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螺旋槳飛機的臆想(續)
2010/06/03 22:49:46瀏覽16393|回應3|推薦3

螺旋槳飛機的臆想

在上一篇文章我用幾近冥想的方式闡述了我對螺旋槳飛機的想法,既沒證據,說服力也差,所以我上網查了一下,結果不查不知道,查了嚇一跳!?原來我還是有說錯的地方!?

由於資料太多,所以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將儘量的簡約的說明上一篇文章中所描述的問題,主題依舊是『螺旋槳是否成為增加飛機速度的障礙』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先作一些名詞解釋:

 1.) 音速:聲音在介質中傳遞的速度,介質密度越高,傳遞速度越快。若以在國際標準大氣情況下,海平面音速為每小時1227.6公里,在l1000米的高空,則是每小時1065.6公里。相差近200公里每小時。

2.) 馬赫:飛行速度與當地音速的比值,簡稱M數。M數是以奧地利物理學家伊·馬赫的姓氏命名的。馬赫曾在19世紀末期進行過槍彈彈丸的超音速實驗,最早發現擾動源在超音速氣流中產生的波陣面,即馬赫波的存在。

飛行器的飛行速度與馬赫數的關係:

低速飛行區   馬赫數為0.4
亞音速飛行區  馬赫數為 0.4-0.75
跨音速飛行區  馬赫數為 0.75-1.2
超音速飛行區  馬赫數為 1.20-5.0
高超音速飛行區 馬赫數為 5.0以上。

3.) 音障:是飛機的飛行速度與音速相近時,產生阻礙飛機飛行速度的能量「牆」,由高溫、高壓及高密度的空氣和聲波的能量迭聚而成。那麼突破音障對飛機結構有什麼要求呢?把飛機也做成尖錐形的流線體機身和薄形機翼,最典型的要數SR-71高空高速偵察機了,再有一種有利於飛機突破「音障」的方法,是把機翼做成像燕子翅膀一樣的後掠翼形,如下圖:

上圖為 SR-71A

4.) 音爆:當飛機在空中作超音速飛行時,在機頭或突出部分,會出現一種楔形或錐形波,這就是激波。而當疏密狀的音波無法跑到飛機前方時,就全部疊在機身後方,形成了圓錐形狀的音錐。當它們向外傳播時便互相干擾和影響,然後彙集成一道包羅機頭的音爆前激波和一道尾隨機尾的後激波。這兩種波但有著迥然不同的性質。激波的厚度很小,經過波後空氣的壓強、密度、溫度都突然升高,速度立即下降。當這兩道激波波及到無論哪個空間和物體時,均會感到這種強烈的變化,反映到人的耳朵裡,使耳鼓膜受到突然的空氣壓強變化,就感覺是兩聲雷鳴般的巨響。

上圖描述物體移動與聲波的關係。

上圖描述了音爆產生的地點

上圖中的錐形範圍描述了音爆傳遞的區域。

音爆產生瞬間的實際照片,在音爆發生的瞬間四週空氣壓力驟降,發生了 普朗特-格勞爾奇點 (Prandtl-Glauert Singularity)效應,此時空氣中的水氣就凝結成小水滴形成一團雲霧,稱之為『音爆雲』,酷吧!

5.) 音爆的威力:根據測量,一架在 16000米高空以兩倍音速飛行的協和客機產生的音爆對地面產生的壓強高達100帕,相當於給一塊一平米左右的窗玻璃上施加10公斤的力。換算成聲音強度相當於133分貝。

上圖是協和號客機,設計的巡航速度是2~2.2馬赫。

上圖是世界第一架作超音速飛行的飛機,貝爾X-1型。

6.) 熱障:飛機在高速飛行時,由於氣流對機身產生衝擊力、壓力和摩擦力轉換成熱能,對機身加熱所造成的「熱障礙」。飛機的飛行速度越高,氣流對飛機表面的加熱也就越高。當飛機飛行速度在2馬赫時,飛機的迎流面溫升可達100°C。當速度提高到2.5馬赫時,溫升能到200°C。若速度再提高,溫度梯度也上升得更高。航天飛機在重返大氣層時速度可達25馬赫,此時航天飛機的迎流面溫升達到1400°C。

SR-71A 使用93%的鈦合金作飛機的結構材料,等於給飛機穿了一身防高溫的鈦鎧甲,從而使飛機能在M3.2的「熱障」條件下飛行。 至於航天飛機使用泡沫陶瓷瓦片作高溫防護層,蜂窩硅瓷材料做成的防熱大底,以保護飛船的返回艙在通過大氣層時受到的高溫加熱。

