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812 序曲
2010/12/02 09:21:26瀏覽3909|回應1|推薦2

莫斯科的勝利廣場

楔子

某日我開車載著我那寶貝兒子出門辦事情,剛好音響裡正躺著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唱片。想當然爾,小傢伙就開始吵著要換成他喜歡聽的兒歌!在一般狀況下我都會幫他換,但是這一次我想作一個新的嘗試,我跟他說:『別吵,老爹給你講個故事』。於是,我把《1812》的背景故事隨著樂曲的章節,一段、一段講解給他聽。想不到這個小傢伙不但很有耐心的把《1812》從頭聽到完,而且每次開車開車載他出去,他都會指名要聽大砲歌(就是 1812 啦!),甚至還會解釋內容給他妹妹聽。嗯,沒想到一個無意的舉動,不小心把兒子培養成喜愛古典音樂的小子,而且還是個大砲迷。

樂評

樂曲從一段遼闊的慢引子開始: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個聲部的方式(每個聲部兩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贊美詩《主啊,拯救你的子民》 (台灣譯為《天主佑民》)的旋律,它那安詳的步伐象徵著俄羅斯人民和平與安寧的生活。到了(1:18)左右,這個主題加入木管樂器,音響莊嚴、宏偉而有 力。 緊張的氣氛在增長著。

這一段原曲聲音較小,為了讓大家聽清楚,我把聲音給放大了。而且由於檔案稍大,所以在按下 Play 鍵後請稍微等一下聲音才會出來。

隨著(1:53)左右的一聲定音鼓,你會聽到低聲部出現一種驚惶不安的節奏,它帶來騷亂而激動的情緒,象徵法軍的入 侵已打破俄羅斯人民安寧的生活。這時你可以聽到一個音調柔和動人、如泣如訴的主題在雙簧管、長笛、單簧管和大管(2:46)聲部輪流傳遞。

在(2:53)和 (3:01)左右,你會聽到鼓鈸對擊的聲音,音樂的速度開始不斷地加快,音響也不斷地增強,音樂進入一個小高潮。

在(3:12)左右,原先的不安情緒被一個描繪徵集俄羅斯軍隊的插段所代替,你會聽到急促的軍鼓聲(3:26),在小軍鼓背景的襯托下, 木管樂器和法國號奏出一個號召性的合奏主題,這個主題經過幾次反復,隨後是一個短暫的休止(4:25)左右,音樂轉入快板部分

(4:28)左右。 這時的音樂和前一段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音樂的速度極快,開始描寫兩軍決戰的場面,從這主題特意加強的重音和切分音中,彷彿可以聽到 劍擊聲和馬蹄聲似的。當這個主題逐漸遍傳整個樂隊並發展到最高潮時,

在(5:02)左右你會聽到擊鼓聲,到了(5:08)左右,法國號和短號相繼奏出《馬賽曲》,它的反復呈現用以作為法國軍隊侵入俄國的象徵。 兩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錯後逐漸舒緩下來(6:04),接著出現的是同《馬賽曲》主題相異的兩個俄羅斯風格主題。

(6:20)出現一支流 暢、遼闊的俄羅斯民歌,訴說著俄羅斯人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以及他們不畏強暴、準備給予來犯的敵人迎頭痛擊的決心。留意這時樂團打三角鐵的聲音,你應該聽 到足夠的泛音,如果你只能聽到暗啞的音色,不是你的唱片錄音欠佳,就是你的器材差勁。

另一個在(7:35)出現的主題是俄羅斯婚禮歌曲《在大門旁》,先由長笛和單簧管奏出,具有一種熱情的特性,在(7:53)左右你會聽到 鈴鼓的聲音,它應該是澄清的。這投歌曲充分表現出俄羅斯人民即使在危難時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氣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羅斯旋律一樣,舒緩了緊 張的戰鬥情緒。

隨後一段(8:36)又是會戰場面的描繪,音樂顯示新一輪的搏鬥,銅管樂器和弦樂器錯綜交織,打擊樂器象徵刀光劍影的搏鬥,(9:08) 開始,你會聽到多次擊鼓和擊鈸的聲音,而《馬賽曲》在後期會漸次減弱並逐漸消失,它的片斷只是加快了速度,時斷時續,後來在低音弦樂器的陰沉音調襯托下轉 入低音區(大管、低音長號和大號)。

(10:06)又出現我們熟知的兩個俄羅斯風格的主題,留意三角鐵的聲音。這段再一次強調俄羅斯人民對入侵的敵人的勝利。(10:52) 左右你會再聽到熟悉的俄羅斯民歌。緊接在《馬賽曲》(11:13)主題之後,樂聲的速度加快和加強,到了(11:47)出現第一聲炮響,接連出現五下炮 聲,音樂轉入暴風驟雨般的下行樂句,至(12:36)停止,描繪最後的搏鬥和敵軍的潰逃,形象鮮明、逼真。

