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22 17:28:37瀏覽14559|回應26|推薦26 | |
「六四」轉眼已十五個年頭,那駭人的一幕幕始終揮之不去,但友人告訴我:今天北京城內已換了場景,當年坦克部隊集結的公主墳變了容貌,群眾賤血的南池子上了新妝,至於天安門廣場上則是鋪了如茵的綠草,襯托著前方歷經七百年興衰卻不動如山的紫禁城。 不過,天安門事件的受難家屬仍持續向海外寫信控訴,因二○○三年公開 SARS 疫情受到海內外敬重的蔣永彥醫師則不斷呼籲為「六四」平反。當年陪同趙紫陽到廣場探視學生的溫家寶先生,如今已貴為總理,雖然他重申中共中央已對「六四」做出結論,不過語氣神色已由其先前的肅殺轉為安撫。至於李鵬原本在回憶錄中重提此事,以澄清自己的歷史角色,但此書遭中共中央阻止出版。六月一日中共外交部以「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為「六四」定位,雖然不再像九十年代直呼「六四」為「反革命暴動」,但實質上仍沒有真正的反省。 兩岸民主對話的必要 十五年來,英九每年必定參與「六四」紀念活動,在此藉這個機會與大陸愛好民主的朋友們進行對話。首先,我們在台灣看得很清楚,你們幾乎都走過充滿烏托邦激情的青春歲月,不斷摔跤,又不斷追尋。直到今天,你們仍以不同的形式批評眼前的政治迫害,包括非法拘禁、刑求以及言論自由的箝制,最近被判五年徒刑的旅美民運人士楊建利,就是顯例。你們也提出開放各級公職人員普選的主張,同情香港人民的民主要求,並且為台灣可貴的民主經驗辯護,認為那為全體中國人帶來了希望。此外,我們也認識到,今天大陸主流知識份子的民主見解超越了過去,體會到單憑更替上層建築(如憲法和權力結構)是無法出現民主的,民主的本質是包容異見的生活方式,是需要長期正面行為示範才能養成的生活方式。最近大陸學界興起了一場辯論,究竟魯迅的疾風暴雨還是胡適的春風化雨更能真正去除民族的陋習,更能符合良善心性的長期培養?因此多數知識份子主張現階段推動法治建設才有助於長遠民主政治的實現,才是務實的做法。 台灣民主的成敗經驗 在此,英九也願回顧台灣的民主經驗。台灣在定期選舉、新聞自由與政黨輪替方面,確實比大陸先走了一大步,但二○○四總統大選卻暴露了許多問題,民眾情感被撕裂、行政中立被扭曲、在上者視法律為無物等等。事實上,我們已經聽說,台灣這次大選對大陸知識份子的民主憧憬是一大打擊,不少人甚至信心動搖了。在台灣,我們當然失望,但不絕望;我們當然灰心,但不死心。所以,我們要說,請你們不要動搖,因為台灣還保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對民主仍有絕對的信心,對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防線——司法——也還有高度的期待。我們正認真檢討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在過去好幾次選舉中,英九被對手高分貝的罵成「新賣台集團的棋子」或「香港腳走香港路」,彷彿頸上被掛了牌子拖到群眾前批鬥,批鬥者同時又嘶喊著「自由」與「人權」(最近又加上「深化民主」)。當時只覺得那是對手個人的失言,不過當這一次同樣的喊叫鋪天蓋地而來時,英九有了更深的體會,我們引以為傲的民主文化竟然輕易的被煽動憎怨的口號所擊敗,以致沒有能力在殺氣騰騰的民粹操弄中看見威權的再現。我們眼睜睜的看著它發生,卻沒有能力阻止。我們必須反省:是否因為在野陣營在國家願景與民主論述上並未提供更好的選擇,而在面對廝殺聲時無力反制? 權力制衡的必要 這裡,英九要先為目前執政的民進黨講一些公道話。民進黨從在野時代的「黨外」起,確有許多為民主理想奮鬥犧牲的志士仁人,從遭受誤解、扭曲到獲致尊重信賴,從而取得了今天的執政地位。不過我們也要強調,早年的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有大批為了自由的信念獻出生命的前輩,不過執政後卻也都出現嚴重走樣的現象。這意味著,真正的民主檢驗不僅在於在野時期的奮鬥資歷,更在於取得權力之後對待異己的態度。 歷史上,國、共兩黨都曾把政治對手當敵人甚至叛徒看待,試圖建立「社會主義法制」的中共當局迄今猶未改變。令人詫異的是,最近台灣執政者似乎也嘗試跟進;大選後一週在街頭抗議選舉不公與真相不明的合法集會,竟被說成「七日流產政變」,就是一個令人警惕的信號。