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11 02:17:16瀏覽1840|回應9|推薦18 | |
學習第二外語,無庸置疑,就像了解世界地理,歷史,是做為一個現代國民最基本的要求。比較有爭議的,是什麼時候開始學(幼稚園,國小,國中?),以及對多數人(70-80%)要學到什麼程度才算達到水準?二次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國家,多以英文做為標準的第二外語,東歐共產國家則以俄文為代表,我們的教育部自然選擇英文做為國民學習的第二外語(以下用英文代替第二外語)。 學習英文是越早越好,但是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之下,母語的中文優先,英文理所當然被排擠。我個人認為,對教育政策而言,英文應該在中文基礎建立之後才開始,所以至少應在國小五年級之後才能實施(不限制個別家庭提早學,但不能使用國家資源)。由於學習英文,只是讓大多數國民擴大視野,具備基本溝通能力,所以三至五年的課程,強調基本看說聽寫能力即可。超過必修課程之後,國民教育中的英文,應改為選修,不強迫學習。又除非特別專業或大學科系需要,英文也不應設定為高中,大學及政府機構考試用人的計分標準(可設一最低門檻,但不予計分)。提倡母語的中華文化,但不排斥英文,是一個現代政府應該做的事,混淆了政策目標,只能培養出四不像的次殖民地的下一代(因為殖民地還有宗主國的文化,所以我稱之為次殖民地)。 專業能力和英文不該混淆,由於許多知識係國外輸入,大學的教科書用原文書應視為不得已的做法,若教育部推廣獎勵翻譯科技新知(不限英文),則不僅提高高等教育受教者吸收知識的效率,更讓民間業界欲再進修者,自修者都有一個便利能吸收知識的途徑,而不會受到語文能力的限制。目前的網路世界,由於以英文起始,英文資訊較普及也佔優勢,但是往長遠計,對絕大多數中文使用者,我們還是應該以推廣中文資訊為目標,而不是將有限的資源,投注在豐富英文網路上。 很多台灣朋友,尤其受過英美教育,對英文無障礙的學者,不會同意我的說法,覺得英文可以學到運用自如的階段。但對大多數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那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不是現實。三十多年前,我在新竹唸大學時,雖然是原文書,就已經有同學拿著很差的中文翻譯本在唸,到陽明山訪友時,更不必提中英對照的書架,用人口樣本來看,那時的大學生比現在的研究生水準還高。入社會工作時,我相信我陽明山朋友的專業能力,比起在美國及德國,我合作過的工程師絲毫不遜色,對大多數在台灣工作的人,能直接用英文有那麼重要嗎?想要到英美留學的學生,自然該加強英文,想要去德法唸書,就去學德法文,去日俄留學,則學日俄文,就像有心進入美商公司做事,加強英文,都是個人抉擇,不該是政府政策。我有一位美國同事最津津樂道的事,就是八零年代末期,他在史坦利(Stanley Works)工作時,有個電路板(circuit board) 設計出問題,幾個工程師一直無法檢測出毛病所在,剛好有位副總出差到新竹科學園,就順便帶過來,結果這邊合作夥伴公司,找了一位瘦小叫曉玲(shao-ling?)的女孩,沒花三十分鐘就把問題解決了,曉玲不太會說英文,但獲得整個美國Team的尊敬,誰敢輕視她的專業呢? 再以個人在美國二十餘年經驗來看,生活與工作是在全英文的環境,聽演講或自己在參加公司國際會議講話,看電視電影,工作上從被面談,到面談別人(英語母語的白人工程師/大學生),都無障礙,我相信在今天的台灣,也能算是較好的百分之十說英文的人口,但真正若只靠用英文來競爭,卻不是那麼回事。在公司裡,會議桌上發資料時,明顯的,我沒有同事搜尋翻閱快,在家裡,兒女長大後,常會糾正我的文法和發音。這些經歷,讓我懷疑,在一個不是英文環境的台灣,硬是要推廣全民學英語,尤其是,百分之八十,生長居住在此,不需用英語就有生產力的一般民眾,多半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吧?留在台灣的大學生(研究生)需要為原文書掙扎嗎?英文成為吸收高級知識的罩門,是因為非英語母語的絕大多數學生,看英文原文書的理解力和速度,永遠追不上英美大學生,所以想要每一位學生都努力學好英文才能競爭,就像要求平均身高160公分的籃球隊,想要勝過195公分的隊伍,是吃力不討好,事倍功半,長期而言,也是不可能及的夢想。 在台灣提倡英文,以我的淺見,國中程度的基本英文字彙及文法,只要很紮實,反覆的學,沒有一點折扣就夠了。少數追求世界領先學術研究和工商業國際商業相關的從業人員,會自行學習,不勞政府費心。政府所能做的,也該做的,首先可以將各種既有知識(含大學,研究所的教科書)全部中文化,移開吸收知識(專業)的英文障礙,提昇70-80%人口的水準,其它個別對英文有更高的需求者,就留給個人去解決吧。 |
|
( 不分類|不分類 ) |