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伊比鳩魯學派的老師 德謨克利特
2015/10/24 15:40:26瀏覽162|回應0|推薦0

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 School, 341年-前270年)伊比鳩魯的學說的主要宗旨就是,要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德謨克利特 Democritus,是原子論的創始者陸西帕斯(Leucippus)的學生,被認為是古希臘的百科全書,他對天文、地理、數學、物理有極其深入的探考,並對動植物的生長興趣甚濃,他是早期希臘自然哲學的頭號大師。

 

 

伊比鳩魯學派的老師  德謨克利特

micha 2015.10.18.

 

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 School, 341年-前270年)伊比鳩魯的學說的主要宗旨就是,要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伊比鳩魯在18歲時搬到雅典,之後曾去過中東,並在那裡受到德謨克利特哲學的影響。德謨克利特 Democritus,是原子論的創始者陸西帕斯(Leucippus)的學生,被認為是古希臘的百科全書,他對天文、地理、數學、物理有極其深入的探考,並對動植物的生長興趣甚濃,他是早期希臘自然哲學的頭號大師,由於他提出了「笑,是人神共有的特權」而被人們稱為「快樂的智者」。

陸西帕斯的言行、生活態度是學術界大師的基本模式,對一切知識與現象充滿好奇心,為了追求真理,廢寢忘食,一旦發現真理,就高興得不得了,財富、名聲、權位、女色遠遠比不上發現一個真理。

為什麼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的學術論文是全國最多的?因為他有德謨克利特與陸西帕斯的特質。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他31歲才赴美留學,那時翁啟惠已經發表35篇論文,因此成為第一位以全額獎學金直接進入MIT化學系攻讀博士的台灣學生。翁啟惠知道MIT化學系教授懷特賽茲(George Whitesides)正在研究酵素有機合成,將來可能可以應用在複雜分子(包括醣分子)的研究上,就決定跟著懷特賽茲,研究以酵素為主的新化學合成法。

翁啟惠到了MIT才真正確認自己的興趣,於是夜以繼日地工作,連假日都進實驗室。他說雖然當時身體感覺很疲倦,但心情卻很亢奮,希望趕快獲得成果;一旦有新發現,更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有人問德謨克利特:「追求財富是不是一件好事情?」德謨克利特回答說:「如果財富的欲望沒有滿足,這就比極端的貧窮更難堪,因為最強烈的欲望產生出最難當的需求。」

台灣絕大多數學者是寫不出學術論文與叫學生代寫學術論文的學閥,以及幫建商疏通環評、騙國科會錢的學者,這些學者都是慾望失控,對追求真理沒有信仰。台灣各公立大學學術地位遠遠比不上麻省理工學院,主因就是校長與教授們大都是以追求財富、權力為人生目標。

翁啟惠先在哈佛大學做了一年博士後研究,1983年到德州農工大學化學系擔任教職,繼續利用酵素合成複雜分子的研究,並將重心轉移到最複雜的醣分子合成上。他選擇進入這個領域純粹是因為「好奇」,因為他知道醣分子非常複雜,難以用人工的化學方法合成,但認為一定有生物方法可以合成;而且應該不只能合成天然存在的生物分子,也可以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分子。

德謨克利特說:在神秘事件前面,糊塗的人相信神靈,清醒的人依靠理性

翁啟惠利用當時剛問世的遺傳工程技術,將酵素的基因植入大腸桿菌,讓大腸桿菌產生特殊的酵素,並藉由改變此酵素的胺基酸序列,創造出新的酵素來合成非自然界的新分子。翁啟惠自認是化學家,然而遇到用化學做不到的事,他就結合化學與生物方法做出來。

由於醣分子的高度複雜性,科學家比較少花心力在上面,而專注於DNA、蛋白質的研究。但人體內有90%以上的蛋白質都和醣分子連接在一起,形成醣蛋白,翁啟惠認為其中一定有道理,只是還沒有人知道,於是他決定選擇醣分子做為研究題目,因為這是關鍵問題,只要解開謎團,就可以進入全新的領域。至於困難度,倒不是他在意的問題,他說研究工作面對的就是「未知」,「我的大部份研究都失敗,但總會有新方向出來,可以進行下一步研究。

翁啟惠在斯克里普斯研究院待了14年,逐漸解開醣分子的秘密。他發明的「一鍋式酵素反應」,是首次採用生物方法合成複雜的醣分子,而且到現在為止,仍是唯一可大量合成寡醣的方法。

人體細胞表面醣蛋白上的醣分子是寡醣,每一種寡醣中的各個單醣有其特殊連接方式,若連接方式錯誤,就無法成為正確的寡醣。自然界是用酵素讓單糖結合為寡糖,翁啟惠模仿天然的合成法,先徹底了解酵素與單醣之間的關聯性,然後找出適當酵素來活化單醣,再用另一種酵素將已活化的單醣連接起來,這樣只要將正確的單醣和酵素都放進一個鍋子裡,就可合成所需的寡醣。

觀察、模仿、學習和創新這四個思考步驟,是科學家的基本動作,德謨克利特就是如此生活。德謨克利特常常坐在石階上觀賞螞蟻和牧羊犬,有人問他為什麼對禽獸有那麼大的興致。德謨克利特說:「所有的人都是禽獸的學生,我們從蜘蛛的身上學會了紡織,從燕子身上學會了建築,從百靈鳥那裏學會了歌吟。」德謨克利特告誡人們的不只是尊重生命,還有謙遜與天真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3398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