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9/08 04:47:59瀏覽1755|回應0|推薦15 | |
文/楊忠衡
「半世紀」可以有多不同?可以從清朝末年發展到啟動登月計畫。半世紀前的今天,台灣人還大多不知有電視機。科技發展這麼快的現代,「半世紀」代表的不止是五十個寒暑,而是截然不同的人間世。
那麼,今年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可以演舊日故事給七十多歲的觀眾看嗎?這和演古裝戲完全不同;古人不可能批評你演得像不像,但是老觀眾會。
《舊情綿綿》裡有些演員才二十出頭,他們唱的歌,遠比他們年紀要大。對於那個歲月迷霧前的世界,他們怎麼揣摩?
摩古確實是件有趣的事。不止是演員,所有的創作者、設計群,拿著老資料猜測、揣摩著,複製當年的聲音和影像,試著到那個搭太空船也到不了的地方。然而,和其他藝術不同的是,音樂的奇妙。它是一種直接訴諸情緒的抽象語言,除了傳達喜怒哀樂之外,它的風格特徵,可以直接訴諸精神暗示,帶人穿越遮蓋時空的迷霧。就像催眠術一樣,打從心底接納。
所以年輕的演員,仿著當年的樣貌,唱著當年的歌曲,就形成一種無可抗拒的魔力。理智告訴自己,我們還有太多元素無法完全重現,但是我們試著抓到一些關鍵點,就會確實有效。從現場觀眾的激動反應,我知道我們成功了。七十多歲的觀眾,真的被二十多歲的演員說服了。而在這個時刻,所有人就宛如活在同一個時刻。
戀舊與歷史癖一直是我的「毛病」,所以我的作品常常有股老氣(我不否認,也愈來愈接納)。《舊情綿綿》確實是對時代與前輩的致敬,我認為它只要能重現老歌生命,隨時可以讓後世做一趟時空之旅,就已經心滿意足。
每次搬演,我們都做一點修訂,讓它方方面面更貼近舊日風情。整個過程我自己很享受,如同打造了一個可以悠遊的小宇宙,一個自己歡喜駐足的定點。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