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4 18:21:11瀏覽677|回應0|推薦0 | |
前言 (民國 92 年 6 月 24 日) 最近因為家裡的小朋友大了,所以開始準備幫他物色一間幼稚園。原本我預設的理想條件是找一個人數不要太多,以及可以讓孩子伸展手腳的寬廣環境。但是在尋訪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令人吃驚的現象,那就是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讓這些幼稚園盡然也開始強調雙語教學,甚至更過份的還有以標榜全美語教學的!? 我們先試想一下,一個才幾歲的孩子,不要說國字還都不認識幾個,搞不好說話都還不是很流暢,這時候讓它們學洋文?我搞不懂這是在進行洋人的『殖民地』教育呢?還是在為『台勞』輸出作準備?我不知道別的家長是怎麼樣想的,但是看看滿街的英語補習班,以及每天晚上九、十點鍾,為了接送從美語補習班上下課的孩子,而將整條馬路塞住的家長,這種現象不就正是『亡國』的先兆嗎? 如果大家熟悉歷史的話都知道,歷史上的『五代十國』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情形,那時中原的人們競相學胡語,穿胡服,為的是能夠在胡人的王朝裡能夠謀個一官半職,或者從中佔個便宜 。雖然當時也有漢人的王朝,但是當時的中原人卻以胡人的王朝馬首是瞻,整個社會瀰漫著『上下交征利』的情境,於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所以 『以古為鏡』,當整個社會環境競相出現以這種『謀私利』為主要的價值觀時,我們可以預測就不會有人關心國家的存亡,甚至還會以競相出賣國家為榮!? 我是名不見經傳的老頭,我知道我說這些話沒啥人會理我,甚至會罵我瘋子!?但是看看這種現象, 當社會已呈亂象、價值觀已嚴重被扭曲的時候,我不禁的要憂心,而大聲疾呼:不要再搞什麼『全民英檢』了,再搞下去不但會危害 到『國家競爭力』,甚至我們真的我們真的要準備作『台勞』了,如果您不信的話!?且聽我仔細道來 ...... 全民英檢的幾個可笑的理由 如果你現在打開廣播媒體,你可以發現有很多節目不是在教美語,就是在賣相關產品,他們共同的說詞都是強調英語很重要,甚至政府不惜動搖國本也要推行『全民英檢』也是因為這個論點。所以我在這個地方列舉幾個常見英語很重要的理由,來驗證一下這些理由是否真的能夠成立?是否真的需要讓我們的幼苗在還沒認識 清楚自己傳統文化之前,就要先接受這些殖民文化? 1. 英語是國際語,想要融入國際社會就要全民說英語?? 提早讓孩子學英語的理由: 1. 語言的學習越早越好,這樣發音才會標準?? 融入國際社會就要全民說英語? 其實這個理由乍看之下冠冕堂皇,但是細想之下卻蝕到骨子裡了。為什麼呢?首先我們翻開世界地圖來看看,英語系的國家有多少?世界上以英語為官方語的國家及人口有多少?如果說想要融入國際社會就要英語的話?那麼是否拉丁語、法文、德文、俄文也該學學呢? 而且中文是全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所以要融入國際社會是否我們應該先好好學中文呢?(別以為我們平常講的是中文,但是我們對中文的認識有多少?恐怕 事實上我們都得愧對先人吧!!) 再者,融入國際社會不外乎就是參加國際組織、活動。這些都是政府需要作的事與尋常老百姓何干?難道我們國家的外交人員是領乾薪,不做事的?需要老百姓出動才可以完成的嗎?如果要說與平民老百姓有關的,那應該是做生意、觀光、與移民(不過移了民就是別的國家的人了)而這些人也絕對不可能佔全體國民的大部分,那麼幹嘛還要全民英檢? 那麼多學一種語言總不是壞事吧!?的確,對於個人而言不是壞事,但是對於國家而言卻是壞到不能壞的壞事,為什麼呢?因為語文這個東西是需要長時間練習的,如果學了一段時間之後,除非真的很有天份,否則擱在那兒不用就會忘記,就算是母語也是一樣。(君不見去年國慶有位華僑致詞的時候,居然因為國外呆久了,自己的文字語言都不認識了)所以在沒那種英語情境之下(如果有的話,那還不如乾脆宣布我們是人家殖民地就可以了),傾全國之力學英語豈不是讓原本應該充實專業知識的時間,都用在無意義的英文學習上面,而讓國力空轉、虛耗了嗎!?同時也讓國民虛榮化、犬儒化,這豈不是大大的壞事嗎?? 所以我才說倡導全民說英語的人確實是蝕到骨子裡的。
