、美妙、高級、幸福等等。既然覺得這個好,如果把它放大一百、一千、一萬、一億倍,那當然是更好了,那麼就到天界去看看,兩相比較就發現人間的一切就像螞蟻窩裡的受用一樣,頓時黯然失色。就像那麼美的難陀的娘子叫做白蓮花,難陀愛她愛得不願意片刻分開,但到天上見到了那些天女,再看白蓮花,簡直難看得像母猴子一樣。所以,如果你喜歡美色,那天女就是最大的美色了,而且是美女如雲。你喜歡享受,喜歡風景、豪宅,那天上的宮殿、歡喜園那是多美好啊!你喜歡遨翔太空,那天上的宮殿全部都是航天飛機,到哪裡都跟隨著的。天界的歡喜園一葉一花一香一色都極美妙,就讓你去看個夠。看完了以後才知道,一個一個都是有為法、有漏法出現的欺誑相,不過是一場幻現,過後就蕩然無存了,然後招得死時不如意、招得來生不如意。天人臨死時的確是非常淒慘的,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他才意識到這一切都毫無意義。他那麼長的天上的光景一點點法的內涵沒有,何等的可憐!而且天人墮落到下界以後,有很多都墮落到惡趣裡。這樣看了才知道,所謂的壞苦是什麼,比人間放大了百千萬倍的樂也全都是壞苦,那麼現世人生當中這麼一點蟻穴蜂巢般的樂還有什麼放不下的?

這種對比就能非常明顯地看出這個世界苦的狀態,這些都需要充足的材料。就像世間作宣傳工作,它需要擺出很多的證據、很多的場面、很多的典型,然後用決斷的語氣來引誘你的。如果沒有《念處經》中這些詳細的指示,我們心中將會有永不消失的樂顛倒,會層出不窮的發起樂的迷夢、樂的妄想。只有佛告訴你這都是苦,教你不要樂著。我們何苦要吃毒呢?暫時這一點虛幻的樂受,終究要變成臟腑壞爛般的無盡痛苦,智者該取這種東西嗎?

就像這樣,依靠《念處經》對整個天界都認識了以後,才知道天人的確活在最大的放逸苦、壞苦、衰滅苦當中,那種級別太大了,再現想享受個夠,將來就會苦個夠。這個緣起法則是很決定的。

再者《念處經》能給你一個超越古今的眼光,能夠一舉看破世間的眼光,能夠再不迷惑的眼光。這樣心中才有皈依法,才有不變的原則,才能真正持一個出離心,邁出解脫道上真實的一步。否則口上說著很高很大的法,甚至談大乘都嫌小了,其實滿腹都是貪戀現世法的庸俗執著。說到真心都不堪仔細檢查,因為心裡念念都是男女、飲食、衣服、妝扮、豪宅、小車、名譽、風景、享樂、影視等等,對這些貪得無厭,絲毫不想減少。這樣的心配著外在的虛假表現,會是什麼結果呢?心中真實的迴向處是現世法,是輪迴,是惡趣,難道憑著謊言就能混過閻羅王的鐵掌嗎?就能夠晃過因果定律的審視嗎?就能晃過真正內心的法則嗎?這是沒辦法騙過去的。如果沒有《念處經》,又怎麼能讓頑固了無數生世的心回頭是岸,怎麼會想到徹底地改變自己呢?怎麼會認識到過去全都是錯呢?這是不太可能的。

另外壞苦的範圍非常清晰,天界每一幕享樂的境況都叫做壞苦。當時所緣取的色聲香味觸、園林、天女、妙觸、妙飾等等,是所緣境的範疇;當時天人感受的心以及相應的一切心所,屬於心識的範疇,這一整套都叫做壞苦。為什麼呢?後邊際看得非常清楚,最終都是要衰、要死。到了死的一刻這些就什麼也沒有了。

