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廠還不是最難搞?台積電去這裡恐更慘痛苦原因曝光
2023/08/06 21:24:23瀏覽179|回應0|推薦0

由於國情、民族性不同,台積電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遇到不小挑戰,日前更遭到當地工會批評,將量產時間延期1年的原因歸咎於,當地有經驗的勞動力不足,是為了引起低廉外籍勞工的藉口。

 

The Best of Romantic Pian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ZTAt6-O8E

 

【摘要2023.8.5..中時】由於國情、民族性不同,台積電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遇到不小挑戰,日前更遭到當地工會批評,將量產時間延期1年的原因歸咎於,當地有經驗的勞動力不足,是為了引起低廉外籍勞工的藉口;財經專家黃世聰提醒,台積電未來若要到德國設廠,應該爭取更多的經費,因為德國的工會相當強硬,會遇到跟美國廠一樣的問題。

台積電積極布局海外,除了在美國與日本設立新廠之外,預計將赴德國設廠,董事長劉德音也在6月的股東會上表示,持續與德國政府討論補助金額,希望不要設下條件,此舉顯示,官方雖然尚未宣布赴德國設廠及相關細節,但似乎已經有雛形出現。

事實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早就提醒,美國要發展晶圓製造在地化不可能會成功,因為生產成本高且供應鏈不完整。張忠謀也透過一個例子來說明想法,如果半夜設備出問題,值班的台灣工程師馬上就能處理,但美國可能要等到隔天早上才會處理,一來一往就出現落差。

 

全面搶奪中國電子製造業印度宣佈限制電腦設備相關產品進口【摘要2023.8.5..中時】繼此前以「逃稅」為由打壓中國智慧手機廠商之後,最近印度政府變本加厲,再將矛頭指向了中國製造的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等產品。印度外貿總局3日宣佈,為推動印度本土製造業發展,即日起限制屬於HSN 8741類目下的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伺服器等電子設備進口,除非獲政府許可,否則不准進口。

由於這些產品大多數都在中國生產,印度此舉被視為全面搶奪中國電子代工業的衝鋒號。據《芯智訊》報導,印度對外貿易總局機構表示,被指定為「資本貨物」的某些類型的電腦,如數控機床、核磁共振儀等設備自帶的控制電腦,不受此規定限制。同時,也提供了一些個人採購相關的豁免。

印度方面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持續通過提高對於包括智慧手機、PC等各類整機產品的進口關稅,來迫使相關廠商選擇進口零部件到印度當地進行組裝製造。與此同時,印度政府也持續通過相關激勵政策,來吸引整機品牌廠商在當地投資建廠。這種「胡蘿蔔+大棒」的策略十分奏效,短短數年時間,就成功幫助印度本土建立起了相對完整的智慧手機產業鏈。

不過,相比之下,當地的PC製造業的增長則相對較小。為此,印度政府在2021 年就批准了規模約735 億盧比的激勵計畫,同時政府的公共採購也將偏向在當地製造的企業。今年5月又推出財政激勵計畫,以吸引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和其他電子設備硬體製造商遷往印度生產,但是這些措施效果並不明顯。

報導說,既然提高關稅、提供激勵政策效果都不大,現在乾脆就直接限制進口,要用印度市場迫使外商必須在印度製造相關產品,尤其是一些進口量大的電子產品。《路透》分析稱,戴爾、宏碁、三星、LG電子、蘋果、聯想和惠普是印度市場主要筆記型電腦品牌,恐都將受到衝擊。因為目前上述品牌銷往印度的產品,主要都由中國大陸、越南、泰國等非印度地區生產。

從目前來看,印度PC市場在全球PC市場當中占比還非常小,並且印度當地也缺乏成熟的配套產業鏈。同時距離中國成熟的PC產業鏈集群也相對越南、泰國更遠,這也是為何筆記本製造商不太願意赴印度設廠的關鍵原因。從整個PC製造業來看,目前全球80%PC產品仍是在中國製造。很顯然地,印度此次限制PC相關產品進口矛頭實際是再度指向了中國PC製造業。

在印度政府正積極推動本土PC製造業同時,中國智慧手機廠商遭遇了印度的刻意刁難,屢遭印度政府以包括查帳在內的各種理由進行打壓,小米、vivoOPPO手機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大陸媒體因此呼籲,有了中國智慧手機廠商在印度投資的前車之鑒,中國PC產業鏈相關廠商對於赴印度投資更是要格外謹慎。

 