 7.) 黑障:航天飛機重返地球時氣流與艙體表面形成強烈的摩擦,因此產生了巨大的氣動加熱,使艙體表面急聚升溫,溫升可達一兩千攝氏度,形成一個氣動加熱的高溫層包裹著高速飛行的返回艙,貼近返回艙表面的氣體和返回艙材料表面的分子被分解和電離,形成一個等離子層。由於等離子體具有吸收和反射電磁波的能力,因此包裹返回艙的等離子體層,實際是一個等離子電磁波屏壁層。所以當返回艙進入被等離子體包裹狀態時,艙外的無線電信號進不到艙內,艙內的電信號也傳不到艙外,一時間,艙內外失去了聯繫。

8.) 應力:物體由於外因(受力、濕度變化等)而變形時,在物體內各部分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的內力,以抵抗這種外因的作用,並力圖使物體從變形後的位置回復到變形前的位置。

9.) 推重比:推力和發動機的淨重之比。

10.) 涵道比:(bypass ratio)即渦輪發動機外涵道與內涵道空氣流量的比值。內涵道的空氣將流入燃燒室與燃料混合,燃燒做功,外涵道的空氣不進入燃燒室,而是與內涵道流出的燃氣相混合後排出。外涵道的空氣只通過低壓壓氣機,流速較慢,且是低溫,內涵道排出的是高溫燃氣,兩種氣體混合後降低了流速與溫度,能夠降低噪聲,增加推力。 涵道比是描述推力的詞彙,涵道比隨著速度的增加是增大的,所以速度越高,涵道比也越高,推力自然就高但是,反推效率跟涵道比沒有關係,因為大約80%的推力由風扇產生。

正文開始

在前篇文章中我提到,螺旋槳飛機引擎只能用內燃機!?其實這句話是不對的。根據網上所查到的資料,在二戰中前期及二戰前使用的引擎為活塞式的發動機。

上圖為活塞式引擎的實際照片

上圖示活塞式引擎的運作圖,五個汽缸共同推動一個轉軸。

上圖是二戰中作著名的 P51D 野馬式戰鬥機。

翼展: 37' (11.30 m)   
機翼面積: 235 sq. ft (21.80 sq. m)   
空重: 7000 lbs (3175 kg)   
總重: 9200 lbs (4173 kg)   
最大重量: 12100 lbs (5487 kg)   
發動機: Rolls Royce (Packard) Merlin V-1650   
馬力: 1650 hp   
飛行距離: 1000 miles (1610 km)   
巡航速度: 275 mph (442 km/hr)   
最大速度: 475 mph (765 km/hr)   
爬升能力: 3125 ft/min   
最大高度: 41900 ft (12770 m)
螺旋槳直徑 :3.40m 漢密爾頓標準標準螺旋槳

美國的P-5lD"野馬"式戰鬥機,最大速度每小時765公里,大概是用螺旋槳推進的活塞式戰升機中,飛得最快的了,估計已經接近活塞式飛機飛行速度的極限。 另外一種用於螺旋槳飛機的是『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上圖是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結構示意圖

上圖是蘇聯的 Tu-95 使用的是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長度 49.50米(162呎5吋)
翼展 51.10米(167呎8吋)
高度 12.12米(39呎9吋)
翼面積 310平方米(3,330平方呎)
空重 90,000公斤(198,000磅)
最大起飛重量 188,000公斤(414,500磅)
發動機 4具庫茲涅佐夫NK-12MV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 功率 4×11,000千瓦(14,800馬力)
最大速度 925公里/時(500節,575哩/時)
爬升率 10米/秒(2,000呎/分)
最大升限 12,000米(39,000呎)
最大航程 15,000公里(8,100海浬,9,400哩)
翼負荷 606公斤/平方米(124磅/平方呎)
推重比 235 W/公斤(0.143馬力/磅)
轉速36000轉/分

Tu-95 為亞音速轟炸機發動機驅動兩個AB-60H型反轉的可逆槳距推進螺旋槳,螺旋槳直徑6.5米,是目前飛的最快的螺旋槳飛機。但當Tu-95以最高速度飛行的時候,它的所有螺旋槳處於順槳狀態,不產生動力,而由後方排放的燃氣提供全部動力,整台發動機近似以渦輪噴氣發動機的方式工作,因此能達到通常只有噴氣式飛機才能達到的速度。 維基百科 -- Tu-95轟炸機

螺旋槳飛機難以跨越的障礙 -- 音障

在網路上查了很多資料,大多說螺旋槳效率在速度在200~700公里/時範圍內效率較高,如果飛行速度再增大,由於壓縮效應在槳尖出現波阻,所以效率急劇下降,進而影響飛機速度。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從上面野馬戰鬥機的資料顯示,3.4米直徑的螺旋槳在加上大約 3200轉/分鐘的轉速,則槳尖速度應為 2019.648 公里/小時,大約是兩倍音速。若是 Tu-95 轟炸機則 6.5米直徑的螺旋槳在加上大約36000轉/分的轉速,則槳尖速度應為 44085.600 公里/小時,大約是四倍音速。如果剛剛的那個論點是對的,那是否螺旋槳應該早該解體了呢?事實上野馬戰鬥機不但飛得好好的,而且還是二戰的主力戰機。為了解釋這個疑點,我必須解釋一下螺旋槳飛機的飛行原理。

