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經濟與國防
2010/11/12 06:45:01瀏覽2756|回應0|推薦2

民國 92 年 7 月 17 日星期四


前言

最近有個新聞是說,一批學校老師因無法適應九年一貫教育政策一改再改,因此萌生退休的意願,但是受限於政府財政窘境而無法核准這些教師的退休申請,於是這些教師 便走上街頭抗議陳情,希望能夠爭取到自身的權益。然而基於公務人員退休制度中每一年都會編列預算的前提下, 筆者好奇上網查了一下,想看看政府為什麼會付不出這一筆錢?政府財政果真窘迫到這種地步了嗎?然而 根據查詢的結果中,不管行政院主計處或者民進黨本身的研究室所公布出來的資料,果真都是呈現歲收不足財務緊縮的現象。不過 既然如此,國家財政已經如此緊縮,但是可笑的是教師抗議這件事到了教育部,部長馬上說一切要聽長官指示。到了行政院,院長 二話不說馬上要編列 200 ~ 300 億預算來解決這件事情!?一下子政府似乎又變的很有錢,隨隨便便的就可以繼 500 億元的擴大公共建設方案後,再拿出一大筆錢讓這些教師退休。這些種種作為對於我這個學數學,搞的又是資訊外行人來說簡直就是變魔術一樣 (不要小看這魔術,台灣很多人都是靠它來致富的,例如同一筆土地不但可以超貸,還可以一貸再貸,最後還可以賴著不還,然後再讓政府來概括承受債務)。所以索性本文筆者就以一個外行人的角度來看一看國家的經濟是怎樣的一回事,跟國防又有哪些關係 呢!?

經濟體制

遠古時代 的先民交易時都是以物易物的方式來進行的,因此我們說一頭牛的價值,可能是兩百擔白菜或者是三百籮的地瓜 ,所以那時候的人們判斷一個人是否富有,便依照有多少頭牛或者其他牲畜來判定的(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有一些少數民族依然沿襲這樣的傳統)。到了後來人們覺得這樣的 交易方式,每次都要扛一大袋的東西很不方便,所以便以貨幣來代替。於是人們相互約定或妥協 200 圓等於一袋白米,或者等於兩擔白菜,又等於一籮地瓜。 但是白菜、地瓜既會消耗,產量又會受老天爺的影響,所以貨幣的價值便以不易有一個參考的標準,因此大多數都以黃金或者是白銀最為參考的依據。而現在國家的經濟體制中也正是沿襲這樣機制在營運的。換言之,就是一國家必須先存入一筆黃金之後才能發行等價的鈔票。當然『等價』的標準是什麼? 隨著各地的認知的不同,這個『等價』的標準則又會不一樣,因此才會有『匯差』與『匯市』的出現。所以同理,現在的金融機制中,不管是票券也好、電子錢包也罷,任何一種交易方式都是延續這種機制在進行的,否則金錢在銀行帳戶裡轉來轉去,也不過是某台電腦裡面所儲存的的一個電子訊號改變而已,於實質上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也許會有人疑惑,既然黃金與白銀為大多數國家發行鈔票的依據,難道他們本身就不會變動他們的價值嗎?答案當然會是變動的,舉一個筆者所住的眷村一群老兵的親身經歷:民國 38 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在上海的最後一天時,據老兵的描述:『只見碼頭上滿滿的都是沒人看守的撤退物資,有的甚至裝滿了袁大頭 (註 1.)。雖然那時候政府所發行的金元券跟廢紙沒什麼兩樣,但是沒有人對這些大頭有興趣,任由它們滾落一地。人們關心的只有食物、毛毯等一些民生物資。』 、『當運兵船來到基隆港的時候,船上的人有的都已經餓了好幾天了,再等待下船之前有些當地的民眾划著小船向船上的阿兵哥兜售香蕉,這時這些小販子們五六根香蕉要價一塊錢袁大頭,雖然這是個天價,但是很多人忍不住飢餓還是買了,其中有些東北人沒見過香蕉,吃的時候連皮一起吃,邊吃邊罵。等到上了岸,這時才有人發現原來一塊袁大頭可以買好幾十籮筐的香蕉。』 從上面的例子發現在承平時期我們 可以用所謂的經濟體制,跟人家談資產、談負債。但是到了天災、兵禍的時候,這一切都會退回到最原始的方式。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國家需要有外匯存底的原因了。

