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06 05:50:23瀏覽657|回應1|推薦5 | |
初識哈姆雷特機器 說起來對於海納穆勒的哈姆雷特機器這個文本,我應該不能算陌生了。今年六月牯嶺街小劇場展出的《(劇場的)博物館 / 哈姆雷特機器》應該算是我對於海納穆勒和《哈姆雷特機器》的第一纇接觸,當時我選了一張共產黨的照片(詳細的我記不得了)然後我選的卡片是"享有特權的處女"。回想起來,那個當下只是玩心大作,對於它所要闡發的概念,我可以說是完全忽略(雖然有發說明的單子),最後我還是找到了英文版本的劇本,努力拜讀了一番...... HAMLET Head in his hands: I want to be a woman. Hamlet puts on Ophelia's clothes, Ophelia paints a whore's mask on him, Claudius, now Hamlet's father, laughs soundlessly, Ophelia offers Hamlet her hand to be kissed and steps with Claudius/Hamlet Father back into the coffin...... 這段台詞給我一個很強烈的畫面,當Hamlet對Ophelia說:「我想成為女人!」那是怎樣的詭譎,怎樣的情緒?還有Claudius的加入交織出一個天大的笑話。我覺得這樣處理Hamlet對於Ophelia的情感很有趣,Ophelia的死也是Hamlet復仇的動機嗎?我是想說,海納穆勒竟然讓Ophelia和Claudius一同走入棺材。在這之前,Ophelia只有為Hamlet畫了面具以及給他穿自己的衣服。再來又出現「Madonna with breastcancer」這樣的語言,因為照英文版的上面寫的,這是創作於1979年的劇作。而這個段落的最後一句話竟然是: The breast-cancer shines like a sun. 到底可以是什麼意思? 怎麼能不看《哈奈馬仙之hamlet b.》? 看這檔戲,其實在時間上有一點勉強,期中考是在11/26(五)和11/29(一)而我選擇在星期五只考完一半的情況下,殺到台北,看這齣戲。但是怎麼能不看《哈奈馬仙之hamlet b.》?香港的前進進和台灣的莫比斯的合作,結合中港台三地的戲劇人,卡司這樣堅強,怎麼能不看哈奈馬仙之hamlet b.? 我很愛在便利商店點那個售票的系統,很可惜,這齣戲的票房好像不太理想。其實這次整個新點子劇展的票都賣得不太好的樣子,不知道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去年我去看《掘夢人》的時候,我在十月就得買票了,前兩三個禮拜就都沒票了。是不是因為最近小劇場展演太多了,觀眾分散?還是這次沒有一個整體的主題呢?不過我想這樣的票房倒是很契合這齣戲要探討的議題吧?導演陳炳釗說:「文化消費是出路,還是不歸路? 這是個關乎生存還是死亡的思考。」 在我看來,任何的消費行為都只是一個管道,而不是目的。對於文化消費,我會把它單純的解釋為接觸藝術的途徑,是創作者和觀眾的一個契約的履行,最重要的是讓創作者不至流落街頭,甚至三餐不繼。在我看這齣戲以前,我認為:文化消費當然是出路。 探/嘆hamlet b. 因為段考,學校沒輔導課,我下午四點半搭上客運,六點半到達台北,我沒遲到了,算是很早進去的觀眾,我選擇了第三排正中間的位置。舞台由上下左右四個白色框框構成,我又看到觀眾席出現在天幕上,我的直覺告訴我:是周東彥老師,果然是。天花板上懸吊著一個只穿一件群子黑色模特兒。