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肉球和笑笑爸爸抬抬槓 -- 梁武帝蕭衍是作秀大王!
2012/11/10 07:43:59瀏覽2503|回應25|推薦124

引用文章達摩與武帝高深莫測的對話

笑爸早安!小肉球讀笑爸此文,有些愕然,您幹嘛替梁武帝討公道?

梁武帝與禪宗初祖達摩的這段對話,意義很簡單,達摩在開示於他,認為梁武帝學佛學到死胡同去了。

* 吃素就可敬?梁武帝根本沒擺脫物質欲望,更沒擺脫七情六欲。證據:

侯景之亂,蕭衍的飲食也被侯景裁減,蕭衍口苦乾渴,索蜂蜜水,未得實現,憂憤成疾。(維基百科)

梁武帝蕭衍明知侯景是哪塊材料,侯景之亂可以避免,他卻任由侯景坐大、致亂,還被侯景軟禁。

被軟禁,能奈修行之人何?那就好好發揮佛家的修習功夫唄!他並不是沒有水喝,修行哪在乎喝什麼水,他偏偏要喝蜂蜜水,可見他修行吃素乃作態,他要吃好的素食,要喝好的飲料。喝不到蜂蜜水,他就「憂憤成疾」,可見對於佛法,他只知皮毛,根本未曾登堂入室。最後,蕭衍被活活餓死在台城--俺猜他或者嘴挑而不肯吃粗礪的食物,或者不知怎樣去尋找足以充飢的食物。

另一證據:他很偏執於美食,臨死時,《中華野史鏡鑒》記載:「太清三年(西元549年)三月,侯景攻下宮城。蕭衍飲食斷絕,口中苦澀,連呼:『蜜!蜜!』」。

甘地被暗殺時刻,口中吐出最後一字是「神」,可見「他的神」時刻在他心中。但,蕭衍死時最後一字是「蜜」,可見美食時刻在蕭衍心中。

* 他竟有廿多年不近女色,這個沒什麼難得。蕭衍活到86歲,60來歲還好女色的話,他學佛就學到姥姥家了。他的小孩很多,剛開始拼命想生,卻生不出來,所以過繼姪子蕭正德,立為太子。

後來,他生出了昭明太子蕭統,就立刻把蕭正德扔到一邊。蕭正德和侯景勾結作亂,禍首就是他自己,他私心太重,而這又是他根本未曾參悟佛法的證據。

在生出蕭統以後,他又生出一大串兒子女兒,如蕭綜、蕭綱、蕭績、蕭續、蕭綸、邵陵攜王、蕭繹、蕭紀、蕭玉瑤、蕭玉婉、蕭玉嬛、蕭玉誌等等。剛開始拼命想生,生不出來,後來拼命生,生出一大串。呃,不近女色是辦不到的啦!

此外,還有蕭衍奪人妻子的事情,詳見 梁武帝蕭衍奪人妻子 家風不正導致子女間亂倫,這裡頭,說蕭衍很荒淫。

* 悠悠球式的幾度「出家↔ 還俗」:蕭衍又想做菩薩,又想做皇帝,請問,既然出家,怎不乾脆禪位?小肉球說他假惺惺。

梁武帝一心崇佛,荒廢朝政,激化社會矛盾,是不爭的史實。那麼好幾次作秀式的出家又還俗,還俗又出家,浪費民脂民膏,每次都要臣民花費億萬去贖回他這位「菩薩皇帝」。

如下文所云:

寺院捨身太荒唐梁武帝...在執政前期曾創造了良好的業績...他還不飲酒、不聽音樂、不近女色,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儉樸的皇帝。不過到後來,這位皇帝在宗教信仰方面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作為一名狂熱的佛教徒,梁武帝在位期間花費大量公款,興建了大量佛寺。公元519年,他在寺院受菩薩戒,從此被稱為“菩薩皇帝”。更荒唐的是,為了顯示自己對佛祖的虔誠,公元527年,身為一國之君的梁武帝到同泰寺做法事時,竟突發奇想地宣稱要捨身於此,甘為寺奴。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讓他趕緊回宮,群臣只好按他的旨意籌集了一萬萬錢將他“贖”回。四天後,心滿意足的梁武帝才還俗返朝。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將國家大事視同兒戲的他,後來又曾三次上演了同樣的鬧劇,逼得大臣們只好每次都花費一萬萬錢為他贖身。梁武帝標榜自己是“菩薩皇帝”,卻因其個人喜好而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當菩提達摩大師前來拜訪時,梁武帝問道:“朕即位以來,廣造佛寺、整理經文、超度眾生,可不可以算是有功德呢?”不料後者直言道:“這算不上什麼功德,佛家主張罪福並捨、空有兼忘,反對有為之善。”