需有面對中國不再崛起的應對準備【摘要2023.8.5..YAHOO賴怡忠】隨著包括中國在內,各國逐漸走出新冠肺炎疫情,世界進入後疫情時代,雖然經濟回復的速度因為2022年二月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導致能源與糧食問題,而受到了若干阻礙,但各國多預期經濟動能會有所提升。

只是當中國從Q14.1%)到Q26.3%)所回報的經濟增長數字非常不OK,國際上過去認為中國經濟在後疫情時代將會出現報復性反彈的樂觀預測,也紛紛改為悲觀預期,開始分析中國經濟疲軟現象背後所呈現的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也承認現在面對「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等問題。

接著是看到青年失業率超過兩成的恐怖數字,還有中國北京大學教授研究結果,青年失業率實際上超過四成。而中國人口也在去年出現「生不如死」,較預期出現人口負成長的時間還早了九年。國際上開始認為中國經濟問題是結構性的,無法以過去方式處理。不僅不認為中國經濟在十年內可以追上美國,甚至認為中國無法掙脫「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

換句話說,中國崛起的時代已經走入歷史了。有人說現在一切太早,中國還是可以如過去透過共產黨官僚全面控制的全知全能,以及其驚人的國家動員力,從而度過這個經濟難關。但中國經濟問題不是短期的收支帳不均衡問題,而是動能快速萎縮,加上新冠肺炎長期的動態清零政策,把中國已經虛胖的經濟體質弄得傷筋動骨,因此透過金融手段的刺激很難可以救得回來。

但中國就算經濟動能萎縮,以其巨大的量體,中國經濟因此出現崩潰的機率還是不大,而且中國還是會有若干產業表現相對亮眼,會部分分攤掉經濟下行的壓力。因此中國經濟發展會「潰而不崩」,意即中國像是個逐漸洩氣的皮球,逐步走向萎縮,而不是出現爆炸與全面性的經濟崩解。

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基礎,實來自其能給中國人民在經濟上帶來好處,以換取其對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的絕對主導權。當經濟發展出現停滯甚至下行,中共的統治基礎就會被動搖。因此經濟不行對中共來說,是堪稱可能會動搖統治基礎的大事。可以預見如果中國經濟問題無法緩解,中共的統治正當性必定會持續受到挑戰。

也需要注意的一點是,1990年後出生的後冷戰世代,幾乎其一生都是在中國快速崛起的巨大光環下成長。這批人於後天安門時代出生,不僅受到的愛國教育最深入,也是中國社會內最挺中國共產黨的粉紅主力。因此當中國成長勢頭不再,對這批人來說,其所受到的衝擊會肯定更甚於其他世代,因此其心中的不滿可能會更為劇烈。當中國不再崛起,而是開始下沉,在國際上代表什麼?

習近平主政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並在聯合國內透過其對秘書處的影響力而主導「永續發展目標SDG」,將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同體」鑲嵌入聯合國的發展目標。習近平還提出「亞洲開發銀行(AIIB)」、「金磚五國銀行」、「中巴經濟走廊」、「全球發展倡議」(GDI)、「全球安全倡議」(GSI)等涵蓋大區域的發展與安全合作議題。中國內部批評的大撒幣政策,即肇因於此。因此當中國經濟下行,可能影響到其對這些大規模國際倡議的支撐力度後,對於這些國家及對於該區域的國際秩序會出現什麼影響呢?

在推動新計畫前,舊有計畫可能受到延宕的問題可能會先出現。先前已進入債務陷阱的國家受「催繳帳款」的壓力也會更直接,很可能會留下一屁股爛帳,變得要「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接收這些爛攤子。由於中國不少「帶路計畫」的基建是在亞洲,因此「亞洲開發銀行」(ADB)也可能要處理這些問題。

但在這些議題出現之前,可能會因為個別帶路計畫的目標國,會面臨中國催繳的壓力下,可能因此會出現在這些國家的新一波以自然資源為基礎,來償還債務的抵押浪潮。

中國經濟力下滑,其影響其他國家的籌碼也會跟著降低。目前在歐洲從17+1下降到14+1,甚至還可能繼續下墜的發展就是一例。雖然這個趨勢是先於中國出現經濟問題而出現的,但如果中國經濟出現問題,中國市場能力會更進一步下降,對這些國家的吸引力就自然會更低。

但對於中國與拉美、以及中國與非洲的一對多論壇等來說,由於中國與拉美以及非洲在農業及自然資源的貿易關係很密切,特別是在今年,中國對美歐以及東南亞的進口都在下降,但對南非以及對拉美的進口卻是在上升(對俄的上升幅度最大)。因此中國在購買力下降下,可能對外的採買會更以基本需求為主,因此包括農產品,以及拉美等國提供的較便宜的商品,會持續因中國的內在需要而持續進行。

因此即便中國屆時出現基建供應能量下滑,但內需市場的基本需求,還是能提供中國對拉美與非洲國家關係的一定助力,只是可能不若先前有力。而中國單方面主導局勢的能力也會有所減縮。其在這些區域構建「獨裁者聯盟」的能耐也會降低。不再崛起的中國,還會是台灣的經濟機會嗎?