整個舞台給我一個感覺像是立體的生日賀卡,但是這樣的結構其實也是似曾相識。而在第一排觀眾席的前面擺了一把西洋劍,天幕的前面有一個長型的會議桌上面只有一個收音麥克風,真的很長但只有四個柱子,看起來怪脆弱的。 開場,四位穿著近似制服的演員來了,他們正在開會或是播報新聞,我猜,他們輪流說出Hamlet再演出第一百場時卻不見了...... 這四個人卻是以一種有一點疏離的陳述這一件事,如果照著《破報‧復刊637號》上的文章,這四種角度分別是:『創作者、文創產業CEO、消費者、海納穆勒』。這樣多層次的思辯,讓我好像看到政論節目,不過沒那麼低俗;記得有一次看公視的《有話好說》(我最喜歡的政論節目,有質感的),他們的主題也是文創產業,有一個專業人士提出一個論點:「文創產業和文化應該要分開來看,文創產業應該要扶強扶大,而文化事業應該要扶小扶多,政府應該要針對這二者設立不同的政府部門......。」我想我還深陷在「產業」的泥淖中吧。 整出戲分成五大幕,第一幕是〈我不是哈姆雷特〉,第二幕是〈我是奧菲麗亞〉,第三幕是〈抵抗行動〉,第四幕是〈我們在移動往分岔的路上〉,第五幕是〈冰層底下〉。故事線條主要是繞著Hamlet和Ophelia的愛情故事。 我們知道在Hamletmachine,第一句台詞是:I was Hamlet. 我每次都會想說:THEN WHO AM I RIGHT NOW?而在原著的第四幕〈PEST IN BUDA BATTLE OF GREENLAND〉中HAMLET-ACTOR終於說出:「I'm not Hamlet. I play no role anymore. My words have nothing more to say to me......」Hamlet對於自身的存在發出了最大的疑問,這是沒有人能夠承受疑惑。當「To be or not to be」這樣的名句只剩下「To『b』or not to『b』」我們的Hamlet b. 只是「Hamlet a~z 」二十六個其中之一,身為一個藝術家,如何能夠承受自己存在的價值竟是如此被操弄?當他說:「我不是哈姆雷特」旁邊的四人卻持續給他催眠著:「你是哈姆雷特。」Ophelia 出現了,她拿著紅色Hamlet b.包,在大螢幕(右邊的框框)上購買Hamlet 演出的票「請重複以下動(為什麼突然出現Michael的動作?莫非他也是文化消費的犧牲者,沒錯,他是。)確認」真是太神奇了!此刻海納幕勒和他的打字機出現了。 第二幕〈我是奧菲麗亞〉,一開始是粱菲倚從那個很長的桌子的一邊拿出紅色的裙子,和遮半臉的面具,演起了奧菲麗亞,她問海納幕勒:「你真的認為女人比男人更能夠改變歷史嗎?」然後這裙子又變成了袈裟,她變成了喇嘛,做了幾個不算標準的大禮拜(請注意,雙手合十的時候,要保持中間空心,觀想手持摩尼寶供養諸佛菩薩!)Ophelia 來到了青海玉樹的火車站,急著要前往哈奈馬仙的戲劇城,觀賞第一百場哈姆雷特,向剛才的喇嘛問路,這可費了好番功夫,因為有場暴風雪呀。同志!開發大西北!Ophelia還是跳上了車廂,螢幕上正下著雪,但是雪下的方向是往上飄!真是太有趣。「唇間殘雪,ON THE LIPS SNOW」多美的句子,感謝自己懂得中文,可以領略這樣的詞藻,這樣美的翻譯。這樣冷的天,這樣熱的心,哈姆雷特我來了。 搬來了冰塊,進入第三幕〈抵抗行動〉,這是整齣戲我最喜歡的一段。全球暖化到了一個境界,但是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當Hamlet要演譯一個行為藝術,Ophelia卻奔過來,趴在冰塊上,嚷嚷者我要買這冰塊,但是Hamlet說這是不能賣的,這是藝術品。最後Hamlet要送她,她卻硬要用買的。兩個人的姻緣如是促成。