延續剛剛的論調,經濟是人們相互約定或妥協的機制,那麼除了天災、兵禍之外,有沒有可能有機會在打破這樣的機制!?答案是可能的而且也很容易,只要讓政府負債超過資產,自然這種互信的機制就會冰消瓦解,舉例來說當政府付不出公務人員薪水,而且舉債又借不到錢時,此時為了維持政權,唯有大量印製鈔票以因應燃眉之急,但是大量印製鈔票又會造成通貨膨脹。然後通貨膨脹後又會使得政府赤字更加嚴重,接著政府又會印製更多的鈔票,如此一來惡性循環 ,輕者經濟體制退回到原始的方式,重者馬上產生內亂。最明顯的例子是 1999 年的巴西金融風暴,因為長期以來,巴西推行一套福利制度,再加上龐大的官僚行政體制,使每年政府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每年用於公務員退休金和撫恤金高達400多億裏亞爾,而每年所徵收的福利稅僅67億裏亞爾,此外,龐大的政府職員隊伍的工資占財政收入的67%。所以在 1999 年時財政赤字就高達 600 多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國際收支結算赤字31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這已接近亞洲一些國家發生金融危機之前的危險水平。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巴西政府只好動用外匯儲備,但是,這種坐吃山空的決策,沒有多久就使國庫面臨危機。1998 年5月時,巴西全國外匯儲備尚有700余億美元,到1999年1月12日就只剩下340億美元,半年多的時間就花費了360多億美元,平均每月耗費43億,再多的外匯儲備也格不住這種花費,於是社會動亂迭起,人民生活陷入不安之中,此時再多的社會福利也改善不了任何生活條件。 另外比較接近的例子是,土耳其近幾年由於連年的對盤據在土耳其東部的庫德族人採取軍事行動,國內工業生產停滯不前,失業率達百分之二十,土耳其政府為因應這樣的經濟情勢,只有大量印製鈔票,以應付土耳其的經濟赤字,所以里拉年年下跌到了今年甚至跌到 80000 里拉才能換得ㄧ美金的慘狀 (2000年六月的匯率, US$1=TRL615,350).。

經濟活動的原始目的

不管是蠻荒時代也好,或者是現在的科技時代也好,我們觀察人類的經濟活動,其實可以發現主要是進行一件事情,那就是累積資源以換取所需物資或者是服務。所以如果純粹以動物性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經濟活動的原始目的簡單一句話其實就是為了討生活而已。畢竟人類要吃要喝每天都脫離不開食衣住行這幾檔的事。因此我們以這個角度反觀現在的經濟體制下的結構,可以讓我們很驚訝的發現,其實在整個社會裡真正負責養活人類的,只有從事農、林、漁、牧、礦等等一小群人而已,而這些人負責了天然資源的開發與生產,其他的則只是從事服務性質的工作而已。特別是越高度開發的國家,則越是如此。這種現象暗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旦天然資源的供應發生匱乏!?則現行的經濟體制就會瞬間崩潰。最明顯的例子是 1973 以阿戰爭所引起的石油危機,因為當時的石油禁運措施所造成通貨膨脹,使得包括美國在內的幾個經濟大國一下子陷入窘境當中。同樣的例子也是發生在以美國為首而對伊朗與伊拉克所採取經濟制裁與封鎖的事情上面,使得伊朗與伊拉克縱使手頭上擁有大筆金錢也買不到糧食與醫藥用品,只能屈服在美國以油換糧的政策下,讓這些強權國家佔盡的便宜,也釀成日後美國併吞伊拉克之舉。

在歷史上中國曾經鎖國多次,規模比較大的分別發生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以及民國以後的對日抗戰,以及中共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然而這些歷史不管是主動也好,被動也罷。鎖國所造成的傷害,除了經濟凋蔽,民生困頓,甚至還出現文化斷層的現象。但是這些卻從未讓異族成功的覆滅掉整個國家,這主要的原因還是有賴於傳統以農立國的中國,它天然資源足以負載並養活這中國億萬的人民。但是近年中國工業化的速度加快,人口增多,經濟結構也為之丕變。一旦發生鎖國的類似情形,中國是否能夠像以前安然度過!?實在需要叫人好好的慎思一番。作家 保密有部小說作品 -- 『黃禍』描述中國因戰亂,使得數億的飢民為生存轉而擁向全世界,各國強權為防止被飢民所拖垮,紛紛開始進行鎖國政策進而囤積天然資源,於是世界開始陷入紛亂,浩劫再起。雖然這些都是小說中的情節,個人也衷心期盼這種事情永遠不要發生,但是依照自然界的定律,因資源的爭奪而產生族群間的殘殺,除非有新的生產機制出現,否則幾乎是週而復始的在重複。