這樣對壞苦會有廣大、具體的認識,無論感覺怎麼好、怎麼美、怎麼陶醉、怎麼自以為是,你所獲得的成功、榮耀等,全都在壞苦裡面,只要一比較就很清楚了。

行苦是一直攜帶苦因的狀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看似太平無事,其實一直都有苦因隨逐。最後成熟的時候,他的憂慮、他的煩躁、他的恐懼以及後世的苦等情形就都爆發出來了。先前這些苦因也一直都攜帶著,這叫做行苦。尤其天人巨大的時空境界一出來,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到,他像一支箭一樣,靠著最初苦因的推力,一直射向苦的結局。

只有認識了這些以後才明白了三苦的內涵,真正通達了苦諦。

學《正法念處經》重要,還表現在能看清業和果的關係。只有看到業果的關係才能發生斷惡和行善兩方面的慾,才會趣入人天的善道,在這之上才會發生三乘聖道。《念處經》中已經確定了它的法則,給出了具體的業感緣起的指示。比如以十惡業怎么生到地獄、餓鬼、旁生,以十善業又怎么生到上界人天。其中的異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從前到後發生的情景描述得很清楚,所以它是真正確立業果正見非常重要的經典。

學了以後會發生真畏懼、真欣樂,這不能停留在口頭的空論上,一定要發生心行上的變化。再者,對整個世界就是業在支配這一點,通過《念處經》會得到深刻的了解,進一步它唯心變現的法則也容易深入。也就不會再有無因生、邪因生這類的邪見,不會以為它是被某個造物主、人格化的神所擺佈,或者認為是無緣無故自然出現的。能看到貫穿輪迴的一條線索就是業,由業在支配,在變現,而唯一自救的道路也是淨化業。諸佛只能給我們指明真相和順應緣起的大道,無法代替我們發生心理、行為上的轉變,所以一定要去學《念處經》才能建立起一個宏大的世界觀,發生的如理的觀念。

對於受熏非常嚴重,已經有各種錯亂知見堆積在心的我們來說,沒有《念處經》這樣的大部頭詳詳細細、有條不紊、一段一段地開示、引領我們去看的話,要轉變觀念恐怕相當不容易。但是經過這一番以後,心裡就已經裝下了足夠多的真相,發生了足夠多的認識。這些集合起來就有希望建立業果正見,而它就成為一切白法的根本,從這以上才有所謂的正道可言,所以它是引發業果正見的根本素材。

在已經破掉了以前熏下的常、樂、我、淨等顛倒執著以及各種不順應緣起的邪見以後,見解的天地就打開了,這個時候就真正可以開始在三士道上行進了。過去的邪見大廈已經傾塌,取而代之的是因果正見、四諦正見,在這之上可以順利地邁入大乘的修行。

大乘的根源是大悲心,它建立在對苦的認識上,再推己及人就會發生廣大的大悲,這種意樂如何達成?必須對六道輪迴苦有一種特別深、特別廣、特別透徹的了解,知道那無非是苦,知道那種苦的輪轉無休無止,這樣才有了大悲心所緣的對境,從這裡會出生真正出世間大乘的大悲。所以它一定要建立在一個真實的對輪迴的認識上,因此它成為引發大乘意樂的根本前行。


要用心學天界苦

要修《淨心法要》觀察五蘊從無始以來流轉六道連綿不斷的苦,沒有《念處經》的基礎就很難有具體內容。學好了《念處經》,想到天人的苦、阿修羅的苦怎麼在蘊上成熟,怎麼不斷地出現各種苦、樂、舍受等等,就知道五取蘊全是苦性,可以深入、具量地思維下去。離開這些,就失去了觀修的所依,難以引發普厭三有的圓滿出離心。


為什麼要有人傳講呢?