上圖所示單支槳葉為細長而又帶有扭角的翼形葉片,槳葉的扭角(槳葉角)相當於飛機機翼的迎角,但槳葉角為槳尖與旋轉平面呈平行逐步向槳根變化的扭角。
槳葉的剖面形狀與機翼的剖面形狀很相似,前槳面相當於機翼的上翼面,曲率較大,後槳面則相當於下翼面,曲率近乎平直,每支槳葉的前緣與發動機輸出軸旋轉方向一致,所以,飛機螺旋槳相當於一對豎直安裝的機翼

從槳葉剖面圖中可以看出槳葉的空氣動力是如何產生的,由於前槳面與後槳面的曲率不一樣,在槳葉旋轉時,氣流對曲率大的前槳面壓力小,而對曲線近於平直的後槳面壓力大,因此形成了前後槳面的壓力差,從而產生一個向前拉槳葉的空氣動力,這個力就是牽拉飛機向前飛行的動力。   

另一個牽拉飛機的力,是由槳葉扭角向後推空氣時產生的反作用力而得來的。槳葉與發動機軸呈直角安裝,並有扭角,在槳葉旋轉時靠槳葉扭角把前方的空氣吸入,並給吸入的空氣加一個向後推的力。與此同時,氣流也給槳葉一個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也是牽拉飛機向前飛行的動力。 由槳葉異型曲面產生的空氣動力與槳葉扭角向後推空氣產生的反作用力是同時發生的,這兩個力的合力就是牽拉飛機向前飛行的總空氣動力。

至於飛機所受的阻力依照生成原因可以分為摩擦阻力壓差阻力誘導阻力干擾阻力激波阻力等。其中摩擦、誘導、干擾阻力在低速中可以略去不予討論,但其他兩種就必須詳細討論一下。

上圖所表示的阻力是由運動著的物體前後所形成的壓強差所形成的,阻力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稱之為『壓差阻力』。壓差阻力同物體的迎風面積、形狀和在氣流中的位置都有很大的關係。而最大迎風面積越大,壓差阻力也就越大。

物體形狀對壓差阻力也有很大的作用。把一塊圓形的平板,垂直地放在氣流中。它的前後會形成很大的壓差阻力。平板後面會產生大量的渦流,而造成氣流分離現象。如果在圓形平板的前面加上一個圓錐體,它的迎風面積並沒有改變,但形狀卻變了。平板前面的高壓區,這時被圓錐體填滿了。氣流可以平滑地流過,壓強不會急劇升高,顯然這時平板後面仍有氣流分離,低壓區仍然存在,但是前後的壓強差卻大為減少,因而壓差阻力降低到原來平板壓差阻力的大約五分之一。

如果在平板後面再加上一個細長的圓錐體,把充滿漩渦的低壓區也填滿,使得物體後面只出現很少的漩渦,那麼實驗證明壓差阻力將會進一步降低到原來平板的大約二十到二十五分之像這樣前端圓純、後面尖細,像水滴或雨點似的物體,叫做「流線形物體」,簡稱「流線體」。在迎風面積相同的條件下,它的壓差阻力最小。這時阻力的大部分是摩擦阻力。

除了物體的迎風面積和形狀外,物體在氣流中的位置也影響到壓差阻力的大小。 物體上的摩擦阻力和壓差阻力合起來叫做「迎面阻力」。一個物體,究竟哪一種阻力占主要部分,這要取決於物體的形狀和位置。如果是流線體,那麼它的迎面阻力中主要部分是摩擦阻力。如果形狀遠離流線體的式樣,那麼壓差阻力占主要部分,摩擦阻力則居次要位置,而且總的迎面阻力也較大。

當飛機作超音速飛行而產生激波時,受到薄薄一層稠密空氣的阻滯,使得氣流速度急驟降低,由阻滯產生的熱量來不及散佈,於是加熱了空氣。加熱所需的能量由消耗的動能而來。在這裡,能量發生了轉化--由動能變為熱能。這一阻力由於隨激波的形成而來,所以就叫做『激波波阻』。從能量的觀點來看,波阻就是這樣產生的。

在超音速飛行情況下,壓強分佈變化非常大,最大稀薄度向後遠遠地移動到尾部,而且向後傾斜得很厲害,同時它的絕對值也有增加。因此,如果不考慮機翼頭部壓強的升高,那麼壓強分佈沿與飛行相反方向的合力,急劇增大,使得整個機翼的總阻力相應有很大的增加。這附加部分的阻力就是波阻。由於它來自機翼前後的壓力差,所以波阻實際上是一種壓差阻力。當然,如果飛機或機翼的任何一點上的氣流速度不超過音速,是不會產生激波和波阻的。
激波阻力
激波阻力

