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4/25 09:00:14瀏覽2731|回應2|推薦108 | ||||
白樂晴的「超克『分段體制』」論:參照兩韓思想兩岸(陳光興,2009,台社季刊第74期) 第一節:白樂晴早期的思想背景及根基 白樂晴、白永瑞、崔元植《創作與批判》-被定位為左派民族主義 但其實具有強烈的國際主義色彩、第三世界主義與批判東亞區域主義的底色 1. 1960年代的威權時代,高壓統治下,思想空間有限,文學創作成了推展、散撥批判思維的主要介入現實方式 →與台灣60、70年代的「鄉土文學」具有共通性 →對抗韓國官方之復古、國粹主義(類似台灣1960年代反共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不該將民族文學拱手送給國家 →民族文學是民族主體生存和多數成員福利受到威脅時的危機意識下的產物→非本質主義的民族意義,而是克服特定歷史下的危機的產物(日本入侵危機、兩韓分斷現實) →自我反省意識 →反封建:克服民族自我中的保守性 →反帝、反買辦:確立主體意識 →在返古的傳統主義與全盤西化的反傳統之間,形成張力(也極為困難) 3. 白樂晴的「適應-超克」論點:後進國應培養自己的能力,以便主體地適應以西歐為中心的先進產業社會的世界支配性,但同時要警覺避免被編排進先進國地一般性統治體制。→遭受激進左翼的批判,「適應」意味著接受現實,而非徹底否定與推翻 4. 對第三世界的長期認同
白樂晴的民族文學論是以面對民族危機為前提(日本殖民主義、南北韓分斷),與世界各地反殖民的民族主義精神一致,具有強烈的第三世界連帶意識。 第二節:追溯分段體制思想逐步浮現的動力
第三節:分段體制的內涵討論 分斷體制的形成,成為兩韓政治人物的互相利用,藉以強化自身威權體制的藉口。分斷體制的存在,是打擊民主力量崛起的最佳利器。 →越南的分斷源自於美國透過戰爭手段,強勢取代法國作為植民主的地位,越戰是反殖民運動的延續。美國輸了:南北越統一。 →德國所反應的是全球冷戰結構的在地分斷,一旦冷戰的一方失勢,分斷於是快速解體,強勢的西德統一弱勢的東德。 →冷戰雖然在韓半島的分斷中產生關鍵作用,但主要動力勢美國建立全球霸權的方案,冷戰更早之前的韓戰已確立了分斷-北韓受中蘇共產陣營支持、南韓則是美日資本主義集團作後盾。兩邊產生高度敵意,不同性質的國家所行形塑的社會,慢慢出現系統性差異,體現在「民族、集團間、半島內」的衝突,並且與社會內部矛盾,如階級與性別,互相交織。(如:軍事對抗與父權體制強化交錯、南韓反共國策對工人運動為代表的民主力量的鎮壓。)因此,白樂晴認為,民主運動必須以超克分斷為前提。 分斷體制圖像化:三者都不是關閉系統,彼此之間存在不同的特定關係,隨歷史情勢而改變 白樂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是全球整體的下層結構,國家機器所組成的關係網絡(如聯合國)是上層結構;南北韓皆非自我完成的體系(self-complete system),不能簡化稱之為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機構所構成。然而橫化了兩個社會的分斷體制,在各自的內部及兩者之間,有龐大的作用例動員了衝突、對立、敵意,複製、鞏固了分斷體制本身。 →分斷體制的張力越強,世界體系得以對兩韓施展權力的空間越大。大大小小的國家機器可以因為分斷而有機可趁,在兩邊的惡性競爭中得利。(ex: 美國在南韓的駐軍、軍備售台) →超克分斷運動的「日常化」:透過雙民眾的交流,基於各自的不同改革、變革方案都是在改變同一個世界體系的下層結構中運作,因此超克分斷僅是中期目標,共同結盟、凝聚為同一股力量是未來的方向。 提問:兩岸互動20年,分歧還是相當深,各自批判各自的政府,但仍較相信自己的政權 白樂晴:具體的危機如川震中台灣的救災,重新建立彼此的信任危機。 →以民眾角度,超克運動不可能支持以戰爭方式一國併吞另一國,而是藉由民眾運動的不斷強化,超越兩個政權的各自利益。 →和平共存是先決條件,以複合國家(邦聯、國家聯合)為初步過渡的務實想像,但未來長遠怎麼走可以不用先行預設。聯合政府的存在是要回應民眾需求,贏取民眾的支持,進而結束分斷。 →以實質的交流跟實質上的統合,取代政治上跟制度上關於「統一」的爭辯。過程該是漸進,共存,而非德國或越南模式(一邊合併另一邊),在民間的自由往來中化解敵意,走向和解。本身的互動就是在創造新的統一形式,有機的形成合於雙方的互動機制,而非在學理上先發明準確的政治體制。 →超克、剷除作為「世界體系關鍵的次級構成的分斷體制」,其意義遠大於民族的再統一。 →分斷體制無法讓北韓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也無法讓南韓真正實現自由民主。且必須認識到既有的自由、民主、市場、社會主義等想像必須有所調整,透過兩個社會間的互動、交融產生新的形式與邏輯。 →與階級、環境、性別等三大社會運動不段對話,將超克分斷問題納入各自的運動藍圖,達到「超克運動的日常化」 【陳光興的總結】
第四節:兩岸問題參照的初步思考 分斷體制論在方法論上的關鍵原則是要以兩韓在韓半島所形成的整體狀態為分析的立足點,因此討論兩岸時,關照各自狀態及整體歷史過程也很重要-貼近真實的歷史過程。 歷史過程辯異:
→南韓與台灣在冷戰對抗中,90年代之前沒有開啟討論日本殖民主義的空間,但在大陸與北韓,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重要的民族問題。 →知識上,兩岸要超克分斷體制,必須重新整理日本殖民台灣時期與八年抗戰的經驗。
兩岸之間至少在戰後的國共分治狀況中,確實形成了有系統的運作機制所構成的對立體系:在各自社會內部、兩個統治機器之間、國家聯合體系與資本主義世紀體系等層次上產生效果。故「分斷體制」分析概念可對位解讀兩岸。 超克分斷體制運動的內涵,不可簡化為統一(甚至不必指向統一)。它還包含了(雙方)社會內部的去軍事化、去法西斯化、對民間自由往來流動的爭取,也包括對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的挑戰。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