傳的意思是,傳者心中經過了若干過程,已經把它連成片了,有了連綿不斷的真實心意,之後給別人講,聽者聽到就受了熏,知道前前後後的狀況。這樣講一遍、聽一遍,就有了心理上的過程。由別人帶著整個看了一遍,以後自己再看、再學、再思維就容易多了,能很快深入契合到法義上。什麼事情都有很多步驟,如果前面的步驟沒有納入,後面就無法進行,會出現中斷的情況。

一般人一開始難以連成片,很難依自力通過文字和思維從頭到尾連下來,所以需要有人帶。由別人帶著走過這個認識字面含義的過程,自己就可以上道了,可以反复思維、深化,集成心中的正見,也可以給別人講解等等,這些都會很順利。基於這是修道根本性的基礎,所以不可或缺。

在描述天界狀況,傳達壞苦、行苦方面,沒有比《念處經》更細膩、更真實的了。它不是一星半點地講講,那沒辦法集成觀念,而是講了很多例子,只要一路學下去,用不了多長時間,對天界苦就開始有了具體認識。如果不這樣進行,即使過了二十年,一說到天人苦,心裡還是沒有實質性的認識、很空洞;說到六道輪迴,也沒有一個完整的認識;說到普遍出離三有,也很難由衷地立願。因此需要講解《念處經》裡的指示天界苦的一部分內容。

在《念處經》裡,佛用了極大篇幅講述天上的慾樂、生為天人放逸以及最後墮落的苦。這是非常大的主題,它意味著世界上層看似是樂,實際全是苦。看透了上層以後,會認定整個三有世間完全是苦,不再抱持有樂可得的希望,因此,學這部分可以全面瓦解掉樂顛倒執著。

有情心中的樂執有它的一套系統,想要樂,不想要苦,而在樂的認定上很有問題,這就是樂顛倒的來源。透過佛語了解了天界的慾樂,看到從前到後的整個過程,之後就開始能真正認定它是苦性。再拿人世間的小欲樂與之相比,那真是不值一提,就像黃金旁邊的瓦礫一樣,這時,對人間的風景、物質、權勢,愛情,各種美味、妙衣、交通工具、電子網絡等的愛著心就會退下來。也就是通過比較,發現天界是那麼富麗堂皇,具足五欲妙樂,人間的享受比不上天人的一個指甲,然後會知道,追求世間享樂,只是被樂執誑騙、受了樂顛倒心的誘惑而已,從而放下耽著世間的心,所以十分重要。

如果不學《念處經》天界方面的內容,很難分清世間善道和出世道的差別。在《念處經》裡,佛講每一層天的狀況前,都會先指示人間行持怎樣的善業能上升天界,然而享受天樂時忘記了宿命,放逸在欲塵中耗盡了福報,最終多數要墮落。從這裡就發現,有漏善業不究竟,必須尋求出世之道。通過數十數百的例子,一次又一次地講說以後,誰的心裡都會產生這個認識。但是,如果抽去對具體事相的揭示,對前因後果的指示,沒有一個一個介紹,恐怕只停留在幾句抽象的原則上。其實,原則是從事相裡提出的,如果沒有事相,很難發自內心地唯一求解脫,分不清世間和出世間,也不會辨別一般善行和出世善行。學過《念處經》以後,在這上面會有涇渭分明的差別感,心里特別明了,發心特別乾脆,方向特別準確。

這對於修淨土來說也非常重要,了解了天界的狀況後,才知道淨土是唯一的歸宿。我們都有避苦求樂的傾向,在求樂時為什麼唯一要抓住淨土呢?這要有多種差別的顯示。如果沒學《念處經》,只學了淨土經教,那就缺乏對比、襯託的因緣;學了《念處經》後再看淨土妙樂,雖然都是園林、蓮池、妙音等等,但知道二者完全不同,有天壤之別。淨土唯一是出世法、無漏界、涅槃果,到了那裡唯一住在不退轉地,一直趣向佛果而後已,而且是佛心無漏妙智的顯現等等。像這樣去觀察時就會得出結論:淨土超出天界百千萬億倍,由此,不會再想求天界的果,唯一把善根迴向西方,這個效果很快會出來。再者,通過對比知道天界超過人間百千萬億倍,而淨土又超過天界百千萬億倍,這麼一比較,心中對淨土的嚮往必然如江赴海般不可逆轉。

修行淨土,往生的關鍵就在欣厭,而欣厭的關鍵就在認識輪迴苦和淨土樂。為什麼那麼多修淨土的人沒有往生呢?就是因為顛倒迴向。他沒有真正的求解脫心,沒有以淨土為歸宿,因此跟阿彌陀佛感通的力量就弱。