阻力對於飛機的飛行性能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高速飛行時,激波波阻的產生,對飛機的飛行性能的影響更大。這是因為波阻的數值很大,能夠消耗發動機一大部分動力。例如當飛行速度在音速附近時,根據計算,波阻可能消耗發動機大約全部動力的四分之三。這時阻力係數Cx急驟地增長好幾倍。這就是由於飛機上出現了激波波阻的緣故。

由上面所說的看來,波阻的大小顯然同激波的形狀有關,而激波的形狀在飛行M數不變的情況下;又主要決定於物體或飛機的形狀,特別是頭部的形狀。按相對於飛行速度(或氣流速度)成垂直或成偏斜的狀態,有正激波和斜激波兩種不同的形狀。成垂直的是正激波,成偏斜的是斜激波

在飛行M數超過 1時(例如M等於 2),如果物體的頭部尖削,像矛頭或刀刃似的,形成的是斜激波;如果物體的頭部是方楞的或圓鈍的,在物體的前面形成的則是正激波。正激波沿著上下兩端逐漸傾斜,而在遠處成為斜激波,最後逐漸減弱成為弱擾動的邊界波。斜激波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到末端也逐漸減弱而轉化為邊界波。在正激波之後的一小塊空間,氣流穿過正激波,消耗的動能很大,總是由超音速降低到亞音速,在這裡形成一個亞音速區。

M數的大小也對激波的形狀有影響。當M數等於 1或稍大於 1(例如M= 1.042)時,在尖頭(如炮彈)物體前面形成的是正激波。如果M數超過1相當多(例如M=2.479),形成的則是斜激波。

正激波的波阻要比斜激波大,因為在正激波下,空氣被壓縮得很厲害,激波後的空氣壓強和密度上升的最高,激波的強度最大,當超音速氣流通過時,空氣微團受到的阻滯最強烈,速度大大降低,動能消耗很大,這表明產生的波阻很大;相反的,斜激波對氣流的阻滯較小,氣流速度降低不多,動能的消耗也較小,因而波阻也較小。斜激波傾斜的越厲害,波阻就越小。

看到沒!?這就是為何螺旋槳槳尖超過音速,卻可以正常工作的原因!?但就整架螺旋槳飛機而言,當速度越來越快時,以螺旋槳所形成的截面應該會形成正激波而不是斜激波,所以網路上所說激波波阻發生的地點,不應該是螺旋槳槳尖,而是整個螺旋槳才對。下面附上一張二戰時螺旋槳的照片,讓大家感受一下他的截面。

上圖是二戰期間日本戰鬥機上的螺旋槳葉片。日本當時使用的基本都是零式戰鬥機,都用結實的山毛櫸木製作螺旋槳。相對鋼鐵而言,木頭要輕得多,強度也還可以。切片處包銅皮是為了增加耐磨性,防止螺旋槳被粉塵等磨損。後來,這架飛機在重慶轟炸,被擊落後,由原中央大學就收藏了這片螺旋槳。


臆想 -- 激波的推演

如上圖所示 聲波的傳遞是以『疏密波』的方式進行的,其中空氣密度代表振幅亦即波之傳播能量,而波長與頻率的乘積則代表波速,這是一個常數,亦即『馬赫』是也。當飛機在空氣中前進時會擠壓迎面的空氣,當空氣壓縮所形成的壓力大於外界壓力時,空氣便向飛機運動方向相同方向回彈,回彈後該處的空氣密度變低壓力變小,於是一個『波』便形成了。然後飛機持續移動繼續對迎面的空氣加壓,於是一個接著一個『波』被不斷地產生出來。

如上圖(a.)所示當飛機以等速度運動時,整個波動以飛機頭部為中心向外發散出去, 並且一直維持這樣的一個波形。如果在飛行方向前加上一個垂直截面,則此時通過這個截面的波數是固定。

當飛機以等加速度前進時(音速以下),假設空氣彈力係數不變的情況下,則通過垂直截面的波數將以線性方式增加。

如下圖考慮聲波振幅以收斂的阻尼震盪,以及合成波的影響,當飛機速度非常靠近音速的時候單位時間內所產生的所有波都會被擠壓在一起,此時總聲波振幅(代表飛機將損耗的動能)將等於 通過截面的聲波數x振幅 ,如上圖(b.)所示。當飛機超過音速時每一個『波』的發生點都被拉開距離,如上圖(c.)所示聲波將又會被發散掉。所以在整個飛機在加速至超音速過程中,激波只會發生一次而已,也就是說激波波阻僅在飛機在作超音速時才需要被考慮。