2000年開始,中國巨大的經濟磁吸效應,是當時台灣會有經濟與安全政策兩難的源頭。甚至當時中國也自信到認為,憑藉其財力就可以一舉買下台灣,而無須對台灣發動軍事攻擊。台灣人民會被中國浩瀚的錢海震懾,而支持早日與中國統一。

但中國經濟從十年前就出現了問題,過去五年猶如礦坑金絲雀的在中台商,逐步出現了出走潮。這是在美中貿易戰之前即已悄悄發生,而隨著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激烈化,台商出走的趨勢也變得越明顯。中國在20182019等出現的對台31條措施、對台26條措施等,也早已證明其對台灣的影響力度很有限。

現在中國的台商可以粗略區分為,以中國作為製造業基地的台商,和以中國作為市場的台商這兩大類。前者不再認為中國具吸引力而紛紛考慮出走,後者的利益已經與中國市場綁在一起,甚至會為了經濟利益,很可能在政治上也要做出更進一步的效忠表態,以確保還能在中國發展。但即便如此,這些人聽到習近平的「共同富裕」時,還是會被嚇得大半夜睡不著覺。

無論是哪一種台商,其傳回來的聲音,使得過去台灣社會頻傳的兩岸經濟整合萬萬歲的論調,在現在已不是主流。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提到,當選後要重啟兩岸服貿談判,台灣社會對其反應冷淡就是一例。而當中國不再是台灣人認定的經濟機會後,過去奠基在兩岸緊密經濟連結之兩岸關係,自然在其下層結構改變後,上層建築也必須會出現變化。

但習近平的對台政策,是基於2012前對中台力量對比,以及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樂觀估計上,並在此假設下積極推進統一。但當中國失去經濟誘因以吸引台灣,本身經濟力量也在下滑後,北京持續推進統一的工具,只剩下以虛假爭議訊息的銳實力操作,與目前還似有可觀的軍事威懾。這也是這幾年中國對台軍事恫嚇越來越多,即便其對台部門也承認這無助於吸引台灣民心,但還是持續這麼做的重要原因。

因為要強推統一,但又失去其他可用工具下,北京只能透過威脅震懾的方式意圖迫使台灣人民就範。因此我們可以預期,中國在未來對台灣的壓力不會降低,中國也不會滿足於親中政黨執政。因為北京對自身能力沒有信心,穩定兩岸關係不再是重點,統一才是關鍵議程。因此除非達成完全統一以將台灣牢牢掌握,否則中國永遠會擔心台灣會棄他而去。

中國會將內部問題外部化嗎?另一個問題,是當中國不再崛起,無法掙脫中等收入陷阱後,會如何影響其對外作為。如果參照無法掙脫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中,不少國家陷入精英集團的長期爭鬥,政治高度不穩定,甚至出現倒退。例如阿根廷、泰國,菲律賓、以及先前的巴西與馬來西亞等。這些國家多陷入長期的政治不穩及經濟遲滯。

而對於本身有自然資源的國家,其狀況也不甚樂觀,例如陷入資源陷阱的俄羅斯,對外作為日益強勢,最後出現去年二月的對烏克蘭全面入侵,而同樣落入資源陷阱,也走不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委內瑞拉,內部更是非常混亂。

中共在過去一窮二白時出現包括大躍進、文革等激進政治議程,但國家在出現這麼大的動盪後依舊能夠存活下來,沒有出現軍閥內戰等,也顯示中國社會的超穩定性。今日當中共統治基礎出問題,以共產黨習性來判斷,到底中共是會對內製造階級敵人;還是會將內部問題外部化,找一個外來者出氣並歸咎其為中國問題的始作俑者;或者是兩者同時都出現?