讀了《念處經》對往生淨土有什麼好處呢?就是全部看透、看破了,明白輪迴裡只有苦,沒有別的結局。升天也不可愛,不喜歡享樂一回終究墮落的結局。通過對天界的認識,才真知道淨土的位置,否則就分不清天界和淨土。天界一層一層的看過去,越來越感覺淨土殊勝、美妙、莊嚴,越來越知道彌陀的本心,越來越想要把全世間界的所有眾生都引到淨土去。在這裡的確是三界火宅,的確沒有安康之處。這個時候人天的道和出世道分得清楚,自利的道和他利的道分得清楚,一心仰賴彌陀,即生要超出三界苦輪的心會非常地堅決,認識上是非常斷定的,不會糊里糊塗的。

由於認識的堅決,就不會把現前做的功德迴向到三界裡面求人天的福報,任何一分善全都攝持,一心迴向到極樂世界去。這種斷定心就來自於認識的徹底,而透過《念處經》的學習,的確可以發展這個觀念,會出現這樣非常斷定的心,這就讓我們往生淨土有了真正的希望,是因為我們的心有了希望。

在作思維修的時候,有由博返約的原則。本人感覺如果由《念處經》這樣廣大的鋪陳,逐步地看到它,最終結成原則的時候非常容易,而且堅實有力。譬如《念處經》一讀了,幾個界限分得清清楚楚,上界和下界就是由善惡和苦樂分出來的。上界是怎麼樣的安寧,下界是怎麼樣的苦痛,他會知道一心要行善,一心要往上走。而黑的東西、暗的東西、惡的東西是堅決要斷掉的,否則一定會沉淪在下界。

我們容易理解痛苦是苦,但很難理解安樂也是苦,最難看破的是天界樂,它比人間的樂高級百千萬億倍,只是現在沒有生在那裡,一旦生天是不願脫開的。又基於目前是貪欲的時代,是充滿欲樂假相的時代,人們的樂顛倒心以所謂“幸福”的說詞來表現,實際充滿了欺誑。沒有對天界壞苦的認識,就很難看破這些。正是由於眾生難以看破以欲天為代表的高級快樂,所以佛在《念處經》裡用最大篇幅來解釋欲天的樂,目的就是為了我們能引生出離心,否則沒辦法摧毀人們的樂執。因此,天界這部分內容在《念處經》裡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沒學《念處經》時,還不是特別清楚壞苦的情況。儘管有推理,有法則上的認定,以及結合人道的一些想法,也得了很大利益,但自從看到《念處經》裡對天界的解說以後,才感覺視野一下子變得非常寬廣。像這樣,看了非常多的高級世界從頭到尾的事,經驗老道的人自然就認識了壞苦。這本來蠻抽象的,要有一定的觀察力才能摸到壞苦的內涵,行苦就更難了,但是學了《念處經》,詳細了解了天界一層一層的狀況,經過多次以後,大多數人基本都變得經驗老道了,都知道樂是怎麼回事。不必學抽象的理論就基本明白壞苦了。再把法則、綱領拿出來,一下子就透了,馬上會出現觀念,成為終生不變的定解。之後無論這個世界怎麼花樣翻新,出現多麼誘人的慾塵境界,所謂新的概念、理念,幸福感、快樂感等等,面對這些時絲毫不上當,一心想要出離。所以我認為,學習天界的事是了解壞苦的最好材料。如果還能深入下去,對於行苦也能很快了達,乃至全盤通達輪迴苦。經過這個過程,基本有了苦諦的定解,解脫道的道基就建立起來了。