從上面的公式中通過截面的聲波數在在固定自然環境條件下是固定的,但振幅卻可以透過外觀及結構的設計來改善,如之前的圖示。這樣才有辦法將激波波阻降低到可以忍受的範圍。但螺旋槳飛機因受限於螺旋槳截面是無法將正激波改善成斜激波,這是明擺的事實,所以我說『螺旋槳絕對是增加飛機速度的障礙』

收斂的阻尼震盪
合成波示意圖

上面我所設計的模型其實是很有問題的,最主要的是忽略了溫度的問題?要知道高壓之下會產生高溫,高溫會使得空氣彈力係數加大,也就是『波』的振幅會被加大。


臆想中的臆想

根據彈力的公式:

彈力(F) = 彈力係數(K) x 變形量(M)   ------ (1.)

而彈力相當等於空氣阻力,依照空氣阻力的公式:

阻力(F)= (1/2)空氣阻力係數(C)x 空氣密度(ρ)x 物體迎風面積(S) x 物體與空氣的相對運動速度(V)^2      ...............(2.)

而上述的變形量相當等於二分之一的波長,根據上面方程式 (1.)、(2.)其實我們可以得出激波的波長與頻率。或者反向得出彈力係數喔!?

上面的推論是我猜的,那是因為我在網上找了很久,都沒找到相關資料,不知哪位大德可以幫我補全這一段。



其實在為撰寫本文而收集資料的同時,我看到了科學家依然不斷的為改善螺旋槳而努力,比如說固定角距的螺旋槳改成變距螺旋槳,或者在螺旋槳外包一個「整流罩」阻止氣流外逸(顯然,這個思路後來衍生出了「渦扇」發動機),又或者試圖優化螺旋槳的造型,使之成為彎彎的馬刀形狀的槳葉,其槳葉和尖銳的槳葉前緣,最大限度的減小 旋翼槳葉的激波阻力。並影響到噴氣發動機的葉片造型,但不論怎麼優化,還是有其最適範圍較小的問題。

還有一個就是著名的「共軸反槳」技術。 所謂共軸反槳,就是雙層槳葉共用一個傳動軸,但轉動方向相反,不僅平衡掉了單向轉動偏轉力矩,而且第一層為第二層提供了「預壓縮」,第二級就有更大的「進/排氣量」和「氣流密度」,雖然達不到2倍的效果,但改善也是明顯的。

在噴火戰鬥機的末期改進型上就已得到了驗證。 但由於噴氣發動機的飛躍式進步,戰鬥機淘汰了螺旋槳,但由於其經濟性好,在不要求太高速度的場合,比如大中型運輸機,採用「共軸反槳+馬刀型槳葉」就達到了螺旋槳的某種巔峰效率。

變距螺旋槳
XP-54的名稱叫做黑天鵝(Swoose Goose),跟瑞典SAAB J-21A一樣,都是1940年代初就開始發展的雙尾撐類型的飛機。不過SAAB J-21A是因為概念太先進,所以整個計畫被耽擱了很久。XP-54則正好相反,它是因為概念不夠先進(就是老哏的意思啦!),所以計畫才被CANCEL掉。最後勝出的機種是寇帝斯-萊特(Curtiss-Wright)所生產的XP-55。

XP-55的原名叫做「驢屁股(Ass-ender)」,因為實在太難聽了!(←雖然真的很像),所以廠商最後才勉為其難、用諧音的方式改成Ascender (「升空」之意)。

機體尺寸:翼展 12.37米,後增大至 13.41 米
機長:9.02 米(29 英尺 7 英吋)
機高:3.53 米(11 英尺 7 英吋)
機翼面積:19.41 平方米(209 平方英尺),後增大至 21.83 平方米(235 平方英尺)
整機重量:空重 2,882 千克(6,354 磅)
普通載荷:3,325 千克(7,330 磅)
最大載荷:3,600 千克(7,929 磅)
飛行速度:最高 628 千米(390 英里)每小時/高度 5,882 米(19,300 英尺)
     607 千米(377 英里)每小時/高度 5,151 米(16,900 英尺)
     巡航 476 千米(296 英里)每小時
爬升能力:至 6096 米(20,000 英尺)需 7 分 6 秒,或 853 米(2,800 英尺)每分鐘
實用升限:10,545 米(34,600 英尺)
航程範圍:作戰範圍 1,022 千米(635 英里)/巡航速度
最大航程:2,316 千米(1,440 英里)
乘員數量:1 人

三菱 J4M 閃電
翼 面 積:22.00 m2
自 重:已不明
最大重量:4400Kg
設計航速:759km/h
續航時間:2.2h
上升限度:12000m
螺 旋 獎:6葉定速螺旋槳
發動機:1650馬力 三菱?43-41型 復列星型氣冷18缸 ×1
乘 原:1名
武 裝:30mm機炮×1,20mm機炮×2 航空炸彈 60Kg×2