英語可以提升國家及個人競爭力? 許多專家學者都曾經說過,我們的天然資源有限,為了立足於世界,所以我們必須努力發展經貿。為達到這個目的、並且提升競爭力,我們需要學英文!?然而事實上是這樣子的嗎??關於這一點我們從大家購物的經驗中來找尋一些答案。 大凡只要是賺錢的行業都會有競爭者,而正當競爭的手段不外乎是『比價錢』、『比品質』、『比服務』、『比獨佔』其中的價錢、品質、服務都是與英語無關的,至於獨佔那就更不用說與英語沒有任何瓜葛了,因為既然都獨佔了,那也就沒有所謂的競爭者。如果說真的要與英語扯上一點關係,恐怕也只有所謂的廣告與行銷吧!!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我們價錢比別人高,品質比別人爛、服務又比別人差、然後作的又不是獨佔事業,恐怕就算廣告與行銷作的再好,都不會有顧客上門,所以英語可以提升國家競爭力這句話根本就是胡扯一通!! 至於英語會不會提升個人競爭力,這一點個人倒是不敢全盤否定,不過我們先以職場上的一些經驗這句話是否正確!?首先哪些職位的人會使用到英文??接待人員、國外部的業務人員、工程師、可以接觸到客戶的高階主管等。其中接待與業務人員因為直接要面對客戶,工程師因為要時常參考一些技術文件,所以這些人需要一點英文程度,這沒話說。但是這些人想要提昇自己的競爭力,以便於日後步步高升,甚至野心大一點的就自己創業。平心而論,所憑藉的絕對不是個人英語能力,而是專業能力。我們看看洪志鵬、李維等知名人士,哪一個是因為他們英文程度好所以才得到眾人的重視?所以英文對於個人而言只能算是方便做事的工具而已,而絕對不是用來提升競爭力的。相反的,過份強調英語能力,而忽略專業能力,最後的結果充其量不過是個『語言翻譯機』罷了,那又有何用?
會說英語可以到外商公司上班,增加收入? 為什麼很多人希望到外商公司上班?相信大部分的理由是,外商公司的待遇好、福利佳!?但是有人曾經想過為什麼這些外商公司肯願意比國內公司高的待遇,聘請這些員工呢?我們以筆者在越南的經驗來分析看看!?當初筆者所服務的公司將生產部門移往越南,主要是考量雖然我們付給當地的人工薪資是當地企業 3 到 4 倍,但是仍然比在本地來的划算許多,同時公司在東南亞其他的國家也設有分支機構,負責一些當地銷售業務等。當然公司會請許多當地人作一些管理的工作,為了管理上的方便,所給付的薪資在當地而言也相當的不錯,所以很多當地人趨之若鶩,一到招聘期間,應聘的人如過江之鯽。而其中有些人會為了增加錄用的機會,因此在面試的過程中使用華語,這種情形就像是國內許多人對於外商的態度是差不多的。不過可惜的是會不會華語並不是用人考量的重點,而是過去經歷與做事態度才是在意的焦點。因為請這些雇員是因為他們絕大部分的時間是面對他們本國的人民,而不是我們這些外國人,至於與他們溝通的問題,我們則寧願透過翻譯來進行,以避免不必要的會錯意,或者不小心觸犯當地的忌諱。同樣的道理,國內的外商公司應該也是同樣的情況。雖然外商公司中有很多白種人老闆的自大性民族優越感很強,不過用人的考量應該也是『專業』大於『語文』吧!! 外商公司優渥的待遇,近年來已慢慢不如從前了。主要是因為國內投資環境,與薪資水平皆不如從前一樣有利於外商。 因此到外商公司上班已不是如當初的金飯碗,相反的隨著國內投資環境的惡化,這些人可能都需要面臨外資撤資後被資譴的窘境。
