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外媒曝越南新興產業崛起銷售翻倍超驚人
2023/08/10 00:26:01瀏覽71|回應0|推薦3

大陸在過去有「世界工廠」之稱號,近年有許多分析師看好越南將取而代之,值得關注的是,越南正積極拓展電動車市場,根據CNBC報導,信評機構惠譽旗下研調機構BMI Research報告指出,越南當地電動車商VinFast今年擴大量產,越南電動車市場成長潛力將很可觀。

 

流行鋼琴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09jkDM9_s

 

【摘要2023.8.8..中時】大陸在過去有「世界工廠」之稱號,近年有許多分析師看好越南將取而代之,值得關注的是,越南正積極拓展電動車市場,根據CNBC報導,信評機構惠譽旗下研調機構BMI Research報告指出,越南當地電動車商VinFast今年擴大量產,越南電動車市場成長潛力將很可觀。

CNBC報導,BMI Research報告顯示,越南今年電動車銷量,可望比去年同期成長114.8%至約1.8萬輛,其中,純電動車將成長104.4%17000輛,插電式油電混合車則成長9倍至1100輛。

BMI續指,越南當地電動車商VinFast今年擴大量產,使交車輛看增,加上大陸平價電動車款供應增加,有助於電動車進一步普及化。其中VinFast在越南電動車市場的市占率超過50%最高,其餘則以大陸品牌為主。

BMI看好,越南電動車於2023年至2032年的銷量,可望以25.8%的年成長率擴張,預估從2022年的8400輛攀升至6.5萬輛;電動車在越南的滲透率,有機會從2022年的2.9%大幅成長,到2030年將達到13.6%

但報告也提及,越南推廣電動車面臨的阻礙,包括低收入、充電基礎設施不足等,這些因素都將限制越南電動車市場的成長。

 

美減少對陸供應鏈依賴美媒:上半年從中國進口暴跌24【摘要2023.8.8..中時】在美中兩國官員希望防止兩國緊張關係進一步惡化之際,許多美國公司加速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公佈的官方數據顯示,今年頭5個月,美國從中國的進口暴跌24,而墨西哥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的最大的貿易夥伴。

《華盛頓郵報》86日報導,許多公司,像惠普(HP)、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Decker)、樂高(LEGO)等企業,近年來一直在為美國的消費者調整其供應鏈,要麼為了避免超級大國之間的競爭帶來的風險,要麼作為產地更接近消費者的更長期戰略的一部分。

因此,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的作用,可能遭遇中國20多年前加入世貿組織的全球貿易系統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墨西哥、越南、泰國在不斷蠶食中國的獨霸地位,儘管這些國家缺乏中國那樣的體量及世界級的基礎設施。

報導稱,政治和經濟因素的合力,在驅動全球供應鏈重新調整。川普政府期間實施的對近三分之二中國商品加徵進口關稅,開始令訂單減少。中國工人的工資不斷升高,令以往廉價勞工的優勢逐步消失。而習近平以國營企業為中心的經濟戰略、對大批私人公司的整肅,以及對美國的強硬態度等等,更令中美商業關係進一步冷卻。

報導援引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亞當·斯萊特(Adam Slater)的分析說:「政府對彼此的行為更加敵對、對抗的立場,開始影響私人領域的決策,因為這改變了風險輪廓。」

報導表示,美國人花在購買進口產品上的支出,每6美元中就有1美元用於中國產品,而新冠疫情前是4美元就有1美元花在購買中國產品上。此外,日本也在減少從中國的進口。不過,像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

與此同時,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建廠的越來越少,這表明其他亞洲國家將持續增加對美國的出口,付出代價的則是中國。美國政府一直對美中貿易有一個積極的說辭,試圖向中國政府確保,美國只是希望將商業關係「去風險」,將關鍵的供應鏈轉移到美國或盟國,而不是謀求經濟脫鉤。但斯萊特直言:「我們看到美國的脫鉤將會持續。真正的問題是,這會擴大到多大程度。」

出於不斷增加的國家安全憂慮,美國政府限制最尖端的半導體產品向中國出口,並計畫很快宣布限制美國對中國技術領域的投資。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在今年7月訪問北京期間表示,去年創紀錄的美中貿易表明,「我們的公司進行貿易和投資還有很大的空間」。一位要求匿名的美國財政部官員表示,剔除通膨因素的中美貿易總量仍舊非常巨大,接近以往最高水平。

報導表示,隨著製造商越來越青睞區域供應系統,而不是全球供應鏈,墨西哥今年稍早時成為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交替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越南和泰國成為外國公司在中國之外尋求供應鏈多樣化的主要選擇。印度也在吸引一些製造商的注意,例如蘋果公司計畫加強在印度的蘋果手機生產。

 