(12:37)左右,進入樂曲的尾聲,從引子的贊美歌調主題開始,這時候,整個樂隊和臨時添加進來的管樂隊以雷霆萬鈞之勢莊嚴而宏偉地奏 出,你會聽到加入來的鐘聲,由於結合著管鐘的特別新穎的色彩,顯得更加威武堂堂,成為一首輝煌的勝利頌歌,象徵著鬥爭的光榮結局。但是這首贊美詩的有力陳 述屢次被會戰主題的一些急速的樂句所打斷(13:40),這些音階式樂句的重現,使人們又回想起過去同敵人的搏鬥。 最後,一個莊重而有力的主題響起來了,這就是格林卡的歌劇《伊凡‧蘇薩寧》的終場合唱《光榮頌》的主題,

(13:52)左右,配合十一響炮聲和教堂響起的鐘聲,它是俄羅斯人民最後勝利的宣告,整個樂曲就以這凱旋的歡樂頌歌作為結束。

本樂曲『柴可夫斯基 1812 序曲』摘自辛辛那提交響樂團-康澤爾。

背景故事

柴可夫斯基在 1880 年寫的《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全名為《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年莊嚴序曲》。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應他的老師尼古拉‧魯賓斯坦之請而作,目的是慶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這座教堂曾在 1812 年法俄戰爭中被戰火焚毀,並且紀念 1812 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侖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序曲於1882 年 8 月 20 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曲目開始時出現一個深廣的主題,代表著俄羅斯廣袤的領土和無限風光。並以一段低沉的教堂讚歌為引子,回憶了當年俄國在教堂禮拜時的宣戰,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對這一場景有所描寫。緊接著是莊嚴的讚歌,代表了俄國的勝利。主旋律部分首先是一段表現部隊行軍的主題,用法國號演奏。法國國歌《馬賽曲》代表戰爭初始法軍的勝利及1812年9月佔領莫斯科。接著的主題是俄羅斯民族舞蹈,慶祝擊退拿破侖的戰役,漸弱的旋律代表1812年10月末法軍從莫斯科撤退,炮擊聲象徵俄軍將敵人逼退至法國邊境。戰爭進入尾聲,樂曲回到引子的讚歌部分,這次是整個管絃樂隊一齊演奏,並加入勝利的響亮鐘聲,示意俄國從法國佔領中被解放。在炮聲與進行曲中,可以聽到俄國國歌《天祐沙皇》,與先前的法國國歌形成對應。

《1812》近幾年來廣泛被發燒友用作測試器材之用,主要的原因是,這首序曲除了運用正常管弦樂編制的樂器外(包括三個定音鼓、三角鐵、鈴鼓、大 鼓、鈸等),還動用了軍鼓、大炮、鐘等超常樂器在內,在序曲的結尾處還另加了一支軍樂隊,以期收到熱鬧和生動的效果。這首序曲在第一次上演時,鐘鼓炮齊聲轟鳴,配合樂團的演奏,已令參加典禮的公眾大為激動。到了近代雙聲道時代之後,錄音技術大為躍進,有 幾家公司在唱片內加入真實炮聲,更使音響發燒友著迷,他們往往利用實砲錄音的版本來考驗器材的力度、瞬態、低頻等方面的能力。不管你是否是『大炮黨』(我是),請細聽全曲,留意到吧!這首序曲音量起伏變化極大,動用的樂器非常多,聽清楚其中的弦樂、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器,它可以檢驗你的器材音質音色、結像定位、強弱和動態對比等。

首次真炮的錄音是 1950 年明尼阿波利斯交響樂團的演奏。後來還有其他利用音響技術的類似錄音。用真的大炮演奏序曲的有:每年7月4日波士頓流行管絃樂團在查爾斯河畔音樂會上的演出。澳大利亞國防軍事學院每年在堪培拉舉行的畢業閱兵典禮上的演奏。中華民國國家交響樂團以往曾在每年兩廳院院慶時皆演奏本曲作為固定壓軸,並由國軍支援禮炮。1960年代中期,伊戈爾·布克托夫(Igor Buketoff)將《1812序曲》改編成合唱曲。開曲引子部分由大提琴與中提琴演奏的讚歌改為人聲演唱,在長笛和英國號演奏中加入童聲合唱,結尾的管樂部分——實際上是整個管絃樂團——混合了大合唱。卡拉揚、奧曼迪等指揮家都錄製過帶合唱的版本。

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後,自己並不覺得滿意,在他給他的資助人和朋友梅剋夫人的信中說:『這首曲子將會非常嘈雜而且喧嘩,我創作它時並無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但他沒有想到這首樂曲後來卻成為他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品。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在稱讚《1812序曲》時說道:『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樂,像平穩的波濤那樣莊嚴有力地在大廳迴盪,它以一種新的東西攫住你,把你高舉於時代之上,它的聲音表達出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極其成功地描繪了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威力及其雄偉氣魄。』