* 結論:

笑爸說「此次倆人對話,可說是棋逢敵手,平分秋色.從本文第一段中可知梁武帝是一位奉佛數十年.持戒嚴謹的〔皇帝菩薩〕,絶非等閒之輩?[大師達摩心知肚明,他遇到一位可敬的對手,於是連夜一葦渡江而去!」,小肉球則認為達摩點化於他,可惜梁武帝入迷途已深,杇木不可雕也,他未受達摩點化,以致後來餓死,臨死還嚷著要蜂蜜吃。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atball2&aid=7030682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雁~《詩詞習作輯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自恃有功德,直了無功德。達摩祖師是失望而去。
2012/11/19 00:09

自恃有功德,直了無功德。

達摩祖師是失望而去。

笑笑格主別出心裁也;甭在意。

佛祖拈花一笑: 三太子笑

「人生苦短,世俗紛擾,爭它做啥?」

小肉球(meatball2) 於 2012-11-19 07:50 回覆:

小肉球覺得, 以達摩祖師的修為, 心裡已沒有 "失望", 雙方不投緣, 他就去別處傳佈佛法了.

笑笑爸爸確為別出心裁, 小肉球是他的義女, 俺和他老人家愛你喲!抬抬槓而已, 雁兄放心, 咱們父女之間毫無所爭.

您瞧, 小肉球是槓子頭, 連您這帖都要小小槓上一下.大笑


筆記阿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Norton在寫些甚麼 有沒有人翻譯一下 ? ^@^
2012/11/16 10:07

肉球姨  您真看得懂樓下Norton在寫些甚麼麼 ?  若球姨真看得懂  那的確要叫您第一名  太厲害了  哈哈 大笑

 

 

小肉球(meatball2) 於 2012-11-16 12:16 回覆:

俺非第一名, 但看懂, 它不是文言文.  但, 俺不能受, 諾頓爵士謬讚, 俺差的遠呢!害羞


沒有我這個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四部圖書分類裡沒有紀傳類
2012/11/15 09:26
紀傳體史書通常分散於“正史”、“別史”、“載記”等類
極個別紀傳體史書如《通志》,因為「三通」之名的影響
有時會被錯誤地從俗著錄於“政書”
“正史”類圖書從來沒有著錄過包括《資治通鑑》在內的編年體史書
《春秋》是經書,並非正史,但它比正史的地位還重要
小肉球小姐對於“正史”的看法似乎堅持從俗而稱
但如果要依此種看法作四部分類,必然會造成分類混亂、輕重失衡
柯劭忞私撰《新元史》,徐世昌總統明令列入正史
所以二十五史應該包括《新元史》而非《清史稿》
其他國家的編年體史書,不管是否被其政府授予“正史”之稱
也不能改變《資治通鑑》自始不是正史的事實
雖然《資治通鑑》的重要性可能相當於甚至超過正史
小肉球(meatball2) 於 2012-11-16 06:14 回覆:

* 紀傳體(以人物為主軸)、編年體 (以時間為主軸) 是編纂史書所使用的體裁,體裁並不能決定某部史書是「正史」、「別史」、「雜史」、或「野史」。

* 「正史」有狹義與廣義之銓釋,爭議多。

《史記》:有人主張私撰,非正史,亦有人提出證據,司馬遷成書必須上奏朝廷獲得批准,故既為私撰,亦為官修。無論如何,它已被視為正史,因為沒人稱它「別史」、「雜史」、「野史」、或「秘史」。

《資治通鑑》:既為官修,又為私撰,因為司馬光乃奉詔而撰,採編年體,正史。有些學者只把二十五史視為正史(即狹義的正史),但多數史學者視其為正史(廣義的正史,即不局限於二十五史)。