金草(我覺得他就是文創產業CEO)出現,講解「草尼馬」的消費心態,好可怕的資本家,難道我們都活在這些過度包裝的謊言底下?Ophelia又來到很像IBON的大型觸控螢幕前,她要去看哈姆雷特。回到Hamlet去試鏡,他在談話中提及他以前從事的行為藝術,他說他不相信戲劇,他提到他的行動。除了冰塊。最令人開懷的就是:拿著公平交易的咖啡豆和泡咖啡的器材走進星巴克,想要給這個環境一點『衝擊』,結果是他自己被衝擊到了。激起我也想試,去試著給他們一些衝擊。還有試鏡的鏡頭叫Hamlet表演憤怒,而Hamlet生氣的說:「你沒有辦法叫我憤怒我就憤怒,因為我不是機器!」這個對白不僅呼應了Hamletmachine的文本概念,也點出了藝術家倔強而幽默的本質,不用包裝。Is that angry enough? 來到了第四幕〈我們在移動往分岔的路上〉,回到了冰冷的時期,哈奈馬仙同樣下著暴風雪,Ophelia看完戲走在路上遇見了Hamlet的人型機器人,並且把他帶回飯店。是不是因為沒電?他走音了。接下來,Hamlet和文創產業CEO比劍。Hamlet, you lose!藝術家如何能夠勝過這樣的攻擊?我們的CEO為我們講解「哈姆雷特的行銷計畫」。如果不是現場觀賞,很難描述演員的激情,讓你深陷在被欺瞞的恐懼中,我們面對資本的操弄都是無所遁逃的。就連海納幕勒都愛上了可口可樂。你想吃我的心嗎?剛做完解剖豬心的實驗,我要說不,謝了,很臭,你知道!你必須愛你所殺。會不會是在說我們消費者其實也是兇手,雖然我們深愛著藝術文化,也同時扼殺了無數的藝術。這段也處理了我最喜歡的那段台詞:「我想成為女人」,所有的男演員都表現出女性的符號,天花板原本掛著一個黑色的模特兒降了下來,白色的裙子為Hamlet穿上,開始了群魔亂舞的戲碼。倒是我想到近年來我們台灣社會對於多元性別的輕漫消費,令人難過。 第五幕〈冰層底下〉,Ophelia找到了Hamlet他們隔著冰層,展開了親密的接觸,他們終於結合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他們的結合並無造成任何英雄被美女解救出泥淖的情節,反而變得更加膚淺,他們不停的接受莫名其妙的訪問,且擺出一副令人不屑的架子。愛情也沒法解救他們脫離這樣的輪迴嗎?還是愛情讓他們墮落?最後,一桶血潑淋在冰上。幻滅? 對於存在,我已經不敢恭維 這是一齣探討藝術家生存或死亡的戲。看完這齣戲的我,還是只想把『消費』視為一個管道,一個引導觀眾進入劇場的、讓藝術家們不致餓死的管道。但我們依然要維持固有的倔,勿輕言向資方妥協。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資訊完全對等公開透明化,任何人都不要在被矇蔽。 我們的生命就像是正中午柏油路上的冰塊,一下子就會溶化,不復存在。我情願我是那最小塊的冰,情願瞬間消失在這個世界,也不願意被任何人拾起,我決心如此。「你要吃我的心嗎?」深掘金錢的內部意涵,是如此空洞,我們生存到底是為了什麼?或許只是為了達成某個循環、某種輪迴吧。 我對於台上那張長型的桌子很有好感,竟然有如此強大的支撐力。還有兩邊框框的使用,觸控螢幕、很像巨型IPAD或是IBON,不只是演員穿梭其中,我從沒想像過。事實上還是有一些小瑕疵,比方說:演員表現方面,我覺得有些戰戰兢兢;在第一幕裡面,我看到一兩次梁給其他三個演員使眼色,太明顯了。飾演海納幕勒的口條在後面來個大跳針,我感到十分可惜。還有服裝部分,我沒有辦法理解的是,為什麼幾乎是以「制服」概念來呈現,如果設定真的是四個不同的角度,在我看來是非常糢糊的,我只能分辨CEO和海納幕勒。還有兩三次螢幕上的字幕處理的有一些慢了。但是整體來說,這還是一齣很棒的戲。感謝莫比斯和前進進。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