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3/04 23:32:59瀏覽1352|回應1|推薦12 | |
參看文章: 唐三彩與安魂曲 基督教音樂/合唱,確實經典,我也真的很喜歡,像requiem,聽了確實伐毛洗髓,講課前心情雜亂像似弄皺了的襯衫,開車一路聽requiem去學校, 卻像熨斗。所以你看蕭MJ反對,嫌安魂曲不吉利,馮JM還是愛不釋手。 因為教會的興衰枯榮,與歐洲文明有「拉鍊式的結合」,所以無論是從 Watson 還是從 Crick 下筆,都無可避免地會討論到其 complementary strand。缺了宗教背景的說明,不算完整的西洋文明史,避開西洋文明史,講不清基督教會史。古典藝術的內容正是宗教畫加宗教音樂,油畫轉鏡頭穿越哥德式教堂的長窗,聚焦在擔食壺漿的販夫走卒身上,已是文藝復興之後,音樂不再以服務教會為唯一目的,也是宗教改革、思想解放的副產品,馬丁路德怎知道他的造反會孕育出披頭四和貓王? 聖樂是美的結晶,正如古典畫派講究對稱和諧 (harmonica),symphony orchestra 也像 classic ballet,錦繡光華,甜美雋永。教會的發達與傳布,聖樂厥功至偉!合唱分部 (mixed choir: soprano, alto, tenor and bass) 的發明者,一般都歸功是教皇Gregorian (所謂 Gregorian Chant)。進教堂的人,來思考問題的人遠少於來找安慰的人,聽完聖樂淚流滿面,誰還管神學ABC?……。心理學上,他們其實在入場之前已經highly susceptible,well ready to surrender!……聖樂是他們進行切腹的「介錯者」*……。 我要繼續講下去,必然要套心理學以連結《聖樂》與《信仰》兩個位元,這樣焚琴煮鶴的拆解,教友們視我為離經叛道的異端,我已見怪不怪 I am well experienced! 我只有自嘲是無可救藥的實證主義者(寫情書也像上課!),長老教會的台語詩歌本有一前言,曰,基督教是一個唱歌的宗教………,這話很耐人尋味,因為弟兄們可能還不嚴重,姐妹們卻十有八九是因為唱聖歌而受洗。藝術里當然有哲學,但哲學卻絕不會通過藝術而推進。說得更白點:藝術家和哲學家,是話不投機相看兩厭的冤家! 拿著放大鏡,在歌詞里找真理,反證整體文化的蒼白。 我的管見加偏見(卓見?):聖樂就聖樂,不必攀扯宗教,世界乒乓球單打冠軍莊則棟戰無不勝,中宣部的黨工指導他,受訪時,記得把勝利歸功於「戰無不克攻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莊發牢騷:那好,叫毛主席來跟我打,我保險打個21比蛋! 聖樂就是聖樂,不必攀扯宗教。 Notes after receiving Chirubini Requiem, March 8, 2006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