柴可夫斯基其他有名的作品,還有『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幻想序曲』、『第六號交響曲 b 小調(悲愴)』、第四至五號交響曲、鋼琴協奏曲第一號(降 b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芭蕾音樂天鵝湖(Swan Lake)、胡桃夾子(Nutcracker)等。

法俄戰爭

位於莫斯科的凱旋門

1812 年,拿破侖一世在歐洲大陸獲得了空前的軍事勝利,法國佔領了幾乎整個意大利、德意志地區,擊敗了歐洲強國奧地利,大敗普魯士,控制了西班牙、荷蘭等地。眼見威脅了俄國的利益,所以那時候的沙皇亞歷山大退出了和法國的聯盟。和拿破侖的敵人英國和挪威結盟。拿破侖怒了,分別同普魯士和奧地利結成軍事同盟,1812 年夏,拿破侖集結軍隊 61 萬在法國控制的華沙公國集結,分為三路,並親自指揮中路,6 月 24 日,大軍渡過涅曼河,向俄國不宣而戰。拿破侖想的是經一兩次總決戰殲滅俄軍在短期內取勝,佔領莫斯科,迫使俄國投降。俄軍那時候抵抗拿破侖的軍隊只有 24 萬,打不過只好跑,一邊跑一邊堅壁清野,同時組織小股軍隊打法國人的游擊。大部隊有機會的話找個地方組織戰役打一把,著名的就是那個博羅季諾,最大可能地消耗法軍的有生力量。天越來越冷,法軍的糧草補給也越來越困難,拿破侖到了莫斯科的邊上已是強弩之末。這個時候的俄軍總司令已經是統帥庫圖佐夫,儘管這時俄法勢力相當,或者更強點,他老人家還是讓俄軍撤退,9 月 13 日乾脆連軍帶民都撤離莫斯科,給拿破侖一座空城,拿破侖進城後莫斯科大火連連。庫圖佐夫撤離莫斯科後,在莫斯科附近展開運動戰,阻擋法軍向南的去路,並從側面威脅法軍,切斷其同後方的聯繫,同時補充了軍隊,準備反攻。法軍處於四面受敵,彈盡糧絕,到冬季來臨前,拿破侖不得不撤離莫斯科。庫圖佐夫則領著俄軍圍追堵截殺個不停,1812 年 12 月底拿破侖一世逃回巴黎,法國大軍在俄國共損失 57 萬餘人,喪失了所有騎兵和幾乎全部炮兵。從此拿破侖一蹶不振,最後死在意大利的小島上。

俄國人打敗了拿破侖,在莫斯科修了一座和巴黎一樣的凱旋門,巴黎那座是佔領莫斯科的時候修的,莫斯科這座是打跑拿破侖的時候修的。凱旋門高達 28 米,摒棄了複雜的裝飾,門身上並沒有華麗的裝飾,只是在門頂立有一尊背有雙翅的勝利女神手執月桂花環,乘著六馬戰車向前行駛的雕塑;在女神像的下層,是幾位武士的雕塑,生龍活虎的武士有的手持利劍,有的高舉橄欖枝,還有的手捧月桂花環,每一個人的表情都生動細緻;武士雕塑再往下便是底層的深色高柱,高柱之間分列著四尊俄軍士兵的雕塑,士兵表情嚴肅,身著古時盔甲,執槍持盾,在他們的手指上還刻有『驅逐法蘭西,解放莫斯科』的字樣,氣勢雄偉,古典大方。

結語

我在拙作『夜深沈』一文曾經提到,欣賞樂曲最好先瞭解一下他的創作背景,這樣聽起來會比較有感覺,特別是針對古典音樂這方面。當然如果可以進行樂曲事先的導覽介紹、樂評的講解效果會更好!?可惜的是國內的網站好像不多?資料很不好找,各位看倌如果知道的話?幫忙報一下,在此先謝謝了!

聲明啟事

本文所有圖片、音樂、視頻檔案,以及部份文字,皆來自網際網路,若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將會立即移除,謝謝!

參考連結

莫斯科的凱旋門和勝利廣場-衛國戰爭的紀念
大破拿破崙的俄羅斯獨眼將軍-庫圖佐夫
[徹底研究] 柴可夫斯基 《1812》序曲─轉引

影片欣賞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hwu1&aid=4654360

 回應文章

程如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偉大作品
2010/12/02 09:27

這樣一篇網誌  應該花了不少時間才能完成吧

很有價值喔


大隻熊(mhwu1) 於 2010-12-02 10:51 回覆:
您的鼓勵,是我的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