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杭廷頓的基督教門羅主義
2009/01/02 18:21:08瀏覽496|回應1|推薦1

張曉風、余光中、陳芳明等支持古文運動的人,也類似一種門羅主義,排斥現代化、白話文、台灣特別文化,是一種大中國主義者。

 

文化評論1

門羅主義,原本是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主張以美洲為勢力範圍,抗拒歐洲勢力介入美洲事務。最近一次膾炙人口的對抗,是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當時美國傾全國之力,嚇阻前蘇聯將飛彈裝載到古巴。而所謂「基督教門羅主義」指的,便是一種防止非基督教文明入侵基督教的立場

自始杭廷頓就不認為第三世界需要與美國用同一種標準。早年他著名的理論之一,即認為第三世界的威權政府推動經濟發展比較有成效,因而不鼓勵非要按照歐美的標準進行民主化。

杭廷頓率先唱衰過民主化,他曾為文質問,世界上還會有新出現的民主國家嗎?十年後他卻發表第三波民主化,當時還來台灣替李登輝批判李光耀,文明衝突論也是在這段相對自信的期間醞釀完成的。在鞏固民主、資本主義基督教三位一體方面,文明衝突論與當時流行的民主和平論有共謀之處,後者指責衝突的責任總在不民主國家那一邊,因而不是政策問題,而是文明問題,並可推知,兩岸之間有文明衝突,責任在大陸。 

但杭廷頓並不主張積極推動文明衝突,他著眼的恐怕首先是被多元宗教與多元族群弄得好像快要四分五裂的美國公民文化,不過是一直等到文明衝突論發表大約十年後,他才具體透露一股不知「我們是誰」的焦慮。由此他進而體會文明之間很難真正融合,其中拉丁美洲、亞洲新移民與伊斯蘭宗教對美國文化的破壞,應該是令他難以釋懷的源頭。

這並不是杭廷頓獨有的情緒。美國民主黨的重要思想家亞瑟˙斯勒辛格也在文明衝突論發表的幾乎同一時間,對美國社會可能即將因為多種族與多宗教的紛擾而解體,憂心忡忡。

文明衝突論之後不久,杭廷頓以共同編輯之名背書了《文化很重要》這本暢銷著作,內容痛陳拉美與非洲文化阻撓現代化。眾人多注意到在文明衝突論中,伊斯蘭與儒教成為基督教終極對手,較少注意到他支持改造拉丁美洲與非洲的文化。而他所謂「文化很重要」的意思是,拉美文化是沒用的負擔,要有正確的現代化文化才能發展。與他合編這本書的那位先生,正是早年在杭廷頓唱衰民主同時,一度著書指控拉美文化心態落後的同一人。

從他開始對威權政府的容忍,到後來對民主化的意興闌珊,再到他反對美國試圖教化主要是儒教與伊斯蘭地區的異教徒,到最後他支持拉丁美洲與非洲的改造,並憂心美國的分裂,看出來他對於可以基督教化的地區基本上是被動接受的態度,對難以基督教化的地區則敬而遠之,不啻為某種基督教門羅主義。

美國要不要像儒教或伊斯蘭發動攻擊,不是理性問題,而是感性問題,在攻守之間,主張守的是機會主義,因為反正不可能徹底打贏,這種務實的計算有其理性。主張攻的是十字軍主義,常是曇花一現。杭廷頓基本上屬於守勢思維,但是他的文明衝突論與攻勢思維分享了同一種情感,所以被已故後殖民作家薩伊德批判為無知。論人數,薩伊德這樣的基督教徒當然是少數。【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石之瑜 蘋果1.1.2009摘要】

 

李鈞震:

1 張曉風、余光中、陳芳明等支持古文運動的人,也類似一種門羅主義,排斥現代化、白話文、台灣特別文化,是一種大中國主義者。

2 事實上,大學的各科系教科書,絕大多數是西方文化,中國文化所剩無幾。這是自由競爭的結果,是物競天擇的結果。強力的人為干預,只會讓中國文化死得更快。

3所有的學術都在競爭、演化,中國的骨董如果不加入競爭、演化,最後一定是放在博物館,只能看不能摸。

4要能有生命力競爭,一定要先抓到核心,孔孟思想的核心是「禮樂射御書數均衡、好學不倦」,現代的儒家知識分子,一定要精通:1憲法與行政法、2音樂與藝術、3各種運動、4各種競賽、5各國歷史宗教與時事、6科學與數學。