中國7月出口再萎縮12.5【摘要2023.8.8..自由】根據《路透》一項民意調查預估,受高通膨、利率上升影響,中國出口繼6月份下滑後,7月出口與去年相比恐再萎縮12.5%很可能創下2020年初疫情爆發之後的最差表現。

中國疫後經濟復甦緩慢,不只出口表現乏力,個人消費也陷入低迷,再加上青年失業率攀升,都讓中國官員備感壓力,儘管北京當局試圖採取更多措施提振經濟,不過似乎仍未見效。經濟學家預估,中國出口繼6月份下跌雙位數的12.4%後,7月份恐進一步萎縮12.5%,很可能成為20202月出口下降17.2%後的最差表現。

報導指出,中國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3%,已連續第4個月下降且低於50榮枯線,至於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包含服務業與建築業)為51.5%,雖略高於50,但仍較上個月下降了1.7%

另外,中國的進口方面,繼6月份下降6.8%後,預計7月將再萎縮5%,代表中國國內的需求略有回升,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南韓對中出口7月年減25.1%,創3個月以來最大降幅。

 

感想:

1.        中國出口的歷史性巔峰,應該就是20222023年,但是到了2027年時,越南、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將瓜分中國2023總出口值的30%,墨西哥等美洲國家將瓜分中國總出口值的20%

2.        2027中國仍是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只是出口總值下降50%,國際影響力大幅下降,並有一大堆鯊魚群等著分食。

3.        中國在2030年仍會有強勢的出口,主要是汽車、電池、太陽能、家電等不須高階晶片的產業。

4.        偷竊智慧財產、不守信用、作假、仿冒品橫行,仍是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最大致命傷。

 

華北暴雨成災陸媒報導救災遭踢爆使用3年前舊片【摘要2023.8.8..中時】近日大陸河北省因大雨爆發嚴重洪水災害,陸媒因未及時報遭到各界批評。大陸官方媒體改正後擴大報導水災救援,但部分報導的影片與圖片竟使用多年前的舊片與擺拍造假,被網民發現後引發更多的爭議。

香港《經濟日報》指出,河北省共青團上周在微博上貼出一張消防員打瞌睡的片段,並附上打氣文字「致敬搶險一綫最可愛的人」,展示在保定、涿州等前綫救災的艱苦,而片段據稱是來自該省省委轄下《河北日報》。但是該微博發布不久,即有網民踢爆該片段早在20207月的另一報導中已出現過,該段影像是講述當時江蘇無錫暴雨後的救災情況。

在輿論批評下,河北省共青團隨後刪除片段,但無任何回應。《河北日報》則發聲明公開道歉,聲稱審核把關不嚴,造成不良影響,今後將引以為戒。

另一個有爭議性的畫面來自《央視》上周的影片,當中拍到消防直升機在民居上方拋下繩索,救援人員游繩而下救走受困居民。但影片清晰拍到,畫面中的所謂災區,街上積水只浸到私家車的輪胎的一半。當時車旁就站着2名看熱鬧的民眾,而水位也剛好到達他們的腳踝而已。在同一時間,涿州等已傳出部局水深超過4米。因此,網民質疑該影片根本是擺拍造假,根本沒有必要,拍攝地區甚至很可能不在災區。

 

陸又一房地產巨頭現骨牌效應華爾街日報:最痛苦時刻還未到【摘要2023.8.8..中時】曾經極度風光長達20年的中國房地產業遭逢困境,已是眾所周知,房地產開發商財務困境甚都算不上什麼新聞。在中國房地產市場走弱大約3年後,連合同銷售額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都陷入信心危機,股票債券價格連續重挫,表明這個行業的困境已根深蒂固,而真正的解決方案仍然遙不可及,最痛苦的時候還遠遠未到。

《華爾街日報》在一則深度報導中指出,過去一周中國房地產巨頭碧桂園的股票和債券價格大幅下跌,該公司20241月到期美元債券的交易價格僅及其名義價值的25%,而6月中旬時它的比例為81%,因此原訂用於籌募資金的配股計畫被迫取消。

報導指出,上個月傳出中國政府將出台更多寬鬆措施,曾短暫提振房地產市場的信心,但很快被現實打臉。據克而瑞(China Real Estate Information)的資料,7月份中國百強房地產開發商的合同銷售額同比銳減33%,碧桂園7月份的合同銷售額同比下降了60%,令人震驚。

目前殘酷的現實是,要想迅速扭轉市場形勢而又不催生另一場房地產泡沫,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房地產的炒作多年來一直支撐著房地產市場,掩蓋了中國疲弱的人口結構。現在房地產不景氣和政府缺乏支持政策,讓房地產永遠上漲的想像已不復存在。

高盛指出,今年中國城市住房需求將從2017年的1800萬套降至1100萬套。過去10年,中國的開發商平均每年建造約1300萬套住房,以目前未開發土地和未完工項目在內房地產庫存價值約9兆美元,若按今年預期合同銷售額計算,需要4.8年才能消化完畢。