很多大公司、學校都要求英檢,所以我們不能免俗?? 在很多英語補習班中的廣告詞中基本上都會有這麼一段宣傳,沒錯!!的確在很多大公司/學校的面試過程中都會要求測試英文能力!?然而,這是一個可笑的現象!?試想除了業務人員外,一個一般性的員工在工作過程中,有多少機會使用到英文?就算是技術人員需要看原文技術文件,但現在有那麼多翻譯工具的條件下,這些要求顯得十分過時,與不合理。所以顯而易見的,這些公司/學校在面試過程中會要求測試英文,但是一旦錄取之後還是要各憑其專業的知識與敬業的態度,才有辦法持續生存下去。畢竟人家要的是替公司賺錢的人才,而不是語言翻譯機。況且以目前而言,雖然翻譯的工具還不是 100% 的精確,不過進步的速度的確很快,這是有目共睹的,因此相信不久的將來,當這些技術進步到一定程度後,這些不合理的要求都會被解除掉。
語言的學習越早越好,這樣發音才會標準?? 這些話乍聽之下挺有道理的,有一些觀察的數據也支持這樣論點!?但是有多人認真想過其實這些話是個害人不淺的論調??我們要知道英文與中文上的差異,除了文字與文法上的不同外,還有就是發音部位的不同。所以就像是聲樂的演唱一樣,沒有很長時間的練習是沒有達成的。當然這還需要牽扯到一些天份,就像有些人的舌頭可以捲起來,有些則不行。所以越早學習英語,對於絕大部分的小朋友而言,不但不能讓他們贏在起跑點,反倒是讓他們像『邯鄲學步』一樣,別人的東西沒學好,自己本身應該具備的才能也忘記了。最明顯的例子是,多年前 國內許多家長為了避免自己孩子在國內接受填鴨式的教育,並且仰慕國外所謂的開放式教育,於是將小孩送往國外當小留學生。現在這些小留學生都長大了,我們看到什麼?一群講著半弔子中文,但只學會人家街頭文化的嘻皮。這是我們所樂見的嗎?? 中英文文法上的差異,主要來自於民族歷史文化、風土民俗、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影響所及就是邏輯思考的模式與中心的價值觀。如果一個孩子在核心邏輯思考模式尚未建立之前,就混入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模式,試想這將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國、台、客家以及其他地方方言雖然發音與用詞有些不同,但基本上文法上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邏輯思考方式是一樣的。)想當然爾,一定是亂七八糟,一塌糊塗的。同樣的情形,在中心的價值觀裡也是一樣的,因為語言的傳播,絕對光只有文字與發音而已,順帶的也會傳播以該語言為主的價值觀,所以我們試想一下,一個孩子在中式的社會裡,混用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這樣會造成什麼樣的情形??在東北由於與蘇聯接壤,所以經常會遇到一些越界做生意俄羅斯人,所以東北人稱這些人為老毛子、二毛子,雖然語氣帶些調侃的味道,但也沒有輕蔑的意思,但是有一種稱之為『假洋鬼子』的人一定被人所瞧不起,因為這些明明是中國人,卻滿口子洋文,不管講什麼?作什麼?都喜歡挾洋以自重,但是這種人,洋人的紳士與精準的態度沒學到,反倒是學到了傲慢與偏見。一副標準的奴才像,著實令人討厭。所以讓孩子自然而然習慣兩種語言,其實是最糟糕的誤導。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寫到這裡許多人大概會開始認為筆者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不然就是英文很破的人,所以才會這麼排斥英文!?然而事實上大致也是如此的,筆者是一個民族主義者,而且英文也很破,前前後後不過才翻譯過一本原文書,跟洋人打交道也比手劃腳的打手勢,才有辦法溝通。不過有一點 點不同的是,其實筆者對於英文學習這檔事並不排斥,因為畢竟在工作中還是會用到一點。而筆者之所以要寫這麼多批評,所要強調的是國人應該凡事注重根本面的東西,而 不是表徵的旁枝末節!? 那麼什麼是根本面的東西呢?什麼又是表徵的旁枝末節呢?以觀光業為例,如何維持景點的風光、特色、交通住宿的便利、宣傳等是根本的基礎,而司機、導遊會不會講英文是旁枝末節的事情。