5一昧的排斥,解決不了問題,唯有提升國民的知識素質與水準,讓國民自然養成吸收新知、融和文化的生活習慣,國家的文化力量才能不斷衍化更新。

6沒有知識,對知識的吸收就慢,心胸會變狹窄、偏執。余光中活到一大把年紀,沒有發表過科學的學術論文,可見得,完全不了解儒家的核心思想,但是會想像自己有。

7孔子如果活在現代,一定精通科學、量子力學、音樂作曲。一定認為古文運動者非常愚蠢,他一定把四書五經全部翻譯成白話文,寫白話文的社會學論述來教育社會大眾,尊崇人權、排斥獨裁、信守承諾、絕不跳票,親自指揮交響樂團來教化百姓,與政敵一起推動生物科技、發展光電產業、注重環保、降低人口。

8孔子與門徒,一定會熱心研究學習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武士道、希臘哲學、貝多芬、尼采、馬克斯、愛因斯坦、哈柏瑪斯等等,吸收各種文化優點,絕對不會畫地自限。

9美國最大的問題之一,基督教的牧師不好學,沒有知識水準;導致社會大眾不好學、文化吸收能力差,所以多元文化沒有辦法融和,導致文明的衝突。這也是余光中支持者的致命傷。

10 讀杭廷頓作品的人,一定要先有一個看法,杭廷頓是針對美國的社會現狀來發表論文,如果要把他的觀念應用在自己的地區,一定要先比較美國社會與自己的處境之間的差異,不然就會牛頭不對馬嘴。例如台灣有許多胡適的支持者,反對白話文,這就是牛頭不對馬嘴。

11 胡適是五四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張科學與民主、實證主義。因此,胡適的信徒一定要堅持民主、研究科學、身體力行。現在台灣有哪一個五四運動的支持者,在寫科學學術論文、推動民主?因此,余光中100%不是五四運動的支持者,誰敢否認?

12 杭廷頓對美國社會的批判,一定是因為他看見美國人「喜新厭舊、追求時髦、文化深度淺薄」的狀況,擔憂自己的國民紮根不夠,就受到不良文化的影響,因此,提出了門羅主義。但是,像日本那個保守謹慎的國家,吸收外來文化的速度比較緩慢,就絕對不該學習門羅主義,應該要多元開放,多多接受刺激、衝突。

13 沒有一個人有辦法貫通所有的學術。杭廷頓也是站在自己的學術立場,試圖去解決社會的問題,他當然需要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的挑戰,這樣子世界才會變得美好。杭廷頓有堅持過自己的理論絕對正確嗎?沒有!杭廷頓一定喜歡薩依德,他們二人的理論剛好可以為這個世界做互補的作用。

14 一位真正的大師,並不喜歡別人吹捧他、崇拜他,他反而喜歡別人挑戰他的看法,他從別人的挑戰中找到自己的盲點,來修正自己的理論,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真正的大師是喜歡理論有所衝突的,這樣子的生活比較有趣,文明才會進步。

15 大師做事情,不是在討好某些人,而是在刺激社會大眾的思想,產生獨立的思考,去思索自己的問題;大師同時也在顧慮,社會彼此之間的競爭,但是又要彼此互相平衡力量,這樣子才有進步,才不會因為衝動而造成悲劇。杭廷頓為李登輝站台,批評新加坡,其實主要的目的,還是希望能夠刺激中國與美國有深刻的反省。

16 馬英九的哈佛大學指導教授是孔傑榮,他是不是大師?如果他喜歡結交權貴,跟權貴交際應酬,那麼他絕對不是大師;如果他一聽到有人批評他,批評得有道理,他就會歡天喜地來求教,並且推薦他進哈佛讀書、做研究,他就是大師,不是嗎?

17 石之瑜,是不是大師?李嗣涔認為呢?