通過學《念處經》,才真正認識到人超過天。跟天界樂一比較就知道,人的樂很少,沒有那麼重的慾樂讓人分心、放逸,所以人好修道,叫做“有暇”。學了《念處經》以後,會非常清楚人在六道中的位置和他的境界相。看到下面是黑世界、苦世界,太苦了,上面是樂世界、白世界,太樂了,中間的人道不苦不樂、苦樂夾雜。而且看到,在短暫的一生中,因緣組合得恰好能讓心住在法道上,修真實聖法,所以人道最可貴。人的心識狀態不是太苦,逼得沒辦法修,也不是太樂,放逸得沒辦法修,而是處在不苦不樂的中間狀態,這個狀態很安閒,恰好能趣入法道。因為法是很深細的,沒有福德因緣就契入不了,而這種能契入的狀態就叫“閒暇”。這樣比較後,馬上知道人身在六趣身中最寶貴,會引起這個大觀念,從而百倍珍惜這次機會。所以,學了《念處經》,把六道上下狀況結合起來觀察,就突顯出人​​道的可貴,知道要珍惜暇滿,這也是促進暇滿觀念的極大助緣。


十二字教導的涵義

一般人認為:我們學的是修心引導,須要看這麼厚的書嗎?

宗大師說了十二個字:“定須觀閱,數數觀閱,數數思維”。所以這是絕不可少的。不但要看,還要數數地看;不但要數數看,還要對這個內容數數思維。

有人認為這句話跟前面沒關係,不屬於本修法的內容。

這純屬誤解。本論是攝集佛語的修心法要,是把修行的綱宗、要點、訣竅合在一部論裡,不可能把整部《念處經》那麼多內容放在裡面,但要知道,凡是論中提到的要求都屬於修學本法必須做到的。這裡說,要對《念處經》再三閱讀、思維,這正是本修法極大的重點。在思維惡趣苦中,為了含攝深廣兩軌,引用了《瑜伽師地論》、《親友書》等論典講到的修心要點,而它的具體內涵就在《念處經》裡。如果不學《念處經》,對這部分修法就無法產生深刻的認識,從而內化成心中的觀念,而且直接影響到後面的歸依、業果、出離心、大悲心等的修持。沒有這部分基礎,就像一座大廈沒有地基,也就無法建構了。因此,宗大師說“定須”的意思是閱讀、思維《念處經》在修心時必不可缺。


又有人認為:我們要的是簡單速成的法。

當然也有極特殊的修行人,由於前世有過串習、修持,稍微觸到一點就有很大覺受,但不能期望這可以普遍到一切人。尤其現在這個時代,反觀自心就知道,是不是看幾頁講惡趣苦的書,就馬上有極大的恐懼感,感覺問題嚴重,要從惡趣脫出呢?如果看幾頁書就發生了這種覺受,那當然可以往下修,因為前世有過積累,一遇緣就會出來;但如果觸到這些內容時內心絲毫不觸動,不感覺害怕,也沒想到自己會墮惡趣或者須要歸依等等,那證明完全不足。

任何修心都要靠因、靠很多前行的緣起、各種聞熏思維才可能發展,如果一開始不注重在這上培養,那就畢竟缺乏成長的因素。從緣起上看,《念處經》是引生怖畏惡趣,從而斷惡行善、歸依、生出離心等最好、最重要的著作。無因不能成就果的緣故,宗大師說一定要去看;因不夠,決定無法達成修量或發展內心,所以要數數觀閱,不是一次兩次,次數要非常多;不但要觀閱,而且要把看到的內容放在自身上數數思維,這樣才有定解,才能跟歸依以上的法銜接得上,否則完全脫鉤,變成學知識了。


特別需要講聞

按今天的情況來講,宗大師的十二字教導還要再加十二字“定須講聞,數數講聞,數數思維”。什麼原因呢?因為時代不同了,古代譯本相當好,能傳佛的心意。古人的心是細的,很安靜,語言很濃縮;今天的人心是粗的,又很浮躁、散亂,頻率搭不上,不講就有非常大的障礙,幾乎讀不進去。

為什麼呢?這有很多難度,一是文字上的難度,二是義理上的難度,三是聯繫到自身上的難度,四是長期堅持的難度,五是專注的難度。假使沒人幫助,就基本完成不了,哪個環節卡住了都無法完成。或者勉強去看,效果也很差。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人講,一千個人裡面幾乎找不到一個能深入看下去。就算比較有意樂的人,如果沒人講,光是自己看,最開始還有善心、有熱情,但看下去腦子裡一片空白,最後就很悶地退下來了。再者,現在人追求感覺,很難在這麼細的地方長期用心,安靜下來一點一點去體會。人的心急躁、短視、膚淺,沒有當場直接的感覺,就不會再看下去了。這是在因緣上沒契合所導致的。