推、拉式兩副螺旋槳的飛機

Do-335箭式型號
A-1型機種
戰鬥機翼展: 13.8m
高: 4m
重: 7400kg
發動機: 兩具戴姆勒‧朋馳DB603 G型倒V型12缸液冷發動機(1900hp /具)
最高時速: 765km
實用昇限: 11410m
續航力: 2050km
武裝: 機首MK103 30mm同軸機砲1門,機腹500kg炸彈或副油箱用掛架1個,兩翼 500kg炸彈或副油箱用掛架各1個乘員 2名

共軸反槳

安70 -- 共軸反槳+馬刀型槳葉

機長:40.55米
翼展:44.06米
機高:16.20米
最大速度:Mach 0.73
巡航速度:750~800千米/小時
低空巡航速度:550km/h
最大航程:3600千米(載重35噸);5000千米(載重30噸);7400千米(載重20噸)
最大實用升限:12000米
最大起飛重量:130000千克
空重:66000千克

UDF

理論上有沒有可能研製出一種很小截面的螺旋槳呢?

有的!?

請看下面這張照片,用這種風扇來取代螺旋槳,保證一點截面也沒有。

博君一笑

無扇葉風扇 -- 戴森空氣增加器

本來文章寫到這裡就應該結束了,不過還是忍不住來講一下噴射機引擎,詳細的就不說了,圖就在下面自己去看,我只大概說一下原理:

汽油自噴嘴噴出後與進氣口空氣混和成為燃氣,然後在燃燒室點火膨脹,最後廢氣自噴嘴噴射而出並產生推力,這是傳統的脈動式發動機。由於有很多燃料尚未燃燒完畢就被噴走了,所以這種發動機非常耗油、且效率低。

為了改善上面的問題,於是在噴嘴後端加了渦輪機,以減低排氣速度,然後在前端加裝壓氣機,用來增加燃燒室的壓力,以提昇單位體積內燃氣含量,此時渦輪面臨的是燃燒室高溫高壓的燃氣,燃氣自渦輪扇葉排出後,由於壓力降低,燃氣便在噴嘴中極度膨脹,由此產生出更大的推力。所以噴射機的推力的產生,主要是在噴嘴,而不是在渦輪機。這就是渦輪噴氣發動機。但是在低速下耗油量大,效率較低。

一般來講,當氣流從燃燒室出來時的溫度越高,所包含的能量就越大,發動機的推力也就越大。但是,由於渦輪材料等的限制,目前只能達到1650K左右,現代戰鬥機有時需要短時間增加推力,就在渦輪後再加上一個加力燃燒室噴入燃油,讓未充分燃燒的燃氣與噴入的燃油混合再次燃燒,由於加力燃燒室內無旋轉部件,溫度可達2000K,可使發動機的推力增加至1.5倍左右。這就是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其缺點就是油耗急劇加大,同時過高的溫度也影響發動機的壽命,因此發動機開加力一般是有時限的,低空不過十幾秒,多用於起飛或戰鬥時,在高空則可開較長的時間。

渦輪風扇發動機的妙處,就在於既提高渦輪前溫度,又不增加排氣速度。渦扇發動機的結構,實際上就是渦輪噴氣發動機的前方再增加了幾級渦輪,這些渦輪帶動一定數量的風扇。風扇吸入的氣流一部分如普通噴氣發動機一樣,送進壓氣機(術語稱「內涵道」),另一部分則直接從渦噴發動機殼外圍向外排出(「外涵道」)。因此,渦扇發動機的燃氣能量被分派到了風扇和燃燒室分別產生的兩種排氣氣流上。這時,為提高熱效率而提高渦輪前溫度,可以通過適當的渦輪結構和增大風扇直徑,使更多的燃氣能量經風扇傳遞到外涵道,從而避免大幅增加排氣速度。這樣,熱效率和推進效率取得了平衡,發動機的效率得到極大提高。效率高就意味著油耗低,飛機航程變得更遠。