報導說,這對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來說,這一輪房市熱潮猶如一波雲宵飛車行情,但是餘波將持續很長時間,或許還沒有到最痛苦的時候。

 

台人落難中國暴增援救費今年用罄【摘要2023.8.8..自由】

 

中國經濟不佳,青年失業人口暴增,台商西進中國淪為「台流」今年情況更加惡化。據官員透露,今年以來,海基會協處滯陸國人返台案件遽增,截至七月高達56件,已達去年總協處案量之八成,陸委會補助預算已花完,但案件還是一直進來。

知情官員表示,北京當局今年宣布疫情降級,逐步鬆綁檢疫措施後,加上中國經濟不佳、內需市場不振、外資移出中國、大量失業人口等,在中國經商更為困難,許多經商失敗者淪為「台流」,老了在對岸當流浪漢或貧病交迫,中國政府視為燙手山芋,主動傳達要把人送回台灣。

「海基會有求必應,快變成救苦救難的功德會!」官員指出,這些人有的被台灣家屬視為麻煩,有的長年未返台與原本家庭疏離,有窮困潦倒生病沒人理,對於這類急難案件,政府不可能見死不救,會先出機票錢讓這些人回來,因為案件太多,今年經費已經用完。

 

重度依賴中、俄經濟瀕危的歐洲大國【摘要2023.8.8..自由】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位居全球第4大與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擁有汽車、化學工業、機械製造等多項能源密集型產業,是全球製造業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工業生產佔全球的18%,過去的經濟實力相當雄厚,憑藉著亮眼的出口表現,穩居製造業順差大國。

然而,俄烏開戰後,能源飆漲使製造業成本大增,讓德國自豪的主力產業漸失優勢,去年Q4起更連續2GDP出現萎縮,符合「經濟衰退」定義,雖然Q2勉強止跌打平,但市場預期,德國的經濟頹勢恐怕還會再持續一陣子。

由於德國境內工業需求持續萎縮,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去年在德國共計虧損1.3億歐元(約台幣45億),為了降低成本,在西方有意降低對中國依賴的同時,巴斯夫卻逆勢操作,加碼投資中國,包括:研發園區-上海創新園、廣東湛江大型廠區等,過去也與中企揚子石化成立合資企業,並縮減集團在德國境內的規模,年初裁撤總部約1800名員工。

不安且充滿變數的經濟前景讓德企深感憂慮,除了巴斯夫,福斯汽車(Volkswagen)、西門子(Siemens)等大企業,甚至中小企業也紛紛選擇出走,轉往北美和亞洲設廠;在產業外移的同時,2022赴德投資的外資也已連續第5年減少,降至2013年以來最低。

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原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不但陷入技術性衰退,更拖累歐元區整體經濟成長,這是因為德國相當仰賴製造業來維持經濟增長,但近年因升息、能源成本上漲、人力短缺等不利因素,使德製產品價格上漲,削弱競爭力,導致需求、訂單與出口跟著下滑,德國3月工廠訂單下跌10.9%,創疫情以來最大降幅,工業產出也下降3.4%,超出市場原先預期的1.3%,雖然56月訂單分別增長6.2%7%,稍稍彌補3月份的暴跌,但若以季度表現來看,復甦力道仍略顯疲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出,與其他工業化國家相比,德國的經濟表現異常糟糕,預估今年全年GDP恐下降0.3%,成為少數經濟呈現負增長的大國。

除了能源仰賴自俄國進口,德國在原物料、電子零組件、藥品等方面則相當依賴中國,如:德國約有3分之2的稀土從中國進口;此外,中國也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2022年德對中貿易逆差從2021年的390億歐元(約台幣1.3兆)增至逾840億歐元(約台幣2.9兆);同年德國對中投資更達新高紀錄的115億歐元(約台幣3989億),足見德國對中國經濟依賴度之高,以及兩國貿易嚴重失衡的情況,若美中衝突持續加劇,未來恐影響德、中往來,勢必會對德國產業造成莫大的衝擊。

過去依賴俄國廉價能源、與中國互相扶持,創造亮眼經濟表現的美好年代似乎讓德國流連忘返,但俄烏戰與地緣政治風險升溫,越加突顯德國多年來對中俄過度依賴的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積極發展ITAI產業的國家,德國科技業僅軟體公司愛思普(SAP)、車用晶片大廠英飛凌(Infineon),產業比重大幅仰賴傳統工業與製造業,這些產業同時又面臨著結構性問題而逐漸沒落,要想擺脫經濟困境,德國勢必得著手推動產業轉型,盡速發展出新的經濟模式,而非持續挹注資金維護舊有的能源密集型產業,否則德國最終很可能會一步步踏上英國衰退的後塵。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17974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