以製造業為例,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品質、售後服務、維持技術領先是根本面的東西,而工程師英語流不流暢則是屬於旁枝末節的事情。以學生為例,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創造的能力,以及活潑強健的體魄,是首要注重的根本面。而才藝與英語的學習則是旁枝末節的東西。 古人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說,凡事應從根本的基礎面做起,等到基礎穩固之後,才能夠向上發展,就像是中醫在與人看病的時候,講究的是『固本培元』的功夫,而非 只針對病徵下手。因此中醫的原理是讓原本虛弱、不足的身體先復原了,然後再讓身體自己去修補受損的地方,這病也就自然而然康復了。所以儘管在外表上其中醫的功效不若西醫那樣的快速,但是其溫潤的特性比起西醫來少了許多副作用與復發的機會。同樣的道理,不管是做事也好,作學問也好都是一樣的,先把基礎的東西做好,這所謂的『道』也會自然而然應運而生。但是反觀現在的社會裡充斥了一些倒行逆施的現象,怎叫人不憂心?作觀光的欺騙、敲竹槓的情況仍不時有所聞,而官員卻只會動色情檳榔西施、賭博的腦筋。作製造的只會一昧的抄襲、以及外移尋找更低的人工成本,卻不想提升到更高技術的層面。作學生的只會貪多雜學以及過渡依賴社會資源,但卻不肯多花一點心思於思考與創新。這些種種都不是一心想提升國家與個人競爭力所應有的現象。而且此風一長,社會將充斥一些華而不實的現象。
學習應該是『適材』、『適量』、『適時』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那就是自己小學的同學明明功課經常不如自己的,但是上了高中後卻開始名列前茅。明明在學校中老是敬陪末座的同窗,出了社會後卻在某個領域內大放異彩。 對於這些現象。也許你會說他們只是交了好運而已,但是我卻說他們可能只是用對了方法而已。如果你不相信的話!?我們來看看以下筆者親身所遇到的幾個例子: 案例一、 我在唸大學的時候是讀數學系的,而儀琳(化名)則是我們系上的出了名系花。一次在大四期末考前夕,這位大美女突然地要我幫他複習功課!?雖然我和她之間素不相往來,但是還是滿口子的答應了。當晚我準時出現在她住的地方,只是當預備切入正題的時候,我滿臉狐疑的問她: 案例二、 德諾(化名)是我在他高中期間的家教學生,當初他的家長找我的時候就很清楚的告訴我,他的數理化方面的功課不行,要我好好幫他加強一下!! 經過幾次上課後我決定主動找他的家長談一下: 案例三、 大有(化名)是我對門鄰居的小孩,從國中起都就讀明星學校,成績很不錯!?只是每次看到他時候,總是一副很疲憊的樣子。一次他的家長見我家教交的還可以,就跑來找我商量,看看能不能幫大有一點忙,讓他不要唸著這麼辛苦!?於是我就到大有的房間找他聊聊,不過到了他的房間發現他的書可真多,光是同科的參考書就有好幾本。我納悶的問到: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歸納個重點,首先這些學生雖然都是勤學向上的,但是用錯了方法,使得他們面臨了窘境而難以克服,在第一個案例中儀琳明明對於語文方面有天賦,但是花了許多精力在數理方面。雖然並無不可,而且也有可能日後因為她的努力,在數理方面有所成就。可是想想,如果她把精力放在語文方面,情況則又會是如何呢?是不是更會有所成就呢?所以『適材』對於學習來說是『事半功倍』與『事倍功半』的爭議性議題!?如何選擇!?最好依照上天賦予的性向來決定。在第二個案例中,德諾所碰到的學習障礙是沒有『適時』的問題,就像案例中所描述的,德諾在高中時期所欠缺的能力,並不是加倍用功、補習就可以彌補過來的,所以『勤能補拙』這句話在這是不適用。因為德諾所欠缺的想像力、組織能力,以及推理能力都是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累積才有辦法加強,這是半分不能勉強得來的。