脈動式發動機

渦輪噴氣發動機

加力式渦扇發動機
渦輪風扇發動機
殲十

渦扇10A

民用渦輪風扇發動機

發動機裡最關鍵的是渦輪和壓氣機。無論是商用的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還是軍用的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都需要核心機,而且需要最好的發動機葉片。葉片分渦輪葉片和壓氣機葉片。渦輪葉片一般要在1500℃和接近15000轉/分這種極大離心力的惡劣工況下運轉,在這種條件下工作成千上萬個小時,要求極高。渦輪葉片工作溫度高,負荷大,應力複雜,要求材料具有很強的熱強性、抗衝擊性、抗疲勞性、耐腐蝕能力及損傷容限特徵。它的工作溫度已經超過鋼鐵承受的溫度,只能用高溫合金。但高溫合金在這麼高的溫度和這麼大的離心力下要產生蠕動,一蠕動,葉片就要變形,很容易失效。在這種惡劣工況下,過去我們用的是多晶體合金。它的特點是:你把合金一弄斷,看它的斷面有很多閃亮的晶點。這種晶格結構有缺陷的地方首先會斷裂。而單晶體合金就避免了多晶體合金的缺陷,它是均勻的整體,沒有缺陷。如採用定向凝固製造成定向單晶合金,就消除了晶界,可將使用溫度提高一個台階,約為30℃,從而使渦輪進口溫度提高30℃-60℃左右。它的整體輻射非常均勻,具有更高的疲勞壽命。多晶體合金容易疲勞,在高溫下容易沿著晶界產生裂紋,而單晶把這個條件提高了1~2個數量級。在壓氣機葉片上,有很大的氣動彈性,沒有優秀的壓氣機葉片,承受不了氣動彈性引起的疲勞和裂紋。

美國裝備波音747、767的JT9D發動機採用PWAl422單晶合金,壽命達9600小時以上。F-15的F-100發動機用的是第一代定向凝固合金葉片,美國的第二代單晶合金PWAl484和第三代Re-neN6的性能又遠遠超過了第一代的水平。你可以看到空客和波音的飛機日夜在空中飛行,發動機可靠地工作著。有的CFM-56發動機壽命達到了1.4萬小時。太行發動機(WS-10A)大修間隔原來只有640小時,後來做了延壽才達到800小時,儘管戰鬥機發動機與民用渦扇發動機定位不同,但還是能看出基礎研究的差距。

另外噪聲的主動抑制技術是很重要的,我們知道聲音其實就是空氣振動的結果,它有一定的頻率和振幅,並有波谷與波峰,對於特定的頻率和振幅的振動在旋加一個向位相反的振動使其波峰與波谷疊加,如果兩個聲音能量相同,那麼干涉的結果聲音就沒有了,737 / 747 你根本聽不到飛機發動機的聲音,就是它在起作用。同時這對於渦輪扇葉起了很大的保護作用。

結語

寫到這裡,相信各位聰明的看倌已經可以分辨出誰是誰非了吧!雖說本篇文章有些地方是大隻雄的臆想之詞,但是還是有一定理論根據。不像 YST 隨隨便便找篇文不對題的論文就要大聲斥責別人。

其實本篇文章的實用價值並不高,而且論證螺旋槳到底是不是飛機增速的障礙,是件很無趣的事情。但是在整個文章撰寫過程中,我們卻附帶的看到很多有趣的事情,比方說吧!有沒有可能將『戴森空氣增加器』應用在飛行器上?如何自製噴射渦輪引擎等等的。所以寫這寫文章,我個人的收穫還真不少,相信各位看倌也是如此。

後記

依照 YST 好鬥的個性,我猜他看到本篇文章一定會跳起來大聲撻伐(事實上他已經作過一次),但是他卻一直保持悶不聲,然後不置一詞的偷偷將我列在『天下縱橫談』論壇的黑名單中。這終於說明 YST 理屈了!?哈!

後來我在『中國論壇』中發現了一篇文章『哦也,直接被YST踢出来了』原先這也是發表在『天下縱橫談』論壇的。果然『道不孤必有鄰』啊!

幾個有趣的連結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自製噴氣式發動機

渦輪噴氣發動機 DIY

自製脈衝式發動機

自己製作渦輪發動機

腳踏車上裝渦輪噴射器,還蠻搞笑的

下面的影片據說有 236 khm 的速度,不知道他的腳踏車會不會被支解掉。

最後來一段關於自然界生物利用音爆來捕食獵物的例子,槍蝦。
請注意,影片中還配上音效,還蠻有趣的。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hwu1&aid=4072474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20:24 【udn】 這裡更便宜!機殼 網狀 大一 眼鏡蛇比價

 回應文章

南雲虎道
針對您「螺旋槳」一文的疑義3
2012/04/23 20:55
您給的網站跟我所提供的網站是相同的
『發動機在起飛時能以3200轉/每分的轉速達到1600馬力的功率 』

這部份只是說螺旋槳的「軸上馬力」,這是從曲軸在3000轉上下所輸出的轉矩換算而成的,這跟「螺旋槳轉速」完全沒關係啊。

您只是誤解了網站給您的資料,說到底,您也只是把您的不瞭解推給網站罷了。 

南雲虎道
針對您「螺旋槳」一文的疑義2
2012/04/23 00:22
2.

接著來看看槳葉速度,小弟手邊有本書叫做:Aircraft Performance & Design

這是我所讀得科系的指定用書,說是造機聖經也不為過。


裡面有轉速換算槳速的公式:槳端速度(m/sec)/(3.14X直徑)=每秒轉速

因此,從這裡可以算出。


P51槳端/3.4x3.14=1260/60

p51的槳端速度約為224.196m/sec

換算成公里約是807.105KM/HR 

離您所說得 『2019.684公里/小時』似乎有很大一段距離呢!