18 台灣大學的上課方式,絕大多數還是教授台上講課,學生乖乖聽話的上課模式,這就是填鴨式教育,也不可能培養出大師,更會埋沒天才學生。教授,如果習慣上課當中,跟學生自由地討論問題,而不會情緒失控,這樣子台大才會有許多大師級的人物出現。

19 事實上,李遠哲也不算真正的大師,台大的教授們應該要有志氣,要超越李遠哲的學術成就,石之瑜加油吧!

20 台灣有許多大學的教授,非常地沒有志氣,他們非常喜歡批判阿扁,事實上,阿扁並不是國際知名學者,批判他沒有太多的價值,何況國會一直是國民黨一黨獨大,並不缺監督的人,如果阿扁犯法,也有檢察官會去挑他的毛病。

21 但是,我們極少看到台大的教授去挑戰中研院院士的學術論文,石之瑜就沒有挑戰過朱敬一,因此,自己的知識水準就無法提升,無法突破思考界限,顯現的是一種沒有志氣、沒有勇氣的老學究。

22 台灣為什麼社會大眾支持獨立的人越來越多?主因就是,統派的學者知識水準不足,挑戰獨派學者的勇氣不足。事實上,應該要有許多統一論的論述出現才對,但是,每個統派學者都跟龜孫子一樣。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2528984

 回應文章

阿楨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7/02 08:27

    威權主義:邏輯邪37/66

在這啥權威都已不存在的後現代民粹時代

還奢談什麼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

會被霉體銘手酩嘴政剋/邪者磚家叫獸

尤其鄉民屌絲憤青糞青噴子所嘲笑

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還會依理性專業事實,來戲(謔評)論上述理盲又濫情者如下呢:

  政治行為論認為政治現代化就是要從傳統社會發展到現代社會,其間因結構分化、次級體系的自主性、和文化的世俗化;大眾參與的擴張、政治系統能力增強、政治組識結構化、功能專業化;都市化和工業化提供了公平的財富分配、龐大的大眾、高識字率、普及的教育和高效率的政府;開放的現代性格,所以有了穩定的民主政治發展。

  上述到Huntington的《轉變中社會的秩序》(1968)有了決定性的轉變。杭氏研究主題是政治衰退而非政治發展。衰退之因在社會變遷太快,而政治制度發展又太慢。於是現代化(含都市化、識字率、教育、工業化、大眾傳播)喚起了人民的政治意識,腐蝕了傳統政治權威和制度的根基,使建立新且合法有效的政治組識和制度,變得複雜且艱難,結果政治不安和紊亂。

  杭氏論斷獲得三個時代和三組對照之證實(廿世紀6、70年代政變內戰頻繁的第三世界vs威權統治的亞洲四小龍;廿世紀8、90年代第三波民主化下社政經軍皆崩解的蘇東vs集權統治下社政經軍皆穩定的中共;廿一世紀初第四波民主化下政變內戰頻繁的中東vs威權統治下崛起的中國)。但吾人不要誤以為杭氏是個前後一致的學者,冷戰後,在《第三波》時他樂觀地認為應在非西方地區推動民主,但到《文明衝突論》時則悲觀地認為不可,而只能遏制儒家文明(中共)與回教文明(中東、東南亞)、以保護西方民主及耶教文明。凡此種種可知,杭氏其實是美國主義者,之前有見於美國盟友大多因急於現代化而陷於紊亂,相對地社會主義國家則穩定,為美國利益故強調秩序。冷戰之後,民主自由的要求瓦解了蘇東,繼經濟現代化後民主化有成的台灣和南韓等,又成為杭氏用以對付中共、北韓、新加坡等對美帝不滿者的棋子。由此可知後進國一定要從自己出發,找到適合自己可大可久的發展之道,而非隨著他人節拍起舞,不然將亡國!

  當然政治制度建立應具備適應性、繁複性,自主性、和凝結性,別因太過於重視秩序和衰退,而忽略了表面看來秩序良好、凝結力高的國家如共產和伊斯蘭國家,其危機正是太過極權僵化,以致問題爆發,結構即瓦解。這也是新加坡和中共的威權統治能否像台韓轉型到民主而又不陷民粹之關鍵!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43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