相反,如果組織好了講下去,一千個人裡幾百人都能看下去、能受益,而且會延伸出往後長期的效果。又有輾轉傳播的效果。什麼原因呢?因為聽的時候,隨著一句句經文,心就安下來了,能細細地品味經文的涵義。經過一次受熏後,很多難關就打開了,文字義理都清晰了、熟悉了,能很快貫通。一開始大概要用一個星期來過渡,快的兩三天過渡完,之後就能順利進入。所以,如果有講有聽,一大批人都能帶得起來。講的時候,由一個人先做好這個工作,把難的文句都解決。至於細的義理方面,就像母親把食物嚼細了餵嬰兒一樣,讓大家一點點接受、持住,這樣嚼過以後就容易消化、吸收了,修行的身體會開始逐漸地長好。

這是一個大部頭,裡面有很多環節,我們現在的因緣這麼欠缺,底子這麼薄、心力這麼弱,如果沒有人講,我感覺基本都停在空話上。再者,今天也不可能找到新的白話譯本,假使有人去做也不可能翻得比古文好。什麼原因呢?古譯師的心很安,他們處在那種頻率上,我們只要靜下來馬上就能接到。只不過由於今古文字的轉變,現在人多了一重難關,但只要帶進去幾次,以後決定沒問題,法很容易就能入心,能很快接到經中文字的義理。所以要知道,通過帶講,一次一次地聽,不需要多少次,就開始能進入到這部極大的基礎佛典當中,由此就奠定了下士以上修持的地基。

講不講有什麼差別呢?如果不講,這個項目就基本成了空白,只是口頭空話。如果讓人自己看下去,像剛才說的,一千個人裡很難找到一兩個。因為這裡有上千個環節,一般人基本無法貫徹下去。而且,自己的心力弱,看到頭腦發木後就很難再看第二遍,很難有心力堅持。又沒人從旁邊去幫,心一下子就散到了別的地方,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達成。


有人想:是不是不這樣學會更快?我不去學這麼大一部經就佔便宜、更快速了呢?

要知道,任何修道都要經過培養,要積聚很多因緣才能逐漸達成觀念的轉變。如果缺少這個基礎,那就像建大廈缺地基一樣,後面一層一層都建不起來。從最近的來看,趣入聖教之門的是歸依,這是最基本的修法,它的動機起碼要真正害怕惡趣苦,否則就不會誠心去歸依,所謂的歸依就成學知識了。一開始的動機、想歸依的心沒發展出來,那後面全是學知識。譬如只有認為“我有病,我想去看病”,才有契合醫生治療的因緣,否則說多少藥方都跟你無關。同樣,只有感覺惡趣很苦,害怕了,才有真正想歸依的動機,才真正起了歸依,這以後才會誠心地祈求三寶,跟三寶學,否則學多少都是學知識,與佛法無關。

如果講了,大家學後效果會很明顯。譬如給不識字的老母親講,從三惡趣開始一點一點講,幾百頁的東西基本都能懂。懂了以後有什麼效果呢?她會害怕,會抓緊念佛,精進力馬上就出來了,她知道沒有第二條路。或者給老父親講,他聽後雖然沒說什麼,但會發現他修行的主動性不一樣了,他感覺要趕緊修,否則沒辦法,唯一要要靠佛、靠往生法。其實這是很樸實的道理,就是懂了惡趣苦而有了歸依的動機,想到必須歸向佛,否則結局非常危險,一定會墮落,這時精進力就馬上出來了。又譬如我是一個法師,沒學這部法時,我的心不老實、不害怕,講法時可能會說得高高大大的,但是,學了《念處經》,真正了解惡趣苦以後,就開始害怕了,想到做錯了就要掉下去,就開始不敢亂來。相反,假使不講,連高級知識分子都看不下去,無法完成那麼漫長、具體的過程,從中提取出正見,發生修心上的量。所以,如果講的話,不識字的老母親都馬上能懂、能受益;不講的話,連博士也不得利益,他憑自己沒辦法堅持下去。這個時代的普遍狀況就是如此。