而關於這一點很多家長並不這樣認為,總認為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於是經常要求孩子超齡學習,而且如果孩子略有表現,便依此沾沾自喜。殊不知這樣的行為,除了是『揠苗助長』之外,同時也扼殺了孩子適齡應有的生活與自由揮灑的空間。(例如:一個小學的學童,最重要的教養是什麼?筆者認為應該是訓練一個強健的體魄,以及盡情發揮自由想像力的學習空間。)至於第三個案例,很明顯的是『適量』的問題。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惘』意思是說學習除了是效倣前人的經驗之外,更要細加思考以求融會貫通,成為己用,否則很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成為一個呆板的書袋子而已。所以適量的學習才能讓學生有足夠的知識,且更重要的是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分辨、與判斷。 具體建議 曾經有人在網路上比較美國與東方教育下的學生素質,並且認為美國學生普遍不如東方學生來的好!?並據此推斷美國未來競爭力會下降,但是筆者認為持這樣論調的人根本就是阿Q精神在作祟!?因為既然要強調競爭力就必須跟高水準的人作比較,而不能跟爛的比!?(君不見人家每年的西屋科學獎,所表現出來的水準,東方國家的水準是否可以比美於前?)況且不管是亞裔也好、非裔也罷,入了美國籍之後就跟祖國就沒有什麼關係了,因此就算他個人競爭力在強,他也是站在與我們敵對的立場,所以以這種寄望別人競爭力下降,來凸顯自己競爭力上升,是不符合實際的論調?因此就像前面筆者所提到的論點『君子務本』我們需要將競爭力不如人的地方找出來,這才有辦法對症下藥!? 一般說來東方國家的工業偏向加工業或代工業,少有自創品牌的情況出現,特別是在中國/台灣這種情形特別人覺得汗顏,因為在中國/台灣要人才有人才,要資源有資源的條件下,依然仰人鼻息實在叫人慚愧!?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主要是國人缺乏創造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然後再退一步想,我們國人為什麼會缺乏這樣的能力與精神呢?這是因為國人從小除了要被強迫學一大堆的東西之外,為了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還要花費很多很多的精力來學英文,甚至以偷跑的心理,讓孩子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這無疑是把原本應該培養創造力、思考力、以及團隊精神的時間,虛耗在不見得有用的英文學習上,因此也就難怪國人會缺乏這些能力!?反觀歐美的學生他們就不必如此辛苦了,該是音樂課的時候就上音樂課,該社團活動的時候就社團活動。這也就是人家為什麼會勝過我們的原因?也是為什麼我們只能幫人家代工的理由。 基於上面的理由,我們知道學英文是我們競爭力不如人的關鍵之一!?但是又不能拋棄它!?(因為英語系的國家中畢竟還是有很多值得借鏡的地方)那麼要如何要兩全其美的兼顧呢?筆者在此作了幾項建議,也許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1. 廢除國小以下的英語教學,國中為必修、高中、乃至於大學的英語教學一律改成選修 ,並加強國語文教育。