這便有賴於民主政治中的權力制衡,這個機制的哲學設定在對權力的不信任,任何當權者不管有何等輝煌的過去,都被自動當成潛在的濫權者,需要予以有力的制衡與監督。 正因為缺乏有力的制衡,我們才會看到一些曾為民主奮鬥的人士,在取得權力後往往出現向人民討債的傲慢,並萌生一切歷史從他開始的飄飄然,從而想自己量身制定一套全新的遊戲規則。人類近代史中,所有的獨裁者最早都是清新的改革者,這個變化有著類似的過程。所以,強化對當權者的制衡與監督,是民主政治的基本條件。法治建設首先就是在要求政府的施政必須恪守憲法與法律,政府帶頭違法等於鼓勵民眾玩法。這正是今後台灣在野人士自我警惕的監督目標,近年來我們還學習到,制衡與法治不能建立在仇視和對立上,因為那會破壞基本的理性與責任,陷入「為反對而反對」的困境,反在客觀上助長玩法濫權所需要的情緒操弄,造成相反的效果。 民主是競爭,不是鬥爭 這便是我們清楚的觀念,雖然民進黨心口不一的兩岸政策,是台海安定的重大變數,但民進黨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在民主平行道上的競爭伙伴,未來四年,台灣可能面臨憲政體制的重大變動,我們並不畏懼這樣的挑戰;相反的,我們將做好必要的準備,在歷史傳承、民主內涵、本土價值、文化認同、憲法精神與政治現實等所有領域上,與民進黨進行重要的辯論。 我們將努力在理論與實踐上提供正面的價值,既不著眼於選票,也無關辯贏辯輸的問題,而是透過一場又一場高素質的辯論過程,建立台灣公共政策辯論的理性文化。英九相信,一個具備理性、法治、責任等素質的民主台灣是絕不可能閉塞自己的心靈,絕不可能把自己帶入險境的。 兩岸民主的前提是和平 此外,我們也將以同一個標準來面對海峽兩岸關係,我們期待與大陸的朋友在歷史、現實等課題上進行對話,我們雙方雖存有歧見,但仍應共同促進兩岸的民主與和平。而香港直選特首的提案被否決,使得中共原先對港人的承諾跳票,也使得原先就反對台灣人民意願的「一國兩制」,更失去了最後的一點說服力。在此,英九要鄭重呼籲,大家對民主還是要有信心,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請你們都不要支持以武力解決兩岸問題的方案,因為戰爭只會激發人性最醜陋的一面,招來見獵心喜的野心家,留下無法彌合的傷口;相反的,我們可以共同扭轉局面,各自進行長期的民主建設,讓後代子孫感念我們,而不是責備我們。 最後,英九堅信「六四」終將獲得平反,因為沒有一位當政者願意或者能夠背負血腥鎮壓的沉重包袱(十多年來,國民黨政府誠心平反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案件與美麗島事件的努力,可供參考);相反的,為「六四」平反將成為重要權力的來源,因此只要權力生態具備,「六四」就有了平反的條件。然而這正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做為民主的象徵,「六四」絕對不能只是「權力的來源」,我們在確立人權價值的同時,也將與你們共同追求長治久安的民主文化。 近年大陸有「和平崛起」的主張,英九以為「崛起」並不必然代表受人尊敬,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生命力來自於讓人欣賞喜歡,而不是讓人害怕厭惡。「和平民主」才將是我們民族偉大的成就,才是兩岸趨同的歷史選擇。 (本文發表於二○○四年六月四日) 《原鄉精神-台灣的典範故事》 作者:馬英九 導論:楊渡 http://www.bookzone.com.tw/Publish/book.asp?bookno=gb255 這是馬英九的第一本「本土論述」,具體闡明這塊土地的原鄉精神。他選擇以說故事的方式,用三個主軸──「典範」「淬鍊」「堅韌」──呈現真實的台灣。擔任公職二十餘年,馬英九於二○○七年二月因台北市長任內特別費案遭起訴,辭了國民黨主席,之後他選擇與人民「作伙」繼續向前行。他以「族群團結」「民主」「理性」「人權」等思考重點,從過去為台灣犧牲奉獻的先烈先賢們的歷史裡,理出一條傳承之路。 踏上這條傳承之路,馬英九要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發展「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作為,期待為台灣政治注入一股安定、發展的動力。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