我們從現在起開始倡導,從前到後一個軌道講下去,我想成百上千的人都能很快趨入。這部經裡從惡趣到三十三天之間有很多頁內容,中間《生死品》裡的部分內容,初學者還難以相應。譬如觀察五蘊、四大的體性,根塵相對時怎麼離貪,以及對生死苦的抉擇等等,有一些較細的內容,但也不多。我們處理時,為了弘揚這部經,這部分法是需要的,整個講下來後,大家會感覺只要有一個人帶頭,這件事是可以做到的,沒什麼障礙。但分別處理時,針對智力程度不高,難以體會深細義理的人來說,可以先擺開不去管它,這也無傷大體。有了前面十善業道的內容,之後就進入到三惡趣苦,一直到天界樂之間,我想基本沒什麼問題,這些是最好講、最好傳播,也是初學者最容易得利益的地方。

再從它的傳播來看,譬如這麼講下去後,除了難點外,絕大多數內容決定能夠趨入。無非是說造惡有什麼果報,在惡趣裡有什麼遭遇等等,這是誰都能聽懂的。而且三根普被,任何人在這個時代都普遍缺乏這個教育,從小熏習邪見,認為沒有業果,沒有前後世,沒有惡趣。學了這個以後,他會開始意識到這極其重要,發現過去認為沒有前後世、沒有業果等是極惡劣的邪見,竟然一直在否認這麼大的事實,他會開始意識到正見在哪裡。其次他會害怕,一檢查起來,所造的基本都是惡趣的因。之後會策發精進,知道要趕緊修行,懺悔、積資,否則忽然死掉就墮下去了。再者會注重修心,不會浮在知識表面、口頭言說上。之後他開始有了基礎,惡趣苦的勝解對於建立上上道來說必不可少。而且開始有了歸依,會往法道上走等等。

它擴展、蔓延的情形如何呢?譬如,這樣講下去連小學生都能懂,不識字的人也會重複很多,也會向人們宣告這種觀念,識字的人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講。在家庭裡,稍有一點能力的人都可以充當講師,可以給父母宣講、給兒女宣講、給朋友宣講等等。這是佛法裡最基本、最重要的觀念,沒有這個必定無法發展道心。再往上走,說得不好聽,佛法最終都成了口頭言說,成了知識的炫耀,像在世間作學問一樣,根本沒辦法入道。

對普通人來說,一個人要解決這些非常困難。譬如沒學好古文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查字典也無法領會,而且古文裡沒標點,可能連句號逗號都分不清,不知道怎麼斷句;再者佛學水平不夠,古文的這句話在講什麼心態、要表達什麼都體會不到等等,處處有“攔路虎”,所以這件事就沒法解決,前面一擋住,後面就發展不下去。如果有人講就快得多了。文字關過了,義理關過了,連接關過了,還有大家共同學習的氛圍,過不了多久就能過渡過去,之後熟悉了、歡喜了、覺得重要了,心態馬上發生轉變,這樣大多數人都可以進去。所以,這樣一種倡導、一個帶領非常重要。

再要打消大家的顧慮。學的時候一開始會覺得難、不適應,跟自己的習氣不相合,感覺頭濛濛的,或者以習氣不願看這些、面對這些等等,但這只是暫時現象,經過一周左右就會適應,可以入軌了。可以說,這部經在文字義理上沒有大的問題,雖然中間一小部分有點難,但就像走一條很長的路,車子開到中間有點困難,然而前後都可以長驅直入,可以放心地跟著走下去。中間那一部分也不會成為障難,甚至越過去或簡單聽下去就可以,到後面會逐步發生認識。


還有人想:我們學這麼厚的書是不是慢了?