* 您說「“正史”類圖書從來沒有著錄過包括在內的編年體史書」:那是您採用正史的狹義解釋,只把二十五史視為正史,它們碰巧都是紀傳體。

* 您說「《春秋》是經書,並非正史,但它比正史的地位還重要」:它當然是六經之一,但亦為史書。至於它是不是正史,詳見百度百科

我们的历史,自上古以至秦、汉。可称为正史的,除了孔子著的《春秋》,以及春秋的三传(《左传》、《公羊》、《谷梁》)与《国语》以外,便是孔子和孔门弟子参加修整过的五经(《易》、《礼》、《诗》、《书》、《春秋》)。后人有所谓“六经皆史”的说法,那便是说,我们所保留的五经资料,都是具有充分价值的史料,但是,这些都是属于正史的题材。

* 咱們看法不同,就此打住,本篇文章主旨並非在談正史。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洛城法網、公審梁武
2012/11/13 07:23
聚焦集中, 勤快求證, 推論歸結, 長氣精神, 豈只 UDN第一把交椅, 舉小島的慵怠, 不作數人想。
沒這勤勞功夫、腦裝豆渣的, 僅能來這插科打諢, 遑論班門弄斧的踢館。
小肉球(meatball2) 於 2012-11-15 07:11 回覆:
諾頓爵士謬譽, 小肉球愛抬槓, 一碰到有槓可抬, 興致就提起來了.  此外, 俺很喜歡多知道事情, 感謝格友不嫌棄, 願意和俺切磋.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以隋文帝為例說明處理舊王朝皇帝的原則:有威脅則殺,無威脅則饒。
2012/11/12 15:00
隋文帝長女楊麗華是北周宣皇后,580年北周宣帝病逝,北周靜帝八歲,隨文帝趁機奪取政權,581年廢北周靜帝,自立為帝。不久後北周靜帝被害,隋文帝更屠殺北周宗室。

參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5%8A%E5%A0%85

當時南北分立,隋文帝拿下北周後,589年隋文帝攻下南陳,捉拿陳後主陳叔寶。

楊堅對陳叔寶極為優待,准許他以三品官員身分上朝。又常邀請他參加宴會,恐他傷心,不奏江南音樂,而後主卻從未把亡國之痛放在心上。一次,監守他的人報告文帝說:「陳叔寶表示,身無秩位,入朝不便,願得到一個官號。」文帝嘆息說:「陳叔寶全無心肝。」監守人又奏:「叔寶常酗酒致醉,很少有清醒的時候。」隋文帝讓後主節酒,過了不久又說:「由著他的性子喝吧,不這樣,他怎樣打發日子呀!」過了一些時候,隋文帝又問後主有何嗜好,回答說:「好食驢肉。」問飲酒多少,回答說:「每日與子弟飲酒一石。」讓隋文帝相當驚訝。

陳叔寶死於隋仁壽四年(604年),得年五十二歲。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諡號煬。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88%E5%8F%94%E5%AE%9D

這是不是有趣對比?同樣一個隋文帝,屠殺北周宗室,卻優待陳後主陳叔寶,為什麼呢?

我想可能是隋文帝奪北周政權於孤兒,北周宗室隨時會復辟,對隋文帝是大威脅,只好屠殺。而陳後主陳叔寶根本沒什麼本事,不會讓隋文帝睡不著覺,留著正好作為“寬大為懷”的樣板。

同樣的理由,梁武帝若讓出皇位,梁武帝的民間威望和南梁宗室會不會讓侯景睡不著覺?就知道侯景會如何作了。
小肉球(meatball2) 於 2012-11-15 07:09 回覆:

侯景認為梁武帝不構成威脅, 反正年紀那麼大, 所以就不殺他. 

同意您, 李後主也一樣, 宋太祖滅南唐不殺他, 他不構成威脅, 可是他偏偏要寫詞感嘆 "故國不堪回首", 碰到心胸狹窄的宋太宗, 就使用牽機藥把他毒死了.