這我們不得而知。但一個步走向衰退的中國,其對外表很可能現不會內縮,反而會伴隨著相當劇烈的對內或是對外行動。台灣對此更必須要特別關注。不管喜不喜歡,後冷戰時代台灣經濟發展歷史幾乎就是密貼著中國的經濟動能,但當中國經濟動能不再如過去生猛,台灣的經濟策略也必須有所調整。

台灣必須思考數位革命、新能源、新製造模式、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等科技力所聯合打造的新社會將會是什麼?以籌畫與發展新經濟模式的動能。此外,隨著中國數據平台能力的日趨精準與能力日漸強大,中國日後對台灣影響最大的,可能反而是諸如抖音、小紅書、阿里巴巴等基於數位資料的服務平台,不僅是我們現在關注其退台灣投放的內容,諸如是否出現爭議訊息即中共藉此使用的認知戰等,還包括對台灣人民的諸種資料掌握,進而能更精確的對台灣投放訊息與發展服務,進而讓台灣人民的日常生活更被中國的網路平台整合在其中。

由於此時中共在統治正當性下降時,對於掌控人民的需求會變得更強,在此時如與中國社會在數據資料出現進一步的整合,其對台灣人民的影響絕對是有害無益的。因此台灣也需要發展自己的數位經濟策略,不僅短期內要降低被中國的影響,也要能協助台灣建立數位資料自主權的長期需要。畢竟在未來,如果連保護國民的資料都無法具備自主權,在5G─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支配的數位時代,台灣的經濟發展能量有可能會出現萎縮。

中國不再崛起後,國際秩序的走向會出現何種發展?中國不再崛起不代表中國就一定會大幅弱化,畢竟一個已經是世界經濟與軍事力量排名第二或第三的國家,就算經濟動能下降而使其經濟出現萎縮,但中國即便再也追不上美國,也不太可能迅速掉出前十五名。

中國還會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大國,在聯合國沒出現進一步改革前,中國依舊是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依舊可以透過其G77同好影響聯合國。只是中國可能無法有先前「喊水會結凍」的能耐。在中國崛起動能下降後,日後可能不會再有所謂的美中共管世界的期待,但是中國肯定會積極想維持其在亞洲依舊與美國比肩的地位,類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把目標放在其周邊,北京希望維持對周邊的支配力,以確保自己在亞太區域的相對優勢位置。

但問題是亞太區域周邊的強國不少,不論是日本、南韓、印度等,都是世界經濟可排名前十五名的重要國家,加上澳洲、印尼、以及不會退出印太的超強美國在內,中國會感覺到其在東邊會受限頗多,而南邊也有準備崛起的印度虎視眈眈,加上對東南亞的支配力,也會因中國經濟力下滑而跟著下修。北京感覺可能只有對中亞等內陸,中國還能確保有相對優勢。

中國對於多邊組織的態度也可能出現變化。上合組織及金磚五國組織的重要性會提升,北京也還會希望維持聯合國的五強位置。北京雖然其地位可能無法與美國平起平坐,但絕對會希望起碼不要落後於英、法等另兩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北京對南海議題的立場,是否會出現鬆動?需要觀察,畢竟中國高舉南海主權議題也是遲從2009開始,如果在這個議題採取彈性立場使其對東南亞的影響力增加,進而防止美國在該區域勢力的坐大,可能中國在經濟下修時的當口,會願意有這樣的考慮的。

但是中國經濟力下滑後,固然對北韓的支援力會因此下降,但也會更期待北韓扮演牽制美日韓三方同盟的角色。因此與北韓關係可能更密切,更不願對北韓核武議題採強硬立場,也更沒有誘因要施壓北韓放棄核武。

除非中國因為經濟下行導致其統治出現系統性失靈而出現崩解,否則一個經濟逐漸洩了氣的中國,即便失去對全球的主導能力,但對於亞太區域還是會有相當影響力的。可能屆時中國會更像是個亞太區域的區域強權,而不是如前幾年般,是個具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強權。

當中國不再崛起,還會對台用武,代表中國趨於弱勢,不再是強大的中國。中國不再崛起,但又堅持加速統一台灣已達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其對台灣可用工具,只剩下透過虛假訊息的銳實力與對台軍事恫嚇後,這個結構會使中國更傾向於使用暴力,因此出現戰爭的風險肯定會升高。

但這也意味著當中國決定對台灣發動軍事攻擊時,中國實際上是失去其他招數而只能訴諸武力,這代表中國對台灣的吸引力已大幅萎縮,中國國力也已過了高峰而開始下行。因此一個會選擇攻打台灣的中國,絕不是欣欣向榮的崛起中國,而是個國力日漸下墜,人口及其他社會指標都出現顯性危機的社會。這點我們必須要有所體認。

但我們也不要認為,中國經濟下行就代表中國會必然出現崩解,如同當年的蘇聯解體一樣。基本上中國更會像個慢慢洩氣的氣球,進入較長時間的潰而不崩,在這段期間,中國雖然失去全球強權的光環,但依舊期待保持區域強權的驕傲。對亞太的影響力還是不容小覷。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179724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