然而這樣建議的目的在於 1. 盡量減少學生課業上的壓力,並將空餘下的時間來培養創造與獨立思考的能力,當然更重要的應鼓勵多參與社團活動,藉此培養團隊的精神。因為國人素來有寧為雞首、不為馬尾的觀念,因此中小企業特別多,而且甚至在公司裡面還要搞小團體,這對於整體國家競爭力 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傷害。 2. 國家競爭力的來自於國民的教育,而國民的教育的水平則取決於知識傳播的速度。因此與其讓全民浪費時間學英語,不如以國家的力量將知識彙總、整理、翻譯後再傳播給國民,這樣知識傳播的速度會快上很多。此外國人對於知識向來有藏私的陋習,因此很多新手對於知識的攝取,都幾乎面臨過漫長時間的摸索與嘗試。 所以我們以國家的力量來進行這些事情,一方面使得知識的擷取變得容易,另一方面也要打破國人藏私的陋習。 3. 語文的翻譯是一個見人見智的工作,所以隨著個人文化背景的不同,對於原文的解釋也會有所不同。因此翻譯的工作應該由國家的專責機構來進行,這一方面是在取得一個統一的標準,另一方面也比較具有公信力。 4. 現行市面上翻譯工具雖然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礙於市場機制以及缺乏足夠的經濟、學術與技術的支援,使得這方面的發展並不盡理想。所以需要以國家的力量介入之,以滿足因英語教育的減少而產生語文翻譯的需要。 5. 減少人才外流的機會。多年來國內許多知名大學的高才生,畢業後的志願都是到國外留學、就業、甚至是移民,鮮少有人願意留在國內服務的!?這對國家而言無疑花了很大的成本作育英才,結果只是為人作嫁而已。因此減少英語教育,增加國語文及人文教育,除了是為了加速知識傳播的速度(依照某份研究報告即使國人英文程度再好,中文的閱讀速度依舊遠大於英文的閱讀速度)改善研究環境之外,另一面就是要增加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 結論 對於大多數有過社會經驗的人而言,都會有這樣的體驗,那就是真正的學習是從學校畢業後才真正開始的 ,而在學校所學得則是為進入社會工作而預先所做的基礎知識而已!?以筆者為例在進了社會工作之後,所念的書要比當學生的時候來的多的多。而動力來源則正是在工作之後自覺學能不足,而主動自發的尋找資料來研究。因此我們可以『學習』應該是一輩子的事,所以 學習不應急於一時、也不應貪多。必須按步就班的一步一步打好基礎。同時一時的成就不代表日後就能功成名就,一時的失敗也不見得以後就沒有機會翻身。唯有不斷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才能真正造就日後的擷英揚華,願大家共勉之。 如果各位看倌有耐心看到這裡,想必很多人心裡準備開始大罵,『這隻熊到底在胡言亂語些什麼?』沒關係!下面的連結提供了一些名人的文章,各位可以連過去看看! 相關連結 犬儒病─當代中國的精神危機 ~~胡平
附註: 邯鄲學步: 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都城邯鄲人走路姿勢優美,便去那裡學走路。結果,他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的姿態,反而把原來走路的步法忘記了,只得爬回壽陵。此成語意指:學習別人的長處,不能盲目模仿,應當結合自己的實際。否則,如果丟掉自己的長處和特色,就必然遭到慘敗。 阿Q精神: 阿Q是魯迅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他是個貧困的農民,一無所有,只靠為村中富有人家做短工來維持生活。阿Q連正式姓名也沒一個,但自尊卻很強,即使挨打受辱,心還是認為自己優勝。例如他看見趙太爺的兒子中了秀才,人們敲鑼打鼓來報喜,覺得十分光彩,便自認與趙太爺同宗,結果給趙太爺掌了嘴巴。阿Q心中卻說:「現在的世界太不成話,兒子打老子!」想到趙太爺是他的兒子,阿Q便漸漸得意起來。後來阿Q到城裡參加革命,卻糊裡糊塗給判為搶劫犯,結果被槍斃了。《阿Q正傳》其實指出了中國人一個常見的毛病,就是儘管事實上吃了虧,還用「精神勝利」來安慰自己,但卻不會採取積極的行動,來避免再次吃虧受辱。現在我們常說的「阿Q精神」,就是指這種不肯面對現實,一味精神上自我安慰的處事態度。 (「如果我曾經看的更遠,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頓)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