瑩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小肉球VS蔡老大...
2012/11/12 11:47
果然高招, 罰他看一大串"有的沒的" , 嘻嘻...蔡老大~!您服了吧~~!!
小肉球(meatball2) 於 2012-11-15 07:04 回覆:
蔡老大在和小肉球開玩笑啦!

沒有我這個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正史的稱呼是政府規定(官定),與官修私撰無關
2012/11/12 09:54
否則李延壽《南史》、《北史》私撰於《梁書》、《陳書》、《北齊書》
、《周書》、《隋書》之後,何以也能成為正史
歐陽脩《五代史記》如何取代薛居正《五代史》,致使薛史亡佚不存
需要邵晉涵加以輯佚後,始能與《舊唐書》一併重新列入正史
《清史稿》成於滿清遺老,其書不被國民政府承認為正史
柯劭忞私撰《新元史》,徐世昌總統明令列入正史
官修非紀傳體史書也有一些,如《通鑑輯覽》
就從沒聽說過被清朝政府列為正史


小肉球小姐所引文章對“正史”的解釋,錯誤很多而且都很明顯
一直在“官修”“私撰”上打轉,是這幾篇文章最主要而根本的錯誤
“正史”的定義其實再簡單不過:政府承認授予“正史”名號的紀傳體史書
注意:紀傳體史書並非僅有二十六種
小肉球(meatball2) 於 2012-11-15 07:02 回覆:

(1) 您似乎一直在 "紀傳體" 上打轉, 以為正史非是紀傳體的史書不可.

(2) 下引自維基百科: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對歷史的詳實記錄,有別於古代私家編撰史書,即所謂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說法。

「正史」一詞最早見於阮孝緒《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因紀傳體《史記》、《漢書》之書,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庫全書》,確定《史記》至《明史》二十四部正統紀傳體史書為正史。而其間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稱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數最少的史書是《陳書》,大約20萬字;字數最多的是《清史稿》,大約500萬字。《明史·藝文志》又分為紀傳、編年二體,所謂正史,為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二十五史皆為紀傳體,無編年體。 [按: 您說《清史稿》非正史, 這裡就把它列為正史]

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中國的《春秋》、《竹書紀年》、《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明通鑑》等,以及日本的正史六國史,《日本書紀》、《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日本三代實錄》等,越南的正史《欽定越史通鑑綱目》等。而《史記》等中國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則是以紀傳體的形式記述的。

(3) 所以故, 正史不拘於紀傳體或編年體.

(4) 俺並未將正史限於官修, 私撰之史書若經官方或權威史學家 "扶正", 則亦成正史, 例如春秋、史記、資治通鑑.


JKTsai 老鼠嫁女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死查某囝仔鬼!
2012/11/11 14:12
查甫耶,你「瘩」,查某耶,你「瘩」,少年耶,你「瘩」,現在,連老灰耶,你阿嘜「瘩」!

死查某囝仔鬼!

(每次,我那恰別別的第四姊姊頂老奶奶嘴時,我89歲奶奶駡她的口頭禪)


PS:「瘩」(ㄉㄚ),鬥嘴,頂嘴,吵架!
小肉球(meatball2) 於 2012-11-12 07:22 回覆:

小肉球給蔡老大這帖翻譯一下好了:

該死的壞女孩! 男的呀, 你頂嘴吵架, 女的呀, 你頂嘴吵架, 孩子呀, 你頂嘴吵架, 現在, 連老頭呀, 你也拼命頂嘴吵架!

該死的壞女孩!  (每次,我那兇巴巴的第四姊姊頂老奶奶嘴時,我89歲奶奶罵她的口頭禪)

蔡老大沒在挑撥離間、沒在惟恐天下不亂吧?  沒在乘機罵小肉球 "兇婆娘" 吧得意?  俺哪是兇婆娘, 俺在釐清事實.

* 達摩會梁武帝出於《傳燈錄》, 此一連結提出《傳燈錄》多虛妄不實傳聞, 主張達摩與梁武帝可能根本沒見過面: 

歷史之謎----梁武帝有沒有會晤過菩提達摩之謎(山中札記): 據一些古籍所載,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會見過菩提達摩,請教「造寺度人,寫經鑄像,有何功德」?達摩答道:「並無功德」,「此有為之善,非真功德」。雙方「理不契機」,不快而別(見《歷代法寶記》)。後來達摩進入北魏,長期定居於嵩山少林寺,收納門徒,傳授禪道。

不管二人有沒有見過面, 二人見面不快而別, 乃古今之公論, 笑爸給梁武帝翻案, 小肉球覺得翻不起來.