到底是慢還是快,關鍵看自心是否成長。沒學這個的時候,心基本是空的,談不上快,因為上上的心發展不出,道心起不來,沒有出離心,也不畏懼因果,不去斷惡行善,那基本上就脫空了;如果能盡力去學它,那心裡就有了基礎,知道自己現在處在哪裡。像我就有這個感受,過去看宗大師這句話視若無睹,看了好像沒看一樣,只是念宗大師的教誡令,跟自己沒什麼關係。但實際上,這才真正延緩了速度,使得道上根本建不起來,一路都待在很膚淺的地方。後來發現,上面教導我們幹什麼,就老老實實地去幹,這樣腳踏實地,才真正有了發展內心的機會,有了在道上成長的養料,看了以後,感受、心情大不一樣。而且,要多次去講。經過再三地講聞熏習,會發現原來理解的東西開始熟悉了,之後進一步消化,就會感覺都是在說自己,感覺整個情景非常真實,會越來越加深觀念,這就是需要反复講聞、思維的原因所在。

總之,道的基礎在下面,首先要明白苦、害怕苦,知道將來的危險性,知道來世往下墮是什麼情況,之後自心才可能轉到下士中來。否則,不認識苦就入不了下士道,連想離苦得樂的動機都沒有,就不會以這種心而歸依,也不會真正斷惡行善,一切都只是口頭,那的確什麼進展也不會有。相反,有了這個基礎,往後一級一級都能建得起來,所以不是慢了,反而是快了很多。

我有這個體會,相信大家學了也會有這個體會。講過聽過以後,再看就很熟悉,能夠深入理解、受持,心開始跟這個法逐漸相應。我們一輩子不會學很多東西,其中《念處經》是不能不學的大根本,缺了這個就真的缺了地基。宗大師唯一在學《念處經》上再三強調,可見它的重要。其他可以不學,但最根本的東西不能沒有。前面說過,有幾個要點在我們一生中特別重要:苦諦、因果、出離、菩提心、空性等,沒有這些就沒辦法成長。不是說了嗎?修行的生命就像一個身體,上面有頭、有內臟、有手腳等,而《念處經》就好比非常重要的內臟,沒有這個,修行的軀體怎麼運行呢?所以,要盡快把它納入,不是可學可不學,否則宗大師不會唯一強調這部經,而且,用十分肯定的語氣說“定須”,就是必不可缺,又說“數數”,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稍稍來一下,又說“數數思維”,表示必須納入內心。

再者要知道,把這部經納入心中,之後修行的軀體就開始生長了,你跟別人根本不一樣,跟自己以前也不一樣。這才是真正在修苦上落實了,有了內涵,長成修行軀體的血肉骨骼,之後它會貫穿我們的一生。有了苦的觀念,反复熏習過那些具體場景,有了幾十倍、上百倍的量,再想到惡趣苦就開始害怕了。碰到什麼事自然會想:造惡是有後果的,要墮惡趣,甚至墮入無間地獄。這時才害怕、才不敢,才治得掉任性妄為、自由主義的毛病。像這樣,由於很好地學了《念處經》,心中納入了苦的觀念,才開始有所謂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才有謹慎斷惡行善,才使自己的一生開始沿因果路線走了,有這麼重大的意義。


開講《念處經》的安排

下面是開講《念處經》的安排。本來要早一點講,由於各種原因拖到現在,但現在看來要作一點轉變。按照原先的進度,到這個時候,很多苦都應該認識到了,然後接到歸依上就很容易上路,歸依的真實動機會起,這是最起碼的。我們不必奢談很高,可以說大多數人並沒有基本的歸依動機,所謂的歸依只是念文句,內心真實的動機、真實的歸依是沒有的。譬如說“我們要迴向出世間”,口頭說誰都會,但迴向心起的時候,實際全是往世間法裡走,是這麼難,可見心是要培養的。

基於這種原因,我們學《念處經》要立即上路。就我自身來講,如果沒有很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佛語指示,對一個個場面身臨其境般地去認定它、相信它、肯定它,那最多只是擅長推理,知道各種理趣,推得也相當好,但實際是抽象的、空洞的。對自身發起道上的情操、出離輪迴的意樂,還是缺乏很多資生的土壤、營養素,是不夠的。這也是真實的話。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5172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