經濟與國防

孫子兵法上說:『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這段話的意思說明了不管戰爭的目的為何?戰爭的手段中兵器的犀利在於其次,最主要的還是在於後勤的補給。換句話說戰爭打的不光只是戰術的應用,更是在打經濟與錢糧。因此才有其後『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這句話。舉一個明顯而實際的例子,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以閃電戰術在很短的時間內席捲歐洲,並將大不列顛困在英倫三島不能動彈。但是從 1941 年 7 月所開始長達 900 多天的列寧格勒攻防戰,不但使得攻俄的德軍幾乎全軍覆沒,急遽耗損德國的國力,更因此種下希特勒日後失敗命運。

孫子兵法上又說:『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冑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意思是說,善於作戰的人國內徵兵只徵一次,從國內運送糧食到前線不應超過三次。因此雖然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資源是取用於國內,但是其後一切的資源就必須取用於敵方,這樣才不至於過渡耗損國力。但是如果戰爭所需的資源一切都需要從國內支應,那麼國貧力竭便是可以預期的。筆者再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看,日本的侵華戰爭早在 1895 年訂立馬關條約開始便不斷的在進行,在往後的 42 年中先是高麗/台灣,後是蘇聯及/東北三省,逐步蠶食整個中國。這樣的策略正符合了『因糧於敵』這句話,因此日本的國力於 1937 年以前可謂達到了顛峰。然而自  1937 年蘆溝橋事變之後,蔣介石分別上海/南京等地極力擴展對日戰爭的範圍,並不斷促使日本拉長戰爭的補給線,因此使得日本不得不傾全國之力投入戰爭。於是日本便開始出現『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中原、內虛於家』的現象。所以對日抗戰中期日本 毫無選擇的不得不開始另闢東南亞的戰場,企圖染指中東以取得戰爭所需的資源。不過在中、美的極力阻擾之下,日本始終未能如願。因此為了除去 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美軍這一層障礙,日本不得不先偷襲珍珠港,企圖瓦解美國於太平洋的戰力,以換取整補的時間。 雖然這條戰略迄今看來仍然十分正確(指偷襲珍珠港一事),但是由於當時日本國力已至強孥之末,畢竟還是起不了多大作用。

結論

延續上面的觀點,不管是攻擊也好,防衛也罷。國防的基礎必須在於雄厚的經濟最為後盾,否則一切將淪為空談。但是談論經濟不光只是講究帳面上的漂亮數字而已,更要在乎的是整個經濟體制中是否能夠支撐整個國防上所需要的消耗!? 然而所謂國防上的消耗指的又是哪些?除了軍隊的武器、彈藥、糧餉、油料、被服等外,最重要的是國內的民眾的基本民生物資必須供應無缺。否則軍隊在前線還沒開戰,後方就會先亂起來,這樣的國防便會維持不下去。舉個例子,二次大戰美蘇冷戰時期,兩國的軍備競賽,從核子投射武器到星戰計畫不可不謂之無所不用其極,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因競賽而投入的人力與物資的數量將會是多麼的嚇人。不過我們卻可以從中間觀察到一件事情,那就是 由於蘇聯的經濟體制 的先天不良 ,又復加上競賽的急遽消耗,導致縱使蘇聯在航太武器等方面取得領先的地位,縱使蘇聯境內天然礦產豐富,但解決不了最基本民生問題,國家就免不了被解體的命運。因此為基於國防上的考量,國家經濟結構就必須以維繫的民生的產業為其根本,然後再談其他的發展。

 

註 1.
袁大頭 :是民初袁世凱為恢復帝制所發行的銀元,上面鑄有袁世凱的肖像所以稱之為『袁大頭』,因為成色好,所以為當時民眾所歡迎。而當時還有鑄有國父孫中山先生肖像的銀元,成色稍差,稱之為『小頭』。另外還有一種銀元,稱之為『川銀』的,因為成色不好比較不為當時民眾所喜愛。所以同樣是面額為一元的銀元,袁大頭要比其他兩種銀元可以買到更多東西,這是當時的經濟體制中一種特殊的現象。

 
參考連結

國防經濟學
博弈論(Game Theory)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hwu1&aid=459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