* 此一連結認為兩人見過面, 嘿, 竟連日期都清清楚楚--

梁皇寶懺: ... 讓我們再看看佛門另一段最有名的「公案」,就是達摩祖師和梁武帝之間的對答 。西元527年,就是梁朝大通元年,菩提達摩從印度坐船來到中國。九月二十一日從廣州上岸,這時中國的梁武帝是個非常喜歡佛教的皇帝,十月一日,達摩受梁武帝之邀來到首都南京。

梁武帝問:「我自即位以來,供養佛僧,建造寺廟,抄寫佛經,這究竟有多大的功德?」達摩說:「這根本沒有功德可言。你所說的只是世俗的小果報而已,談不上真功德。真功德是最圓融純淨的智慧,它的本體是空寂的,你不可能用世俗的方法去得到它。」結果,梁武帝聽了非常不高興,就不願再和達摩談下去----十月十九日,達摩自知與梁武帝法緣不合,就渡江到北魏去了。之後,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終究沒有再理會梁武帝 ...

我們來看看中國正史中對梁武帝的記載: ... 梁武帝蕭衍在襄陽初起兵的時候,曾默許部下毀銅佛以鑄錢。但他稱帝之後,卻崇佛不移了。於是,大造寺廟、誦經許願之風席捲大江南北,佛教的傳播出現了空前盛況。... 在其大力倡導之下,南朝佛教很快達到極盛,僅京城建康一處,寺院就多達五百餘所,僧尼十萬餘人。... 全國人口中,寺廟僧尼幾乎占了一半。他們不輸租、不納稅。此外,還有一大批養肥了的寺院地主和皇族世家,造成百姓的沈重負擔,把國家弄得山窮水盡。

這時,權臣侯景與蕭正德勾結乘機起兵,攻破台城,史稱『侯景之亂』。太清三年(549年)三月,台城被破時,侯景縱兵掠婦女珍寶,殘殺百姓。八十六歲的蕭衍被囚禁於台城淨居殿,據說,梁武帝病中嘴裏發苦,想吃蜜糖,侯景拒絕供應,蕭衍口喊「荷荷」而死。這就是梁武帝餓死台城的故事。

即使當時的史籍裡也記載了對於梁朝時代舉國迷信佛教的描述:『……家家齋戒,人人懺禮,不務農桑,空談彼岸。……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則皆畜養女,皆不貫人籍,天下戶口幾亡其半。而僧尼皆非法,養女皆服羅紈。』

這樣的描述不僅讓我們感到非常熟悉,不正是我們台灣的現況嗎;不僅同樣有著政治勢力對峙的情形,台灣民眾對於宗教的耽迷以及寺廟的窮極宏麗,各地辦法會次數的頻仍,規模之盛大,花費的驚人,即使在戶口上肯定也有類似的情形,因為台灣空有很好的戶籍制度,但是,有警察會去寺廟裡清查戶口嗎?如果真的有不識時務的警察敢去一些大廟裡徹底清查,保證可以找到一大堆失蹤人口;

我這樣說是有根據的;因為照規定,離家外出旅遊,住在飯店旅館都需要報臨時戶口,那麼幾年前在中部某大廟「突然」被偷偷摸摸剃度,又被窩藏起來的年輕僧尼,怎麼可能會讓一大群家長因為遍尋無著,找的呼天搶地,叫罵抗議呢,只要到所屬轄區的派出所查一下臨時戶口申報單,就知道有沒有藏身其中了,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答案不正和梁武帝時代一樣,因為這些寺廟裡的僧尼是根本不用去理會國法的,而警察單位明明知道有這種情形,也不敢去管,不能去管,否則不只是會被抨擊是干涉宗教自由,甚至還有可能被當成不識時務的祭品,因為別說小小的警員,連警政署長、法務部長、司法院長或者總統遇見這些佛教的大師都還要雙手合十,甚至為了選票,還要去頂禮請益呢