TU95槳端/6.2X3.16=846/60

換算出來大約是274.5m/sec

換算成公里與您的『四倍音速』又有更大的差距了!


請問這點,您是某應該刪除這邊的論調改以正確的論調進行澄清與除錯呢?

在前面您的佐證不夠正確的情況下,您要如何說服讀者支持您後方的論調?


再者,旋槳轉速愈快 相對承受的轉矩愈大。

請問您要如何克服4倍音速與2倍音速造成的轉矩?



大隻熊先生,小弟是某間科技大學的飛機工程系學生。

這些上述的資料只是小弟課本里的東西,輔上一些網路所搜尋的資料。

您的這篇文章已經不是『臆想』是『謬想』


因為您的文章,讓非本科專業的朋友來質疑我自身4年所學得專業。

因此我必須花時間來對您所打得謬論做出一些質疑,

請問您能夠解釋我以上我提出的疑問嗎?


奉勸您,有些東西是唬不了人的,網路上的知識很豐富,但他也是最廉價不值的。
大隻熊(mhwu1) 於 2012-04-23 12:53 回覆:
野馬戰鬥機的資料引用資料摘自『http://gamed.tw/book/doc-view-11954.html』及其他百科中的描述。有問題去找他們吧!
大隻熊(mhwu1) 於 2016-09-12 10:20 回覆:
P51槳端/3.4x3.14=1260/60

p51的槳端速度約為224.196m/sec

換算成公裏約是807.105KM/HR 

離您所說得 『2019.684公裏/小時』似乎有很大一段距離呢!

==================================================

P51槳端/3.4x3.14=10.676m

10.676 x 3200 轉/分 = 2049.792 KM/Hr

這是您自己算錯了喔!?

至於網站上說的轉速您說是曲軸轉速這是有可能的,但是網站這樣寫,我就這樣誤用了!?

南雲虎道
針對您「螺旋槳」一文的疑義
2012/04/23 00:13
大隻熊先生您好,

我在您這篇「螺旋槳飛機的臆想(續)」中發現了一些專業性的勘誤,還請您參照。


您說您還有說錯得地方,

基本上,這篇文章中還有著些許的錯誤,且由小弟一一為您點出。


從『螺旋槳飛機難以跨越的障礙 -- 音障』

小弟發現了您幾個對於螺旋槳飛機認知上的謬誤,

為何要用謬誤?因為就小弟的專業來說,是顯而易見的迷思與錯誤。


1.

『從上面野馬戰鬥機的資料顯示,3.4米直徑的螺旋槳在加上大約 3200轉/分鐘的轉速,則槳尖速度應為 2019.648 公里/小時,大約是兩倍音速。』


這是您的本文,您以2019.684公里/小時作為P51戰機的槳間速度,看似正確。

實際上這推斷是很不科學的。


大部分的飛機引擎,除了渦噴渦扇式飛機以外,在引擎外接輸出軸必定要經過「減速齒輪」這一部份,而P51所使用的V-1650 Merlin引擎抑不例外


引擎曲軸經過減速齒後轉速比的稱作「Reduction Ratio」以這關鍵字來進行搜索,

我們可以得知P51戰機搭配梅林引擎的減速比約是0.42


資料來源:

http://www.ww2aircraft.net/forum/engines/p-51d-propeller-technical-data-request-24166.html#post698426


因此,從維基百科的資料得知,您所指的3200RPM只是引擎曲軸的軸轉速。

V-1650的峰值在3000RPM,

換算成螺旋槳轉速3000X0.42是1260RPM。絕非您所說得3200RPM。




若是 Tu-95 轟炸機則 6.5米直徑的螺旋槳在加上大約36000轉/分的轉速,則槳尖速度應為 44085.600 公里/小時,大約是四倍音速。


接下來,

我們在來看看TU95。


TU95的NK-12M型渦槳飛機,渦槳飛機又更需要減速齒輪了,這是引擎結構上的問題。

TU95的軸轉速大約是9200RPM,減速比為0.092,螺旋槳轉速9200X0.092是846RPM左右。


同時我們可以從螺旋槳直徑來看,

P51的直徑3.4米轉速在1260RPM

TU95的直徑5.6-6.2米,轉速在846RPM,這樣的轉速才趨近而合理。

您可知道,直昇機的槳葉直徑大多超過6米,轉速也頂多在6-800轉之間?


資料來源:

http://www.airpages.ru/eng/ru/troph3.shtml

http://www.aviation.ru/Tu/95/Tu-95.html


所以,您這邊的推論是錯的,而且錯得有些離譜。

稍後在說明離譜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