但是,以古鑑今,梁武帝的例子不正好給了現今狂熱過度的社會風氣一記當頭棒喝嗎?如果台灣的社會大眾不能記取這樣的教訓,歷史的悲劇是會一再重演的。

至於「功德」--------梁武帝得到的「福報」是活活餓死!那麼現今這些肯出一百萬,數十萬白花花鈔票的「總功德主」、「副功德主」、「壇主」、「副壇主」又會得到什麼樣的「福報」呢?』

上面這些話, 小肉球深有同感.  俺自返台以來, 從沒看到恁多佛眾, 更從沒看到恁多流浪動物, 俺去拜訪過他們, 無奈太熱衷做法事, 未誠心力行佛法.  所以故, 俺入佛門, 卻全然不把台灣佛教山頭放在眼裡.

* 關於梁武帝會達摩, 下面的香港佛教聯合會文 梁武帝與達摩談禪 提出其看法, 達摩與梁武帝說佛理 --

梁武帝聽了茫然不知所云,於是咄咄逼人直問達摩道:「既然無聖,那麼現在與朕說話的人是誰?!」梁武帝如能感悟到這個層次就功德圓滿了,可惜梁武帝執著有為,心存邪見,不識真正法性。達摩此時自知無法度化這位皇帝,於是告別回驛館。

如果兩人會過, 達摩乃在度化梁武帝, 然而梁武帝聽呀聽, 越聽越覺刺耳, 達摩沒滿足他的虛榮心 -->

武帝:「對帝者誰?」

小肉球讀到這句, 一看就看出來梁武帝已在發火, 抬出他的帝王身份, 企圖壓服達摩, 因為達摩回答他的話讓他超級不爽.  梁國呆不下去, 達摩只好摸摸鼻子一葦渡江去了.


笑笑-綠洲 明湖 故鄉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笑笑覺得格友們應看看我的拙文
2012/11/11 12:35
達摩與武帝高深莫測的對話!

http://blog.udn.com/kinghung000
小肉球(meatball2) 於 2012-11-12 06:21 回覆:

笑爸, 小肉球在本文正文第一行, 提供笑爸「達摩與武帝高深莫測的對話」的連結. (http://blog.udn.com/kinghung000/7023724).

您舉《景德傳燈錄》卷三 --

武帝:「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達摩:「並無功德.」
武帝:「何以無功德?」
達摩:「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武帝:「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廓然無聖.」
武帝:「對帝者誰?」
達摩:「不識.」

您評: 以上兩人對話,有心人一定會問:一個修佛數十年的梁武帝.同時他亦是位飽讀經書的人,不可能連老子道德經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沒有讀過!怎會向達摩提出如此淺膚的問題?建寺廟,印經書都是有相佈施,一般人都知此為小果,無功德可言,梁武竟然在達摩大師前提出?

更突兀的是他提問,坐在對面的是誰?此問題表面幼稚,其實是梁武帝考驗達摩修持的功力.因為前面對話,達摩一再強調修持最高境地,是〔空寂〕,〔無我〕.而武帝就實問:坐在我對面的是誰!如果達摩實答,就完全推翻他前之所言,達摩不愧是智慧雙具之一代宗師,用輕輕「不識.」兩字來回答,與上面「體自空寂」「廓然無聖.」相呼應.真是高妙無測.

此次倆人對話,可說是棋逢敵手,平分秋色.從本文第一段中可知梁武帝是一位奉佛數十年.持戒嚴謹的〔皇帝菩薩〕,絶非等閒之輩?[大師達摩心知肚明,他遇到一位可敬的對手,於是連夜一葦渡江而去!


沒有我這個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資治通鑑》雖然不是正史
2012/11/11 12:28
但也沒聽說有學者將其視為野史的
似乎小肉球小姐對史書的分類常識,就僅有“正史”、“野史”兩種而已?
正史的稱呼乃政府明文規定,剛好其格式都是紀傳體
按年記載的史書叫編年體,按事記載的史書叫紀事本末體
它們是史書體裁的三大主流,都不是野史
圖書分類中有所謂“雜史”,俗稱筆記小說,那才是通常意義的野史
小肉球(meatball2) 於 2012-11-12 07:54 回覆:

您在樓下說:

正史都是紀傳體   2012/11/11 09:44: 《梁書》是正史,編年體的《資治通鑑》不是正史

小肉球乃在回答您這句話.  據俺所知, 正史有紀傳體, 有編年體, 而《資治通鑑》雖為私撰, 已被古今中外的歷史學者視為正史.

據俺所知, 歷史均粗分為正史 (官) 與野史 (民), 要細分的話又有細目分類, 但大致都分正史與野史.  以下幾個引述連結可作參考:

* 譚伯牛:正史與野史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  或曰,區別在於,正史多為官修,野史出於私撰。但是,司馬遷的“一家之言”——《史記》乃是毋庸置疑的正史,而且,唐代以前的正史編撰亦皆“由個人或史家家族著手進行的私人或半私人的計劃”,從唐代開始,官修史書才成為主流(楊聯陞《國史探微‧官修史學的結構》)。
 
那麼,修正一下,可不可以說,自唐代以來,隻有官修史書才有資格稱為正史?答曰,不行。因為反証很多,舉個顯明的例子,那就是明清易代之際的史事,我們若隻看《明史》與《清史稿》,是不得要領的。因為,我們看見的全是“我朝得天下之正,千古之所未有”(清聖祖語)的從容景象,邪性的暴力的殘酷的東西幾乎全消失了——不僅對清代有掩飾,對明代帝王也有“為尊者諱”之處;清帝囑咐史館諸人,要他們“力求平允”,不許批評明帝(劉承幹輯《明史例案》卷一)。不得已,我們還要找出很多私家著述,參以故宮“秘檔”(包括比對刪改前后的不同《清實錄》版本),乃至征引朝鮮國史,才能拼出一幅大致清楚的歷史畫卷。以此之故,孟森撰《明元清系通紀》及《滿洲開國史講義》,就比《明史》和《清史稿》的有關記載更像正史。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也有類似的例子,譬如,西安事變與抗美援朝兩件大事,讀者若非以楊奎鬆(《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研究》)及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二人的研究成果為指標性讀物,那麼,所得或竟真是“稗官小說”之類的“野史”,而不足與語“正史”。然則,以官修與私撰來區別正史與野史,這條路子行不通。

  那麼,正史與野史的區別究竟在哪裡?鄙人答曰:曉不得。

  也許,什麼是正史,什麼是野史,根本是個偽命題。產生於后現代主義運動的各式歷史哲學——其著者如新歷史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后殖民主義等,早已挑戰乃至試圖取消歷史的客觀真實性,只承認歷史書寫不過像小說一樣隻是一種“虛構”,歷史學家的職責是也隻能是完成一個從文本到文本(from text to text)的闡釋循環;文本以外,一無所有(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the TEXT)。管他什麼有血有肉的人,有破有立的事,有興起有絕續的思想,全不過是此一時彼一時的“虛構”,真實雲雲,意義雲雲,茫不可辨亦不須辨矣。這麼一來,不要說正史與野史沒什麼區別,史書與侃大山也沒了區別;省事倒是省事,隻是對於絕大多數並不能從純粹的理論思辯中獲得快感的人(譬如在下)來說,未免有點悵然若失。

  不過,話又說回來,后現代主義史觀——如果有的話——集矢反對的還是所謂“宏大敘事”,譬如,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民族國家的建立神話,現代化進程的天然合法性,等等;若真能將這些“大詞”剔除,只去尋求具體而微的史實,最大限度逼近人與事的“歷史真相”,回歸到“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左傳正義》杜預序)的中國史學傳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少談些主義,多講點故事,不亦樂乎?

  正是在這個前提下,才有了這個專欄。需要申明的是,此所謂故事,是指過去的事,並非“故事會”的“故事”;而且,只揀那些說不太清楚的故事,往復辯難,傳信傳疑,雖不能說將疑案皆辦成定案,但務必杜絕強行翻案。言行能否一致,尚祈讀者諸君監督賜正,敝人不敢自必也。

* 正史和野史的區別有多大,那個更可信: 正史是以帝王傳記為綱領並且由宮廷史官記錄的、有別於民間野史的中國史書, 也就是所謂官方版本, 正史不一定就是歷史真相,但比野史更可靠,也更具權威性.  畢竟會受到當時政局的影響, 對於前朝的事情也許是寫實, 但對於當朝的事情是不可能完全寫實的, 總會帶有一些偏袒的意味,在內容上也許會有所省略.  如果內容在皇帝看來過於“偏激”, 這本書就不要想會留存下來. 

而野史一般認為是指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 野史部分內容正好可以補充正史所殘缺者, 畢竟有些野史是寫民間故事的, 大多故事是真實發生過的, 其中影射了許多當時社會的背景一類.

正史是官方寫的, 往往在編寫時會把不利於自己的進行刪除, 會確乏公正性。野史是民間獨立人士編寫的, 往往帶個人色彩失實較多。作為治史者, 應把正野史結合起來研究參考, 俾得出真相。...

個人認為野史的可信度較高,因為正史是以國家政府編著,由於國家利益聲望的原因必定很多修改,中華近代史就是個例子, 其實可信度是由你自己決定的,歷史這玩意兒很多時候是要靠自己的分析得出結論的.  [小肉球按: 這位作者是陸人, 不相信任何政府編的正史]

* 為什麼會有正史跟野史呢?:    中國人的歷史觀很有趣,把歷史分成「正史」和「野史」。... 「正史」的定義為何?中文字典所下的定義是──

正史:史記、漢書等紀傳體的史書。

野史:私家記載的歷史。

* 正史、別史、雜史、野史、稗史的區別“正史”一名,到唐修《隋書·經籍志》時才正式設立。是歷朝歷代從維護統治者的利益,鞏固封建政權的立場出發,依據規定而著的史書。包括24種紀傳體史書,諸如《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別史”是正史的別支,即官定正史以外的史書,其實正史與別史並無性質上和價值上的區別,只是正史是經過命令規定,而別史是未經命令規定而已。“雜史”是指其體例、內容都不如正史、別史那樣嚴謹完整的史書。它是異體雜記,是不受體例拘束的一種體栽的史書。 “野史”是指私人撰述的史書。“稗史”也就是小說,如元人仇遠的《稗史》、《漢武帝內傳》。

* 我認為《史記》是野史的原因最近在思考中國的史書,感覺《史記》是典型的野史,不是正史。所謂正史,其實就是官修史書。那麼,官修史書,也就是正史,應該具備這幾個條件:一是由官方組織修史機構,二是由官方組織專門的修史人員,三是由官方支付修史的費用,四是所修的史書必須得到皇上或皇上代理人的認可。因此,《晉書》、《金史》等正史無疑。

如果不符合上面條件的,那就不應該算作是正史。那麼,《史記》呢?司馬遷雖然在官府拿工資,但他寫《史記》,沒有得到皇帝的授權,他也沒有組織專門的修史班子,費用全靠他自己出,最終作品也沒有讓劉徹審閱通過。因此,他的《史記》,跟《蜀碧》等的寫作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我個人認識,《史記》就是典型的野史,但后來為什麼成了所謂的正史呢? ... “正史”這個概念出現也晚,因此,傳統上無論官方還是民間,把“正史”這個術語確立之前和之后的歷史編撰有一個區別對待,此術語出現之前的,以質量論之,這術語出現之后,以是不是官修論之。在出現“正史”這個術語的時候,《史記》已經被定為正史。  二房乃至三房都有被扶正的可能,何況《史記》早就已經被扶正了,是事實上的正房。后出的“官修”為正的“法律”不適用此“法律”生效之前的情況。 [小肉球按: 這位作者有點顛倒, 文題說史記是野史, 內容卻說史記是正史.  史記確實早就在 "正史" 兩字出現前就已被扶正為正史了.]

小肉球(meatball2) 於 2012-11-12 08:21 回覆:
俺補充您這裡一下, 就要休格幾天去了.  資治通鑑很有趣, 以正史為經, 野史為緯, 它是正史中的正史 -- 很多學者認為它是最正格的歷史.  小肉球看韓國歷史劇, 古代朝鮮君王規定其太子都要讀中國的資治通鑑呢!
頁/共 3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